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跗,跖,趾,分别怎么读
跗,跖,趾分别读音:fū,zhí,zhǐ
一、跗 fū
释义:脚背,足上:~骨。~面(回脚面)答。
二、跖 zhí
释义:同“蹠”。
蹠 zhí
释义:
1、脚面上接近脚趾的部分:~骨。
2、脚掌。
三、趾 zhǐ
释义:
1、脚:~高气扬。
2、脚指头:~骨。~甲。
3、踪迹:“庶追芳~”。
(1)趾跗韧带扩展资料
组词示例如下:
一、跗
1、跗骨 [fū gǔ]
释义:指与跖骨相关的一块骨或软骨
2、跗蹠 [fū zhí]
释义:鸟类的腿以下到趾之间的部分,通常没有羽毛,表皮角质鳞状。
二、跖
1、跖跛 [zhí bǒ]
释义:足部病变而致跛行。
2、足跖 [zú zhí]
释义:脚底板。
三、趾
1、趾美 [ zhǐ měi ]
释义:谓继承发扬前辈的事业和美德。
2、坝趾 [ bà zhǐ ]
释义:大坝下游面和坝基间的接触线。
2、脚部韧带拉伤,该怎么治疗
足关节包括踝关节,跗骨关节,跗跖关节,跖骨关节,跖趾关节和足趾关节。在人体运动中,只要是站立,无论做什么动作,都离不开足部各关节。尤其以踝关节为主,踝关节是人体负重的重要关节,而踝关节周围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韧带损伤或踝关节轻微位置改变都能引起很多症状,例如:肿胀、走路疼痛、甚至有些不敢走路。此类病人有些做X光检查也看不出,通过手法触诊,能探清病因。采用手法复位后,能达到各韧带及关节的正常生理位置症状随之祛除。也是需要指出,如果踝关节未经适当治疗则可能导致踝关节不稳,容易反复扭伤和脱位,严重者合并创伤性关节性。找高手正骨复位就会好的。
3、求脚的骨骼结构图,清楚点的。
脚骨骨骼结构图如下: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跟骨后端隆突,为跟骨结节。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内下方隆起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体表标志。记忆7块跗骨名称及排列的口诀是:上距下跟距前舟,舟前三楔外伴骰。
2、跖骨: 5块,为第1-5跖骨,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
3、趾骨:共14块。足母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
(3)趾跗韧带扩展资料:
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作用及易发病症:
1、跗骨、跖骨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共同构成凸向上方的足弓,是人体直立、步行及负重时重要的装置,如果足弓塌陷,便形成扁平足。
2、跖骨位于足的前部,其基底部与楔骨、骰骨组成跖跗关节,跖骨头是负重区域。任何损伤造成跖骨骨 折,如不能解剖复位,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3、趾骨之间为关节囊及韧带连接,是除踝关节以外活动度最大的部位,又由于位于足的前端,因此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
病因多为直接暴力损伤,如重物高处落下直接打击足趾,或走路时踢及硬物等。重物打击伤常导致粉碎骨折或纵形骨折,同时合并趾甲损伤,开放骨折多见。踢撞硬物致伤多发生横形或抖形骨折。
4、踝及足趾检查是怎样的?
脚的结构是由胫、腓骨下端,距骨、跟骨、舟骨、骰骨,第1、2、3楔骨,5个跖骨,14个趾骨以及附着的韧带和肌腱组成。
视诊:足弓的变异。由于骨关节的结构形成内、外侧纵弓和横弓,内侧纵弓明显,外侧不显。足负重以内侧纵弓为主,其负重区为跟骨和第一跖骨头。当纵弓下陷或足外翻时,出现扁平足畸形。相反,由于足底内在肌肉和筋膜挛缩,形成高弓足。
畸形。常见的脚畸形有马蹄高弓足、马蹄内翻足、外翻足、跟骨趾外翻、爪状趾等。
肿胀。踝关节。以前后方肿胀为主,皮肤皱纹消失,可有波动感;距跟关节:以踝下两侧为主;中跗关节。表现在足背;足底肿胀属局部软组织肿胀;足后跟部肿胀多属跟腱炎、滑囊炎,骨质增生等。
胼胝或溃疡。胼胝为肥厚的角化皮肤,常因足畸形后非负重区变为负重区而来。胼胝中央区常因缺血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足跟溃疡多属神经营养性的,跟趾附近溃疡可因痛风而来。
趾甲颜色白色为严重缺血,青紫色为静脉回流受阻。
触诊:压痛点常见的压痛点除关节间隙外,多在骨端和肌腱附着区,如内、外踝及下方的侧韧带,舟骨内缘,跟腱附着区,第5跖骨基底,足底跟部,第1、2、3跖骨头处。
肿胀区多有压痛,检查有无波动或属实质感。软性组织常属滑膜、腱鞘病变,硬性者为骨病变。
背和胫后动脉的检查在足背相当于舟骨和第2楔骨处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在内踝后方可触到胫后动脉搏动。不能肯定时,为了了解血液循环情况,可按压趾甲,观察放松后趾甲颜色恢复的速度。
活动:被动活动踝关节以屈伸为主,中立位为0度,背屈20度至30度,跖屈40度至50度。距、跟和中附关节,以内、外翻为主,前者约30度左右,后者仅15度左右。足趾活动以伸屈为主。
跟腱挛缩时,为了区分腓肠肌为主或比目鱼肌为主,可对比在伸膝位和屈膝位足下垂的角度。若屈膝位下垂角度明显减小,说明腓肠肌挛缩为主。
主动活动检查肌力。由于某组肌肉麻痹,另组肌肉表现代偿性活动,可能反而加重畸形。例如胫前肌麻痹时,伸长腱代偿性背屈活动,使趾关节过度背屈,将第1跖骨头向足底压迫,形成马蹄高弓畸形。有时腓骨肌腱在踝关节主动伸屈活动时,发生向前滑动现象。
5、脚踝韧带拉伤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脚踝韧带拉伤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足关节包括踝关节,跗骨关节,跗跖关节,跖骨关节,跖趾关节和足趾关节。在人体运动中,只要是站立,无论做什么动作,都离不开足部各关节。尤其以踝关节为主,踝关节是人体负重的重要关节,而踝关节周围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韧带损伤或踝关节轻微位置改变都能引起很多症状,例如:肿胀、走路疼痛、甚至有些不敢走路。此类病人有些做X光检查也看不出,通过手法触诊,能探清病因。采用手法复位后,能达到各韧带及关节的正常生理位置症状随之祛除。也是需要指出,如果踝关节未经适当治疗则可能导致踝关节不稳,容易反复扭伤和脱位,严重者合并创伤性关节性。
【脚踝韧带拉伤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伤病后期肿胀消除、疼痛减轻后即可进行功能锻炼。前期采用被动方法,如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被动屈伸、旋转、牵拉,结合按摩效果更好。一般在肿胀消除和疼痛减轻后即可施治,这样可以较好地减轻和松解粘连。后期主动进行关节的功能活动。要注意循序渐进,慢慢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肿胀或突然疼痛加重为宜。当症状完全消失后,应当进行适当的力量练习,以使愈合的韧带重新恢复弹性和完全恢复功能。功能锻炼是后期治疗中很关键的一环,伤病未痊愈时,切忌匆忙中断,因为这样很容易转为陈旧性韧带损伤,长期积累后还会出现粘连、增生、钙化、关节韧带松弛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和不便。
