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韧带 > 气管的膜状韧带

气管的膜状韧带

发布时间:2021-07-28 14:00:20

1、气管和支气管的组织学结构怎样?

气管以软骨、肌肉、结缔组织和黏膜构成。支气管是由气管分出的各级分枝,由气管分出的一级支气管,即左、右主支气管。

气管和支气管壁自内向外有黏膜、黏膜下层及外膜。

气管和支气管壁自内向外有黏膜、黏膜下层及外膜。

(1)黏膜层。由黏膜上皮、黏液纤毛装置及固有膜组成。

①黏膜上皮。气管到细支气管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终末细支气管到呼吸性细支气管中段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下的肺泡管、肺泡囊为无纤毛的单层柱状或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气管、大支气管的纤毛呈绒毯状,终末细支气管为孤立的簇状。此外,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末端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间散在有杯状细胞;终末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黏膜上皮内有Clara 细胞;气管到肺泡均有神经小体;气管到细支气管黏膜上皮基底上有基底细胞。

②黏液纤毛装置。气管到细支气管黏膜表面有黏液纤毛装置,其内层是稀薄浆液,称浆液层,外层是呈间断滴状的黏液,称黏强力层。黏液纤毛装置具有防御功能,黏液捕获的灰尘、细菌等可由有规律摆动的纤毛推至喉部清除出去。

③固有膜。固有膜位于黏膜深层,由丰富的弹力纤维、胶原纤维、神经纤维、血管、腺体导管、淋巴组织、平滑肌及浆细胞和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浆细胞可以分泌、贮存抗体,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可使呼吸性细支气管具有弹性,保持气道有适当的舒缩幅度。肺内环形平滑肌松弛时,支气管扩张;纵行平滑肌松弛时,肺脏扩张。

(2)黏膜下层。全由结缔组织形成,内含许多腺体,导管开口于黏膜表面,这些腺体经常分泌黏液,使黏膜上皮保持湿润并能粘着吸入的灰尘和细菌,便于通过上皮的纤毛运动而咳出体外。感染或过敏性炎症,如哮喘发作时,腺体分泌亢进,痰量也就增加了。

慢性或反复炎症可使黏膜下层的腺体增生和肥大,分泌功能亢进。

(3)外膜层。由软骨和纤维组成;在气管部,软骨呈“C”字形,软骨缺口处有平滑肌和结缔组织连接。软骨的作用在于支撑呼吸道使之不易陷闭。自支气管以下,随着支气管树的不断分支,外层的软骨就间断变为不规则的软骨片,并且越来越稀少,黏膜上皮越来越薄,而且上皮下出现越来越丰富的平滑肌;这些平滑肌的收缩和痉挛,正是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下呼吸道阻塞的重要原因。

2、气管和支气管的组织学结构是怎样的?

气管和支气管壁自内向外有黏膜、黏膜下层及外膜。

(1)黏膜层

黏膜层由黏膜上皮、黏液纤毛装置及固有膜组成。

黏膜上皮:气管到细支气管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终末细支气管到呼吸性细支气管中段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下的肺泡管、肺泡囊为无纤毛的单层柱状或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气管、大支气管的纤毛呈绒毯状,终末细支气管为孤立的簇状。此外,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末端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间散在杯状细胞;终末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黏膜上皮内有Clara 细胞;气管到肺泡均有神经小体;气管到细支气管黏膜上皮基底上有基底细胞。

黏液纤毛装置:气管到细支气管黏膜表面有黏液纤毛装置,其内层是稀薄浆液,称浆液层,外层是呈间断滴状的黏液,称粘强力层。

黏液纤毛装置具有防御功能,黏液捕获的灰尘、细菌等可由有规律摆动的纤毛推至喉部清除出去。

固有膜:固有膜位于黏膜深层,由丰富的弹力纤维、胶原纤维、神经纤维、血管、腺体导管、淋巴组织、平滑肌及浆细胞和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浆细胞可以分泌、贮存抗体,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可使呼吸性细支气管具有弹性,保持气道有适当的舒缩幅度。肺内环形平滑肌松弛时,支气管扩张;纵行平滑肌松弛时,肺脏扩张。

