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软组织 > 颏肌软组织鼓起

颏肌软组织鼓起

发布时间:2021-01-30 03:49:26

1、颌下腺囊肿怎么治疗

颌面部囊肿有软组织囊肿和颌骨囊肿两大类。软组织囊肿主要有涎腺囊肿(如舌下囊肿、粘液囊肿和颌下腺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口底表皮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等)。颌骨囊肿则分为牙源性囊肿,(如根端囊肿、含牙囊肿、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球上颌囊肿、正中囊肿、鼻腭囊肿等)。

(一)粘液囊肿

又称粘液腺囊肿,在口腔粘膜下组织内,分布着数以百计,能分泌无色粘液的小涎腺,称为粘液腺,以下唇、软腭、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开口于口腔内,由于排泄管受到创伤,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肿。常见于下唇,且多发生有咬唇习惯者。囊肿位于粘膜下,呈半透明状小泡,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出现数日后可因食物等磨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现,多次复发后粘膜产生疤痕组织,使半透明水泡变成白色硬结。主要治疗为切除囊肿及周围粘液腺组织,也可用激光或冷冻治疗。

(二)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是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对,位于舌下间隙内,有导管约8~20个,直接开口于口腔内,少数集合成一个导管,开口于颌下腺导管、分泌较为粘稠的粘液。囊肿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分泌导管的创伤,使粘液外漏,逐渐为周围的结缔组织所包绕而形成的。所以,舌下囊肿的囊壁有上皮衬里者极为少数,有上皮衬里的舌下囊肿,仍可能为导管排出受阻,粘液潴留而形成的。

舌下囊肿多见于青少年,先发生在口底的一侧,位于粘膜与口底肌肉之间,表面覆盖很薄的正常粘膜,透过粘膜可见淡蓝色、柔软、有波动感的囊性肿物,缓慢增大,可逐渐扩展到对侧口底,将舌上抬,形成重舌,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呼吸。囊肿也可沿颌舌肌后缘向颌下区伸展,呈哑铃状,在口底和颌下区同时出现。少数舌下囊肿主要向颌下三角及颈上部隆起,口底症状不明显,而被误认为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可有继发感染,出现疼痛及感染症状。也可因损伤破裂,流出粘液而暂时消失,数日后又逐渐增大。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口底表皮囊肿、口底局限性血管瘤等相鉴别。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过去采用囊肿摘除或袋形手术,复发率很高。目前多作舌下腺切除术,即使遗留部分囊壁,亦少有复发者。手术中要防止误伤颌下腺导管、舌动脉、舌深静脉和舌神经。

(三)口底表皮囊肿

胚胎发育时期,两侧胚胎组织在口底中线融合过程中,上皮细胞遗留在口底组织中,日后发展而形成为口底表皮囊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囊肿位于口底正中,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上方,表面覆盖口底粘膜并向口内隆起,将舌抬高,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影响呼吸。少数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下方,向颏下部隆起。囊壁较厚,表面粘膜色泽正常,压迫囊肿似有橡皮样感,软而有弹性,穿刺抽出豆渣样内容,以此与舌下囊肿相鉴别。治疗为手术切除,一般可在口内摘除,如囊肿主要位于颏下部,则在口外作切口。囊壁较厚、分离囊肿完整摘除并不困难。手术中应注意仔细止血,防止术后口底血肿,造成呼吸困难。

(四)颌骨滤泡囊肿

牙齿胚胎发育过程中,牙滤泡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性,渗出的液体可潴留形成滤泡囊肿,如多个牙滤泡同时发生病变,则可形成多房性囊肿,但多数为单房性,病变发生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前,所形成的囊肿,不含有牙齿者称为始基囊肿。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后发生的囊肿,由于其病变是在残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故在X线片上可见囊肿的囊膜部分附着在一个牙齿的牙颈部,此牙齿的牙冠已经形成,并突向囊内,称为含牙囊肿。无论是始基囊肿或含牙囊肿,囊壁的衬里上皮具有角化层结构,囊腔内含有角化物质者,称为牙源性角化囊肿。近年来,诊断为角化囊肿者逐渐增多,由于术后易于复发,且有恶变可能,因而具有潜在的肿瘤性质,应受到特别注意,目前已单独列出,以与一般始基囊肿相区别。
颌骨牙源性囊肿多见于青壮年,囊肿在颌骨内呈膨胀性生长,缓慢增大,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增大后可向面颊部隆起,骨皮质变薄,触诊时有乒乓球样感,当骨皮质完全消失后,肿块质地变软有波动感,并可发生病理骨折。上颌骨囊肿增大后,可侵入鼻腔或上颌窦,也可将眶底上抬,眼球移位,产生复视,囊肿穿刺可获淡褐色或棕黄色,含有胆固醇晶体的囊液,如有继发感染,可形成瘘管,有的因反复感染,经X线摄片才被发现。滤泡囊肿往往有先天性缺牙或有多余牙。

