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软组织 > 软组织水肿的MRI影像学特征

软组织水肿的MRI影像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1-02-14 03:31:34

1、核磁共振成像特点是什么?考试。。。急等答案

一、无损伤性检查。CT、X线、核医学等检查,病人都要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而MRI投入临床20多年来,已证实对人体没有明确损害。孕妇可以进行MRI检查而不能进行CT检查。

二、多种图像类型。CT、X线只有一种图像类型,即X线吸收率成像。而MRI常用的图像类型就有近10种,且理论上有无限多种图像类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图像进行对比,可以更准确地发现病变、确定病变性质。

三、图像对比度高。磁共振图像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磁共振的信号来源于氢原子核,人体各处都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质三种成分的MRI信号强度明显不同,使得MRI图像的对比度非常高,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之间对比更显而易见。CT的信号对比来源于X线吸收率,而软组织的X线吸收率都非常接近,所以MRI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

四、任意方位断层。由于MRI是逐点、逐行获得数据,所以可以在任意设定的成像断面上获得图像。而CT是通过管球、探测器的旋转扫描获得数据,断层方位是固定的,想获得其它方位的图像只能通过后处理,但后处理图像的质量要明显低于直接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

五、心血管成像无须造影剂增强。基于MRI特有的时间飞逝去(TOF)和相位对比法(PC)血流成像技术,开发出了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A与传统的血管造影(DSA)相比,有无创伤性(不需要注射造影剂)、费用低、检查方便等优点。且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场磁共振MRA的图像技师与诊断能力已与DSA非常接近。但对于细小血管分支、微小血管病变的显示,目前只能在1.5T以上的高场磁共振上实现,中低场强的磁共振MRA图像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六、MRI介入治疗是介入治疗发展的热门方向。传统介入治疗过程中,医生与病人均会受到大剂量的X线照射,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MRI检查无电离辐射,且最新的C型超级开放式MRI的开放度要高于CT、与DSA接近,加上MRI成像的高对比度、断层方位随意设定等优点,MRI介入治疗显示出非常光明的前景。

七、代谢、功能成像。MRI的成像原理决定了MRI信号对于组织的化学成分变化极为敏感。目前已要在高场MRI(1.5T以上)系统上开发出了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划时代地实现了对于功能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影像诊断,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力。

2、软组织水肿的原因 主要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软组织包括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键、筋膜、韧带、关节囊、骨膜和神经、血管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强力撞击、扭转、牵拉、压迫等各种原因导致损伤,造成肌体局部软组织内出血或(和)炎性反应渗出。都称为软组织损伤。各种创伤都伴有体表软组织肿胀

3、MRI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MRI?

MRI是英文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缩写,即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学检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应用于临床的医学影像诊断新技术。它具有无电离辐射性(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向(横断、冠状、矢状切面等)和多参数成像;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无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因而被誉为医学影像领域中继X线和CT后的又一重大发展。

二、什么是T1和T2?

T1和12是组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接受一系列脉冲后的物理变化特性,不同组织有不同的T1和T2,它取决于组织内氢质子对磁场施加的射频脉冲的反应。通过设定MRI的成像参数(TR和TE),TR是重复时间即射频脉冲的间隔时间,TE是回波时间即从施加射频脉冲到接受到信号问的时间,TR和TE的单位均为毫秒(ms),可以做出分别代表组织Tl或T2特性的图像(T1加权像或T2加权像;通过成像参数的设定也可以做出既有Tl特性又有T2特性的图像,称为质子密度加权像。

