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核磁共振
2、MRI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MRI?
MRI是英文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缩写,即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学检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应用于临床的医学影像诊断新技术。它具有无电离辐射性(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向(横断、冠状、矢状切面等)和多参数成像;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无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因而被誉为医学影像领域中继X线和CT后的又一重大发展。
二、什么是T1和T2?
T1和12是组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接受一系列脉冲后的物理变化特性,不同组织有不同的T1和T2,它取决于组织内氢质子对磁场施加的射频脉冲的反应。通过设定MRI的成像参数(TR和TE),TR是重复时间即射频脉冲的间隔时间,TE是回波时间即从施加射频脉冲到接受到信号问的时间,TR和TE的单位均为毫秒(ms),可以做出分别代表组织Tl或T2特性的图像(T1加权像或T2加权像;通过成像参数的设定也可以做出既有Tl特性又有T2特性的图像,称为质子密度加权像。
三、MRI在临床的应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磁共振成像的图像与CT图像非常相似,二者都是“数字图像”,并以不同灰度显示不同结构的解剖和病理的断面图像。与CT一样,磁共振成像也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例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等的检查。
磁共振成像无骨性伪影,可随意作直接的多方向(横断、冠状、矢状或任何角度)切层,对颅脑、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变的显示,尤优于CT,磁共振成象借其“流空效应”,可不用血管造影剂,显示血管结构,故在“无损伤”地显示血管(微小血管除外),以及对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方面,有独到之处。磁共振成像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它能敏感地检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故常可比CT更有效和早期地发现病变。近年来,磁共振血流成像技术的研究,使在活体上测定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已成为可能;心电门控的使用,使磁共振成像能清楚地、全面地显示心脏、心肌、心包以及心内的其他细小结构,为无损地检查和诊断各种获得性与先天性心脏疾患(包括冠心病等),以及心脏功能的检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随着各种不同的快速扫描序列和三维取样扫描技术的研究和成功地应用于临床,磁共振血管造影和电影摄影新技术已步入临床,且日臻完善。最近又实现了磁共振成像和局部频谱学的结合(即MRI与MRS的结合),以及除氢质子以外的其他原子核如氟、钠、磷等的磁共振成像,这些成就将能更有效地提高磁共振成像诊断的特异性,也开阔了它的临床用途。
磁共振成像术的主要不足,在于它扫描所需的时间较长,因而对一些不配合的病人的检查常感困难,对运动性器官,例如胃肠道因缺乏合适的对比剂,常常显示不清楚;对于肺部,由于呼吸运动以及肺泡内氢质子密度很低等原因,成像效果也不满意。磁共振成像对钙化灶和骨骼病灶的显示,也不如CT准确和敏感。磁共振成像术的空间分辨室,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颅脑与脊髓 MRI对脑肿瘤、脑炎性病变、脑白质病变、脑梗塞、脑先天性异常等的诊断比CT更为敏感,可发现早期病变,定位也更加准确。对颅底及脑干的病变因无伪影可显示得更清楚。MRI可不用造影剂显示脑血管,发现有无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MRI还可直接显示一些颅神经,可发现发生在这些神经上的早期病变。MRI可直接显示脊髓的全貌,因而对脊髓肿瘤或椎管内肿瘤、脊髓白质病变、脊髓空洞、脊髓损伤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椎间盘病变,MRI可显示其变性、突出或膨出。显示椎管狭窄也较好。对于颈、胸椎,CT常显示不满意,而MRI显示清楚。另外,MRI对显示椎体转移性肿瘤也十分敏感。
(二)头颈部 MRI对眼耳鼻咽喉部的肿瘤性病变显示好,如鼻咽癌对颅底、颅神经的侵犯,MRI显示比CT更清晰更准确。MRI还可做颈部的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异常。对颈部的肿块,MRI也可显示其范围及其特征,以帮助定性。
(三)胸部 MRI可直接显示心肌和左右心室腔(用心电门控),可了解心肌损害的情况并可测定心脏功能。对纵隔内大血管的情况可清楚显示。对纵隔肿瘤的定位定性也极有帮助。还可显示肺水肿、肺栓塞、肺肿瘤的情况。可区别胸腔积液的性质,区别血管断面还是淋巴结。
(四)腹部 MRI对肝、肾、胰、脾、肾上腺等实质性脏器疾病的诊断可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确诊。对小病变也较易显示,因而能发现早期病变。MR胰胆道造影(MRCP)可显示胆道和胰管,可替代ERCP。MR尿路造影(MRU)可显示扩张的输尿管和肾盂肾盏,对肾功能差、IVU不显影的病人尤为适用。
