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脏的分叶,分面,肝门,肝内管道结构的解释一下
肝脏分做一uliangye,有肝小叶和一系列管道结构(门静脉,肝静脉,肝固有动脉,胆管)组成。肝脏分隔面与脏面,隔面有镰状韧带附着。脏面有H形沟。H形沟分作1.纵沟;肝圆韧带,静脉韧带。2.右纵沟;胆囊窝,下腔静脉沟。3.横沟;门静脉左右支,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等。肝脏的两肝门,第一肝门;门静脉左右支,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神经及淋巴等。 第二肝门;肝中静脉,肝左静脉,肝右静脉汇合与下腔静脉。
2、肝脏的解剖及分段分叶
肝脏在CT如何分叶和分段,放射科医生教你记忆口诀
3、肝的脏面可观察到的大体结构有哪些
肝的下面。朝向后下方,与腹腔脏器相邻,凹凸不平。脏面有呈“H”形的三条沟,分别为左、右纵沟与横沟。右纵沟的前份为胆囊窝(fossa for gall bladder),容纳胆囊,右纵沟的后份为腔静脉沟(sulcus for vena of liver)有下腔静脉通过,左纵沟的前份有肝圆韧带(round ligament of liver)通过,后份有静脉韧带(venous)通过。连于左、右纵沟之间为横沟,又称肝门(hepatic porta),有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左、右肝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中文名脏面外文名 visceral surface 位 置朝向后下方,与腹腔脏器相邻性 质生理名词释 义肝的下面形 态凹凸不平组 成左、右纵沟与横沟脏面(visceral surface),肝的下面。朝向后下方,与腹腔脏器相邻,凹凸不平。脏面有呈“H”形的三条沟,分别为左、右纵沟与横沟。右纵沟的前份为胆囊窝(fossa for gall bladder),容纳胆囊,右纵沟的后份为腔静脉沟(sulcus for vena of liver)有下腔静脉通过,左纵沟的前份有肝圆韧带(round ligament of liver)通过,后份有静脉韧带(venous)通过。连于左、右纵沟之间为横沟,又称肝门(hepatic porta),有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左、右肝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4、牛重要内脏在体表的定位点是怎样确定的?
牛内脏器位置见下图,它们在体表的相对位置如下:
牛的内脏位置(左侧,胃已切开)
牛的内脏位置(右侧)
(1)肺:在肩胛骨后角略下到髋关节的联线为背缘,第11肋骨与髋关节水平线的交叉点,第8肋骨与肩关节水平线的交叉点,再向前下方延伸为肺的后缘。
(2)心脏:略偏左,在第3~4肋骨之间与左胸壁接触。右侧仅在第4肋骨下端一小三角区与右胸壁接触。
(3)瘤胃:几乎占据整个腹腔左侧。
(4)脾脏:位置较深,体表不能查到,其脾底正对左侧第10(11)~12(13)肋骨上端,脾尖向下向前达第7~8肋骨下端。
(5)网胃:右侧第6~8肋骨的下1/3到剑状软骨。
(6)瓣胃:右季肋部,正对右侧第7~10肋骨的下半部,约在肩关节水平线上下。
(7)皱胃:腹腔的剑状软骨部与腹底壁前部的右侧相贴,在右肋弓上下,约相当于第6(7)~11肋骨。
(8)肝脏:体表不易查到。位于右季肋部,以最后肋骨(第13肋骨)上部及后方,向前向下到8肋间下部,下缘达膈在第10肋骨上的附着线。胆囊约正对右侧第10肋间的下部。
(9)大小肠:位于腹腔右侧。结肠占据右腹壁的上半,空肠占据下半,盲肠从第9腰椎延伸到骨盆入口处。
(10)右肾:最后肋骨上端到第2~3腰椎横突的下方。
(11)左肾:位于瘤胃的右方,约第2(3)~5腰椎处。
(12)膀胱:骨盆腔内。285.奶牛的正常生理指标如何?