三、MRI在临床的应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磁共振成像的图像与CT图像非常相似,二者都是“数字图像”,并以不同灰度显示不同结构的解剖和病理的断面图像。与CT一样,磁共振成像也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例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等的检查。
磁共振成像无骨性伪影,可随意作直接的多方向(横断、冠状、矢状或任何角度)切层,对颅脑、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变的显示,尤优于CT,磁共振成象借其“流空效应”,可不用血管造影剂,显示血管结构,故在“无损伤”地显示血管(微小血管除外),以及对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方面,有独到之处。磁共振成像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它能敏感地检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故常可比CT更有效和早期地发现病变。近年来,磁共振血流成像技术的研究,使在活体上测定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已成为可能;心电门控的使用,使磁共振成像能清楚地、全面地显示心脏、心肌、心包以及心内的其他细小结构,为无损地检查和诊断各种获得性与先天性心脏疾患(包括冠心病等),以及心脏功能的检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随着各种不同的快速扫描序列和三维取样扫描技术的研究和成功地应用于临床,磁共振血管造影和电影摄影新技术已步入临床,且日臻完善。最近又实现了磁共振成像和局部频谱学的结合(即MRI与MRS的结合),以及除氢质子以外的其他原子核如氟、钠、磷等的磁共振成像,这些成就将能更有效地提高磁共振成像诊断的特异性,也开阔了它的临床用途。
磁共振成像术的主要不足,在于它扫描所需的时间较长,因而对一些不配合的病人的检查常感困难,对运动性器官,例如胃肠道因缺乏合适的对比剂,常常显示不清楚;对于肺部,由于呼吸运动以及肺泡内氢质子密度很低等原因,成像效果也不满意。磁共振成像对钙化灶和骨骼病灶的显示,也不如CT准确和敏感。磁共振成像术的空间分辨室,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颅脑与脊髓 MRI对脑肿瘤、脑炎性病变、脑白质病变、脑梗塞、脑先天性异常等的诊断比CT更为敏感,可发现早期病变,定位也更加准确。对颅底及脑干的病变因无伪影可显示得更清楚。MRI可不用造影剂显示脑血管,发现有无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MRI还可直接显示一些颅神经,可发现发生在这些神经上的早期病变。MRI可直接显示脊髓的全貌,因而对脊髓肿瘤或椎管内肿瘤、脊髓白质病变、脊髓空洞、脊髓损伤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椎间盘病变,MRI可显示其变性、突出或膨出。显示椎管狭窄也较好。对于颈、胸椎,CT常显示不满意,而MRI显示清楚。另外,MRI对显示椎体转移性肿瘤也十分敏感。
(二)头颈部 MRI对眼耳鼻咽喉部的肿瘤性病变显示好,如鼻咽癌对颅底、颅神经的侵犯,MRI显示比CT更清晰更准确。MRI还可做颈部的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异常。对颈部的肿块,MRI也可显示其范围及其特征,以帮助定性。
(三)胸部 MRI可直接显示心肌和左右心室腔(用心电门控),可了解心肌损害的情况并可测定心脏功能。对纵隔内大血管的情况可清楚显示。对纵隔肿瘤的定位定性也极有帮助。还可显示肺水肿、肺栓塞、肺肿瘤的情况。可区别胸腔积液的性质,区别血管断面还是淋巴结。
(四)腹部 MRI对肝、肾、胰、脾、肾上腺等实质性脏器疾病的诊断可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确诊。对小病变也较易显示,因而能发现早期病变。MR胰胆道造影(MRCP)可显示胆道和胰管,可替代ERCP。MR尿路造影(MRU)可显示扩张的输尿管和肾盂肾盏,对肾功能差、IVU不显影的病人尤为适用。
(五)盆腔 MRI可显示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精囊等器官的病变。可直接看到子宫内膜、肌层,对早期诊断子宫肿瘤性病变有很大的帮助。对卵巢、膀胱、前列腺等处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也有很大价值。
(六)后腹膜 MRI对显示后腹膜的肿瘤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很大价值。还可显示腹主动脉或其他大血管的病变,如腹主动脉瘤、布—查综合征、肾动脉狭窄等。
(七)肌肉骨骼系统 MRI对关节内的软骨盘、肌腱、韧带的损伤,显示率比CT高。由于对骨髓的变化较敏感,能早期发现骨转移、骨髓炎、无菌性坏死、白血病骨髓浸润等。对骨肿瘤的软组织块显示清楚。对软组织损伤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四、MRI在什么方面优于CT?

