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韧带 > 十二指肠悬韧带名词解释

十二指肠悬韧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4-10 12:39:29

1、十二指肠悬肌的作用是将()固定于腹后壁,同时也是临床手术中确定()起端的标志?

就是Treitz韧带,又叫十二指肠悬韧带.为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至横结肠系膜根下方的半月形皱襞,手术时常用它来确认空肠的起始部位

2、名词解释:上消化道、

上、下消化道的区分是人为的,它是根据其在Treitz韧带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于此韧带以上的消化管道称为上消化道,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管道称为下消化道。
Treitz韧带,又称十二指肠悬韧带,从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纤维索带向下与十二指肠空肠曲相连,将十二指肠空肠固定在腹后壁。Treitz韧带为确认空肠起点的重要标志。

上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么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组成。
(1)口腔:由口唇、颊、腭、牙、舌和口腔腺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后,口腔内腺体即分泌唾液,嚼碎后的食物与唾液搅和,借唾液的滑润作用通过食管,唾液中的淀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据与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这一复杂的反射动作。
(3)食管:食管是一长条形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30厘米。食管有三个狭窄部,这三个狭窄部易滞留异物,也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运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分胃贲门、胃底、胃体和胃窦四部分,胃的总容量约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体,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盐酸、钠、钾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杀灭食物中的细菌、保护胃粘膜以及润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内易于通过等。
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和消化食物。由食管进入胃内的食团,经胃内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后形成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运动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肠。
(5)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长度相当于本人十二个手指的指幅(约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肠呈C型弯曲,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胆汁的分泌,为蛋白质的重要消化场所等。

下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么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肠、回肠和大肠组成。
(1)空肠、回肠:空肠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连回肠,回肠连接盲肠。空肠、回肠无明显界限,空肠的长度占全长的2/5,回肠占3/5,两者均属小肠。空肠、回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2)大肠:大肠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四部分。成人大肠全长1.5米,起自回肠,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

3、十二指肠分段

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百,长约25cm,相当于十二个手指并列的长度。个人觉得这个应该是欧美人的标准。国人十二个手指应该达不到25cm。十二指肠度共分为4个部分,最开始为上部,约占5cm左右,十二指肠球即位于此,此处容易发生溃疡。成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需要指出的是,球部和上部不是一个等价概念。球部只有2.5cm,而上知部有5cm左右。故有些人说球部即为上部是不正确的。接下来就是十二指肠降部,长约7-8cm。降部有一个结构叫十道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即为胆汁和胰液排入小肠的出口。再下来就是版十二指肠水平部,长约10cm。最后一段是十二指肠升部,这里最重要的一个位置就是十二指肠空肠曲上的一条韧带,名叫十二指肠悬韧带,它是内镜手术和腹腔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权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希望你能够满意。

4、名词解释:前交叉韧带 十二指肠悬肌 颈动脉窦 肝裸区 交感干 弓状线 椎体系 心包横

前交叉韧带,又称前十字韧带,位于膝关节内,连接股骨与胫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胫骨向前过度移位,它与膝关节内其他结构共同作用,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使人体能完成各种复杂和高难度的下肢动作。

5、试述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构成和内容。

您好!

从肝下面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称为小网膜,可分为两部分:其中位于右侧连于肝门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它构成小网膜的右侧游离缘(如图所示),其中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含有3个重要结构:有位于左侧的肝固有动脉、位于右侧的胆总管、以及位于二者之后的门静脉。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6、十二指肠悬韧带是空肠起端的重要标志?

屈氏韧带(Treitz韧带)就是所谓的十二指肠悬韧带 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分界点,只在十二指肠的结尾部分

7、十二指肠压迫症

因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所引起的十二指肠梗阻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梗阻多无胃肠道前驱症状,常继发于躯干石膏固定、牵引或卧于过度伸展的支架上之后,主要表现有急性胃扩张征象。慢性梗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症状为呕吐,多在饭后出现,呕吐物含胆汁和所进食物。症状间歇性反复发作,缓解期或长或短,症状可因体位的改变而减轻,如侧俯卧、胸膝位等,这是本病特征。呕吐时多不伴有腹痛,或仅有上腹闷胀不适。缓解期间可能有进食后饱胀、易疲劳、无力、神经过敏、厌食及情绪不稳定等表现,长期反复呕吐则导致消瘦、脱水和全身营养不良。
非手术治疗
凡诊断为十二指肠血管性压迫综合征者,应先采用非手术治疗,特别在急性发作期给予静脉补充营养、禁食、鼻胃管减压和抗痉挛药物。症状缓解后,可进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逐步改为软食,饭后即采取俯卧位或右侧卧位,用上述方法治愈的报道日见增多。营养改善和体重增加使腹膜后间隙的脂肪沉积,或可使症状有所改善。
手术治疗
上述治疗失败后,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种:①游离十二指肠悬韧带;②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③十二指肠复位术。
第一种方法收效甚微,仅适於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而造成十二指肠受压的病例,但临床上已很少应用。
第二种方法虽被广泛采用,但效果常不能满意。将横结肠向上翻转后切开横结肠系膜,就可暴露出膨大的十二指肠第三部,取距离十二指肠空肠曲约10~15cm的一段空肠与之作侧侧吻合(见图25-19)。最后,将横结肠系膜的切口边缘缝到十二指肠壁上,以防十二指肠空肠的吻合口回缩而形成内疝。
不宜采用胃空肠吻合术,因不能有效地解除十二指肠淤滞。
近年来推广十二指肠复位术,尤多应用于儿童患者。手术方法是游离右半结肠和整个“C”型十二指肠袢,包括腹膜后的第三、四部,直达肠系膜血管的压迫处,并松解十二指肠悬韧带,再将十二指肠和空肠在肠系膜血管后方使安置在腹中线的右侧(见图25-20)。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切开肠壁,而仅将近侧小肠和结肠回复到在胚胎期尚未转位前的位置。游离十二指肠时需切断血管,注意十二指肠的生机。

8、十二直肠悬韧带名词解释

十二直肠悬韧带名词解释

十二直肠悬韧带: 位于第2腰椎左侧的十二指肠悬肌(起自右膈脚,止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部后面)和包于其下段外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

腹膜皱襞跨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和横结肠系膜根之间。韧带有悬吊固定十二指肠的作用,是空肠起点标志。十二指肠悬韧带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又称屈氏韧带,是区分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标志。

9、什么是十二指肠悬肌

十二指肠悬肌(又称Treitz韧带)是一个重要标志,手术复时用以确定空肠的起点。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上部连于膈脚的部制分为横纹肌,下部附着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部分为平滑肌,并有结缔组织介入。

与十二指肠悬韧带名词解释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