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肠的结构从外到内是什么?
小肠
小肠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3-5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汗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
1、上部(superior part) 在第l腰椎的右侧起自胃的幽门,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急转向下移行为十二指肠降部。上部与幽门相接的2.5cm的一段肠管,管壁较薄,黏膜光滑无环形皱襞又称十二指肠壶腹(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descending part) 沿第1—3腰椎右侧下降,至第3腰椎体平面折转向左移行为水平部。降部的后内侧壁有一纵行黏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longitudinal fold of odenum),其下端有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odenal papilla),为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处。它距中切牙约75cm,可作为插放十二指肠引流管深度的参考值。
3、水平部(horizontal part) 在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方,在腹主动脉前方移行为升部。水平部的前方有肠系膜上动、静脉跨过。
4、升部(ascending part) 自水平部斜向左上方升至第2腰椎的左侧,转向前下续于空肠,此转折部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odenojejunal flexure)。
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上壁被十二指肠悬肌(suspensory muscle 0f odenum)固定在腹后壁。 十二指肠悬肌由肌纤维与结缔组织构成,表面有腹膜覆盖,临床上称Treitz韧带,是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重要标志。
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小肠分层结构:其管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其结构特点是管壁有环形皱襞,粘膜有许多绒毛,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肠腺,其开口位于绒毛根部之间。绒毛和肠腺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关系密切。
小肠腺的结构与功能:构成肠腺的细胞有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未分化细胞。柱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与绒毛上皮相似,接近绒毛的柱状细胞与吸收细胞相似,绒毛深部的柱状细胞微绒毛少而短,不形成纹状缘,有人认为有分泌作用。
小肠的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蠕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2、狐消化系统有哪些解剖特点
1.食管 (esophagus) 食管为一肌性管道,长约25~28cm,门齿距食管起点约15cm。食管位于胸腔的纵隔部、脊柱前和气管、心脏后,是连接咽和胃的空瘪管状通道;当有食物通过时即被扩张。
食管分为:①颈段:自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沿的胸廓入口处;②胸段:又分为上、中、下三段。食管有三处生理性狭窄:第一处在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食管入口处;第二处在主动脉弓水平位,有主动脉和左支气管横跨食管;最后一处在食管下端,即食管穿过膈肌裂孔处。该三处狭窄虽属生理性,但常为瘢痕性狭窄、憩室、肿瘤等病变所在的区域。
食管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食管无浆膜层,是术后易发生吻合口瘘的因素之一。食管的血液供应来自不同的动脉,尽管这些动脉间有交通支,但不丰富,特别是主动脉弓以上的部位血液供应尤差,故食管手术后愈合能力较差。