(2)黏膜下层

全由结缔组织形成,内含许多腺体,导管开口于黏膜表面,这些腺体经常分泌黏液,使黏膜上皮保持湿润并能粘着吸入的灰尘和细菌,便于通过上皮的纤毛运动而咳出体外。感染或过敏性炎症,如哮喘发作时,腺体分泌亢进,痰量也就增加了。慢性或反复炎症可使黏膜下层的腺体增生和肥大,分泌功能亢进。

(3)外膜层

由软骨和纤维组成;在气管部,软骨呈“C”字形,软骨缺口处有平滑肌和结缔组织连接。软骨的作用在于支撑呼吸道使之不易陷闭。自支气管以下,随着支气管树的不断分支,外层的软骨就间断变为不规则的软骨片,并且越来越稀少,黏膜上皮越来越薄,而且上皮下出现越来越丰富的平滑肌;这些平滑肌的收缩和痉挛,正是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下呼吸道阻塞的重要原因。

3、人体气管的认识

1 运动系统

一.中轴骨
(一).椎骨
包括:颈椎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
(二).肋骨(从第一到第十二,共12对)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颅骨
(一)脑颅骨
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1块)
顶骨、颞骨(各1对)
(二).面颅骨
包括: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下鼻甲(各1对)
下颌骨、舌骨、犁骨(各1块)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块,每侧各32块)
1.肩胛骨
2.锁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桡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块)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②.掌骨(共5块)
③.指骨(共14块,除拇指2块其余各指均为3块)
(二).下肢骨
1.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髌骨
4.小腿骨
①.胫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块)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块)
楔骨3块
②.跖骨(共5块)
③.趾骨(共14块,除拇趾2块其余各趾均为3块)
肌肉
一.头部肌
(一).颅面肌
1.颅顶肌
2.眼周围肌(眼轮匝肌)
3.口周围肌(眼轮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二.颈前外侧肌
(一).颈浅层肌和颈外侧肌
包括: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侧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后斜角肌
三.躯干肌
(一).背部深层肌
1.夹肌
包括:头夹肌、颈夹肌
2.竖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间肌
①.肋间外肌
②.肋间内肌
③.肋间最内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侧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内斜肌
③.腹横肌
④.腹直肌
2.后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状肌、闭孔内肌
四.上肢肌
(一).连接上肢与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阔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连接上肢与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锯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冈上肌
3.冈下肌
4.小圆肌
5.大圆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头肌
③.肱肌
2.后群(为肱三头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层
①.肱桡肌
②.旋前圆肌
③.桡侧腕屈肌
④.掌长肌
⑤.尺侧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层(为指浅屈肌)
3.前群第三层
包括: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层(为旋前方肌)
5.后群浅层
①.桡侧腕长伸肌
②.桡侧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侧腕伸肌
6.后群深层
①.旋后肌
②.拇长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长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侧群(为大鱼肌)
2.内侧群(为小鱼肌)
3.中间群(包括:骨间肌7块、蚓状肌4块)
五.下肢肌
(一).髂区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四头肌
②.内侧群
包括:股薄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后群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
2.外侧群
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3.后群
①.后群浅层
包括: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
②.后群深层
包括: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2 消化系统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与颊
(三).牙龈
(四).腭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颌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肠
1.十二指肠
2.空肠
3.回肠
4.盲肠
5.阑尾
6.结肠
7.直肠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胆道
1.肝总管
2.胆囊
3.胆总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隐窝
1.肝肾隐窝
2.陷凹
(三).网膜
1.小网膜
2.大网膜
3.网膜囊
七.系膜
(一).肠系膜
(二).阑尾系膜
(三).横结肠系膜
(四).乙状结肠系膜
八.韧带
(一).肝的韧带
1.镰状韧带
2.冠状韧带
3.三角韧带
4.肝圆韧带
(二).脾的韧带
1.胃脾韧带
2.脾肾韧带

3 呼吸系统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窦
1.上颌窦
2.额窦
3.蝶窦
4.筛窦
二.喉
(一).喉的软骨
1.甲状软骨
2.环状软骨
3.勺状软骨
4.会厌软骨
(二).喉的连接
1.环勺关节
2.环甲关节
3.弹性圆锥
4.甲状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
(二).主支气管
1.右主支气管
2.左主支气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脏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顶
2.肋胸膜
3.膈胸膜