牙源性角化囊肿可为单发或多发,囊膜薄而脆,与口腔粘膜紧粘,不易刮除,囊腔内含有白色油脂样角化物,多见于下颌骨升支和角部,有1/3囊肿是向舌侧膨隆,囊肿内含牙率可高达25~43%,临床主要表现为肿胀,有继发感染时,可在面部形成瘘管,约有15%左右的病例诉有疼痛,可侵犯神经出现下唇麻木感,如穿破骨皮质,则可向周围软组织如牙龈、肌肉、涎腺等组织扩展并与之粘连。多发性角化囊肿约占所有角化囊肿的7~8%,多发性角化囊肿中,又大约有1/2左右可同时伴有身体其它部位的症状,如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肋骨分叉,大脑镰钙化,掌跖面的凹陷等,组成所谓多发性角化囊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可有家族史,且发病年龄较单发者年轻。

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作出临床诊断,X线片可显示囊肿大小,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颌骨囊肿需与其它牙源性肿瘤,特别是颌骨造釉细胞瘤相鉴别,但从临床及X线摄片上,有时尚难作出鉴别。因此,在手术时应常规作冰冻切片检查,手术摘除囊肿是治疗颌骨囊肿的主要方法,应彻底刮除囊壁组织。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率为5~62%,其复发原因除囊膜薄,与牙龈周围软组织紧贴,不易刮净外,尚与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岛,囊外正常骨内有星状小囊,在刮治时易被遗留等因素有关。而且角化囊肿的恶变率比非角化囊肿要高。因此,手术刮治时更应注意其彻底性,复发的或较大的角化囊肿,需在正常骨组织内切除囊肿,或作颌骨的方块切除并保持颌骨的连续性。囊肿摘除后留下的骨腔,可用自体骨松质填充。近年来,使用多孔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填塞,亦获得较为满意效果。其孔径以200μ/mm,孔率以40~70%较好。有应用林格溶液,20%葡萄糖液,抗生素、类固醇依次行囊腔冲洗,每周1次。通过数次冲洗,可控制炎症,减慢氧化,进而抑制脂肪酸氧化并促进前列腺素E的产生。囊壁释放过氧化脂前列腺素E是造成骨质吸收,囊腔扩大的主要因素。

(五)面裂囊肿

是一种发育性囊肿,在胚胎发育时,各个面突的融合过程中,残留在接合处的上皮组织可演化而成囊肿。根据发生的部位有不同的称呼,如发生在两侧腭突融合处,位于腭中缝的正中囊肿;发生在中鼻突的球状突和两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腭前部的鼻腭囊肿,也是面裂囊肿中最为常见;发生在鼻突的球状突与一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牙根之间的球上颌囊肿等。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X线表现作出诊断。治疗为囊肿摘除或刮治术。

2、正畸学z角的解释是什么?

颏唇软组织面轮廓线(颏前点与位置靠前的上唇或下唇突点的连线)与FH平面形成的后下角,正常范围为70-80度 理想值为75-78度

3、颏成形术是怎么做的

建议:颏成形术的截骨线一般位于根尖下0.5cm,以防止牙齿根尖不受到损伤并保专证牙齿的神经和血液供应属。在截开舌侧骨板时,操作要轻柔准确,避免损伤舌侧肌肉蒂等软组织,造成手术后口底血肿和肿胀,将舌体推向后方而影响呼吸。截骨线以下的肌肉等软组织蒂要注意保护,特别是在颏骨中份的区域,包括二腹肌的前腹和颏舌骨肌在颏骨下后缘的附着点要注意保护,以保证截骨块的血供。
用钛合金夹板或螺丝钉进行内固定。避免损伤牙齿根尖部。分层缝合。
颏成形术手术灵活,有很多手术方式:水平截骨前移术;水平截骨前移延长术;双台阶式水平截骨前移术;水平截骨缩短后退术;水平截骨缩短前移术;水平移位术;三角形骨段截除术;水平旋转移位术;颏部骨段加宽术;颏部缩窄术。

4、不手术的情况如何改变脸型?