胸导管起于腹主动脉右侧的乳糜池,接受膈以下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淋巴液;左上肢、头和颈的左半及胸壁、纵隔器官、左肺和左膈的一部分淋巴液也流入胸导管。胸导管破裂、损伤时将流失血液中大量的血浆蛋白等营养物质。
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 tract, GI)起自口腔,经过食管、胃和肠,直至肛管;总长约7~8米。
2.胃(stomach) 位于左上腹部的左膈下,呈囊袋状,约有1500ml的容量。胃的入口位于食管与胃的连接处,被食管下端的环状平滑肌(贲门括约肌)环绕;当贲门括约肌收缩时即关闭食管与胃之间的通道。胃分为四个区域: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幽门是胃的出口,幽门部的环状平滑肌形成幽门括约肌,其收缩时即关闭胃与小肠间的通道。
3.小肠(small intestine) 小肠是胃肠道中最长的部分,约占消化道总长的三分之二。小肠分为三个解剖段:上段为十二指肠(odenum),中段为空肠(jejunum),下段为回肠(ileum)。十二指肠始于幽门,止于十二指肠空肠曲,长约25cm。十二指肠分为四段:球部、降部、横部和升部,呈“C”型环绕胰腺头部;位于降部的乏特(Vater)壶腹部是胆总管和胰管分别或共同开口处,也是胆汁和胰液排入十二指肠的通路;升部与空肠相连并被屈氏(Treitz)韧带固定,成为上、下消化道的分界。空肠长约2.4m, 回肠长约3.6m,其间无明显分界。
4.大肠(large bowel) 包括盲肠(cecum)、阑尾(vermiform appendix)、结肠(colon)和直肠(rectum)。盲肠位于右下腹部,是小肠与大肠间的连接部位,其内的回盲瓣控制小肠内容物进入大肠和防止大肠内容物反流入小肠。蚓状阑尾位于盲肠。结肠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连接肛管(anus);肛管系消化道的出口,称为肛门,受由横纹肌形成的肛门内、外括约肌控制。
5.肝脏(liver):肝脏系实质性器官,呈不规则锲形,大部分位于右上腹的膈下和季肋深部,小部分达左季肋部;上界约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6肋间,下界与右肋缘平行;正常肝脏于右肋缘下不能被触及。肝脏以正中裂为界,分左右两半,两者不以叶间裂为界,分为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和尾状叶。
肝脏膈面和脏面,膈面光滑隆起,与横膈贴附,脏面除有多个韧带与周围脏器固定外,主要有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后者包括门静脉,肝动脉,胆总管,淋巴管神经,又称肝蒂。肝脏面由两个纵沟和一个横沟构成H形,横沟处为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此各自分左,右侧支进入肝实质,右综沟的后上端为肝静脉系统汇入下腔静脉处,称为第二肝门。
6. 胆道包括肝内,外胆管两大胆道系统
(1)肝内胆管:始于肝内毛细血管,经小间叶胆管,肝段,肝叶胆管,汇集成肝内左右肝管.与肝内门静脉和肝动脉共同由结蒂组织(Glisson)包裹,并行统一致。
(2)肝外胆管:包括肝外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
1)肝外左右肝管和肝总管:肝外左右肝管在肝门下方汇集成肝总管,下行后与胆囊总管汇合形成胆总管。
2)胆总管长越7~9cm,直径0.6~0.8cm。胆总管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后十二指肠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段。约80%的个体,其胆总管下端与主胰管在十二指肠内汇合并膨大形成壶腹,称为泛特(vaten)壶腹。泛特壶腹由Oddi括约肌围绕,起调节和控制胆汁和胰液排放及防止十二指肠液返流的作用。
(3)胆囊(gallbladder):胆囊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呈梨形盲袋,长8~12cm ,宽3~5cm,容积40-60ml,胆囊分底,体,颈三部分。底部为盲端,体部向上弯曲成胆囊颈,颈上部膨大,称Hartmann袋,胆囊结石医易嵌顿于此。胆囊管,肝总管与肝下缘构成一三角区,称为胆囊三角(Calot三角),其内有胆囊动脉,副右肝管,是手术时易发生误伤的部位。
7.胰腺(Pancreas) 位于腹膜后,长越15~20cm,横于第1~2腰椎前。胰腺分为头,体,颈,尾四部分。胰头位于十二指肠形成的“C”型椎内,胰尾靠近脾门。胰腺的输出管道为胰管,直径约2~3mm,近端常与胆总管汇合成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此解剖特点成为胰腺与胆道疾病相互关联的主要因素。
