1、软组织损伤后为什么越静养越不好?
许多人平时在运动和生活中不注意保护自己,导致软组织损伤。有的医生建议静养休息,不能再进行强度训练运动,但是事实软组织损伤静养反而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1、合理静养,不然身体机能会退化
休息不是无用的,合理休息有助于恢复,过度使用会导致各种功能的退化。软组织损伤后,在一周内会有一个急性期。炎症在急性期很活跃,我们需要制动和休息来给软组织一个良好的修复环境。经过急性期后,软组织修复进入第二阶段,即损伤后再生阶段。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开始在受损组织中生长以连接受损组织。通过合理的功能性机械刺激,促进新生组织更接近正常组织。
2、制动对韧带的影响
制动将导致胶原纤维产量减少、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新组织的物理结构和机械性能恶化以及韧带附着处骨组织的吸收。损伤韧带早期控制性低强度运动可以提高疤痕的硬度和强度,减少疤痕增生和肥大。运动还可以增加愈合组织的生物力学功能,使新生长的组织在各种功能和结构上更接近正常组织。
3、制动对骨骼的影响
骨折后,我们需要制动,但骨痂形成后,必须逐渐开始负重。长期停用会导致骨质流失、骨质疏松和高钙血症,骨骼没有应力刺激,不利于骨折愈合。锻炼有助于全身血液和新陈代谢,促进骨折愈合。静养我们必须理合理运用,不能过于静养,也不能急于恢复功能。
受损组织随时间愈合,但愈合后的组织由于缺乏应激刺激无法适应正常活动而出现症状。所以,损伤后不能过于静养,应该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
2、软组织损伤后,为什么越静养,问题越多?
休息不是无用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恢复。过度使用会导致各种功能的退化。软组织损伤后,会有一个急性期,在一周内。炎症在急性期很活跃。我们需要刹车和休息来给软组织一个良好的修复环境。然而,经过急性期后,软组织修复进入第二阶段,即损伤后2 ~ 6周的再生阶段。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开始在受损组织中生长以连接受损组织。后来,它慢慢进入第三阶段,即整形阶段,大约在伤后6-8周。通过合理的功能性机械刺激,促进新生儿组织更接近正常组织。
制动对韧带的影响。制动将导致胶原纤维产量减少、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新组织的物理结构和机械性能恶化以及韧带附着处骨组织的吸收。损伤韧带早期控制性低强度运动可以提高瘢痕的硬度和强度,减少瘢痕增生和肥大。运动还可以增加愈合组织的生物力学功能,使新生长的组织在各种功能和结构上更接近正常组织。
固定对软骨的影响。年轻时关节软骨的营养分两部分提供,一部分来自软骨下骨,另一部分来自关节滑液。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只留下滑液用于软骨营养。然而,这种滑液需要关节活动来提供营养,挤压和松弛软骨,促进软骨的营养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出。这种机制被称为分散机制。长期固定会导致软骨退化、脱水和变薄。关节软骨的恢复离不开机械刺激。我们需要这个练习来提供软骨代谢所必需的扩散机制。
此外,软骨的轻微磨损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这种修复也依赖于一定的应力和摩擦刺激。制动对骨骼的影响。骨头有松质骨和皮质骨。松质骨中有小梁。小梁在最大应力的方向上支撑和生长。骨折后,我们需要在某个阶段停止,但骨痂形成后,我们必须逐渐开始加载。长期停用会导致骨质流失、骨质疏松和高钙血症。而且,长期制动,骨骼没有应力刺激,不利于骨折愈合。锻炼有助于全身血液和新陈代谢,促进骨折愈合。
3、软组织损伤。要半年那么久么。那请问您能不能通过运动,让它好的快一点呢?还有要注意些什么?