4 泌尿系统
一.肾(左右各一)
(一).结构
1.肾小盏
2.肾大盏
3.肾盂
(二).肾的被膜
1.纤维囊
2.脂肪囊
3.肾筋膜
二.输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5 脉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
(一).血管的种类
1.动脉
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
2.毛细血管
3.静脉
包括: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微静脉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纤维三角2个(即:左、右纤维三角)
瓣环4个(即: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
3.心间隔
包括:房间隔、室间隔
4.心的内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静脉窦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窦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传导系
①.窦房结
②.房室结
包括: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
(三).心的血管
1.冠状动脉
①.左冠状动脉
包括:前室间支、旋支
②.右冠状动脉
包括:后室间支、左室后支
2.心的静脉
①.心最小静脉
②.心前静脉
③.冠状窦
包括: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四).心包
1.纤维心包
2.浆膜心包
3.心包窦
(五).动脉
1.肺动脉干
①.左肺动脉
②.右肺动脉
2.主动脉
①.升主动脉
②.主动脉弓
包括: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③.头臂干
包括: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3.头颈部的动脉
①.颈总动脉
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②.颈外动脉
向前发出: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舌动脉
向后发出:枕动脉、耳后动脉
自内侧壁发出:咽升动脉
终末支是:上颌动脉、颞浅动脉
③.颈内动脉(入颅腔)
4.上肢的动脉
①.锁骨下动脉
包括: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
②.腋动脉
包括: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
③.肱动脉
包括:桡动脉、尺动脉
④.桡动脉
包括:掌浅支、拇主要动脉
⑤.尺动脉
包括:骨间总动脉、掌深支
⑥.掌浅弓、掌深弓
5.躯干的动脉
①.胸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肋间后动脉、膈上动脉
b.脏支
包括:支气管支、心包支、食管支
②.腹主动脉
a.壁支
包括:膈下动脉、腰动脉、骶正中动脉
b.脏支
成对的脏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
不成对的脏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6.盆部的动脉
①.髂总动脉
包括:髂内动脉、髂外动脉
②.髂内动脉
a.壁支
包括: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闭孔动脉
b.脏支
包括: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
③.髂外动脉
包括:腹壁下动脉、旋髂深动脉
7.下肢的动脉
①.股动脉
包括:股深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
②.腘动脉
包括:胫前动脉、胫后动脉
③.胫前动脉
④.胫后动脉
包括:腓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
⑤.足背动脉
包括:弓状动脉、足底深支、第一趾背动脉、足底弓
⑥.足底弓
(六).静脉
1.肺循环的静脉
包括:左肺上、下静脉,右肺上、下静脉
2.体循环的静脉
①上腔静脉系
接纳:
a.头臂静脉(接纳:椎静脉、胸廓内静脉、甲状腺下静脉、肋间最上静脉)
b.头颈部的静脉 接纳:
I. 颈内静脉(接纳:颅骨、脑、面、浅部和颈部大部分区域的静脉)
即:颅内属支
颅外属支(接纳:面静脉、下颌后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
II. 颈外静脉
III.锁骨下静脉
C.上肢的静脉
包括:上肢的浅静脉(接纳: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上肢的深静脉(接纳:腋静脉)
d.胸部的静脉
包括:胸腹壁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脊柱的静脉(接纳:椎内静脉丛、椎外静脉丛)
②.下腔静脉系
接纳:
a.下腔静脉
b.髂总动脉 接纳:(髂内静脉、髂外静脉)
c.下肢的静脉
包括:下肢浅静脉(接纳:小隐静脉、大隐静脉)
下肢深静脉(接纳:腘静脉)
d.下腔静脉的属支
包括:壁支(接纳:膈下静脉、腰静脉)
脏支(接纳: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肝静脉)
e.肝门静脉系统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接纳:肠系膜上、下静脉、胃左、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二.淋巴系统
(一).淋巴组织
(二).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
①.左、右颈干
②.左、右锁骨下干
③.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④.左、右腰干
⑤.肠干
4.淋巴导管
①.右淋巴导管
包括: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
②.胸导管
(三).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
(四).全身各部的淋巴结

