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韧带 > 髋臼横韧带的临床作用

髋臼横韧带的临床作用

发布时间:2021-04-28 06:57:44

1、人造髋关节的髋关节

髋关节概述
股骨头与髋臼相对构成,属于杵臼关节。髋臼内仅月状面被覆关节软骨,髋臼窝内充满脂肪,又称为Haversian腺,可随关节内压的增减而被挤出或吸入,以维持关节内压的平衡。在髋臼的边缘有关节盂缘附着。加深了关节窝的深度。在髋臼切迹上横架有髋臼横韧带,并与切迹围成一孔,有神经、血管等通过。关节囊厚而坚韧,上端附于髋臼的周缘和髋臼横韧带,下端前面附于转子间线,后面附于转子间嵴的内侧(距转子间嵴约1厘米处),因此,股骨颈的后面有一部分处于关节囊外,而颈的前面则完全包在囊内。所以股骨颈骨折时,根据其骨折部位而有囊内、囊外或混合性骨折之分。髋关节周围有韧带加强,主要是前面的髂股韧带,长而坚韧,上方附于髂前下棘的下方,呈人字形,向下附于股骨的转子间线。髂股韧带可限制大腿过度后伸,对维持直立姿势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关节囊下部有耻骨囊韧带增强,可限制大腿过度外展及旋外。关节囊后部有坐骨囊韧带增强,有限制大腿旋内的作用。关节囊的纤维层呈环形增厚,环绕股骨颈的中部,称为轮匝带,能约束股骨头向外脱出,此韧带的纤维多与耻骨囊韧带及坐骨囊韧带相编织,而不直接附在骨面上。股骨头韧带为关节腔内的扁纤维束,主要起于髋臼横韧带,止于股骨头凹。韧带有滑膜被覆,内有血管通过。一般认为,此韧带对髋关节的运动并无限制作用。
髋关节为多轴性关节,能作屈伸、收展、旋转及环转运动。但由于股骨头深嵌在髋臼中,髋臼又有关节盂缘加深,包绕股骨头近2/3,所以关节头与关节窝二者的面积差甚小,故运动范围较小。加之关节囊厚,限制关节运动幅度的韧带坚韧有力,因此,与肩关节相比,该关节的稳固性大。而灵活性则甚差。这种结构特征是人类直立步行,重力通过髋关节传递等机能的反映。当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时,股骨头大部分脱离髋臼抵向关节囊的后下部,此时若外力从前方作用于膝关节,再沿股骨传到股骨头,易于发生髋关节后脱位。
A、适应症
关节因退化、创伤后或风湿性疾病而产生磨损。
骨折或缺血坏死。
先前手术后的状况,例如关节重建(切骨术)、关节固定术、半人工髋关节或全人工髋关节(THR)。
B、禁忌症
急性与慢性之局部或系统性感染。
可能危及肢体的严重肌肉、神经或血管疾病。
关节近侧或末稍缺乏骨质结构,以致于不易甚至不可能将植入物固定。
完全或部分缺少肌肉或韧带组织。
生理年龄小于60岁,但其关节疾病可能需要不同之重建手术(切骨术)或人工关节手术的病患。
任何伴随而来并可能会危及植入物的功能性与成功与否之疾病。
对于植入物材料的过敏,尤其是金属(例如钴、铬、镍等)。
肾功能低下:虽然对于血清钴与血清铬水准之间的因果关系不甚了解,但仍旧无法完全排除长期额外的剂量对于健康状况的影响。然而在慢性肾功能低下的状况下,Metasul金属配件则不宜使用,或只有在密切观察进展的状况下(血清钴、血清铬、血清肌酸、BUN、心脏超音波)以避免血清钴与血清铬水准增加,并在审慎评估后认为治疗的优点大于风险才使用。

2、股骨头韧带的名词解释

股骨头韧带为髋关节囊内扁平的三角形纤维带,基底部附着于髋臼横韧带及髋臼切迹的两侧;尖部连结股骨头凹。此韧带为滑膜所包裹含有营养股骨头的血管,使血管免受外伤,并对股骨头起弹性垫的作用。