药酒大部分的功效是活血,而你们平时的软组织损伤时多为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而由于某一刻的受力或非生理性运用而导致的局部软组织损伤,皮肤及粘膜保持完整,,伤处与外界没有相通。 处理原则: ü 早期:伤后24—48小时内,局部组织缺血,急性无菌性反应剧烈,大量组织渗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处理原则主要是制动、止血、防肿、镇痛和缓解炎症反应。损伤后即刻采用制动、冷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等一系列处理。严禁严伤处按摩和热疗。 ü 中期:损伤24—48后,出血停止,急性炎症消退,局部淤血,肉芽组织正在形成,组织正在修复。此期可持续1—2周。处理原则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可采用热疗、按摩、药物及传统中医药方法等多种方法交替进行,同时安排小运动量的功能康复练习。 ü 后期:损伤基本恢复,肿胀、压痛等局部征象已经基本消失,但局部肉芽组织挛缩形成的瘢痕组织的强度和弹性均低于正常组织水平,组织粘连仍然存在,再生的新组织也仍未达到正常组织的物理特性水平。处理原则是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活动度,松解粘连。通常以功能锻炼为主,治疗可采用理疗、按摩及其他中医药方法。 外用药酒,主要用于运动系统的损伤治疗。使用时,先将药酒涂擦患处,然后在患处及其周围反复按、揉、抚摩,并配合捏压、弹拨、捋顺、旋转等辅助手法,以提高疗效。 涂擦时以温擦为宜,这样有利于药酒渗透到皮下组织,发挥药物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功效。按摩时间每次约15—2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每5次为一疗程。 外用药酒时应注意: 1.外用药酒多数为活血化瘀、行血止痛类药物,因而切忌内服,以免引起中毒反应; 2.按摩手法宜先轻后重,临近结束时再逐渐减轻; 3.软组织损伤在2天内出现局部出血、红肿,如果在患处用力按摩,会使症状加重,故不宜使用; 4.用药酒按摩握拿组织时,注意不要直接按擦骨凸部,以免损伤骨面的软组织和骨膜组织而加重病情;5.药酒按摩方法不宜用于新鲜的骨折、关节脱位、表皮破损,对心、肝、肺、肾有严重疾患者也应禁止用该法治疗; 6.对有骨肿瘤、骨结核、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等,只可在疼痛较重处作表面涂抹,不要推拉重压,以免病灶扩散。 小腿由胫骨和腓骨组成,在前而粗者为胫骨,在后而细者为腓骨,脚的足弓顶部有一块骨头叫距骨。踝关节就是由胫骨、腓骨下端夹骑于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称“脚脖子”。胫骨下端向内突出的部分被称为内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称为外踝。踝关节囊前后较松,两侧较紧。踝关节的四周有韧带加强,内侧有三角韧带,外侧有三个独立的韧带。由于外侧的韧带较内侧的韧带弱,加上内踝较短,所以易发生足内翻(脚心朝内侧)而损伤外侧副韧带。踝关节背屈时,距骨无活动余地,但在跖屈(提起脚跟)时,距骨可向两侧轻微活动,所以踝关节往往在跖屈位发生内翻位扭伤。 青少年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较高,因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较多。若活动前准备不充分,活动时易发生扭伤;姑娘们穿着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阶时思想不集中,易发生跖屈内翻,这时外侧副韧带突然过度牵拉,可引起踝部扭伤。踝部扭伤轻者韧带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则完全断裂,并有踝关节半脱位,或并发骨折脱位。踝关节扭伤后,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肿胀,急性期可有瘀斑。这时做足内翻的动作会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则可无疼痛。 那么,踝关节扭伤后应该怎么办呢?韧带部分撕裂、损伤者,内翻角度增加,伴有剧痛。急性期24小时内可将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0-20分钟,6小时一次,可收缩血管,消肿止痛。24小时之后则需热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间隙的渗出液尽快吸收,从而减轻疼痛。如果韧带损伤较重,疼痛剧烈,可用4厘米宽的三条胶布敷贴踝部,自小腿内侧下1/3处,三条胶条互相重叠,重叠部位的宽度约为每条胶布的一半,再围绕小腿贴三团胶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贴过紧,阻碍血行。外用绷带包扎,固定2-3周。韧带完全断裂者,足内翻角度明显增加,半脱位时,足处于极度内翻位,这时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类损伤需请医生手法复位后,用管形石膏固定伤足于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复扭伤者多由于早期处理不当而发生关节脱位。关节脱位患者可穿包帮鞋保护踝部,并将鞋外侧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内翻。