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韧带 > 跖侧长韧带

跖侧长韧带

发布时间:2020-12-30 19:51:12

1、扁平足有什么危害吗?分男女吗?

扁平足又称平足,指任何骨、韧带肌肉生理异常,导致足内则、外则纵弓和横弓出现塌陷或消失,常伴患足外翻。扁平足出现了足部疼痛症状的,称为平足症

先天性因素:包括遗传、先天性足骨畸形(第一跖骨发育过短)等

获得性因素:慢性劳损或外伤;足内在肌或外在肌肌力弱或麻痹痉挛等。例如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关节退变、创伤、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神经性病变和肿瘤等;肥胖、营养不足、负重活动频繁等。

可塑性扁平足:站立时足弓塌陷或消失,抬起足部时(不负重时)足弓回复到正常,婴幼儿时期的扁平足多属于可塑性扁平足(由于足部的脂肪较厚,肌肉力量较小而造成的)

僵硬性扁平足:无论负重与否,足弓塌陷或消失,足部结构出现异常。

要了解扁平足,首先要了解“足弓”的结构和作用。

(足部骨骼结构图)

足弓是由跗骨、跖骨通过韧带、关节及肌肉、肌腱相互配合形成的拱门型结构。

人体有2条足横弓和2条足纵弓。人在正常行走时,足的某一着地角度的负重约为自身体重的3-4倍。这时足弓的作用就好比汽车的轮子,由于足弓具有柔韧型和柔软性的特点,能帮助我们适应不同的地面,缓冲地面对身体的冲击力,减轻对内脏器官及骨骼的震荡,并且保护足底重要的血管神经免受地面冲击力的压迫,帮助我们正常走路、跑跳等活动。

所以,当足弓缺失,就好比车胎没气了,强行开上路,就容易磨损。

扁平足患者走路易疲惫、进行体育活动时弹跳力及平衡力差、足部不美观、走路外八字等;距下关节等足关节更早出现退形性变及关节炎;后期可能出现下肢或脊柱代偿性改变,如脊柱倾斜、腿型不直、膝踝关节疼痛不适、足底筋膜炎等。

注意:新生儿没有足弓,足弓在7~10岁时逐渐形成。

(一)病史

综合考量年龄、家族史、相关病因、早期治疗、足以外症状等情况.

(二)查体

1、负重和非负重时表现:负重时(站立时)可见足弓塌陷,足底与地板间完全没有缝隙,伴有副舟骨,同时前足外翻及后足外展。

患者自查方法:

1)找张干净的A4纸放在地上,脚底沾水,踩在纸上,观察上面的足印,对照下面这张图,可知属于哪个程度的扁平足。

a、轻型:足纵弓降低

b、中型:足纵弓消失

c、重型:足纵弓消失,并有足内侧缘凸,起距骨头移位至足跖侧即内踝的前下方。


2)拿几双自己经常穿的鞋,观察鞋底,扁平足患者鞋跟内侧磨损较多(而高弓足患者外侧磨损严重)。

2、压痛点

按压检查足、踝和腿是否有压痛感,尤其是胫后肌腱、足背外侧、跖腱膜处。

疼痛部位:

· 内侧:胫后肌腱、弹簧韧带、三角韧带

· 外侧:腓骨撞击、跟骰关节、跗骨窦、舟骨

3、僵硬和柔韧的活动程度

提踵试验:光脚站在地上,大拇指使劲向上翘,或抬高大拇指,观察有没有足弓形成。然后原地踏步走,观察抬脚后,就是不负重的时候有没有足弓形成,以及是否有足跟外翻。如果不负重时有足弓形成,则为可塑性扁平足,否则为僵硬性扁平足。

抗阻试验:测试胫后肌腱、腓骨肌腱紧张程度及是否有挛缩。

4、步态特征:多为外八字步态。

5、其他受影响的体征:如下肢立线、脊柱等

(三)X线检查

便于测量跟骨高度的降低、距骨头的包容度、Cyma关节线连续性中断、跟骰角的增大

距跟角的增大、距骨-第1跖骨角的增大等等具体的影像学参数。

有时需CT、MRID等辅助确诊,需与垂直距骨、斜形距骨、跗骨联合等鉴别诊断,几者在治疗上有所区别。

(四)评价

1、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

测量参考:

4°~-4°:正常足

4°~15°:轻度扁平足

15°~30°:中度扁平足

>30°:重度扁平足

2、跟骨倾斜角(Picth角)

测量数据参考:

10°~20°:足弓降低

20°~30°:正常足弓

>30°:足弓升高

3、距周覆盖角

测量数据参考:

正常足平均:10°(14°)

扁平足平均:≥22°

4、距骨第2跖骨角

测量数据参考:正常足平均:小于16°(3~6°)

5、CYMA线

2、1—10级伤残鉴定标准

3、脚后跟痛怎么回事

1、韧带发炎
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同时,体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

2、鞋子
鞋子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内部结构上偷工减料,导致鞋内的构造不能有效地支撑足弓,力量集中于脚掌的某一部分,这样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炎。
3、足底跖腱膜炎
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4、足底脂肪垫萎缩
老年人的足跟痛较为复杂,除了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外,还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 

5、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
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临床上发现骨刺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4、第五跖骨基底骨折韧带问题

第五跖骨基底骨折,是你踢球用力过猛,造成的暴力撕脱骨折,你骨折的部位正好是肌肉的抵止点,因用力过猛,把附着的骨头硬拽下来一块,造成骨折。肌腱没有断,放心吧。
X光看不了肌腱。

5、脚痛是什么原因?

“引起脚痛的原因众多,有长期劳累、过度应力导致的劳损性疾病,比如足底筋膜炎、跟痛症;也可能是外伤引起的骨折、脱位、软组织的损伤;或者感染引起的疼痛,肿胀等情况;还有可能是痛风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脚痛。

6、左足踩部砸割伤,外开放撕脱性骨折、第五跖骨基底骨折并足底韧带断裂,腓肠神经断裂,跟外侧动脉断裂、腓

指导意抄见:
骨折的治疗一般就是复位固定,骨折愈合一般要6-8个月才能达到原来的骨强度,所以骨折后一般建议病人3个月内禁止任何形式运动,可以正常生活活动,伤后3-6个月内可以适当活动(跑步、游泳),减少剧烈运动,6个月后才可进行对抗性、高强度剧烈运动。‘·

7、一个足字旁,一个庶字,读什么



读音:zhí

字义:

 1. 脚面上接近脚趾的部分:~骨。

 2. 脚掌

与跖侧长韧带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