3、系统解剖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论述题部分
1、简述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
答:人体解剖学姿势是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描述人体任何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
2、颅骨有哪些骨组成。
答:人体的头颅,位于脊柱的上方,由23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不规则骨和扁骨所构成(也有说29块:包括了3对听小骨)。在解剖学上,把这23块颅骨分为脑颅骨(8块)和面颅骨(15块)
脑颅骨:成对的:顶骨,颞骨,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面颅骨: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泪骨,下鼻甲,鼻骨,不成对:犁骨,下颌骨,舌骨。
3、腕骨有哪些骨组成。
答:腕骨是短骨,位于手骨的近侧部,共有8块,分为两列,每列各4块,均以其形状命名。腕骨包括:与桡骨相连的近侧列的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以及与掌骨相连的远侧列的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简记:舟月三角豆,大小头装钩,一共8块骨头。)
4、肘关节包括哪3个关节?其有哪些运动?
答: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尺骨、桡骨上端构成,包括三个关节,即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可做前屈、后伸运动,也参与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运动。
5、肩关节有哪些结构组成?有什么特点?其有何运动?
答:肩关节:
组成: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
结构特点:头大盂小,关节面差大,有盂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囊薄而松弛,下壁更为薄弱,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运动方式:三轴性运动,围绕冠状轴作屈、伸;矢状轴作收、展;垂直轴作旋内和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6、髋关节有哪些结构组成?有什么特点?其有何运动?
答:髋关节:
组成:股骨头与髋臼。
结构特点:髋臼边缘有髋臼唇加深了关节窝,使股骨头深嵌于窝内;关节囊坚厚,一端附于髋臼周缘,另一端达股骨颈,在前壁包绕股骨颈的全长,而后壁仅包绕股骨颈内侧2/3(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和囊外之分)。髋关节有坚强的髂股韧带(髂前下棘→转子间线),限制髋关节过伸。在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髋臼横韧带→股骨头凹),髋臼横韧带(架于髋日切迹)。
运动方式:三轴性运动。
7、简述腹股沟的位置,构成及内容物。
答: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盘膜裂隙。长4~5cm,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内外口。内容物:男:精索 女:子宫圆韧带
8、简述胸大肌的起止及其作用。
答:胸大肌起于锁骨内侧半、胸骨及2-7肋软骨和腹直肌鞘,各部肌纤维束聚集向外、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作用:肩水平内收,肩内旋
9、试述膈肌的起始、孔裂和通过的结构。
答: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
(1)主动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裂孔的左前方,约平第10胸椎,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裂孔:位于食道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约平第8胸椎,有下腔静脉通过。
10、胃的位置、形态?分部如何?
答:
(1)胃的形态:胃有上下两口、前后两壁、大小两弯。上口为入口叫贲门,与食道相接;下口为出口叫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胃前臂朝向前上方;胃后壁朝向后下方。胃的右下缘为凹缘,称为胃小弯,该弯的最低点弯曲成角状,称角切迹;胃的左下缘为凸缘,称为胃大弯。
(2)胃的分部:胃可分为四部分。靠近愤门的部分叫愤门部;愤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称为胃底;胃的中间大部称为胃体;在角切迹至幽门之间的部分称为幽门部。幽门部紧跟幽门而呈管状的部分称为幽门管;幽门管向左至角切迹之间稍膨大的部分,称为幽门窦。胃小弯和幽门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3)胃的位置:胃在中等充盈时,其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小部位于腹上区。愤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当胃特别充盈时,胃大弯可降至脐一下。胃前壁的右侧贴于肝左叶下面;左侧则被膈和左肋弓所掩盖;剑突下,胃部分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该处是胃的触诊部位。胃后壁与左肾、左肾上腺及胰相邻。胃底与膈、脾相贴,胃大弯的后下方有横结肠横过。
11、经口腔插入纤维胆道镜至十二指肠降部,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几处狭窄?
答: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胰 食管的3处狭窄
12、肝细胞分泌胆汁是如何输送至十二指肠?
答:胆汁由肝细胞产生,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内储存,进食后,尤其近进高脂肪食物,在神经体液因素调解下,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使胆汁自胆囊经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内。
13、简述肺的形态。
答:两肺外形不同,左肺宽而短,右肺狭而长。肺呈圆锥形,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
肺尖:圆钝,伸向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5cm .
肺底:又称膈面,稍向上凹。
两面:肋面(外侧面)圆凸,贴近肋和肋间肌 。