不手术的话,脸型是比较难改变的,只能说是通过发型啊,眉形调节呀,把脸型调的稍微好看一点。自然美才是真的美。

5、颏肌不小心撞出一个小洞(游泳时不小心撞到阶梯)无意中鼓起嘴巴发现小洞既然吹出了声音,这种情况我该

受伤之后导致出现一个软组织的洞,这个情况比较常见的是一个软组织内损伤等情况改变,容通常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多注意保护伤口清洁避免出现感染,通常来说,尽量多注意休息,给我个图片看看吧,口服一些消炎药,避免感染,

6、咬肌大怎么办呀

咬肌肥大又被称为方颌畸形。这种畸形一般在青春发育期后才表现出来,因而不会导致咬合及咀嚼功能障碍,但由于其特定的面容,影响美观,要求整形美容者近年来日渐增多,咬肌肥大求医者中尤以年轻的女性居多。

方法/步骤

咬肌肥大临床特征:咬肌肥大的求医者,通过对其常规临床检查,X线颌骨全景片头影测量片,在除外肿瘤及外伤的情况下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咬肌肥大医者的特征表现有:从正面看颜面下三分之一明显宽大,成方形脸。

咬肌肥大从侧面看可见部骨质肥大粗壮如骨瘤样异常增大,此区域的软组织厚度也明显增加,但触诊此部位软组织柔软。GoGn-SN角过小,表明下颌平面的倾斜度过小部分患者面下1/3的高度过矫,咬肌肥大主要表现为颏部垂直高度发育不良,从而加重了方脸畸形。

咬肌肥大治疗方案设计:咬肌肥大在设计所有病例的治疗方案时,通过正颌外科医师与求医者的正式心理会谈,从而了解病人对畸形的认识,求医动机,对咬肌肥大的期望,社会经济地位及社会适应能力,个别患者怀着不切实际的求治动机,或对咬肌肥大手术期望太高,则必须慎重对待,否则将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在确定的截骨量及截骨线时,依美貌人群的下颌平面角及的弧度为参考标准,描绘出切骨量的多少与切骨的线路,咬肌肥大手术前作常规检查,作口腔内咬肌肥大手术的准备,如牙周洁治及处理好龋齿残根等,拍头面部正侧位彩照片。

4

咬肌肥大手术方法:口内进路,在平行于下颌第二双尖牙前庭沟外侧水平开始,向上于下颌升枝外侧前缘下份外侧作廷伸,切口约3~4 cm长,骨膜下剥离外侧软组织,用自制的特别拉钩置于外侧,用美国产Stryker系列电动摇摆骨锯或高速骨钻依咬肌肥大前设计去除肥大,咬肌肥大使去骨后的骨端成所设计的弧形。切除肥大的咬肌时,为减少出血,采用先缝扎后切除的办法,咬肌肥大后置放引流及加压包扎。

7、不慎摔到下颌骨,求各位朋友进来看看!

不慎摔倒后颏部(下巴)着地,多数情况下会引起双侧髁状突骨折发生,不知道当时你有没有两侧髁状突(两侧挂钩)的疼痛史,看你的描述应该只是颏部的软组织及骨的挫伤,略肿胀的一侧应该是较重的一侧,挫伤后骨面与肌肉贴合的部分会有不同程度的撕裂,撕裂的部位会有渗血,形成炎性区,渗出的血无法顺畅排出就形成了血肿,1-2周后机化的血块被纤维组织所替代就形成了你所描述的略微肿胀的部位,如果挫伤部位当时不予以加压包扎,加速血块吸收,就会形成你所说的肿胀,最后形成较硬的纤维结缔组织,类似于体内的瘢痕.现在唯一的方法就是热敷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使血肿逐渐机化,吸收.虽然你的描述未见骨折发生,谨慎一点还是去医院拍张X线片观察一下,祝你好运.