【血液供应和回流】
胃肠道接受来自腹主动脉的血液供应,主要经由胃动脉和肠系膜上、下动脉将氧和营养物质分别输送至胃和肠。胃肠道的血流约占心脏总输出量的20%,进食后将明显增加。来自胃肠道的、携有丰富营养物质的静脉血流经门静脉至肝脏。
【神经支配】
胃肠道受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对胃肠道起抑制作用,减少胃的分泌和运动,促使括约肌和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则促使胃肠道蠕动、分泌增加和括约肌松弛。仅部分胃肠道处于随意控制下,如上段食管和肛门外括约肌。
二、消化系统功能
人体细胞代谢需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来自摄入的食物,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包括膳食纤维。
胃肠道的主要消化功能是:摄入的食物进入胃肠道,与含有多种酶类的消化液接触,使食物颗粒分解消化至分子形式,后者被吸收入血液,将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其他废物排除体外。
1.咀嚼和吞咽 咀嚼是消化过程之开始。通过咀嚼,食物被粉碎至小颗粒,便于吞咽和与消化酶混合。食物对视觉、嗅觉、味觉刺激均可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后者来自三对腺体: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每天分泌的唾液约1.5升。唾液含有淀粉酶、粘液和水,淀粉酶消化淀粉,后二者有助咀嚼和吞咽(表 )。
吞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延髓中的吞咽中心调节,吞咽食物时,会厌盖住气管开口以防食物被吸入肺,吞咽动作推进食团进入食管上部后该反射动作即结束。
2.食管是输送饮食的管道。通过食管壁的平滑肌有节律地收缩,将食团从食管上部向胃部推进。在食管蠕动过程中,食管下端的括约肌松弛,使食团得以进入胃,随之,该括约肌关闭以防胃内容物返流至食管。食管粘膜对机械性刺激敏感,对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运动反应,食物愈粗糙,其蠕动愈有力。
3.胃功能 胃的功能是储存并将食物与之分泌的液体相混合。当食物进入胃内时,胃的腺体即分泌酸性液,含盐酸的该酸性胃液有两大作用:将食物消化至较能吸收状态和杀灭随食物进入的大部分细菌。胃液的分泌量约2.4 L/d。胃液中含的胃蛋白酶,对启动蛋白质的消化极重要;胃粘膜分泌的内因子与饮食中的维生素B12结合有助后者在回肠吸收,内因子缺乏可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发生恶性贫血。
食物在胃内被搅拌并粉碎成较小的颗粒,称之为食糜。食糜在胃内停留的时间约半至数小时,其取决于食糜颗粒的大小、膳食的组成等因素。胃的蠕动将食糜推向幽门,幽门括约肌的收缩使部分消化的食糜进入小肠。激素、神经和胃分泌液中的局部调节物控制胃的分泌和运动。
4.肠功能
(1)小肠:主要功能是继续消化和吸收来自胃的食糜和其中的营养素。小肠壁的肠腺分泌粘液、激素、电解质和酶类。粘液涂层于肠粘膜细胞表面使其免受盐酸的侵蚀。激素分泌受神经和肠分泌物的调节,并控制小肠腺体的分泌率和胃肠道运动。小肠自身每天分泌的肠液量约为3升,呈弱碱性。
小肠自身每天分泌的肠液约为3升,除此之外,还含有来自胰腺、肝脏分泌的胆汁。由于中和了胃酸,故小肠液呈弱碱性。在食糜的刺激下,小肠产生两种收缩运动:节段式收缩和蠕动,前者使肠内容物得以来回搅拌,后者使肠内容物进入结肠。进入小肠的内容物在经机械性和消化液中酶类的化学性消化过程后,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如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双糖和单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和肽;脂肪被乳化成一酰甘油酯和脂肪酸。营养素经空肠吸收的起始部位,肠粘膜绒毛产生消化酶并吸收和转运营养素至血循环。
(2)结肠:进食后约4小时,食物残渣到达末端回肠并经回盲瓣缓慢进入结肠。随着回盲瓣的开启或关闭,小肠内容物进入结肠或结肠内容物被阻止返流入回肠。结肠内的微生物完成残余物质的降解,尤其是尚未消化或未吸收的蛋白质和胆盐。结肠分泌粘液和电解质,后者主要为碳酸氢钠,用于中和结肠微生物所产生的终末产物。前者保护结肠粘膜和润滑粪便。结肠缓慢、较弱的蠕动波使其内容物缓慢向前并使水和电解质得以有效再吸收。在下一餐后,结肠产生间歇性的强烈的蠕动波将肠内容物大幅度向前推进,约在餐后12小时,食物残渣到达直肠。
肠腔内未消化的食物、无机物、水和微生物形成粪便,后者含75%的水和25%的固体。由于肠道微生物降解胆汁和形成化学物质而使粪便成为棕色并有气味。一般,胃肠道每天约产生150ml气体,其被吸收入门静脉和经肝脏解毒或经肛门排出。