纵隔面(内侧面)中部有长圆形凹陷叫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肺根内结构的排列:从前向后: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从上向下:
左肺根: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
右肺根: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14、左右主支气管在解剖学上有何区别?气管异物易进入那一侧?
答:右支气管短粗而陡直,长约2-3厘米,左支气管细长,长约4-5厘米。
因为左右支气管的水平角度不同,左支气管较细长,走向近水平,右主支气管较粗,走形较垂直,因此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管。
15、试述鼻旁窦及其开口。
答:鼻旁窦,又称副鼻窦或鼻窦,为鼻腔周围颅骨(额骨、蝶骨、上颌骨、筛骨)内的含气空腔,均有窦口与鼻腔相通。对发音起共鸣作用。鼻窦左右成对,共四对,分别称为额窦、上颌窦、蝶窦和筛窦。
鼻旁窦的开口:
(1)额窦:位于额骨骨弓深部,开口于中鼻道筛漏斗处。
(2)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处。
(3)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
(4)筛窦:位于上筛骨迷路内,又分前、中、后筛窦。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16、简述肾的位置及形态。
答: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为腹膜外位器官。肾的高度:左肾在第11胸椎椎体下缘至第2~3腰椎之间;右肾则在第12胸椎椎体上缘至第3腰椎椎体上缘之间。两肾上端相距较近,距正中线平均为3.8cm;下端相距较远,距正中线平均为7.2cm。左右两侧的的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 肾的形态:肾是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后壁,形似蚕豆,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
17、输尿管的3个狭窄位于何处?有何临床意义?
答:输尿管第一个狭窄位于起始处,第二狭窄位于小骨盆入口处,第三个狭窄位于膀胱壁内段,这些狭窄部位常是结石易滞留处。
18、简述膀胱的位置及其形态。
答:膀胱是一个贮存尿液的器官,它在空虚睦呈三棱锥体形。可分为4个部分(即膀胱底、膀胱尖、膀胱体和膀胱颈)以及2个面(上面及外侧面)。膀胱颈是膀胱最固定的部分。
膀胱位于盆腔内。它周围的器官在男性主要有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前列腺、精囊、输精管等。在女性主要有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子宫、卵巢、输卵管、阴道等。
人的一生中膀胱在盆腔内的位置变化很大。婴儿时膀胱的位置较高,位于下腹部,其膀胱颈接近骨盆耻骨联全上缘;到20岁以后,由于骨盆的扩张以及倾斜,膀胱位置逐渐降至盆腔内。成年人膀胱位于骨盆内。此外,膀胱的形态还因膀胱内尿液的多少及邻近脏器的状态不同而异。膀胱空虚时,整个膀胱均位于盆腔内,充盈时则可向前上膨胀至腹部。
19、输精管可分为哪几个部?通常输精管的结扎在哪个部位进行?
答:输精管可分为四部:
(1)睾丸部:起自附睾尾,最短,迂曲,沿睾丸后缘、附睾内侧上行至睾丸上端。
(2)精索部:介于睾丸上端与腹股沟管皮下环之间,在精索内位于其他结构的后内侧。此段位置表浅,易于触知,为输精管结扎的理想部位。
(3)腹股沟管部:全程位于腹股沟管的精索内。
(4)盆部:为输精管最长的一段,经腹股沟环出腹股沟管,弯向内下,越过髂外动、静脉,沿盆侧壁行向后下,跨过输尿管末端前内方至膀胱底的后面,两侧输精管在此逐渐接近,并膨大成输精管壶腹,壶腹下端变细,两侧并列穿过前列腺,与精囊的排泄汇合成射精管。
输精管的结扎部位在精索部。
20、精子的产生部位和排到体外的途径是什么?
答:睾丸的精曲小管产生精子一精直小管一睾丸纵隔内的睾丸网一睾丸输出管(附睾头)一附睾管一输精管(睾丸部一精索部一腹股沟部一盆部)一射精管(穿过前列腺)一尿道前列腺部一尿道膜部一尿道海绵体部一尿道外口一体外
排出体外的方式主要有遗精和射精。
21、试述男性尿道的分布、狭窄、膨大和弯曲。
答:男性尿道分为三部:前列腺部(穿过前列腺的部分)、膜部(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长约1.2厘米)和海绵体部(穿过尿道海绵体的部分),临床上将前列腺部和膜部全称为后尿道,海绵体部称为前尿道。
男性尿道全程中有三处狭窄和二个弯曲。
三个狭窄是:(1)尿道内口、(2)膜部和(3)尿道外口。
二个弯曲分别位是凸向下后方、位于耻骨联合下方2cm处恒定的耻骨下弯,包括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的起始段;和凹向下、位于耻骨联合前下方的耻骨前弯,阴茎勃起或将阴茎向上提起时,次弯曲即可变直而消失。
三个膨大是: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舟状窝。
22、试述输卵管的分布、受精和结扎的部位。
答:输卵管可分为四部:
(1)输卵管自宫部
(2)输卵管峡
(3)输卵管壶腹
(4)输卵管漏斗。
输卵管壶腹粗而长,壁薄腔大,血供丰富,行程弯曲,约占输卵管全长的2/3向外移行漏斗部。卵子多在此受精。 输卵管峡短而直,壁厚腔窄,血管分布少,水平向外移行为壶腹部。输卵管结扎多在此处进行。
23、试述子宫的区分、位置、固定装置及作用。
答:子宫区分为子宫底、子宫体、子宫颈三部,宫颈又可分为宫颈阴道部和宫颈阴道上部,宫颈与宫体之间的狭窄称为子宫峡。子宫位于盆腔内,在直肠膀胱之间,下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宫底位于小骨盆人口平面以下,宫颈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稍上方,呈轻度前倾前屈位。膀胱和直肠的充盈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宫的位置。固定装置:子宫阔韧带可限制子宫向两侧移位,子宫主韧带可防止子宫下垂,子宫圆韧带可维持子宫前倾位,能子宫韧带和子宫圆韧带一起维持子宫的前屈位。除上述韧带外,盆底肌和阴道的托持及周围结缔组织对子宫位置的固定也有很大作用。
24、试述卵子产生和排出体外的途径。卵子和精子在哪何处受精?受精卵在何处发育?
答:卵巢一卵子一腹膜腔一输卵管腹腔口一输卵管一输卵管子宫口一子宫腔(子宫体腔一子宫颈管)一子宫口一阴道一体外。
受精部位:输卵管壶腹。受精卵发育处:子宫。
25、左右心室内可见哪些结构?
答:左心室内面可见左房室口,二尖瓣、腱索、乳头肌、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口和主动脉瓣。右心室内面可见有房室口、三尖瓣、腱索。头肌、动脉圆锥、肺动脉口和肺动脉瓣。
26、心包是如何构成的?何为心包腔?
答:心包由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构成。浆膜心包又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贴在心肌层表面;壁层贴在纤维性心包内面。两层间的腔隙为心包腔、内含少量滑液。
27、腹主动脉发出的分支有哪些?