4、试述气管的组织结构特征及相关功能

气管(trachea)与支气管共同构成连接喉与肺间的管道。为后壁略扁平的圆筒形,上端平第七颈椎,上缘与喉相连,向下至胸骨角平面(相当第4、5胸椎体交界处),分为左、右支气管。分叉处为气管叉。成年男子平均长约10.6厘米,前后径小于横径。女性气管较短,约为9.8厘米。气管由软骨、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气管软骨呈“C”形,约占气管周径2/3,缺口对向后方。约为14~16个,其间以环韧带相连。后壁由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壁所封闭。气管软骨具支架作用,且有弹性,使管腔永远保持开放状态,以维持呼吸正常进行。气管的膜性壁较柔软,有一定舒张性,适于其后方的食管扩张,利于食团顺利下行。管壁分三层:粘膜层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夹有杯状细胞;上皮基膜明显;固有膜内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淋巴组织和浆细胞,粘膜分泌物中含免疫球蛋白。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腺体,为气管腺。外膜由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气管软骨缺口处有平滑肌束和腺体。气管上皮和腺体分泌物是防止尘埃入肺的保护装置。

气管呈简状,位于喉的下方,由15-20个半环状气软骨和韧带连结而成,长约11-13厘米,向下进入胸腔后分为左、右支气管,然后继续分支呈树枝状,直至肺泡。

气管和支气管是呼吸气体出入的通道。气管的上部在颈部,当咽喉被阻塞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时,常在此段作气管切开进行抢救。

气管的支气管内层的粘膜内含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当呼吸道发生炎症时,分泌物增多,故病人咳出的痰量也增加。粘膜表面有一层纤毛上皮,纤毛有节律地作定向波动,能将其表面的分泌物和尘粒、病菌等,推向咽喉腔,然后咳出。

5、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皮由哪些组成

呼吸器官的一部分。
形态:为后壁略平的圆筒型管状,成年人长约11-13厘米。
位置:上端平第六颈椎下缘,与环状软骨相连,向下至第四,五胸椎体(相当胸骨角平面)交界处,分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为气管杈。
构造:主要由14-16个半环状软骨构成,有弹性,软骨为“C”字形的软骨环,缺口向后,各软骨环以韧带连接起来,环后方缺口处由平滑肌和致密结缔组织连接,保持了持续张开状态。
特点:左主支气管长,细,较水平。右主支气管较短,粗,较垂直,异物容易落入右支气管内。
[编辑本段]结构
气管管壁分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三层。
1.粘膜 表面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和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等组成。纤毛细胞呈柱状,游离面有纤毛,每个细胞约有300根,核卵圆形,位于细胞中部。纤毛向咽侧呈快速摆动,将粘液及附于其上的尘粒,细菌等异物推向咽部被咳出,故纤毛细胞有净化吸入空气的重要作用。杯状细胞也甚多,其结构与肠道上皮的杯状细胞相似,顶部胞质内含大量粘原颗粒,细胞分泌的粘蛋白(mucin)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它与管壁内腺体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共同构成一道粘液性屏障,粘附吸入空气中的异物,溶解吸入的SO2、CO等有害气体,随粘液咳出。基细胞呈锥形,位于上皮深部,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有增殖和分化能力,可分化形成前述两种细胞。
刷细胞(brush cell)呈柱状,游离面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形如刷状。刷细胞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有一定吸收作用。细胞顶部可见基粒,因此认为它可能是一种未成熟的纤毛细胞。有的刷细胞基部可见与传入纤维构成的突触,故它还可能有感受刺激的功能。
气管及其以下分支的导气部管壁上皮内还有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细胞呈锥体形,散在于上皮深部,胞质内有许多致密核心颗粒,故又称小颗粒细胞(small granule cell)。免疫细胞化学研究证明,细胞内含有多种胺类或肽类物质,如5-羟色胺、蛙皮素、降钙素、脑啡肽等,分泌物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或经血液循环,参与调节呼吸道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腺的分泌。
固有层结缔组织中的弹性纤维较多,使管壁具有一定弹性。固有层内也常见淋巴组织,它与消化管管壁内的淋巴组织一样,也有免疫性防御功能。浆细胞分泌的IgA与上皮细胞产生的分泌片结合形成分泌性IgA,释放入管腔内,可抑制细菌繁殖和病毒复制,减弱内毒素的有害作用。
2.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固有层和外膜无明显分界。粘膜下层除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还有较多混合性腺。
3.外膜 为疏松结缔组织,较厚,主要有16~20个“C”形透明软骨环构成管壁支架,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韧带连接,使气管保持通畅并有一定弹性。软骨环的缺口朝向气管后壁,缺口处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和平滑肌束。咳嗽反射时平滑肌收缩,使气管腔缩小,有助于清除痰液。
气管上端平第6颈椎体下缘与喉相连,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支气管为止,成人全长约10-13厘米,含15-20个软骨环。分杈处叫气管杈。根据行程,气管可分为颈、胸两段,颈段较浅表,在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可以摸到。
[编辑本段]气管和食管的关系如何?� 
气管和食管均位于纵隔内。纵隔是在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的总称,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分隔左右胸膜囊和肺。以胸骨角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三部。气管位于上纵隔,食道位于后纵隔。气管上端起自环状软骨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以气管软骨为支架,保持持续开张状态;食道则为一扁狭肌性长管道,上端在第六颈椎下缘接咽,下接胃贲门,比气管的两倍还长,食道上段走行于气管后方略偏左,在气管分为左主支气管处,形成食道的一个狭窄。最有临床意义的是:气管与食道上方,均与咽部有接属关系,呼吸时,通向气管的气道开放,摄食咽下时,食物通道开放,气道关闭,不致发生误差。临床上,在鼻饲插胃管或行胃镜检查时,常需患者配合做咽下动作,以防误入气管,引起呛憋,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饮食时忌大喊大笑,也是防止饮食误入气管造成窒息,这些都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了。
[编辑本段]气管实验
气管实验:14号片,主要观察气管壁的三层结构,即黏膜层、黏膜下层、和外膜。其中黏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可以摆动;黏膜下层中有气管腺;外膜中有透明软骨。

