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眼睛下面的斜线,是眼袋吗?
看医生回答: 眼袋一般是因眼轮匝肌力量的减弱、脂肪膨出、皮肤松弛等原因形成的。 常见眼袋及其形成原因:
第一种 下睑轻中度膨隆型眼袋
主要是眶隔脂肪的先天过度发育造成的眼袋,多见于二十三至三十六岁左右的中青年人。
第二种 下睑中重度膨隆型眼袋
这种眼袋同时伴有下睑的皮肤松弛,主要是由于皮肤、眼轮匝肌及眶隔松弛,造成眶隔脂肪由于重力作用脱垂,严重者外眦韧带松弛,睑板外翻,睑球分离,而且经常出现流泪的情况,这种眼袋常见于四十五至六十八岁左右的中老年人。 第三种 单纯眼轮匝肌肥厚型眼袋
这是由于遗传性的原因,年轻时就有下睑眼袋。其主要的特点为靠近下睑缘,呈弧形连续分布,但皮肤并不很松弛,这种情况多出现于二十至三十二岁左右年轻人。
第四种 单纯皮肤松弛型眼袋
这种眼袋为下睑及外眦皮肤松弛,但是无眶隔松弛,所以无眶隔脂肪突出,眼周出现一些细小皱纹,比较多出现在三十三到四十五岁左右的中年人身上。
第五种 睡眠原因
眼袋也可能因为睡眠不足、睡前饮水过多等原因引起,但是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眼袋通常经过休息或者保养之后即可恢复。 一般来说,去除眼袋可以考虑用药比如每天用维生素E涂抹,然后按摩眼部。另一个方法是手术治疗,比如可以采取激光的方法去除眼袋,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2、张冰洁FOX外眦成形术和常见的外眼角有什么区别?
因为手术方式不同,如果采用传统的横切法开外眼角,会很容易造成眼轮匝肌的断裂,外眦韧带的构造、眼部结构的破坏,由此产生的睑球分离、下眼睑外翻、外侧无睫毛、洗脸容易进水等功能性问题。FOX外眦成形术,可以保 一 证正常的眼部解剖结构。
3、做眼保健操对眼睛突出有作用吗
眼球突出是眼眶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其原因颇多。
眼球在眶内的正常位置是由眶内诸组织相互之间作用而维持的。如球后组织中的血管及脂肪,斜肌的正常张力等有将眼球向前推移的趋势;而眶膈及其平滑肌,四条直肌的张力和内外眦韧带则有阻止眼球前突的作用。凡增加眶内容积的一切病变,直肌麻痹及由于眶骨的异常所致眶腔变化等都能造成眼球突出。相反眶炎症后的结缔组织牵引,眶脂肪的耗损,交感神经支配的平滑肌松驰或眶骨骨折等则可引起眼球内陷。
眼球突出或眼球内陷是指眼球在眶内的位置异常,应与某些眼球过大或过小所致者相区别。
眼球突出可用眼球突出计测量。我国正常人眼球突出度约为12~14毫米,两眼相差一般为0.5~2毫米,如果差数过大,即为病态.双眼骨性眶外缘之间距称为眶距,正常者平均为95毫米。
眼球突出的方向可以不同,主要取决于眶内病变的发生部位和性质。临床上依据眼球突出的方向可以推断眶内病变的位置和指导手术的途径。
眼球突出可分为单侧性和双侧性。双侧性突出多为全身性疾病所致。如内分泌性眼球突出。单侧突出者则常为眶内和颅内疾病所致。但全身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也可引起。
眼球突出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假性眼球突出多为眼球本身疾患而引起的眼球增大,如角膜葡萄肿,轴性高度近视和先天性青光眼等。真性眼球突出从病因方面讲,可分为炎症性、内分泌性、血管性、肿瘤性、外伤性及少见的寄生虫性。
一、内分泌眼球突出症
内分泌性眼球突出症又称Basedow病或Graves病或突眼性甲状腺肿,眼球突出是其主要症状之一。本病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垂体-甲状腺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本病可分为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的甲状腺毒性突眼症和由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素所致的促甲状腺毒性突眼症。