答:腹主动脉(主动脉腹部)经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腹膜后隙,沿脊柱的左前方下行,至第4腰椎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的前面为胰、十二指肠升部及肠系膜根等;后面为第1~4腰椎;右侧为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的分支有脏支和壁支。
28、全身有哪些动脉可以在体表何处摸到其脉动?
答:在外耳门前方可触摸到颞浅动脉搏动;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交界处可触摸到面动脉搏动;在肘窝处,肱二头肌腱内侧可触摸到肱动脉搏动;在腕部桡侧腕屈肌腱桡侧可触膜到桡动脉搏动;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有股动脉搏动,在内、外踝连线中点有足背动脉搏动。
29、上下腔静脉的合成及收集范围如何?
答: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合成。收集头颈、上肢和胸部(心除外)的静脉血; 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合成,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
30、上下支浅静脉可变为恒定的主干有哪些?各注入于何处?有何临床意义?
答: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注入腋静脉;贵要静脉注入肱静脉;肘正中静脉连于头静脉与贵要静脉之间 意义:临床上常通过这些静脉进行采血、输液或注入药物
31、大隐静脉起始、走行、属支和注入部位如何?有何临床意义?
答:大隐静脉在足背内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径内踝前方,沿小腿和大腿内侧而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注入股静脉,它是临床上输血补液和静脉切开的常选静脉。
32、肝门静脉主要收集哪些器官的静脉血?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哪些?
答:肝门静脉主要收集胃、肠、胰、脾和胆囊等器官的静脉血。 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胃左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和附脐静脉。
33、试述胃的供血动脉及其来源。
答:胃左动脉、来自腹腔干;胃右动脉来自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短动脉来自脾动脉
34、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在什么部位形成哪些吻合?当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时,血液可经何途径回流至上腔静脉?
答: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在食管下部吻合形成食管静脉丛,在直肠吻合形成直肠静脉丛,在脐周围皮下吻合形成脐周静脉网.当门静脉回流受阻时,肝门静脉血可经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奇静脉→上腔静脉;同时经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胸腹壁静脉→腋静脉→上腔静脉。
35、试述胸导管的合成、注入部位和收集淋巴的范围?
答:胸导管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注入左静脉角,在注入之前还接纳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胸导管收集下半身和左上半身即全身3/4区域的淋巴。
36、全身有那几条淋巴干?
答:全身的淋巴干有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左、右腰干和一条肠干。
37、同35
38、试述胃的淋巴引流。
答:沿胃左、右血管排列的胃上淋巴结收纳胃小弯侧的淋巴;沿胃网膜左、右血管排列的胃下淋巴结收纳胃大弯侧的淋巴;在幽门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幽门淋巴结收纳胃幽门部和胃大弯近侧部分的淋巴。这4组淋巴结的输出管最终到腹腔淋巴结,经肠干汇入乳。
39、小网膜的组成及肝十二指肠有哪些结构?
答:小网膜为肝门连于胃小弯及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与胃小弯相连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其内有胃左,右动静脉,胃左,有淋巴结及胃的神经;与十二指肠上部相连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其内有胆总管,门静脉及肝固有动脉。
40、何为腹膜内位、间位和外位器官?试述腹膜消化管道各部与腹膜的位置关系。
答:
(1)腹膜内位器官
此类器官几乎全部包被腹膜,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场,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和输卵管等。
(2)腹膜间位器官
此类器官三面、或多面包被腹膜,活动度较小。主要的器官有:升结肠、降结肠、肝、膀胱、子宫等。
(3)腹膜外位器官
此类器官只有一面包被腹膜,几乎不能活动。主要的器官有:胰、肾、输尿管、肾上腺等。
41、肝有哪些韧带?
答:冠状韧带,镰状韧带,肝圆韧带,左三角韧带,右三角韧带。
42、 试述房水的产生、循环途径及生理、临床意义。
答:房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由睫状体分泌产生后,由后房经瞳孔人前房,然后由虹膜角膜角渗入巩膜静脉窦,回归静脉。房水除有屈光作用外,还具有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维持眼内压的作用。房水经常循环更新,如其循环受阻,则引起眼内压增高,影响视力,临床上称青光眼。
43、泪液的分泌及排泄途径如何?
答:泪液,由泪腺分泌产生,经排泄管开口于结膜上穹→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的前部。
44、光线穿过角膜后依次经过哪些结构投射至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后者又如何将光波刺激?
答:光线穿角膜→前房水→瞳孔→后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内层→视网膜外层,即色素上皮(折射) →刺激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双极细胞→节细胞些冬视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视觉。
45、膜迷路有哪几部分构成?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位置感受器是什么?