6、气管外膜中有没有软骨?

气管和支气管外膜由透明软骨部和结缔组织构成,软骨环之间以环状韧带相连接。气管后壁为膜性部,其中有环行平滑肌和结缔组织连续。随着支气管树越伸向边缘部分,支气管中的软骨片越小。达到细支气管时,壁内即不再有软骨存在。细支气管既无软骨也无黏液腺,仅由一层纤毛上皮构成,偶见杯状细胞。终末支气管由上皮覆盖。呼吸性支气管则因有肺泡开口于其上,仅部分由上皮覆盖。

7、气管以何为界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气管管壁分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三层。
1.黏膜表面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和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等组成。纤毛细胞呈柱状,游离面有纤毛,每个细胞约有300根,核卵圆形,位于细胞中部。纤毛向咽侧呈快速摆动,将黏液及附于其上的尘粒,细菌等异物推向咽部被咳出,故纤毛细胞有净化吸入空气的重要作用。
杯状细胞也甚多,其结构与肠道上皮的杯状细胞相似,顶部胞质内含大量黏原颗粒,细胞分泌的黏蛋白(mucin)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它与管壁内腺体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共同构成
气管
一道黏液性屏障,粘附吸入空气中的异物,溶解吸入的SO2、CO等有害气体,随黏液咳出。基细胞呈锥形,位于上皮深部,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有增殖和分化能力,可分化形成前述两种细胞。
刷细胞(brushcell)呈柱状,游离面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形如刷状。刷细胞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有一定吸收作用。细胞顶部可见基粒,因此认为它可能是一种未成熟的纤毛细胞。有的刷细胞基部可见与传入纤维构成的突触,故它还可能有感受刺激的功能。
气管及其以下分支的导气部管壁上皮内还有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细胞呈锥体形,散在于上皮深部,胞质内有许多致密核心颗粒,故又称小颗粒细胞(smallgranulecell)。免疫细胞化学研究证明,细胞内含有多种胺类或肽类物质,如5-羟色胺、蛙皮素、降钙素、脑啡肽等,分泌物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或经血液循环,参与调节呼吸道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腺的分泌。
固有层结缔组织中的弹性纤维较多,使管壁具有一定弹性。固有层内也常见淋巴组织,它与消化管管壁内的淋巴组织一样,也有免疫性防御功能。浆细胞分泌的IgA与上皮细胞产生的分泌片结合形成分泌性IgA,释放入管腔内,可抑制细菌繁殖和病毒复制,减弱内毒素的有害作用。
2.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固有层和外膜无明显分界。黏膜下层除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还有较多混合性腺。
气管
3.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较厚,主要有16~20个“C”形透明软骨环构成管壁支架,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韧带连接,使气管保持通畅并有一定弹性。软骨环的缺口朝向气管后壁,缺口处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和平滑肌束。咳嗽反射时平滑肌收缩,使气管腔缩小,有助于清除痰液。
气管上端平第6颈椎体下缘与喉相连,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支气管为止,成人全长约10-13厘米,含15-20个软骨环。分杈处叫气管杈。根据行程,气管可分为颈、胸两段,颈段较浅表,在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
可以摸到。
3 .气管先分左右两支,再分成树枝状较小的支气管,细支气管等。气管壁有C形软骨支撑,管壁上有黏液腺,分泌的黏液能粘住灰尘;管壁内表面有纤毛,摆动将粘液推向喉的方向,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