8、口腔颌面部囊肿是怎么引起的

颌面部囊肿有软组织囊肿和颌骨囊肿两大类。软组织囊肿主要有涎腺囊肿(如舌下囊肿、粘液囊肿和颌下腺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口底表皮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等)。颌骨囊肿则分为牙源性囊肿,(如根端囊肿、含牙囊肿、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球上颌囊肿、正中囊肿、鼻腭囊肿等)。

(一)粘液囊肿

又称粘液腺囊肿,在口腔粘膜下组织内,分布着数以百计,能分泌无色粘液的小涎腺,称为粘液腺,以下唇、软腭、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开口于口腔内,由于排泄管受到创伤,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肿。常见于下唇,且多发生有咬唇习惯者。囊肿位于粘膜下,呈半透明状小泡,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出现数日后可因食物等磨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现,多次复发后粘膜产生疤痕组织,使半透明水泡变成白色硬结。主要治疗为切除囊肿及周围粘液腺组织,也可用激光或冷冻治疗。

(二)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是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对,位于舌下间隙内,有导管约8~20个,直接开口于口腔内,少数集合成一个导管,开口于颌下腺导管、分泌较为粘稠的粘液。囊肿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分泌导管的创伤,使粘液外漏,逐渐为周围的结缔组织所包绕而形成的。所以,舌下囊肿的囊壁有上皮衬里者极为少数,有上皮衬里的舌下囊肿,仍可能为导管排出受阻,粘液潴留而形成的。

舌下囊肿多见于青少年,先发生在口底的一侧,位于粘膜与口底肌肉之间,表面覆盖很薄的正常粘膜,透过粘膜可见淡蓝色、柔软、有波动感的囊性肿物,缓慢增大,可逐渐扩展到对侧口底,将舌上抬,形成重舌,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呼吸。囊肿也可沿颌舌肌后缘向颌下区伸展,呈哑铃状,在口底和颌下区同时出现。少数舌下囊肿主要向颌下三角及颈上部隆起,口底症状不明显,而被误认为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可有继发感染,出现疼痛及感染症状。也可因损伤破裂,流出粘液而暂时消失,数日后又逐渐增大。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口底表皮囊肿、口底局限性血管瘤等相鉴别。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过去采用囊肿摘除或袋形手术,复发率很高。目前多作舌下腺切除术,即使遗留部分囊壁,亦少有复发者。手术中要防止误伤颌下腺导管、舌动脉、舌深静脉和舌神经。

(三)口底表皮囊肿

胚胎发育时期,两侧胚胎组织在口底中线融合过程中,上皮细胞遗留在口底组织中,日后发展而形成为口底表皮囊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囊肿位于口底正中,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上方,表面覆盖口底粘膜并向口内隆起,将舌抬高,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影响呼吸。少数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下方,向颏下部隆起。囊壁较厚,表面粘膜色泽正常,压迫囊肿似有橡皮样感,软而有弹性,穿刺抽出豆渣样内容,以此与舌下囊肿相鉴别。治疗为手术切除,一般可在口内摘除,如囊肿主要位于颏下部,则在口外作切口。囊壁较厚、分离囊肿完整摘除并不困难。手术中应注意仔细止血,防止术后口底血肿,造成呼吸困难。