答:膜迷路由椭圆囊,膜半规管和蜗管三部分组成。前庭和半规管。
46、小儿为何易患中耳炎?
答:
(1)易患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和肺炎等,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发炎;
(2)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相对短而直,比较水平,分泌物易于经此管道进入鼓室;
(3)小儿多仰卧吮乳,特别是人工喂乳时,呕吐物和多余的乳汁甚易流入鼓室;
47、鼓室壁的6个组成。
答:外侧壁,上壁,下壁,前壁,内侧壁,后壁。
48、(1)延髓的外形:枕骨大孔至延髓脑桥沟之间。有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舌下神经根、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2)脑桥的外形:有脑桥基底部、脑桥基底沟、桥臂、三叉神经根、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脑桥小脑角。
(3)中脑的外形:以视束与间脑分界,有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
49、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答: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胞体多为大中型,纤维较粗有髓鞘,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第5胸节以下的升支走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第4胸节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侧部形成楔束。
50、皮质脊髓素的传导路径
答: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以及其他一些皮质区域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组成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肢下行,至中脑的大脑脚底,占其中间3/5的外侧部;然后至脑桥基底部,分散成大小不等的纤维束下行;至延髓锥体,纤维又集拢形成一束。在椎体下端,绝大部分纤维(约70%~90%)左右相互交叉,形成椎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至对侧脊髓外侧索的后外侧部下行,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的纤维在下行过程中陆续止于同侧脊髓各节的前角运动细胞。在延髓内没有交叉的纤维则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于脊髓前正中裂的两侧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其纤维逐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终止于对侧的前角运动细胞。一般认为皮质脊髓前束只达颈髓和胸髓的上位几个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前根和脊神经中的运动纤维,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管理这些肌肉的随意运动。
51、简述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你的差别
答: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比较,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下列差别:
(1)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管理随意运动,受意志控制。;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管理不随意运动,不受意志支配。
(2)躯体运动神经自脑干和脊髓的中枢发出后达骨骼肌,不换神经元,为有髓神经纤维。而内脏运动神经自脑干和脊髓的中枢发出后,要在周围的内脏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因此内脏运动神经从脑干和脊髓的中枢到支配的器官有两个神经,为无髓神经纤维。
52、简述桡神经的起点、行程、支配对象。
答:发自臂丛后束的粗大神经,初在腋动脉后方,继而伴随肱深动脉向后,在肱三头肌深面紧贴肱骨体的桡神经沟向下外行,到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支与深支。
(1)浅支:在肱桡肌深面,伴桡动脉下行,至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手背,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的皮肤以及桡侧二个半指背面的皮肤。
(2)深支:较粗,主要为肌支。穿旋后肌至前臂背侧,在深,浅肌之间下降,分数支,其长支可达腕部。桡神经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及前臂后群所有伸肌和旋后肌。桡神经皮支:分布于臂,前臂背侧和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二个半手指皮肤。
53、简述三叉神经3大分支各支各自的分支名称
答:(1)眼神经。分为 ①泪腺神经②额神经③鼻睫神经。
(2)上颌神经 ①眶下神经②颧神经③上牙槽神经。
(3)下颌神经 ①耳颞神经②颊神经③舌神经④下牙槽神经⑤咀嚼肌神经。
54、简述硬膜外隙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答: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55、脑室有哪些?各位于何处
答:脑室是脑中的腔隙,其内壁衬以室管膜上皮,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脑室内含有脑脊液,每个脑室均有脉络丛。
侧脑室左右各一,分别位于左、右大脑半球内,并延伸到半球的各个叶内。
(2)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是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及下丘脑之间的一个矢状裂隙。
(3)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腔
56、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及循环途径
答:
(1)产生部位:
脑脊液产生于各脑室脉络丛,少量由室管膜上皮和毛细血管产生。
(2)循环途径: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再汇入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颈内静脉。