8、支气管上皮细胞有哪些

气管管壁分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三层。
1.粘膜 表面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和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等组成。纤毛细胞呈柱状,游离面有纤毛,每个细胞约有300根,核卵圆形,位于细胞中部。纤毛向咽侧呈快速摆动,将粘液及附于其上的尘粒,细菌等异物推向咽部被咳出,故纤毛细胞有净化吸入空气的重要作用。杯状细胞也甚多,其结构与肠道上皮的杯状细胞相似,顶部胞质内含大量粘原颗粒,细胞分泌的粘蛋白(mucin)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它与管壁内腺体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共同构成一道粘液性屏障,粘附吸入空气中的异物,溶解吸入的SO2、CO等有害气体,随粘液咳出。基细胞呈锥形,位于上皮深部,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有增殖和分化能力,可分化形成前述两种细胞。
刷细胞(brush cell)呈柱状,游离面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形如刷状。刷细胞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有一定吸收作用。细胞顶部可见基粒,因此认为它可能是一种未成熟的纤毛细胞。有的刷细胞基部可见与传入纤维构成的突触,故它还可能有感受刺激的功能。
气管及其以下分支的导气部管壁上皮内还有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细胞呈锥体形,散在于上皮深部,胞质内有许多致密核心颗粒,故又称小颗粒细胞(small granule cell)。免疫细胞化学研究证明,细胞内含有多种胺类或肽类物质,如5-羟色胺、蛙皮素、降钙素、脑啡肽等,分泌物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或经血液循环,参与调节呼吸道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腺的分泌。
固有层结缔组织中的弹性纤维较多,使管壁具有一定弹性。固有层内也常见淋巴组织,它与消化管管壁内的淋巴组织一样,也有免疫性防御功能。浆细胞分泌的IgA与上皮细胞产生的分泌片结合形成分泌性IgA,释放入管腔内,可抑制细菌繁殖和病毒复制,减弱内毒素的有害作用。
2.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固有层和外膜无明显分界。粘膜下层除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还有较多混合性腺。
3.外膜 为疏松结缔组织,较厚,主要有16~20个“C”形透明软骨环构成管壁支架,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韧带连接,使气管保持通畅并有一定弹性。软骨环的缺口朝向气管后壁,缺口处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和平滑肌束。咳嗽反射时平滑肌收缩,使气管腔缩小,有助于清除痰液。
气管上端平第6颈椎体下缘与喉相连,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支气管为止,成人全长约10-13厘米,含15-20个软骨环。分杈处叫气管杈。根据行程,气管可分为颈、胸两段,颈段较浅表,在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可以摸到。
[编辑本段]气管和食管的关系如何?? 
气管和食管均位于纵隔内。纵隔是在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的总称,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分隔左右胸膜囊和肺。以胸骨角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三部。气管位于上纵隔,食道位于后纵隔。气管上端起自环状软骨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以气管软骨为支架,保持持续开张状态;食道则为一扁狭肌性长管道,上端在第六颈椎下缘接咽,下接胃贲门,比气管的两倍还长,食道上段走行于气管后方略偏左,在气管分为左主支气管处,形成食道的一个狭窄。最有临床意义的是:气管与食道上方,均与咽部有接属关系,呼吸时,通向气管的气道开放,摄食咽下时,食物通道开放,气道关闭,不致发生误差。临床上,在鼻饲插胃管或行胃镜检查时,常需患者配合做咽下动作,以防误入气管,引起呛憋,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饮食时忌大喊大笑,也是防止饮食误入气管造成窒息,这些都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了。
[编辑本段]气管实验
气管实验:14号片,主要观察气管壁的三层结构,即黏膜层、黏膜下层、和外膜。其中黏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可以摆动;黏膜下层中有气管腺;外膜中有透明软骨。

与气管的膜状韧带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