了解奶牛的正常生理指标是判断牛代谢状况和健康状态的重要依据。奶牛的正常体温范围应为37.5~39.1℃。奶牛的体温不随年龄变化,但一天内上下午体温变化幅度有时可达0.4℃。成年奶牛的脉搏通常为50~60次/分钟,但初生犊牛可达70~80次/分钟,此后逐渐减少到成年时的次数。泌乳及怀孕后期脉搏次数比成年空怀时略高。牛正常呼吸次数20~28次/分,其变化规律与脉搏的变化基本相同。
血液成分的变化与奶牛的年龄有关。初生犊牛机体内部的氧化还原过程比成年牛强烈,故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比成年高。随着牛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红素含量均降低。牛血液成分还受性别、饲养条件、气温、湿度、光照强度、海拔高度等生态条件的影响。牛的主要血液指标见下表。
奶牛的主要血液指标
5、腹膜的解剖步骤与方法
1.打开腹膜腔
自剑突向两侧沿肋弓切开至腋中线,再向下切至髂前上棘,将腹前外侧壁向下方翻起。翻起时可见肝镰状韧带,自脐和腹前壁连于肝的膈面和肝门,可在靠近腹前壁处切断之,并剪断韧带游离下缘内的肝圆韧带。
2.原始腹膜腔和脏器的观察
打开腹膜腔后,可见贴附于腹内筋膜内面光滑的膜,即腹膜壁层;覆盖于脏器表面的光滑的浆膜为腹膜脏层。另外在器官与器官之间或器官与腹壁之间有腹膜形成物(韧带、网膜、系膜)相连。腹膜壁层与脏层、脏层与脏层之间的潜在腔隙即腹膜腔,正常情况下,仅有少量浆液存在,腹膜腔的形态随器官盈虚、运动等因素而变化。
在两侧肋弓围成的胸骨下角内,可见到肝膈面的一部分露出。肋下缘与右销赃骨中线相交处可见胆囊底。肝下缘与左肋弓之间可见到胃体及胃大弯的一部。自胃大弯向下垂有帘子状的大网膜,成人几乎覆盖了胃下方全部的腹部脏器。小儿大网膜较短,仅能覆盖一部分脏器。
将大网翻起,可见蟠曲的小肠袢,小肠袢周围有大肠围绕,即居于右髂窝的盲肠和阑尾、右侧的升结肠、上方的横结肠、左侧的降结肠和左髂窝的乙状结肠等。
3.检查腹膜腔上部的腹膜形成物
肝镰状韧带一端已从腹前壁切下,将右侧肋弓上提,将肝推向下方,可见镰状韧带呈上宽下窄的镰刀状。用手指搓捻其游离下缘,内含结缔组织索即肝圆韧带。将手指插入肝膈面与膈之间,指尖可触及肝镰状韧带两层分别向左、右侧分开,系于膈与肝上面之间,构成冠状韧带的前层,沿此层向左、右可探查到位于其两端的左、右三角韧带。绕过左三角韧带的游离缘可摸到冠状韧带的后层。
将肝推向右上方,可见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间有薄而疏松的小网膜(左侧的肝胃韧带和右侧的肝十二指肠韧带)。
沿胃大弯下方约2厘米处,剪开大网膜前2层,将右手食指由切口伸入胃后面的网膜囊,在胃底部和脾门之间,用拇指和食指夹撮胃脾韧带,再用左手沿脾与膈之间向绕过脾后缘,与右手食指间探查脾肾韧带。在脾的下方可见从结肠左曲连于膈的膈结肠韧带。
4.探查网膜囊和网膜孔
将右手食指自胃大弯下缘的切口伸入网膜囊,依次探查囊的上壁为肝左叶和膈下面的腹膜,下壁即大弯切口处、大网膜前两层和后两层的愈着部,左界为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右界为小网膜游离右缘后方的网膜孔。再将左手食指伸入网膜孔,使左、右食指在网膜囊内会合,证实网膜孔为网膜囊右侧的开口。摸触网膜孔的四界,前界为小网膜(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游离右缘;后界为覆盖下腔静脉的腹后壁腹膜;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
5.观察扇形的小肠系膜后将小肠袢推向左侧,检查小肠系膜根自第二腰椎左侧,斜向右下至右骶髂关节前方。
6.循大肠走向依次观察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及乙状结肠系膜的附着部位以及升、降结肠三面被覆腹膜的情况,升、降结肠外侧的结肠旁沟。
7.观察腹膜的陷窝和陷凹,将手伸至右肾的上方,探查右肾与肝之间的肝肾隐窝,该处常有液体蓄积,是平卧位时腹膜腔的最低点。将小肠袢推向右侧,并将横结肠向上翻起,在横结肠系膜根部可见一腹膜皱襞,延伸到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部,即Treitz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在盆腔,腹前壁腹膜向腹后壁腹膜移行,男性在膀胱和直肠间形成直肠膀胱陷凹;女性则形成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后者较深,当半坐位时是腹膜腔的最低点。
8.依次从正中线向两侧观察腹前壁下部的腹膜皱襞和窝。它们是脐正中襞、成对的脐内侧襞和脐外侧襞(腹壁下动脉壁)以及位于它们中间的成对的膀胱上窝、腹股沟内侧窝以及位于脐外侧襞外侧的腹股沟外侧窝。
9.按讲义观察腹膜腔分区,注意它们的位置和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