4、髋关节的组成和特点及作用

1、髋关节主要由股骨头、髋臼组成。

2、髋关节特点:1髋臼窝深,股骨头深陷与髋臼之间,关节面接触面紧密2关节囊厚,囊外有韧带加强,前壁最坚固3股骨上端形成多平面的弯曲角,与骨盆、下肢呈多曲拱结构

3、髋关节作用:负重并具有广泛的运动范围

(4)髋臼横韧带的临床作用扩展资料:

解剖结构

股骨关节面占头面积的2/3,嵌入髋臼内。臼的月状面围绕髋臼窝,窝内充填脂肪;髋臼唇附着于臼缘增加臼的深度。髋臼横韧带封闭髋臼切迹,神经血管经过韧带下出入关节。

髋臼凹陷与股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间隙为髋关节间隙,正常成人此间隙宽为4~5mm。间隙的上半较窄,显示两相对骨性关节面的距离。

下半较宽,显示股骨头与髋臼窝底之间的距离。在正位片上,正常人股骨颈下缘与闭孔上缘虽不相连,但共同形成一比较自然的弧形曲线,称为耻颈曲线(Shent-on曲线)。

关节囊一般坚厚,而其后下方较薄弱;在髋骨附于髋臼周缘及横韧带;在股骨,前方附于转子间线,上方与下方附于大小转子附近,在后方附着于离转子间嵴约1cm处。

5、关于髋臼角度

二楼好专业哦 做为一名年轻妈妈 我在女儿四个月时也遇到这样的烦恼 我们是自己发现她的臀纹不对称的 先去上海新华医院看(我们是上海人),第一次专家叫拍个片子 第二次碰到的专家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骨科主任陈教授 他每周二在新华坐堂 建议我们去后一家做个B超 检查结果是没问题 那天有好多小朋友 以女孩居多 但好象都查出正常 现在我女儿已经两岁了 走和跑都很稳 如果你在上海或临近地方 还是早点去查为好 那时候陈教授说这样的B超设备只有他们一家医院有 小儿骨科是周一下午 但最好大人早上就去挂号 人很多

6、髋关节改变是什么意思?

髋关节无疑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我们经常会看到关节受伤的人,不仅痛得死去活来,更是会影响到日常出行和工作。而现在科技的发达也让更多人有了选择,当髋关节受伤以后,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来解决。那么当手术结束以后,髋关节会怎样变化呢?
首先,髋关节手术后,患者往往会发现自己行动不便。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定期按时地回医院复查,让医生给出建议,避免手术后的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同时,有一些患者身上会出现下身水肿的现象,这也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在夜晚睡觉的时候抬高腿部,比如说用一个枕头垫在腿上,就能够缓解水肿。
其次,髋关节手术是比较复杂的手术,即便手术很成功,手术后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格外小心。手术后的第一个月不要久坐和久站,对于康复是很不利的。如果腿部水肿比较严重,也可以采取冷敷的方式,缓解疼痛。不要交叉腿或者跷二郎腿,要保持膝盖处低于髋部,尽量把过矮的椅子或者沙发更换掉。
最后,手术结束两周内不要弯腰去捡地上的东西,以免影响术后恢复。还有家中不要饲养好动的动物,以免对人体造成损伤。平时洗澡的时候要用可以拿在手上的手持喷头,用水流缓慢冲洗,可以选择坐在一个高凳子上,用长海绵清洗下肢。
当然,也有许多人喜欢运动,如果是髋关节手术后,尽量要进行温和一些的运动,比如散步、骑车、乒乓球、跳舞等,而网球、快跑、滑雪是不大推荐的,会影响髋关节,也有可能造成髋关节的进一步磨损。平时应该要保持适当的体重,保证充足的睡眠。

7、如何提高髋臼假体定位的准确性

致髋臼假体位置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如显露不充分,患者体型较大,导向器不准确,以及术中患者体位发生变化等。定位不良会增加脱位率,导致肢体长度差异,假体撞击,界面磨损,甚至需要进行翻修手术。

髋臼的位置异常也会改变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导致骨盆骨质溶解和髋臼假体移位。虽然有髋臼安全区的概念,但此前一项基于美国医保体系全髋关节置换的研究显示,初次置换术后6个月内脱位率为3.9%,翻修手术为14.4%。而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翻修手术脱位和不稳的比率高达22.5%。

大直径股骨头与摩擦界面材料的进步

从1998年至2007年,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大直径股骨头和特殊的磨擦界面材料使得短期脱位率下降了将近一半(从4.21%降至2.14%)。

通过增加股骨头颈比,减少假体撞击,增加髋关节无撞击的活动范围,在假体没有发生撞击时增加脱出距离(jump distance),可有效降低脱位率。

然而,大直径股骨头并不能取代假体精确的定位和良好的安装质量,假体定位偏差可能会改变软组织的张力和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导致步态异常、大转子滑囊炎,并会增加行走时的不适感。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各种磨擦界面材料都不能耐受假体位置异常或者假体位置的变化。尤其无法耐受过度的外展和前倾,假体位置与内置物的生存率以及并发症直接相关。

髋臼假体定位的重要性

Kurtz等曾预测,初次和翻修的髋关节置换在未来20年将会明显增加。到2030年,预计每年的需求量,初次置换将达57万例,翻修将达9.7万例。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纳入了5万余例全髋关节置换的翻修病例,最常见的翻修原因为不稳和脱位(22.5%),翻修手术的平均费用超过5.4万美元。改善髋臼假体的位置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医疗卫生支出。

将髋臼假体安装在“安全区”

关于髋臼假体理想的位置仍然存在争议。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Lewinnek“安全区”一直被当作髋臼假体安装的标准范围,以图降低不稳定的风险。Lewinnek等的这项研究有助于骨科医生明确髋臼假体存在较高脱位风险的异常位置。

然而,假体安装安全区的概念,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果,仅仅基于9例脱位,以及6例因此而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的病例。并且只有1例的原发病是骨关节炎,无论外科医生关节置换的经验如何,骨关节炎都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最常见的适应证。

脱位的病例中有3例髋臼假体安装在安全区内。此外,291例没有脱位的患者中只有113例影像学质量符合要求,可以评价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

这样,就留下了一个问题:为了使脱位的风险降至最低,将髋臼假体安装在安全区的常规方法(很多学者都赞同)是最好最准确的方法吗?