(四)颌骨滤泡囊肿

牙齿胚胎发育过程中,牙滤泡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性,渗出的液体可潴留形成滤泡囊肿,如多个牙滤泡同时发生病变,则可形成多房性囊肿,但多数为单房性,病变发生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前,所形成的囊肿,不含有牙齿者称为始基囊肿。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后发生的囊肿,由于其病变是在残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故在X线片上可见囊肿的囊膜部分附着在一个牙齿的牙颈部,此牙齿的牙冠已经形成,并突向囊内,称为含牙囊肿。无论是始基囊肿或含牙囊肿,囊壁的衬里上皮具有角化层结构,囊腔内含有角化物质者,称为牙源性角化囊肿。近年来,诊断为角化囊肿者逐渐增多,由于术后易于复发,且有恶变可能,因而具有潜在的肿瘤性质,应受到特别注意,目前已单独列出,以与一般始基囊肿相区别。
颌骨牙源性囊肿多见于青壮年,囊肿在颌骨内呈膨胀性生长,缓慢增大,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增大后可向面颊部隆起,骨皮质变薄,触诊时有乒乓球样感,当骨皮质完全消失后,肿块质地变软有波动感,并可发生病理骨折。上颌骨囊肿增大后,可侵入鼻腔或上颌窦,也可将眶底上抬,眼球移位,产生复视,囊肿穿刺可获淡褐色或棕黄色,含有胆固醇晶体的囊液,如有继发感染,可形成瘘管,有的因反复感染,经X线摄片才被发现。滤泡囊肿往往有先天性缺牙或有多余牙。

牙源性角化囊肿可为单发或多发,囊膜薄而脆,与口腔粘膜紧粘,不易刮除,囊腔内含有白色油脂样角化物,多见于下颌骨升支和角部,有1/3囊肿是向舌侧膨隆,囊肿内含牙率可高达25~43%,临床主要表现为肿胀,有继发感染时,可在面部形成瘘管,约有15%左右的病例诉有疼痛,可侵犯神经出现下唇麻木感,如穿破骨皮质,则可向周围软组织如牙龈、肌肉、涎腺等组织扩展并与之粘连。多发性角化囊肿约占所有角化囊肿的7~8%,多发性角化囊肿中,又大约有1/2左右可同时伴有身体其它部位的症状,如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肋骨分叉,大脑镰钙化,掌跖面的凹陷等,组成所谓多发性角化囊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可有家族史,且发病年龄较单发者年轻。

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作出临床诊断,X线片可显示囊肿大小,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颌骨囊肿需与其它牙源性肿瘤,特别是颌骨造釉细胞瘤相鉴别,但从临床及X线摄片上,有时尚难作出鉴别。因此,在手术时应常规作冰冻切片检查,手术摘除囊肿是治疗颌骨囊肿的主要方法,应彻底刮除囊壁组织。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率为5~62%,其复发原因除囊膜薄,与牙龈周围软组织紧贴,不易刮净外,尚与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岛,囊外正常骨内有星状小囊,在刮治时易被遗留等因素有关。而且角化囊肿的恶变率比非角化囊肿要高。因此,手术刮治时更应注意其彻底性,复发的或较大的角化囊肿,需在正常骨组织内切除囊肿,或作颌骨的方块切除并保持颌骨的连续性。囊肿摘除后留下的骨腔,可用自体骨松质填充。近年来,使用多孔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填塞,亦获得较为满意效果。其孔径以200μ/mm,孔率以40~70%较好。有应用林格溶液,20%葡萄糖液,抗生素、类固醇依次行囊腔冲洗,每周1次。通过数次冲洗,可控制炎症,减慢氧化,进而抑制脂肪酸氧化并促进前列腺素E的产生。囊壁释放过氧化脂前列腺素E是造成骨质吸收,囊腔扩大的主要因素。

(五)面裂囊肿

是一种发育性囊肿,在胚胎发育时,各个面突的融合过程中,残留在接合处的上皮组织可演化而成囊肿。根据发生的部位有不同的称呼,如发生在两侧腭突融合处,位于腭中缝的正中囊肿;发生在中鼻突的球状突和两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腭前部的鼻腭囊肿,也是面裂囊肿中最为常见;发生在鼻突的球状突与一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牙根之间的球上颌囊肿等。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X线表现作出诊断。治疗为囊肿摘除或刮治术。

9、颏下软组织【软组织】

首先感谢您的信任!根据您提供的资料,考虑淋巴结炎的可能比较大,请问您有口鼻咽喉炎症吗?有无牙龈出血,牙齿疼痛,口腔溃疡,口内异味史,有无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有无烟酒嗜好?如果有,可进一步证实为淋巴结炎。
手术治疗似乎没有必要,因为即便切除了肿大淋巴结,也不能治愈您的炎症。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辛辣,饮食清淡有营养,按时进食)和生活习惯(不抽烟酗酒,按时作息),肿大淋巴结可能会退缩。

(湖北省肿瘤医院王亚秋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与颏肌软组织鼓起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