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辨别罗圈腿?(有图)
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可直接明确,下肢全长Х线片可确定畸形的角度。如下图:
罗圈腿发病机理:
1、缺钙和遗传是O型腿形成的两个基础,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运动。
2、走路外八字脚、稍息姿势站立、长期穿高跟鞋、盘坐、跪坐、蹲马步等等,会给膝关节向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牵拉膝关节外侧副韧带,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松弛。
3、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是膝关节内外侧角度的稳定结构。当外侧副韧带松弛的情况下,内侧副韧带偏大的力量就会牵拉小腿胫骨向内侧旋转,形成膝内翻。
(1)腿部韧带结构图扩展资料
罗圈腿矫正方法:
1、八步矫正法:向后迈步走,注意要脚跟先着地,路线走直,每次走八步。这个方法是比较常用的,每天坚持一下,长此以往,一定可以改善罗圈腿。
2、下蹲运动:首先保持直立站姿,两脚并拢,两手扶膝做两膝向正前方的下蹲运动,每次做20-30下,身体一定要保持直立状态。
3、环绕运动:弯腰,两手扶膝做向左和向右的环绕运动,这就和我们平时上体育课时的热身运动中的“膝绕环”运动一样,做20-30次。
2、关节的剖面图
由图可知:1-是指关节头;2-是指关节窝;3-是指关节软骨;4-是指关节囊;5-是指关节腔.
(1)关回节是由答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此外,关节周围或关节腔内还有韧带等.关节结构的特点增强了关节的灵活性和牢固性.
(2)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而关键软骨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更灵活.
故答案为:(1)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软骨;关节窝;关节腔;(2)牢固;灵活.
3、初学者拉韧带有什么方法?求图解。
许多朋友总是对韧带拉伤有抵抗怕会很痛,并且总是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事实上,在学习了一些动作后,拉动韧带变得很容易,那我们一起学习吧。
拉韧带,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那些痛苦的画面,事实上只要方法正确使用,韧带牵引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拉动韧带是不可操之过急,只有循序渐进才更有效,然后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些常见的动作。
弓步压腿:我相信每个人都熟悉这个动作,事实上,这是瑜伽中相对基本的伸展运动,做这个动作的关键点是腿部韧带的拉伸和全身的平衡,所以在锻炼中你不能不耐烦,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仆步压腿:喜欢跑步的朋友应该都熟知这个动作。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拉韧带的动作,仆步压腿确实能提高柔韧度,但在练习过程中,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膝盖,防止过度使用造成损伤。
健身球后压腿:这个动作因为使用了健身球作为辅助道具,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加入了健身球之后,腿部韧带的拉伸杆会更强烈,同时身体还要保持平衡稳定。
4、求一张人手解剖结构图,并带有详细的解释,谢谢
最深层为手骨。
然后是关节。
深层的血管神经和肌肉。
浅层的血管神经和肌肉。
皮肤深面的筋膜。
再这些结构的表面就有皮肤。
5、下半身关节结构图
?
6、求脚的骨骼结构图,清楚点的。
脚骨骨骼结构图如下: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跟骨后端隆突,为跟骨结节。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内下方隆起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体表标志。记忆7块跗骨名称及排列的口诀是:上距下跟距前舟,舟前三楔外伴骰。
2、跖骨: 5块,为第1-5跖骨,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
3、趾骨:共14块。足母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
(6)腿部韧带结构图扩展资料:
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作用及易发病症:
1、跗骨、跖骨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共同构成凸向上方的足弓,是人体直立、步行及负重时重要的装置,如果足弓塌陷,便形成扁平足。
2、跖骨位于足的前部,其基底部与楔骨、骰骨组成跖跗关节,跖骨头是负重区域。任何损伤造成跖骨骨 折,如不能解剖复位,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3、趾骨之间为关节囊及韧带连接,是除踝关节以外活动度最大的部位,又由于位于足的前端,因此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
病因多为直接暴力损伤,如重物高处落下直接打击足趾,或走路时踢及硬物等。重物打击伤常导致粉碎骨折或纵形骨折,同时合并趾甲损伤,开放骨折多见。踢撞硬物致伤多发生横形或抖形骨折。
7、腿型分哪几种带图片的
除正常外有O型、X型、OX型。
1、O型
医学上称为”膝内翻”,以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
缺钙和遗传是O型腿形成的两个基础,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运动。走路外八字脚、稍息姿势站立、长期穿高跟鞋、盘坐、跪坐、蹲马步等等,会给膝关节向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牵拉膝关节外侧副韧带,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松弛。