(五)盆腔 MRI可显示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精囊等器官的病变。可直接看到子宫内膜、肌层,对早期诊断子宫肿瘤性病变有很大的帮助。对卵巢、膀胱、前列腺等处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也有很大价值。
(六)后腹膜 MRI对显示后腹膜的肿瘤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很大价值。还可显示腹主动脉或其他大血管的病变,如腹主动脉瘤、布—查综合征、肾动脉狭窄等。
(七)肌肉骨骼系统 MRI对关节内的软骨盘、肌腱、韧带的损伤,显示率比CT高。由于对骨髓的变化较敏感,能早期发现骨转移、骨髓炎、无菌性坏死、白血病骨髓浸润等。对骨肿瘤的软组织块显示清楚。对软组织损伤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四、MRI在什么方面优于CT?
(一)没有电离辐射;
(二)多方位成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斜面);
(三)解剖结构细节显示较好;
(四)对组织结构的细微病理变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润,脑水肿);
(五)由信号强度可以确定组织的类型(如脂肪,血液和水);
(六)组织对比优于CT。
五、MRI造影剂的种类及适应症有哪些?
(一)种类
1、顺磁性阳性造影剂。常用的有Gd-DTPA(马根维显;磁显葡胺)、Mn-DPDP等。其作用主要使T1缩短,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2、超顺磁性物质。常用的有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有AMI-25和Resovist等。其作用主要使T2缩短,在T2加权像上是低信号。
(二)适应症
1、某些肿瘤的鉴别诊断。
2、确定血脑屏障是否被破坏。
3、提高病变的发现率。
3、核磁共振检查什么
4、MRI是什么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又称磁共振成像简称MRI。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又称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将人体置于特殊的外加磁场内,经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收器收入,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而获得图像的方法。
(4)软组织的mri表现扩展资料:
MRI设备基本要素:
1、磁体:除上述几种分型,尚有桶状闭合型及开放型,后者可行介入治疗。
2、梯度磁场:为空间编码而设计的,软件功能取决于它的强度和变化速率。
3、射频线圈:多种类型,发射和接收射频脉冲。
4、采集系统:程序和成像。
5、计算机:要求容量大、运算快、功能齐全,易操作。
5、简述mri图像特点
1、有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无电离辐射,安全可靠;有极好的组织分辨能力;不需要注射对比剂,即可观察心脏和血管系统;扫描(切层)方向灵活,能直接作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以至任何方向的斜切面等的断层扫描。
2、扫描时间相等较长;空间分辨率还不够理想;钙化灶及骨皮质病灶等的检出敏感度不如CT;MRI征象的特异性还不够理想,大多数病理组织之间和不同病理过程之间的质子密度。
T1和T2值往往有较多重叠,其磁共振信号也较接近,因此,磁共振对大多数病变定性困难。磁共振图像解释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和其它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出更确切的诊断。
(5)软组织的mri表现扩展资料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磁共振成像术(MR)。
MRI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停止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产生MR信号。通过对MR信号的接收、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即产生MR信号。
6、MRI诊断报告单
单纯从MRI的诊断报告上的叙述来讲是不需要手术的。因为腰椎间盘只是膨出,而膨出在椎间盘突出里是最为轻微的一种。至于腰椎不稳,你在报告里没有注明腰椎滑脱的程度,但是由于也没有标明因腰椎滑脱而带来明显的脊髓受压等影像学表现。所以说,单纯从MRI的报告单上的描述来讲,是不需要手术的。许-莫氏结节没有特殊的,主要是由于腰椎退变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突入了临近椎体里,如果没有特殊不适,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但是,这里要问的是,你母亲平时还都有什么不舒服的表现。因为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必须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等方面来综合评判,片面的突出任何一点的重要性都会对最终的诊断带来偏差。平时在临床上会碰到一些患者,影像学检查情况不重,但是临床表现很严重;相反,也有些患者影像学检查提示病情很重,但是患者却没有明显的不适。我觉得医生建议做手术,是不是要做腰椎不稳的手术呢。因为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椎间盘膨出实在是没有手术指征。当然对于腰椎不稳的手术指征的一点就是除了有影像学的支持依据外,患者还要有神经受压的临床表现,比如说下肢放射痛或麻木等等。
如果是做腰椎不稳手术的话,手术费是不菲的,而长征医院的规格很高,相信费用也不会低。价格应该在三W之上。
7、核磁共振MRS代表什么?