(一)没有电离辐射;
(二)多方位成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斜面);
(三)解剖结构细节显示较好;
(四)对组织结构的细微病理变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润,脑水肿);
(五)由信号强度可以确定组织的类型(如脂肪,血液和水);
(六)组织对比优于CT。

五、MRI造影剂的种类及适应症有哪些?

(一)种类
1、顺磁性阳性造影剂。常用的有Gd-DTPA(马根维显;磁显葡胺)、Mn-DPDP等。其作用主要使T1缩短,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2、超顺磁性物质。常用的有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有AMI-25和Resovist等。其作用主要使T2缩短,在T2加权像上是低信号。

(二)适应症
1、某些肿瘤的鉴别诊断。
2、确定血脑屏障是否被破坏。
3、提高病变的发现率。

4、磁共振增强不均匀强化和有强化有什么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血液循环是否均一。

具体分析如下:

1、不均匀强化是表明病变血运不均一,有的地方血供多,有的地方血供少。均匀强化是这个病灶的血液循环良好。

2、磁共振是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系统受到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将在他们的磁能级间产生共振跃迁,是原子核与磁场发生的共振;核磁共振增强检查是在普通检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病灶影像学特性而进行的。

3、磁共振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技术,特别是在软组织检查上具有优良的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力,它可以多角度多序列多参数成像,除肺、胃肠道显示欠佳外,可以检查全身任何部位。

(4)软组织水肿的MRI影像学特征扩展资料:

磁共振检查前需要注意受检者不能将任何铁磁性物质带入磁体间,检查前需更换检查服。安装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血管夹、支架、人工心瓣膜者禁做MR检查(冠脉支架植入术3月后可慎做MRI复查,须出具完整的病历、支架材料及其它相关证明,并由本人签署同意书)。

磁共振是利用人体生物磁自旋原理及磁共振现象成像,虽然其最初的名称为核磁共振(NMRI),但完全不存在核辐射现象及放射性物质,磁共振检查非常安全,对人体是没有辐射危害。

5、Sudeck综合征有哪些影像学表现?

【别名】Sudeck骨萎缩;创伤后骨萎缩;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症;Sudeck-Kienboeck综合征;灼痛综合征;Sudeck-Leriche综合征;Kienbock综合征;Leriche综合征;创伤性骨质疏松综合征;创伤后交感神经性营养障碍综合征;畸形斑状骨萎缩综合征;创伤后急性骨萎缩;外伤后反射性营养不良;外伤性红斑性肢通病;MitchellⅠ型综合征;急性骨萎缩;反射性神经血管营养不良;灼性神经痛。

Micchell等在1864年和1872年观察到周围神经枪伤的士兵常有患肢的持续性灼痛和进行性营养不良,并称之为灼痛综合征。1900年Suder命名其为畸形骨萎缩,现统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本征是有别于老化性骨萎缩和废用性骨萎缩的第三类骨萎缩,即伴有骨关节急性炎症性改变的骨萎缩,发生于外伤或手术之后。该类型与废用性骨萎缩本质不同,废用性骨萎缩可通过功能锻炼于数月内恢复,但Sudeck骨萎缩可以惊人速度进展,而且不仅限于一个骨,可向邻接骨及机能相联系的其他骨蔓延。

【病因病理】本征病因很多,由周围神经损伤所致,除外伤外,局部软组织炎症、营养不良、神经损伤、冻伤或烧伤、手术也引起本征。病理表现为关节僵硬,骨质斑状萎缩或疏松,尤其在关节周围,手指细长。