(一)甲状腺毒性突眼症: 本病起病较快,女性病人多见,双侧或单侧眼球向正前方突出,造成眼球突出的机理认为是自身免疫紊乱,眼外肌受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而肿胀,减少了对眼球向后牵拉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经兴奋,Muller平滑肌痉挛使眼睑退缩,眼球向前移位,睑裂明显增大,眼球直向前看呈凝视状态;眼睑肿胀肥厚,上睑翻转困难:当病人向下视时,上睑不随同眼球下垂,角膜上缘和上部巩膜暴露;瞬目运动减少,辐辏能力减弱;眼外肌张力减退和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障碍及复视;两侧瞳孔可不等大,瞳孔对肾上腺素滴眼反应敏感,很易散大。此种突眼症的眼球突出程度不如促甲状腺素性突眼,以手指按压突眼可使它复原位,仅少数较严重病例能引起暴露性角膜炎及视网膜、视神经病变。
(二)促甲状腺素性突眼: 本病亦称恶性突眼症或垂体性突眼症,眼部症状较全身的中毒症状显著,中年男性病人居多。它的发病基础和症状特点可分三类:
1.甲状腺内分泌素缺乏而代偿性促甲状腺素增多。眼球突出,眼睑及结膜水肿,基础代谢率低于正常。
2.甲状腺内分泌素增多,基础代谢亢进。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素和促甲腺素之间,通过反馈作用而达到平衡,作甲状腺部分切除后其功能减退,削弱了对垂体前叶的促甲状腺素的抑制作用,代之以促甲状腺素增多。 眼球突出,眼睑肿胀,结膜水肿,眼外肌麻痹,基础代谢率术前与术后变化较大,术后常显著减低。
3.甲状腺内分泌素及促甲状腺素同时增多。有甲状腺中毒症状及较剧烈的眼球突出,基础代谢率高于正常。 本病由于眼球后组织水肿,眼外肌肥厚变性,圆细胞浸润,眶内压力增加,将眼球推向前,压之不能复原位。眼部症状较甲状腺素性突眼症明显加剧,常伴有暴露性角膜炎,以及视网膜和视神经水肿,并有流泪、畏光、烧灼感、眼球胀痛和复视等症状,但本病有自愈的趋势。
二、搏动性眼球突出症
(一)病因 搏动性眼球突出症常见于颈内动脉与海绵窦血管瘘,因颈内动脉通过海绵窦,为发生动静脉瘘的常见部位。此病发生原因可分为二类:
1.损伤性:见于颅底骨折或穿通伤。
2.特发性:较少见,发生于先天性或后天性颈内动脉瘤或动脉硬化病人,多为单侧性。
(二)临床表现
1.患侧眼球突出,随脉搏而搏动并伴有杂音。
2.以指压迫眼球或同侧颈总动脉能使突眼消减。
3.眼睑及结膜肿胀充血,有复视。
4.第V颅神经第一支受累时,可引起麻痹性角膜炎。
5.由于静脉曲张,在眶上方及内侧可触及一团柔软的肿团。
6.眼底检查常发现视乳头水肿、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及视网膜出血。视力下降的程度不等。
7.本病骤然发病,患侧头部及眼后部疼痛,病人常主诉能听到连续不断的隆隆声,检查者如将听诊器放于眼上及眶部也能听到同样声音。
三、间歇性眼球突出症
(一)病因 间歇性眼球突出症多为单侧性,左眼发病率高于右眼,男性病人多见。突眼多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眶内静脉,尤其是眶上静脉曲张所致。无外伤及其他病史。
(二)临床表现
1.一时性眼球突出为本病重要特征,其突出程度可随头位的变化而增减,持续时间不等,常发作
或偶然发作。病人在低头、用力呼气、压迫颈静脉或颈向旁扭转时,都能激起一时性眼球突出,同时也显示:上睑下垂、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瞳孔散大、视网膜静脉曲张、视乳头境界模糊、眼球运动障碍和眼压升高。
2.发作时眼部有紧张感、偶有复视及暂时视力减退,并有眩晕,冰痛、恶心、呕吐和耳鸣等全身症状或同侧颞、面部静脉扩张。
3.发作过后,眼球恢复原位,以上诸症状全部消退,但常显示眼球内陷,乃因血管扩张、眶内脂肪组织长期被压迫引起萎缩之故。
[治法]:泻火养阴,凉血,活血
紫花地丁15 薄荷9 黄芩10 川连8 赤芍9 生地12 玄参10 麦冬9 竹茹8 延胡索9 薏苡仁18 木香8 败酱草15
4、最近眼带特别明显~~
不要想太多事情
过分焦虑也会有眼袋
但如果只有一边有,调整你的睡姿,或者去医院瞧瞧
5、懂“眼袋”相关问题的请进
你这是老爸老妈遗传给你的你没法改变的,楼上所说的方法是对后天造成眼袋的方法,只能任命了,我也是这样的,不要当他一回事情就好了.
