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揉肉不揉皮,拨筋不碰骨,分骨不伤筋
2、推拿 的基本要领 手法
推拿的基本要领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辨证论治原则进行的。它不借助内服药物,很少副作用,对很多疾病都有较好疗效,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常见的适应症包括颈椎病、急性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四肢关节软组织损伤等等。
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规范动作和技术要领,需要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推拿的手段不仅限于手法操作,也可以用脚、前臂肘等,或凭借专门的推拿器具进行,有时还可辅以特制的药膏,如按摩膏、按摩乳、冬青油、红花油、麻油、滑石粉或其他润滑剂等介质。推拿手法名目繁多,常见的有推法、按法、一指禅法、揉法、拿法、摇法、击法、扳法等等。根据操作者不同,又可分为自我推拿和被动推拿两大类。被动推拿主要用于防治疾病,包括小儿推拿、正骨推拿、气功推拿等;自我推拿主要用于保健强身,可分为眼保健按摩、四肢保健、健胃法、安神法等。
推拿的功效包括:
第一,调整脏腑功能。中医把人体的病理变化归结为脏腑功能的失调。推拿就是运用手法技巧使失调的脏腑功能重新趋向新的平衡,以此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第二,疏通经络气血。气血是维持生命的主要物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传导、联络的通道。经络气血一旦失常,外邪便可内传脏腑而致病;而脏腑有病,也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来。推拿通过手法刺激,可以促进经络功能及气血生成和运行,从而使脏腑机能协调,外邪可防,内病得治。
第三,疏理肌肉筋骨关节。推拿手法作用于皮肤,可调节开阖;作用于肌肉,可疏通腠理;作用于血脉,可以祛瘀通滞,使气血畅行。推拿手法可直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因此,无论从外入内的外感病还是由内及外的内伤病,以及跌仆损伤等,都可以用推拿来加以治疗。
3、高位近中智齿的拔除方法步骤?
智齿的特殊性以及对口腔和健康构成的威胁,因此应及时拔除。上颌智齿拔除的步骤,一般是先进行口腔消毒,进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选用,腭侧的腭前神经阻滞麻醉和颊侧局部浸润麻醉,也可以选用颊侧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显效以后,用探针分离上颌智齿牙龈,判断麻醉是否达到拔牙效果。如果触碰牙龈时没有明显的疼痛,即可以拔除,两者都是差不多的。
4、推拿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5、推拿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推拿的主要手法如下:
1、操作方法
用指、掌、肘或肢体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地逐渐按压人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达到作用层次时,停留一段时间(约10~30秒左右),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可反复多次。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者,称为点法;用指腹、掌根或全掌着力者称为按法(指按法、掌按法);用肘后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重按者,常称为(肘)压法;用指甲着力则称为掐法。
2、动作要领
按压时方向要与体表垂直,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皮肤产生滑动;用力要由轻到重,缓缓增加,动作要稳而持续,使力量达到组织深部;点按穴位要准确,用力以病人有酸、胀、热、麻等感觉为度。
3、作用与应用
按压法是刺激性较强的一种手法,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可以解痉散结、通经活络、镇痛移痛、整形复位。具有良好的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等作用。点法多用于穴位与压痛点,有“点穴疗法”和“以指代针”之称。肘压法常用于肌肉丰厚的部位或体质壮实的人。掐法常用拇指指甲掐刺穴位,主要用于急救昏迷,如掐人中、掐十宣。临床应用按压法后常用揉法辅助,以缓和刺激。
二、推擦法
1、操作方法
推法是用指、掌或肘后鹰嘴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缓缓地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擦法是用手掌掌面或大、小鱼际着力,紧贴皮肤,作直线来回的快速摩动。推法根据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面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推动。
2、动作要领
推法要求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平稳而着实,推动时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不可强硬用力,以免损伤皮肤或引起不适感。