此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尽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时不要追跑打闹,体育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预防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怎么办? 踝关节扭伤是全身关节扭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是非常常见的临床疾病。踝关节扭伤尤其是以内翻损伤造成外侧副韧带拉伤撕裂甚或断裂的多见。当行走和疾跑落足或踩空或从高处坠落时,足外缘着地,足跖猛然内收,可引起踝外侧韧带被牵伸而扭伤,甚或部分撕裂,还可合并外踝撕脱性骨折。 踝关节扭伤时有“裂帛”样撕裂感,局部肿胀,疼痛明显,患足不能负重行走,出现跛行,足之前跖不能着地。若仅为外侧副韧带扭伤水肿,症状可在1~3日内消失,若有韧带撕裂则疼痛持续,关节不稳,X光片可以显示有无撕脱骨折、距骨倾斜度增大或脱位现象。 踝关节扭伤后早期处理很重要,宜卧床休息,下地时持拐以防止踝关节负重,不能过早活动,休息应在二周以上。损伤后应立即用冷敷,切忌热敷,也不能使用局部揉搓等重手法,可以采用局部封闭以止痛。为了稳定关节可以让病人坐于椅上,小腿下垂,以窄绷带套住第四五趾由患者自己向上牵拉,使踝关节背伸外翻。医生用三条4cm宽胶布,依次重叠一半由内踝上方绕过足跖面经外踝往上,贴于腓骨小头下方,再用绷带缠绕固定,制动数日。固定制动应以矫枉过正为度,即将伤肢向受伤力量相反方向翻转,内翻位受伤外翻位固定,外翻位受伤内翻位固定。必要时用石膏或夹板固定。急性期过后可用热敷,并锻炼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动作,或用按摩手法,依次摇转踝关节、跖屈内翻、背伸外翻并按揉患处。韧带完全撕裂可做修补手术。少数病人愈后容易再次发生扭伤。 踝关节扭伤为什么会造成长期足痛? 踝关节扭伤后经合理治疗多数病人可获痊愈,也有一些患者踝关节疼痛消失后遗留足外侧疼痛,长期不愈,甚至可达数十年,影响行走和劳动。通常是由于跗骨窦内软组织同时损伤而造成的。跗骨窦由距骨沟和跟骨沟组成,窦口位于外踝前下方,窦内有骨间跟距韧带、脂肪垫和跟距关节滑膜及滑囊。踝关节扭伤时可引起跗骨窦内韧带、脂肪垫及滑膜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损伤愈合后可出现瘢痕挛缩及韧带紧张,产生足背外侧疼痛及跗骨窦口处压痛,有时还可向足趾放射。软组织病变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小腿及足部感觉异常,发冷,沉紧无力、不自主发抖。 用局部封闭窦内后疼痛可立即消失。应注意在踝关节扭伤后注意休息,局部理疗治疗,封闭治疗都可以采用。治疗效果良好。如保守治疗无效,疼痛顽固者,可用手术切除跗骨窦内软组织,用明胶海绵塞入跗骨窦内止血和消灭死腔。 踝关节扭伤的防治 1.引起踝关节扭伤原因和原理。根据解剖特点,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的关节面与距骨上部的关节面(距骨滑车)构成。足的屈肌力比伸肌大,内翻肌力比外翻肌力大;加之外踝比内踝长,内踝三角韧带比外侧的三个韧带坚固。因此,内翻比外翻的活动幅度大。此外,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足背伸时,距骨完全进入踝穴,踝关节稳定,不易扭伤,而当跖屈时,距骨后面窄的部分进入踝穴前面宽的部分,踝关节相对不稳定,容易发生扭伤。球类运动技术复杂,在练习中技术运动的转换比较频繁,要求不断改变方向、急停急起等,尤其是篮球运动中的抢篮板球,排球运动中的跳起扣球,学生离开地面在腾空阶段,足就处于跖屈内翻位,如果落地时身体重心不稳,向一侧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和球上,或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而学生又缺乏自我保护的应变能力,就会以足的前外侧着地,使足内翻,导致损伤。 2.症状。伤后踝关节内侧或外侧有明显的压痛;内、外踝有明显肿胀,局部有皮下淤斑,踝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 3.踝关节扭伤的现场处理。伤后立刻给予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外敷新伤药。 4.按摩治疗。3天后,可进行轻手法按摩:(1)按摩解溪穴(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腱之间)1min;(2)按摩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1min;(3)按摩悬钟穴(外踝尖上行下3寸,腓骨后缘)1min;(4)按摩阳陵泉穴(腓骨小头下方凹陷中)1min。以上穴位按摩均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度。 5.伤后练习。肿痛减轻后,即应在粘膏支持带固定下着地行走或扶拐行走,1~2周后可进行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练习,沙地上慢跑或在凹凸的斜面上行走或跳跃练习,并逐步进入正规练习。 6.加强预防措施。造成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重视预防措施。因此,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搞好场地设施,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踝关节的肌肉力量,以及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练习时应戴好保护支持带。
4、浅表化脓性感染怎样治疗?