核磁共振波谱图 简单的说就是核磁共振(NMR)形成的图像
医学上的形成原理——
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
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
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
像。
医学上的应用——
神经系统的病变包括肿瘤、梗塞、出血、变性、先天畸形、感染等几乎成为确诊
的手段。特别是脊髓脊椎的病变如脊椎的肿瘤、萎缩、变性、外伤椎间盘病变,
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心脏大血管的病变;肺内纵膈的病变。
腹部盆腔脏器的检查;胆道系统、泌尿系统等明显优于CT。
对关节软组织病变;对骨髓、骨的无菌性坏死十分敏感,病变的发现早于X线和
CT。
核磁共振的优点——
对人体没有游离辐射损伤;
通过调节磁场可自由选择所需剖面。能得到其它成像技术所不能接近或难以
接近部位的图像。对于椎间盘和脊髓,可作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成像,可以
看到神经根、脊髓和神经节等。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不像CT(只能获取
与人体长轴垂直的剖面图)那样一层一层地扫描而有可能漏掉病变部位;
能诊断心脏病变,CT因扫描速度慢而难以胜任;
对软组织有极好的分辨力。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
的检查优于CT;
核磁共振与CT的区别——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在一个横断解剖平面上,准确地探测各种不同组织间密度
的微小差别,是观察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的一种较理想的检查方式。在关节炎的
诊断上,主要用于检查脊柱,特别是骶髂关节。CT优于传统X线检查之处在于其
分辨率高,而且还能做轴位成像。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高,所以软组织、骨与关
节都能显得很清楚。加上CT可以做轴位扫描,一些传统X线影像上分辨较困难的
关节都能在叮图像上“原形毕露”。如由于骶髂关节的关节面生来就倾斜和弯
曲,同时还有其他组织之重叠,尽管大多数病例的骶髂关节用x线片已可能达到
要求,但有时X线检查发现骶髂关节炎比较困难,则对有问题的病人就可做CT检
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在强磁场中放射波和氢核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磁共振
一问世,很快就成为在对许多疾病诊断方面有用的成像工具,包括骨骼肌肉系
统。肌肉骨骼系统最适于做磁共振成像,因为它的组织密度对比范围大。在骨、
关节与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方面,磁共振成像由于具有多于CT数倍的成像参数和高
度的软组织分辨率,使其对软组织的对比度明显高于CT。磁共振成像通过它多向
平面成像的功能,应用高分辨的毒面线圈可明显提高各关节部位的成像质量,使
神经、肌腱、韧带、血管、软骨等其他影像检查所不能分辨的细微结果得以显
示。磁共振成像在骨关节系统的不足之处是,对于骨与软组织病变定性诊断无特
异性,成像速度慢,在检查过程中。病人自主或不自主的活动可引起运动伪影,
影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