6、下眼睑外翻,下眼睑修复?
1、原因
(1)退行性外翻:在老年人中最常见,经常合并外眦韧带松弛,内眦韧带松弛,或两者合并存在引起的水平眼睑外翻。下睑眼轮匝肌的裂开或断裂引起垂直方向的松弛导致睑缘稳定性下降。
(2)机械性外翻:继发于向外移位或牵拉下睑缘的机械因素所引起,常由于手术后或钝性伤的状态下,下睑有大量出血聚集时发生。
(3)疤痕性外翻:于受损下睑皮肤垂直方向的缩短有关,因外伤手术后多见。
(4)麻痹性外翻:由面神经麻痹引起,常有bell麻痹听神经瘤,腮腺肿瘤,面部外伤等眼轮扎肌缺乏神经支配导致眼睑肌肉紧张性下垂明显,因为眼轮扎肌功能的缺乏,瞬目或挤眼不能使眼睑回去接触眼球。
2、手术方法
(1)外侧睑板条悬吊法:在外眼角灰线处将睑缘劈开为前后两层,从睑板前表面切除皮肤和眼轮扎肌,用刀片刮除睑板的后上皮面,分离外侧睑板条,打开组织囊带,暴露眼外侧眶壁骨膜,将外侧睑板条缝合固定到眶缘内侧,逐层缝合皮肤。
(2)内外眦韧带成形术:通过加强眼轮匝肌和下睑提肌的力量重建眼睑的功能。
7、人哭多了会不会有眼袋出来?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单纯眼轮匝肌肥厚型眼袋 由于遗传性因素,年轻时就有下睑眼袋。其突出特点为靠近下睑缘,呈弧形连续分布,皮肤并不松弛,多见于20-32岁年轻人。 2、单纯皮肤松弛型 此种情况为下睑及外眦皮肤松弛,但无眶隔松弛,故无眶隔脂肪突出,眼周出现细小皱纹,多见于33-45岁的中年人。 3、下睑轻中度膨隆型 主要是眶隔脂肪的先天过度发育,多见于23-36岁的中青年人。 4、下睑中重度膨隆型 同时伴有下睑的皮肤松弛,主要是皮肤、眼轮匝肌及眶隔松弛,造成眶隔脂肪由于重力作用脱垂,严重者外眦韧带松弛,睑板外翻,睑球分离,常常出现流泪,多见于45-68岁的中老年人。
8、想做个眼苔,大家介绍下
其实,很多人先天都是长有眼苔的,之所以眼苔不明白有三个原因:1、先天性提上睑肌发育不全或随着年龄增长造成的内外眦韧带松弛,眼轮匝肌力量薄弱造成;2、手术中祛除过多的脂肪和肌肉组织造成下眼睑组织缺失;3、术后疤痕牵拉,包膜挛缩等造成下睑弹性降低。建议楼主可以到北京立水桥南那边一家整形美容机构,他们针对各种各样的整形美容问题有资深的经验,他们提出的解决办法如下:1、加强内外眦韧带,根据需要适当固定颧脂垫:2、通过软组织衬垫或者脂肪填充弥补祛除的多余组织;3、松解疤痕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