(3) 直肠:腹部肌肉收缩产生腹内压力促进结肠排空,直肠肌肉的反射性收缩和肛门内括约肌的松弛促使粪便排出。
5.肝功能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分泌胆汁,参与代谢,合成凝血物质和解毒,其次还具吞噬和造血作用。
(1)分泌胆汁:肝脏每天分泌600~1000ml胆汁,胆汁的97%为水分,其余成分包括胆汁酸,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磷脂酰胆碱,脂肪酸,酶类和电解质。
胆汁的生理功能主要为:① 乳化脂肪,以助吸收;② 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③ 抑制肠内细菌的繁殖;④ 刺激肠蠕动;⑤ 中和胃酸。
(2)参与代谢:
1)糖代谢:能将经门静脉进了肝脏的葡萄糖转化为糖源储存,当体内血糖降低时,又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释放了血循环,以维持血糖浓度在一定水平。
2) 蛋白质代谢:对外源性(经胃肠道消化吸收)和内源性(体内蛋白质分解)氨基酸起重新合成人体代谢所需的多种蛋白质,脱氢,转氨作用。
3)脂肪代谢:通过对脂肪的代谢,将维持体内脂内物质的浓度的比例。
4)维生素代谢:参与多种维生素的代谢和储存,了维生素A,K和B族。
5)灭能作用:肝脏对雌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具有灭能作用。
6)合成凝血物质:肝脏合成的凝血物质包括纤维蛋白质,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Ⅷ,Ⅸ,Ⅺ,Ⅻ。
7)解毒:肝脏具有强大的解毒功能,其通过分解,氧化和结合等方式将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毒素排出体外。
8)吞噬:肝脏的Kupffer细胞经过吞噬作用,处理细菌,色素,和其他物质。
9)造血:肝脏间接参与造血。
6.胆道系统功能:具有分泌,储存,浓缩和输送胆汁的功能。
(1)胆囊:
1)浓缩和储存胆汁:由肝细胞和胆管分泌的胆汁大部分进入胆囊,少部分直接进入十二指肠。胆道粘膜能吸收胆汁中90%的水和部分电解质,主要作用使胆汁被浓缩5~10倍并得以储存于胆囊内。
2) 排出胆汁:进食后,肠粘膜释放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和Oddi括越肌松弛。胆囊收缩产生的压力(2.94Kpa)促使胆汁排入经胆总管并进入十二指肠。
3)分泌粘液:胆囊粘膜约每小时可分泌20ml粘液,主要含粘蛋白,有保护和润滑胆囊粘膜及有利胆汁排出的作用。
(2)胆管:可分泌部分胆汁,同时具有排出胆汁的功能。
约95%的胆汁在肠道内被重吸收,称为胆汁的肠肝循环,此循环有利保持胆盐池的稳定。
【胰腺功能】
胰腺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胰腺的内分泌功能主要通过分泌胰岛素等参与糖和脂肪等的代谢。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主要通过分泌胰液,正常人每日约分泌胰液750~1500ml;主要成分为水,碳酸氢盐和消化酶,帮助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胰腺分泌的消化酶主要为胰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其余还包括糜蛋白酶,磷酯酶等。
3、十二指肠在什么部位?与小肠有什么关系?对消化有什么作用??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长约25厘米,相当于十二个手指并起来那么长,所以叫十二指肠。除起始段和末端外,其余部分都紧 贴后腹壁,位置较深,也较固定。它上接幽门是位于肠管的交界处。
十二指肠在消化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小肠内的大部分消化过程都在这里进行。胆总管和胰总管共同开口在十二指肠,胆汁和胰液从这里流入小肠,参与消化分解食物。
4、小肠开始一部分长度相当于十二个手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叫______
小肠开始的一部分不是很长,长度大约有十二个手指并起来那么长,所以叫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是小肠中最短的一部分,起于幽门,呈一个C形环绕胰头,止于空肠,屈氏韧带将远段十二指肠固定,并常作为胃窦十二指肠探查时定位的解剖标志.医学上的名字是历来就有的. 小肠第一部分叫12指肠,它的长度相当于人12个手指的指幅.因此得名是胃与小肠连接的部分,长度刚好是人的12个手指并列起来的长度.