比如,按照Lewinnek的标准,假体的位置尚可接受,而按照患者本来的解剖则可能判定为错位。有研究建立正常半骨盆的三维空间模型,通过容积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髋臼的解剖定位与Lewinnek所述安装髋臼假体的安全区并不匹配。

经测量,髋臼前倾角为19.9° ± 6°(7°-42°),女性(21.3° ± 7.1°)明显大于男性(18.5° ± 5.8°)。Maruyama等推断,这种解剖差异为女性脱位率较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除了上文考虑的因素外,髋臼假体位置的差异还受不同术者以及同一术者不同手术时间的影响。有研究报道,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关节置换,髋臼杯错位的发生率为62%-78%。基于X线和CT影像应用术前模板,结合术中的测量容易出现偏差,并且也比较费时。

此外,术前进行影像学检查时患者的体位也可能导致模板测算的偏差。目前确定髋臼位置的方法包括术前影像(如CT扫描)、术中影像(如X线片和X线透视)以及术中的解剖定位。

不管怎么定义安全区,将髋臼假体安装在这一区域内并不能避免脱位。目前主张在手术中参照解剖标志和患者特异性的形态,这对于提高髋臼假体定位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患者特异性的形态”建立“患者特异性的目标区域”安装髋臼假体。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时,应用患者特异性的形态是指通过个体髋关节的形状和结构指导手术重建和假体安装。

与安全区不同,患者特异性的形态不依赖于平均数。虽然有些患者的髋关节由于某些病变、严重的发育不良或髋臼骨折等会增加处理的难度,但有些结构仍可以作为参照,有助于获得良好的定位、力线和稳定性。

Patel等发现如果臼杯平行原始髋臼的边缘,与相关的骨性标志或软组织结构对齐,便可减少撞击和不稳。臼杯放置在原始的外展角和前倾角上,可使关节获得正常的活动度。

目前在安装髋臼假体寻找解剖标志时,可以参照三个方面的信息:骨性标志、软组织标志以及两者相结合。关于“患者特异性的形态”主要有四种方法,各自在解剖标志上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Archbold等的方法应用髋臼横韧带,Sotereanos等应用髋臼周围的骨性标志,McCollum和Gray应用坐骨大切迹,Maruyama等参照髋臼切迹角。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患者特异性的形态确定其特异性的目标区域,从而使髋关节置换术后撞击和内置物磨损降至最小。

髋臼横韧带

Archbold等提出应用髋臼横韧带作为参照标志来判断患者本来的髋臼前倾角,使髋臼假体平行韧带,个体化地确定臼杯的位置。术者也可以通过髋臼假体与横韧带的相对位置来评价臼杯深度和高度。

应用这一韧带作为解剖标志指导臼杯的安装,首先需要充分显露髋臼,能够清楚地直视韧带。然后平行韧带用髋臼锉确定方向依次打磨髋臼,直至髋臼锉差不多与横韧带相吻合,恰位于韧带内。

目的是通过韧带和残留的盂唇,确定髋臼杯的位置,使其与患者个体原始的前倾角和外展角相匹配。这种理想的臼杯位置可以很好地恢复髋关节的旋转中心,并可最大限度地将功能活动范围控制在臼杯的中部。

髋臼锉或髋臼假体相对于横韧带的位置,可为术者提供实时的信息,以判断髋臼杯的深度、高度和前倾角。如果韧带与臼杯下缘之间存在间隙,提示臼杯的位置过高。

如果臼杯过深,臼杯下缘与韧带内缘之间会出现一定的间距,此时可以用外移衬垫(lateralized liner)进行矫正。而残留的髋臼上唇可以作为参照,确定髋臼的外展角。

该手术方法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导向器,臼杯的安装不受手术床上患者体位的影响。Archbold等在一组1000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中应用这一方法,采用直径相对较小的股骨头,没有使用改变髋臼方向的衬垫,据报道总的脱位率仅0.6%。

骨盆解剖标志

Sotereanos等介绍了骨盆上的三个骨性解剖标志,可建立髋臼假体的参照平面,确定前倾和外展角度。通过下方两个解剖标志的连线确定髋臼前倾角,臼杯与髋臼上外侧最高点的距离(overhang)可评价臼杯的外展角。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复制出模板上测得的外展角,并可在术中与患者本来的前倾角相匹配。