养生.骨活力既可用于肢体外伤及伤筋的后期,也可用于肢体明显肿胀或新伤初期,对受损皮下组织可起到消肿止痛、袪腐生肌的作用。
6、足跗跖关节是足的什么部位
应该是大脚趾的末关节
7、踇趾是什么意思?
踇趾即跖骨 又作蹠骨属于长骨
共5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
跖骨近侧为底,中部为体,远侧端为头,右脚大踇趾位置出现阵痛原因主要是有三个方面。跖骨组成足底的小型长骨。共有5块,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跖骨底分别与楔骨或骰骨的前面构成跗跖关节。
跗骨、跖骨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共同构成凸向上方的足弓,是人体直立、步行及负重时重要的装置,如果足弓塌陷,便形成扁平足。跖骨头与相应的近节趾骨构成跖趾关节。
第一种情况
由于右脚大踇趾位置有过外伤,导致局部出现损伤特别是在走路过多之后会导致局部病灶损伤加重,对周围的末梢神经刺激加重就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因此出现阵发性疼痛的表现。
第二种情况
由于右脚大踇趾位置出现了劳损并且往往伴有受凉,比如走路过多、进行剧烈运动比较多、长途跋涉都有可能会导致局部过度的疲劳而形成劳损,特别是在受凉的情况下,血液循环减慢、代谢产物堆积就会容易出现这个位置的疼痛感。
第三种情况
常见于痛风,这是由于在右脚大踇趾第一跖趾关节的位置出现了痛风症状也会表现为疼痛感,这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尿酸增高,在第一跖趾关节的位置形成尿酸盐的堆积,对周围产生刺激而表现为炎症继而出现疼痛的症状。
以上回答 仅供参考
8、脚部第一跖跗关节脱位留下的后遗症怎么办?
足关节包括踝关节,跗骨关节,跗跖关节,跖骨关节,跖趾关节和足趾关节。在人体运动中,只要是站立,无论做什么动作,都离不开足部各关节。尤其以踝关节为主,踝关节是人体负重的重要关节,而踝关节周围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韧带损伤或踝关节轻微位置改变都能引起很多症状,例如:肿胀、走路疼痛、甚至有些不敢走路。此类病人有些做X光检查也看不出,通过手法触诊,能探清病因。采用手法复位后,能达到各韧带及关节的正常生理位置症状随之祛除。也是需要指出,如果踝关节未经适当治疗则可能导致踝关节不稳,容易反复扭伤和脱位,严重者合并创伤性关节性。找高手正骨复位就会好的。
9、什么是第一跖趾关节
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
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图1——1)。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
(一)足部的骨骼
1.跗骨 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1)跟骨 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2)距骨 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
(3)楔骨 有3块。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 第五跖骨之间。
(4)骰骨 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5)舟骨 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
2.跖骨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
(位于足外侧中部)。
3.趾骨 共14块。包括:
(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 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
(二)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
1.足内侧 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2.5 cm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1——2)。
2.足外侧 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1——3)。
3.足底部 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足背部 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
5.足弓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图1——4)。
(三)足部的关节
小腿的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的关节——踝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的关节。跗骨之间、跗骨与跖骨之间都形成关节。跖骨与趾骨之间形成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又形成趾间关节。第二至第五趾,可称为近节趾间关节与远节趾间关节。无论关节大小、活动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结构均应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及关节腔 3部分,均有韧带加强其稳定性。
(四)足的各局部名称
足部是人体最下部的运动器官,针对足部反射区的定位及按摩方向的要求,须明确足部各局部的名称和方位。
根据正常人体解剖学的规定:足趾为前方,足跟为后方;足拇趾一侧为内恻,小趾一侧为外恻;足底面为下,足背面为上,足底面又称足的掌跖面;足背的后面与小腿相连接,足和小腿之间构成踝关节。
足的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内侧、外侧、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足趾的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称趾腹或趾端掌跖面。足的底面由前向后,分为掌跖前部、足心、足跟3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