【临床表现】多见于40-60岁,女性发病最常见,可在伤后几小时、几天、几周发病。腕关节和手掌多见。临床表现是手指、手腕的肿胀疼痛、僵硬,皮肤红而变薄,骨的普遍脱钙、疏松、萎缩。本病的发生有时是突然的,但常常是骨折后未能积极主动锻炼所致。本病具有自限性,可持续多年,可复发,病变部位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自发性疼痛剧烈,呈轻微或间断性水肿,其特征性的三主征是间断性灼痛、皮肤温度下降及疼痛过敏。常自远端向近端扩展。

【影像学表现】手最为显著和常见。受伤肢体所有骨骼均可发生骨质疏松、脱钙,这种改变以邻近关节的软骨下骨部最为显著,开始骨质稀疏呈斑点状,以后斑点消失,产生弥漫性骨质稀疏。不仅仅在骨髓质出现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同时变薄,以靠近关节处最为显著。有时骨皮质可以变得极薄,仔细观察才可发现骨皮质完整无中断。

6、Tolosa-Hunter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有哪些?

【别名】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眶上裂炎;反复性痛性眼肌麻痹;痛性眼肌麻痹;疼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托洛沙-亨特综合征(Tolosa-Huntersyndrome)是一种海绵窦病变引起的眼痛和眼球运动麻痹为核心的脑神经症候群,可有不同程度的第Ⅲ、Ⅳ、Ⅵ脑神经损害,有复发性,对类固醇治疗效果显著。Tolosa在1954年首先报道1例,Hunt在1961年进一步明确了本征的临床特征,注意到它对激素治疗有反应。

【病因病理】病因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是海绵窦及其附近非特异性炎症。大体病理观察到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局限性狭窄、管壁增厚、僵硬,动脉周围有大量的肉芽肿粘连,而组织学检查均为非特殊性炎性肉芽肿。镜检可见纤维母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可波及动脉神经丛及三叉神经第一支。根据本征发作时血沉快、红斑狼疮现象阳性、RA因子阳性,类固醇治疗效果好,有学者推测本征可能为变态反应炎症所致。

【临床表现】好发于35-75岁,以50岁左右多见,男性稍多。单侧多见,常以眼球后眶内搓揉样跳痛为首发症状,可放射至颞、枕部,为三叉神经第一支受刺激所致。此后可出现其他脑神经症状和眼球突出。Hunt提出了诊断本征的6条诊断标准:①持续而剧烈的球后或眼眶疼痛;②第Ⅲ、Ⅳ、Ⅵ脑神经症状,视神经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周围的交感纤维较少累及。③症状持续数日或数周。④偶可自行缓解。⑤可复发。⑥对类固醇治疗反应迅速。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平片眼眶无明显异常,眼动脉造影可见颈动脉-海绵窦段狭窄,管壁光滑,呈向心性狭窄,系炎性肉芽肿压迫所致。眼眶静脉造影,眼上静脉后部梗阻,同侧海绵窦部分显影或不显影。

CT表现CT增强扫描可见视神经增粗,一侧海绵窦区增强肿块,双侧海绵窦大小不对称,眶尖部可显示炎症性软组织密度影,个别病例可见结节状强化,偶见蝶鞍侵蚀。以激素治疗后,上述CT改变可消失。

MRI表现一侧海绵窦显示异常软组织影,在T1Wl其信号低于脂肪,与肌肉相等,在T2WI与脂肪等信号。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第Ⅲ、Ⅳ、Ⅵ脑神经移位。增强检查T1Wl示海绵窦组织呈异常对比增强,ICA狭窄及脑神经移位显示更清楚。激素治疗后,海绵窦软组织肿块吸收,双侧海绵窦恢复对称,lCA恢复正常管径。病侧颈动脉造影可排除海绵窦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以床突上段狭窄为主血管壁不规则,远端分支显影不良,但不出现Moyamoya综合征的细网状侧枝循环,可与后者相鉴别。