擦法在操作时要求沉肩、垂肘、腕部平伸,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肘关节屈伸,使前臂与腕手部保持一致,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不可歪斜;术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以擦动时皮肤不起褶叠为宜;速度一般要快,往返距离要长,动作要均匀而连贯,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为度,防止擦伤皮肤。
3 作用与应用
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作用;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
擦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虚寒证候,可以提高局部皮肤与组织温度,增强机体抗寒能力。根据不同的推拿部位,可采用不同的手形,如四肢关节部宜用大鱼际擦,背腰骶部宜用掌或小鱼际擦,肌腱与小关节处用拇指指腹擦。
推擦法都可用于推拿的开始和结束时,或手法转换的间隙,以缓和疼痛或不适感。
三、揉摩法
1、操作方法
揉摩法是用指、掌、肘等部位着力于体表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活动的方法。着力部位吸定皮肤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活动者,称为揉法;不吸定皮肤而着力部位在体表环旋滑动者,称为摩法;二者结合或介于二者之间者,和称为揉摩法。揉法常用全手掌、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拇指或四指指腹等着力,分别称为掌揉法、指揉法等;摩法常用示、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分别称为指摩法、掌摩法。
2、动作要领
二者操作时都需要手腕放松,指掌关节自然伸直,随动作自然的屈伸,(2)揉法要“吸定”,是指手指或掌要紧贴在皮肤上,不与皮肤之间产生摩擦;(3)揉摩时动作要缓和、协调,可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操作,每分钟频率约120次。
3、作用与应用
揉摩法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具有和中理气、活血散瘀、缓和肌紧张及强手法刺激等引起的疼痛不适的作用。揉法与按法结合,称按揉法,可以深入肌筋深部,缓解痉挛、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四、拿捏法
1、操作方法
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他手指指面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拿捏。一般拿法作用较深,一直可到肌肉层;捏法作用只到皮下组织;二者合称为拿捏法。拿捏住肌肉或皮下组织后,向上提起,称为拿提法。捏法也可以用半握拳屈曲的食指第二节的桡侧面与拇指指腹相对操作,尤其当皮下组织较丰厚时。
2、动作要领
拿捏法操作时注意肩臂放松,手腕灵活,前臂发力,以掌指关节活动为主;以五指掌面为接触面,与体表皮肤吸定拿捏:用力要先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动作要缓和而连贯。
3、作用与应用
拿捏法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缓解痉挛等作用。
五、拔伸法
1、操作方法
拔伸即牵拉或牵引,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关节的另一端使包绕关节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发生不同长度的延长。
(1)颈部拔伸法:对于由于颈椎损伤而导致颈椎生理前凸减少的运动员,运动后可以采用颈椎拔伸法减轻颈部不适症状。方法是让被推拿者正坐,推拿者站于其后,用双手拇指托于枕骨隆凸的侧下方,食、中指托于被推拿者两侧下颌骨,然后逐渐用力向上拔伸。也用一手肘弯部托住患者下颌,手扶住其对侧头部,另一手托住其枕后部,两手同时用力向上拔伸,牵引颈脊柱。
(2)肩部拔伸法:患者坐位,患肢放松,医者站于后外侧,用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向上牵拉。动作要缓和,向拔伸时坐低凳。
(3)腕部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对面而会,用双手握住患手腕掌部,逐渐用力拔伸,与此同时嘱患者上身略向后仰,形成对抗牵引。
(4)指间关节拔伸法:用一手握住患者腕上部,另一手捏住患指端,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拔伸。
(5)踝关节拔伸法:患者仰卧位,医者双手分别握住足跟和足掌,逐渐用力拔伸踝关节。
2、动作要领
顺势而行,因势利导,操作时要与患者配合密切,嘱患者注意放松。用力要持久、稳定、均匀,缓缓用力拔伸,由轻到重。拔伸时用力与拔伸强度要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切忌粗暴,以免发生损伤。
3、作用与应用
拔伸法的作用主要是拉宽关节间隙,调整有关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理顺筋骨、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六、运拉法
1、操作方法
在双手的配合下,使关节作屈伸、旋转及环转等的方法,即运动关节法。一般先做旋转,再屈伸,最后环转,环转又可单称为摇法。
(1)肩部运拉法:一手握及部,另一手按于肩上以固定,作肩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及环转等活动。
(2)肘部运拉法:一手握腕部,另一手托着肘关节后部,然后使前臂旋后,同时屈肘,待屈到一定程度后,再使前臂旋前伸肘。
(3)腕部运拉法:一手握腕关节上部,另一手捏着手的四指作屈伸和环转运动。.