故答案为:十二指肠
5、三段小肠的区别?(这是组培考试题)求解答。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1十二指肠 绒毛形状:叶状,杯状细胞:少,淋巴组织:弥散,黏膜下层腺体:十二指肠腺
2空肠 绒毛形状:指状,杯状细胞:多,淋巴组织:孤立淋巴小结,黏膜下层腺体:无
3回肠 绒毛形状:短锥形,杯状细胞:更多,淋巴组织:集合淋巴小结,黏膜下层腺体:无
如果我的笔记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这个吧,简单区别三段小肠,我才刚刚学这个,也不是很懂(*╹▽╹*),仅供参考谢谢。
6、十二指肠压迫症
因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所引起的十二指肠梗阻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梗阻多无胃肠道前驱症状,常继发于躯干石膏固定、牵引或卧于过度伸展的支架上之后,主要表现有急性胃扩张征象。慢性梗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症状为呕吐,多在饭后出现,呕吐物含胆汁和所进食物。症状间歇性反复发作,缓解期或长或短,症状可因体位的改变而减轻,如侧俯卧、胸膝位等,这是本病特征。呕吐时多不伴有腹痛,或仅有上腹闷胀不适。缓解期间可能有进食后饱胀、易疲劳、无力、神经过敏、厌食及情绪不稳定等表现,长期反复呕吐则导致消瘦、脱水和全身营养不良。
非手术治疗
凡诊断为十二指肠血管性压迫综合征者,应先采用非手术治疗,特别在急性发作期给予静脉补充营养、禁食、鼻胃管减压和抗痉挛药物。症状缓解后,可进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逐步改为软食,饭后即采取俯卧位或右侧卧位,用上述方法治愈的报道日见增多。营养改善和体重增加使腹膜后间隙的脂肪沉积,或可使症状有所改善。
手术治疗
上述治疗失败后,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种:①游离十二指肠悬韧带;②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③十二指肠复位术。
第一种方法收效甚微,仅适於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而造成十二指肠受压的病例,但临床上已很少应用。
第二种方法虽被广泛采用,但效果常不能满意。将横结肠向上翻转后切开横结肠系膜,就可暴露出膨大的十二指肠第三部,取距离十二指肠空肠曲约10~15cm的一段空肠与之作侧侧吻合(见图25-19)。最后,将横结肠系膜的切口边缘缝到十二指肠壁上,以防十二指肠空肠的吻合口回缩而形成内疝。
不宜采用胃空肠吻合术,因不能有效地解除十二指肠淤滞。
近年来推广十二指肠复位术,尤多应用于儿童患者。手术方法是游离右半结肠和整个“C”型十二指肠袢,包括腹膜后的第三、四部,直达肠系膜血管的压迫处,并松解十二指肠悬韧带,再将十二指肠和空肠在肠系膜血管后方使安置在腹中线的右侧(见图25-20)。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切开肠壁,而仅将近侧小肠和结肠回复到在胚胎期尚未转位前的位置。游离十二指肠时需切断血管,注意十二指肠的生机。
7、小肠包括哪些
8、十二指肠三个分区都有什么嘞
肝左右管分别由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逐渐汇合而成,走出肝门之后汇合成肝总管,长约3cm,下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并在韧带内与胆囊管以锐角汇合成胆总管.顾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包含三管,分别是:肝左、右管和胆囊管.
肝左右管分别由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逐渐汇合而成,走出肝门之后汇合成肝总管,长约3cm,下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并在韧带内与胆囊管以锐角汇合成胆总管.顾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包含三管,分别是:肝左、右管和胆囊管.
肝左右管分别由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逐渐汇合而成,走出肝门之后汇合成肝总管,长约3cm,下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并在韧带内与胆囊管以锐角汇合成胆总管.顾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包含三管,分别是:肝左、右管和胆囊管.
肝左右管分别由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逐渐汇合而成,走出肝门之后汇合成肝总管,长约3cm,下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并在韧带内与胆囊管以锐角汇合成胆总管.顾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包含三管,分别是:肝左、右管和胆囊管.
9、上消化道与下消化道以什么为分界?