7、医学影像学里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分辨率不同

(1)密度分辨率表示的是影像中能显示的最小密度差别。

(2)CT的密度分辨率受噪声和显示物的大小所制约,噪声越小和显示物越大,密度分辨率越佳。CT图像的密度分辨率比X线照片高得多。

2、表示形式不同

密度分辨率能够区分开的密度差别程度以%表示。计算机体层摄影性能和说明图像质量的指标之一,如果计算机体层摄影的密度分辨率为0.5%,则表示两种物质的密度差别等于或大于0.5%时即可辨别出来,密度差别小于0.5%时,由于受噪声的干扰,就无法辨别。

二、联系

空间分辨力在CT设备中有时又称作几何分辨力或高对比度分辨力,它是指在高对比度的情况下鉴别细微结构的能力,也即显示最小体积病灶或结构的能力。在评价CT图像质量的时候,经常首先考虑空间分辨力。

CT图像由于检测器有一定大小,取样有一定距离,所以空间分辨力由X线管焦点的几何尺寸决定,而基本与X射线剂量大小无关。在X线剂量一定的情况下,空间分辨力与密度分辨力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不可能同时改善空间分辨力与对比度分辨力。

扩展材料:

医学影像学:X线、CT、MRI 成象技术与临床应用 

一、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是保存和传输图像的设备与软件系统,优点为:

1、保存了图像信息,便于日后再处理;

2、远离放射科的医生可随时调阅图像读片与诊断,提高了工作效率;

3、便于图像传递和交流,可开展复合影像诊断、多学科会诊;

4、可避免胶片在传递过程中丢失和出错,成为医院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5、节约胶片开支、管理费用,减少存放空间,从而进入无胶片时代。 

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通过计算器处理数字影像信息,常用时间减影法,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象技术。 

脑血管造影是将有机碘对比剂引入脑血管显示脑血管的方法,包括颈动脉造影和椎动脉造影。常用DSA技术,分别摄取脑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窦期图像。 

X线成像–电磁波,波长0.0006~50nm 

三、X线成象原理与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及人体组织结构密度和厚度的差别有关,与成像有关的特性:

1、穿透性X线成象的基础。电压愈高,穿透力愈强; 

2、荧光效应透视检查的基础。X线激发硫化锌镉、钨酸钙等发出荧光;

3、感光效应X线摄影的基础。溴化银中的银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银,沉淀于胶片的胶膜内;

4、电离效应放射治疗的基础。X线射入人体,引起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 

四、X线图像特点:

1、灰阶图像;

2、重叠图像;

3、放大图像;

4、可有失真。 

五、灰阶影像是以光学密度反应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图像上的白影与黑影除与厚度有关外,主要反映组织密度高低(密度高呈白影,密度低呈黑影)。

六、荧光透视

1、优点:可转动患者体位;了解器官动态变化;操作方面,费用低; 

2、缺点:对比度和清晰度差;缺乏客观纪录。 

七、X线摄影

1、优点:对比度和清晰度佳; 

2、缺点:无立体概念;无法观察功能。 五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体内产生人工对比,常用对比剂: 

八、高密度对比剂

1、钡剂:医用硫酸钡; 

2、碘剂:无机(碘化油、碘苯酯)、有机(离子型如泛影葡胺;非离子型如碘必乐、优维显)。 

离子型对比剂具高渗性,毒副作用大;非离子型低渗性、低年度、低毒性。

九、低密度对比剂空气、O2、CO2 

十、造影方式

1、间接引入:IVP; 

2、直接引入:口服、灌注、穿刺注入。 五临床应用胃肠道、骨骼系统和胸部多选用。 

十一、CT成像–用X线束对人体某一层面照射,测定透过的X线量,数字化后经计算机得出该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再重建图像。 

1、CT图像特点

(1)优点:密度分辨力高、量化的说明密度高低程度的量值(CT值)。

(2)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

(3)需要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 

2、人体组织CT值

(1)水:0 HU;

(2)空气:–1000 HU; 