(4)髋部运拉法:一手握踝关节上部,另一手按在膝关节上,使膝关节屈曲始终保持锐角,先做髌关节屈伸,作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运动,使髋关节旋转。.
(5)膝部运关法:一手握小腿下部,另一手扶着膝关节,作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的旋转、屈伸活动。
(6)踝部运关法:一手握小腿下部,一手握足,作屈伸、内翻、外翻和环转运动。(.
(7)颈部运关法:一手扶住被推拿者头顶,另一手托住下颌部,轻轻地作左右旋转和前俯后仰的屈伸运动。.
(8)腰部运关法:患者仰卧位,屈膝屈髋,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以二手及前臂扶按其膝,另一手握踝或托臀,作腰椎左右环旋摇动。.
2、动作要领
动作要缓和,用力要平稳,适当保持一点拔伸力。操作时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切忌动作粗暴和蛮干。活动幅度要由小到大,切忌超过关节生理活动范围。
3、作用与应用
本法属于被动活动的一种手法,临床应用较多,常在治疗的中后期使用,只用于四肢关节部及颈、腰部,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促进关节内滑液代谢、炎症吸收的作用。
七、叩击法
1、操作方法
用十指、手掌、空拳或桑枝棒叩击拍打体表。击法力重,常用拳背、掌根、小鱼际或桑枝棒以单手操作,;叩法力轻,“轻击为叩”,常用半握拳或伸开手掌的尺侧面操作,双手上下交替进行叩打。若用单手虚掌叩击,则称拍法。
2、动作要领
击法力重,动作要快速而有弹性,一击即起;方向要与体表垂直,不能有拖抽动作;频率要均匀而有节奏,一般3~5次即可。叩法操作时腕部要放松自由屈伸,使动作轻快、柔和而有节奏。
3、作用与应用
叩击法运用叩击时的冲击力,使组织发生震动,具有良好的舒筋通络、行气活血作用。叩法轻柔,能够缓解肌肉痉挛、紧张,消除肌肉酸痛,恢复运动后疲劳;击法还有兴奋作用,提高肌肉兴奋状态。
八、搓抖法
1、操作方法
搓法是用双手掌着力,挟住被推拿的肢体,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搓动,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抖法是分肢体抖动和肌肉抖动两种。肢体抖动时,用单手或双手握住被摩者的肢体远端,在轻微的持续牵引下,稍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动。肌肉抖动时,用手轻轻拿住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左右快速振动。
2、动作要领
搓法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动作柔和而均匀,来回搓动要快,上下移动要慢。
抖法动作要连续、均匀,频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用力不要过大。拌动波要沿肢体向远端方向传导。
3、作用与应用
搓抖法往往联合应用,作为结束性手法,都可使肌肉、关节产生连续震动。具有疏筋通络,调和气血,放放松肌肉,缓解痉挛,滑利关节,加速疲劳的消除,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等作用。
6、肌肉软组织拉伤怎么办
腰肌劳损、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腱鞘炎、关节扭伤等,这些肌肉韧带的慢性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如不及时调理、治疗可导致肌
肌肉萎缩、挛缩、退变和粘连,可通过中药蜡疗来调理,蜡疗能增加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使局部肌肉松弛,以减轻肿胀,消除疼痛。所以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7、常见的运动类按摩手法有什么特征?