术前模板测量包括臼杯的大小、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安装位置,并用角度导向器测量外展40°时臼杯超出髋臼外侧缘的距离。应用所测得的超出距离可在术中确定臼杯的准确位置,臼杯的位置应反复调整直至术中的超出距离与术前数值一致。

外缘突出的骨赘会影响判断,而难以确定真正的髋臼上外侧缘,从而误导术者参照术前模板测量进行定位使髋臼的位置太过水平。为了避免外侧骨赘导致的臼杯定位错误,可以评估臼杯边缘相对于下方髋臼切迹的位置来判断。

相对于下方的髋臼切迹,如果假体裸露(臼杯置入太过垂直)或骨质裸露(臼杯放置太过水平),提示臼杯的外展角存在异常。

对髋臼进行360°的观察以后,在骨盆的远端可以确定两个点,通过两点的连线可以确定患者原始的前倾角。直视下,用骨膜剥离器(Cobb elevator)从髋臼后下缘向坐骨方向滑移,便可找到这一凹槽。为髂耻隆起下缘与耻骨上支外侧部分的交点,通常距离髋臼前下缘约5mm。

接下来,将髋臼磨锉到合适的高度和深度,髋臼假体的边缘必须通过这两个参照点在髋臼内面相对应的位置。否则旋转中心就会太高。髋臼假体的边缘必须通过下方两个解剖标志点的连线,将下方的髋臼切迹完全填充。

站立位侧位片

McCollum和Gray提出了一种定位髋臼假体的手术方法,可最大限度地获得无撞击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该方法将臼杯前倾30°,以补偿站立位与仰卧位骨盆倾斜度的差异。术前常规拍摄以大转子为中心的站立位侧位片。在髂前上棘与坐骨大切迹之间连线,测量该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这一测量结果有助于术中判断髋臼的方向,使髋臼获得30°的前倾以及30°-50°的外展。

患者侧卧位时,术者可用手指触摸坐骨大切迹,另一手指置于髂前上棘,在手术巾表面上可以划出两点之间的连线。髋臼假体安装的目标位置是站立位前倾30°,为了获得这一位置,先计算术前站立位侧位片模板上第一条线的角度与30°之间的差值,再在手术巾上第一条线的位置加上这一差值,划出第二条线。

在与第二条线平行的方向上置入臼杯。如应用McKee髋臼定位器,长柄的方向垂直于手术巾上的第二条线,短柄与之平行。

髋臼切迹角

Maruyama等提出了髋臼切迹角的概念,可确定一个基准平面,评价患者髋臼原始的前倾角。髋臼切迹角是指从坐骨大切迹到髋臼后壁(posterior acetabular ridge)的延长线与通过髋臼前后壁的直线之间的夹角。

髋臼切迹角(89.0°±3.5°)的解剖变异很小,在所有患者中几乎都成直角。患者在手术台上取侧卧位,术者站在患者的腹侧,便于确定髋臼切迹角。触摸到坐骨大切迹后,将食指横过髋臼后壁。然后平行该线放置定位杆,找出穿过髋臼中心的平行线,在该线与髋臼上缘的交点上用电刀烧灼标记。

半球形髋臼锉的杯口平面垂直于解剖前倾角的标志线放置,接下来术者可将髋臼锉向后调整,瞄准上方的坐骨大切迹依次打磨。这样通常可获得比解剖前倾角大10°-15°的前倾。

D’Antonio报道,连续631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均应用这一技术,参照髋臼切迹角和坐骨大切迹来安装髋臼假体,且没有应用其他外在的定位装置,最终脱位率仅0.34%。

参照患者特异性的形态安装髋臼假体的优势,在术中,可以通过患者特异性的形态特征确定不同个体的目标区域,参照该目标区域安装髋臼假体可获得精准的定位,使撞击和脱位的风险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减少界面磨损。

为了尽可能降低撞击和脱位的风险,从现在的角度看来,应用常规的技术将髋臼假体安装在传统的安全区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有证据显示,安装髋臼假体时通过解剖标志确定个体化的患者特异性的目标区域,可获得很低的脱位率。应用患者特异性的形态特征,可提高术者的手术技能,将髋臼假体精准地安装在不同患者各自的目标区域内。

按照多数骨科医师的标准,通过Lewinnek安全区可将髋臼假体安装在尚可接受的位置上。然而,Lewinnek也认识到,虽然假体安装在安全区脱位率相对较低,但安全区仍然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范围,在此范围内的脱位也有报道。我们主张通过患者特异性的形态特征,确定个体化的目标区域,可以更加精准地确定髋臼假体理想的位置。

8、什么叫髋关节?髋关节在什么部位

就是髋臼与股骨头的连接啊 形成髋关节 或者说是大腿根部与骨盆连接的地方。
意见建议:髋部是连接人体躯干和下肢的重要枢纽。髋关节上撑躯干下连双下肢,是人在行走、坐卧中最需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

与髋臼横韧带的临床作用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