上下消化道的分界是十二指肠悬韧带,也叫Treitz韧带 。
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是肌纤维性结构。其长短和下端附着范围,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高度、角度大小以及十二指肠空肠隐窝的形态变化有关。
它的功能与十二指肠和空肠移行部的固定有关。此韧带在横结肠系膜以下的部分,被以腹膜皱襞,称为特里兹(Treitz)襞,是外科手术时,寻找空肠起端的标志。
(9)小肠与十二指肠韧带扩展资料
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参与下)初步分解,胃内容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地多次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
10、为什么消化和吸收最主要部位是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3-5米,张开有半个篮球大,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汗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 1、 上部(superior part) 在第l腰椎的右侧起自胃的幽门,行向右后方至肝门下方急转向下移行为十二指肠降部。上部与幽门相接的2.5cm的一段肠管,管壁较薄,黏膜光滑无环形皱襞又称十二指肠壶腹(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 降部(descending part) 沿第1—3腰椎右侧下降,至第3腰椎体平面折转向左移行为水平部。降部的后内侧壁有一纵行黏膜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longitudinal fold of odenum),其下端有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odenal papilla),为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处。它距中切牙约75cm,可作为插放十二指肠引流管深度的参考值。 3、 水平部(horizontal part) 在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方,在腹主动脉前方移行为升部。水平部的前方有肠系膜上动、静脉跨过。 4、 升部(ascending part) 自水平部斜向左上方升至第2腰椎的左侧,转向前下续于空肠,此转折部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odenojejunal flexure)。 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上壁被十二指肠悬肌(suspensory muscle 0f odenum)固定在腹后壁。 十二指肠悬肌由肌纤维与结缔组织构成,表面有腹膜覆盖,临床上称Treitz韧带,是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重要标志。 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小肠分层结构:其管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其结构特点是管壁有环形皱襞,粘膜有许多绒毛,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肠腺,其开口位于绒毛根部之间。绒毛和肠腺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关系密切。 小肠腺的结构与功能:构成肠腺的细胞有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未分化细胞。柱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与绒毛上皮相似,接近绒毛的柱状细胞与吸收细胞相似,绒毛深部的柱状细胞微绒毛少而短,不形成纹状缘,有人认为有分泌作用。小肠绒毛增大了小肠内壁的表面积,如果把所有的绒毛展开抻平,其面积可以覆盖半个网球场,巨大的表面积使营养物质能够在1-2小时内得以迅速吸收。 小肠的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蠕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小肠运动形式主要有:①紧张性收缩,它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使肠腔内保持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和吸收。②分节运动,其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促进肠壁血液淋巴回流,这都有助于消化和吸收。③蠕动,其作用是将食糜向远端推送一段,以便开始新的分节运动。 消化就是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为可吸收的成分的过程。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也称为机械消化。就是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的过程。化学性消化就是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分解,变为可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化学消化和机械消化是互相配合,同时进行的。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以及排泄到消化道内的分泌物的残余等,由肛门排出体外。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食物在这里首先经过牙齿切断、撕裂,并将食物磨碎,然后经过舌的搅拌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再在舌的帮助下,由舌根通过咽进入食道,引起食道蠕动,将食物送入胃。同学们在吃东西时,一定要做到“细嚼慢咽”,以便减轻胃肠的负担,使食物得到充分消化。因为许多较硬的食物不经牙齿充分磨碎,胃肠就不能对其作进一步消化、吸收,而只能是“穿肠过”。 食物进入胃后,胃体中部开始蠕动。使食物与胃酸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并借胃的运动将食糜推送到幽门部,然后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剩余的食物可暂时贮存在胃中逐步被消化。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中能得到充分消化。小肠盘曲在腹腔里,长约5~6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段,有十二个指头并排那么长。肝脏和胰腺的导管共同开口于此处。小肠的运动主要是分节运动和蠕动。通过小肠的运动,使食糜与肝汁、胰液以及肠腺分泌的小肠液等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大肠本身没有消化作用。大肠内的细菌对食物残渣有发酵腐败的作用。 经过消化,大分子食物就变为小分子物质,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