运动类
一般有屈伸法、摇法、板法、背法。
屈伸法
[定义]是对有活动障碍的关节,帮助其伸展和屈曲波动活动的一种方法。
[动作]屈伸法也可称展法或伸展法,属于被动运动按摩。此法必须顺其势,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关节挛缩的软组织上,以克服其牵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关节活动范围加大。运动的方向要按各关节正常的运动方向和角度进行。在活动时一定要用缓慢、均衡、持续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并在此幅度范围内连续活动,使其逐渐增加同伸活动的角度。当屈伸到最大角度后要固定1~2分钟,然后再慢慢放松还原。如此反复数次。此法在操作时要注意病人的体位,应置于能使被运动的关节达到充分活动,并保症被按摩者不会因疼痛的闪躲而发生异外的体位。
[应用]伸展法适用于人体各个关节。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增加肢体活动能力等。
摇法
[定义]是以关节为轴心,做肢体顺势轻巧的缓慢回旋运动。
[动作]本法属于被动运动按摩。在施术时要将体位安置合适,摇动的动作要缓和稳妥,速度要慢,幅度应由小到大,并要根据病情,适可而止。同时也要注意被运动关节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摇法常用来预防和治疗各种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双轴和多轴关节都可做环绕运动治疗,如腕关节摇动等等。
[应用]摇法的作用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增加肢体活动能力。恢复体力等。
8、推拿学什么是和法?其手法的特点是什么?
推拿按摩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且平稳可靠,易学易用,无任何副作用,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不光老人常常回去医院的理疗室定期保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十分推崇中医按摩。
按摩的常用十七种手法:
1.推法 2、擦法 3、揉法 4、揉捏法 5、搓法 6、按法 7、摩法 8、拍击法 9、抖法 10、运拉法 11、拿法 12、滚法 13、刮法 14、掐法 15、弹筋法(提弹法)16、拔法(分筋法)17、理筋法(顺筋法)
按摩手法大致分为7类:
1.摆动类手法:一指禅推法、各种振法、各种揉法、各种抖动法等。
2.摩擦类手法:推法、运法、擦法、刮法、搓法、摸法、梳法等。
3.挤压类手法:按、点、压、掐、捏、抓、弹法等。
4、叩击类手法:各种拍法、击法、点穴法等。
5.运动关节类手法;各种摇法、板法、伸屈法、端法、顶法等。
6.复合类手法:推摩法、按揉法、振颤法、点按法、牵抖法、旋转法、摇按法等。
7.特定手法:胸外心脏按压法、背法、踩跻法等。
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间。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阶段。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2.根据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选定力度后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一般推3~5次。
(二)动作要领
1.轻推法时用的压力较轻;重推法时用的压力较重。作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向前推动。
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的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皮肤。
擦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皮肤温度,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等作用。轻擦法多用于按摩开始和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重擦法多插用于其他手法之间。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皮肤上。
2.根据力量大小选择轻重手法作来回直线的摩动。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擦动,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在擦动时以不使皮肤褶叠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较快,往返擦动的距离要长,动作要均匀而连贯,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为度,防止擦损皮肤。
揉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具有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活血散瘀缓解痉挛、软化瘢痕、缓和强手法刺激和减轻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揉,多用于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拇指揉法多用于关节、肌腱部。拇、中指端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手掌、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
(二)动作要领
揉动时手指或掌要紧贴在皮肤上,不要在皮肤上摩动,手腕要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或整个手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活动,不要过分牵扯周围皮肤。
揉捏法
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钳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边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进的手法为揉捏法。具有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能增加肌力和防治肌肉萎缩,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和活血散淤止痛等作用。多用于四肢、臀部等肌肉肥厚处,常与揉法交替使用。