(3)脂肪:–90~–70 HU; 

(4)软组织;20~50 HU;

(5)骨:+1000 HU。 

3、临床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缺血性脑梗死与脑出血。

(2)框内占位性病变、鼻窦癌、鼻咽癌等。

(3)肺癌和纵隔肿瘤。

(4)肝、胆、胰、脾、腹腔及腹膜后间隙及肾上腺及泌尿生殖系统。

(5)胃肠病变向腔外侵犯或远处转移。 

十二、MRI成像–磁共振信号有T-1、T2、和质子密度等参数,由这些参数构成MRI图像。 

T-1-终止射频脉冲,则纵向磁化逐渐恢复到原状,此过程为纵向弛豫,恢复所需时间为纵向弛豫时间,简称T-1。以T1参数构成的图像为T1加权像(T-1-WI)。 

T2横向磁化也很快消失,此过程为横向弛豫,所需时间为横向弛豫时间,简称T-2。以T2参数构成的图像为T2加权像(T2-WI)。 

1、MR信号的产生在弛豫过程中,质子吸收RF脉冲组合的能量释放产生MR信号。通过调节成象参数TR和TE,及可分别获取主要反映T1、T2及PDWI对比的MR信号,由此产生T-1-WI、T2-WI或PDWI图像。

(1)T-1-WI上呈高信号亚急性血肿、脂肪、蛋白含量高、黑色素; 

(2)T-2WI上呈低信号钙质、空气、流空、脂肪及蛋白质含量少的。 

2、MRI图像特点

(1)多参数灰阶图像;

(2)多方位断层图象;

(3)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在成象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呈无信号黑影;

(4)MRI对比增强效应:顺磁性物质作为对比剂可缩短周围质子的弛豫时间,称质子弛豫增强效应;

(5)伪色彩的功能图像。 

3、MRI检查技术

(1)序列技术;

(2)自回旋波(SE)序列;

(3)梯度回波(GRE)序列;

(4)反转恢复(IR)序列;

(5)平面回波成象(EPI)。 

4、MR水成象技术用很长TR和很长TE可获得重T2-WI,使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呈高信号,背景的其它组织呈低信号而形成良好对比。

经重组可使含液体器官或间隙呈高信号,获得犹如造影效果的图像,即MR水成象,包括MRCP、MRU、MRM等。  

5、临床应用

(1)脑与脊髓疾病;

(2)肺门与纵隔淋巴结;

(3)心脏大血管内腔;

(4)诊断乳腺癌;

(5)清晰显示软骨、关节囊等结构。 

6、各系统检查首选仪器

(1)骨骼平片首选,进一步CT;

(2)关节MRI; 

(3)呼吸系统平片首选,进一步CT;

(4)急腹症平片首选,进一步CT;

(5)腹部闭合性损伤超声、CT;

(6)食管病变钡餐造影; 

(7)胃、十二指肠超声、气钡双重对比造影;

(8)肝超声和C T首选,进一步MRI,也可做肝动脉造影;

(9)胰腺超声、CT。

8、简述mri图像特点

1、有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无电离辐射,安全可靠;有极好的组织分辨能力;不需要注射对比剂,即可观察心脏和血管系统;扫描(切层)方向灵活,能直接作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以至任何方向的斜切面等的断层扫描。

2、扫描时间相等较长;空间分辨率还不够理想;钙化灶及骨皮质病灶等的检出敏感度不如CT;MRI征象的特异性还不够理想,大多数病理组织之间和不同病理过程之间的质子密度。

T1和T2值往往有较多重叠,其磁共振信号也较接近,因此,磁共振对大多数病变定性困难。磁共振图像解释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和其它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出更确切的诊断。

(8)软组织水肿的MRI影像学特征扩展资料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磁共振成像术(MR)。

MRI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停止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产生MR信号。通过对MR信号的接收、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即产生MR信号。

与软组织水肿的MRI影像学特征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