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软组织 > 软组织层次

软组织层次

发布时间:2021-05-18 20:57:53

1、请专家解读下这个“鼻骨偏左侧见骨质连续性中断,折处对位尚可,骨性尚可,骨周软组织层次欠清”

简单说就是鼻骨骨折了,但情况还行。

2、肱骨手术后,复查说周围软组织层次欠清是什么情况?

这种情况是周围的软组织有黏连
,这种情况骨折以后都会出现出血,水肿
软组织内也会出现水肿的
如果运动锻炼不彻底,就会出现肌肉韧带之间黏连
目前情况下,只要骨头恢复正常,愈合还是会很好的!

3、骨盆形态,结构尚可,左股骨见条片状致密影,断端稍有嵌顿,位置尚可,干颈角变小,局部软组织层次欠清,

指导意见:
你好,这个是左股骨骨折的表现,建议复位治疗,至少卧床休息二个月前后的,不要急,可以在床上适当的活动肢体。补充钙和维生素D,注意再次检查。

4、膝盖肿胀?一个月前车祸撞到膝盖,医院检查骨头没有问题,软组织层次清晰,医生说是肌肉损伤!

估计应为滑膜炎或者半月板有损伤!可以对症治疗(消炎镇痛和活血化瘀)!以后后遗症的可能性很大,比如到雨季或者阴冷潮湿的天气会疼痛的。

宏济门诊================祝你健康

5、皮肤软组织指的是什么?

皮肤主要是由两层组成。外层是复层扁平的上皮组织,含有多层细胞,近表面的细胞更扁平呈鳞屑状。内层是真皮。
你所说的应该就是上皮组织,上皮组织又称上皮,它是衬贴或覆盖在其他组织上的一种重要结构。上皮可按细胞的类型和排列层次分类。上皮组织有保护、吸收和分泌功能。
单层上皮由单层细胞组成,有扁平上皮、立方上皮和柱状上皮。复层上皮有多层细胞,更有利于保护作用。
还有为假复层上皮,此种柱状上皮似为复层,实际是由不同高度的单层细胞组成。

6、颅顶部额顶枕区的境界和层次结构 何谓头皮

颅顶部前起眶上缘,后抵上项线和枕外隆凸,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1.层次:覆盖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可分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组织和颅骨外膜等5层。其中浅部的三层紧密相连,不易分开,故总称为头皮。(一)皮肤: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内含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容易发生疖肿或皮脂腺囊肿。血管和淋巴管也极为丰富,外伤时出血多,但创口愈合较快。(二)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结缔组织形成许多垂直的小梁并将脂肪组织分成小格,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等。故浅筋膜内有感染时,渗出物多限于局部,不易扩散,神经末梢易受压而产生剧烈疼痛。在创伤时血管断端不易收缩,故须加压止血或缝合止血。(三)帽状腱膜与额枕肌:腱膜坚韧致密,前续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浅层,头皮横向裂伤伤及腱膜时,由于额腹和枕腹收缩的牵张,创口裂开。缝合头皮时须先将腱膜缝好,以减少皮肤的张力,利于创口的愈合。(四)腱膜下疏松组织:是帽状腱膜与颅骨膜之间的疏松组织层,又称腱膜下间隙。此间隙在颅顶部范围很广,向前达眶部,后达上顶线。间隙内有若干导管与颅内静脉窦相通,故发生感染时,可经导血管向颅内扩散。此隙出血时,常形成较大的血肿,其瘀斑可出现在上眼睑皮下。(五)颅骨外膜:薄而致密,与各块骨间借结缔组织相连,故手术时较易剥离,但在骨缝处与缝间韧带愈合紧密,故骨膜下血肿仅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很容易与帽状腱膜下血肿鉴别。

7、解剖学头皮有什么三层构成?

第一层是皮肤,头部皮肤与其他部位相比比较厚,后枕部可达7毫米。皮肤和纤维、纵膈与深部的组织肌肉相连,当肌肉收缩,头皮也被动移动。

第二层是皮下脂肪层,是一层致密的纤维脂肪层。生长期的毛囊可以达到这一层。

第三层是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前起于眼轮匝肌,后面止于枕骨上隆突。由2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肌肉,另一部分是筋膜。前边是额肌,后边是枕肌,中间是帽状腱膜。这三层紧密结合又称为头皮。

第四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隙,叫帽状腱膜下间隙。这个区域非常容易分离,在进行头部手术时,分离的区域常是此层次。

第五层是颅骨外膜。

在解剖学研究中,研究大体器官常利用剖割的方法,组织、细胞、胞器的观察则会利用显微镜。

(7)软组织层次扩展资料:

生物学包含了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两方面的研究。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的结构,而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功能。人体结构非常复杂,所以解剖学内容包含不同的层次,从最小的细胞到最大的器官,以及器官之间的关系。

大体解剖学是在整体观察和解剖过程中,用肉眼对人体器官进行研究。细胞解剖学则是借助于特殊设备如显微镜和特殊技术观察细胞及细胞内结构。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是前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和积累知识而发展起来的。解剖学的知识可从古代的中国、印度和埃及的一些书籍中见到,这些知识也仅是当初在祭祀、狩猎屠宰和战争负伤时偶然观察获得。

当时搜集有关人体结构的知识的主要动机是以研究和治疗人体疾病为目的,后来才发展为专门的学科。

8、MRL是什么意思

MRL是磁共振成像。

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弗莱利克斯.布洛赫(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珀塞尔(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在恒定磁场中的具有自旋的原子核受射频幅射照射,当射频频率等于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中的进动频率时产生的共振吸收现象。

美国人雷蒙.达曼迪安(Raymond Damadian)于1972年3月17日提出了专利申请,并在1974年2月5日获得了美国第3789832号专利,将核磁共振用于医学临床检测,发明了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也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8)软组织层次扩展资料:

磁共振成像提供的信息量大,图像清晰、精细、分辨率高、对比度好,能进行定量分析,特别对软组织层次显示很好;

还可以直接作横断的、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目前,已普遍地应用个临床,对一些疾病的诊断成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在1970年,雷蒙.达曼迪安发现了在磁激条件下,核磁共振对健康细胞和癌症细胞原子核的影响是不同的,它们从高能状态返回平衡状态时,癌细胞原子核所用的时间要长的多。这一发现为提出磁共振成像专利申请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影响世界的专利】磁共振成像

与软组织层次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