搓法
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的手法为搓法。具有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松弛组织,缓解痉挛,加速疲劳消除,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等作用。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和肩、膝关节处最为常用,常在每次按摩的后阶段使用。
(一)方法与步骤
1.双手呈抱物形着力于肢体部位,挟住被按摩的部位。
2.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两手用力要对称,动作柔和而均匀,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2.运动前,若采用压力大、频率快而持续时间短的搓动,能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运动后,若采用压力小、频率缓慢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搓动,能加速消除肌肉的疲劳。
按法
用指、掌、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约30s),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的手法为按法。具有疏筋活络,放松肌肉,消除疲劳,活血止痛,整形复位等作用。拇指按法适用于经络穴位,临床上常与拇指揉法相结合,组成“按揉”复合手法,以提高按摩效应及缓解用力按压后的不适感,掌按法多用于腰背部、肩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发紧、也用于关节处,如腕关节、踝关节等。用指端、肘尖、足跟等点按穴位,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指、掌、肘或肢体其他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
3.按法中以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最为常用。拇指或示、中、环指面着力,按压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称指按法。用单掌或双掌掌面或掌根或双掌重叠按压体表某一部位,称掌按法。
(二)动作要领
1.按压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操作时用力方向要与体表垂直,由轻逐重,稳而持续,使力达组织深部。
2.拇指按穴位要准确,用力以病人有酸、胀、热、麻等感觉为度。
摩法
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而有节奏的环形抚摩活动的手法为摩法。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活血散瘀和镇静、解痉、止痛等作用。刺激轻柔缓和舒适,常用于按摩的开始,以减轻疼痛或不适;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手法,治疗脘腹胀痛,消化不良,痛经等病症。
(一) 方法与步骤
1.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省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
2.肘关节要微屈,腕关节要放松,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轻轻放在体表上;腕部要连同前臂在皮肤上作缓和协调的环旋移动。
(二)动作要领
1.可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匀往返的连贯操作。
2.每分钟频率约为120次。
3.用力不可太重。
拍击法
用手掌或手的尺侧面等拍击体表的手法为拍击法。常用的有拍打法、叩击法和切击法3种手法。均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展肌筋,消除疲劳和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多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肥厚处。缓缓的拍打和叩击,常用于运动后加速消除疲劳;用力较大,频率较快,持续时间短的切击。,常用于运动前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单指或多指的叩击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拍打时,两手半握拳或五指并拢,拇指伸直,其余四指的掌指关节屈曲成空心掌,掌心向下。叩击时,两手握空拳,尺侧面向下。也可用5个手指或3个手指或一个手指指端叩打在一定的部位上。切击时,两手的手指伸直,五指并拢,尺侧面向下。
2. 两手有节奏地进行上下交替拍打。
(二) 动作要领
1.拍打时,肩、肘、腕要放松,以手腕发力,着力轻巧而有弹性,动作要协调灵活,频率要均匀。
2.叩击和切击时,以肘为支点进行发力。叩击时肩、肘、腕要放松;切击时肩、肘、腕较为紧张,力达组织深部。动作要协调、连续、灵活。
抖法
分肢体抖动法和肌肉抖动法两种。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动。肌肉抖动法时,用手轻轻抓住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左右快速抖动。具有疏筋通络、放松肌肉、滑润关节的作用。多用于肌肉肥厚的部位和四肢关节,常用于消除运动后肌肉疲劳,是一种按摩结束阶段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分肢体抖动法和肌肉抖动法两种。
1.用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快速抖动(上肢可做上下左右的抖动,下肢一般可做上下抖动)。
2.用肌肉抖动法时,用手轻轻抓住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左右快速抖动。
(二)动作要领
动作要连续、均匀,频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一般较快,用力不要过大。
运拉法
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近端肢体,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运动的手法为运拉法。具有滑润关节,舒筋活血,防止或松解关节粘连,改善关节运动功能和纠正小关节处的微细解剖位置改变等作用。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腰部。常在按摩的后阶段使用,能增进关节的活动幅度和消除关节屈伸不利等疲劳性酸痛。