2、X型
腿X型学名是膝外翻,有40多种疾病可以引发它,但70%以上的膝外翻是由于佝偻病所致。“X”型腿的定义是:以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膝能相碰,两足内踝分离而不能靠拢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
是由于先天遗传,后天营养不良,幼儿时期坐、走姿势不正确所引起的,造成股骨内收、内旋和胫骨骨外展、外旋所形成的一种骨关节异常现象。
3、OX型
一般是由于不正常的走路姿势造成的,胫骨(小腿内侧的骨头)在膝关节位置有外翻的情况,而在
踝关节又出现了轻微的足外翻。因此看起来膝关节是直的了,但是整个的小腿却呈现O型情况。
(7)腿部韧带结构图扩展资料:
矫正
x型腿矫正:两腿开立成二位,两膝尽量向两边分开,挺胸立背、屈膝半蹲,慢慢抬起脚跟,然后下落反复提起,并下落脚跟,直至小腿有酸胀感。
o型腿矫正:坐立,两腿屈膝左右分开,然后两腿用力向内夹,两个膝关节尽量靠近,两手按住膝部轻轻下压至最大限度,停止两至三秒再还原,要求膝关节用力动作缓慢进行。
OX矫正:采用坐姿,双脚脚底相互贴紧,膝盖向外撑并尽量靠近地面;双手抓住双脚脚踝,上半身下压至最低点,感受大腿内侧明显的拉伸感,保持姿势15-30秒,放送,重复。
8、下肢的基本结构配布
下肢是由骨、肌肉、血管神经及浅、深筋膜和皮肤形成的多层次鞘状局部。可分为浅、深二层结构。浅层结构由皮肤和浅筋膜构成,在浅筋膜内有丰富的浅静脉、淋巴管和皮神经。深层结构由深筋膜、肌肉、血管、神经和骨构成,并以血管神经及其行径形成了若干重要局部结构及局部核心结构。
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主要局部结构:肌腔隙、血管腔隙、
进入股前区的血管神经,通过二个腔隙即肌腔隙和血管腔隙进入;然后集中于股前区的股三角区内;最后经隐静脉裂孔进入股前区和腹前外侧壁浅层;经收肌管进入膝后区。
1、肌腔隙lacuna m usculorum: 由腹股沟韧带、髂耻弓和髂骨围成,内有髂腰肌及其浅面内侧的股神经和其浅面外侧的股外侧皮神经。
2、血管腔隙 lacuna vasorum: 由腹股沟韧带、髂耻弓、腔隙韧带和耻骨梳韧带围成,内有股动脉及其内侧的股静脉和股管。股管的开口为股环,其外为股静脉,后为耻骨,仅前、内为韧带,是扩大股管的部位。 股三角 femoral triangle: 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和长收肌围成。内有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股鞘和股管。
(1)股动脉 femoral artery: 是股三角内的中心结构,有四大分支。向前发出三条动脉即: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和阴部外动脉。向后发出股深动脉,该动脉又发出旋股内、外侧动脉和穿动脉,股动脉与股深动脉几乎处于同一垂线上。
(2)股静脉 femoral vein: 位于动脉内侧,有四条属支,与动脉的分支同名但归属有异。其前方为一支,即大隐静脉。后方为三支,即股深静脉、旋股内、外侧静脉。
(3)股神经 femoral nerve: 位于动脉的外侧,立即分成多条肌支和皮支,其中有两条神经一直伴动脉下行,即隐神经及其外侧的股内侧肌支。
(4)股鞘 femoral sheath: 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于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约3-4CM。股鞘内有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腔分为三部分: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分窝纳股静脉,内侧部称股管(图1-8)。
(5)股管 femoral canal: 其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及筛筋膜;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及耻骨肌筋膜;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及股鞘内侧壁;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神经、动脉和静脉三者间的动态变化为:由原位的外、中、内关系,发展到前、中、后关系。即外侧的神经向前,内侧的静脉向后,在三角的尖部,神经和血管呈前后一排,由前向后分别为:隐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股深动脉、股深静脉。因此,在三角尖部由前向后刺入,可同时损伤四条血管。股动脉浅面无任何神经肌支跨过,沿股动脉切开,除切断浅层的股前皮神经和隐神经外,无任何神经肌支受损。动脉的内侧肌群由闭孔神经支配,其外侧肌群由股神经支配,耻骨肌位于动脉内侧,也由股神经支配,但该神经由动脉之深面通过。 局部核心结构:短收肌
股内侧区有五块肌肉,短收肌与该区的血管神经及肌肉关系密切。
短收肌前方为三块肌肉,即耻骨肌、长收肌和股薄肌;
后方为一块肌肉,即大收肌。
由闭孔进入股内侧区的血管神经分别经短收肌浅、深面下行,即骑跨于该肌之上。 局部核心结构: 股二头肌。
股后区是坐骨神经的通道,有三块肌肉即股二头肌、半膜肌和半腱肌。其中股二头肌与坐骨神经相关密切。
坐骨神经 sciatic nerve: 行于股二肌长头的深面,在股二头肌上缘与臀大肌下缘之间,坐骨神经无肌肉覆盖,为第一危险区;
在股二头肌下缘坐骨神经仍无肌肉覆盖,为第二危险区。
在坐骨神经行程中,自内侧发出肌支至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半膜肌及大收肌的坐骨部,而股二头肌短头则由腓总神经支配。坐骨神经的内侧部则为第三危险区。
坐骨神经外侧部无分支,故为安全区。 主要局部结构:腘窝。
膝部分为前后两区,后区是下肢血管神经汇集的局部,该区肌肉形成菱形窝即腘窝。
腘窝 popliteal fossa: 是膝后区由诸肌肉形成的菱形局部。窝的上内侧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上外侧界为:股二头肌;下内、外侧界为腓肠肌内、外侧头。
在腘窝内有大量血管神经,由浅入深分别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腘静脉、腘动脉。腘动脉因发出胫前动脉和腓动脉,故于胫神经的深面先跨其外侧,然后再重返其内侧下行,沿途发出大量分支形成膝关节网。胫神经由窝上角至下角,在上角处与腓总神经紧密相贴,在下角处有分支进入小腿三头肌。腓总神经紧贴窝上外侧界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