(一)疔【概述】本病属于中医疔的范畴,亦称疔疮,古称丁,是中医所特有的外科病名。本病可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其病位发无定出,而以颜面、四肢部多见。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势急剧,容易造成毒邪走散蔓延,是具有一定危险的外疡。
西医临床对于本病的概念包括以下内容,即发于颜面部的疔,相当于颜面部疖、痈、蜂窝组织炎等;发于手足部的疔相当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伴发于手足部感染,皮下隐见红丝上窜的红丝疔,相当于急性管状淋巴管炎;由疫死牲畜传染而发的疫疔,相当于今之皮肤炭疽;多发于下肢,腐烂甚巨的烂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气性坏疽。
(1)颜面部疔疮【概述】颜面部疔疮是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西医颜面部疖、痈、蜂窝组织炎等。其特征为: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或痒或痛。因头面为诸阳之首,火毒蕴结,故反应剧烈,且发病迅速,若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毒邪易于扩散走黄而危及生命。
本病多由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或腐败性细菌感染所至。炎症常在皮肤、软组织损伤后发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如药物注射不当或异物存留于软组织可诱发感染。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或因抓破染毒,毒邪蕴蒸肌肤,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本病;或脏腑蕴热,火毒结聚,七情内伤,气郁化火,火炽成毒;或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脏腑蕴热,发越于外,火毒结聚于肌肤而发为本病。
【治疗】1.火毒蕴结证(初期)【症状】疮头如粟粒,或麻或痒,红肿热痛,肿势显著,顶突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舌质或边尖红,苔薄黄,脉数。【方一】黄连解毒汤【来源】《外台秘要》【组成】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
【功效】泻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方二】五味消毒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2.火毒炽盛证(成脓期)
【症状】疔疮肿胀范围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脓头出现,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腻,脉弦数。【方一】五味消毒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方二】①黄连解毒汤合②大承气汤【来源】①《外台秘要》②《伤寒论》【组成】①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②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功效】泻火解毒,峻下热结。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按语】若壮热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2)手足部疔疮【概述】手足部疔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由于发病部位、形态及预后不同,而有多种病名。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由外伤引起,很少由血源性感染,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中医认为,该病由火毒蕴结,血凝毒滞,经络阻隔,热胜肉腐而成。其诱因常为外伤,如针尖、竹、木、鱼骨刺伤或昆虫咬伤等,感染毒气;内因脏腑蕴热蓄积,两邪相搏,阻于皮肉之间,以致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发病。
【治疗】1.火毒蕴结证【症状】局部焮热疼痛、肿胀、麻木作痒;伴恶寒发热、周身不适等症。舌红,苔黄,脉弦数。【方一】黄连解毒汤,【来源】《外台秘要》【组成】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各6克。
【功效】泻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方二】五味消毒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2.热毒炽盛证【症状】脓毒蕴结患处肿势增大,红肿显著,疼痛剧烈如鸡啄,患部中软而应指,功能受限;伴恶寒发热,食少纳呆,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方一】①五味消毒饮合②透脓散【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外科正宗》【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生黄芪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穿山甲3克,皂角刺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托毒溃脓。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生黄芪大补元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善穿透消散,软坚溃脓,直达病所。加酒少量通行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气血虚甚,不易溃脓者,加党参、白术、甘草;溃后脓水清稀,属阳虚者,加肉桂、鹿角霜。
(3)烂疔【概述】烂疔是发于皮肉之间,易于腐烂,病势凶险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多见于农民和士兵,发病者有手足等部位的创伤和泥土脏物等接触史,发病急骤,皮肉腐败,腐烂卸脱,容易合并走黄,危及生命。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是由气性坏疽杆菌侵入伤口后引起的广泛性的肌肉坏死的一种发展的迅速严重性感染,可有气体或无气体产生,伴随着严重的毒血症。通常发生于开放性骨折、深层肌肉广泛性挫伤,伤口内有死腔和异物存在或伴有血管损伤以至局部组织血供不良的伤病员,偶也发生于择期手术,尤其是下肢、结肠和胆囊手术后。主要致病菌是梭状芽胞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恶性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皮肉破损,接触潮湿泥土,感染特殊毒气,加之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凝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湿热火毒炽盛,热胜肉腐,毒气弥漫,则易并发走黄之症。