(一)方法与步骤
1.按摩者一手握住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关节近端肢体。
2.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的运动。
3.常用的有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的运拉法。
(1)肩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按在肩部上方,然后使肩关节作外展、内收、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
(2)肘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轻轻托住肘后,然后使肘关节屈伸及旋转运动。
(3)腕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部,然后使腕关节作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
(4)髋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髋、膝屈曲。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上方,然后作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和环转运动。
(5)膝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按于膝关节上,然后使膝关节作屈伸与旋内旋外等运动。
(6)踝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小腿下部或托住跟部,另—手握住前足掌,然后作踝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
(二)动作要领
1.运拉时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动作幅度要在生理活动范围内做到由小到大。
2.作环转运动时,可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
拿法
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提拿揉捏为拿法。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缓解痉挛等作用。主要用于颈项、肩背及四肢部。临床上常拿风池等穴位及颈项两侧部位,治疗外感头痛;也用于运动过程中振奋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
2. 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提拿。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肩臂要放松,腕要灵活,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用指面相对用力提拿。
2.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3.拿法刺激强度较大,拿捏持续时间宜短,次数宜少,拿后应配合使用轻揉法,以缓解强刺激引起的不适。
滚法
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此为滚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肉的活动能力和韧带的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本法压力较大、接触面积较广,适用于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部等肌肉较肥厚的部位,常用于治疗运动损伤及消除肌肉疲劳。
(一) 方法与步骤
1.用手指背侧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二)动作要领
1.肩臂和手腕要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即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后时向外滚动约80°,腕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时向内滚动约40°。
2.着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滚动的频率每分钟约140次。
刮法
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币、匙等代替)在病变部位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的手法为刮法。松解粘连,消散瘀结,改
善病变部位的营养代谢和促进受伤组织的修复。常用于治疗髌骨张腱末端病。
(一)方法与步骤
1.拇指屈曲,用指甲(可用硬币、匙等代替)着力于病变部位上。
2.拇指端屈曲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
(二)动作要领
1.刮动时用力要均匀。
2.刮时可蘸些水,切勿损伤皮肤。
掐法
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缘着力,选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的手法为掐法。具有消肿,防止粘连及开窍醒脑,提神解痉,行气通络的作用,适用于消除局部肿胀。常用于急救,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拇指指端着力,选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
2.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
(二)动作要领
1.用于局部消肿时,必须从肿胀部位的远心端开始,以轻巧而密集地手法向下切压皮肤,依次向近心端移动,移动的速度宜缓慢,用力不可过大。
2.用于点掐穴位时,要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紧贴示指桡侧缘,用拇指指端或指甲(以指代针)着力于穴位上,用力逐渐加重,以引起“得气”为度,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感。
3.用于急救时,手法宜重、快,但要防止指甲刺破皮肤。
筋法(提弹法)