【治疗】1.湿火蕴结证【症状】患部灼热肿胀剧痛,皮肤出现水疱或大疱,疮面皮肉腐烂,有浅棕色混浊脓水溢出,臭秽,混有气泡;伴寒战高热,胸闷呕恶,头身疼痛,纳差;舌红,苔黄,脉滑数。【方一】①黄连解毒汤和②萆薢渗湿汤【来源】①《外台秘要》②《疡科心得集》【组成】①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②萆薢30克,薏米30克,滑石30克,黄柏12克,赤苓15克,丹皮15克,泽泻15克,通草6克。
【功效】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萆薢、薏米、滑石健脾利水渗湿,丹皮、赤芍、泽泻清热凉血,通草清热利湿。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2.毒入营血证【症状】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气促呃逆,胸闷呕吐,黄疸;局部高度水肿,迅速成暗紫色,间有血疱,肌肉腐烂,气味恶臭;舌红绛,苔黄而干,脉弦滑数。【方一】①犀角地黄汤合②黄连解毒汤,【来源】①《备急千金要方》②《外台秘要》【组成】①水牛角30克,生地黄24克,芍药12克,牡丹皮9克,②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
【功效】清营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水牛角清心肝而解热毒,直入血分而凉血。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白芍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四药合用,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3)疫疔【概述】疫疔是皮肤接触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种特殊疔疮,具有传染性,又称为“鱼脐疔”、“紫燕疔”。其特点是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
本病多见于从事畜牧业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病原菌为炭疽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呈竹节状长链,易形成芽孢。在室温干燥环境中存活20余年,在皮革中也能生存数年。煮沸10分钟、140℃干热3小时可能破坏芽孢。
中医认为,感染疫畜之毒,阻于皮肤之间,以致气血凝滞,毒邪蕴结而成,疫毒内传脏腑则致走黄。《证治准绳》谓:“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具有紫疱”。
【治疗】参照“颜面部疔疮”。
(二)疖疖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初起可分有头、无头两种,有头者称毛囊疖,无头者称汗腺疖。本病症状轻,易治疗。但亦有处理不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称多发性疖。发生在夏秋之间称暑疖,若发生于其他季节者称疖。
(1)暑疖【概述】暑疖因暑天而发,故而得名,又叫热疖。暑疖初起局部皮肤潮红,次日发生肿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西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个人卫生不注意、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中医学认为夏秋季节,气候炎热,强光下曝晒,受暑湿热毒引起;或因痱子反复搔抓,破伤染毒而发本病。
【治疗】1.暑湿蕴结证【症状】患部疮形突起,形状似锥,疼痛剧烈,按之陷软,破出黄脓,伴全身发热,头疼不适,胸闷少食,小便短少,苔薄黄,脉数。【方一】五味消毒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2)多发性疖【概述】多发性疖好发项后、腋部、臀部等处,或在一定部位发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经年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一处将愈,他处又起,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个人卫生不注意、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脏腑燥热,外加感受湿邪,两相博结,蕴结皮肤而成。
【治疗】1.湿热蕴结证【症状】疖肿反复发作,疼痛作胀,局部皮肤微红、光亮无头,按之疼痛,苔薄腻,脉滑数。【方一】防风通圣散【来源】《宣明论方》【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连翘15克,麻黄15克,薄荷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白芍炒15克,白术15克,山栀炒黑15克,大黄酒蒸15克,芒硝15克,黄芩30克,石膏30克,桔梗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功效】疏风解表,养阴清热。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浮升散,疏风发表,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苦寒咸润,泻结通幽,使在里实热下泄而出。栀子、滑石降火利水;桔梗、黄芩、石膏清泄肺胃;连翘解毒散结;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缓峻护中。综观全方,解表、清里、攻下并用,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于清解泻散之中。犹寓温养护正之意,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堪为双解良剂。
【按语】本方药味较多、临证可酌情化裁,如无憎寒,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芒硝、大黄等。