用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为弹筋法。具有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解痉止痛,对局部神经有强刺激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肌肉酸痛和肌肉痉挛等。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拿住。
2.象木工弹墨线一样的形式,拿住肌肉速提速放。
(二)动作要领
1. 用指腹着力,切勿用指端用力内掐。
2.用力要由轻到重,刚中有柔,每处每次可提l~3下,然后使用轻揉法,以缓解因提弹而引起的不适感。
拨法(分筋、拨筋)
用双手的拇指指端陷压于一定部位上,适当用力作与韧带或肌纤维垂直方向来回拨动的手法为拨法。具有分离粘连,消肿散结,解痉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慢性损伤。拨与揉结合,即拨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双手拇指或单拇指的指端陷压于一定部位上。
2.适当用力作与韧带或肌纤维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
(二)动作要领
操作时拇指端要深按于韧带或肌肉、肌腱的一侧,然后做与韧带和肌纤维成垂直方向的拨动,好象弹拨琴弦一样。也可沿筋内的一端依次向另一端移动弹拨,使局部有酸胀感,并能耐受为度。
理筋法(顺筋法)
用拇指指腹压迫伤部,顺着肌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以顺理其筋的手法为理筋法。具有调和气血,顺筋归位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拇指指腹压迫伤部。
2.顺着肌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以顺理其筋。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伤部应尽量放松,用一手拇指指腹固定伤部的健侧端,另一手拇指指腹沿着韧带、肌纤维和神经行走的方向向患端顺理,也可以从伤部的上端向下端顺理,反复数遍;
2.用力必须均匀持续,指腹移动必须缓慢。
捏法
1.用拇、食两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捏某一部位称为捏法。
2.用力较轻,适用于浅表的肌肤组织。
3.捏法应用于脊部称为“捏脊”。较长用于幼儿,可治疗消化不良。
扳法
1.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伸展或旋转,称为扳法。
2.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四肢关节功能障碍及脊椎关节小关节错缝等症。
3.常有:颈椎扳法、腰椎扳法、肩关节扳法(内收、上举)、
拉法
1.拉法属于牵拉、拔伸的方法,故也称为牵引法或拔伸法。
2.本法较多应用于中医伤科的正骨方面。
3.应用时动作要稳而持续,不可用一突发性的猛力;要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适当控制牵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4.常有:颈椎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指间关节拔伸法。
9、脖子软组织损伤怎么办
【脖子软组织损伤怎么办】
脖子的急性软组织损伤,一般是由于外伤、扭挫、突然回头或扛拾重物使脖子过度侧弯等,造成脖子肌肉无准备地强烈收缩或过度牵拉,形成脖子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部分撕裂或损伤。
【脖子软组织损伤怎么办】
有时也将这类损伤称为急性脖子扭伤。在急性脖子扔扭伤的致病原因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时。在汽车紧急刹车时,惯性的作用使乘车者头脖子快速地前后摆动,造成脖子急性软组织损伤,而且伤情一般较为严重。
脖子急性软组织损伤,一般可采用中医手法治疗。如采用局部的揉、按、推、摩等理筋解痉按摩手法,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基本手法包括:①点核定位:术者用拇指点按肩井、天鼎穴,每穴点按约2分钟,以达到局部镇痛目的;②肌肉提拿:术者将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放置于与肌肉纤维垂直的方向,捏住肌腹用力提拿l一2次。提拿部位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提肩胛肌等处;③按揉痛点:痛点处一般有条索样或硬结样物。痛点面积小时,可用拇指指腹按揉。痛点面积大时,可用掌根部按揉;④纵向牵拉肌纤维:为了使斜方肌或胸锁乳突肌拉开,术者可将患者患侧肩部固定,另一手推动患者头部向对侧侧屈,将肌纤维拉长,达到缓解肌痉挛的目的。
【脖子软组织损伤怎么办】
除了中医手法治疗外,急性脖子软组织损伤还可采用药物、理疗、针灸、封闭等疗法。药物疗法主要有内服和外用2大类。常用内服药有优布芬、消炎痛等;常用外用药如养生.骨活力等。理疗主要选用透热疗法,如超短波、红外线等。针灸一般可选择落枕、后溪、风池、悬钟、大椎、天柱穴。落枕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界处,直刺1寸一1.5寸。封闭疗法一般选用1%普鲁卡因10毫升一15毫升,或加入酯酸强的松龙,作痛点封闭,每5日注射1次,共2—3次。
在脖子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治疗中,一项特别重要的治疗是休息,尤其是急性期,更应避免脖子过多的活动。脖子过多的活动可使损伤的软组织不易恢复。必要时,可采用颈围或牵引等制动治疗方法,但制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发生脖子肌肉萎缩、活动受限等不良反应。在脖子疼痛消失,脖子软组织损伤基本趋于恢复时,应逐渐开始脖子的肌肉锻炼,以增加肌肉力量和弹性,确保颈椎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10、1.左踝胫骨远端骨骺骨折(Salter-Harris II型)左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
Salter-HarrisⅠ型Ⅱ型骨骺骨折多可以手法复位,偶因骨折端软组织嵌顿或骨折深陷难以复位者,手法复位后骨折移位大于2mm者,此类患者如有2年以上生长潜力则行切开复位,因反复手法复位会增大医源性骺损伤风险,目前该类骨折所导致的骺早闭比以前报道的更为多见,外展型损伤骨骺闭合发生率较高(52%)对此一个可能是,外展损伤时,更大能量的剪力作用于骺板,从而损伤了Kump隆突,但切开复位是否可减少后期骺早闭的问题仍有争议,对此类损伤应持续密切随诊,至少伤后1年摄片检查以明确骺板生长情况,以便进行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