2.阴虚内热证【症状】疖肿泛发,反复不已,消谷善饥,口渴尿多,心烦不眠,舌红苔薄,脉弦。【方一】防风通圣散加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来源】《宣明论方》【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连翘15克,麻黄15克,薄荷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白芍炒15克,白术15克,山栀炒黑15克,大黄酒蒸15克,芒硝15克,黄芩30克,石膏30克,桔梗30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天冬30克,麦冬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功效】疏风解表,养阴清热。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浮升散,疏风发表,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苦寒咸润,泻结通幽,使在里实热下泄而出;栀子、滑石降火利水;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阴清热;桔梗、黄芩、石膏清泄肺胃;连翘解毒散结;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缓峻护中。
【按语】本方药味较多、临证可酌情化裁,如无憎寒,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芒硝、大黄等。
(3)蝼蛄疖【概述】本病生于头上,未破时如蛐蟮拱头,溃后似蝼蛄窜穴,乃以形状命名,其大多为小儿所患,“愈而复发”为本病的临床特点。西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个人卫生不注意、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胎毒或素来体虚,复感暑湿热邪;或因痱毒失治,以致毒热内侵,深窜皮下而致。
【治疗】1.暑湿蕴结证【症状】疖肿如梅李,溃脓不畅,久不收口,脓窦串通,或脓出渐消,复日又肿。常伴精神不振,食少纳呆,烦躁不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方一】五神汤【来源】《洞天奥旨》【组成】金银花90克,紫花地丁、茯苓各20克,车前子15克,牛膝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分利湿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散痈肿;茯苓、车前子清热利湿;牛膝活血祛瘀,利水通淋,引邪热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分利湿热之功。
【按语】饮食宜清淡、松软,忌食鱼腥、辛辣、肥厚之品。
2.风热上攻证【症状】初期如豆,根脚坚硬,肿势局限,脓溃不消,或本处未罢,他处又生,疖肿相近,疮口不敛,宛如蝼蛄窜穴,可有面赤口渴,头痛烦躁,苔黄,脉数。【方一】防风通圣散【来源】《宣明论方》【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连翘15克,麻黄15克,薄荷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白芍炒15克,白术15克,山栀炒黑15克,大黄酒蒸15克,芒硝15克,黄芩30克,石膏30克,桔梗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
【功效】疏风解表,养阴清热。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浮升散,疏风发表,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苦寒咸润,泻结通幽,使在里实热下泄而出。栀子、滑石降火利水;桔梗、黄芩、石膏清泄肺胃;连翘解毒散结;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缓峻护中。综观全方,解表、清里、攻下并用,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于清解泻散之中。犹寓温养护正之意,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堪为双解良剂。
【按语】本方药味较多、临证可酌情化裁,如无憎寒,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芒硝、大黄等。
3.正虚毒结证【症状】经年不愈,或作结块,迟不化脓,或已溃破,脓液淡薄,或疮口日久不敛,伴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虚细。【方一】透脓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生黄芪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穿山甲3克,皂角刺5克。
【功效】托毒溃脓,补益气血。
【用法】水(或加酒少许)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生黄芪大补元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善穿透消散,软坚溃脓,直达病所。加酒少量通行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以痈疡肿毒,脓成而体虚,无力外溃者为辩证要点。痈疡红肿热痛,热毒甚者,加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气血虚甚,不易溃脓者,加党参、白术、甘草;溃后脓水清稀,属阳虚者,加肉桂、鹿角霜。
5、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分几个阶段?
1.化脓前期
〈1〉西医药治疗:应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红霉素等抗菌素。耳内疼痛者可滴用2%酚甘油,有消炎止痛作用。鼻内滴1%麻黄素,以减轻耳咽管口粘膜的肿胀。
〈2〉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期为肝胆火盛,邪热外侵。
治法:清泄肝胆,疏散风热。
方药:柴胡10克、龙胆草10克、泽泻12克、车前子(包煎)15克、木通6克、栀子10克、蔓荆子10克、黄芩10克、生甘草6克。
2.化脓期
〈1〉西医药治疗:化脓期如鼓膜尚未穿孔,则疼痛剧烈,鼓膜充血明显且隆起,此时应做鼓膜切开,使脓得以流出。如已穿孔,则疼痛减轻,有脓汁流出时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后,点抗菌素类滴耳液。滴入药液后应将头偏向健侧,以手指压患耳耳屏数次,促使药液进入中耳。
〈2〉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化脓期,热毒灼伤血络成脓。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方药:穿山甲10克、天花粉10克、乳香10克、白芷10克、赤芍10克、防风6克、皂刺10克、金银花10克、陈皮10克、蒲公英15克、黄芩15克、生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