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韧带 > 骶髂韧带损伤

骶髂韧带损伤

发布时间:2020-03-29 03:36:49

1、骶髂关节紊乱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的!

如果后突的.就敲进去.4指垫着.如内果陷.人比较瘦.就可以用手拉出来.喀嚓一响.马上舒服.人胖就拔火罐.此关节复正效果很好

骶髂关节错位临床上十分常见,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女多于男,青年时期多见,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它伤病而并发。过去因人们对其发病认识不足,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或漏诊,以致患者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下肢痛麻等,有的女性患者表现为长期顽固的月经不调、痛经等久治不愈,严重影响了患者工作及生活。我们运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骶髂关节错位患者110例,男19例,女91例;年龄18~48岁,平均3.2岁;病程2天~20年,前错位45例,后错位65例;双侧腰骶部疼痛78例,单侧32例,伴臀部疼痛101例,伴下肢放射痛92例,伴腹股沟及下肢内收肌疼痛53例,伴月经不调、痛经17例。将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年龄、症状、体征均相似,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经骨盆及腰椎平片检查,排除致密性骨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结核、肿瘤等其他骶髂关节骨质破坏性病变及腰椎间盘突出症。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1)针刀疗法:局部压痛点皮肤常规消毒,针刀平行于人体纵轴方向进针,达骨面后行松解、剥离,治疗完毕后,针眼贴创可贴。急性发病者,一般1次可愈,慢性反复发作者,一般5天1次,3次为一疗程。(2)手法治疗:手法复位前应首先明确髂骨旋转方向①前错位者,采用单髋过屈复位法:患者仰卧床沿,两下肢伸直,助手按压健侧下肢膝关节,医者一手握患者患侧踝部及小腿近端,另一手按患侧膝部,先屈曲患侧髋、膝关节,内收、外展5~7次,再往健侧过屈髋、膝关节,趁患者不备用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关节复位响声。②后错位者,采用单髋过伸复位法:患者俯卧床沿,医者站立于患者患侧,一手托患肢膝上部,另一手掌根按压患侧的骶髂关节,医者尽可能上提、过伸患肢,一手同时用力按压患侧骶髂关节,两手成相反方向搬按,此时可闻及关节复位响声。此种方法可请助手一并完成 〔1〕 。③仰卧屈髋分膝法:患者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足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双目微闭、全身放松,深吸气后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时,医者将双膝下压,此时可闻及腰骶部复位的弹响声。此种手法适用于前错位及后错位。手法治疗,急性发病者,一般1次可愈,慢性反复发作者,一般2天1次,5次为一疗程。针刀及手法治疗完毕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1.2.2 对照组 电脑中频多功能治疗仪:腰骶部、臀部、腹股沟及下肢疼痛部位并置法,耐受量,每次20min,每日1次,共治疗20次。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腰腿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正常,恢复工作;显效: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基本正常,恢复轻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轻度受限,能恢复部分工作;无效:症状、体征及功能障碍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从表中可见,两组疗效比较,χ 2 =9.15,P<0.05,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人体犹如一座“大厦”,“大厦”的基础就是骨盆。由于承受体重及运动负荷的需要,腰、骶、髂、髋、耻诸关节结构复杂,周围肌肉韧带坚强,形成一个稳固的联动系统。骶髂关节处于这个系统的枢纽部位,其关节面吻合牢固,周围韧带、肌肉、关节囊坚韧,关节活动度小,一般情况下,不易造成移动、错位。但当骶髂关节损伤或慢性劳损,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在暴力及不协调外力作用下,可导致关节错位 〔1〕 。而一旦发生错位,造成骨盆扭转、倾斜,使盆腔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与牵拉,腰椎小关节紊乱,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久而久之,造成关节周围韧带、肌肉挛缩、变性及粘连,引起腰骶及下肢疼痛,腰部活动受限,女性患者甚至引起月经不调、痛经等症。针刀疗法针对这一病理变化,松解腰骶部关节周围紧张的肌肉、韧带,切开肥厚、粘连的关节囊,减轻神经、血管的卡压,使疼痛缓解。配合上述手法,使双膝、股骨、髋关节、骶髂关节、腰骶关节、腰脊柱关节各个偏歪、错位的关节依次获得复位矫正。电脑中频能降低局部组织的兴奋性,使痛阈增高,改善淋巴、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起到镇痛作用,但远期疗效较差

2、正骶髂双腿摇正法怎么操作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围极小,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递重量与支撑的关节,而双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半脱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前错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后错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

诊断: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

症状:

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常以健侧臀部着床,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困难,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

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患侧骶髂关节处明显压痛,骨盆分离试验,“4”字试验及床边试验阳性
4、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复位手法:
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
(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注:复位手法名称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学准确,而只是为了形象化和便于记忆)。

骶髂关节半脱位若干复位手法

诊断
手法 前脱位 后脱位
侧卧位 1 侧压法(患侧在上)
2 双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髋屈膝压腹法
3 屈髋分膝法
4 推揉摇正法
5 顶—拉下肢法

一.仰卧单膝压腹法
(一)体位:仰卧,健侧下肢平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

(二)手法:医者一手扶住膝盖,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对侧季肋部方向,连续弹压3次。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声响,术毕。

(三)适应征:骶髋关节半脱位之前脱位。
二.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体位:患者俯卧,患侧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医者一手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持踝部,将足跟压向臀部。在操作过程中,可握住踝部将髋关节同时内旋、下压或外旋、下压,此时常可闻及骶髂关节复位声或手下有滑动感。

(三)适应症: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三.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一)体位;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二) 手法: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
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三)适应症: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髋关节半脱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长。
(四)说明:
1.此法对腰—骶—盆—髋各部位关节错缝,偏移不正,骨盆扭转,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长”
(非下肢本身器质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长)等病变均有确实可靠的复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简练,只需1人操作。

2、人体犹如一座结构复杂的高层大厦,站立时“大厦”的基座便是骨盆。由于承受体重及运动负荷的需要,腰—髂—髋-—节结构复杂,肌肉韧带坚强,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联动系统。尤其是骶髂关节处于这个系统的枢钮部位,其关节面吻合牢固,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坚韧,因此关节活动度很小(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若非较大外力是不能轻易造成移动、错位的;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错位(半脱位多见),则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向上则可影响脊柱,向下影响下肢,引起常见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还可引发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内脏病变,如妇女分娩常因骨盆扩张,发生骶髂关节半脱位或耻骨联合分离症,除腰骶、耻骨部疼痛外,常可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种疾病。因此骶髂关节半脱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内脏病变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正确的矫正复位,对治疗上述疾病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点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未被人们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时即使意识到了这点,也多缺乏确实有效的复位手段。本人总结倡用的这一方法实用、简便、高效,屡试屡验,兹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荐”。

3、这一复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学及经典力学杠杆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其原理简述如下: ·
(1)基准线:首先使患者躺正体位,使鼻尖一脐部一双足跟三点处于—直线上。
(2)支点:患者上半身的体重为上部固定点,并拢的双足跟为下端的固定点(支点)。
(3)力点:双膝。
(4)杠杆:(连杆力臂)双膝→股骨→髋关节→骶髂关节→腰骶关节→腰脊柱,构成一个双侧对称的力学传导链(杠杆传动链)。

(5)作用机制:当医者将患者双膝同时下压时,作用力将沿上述杠杆系统均匀地向两侧向心性地逐段逐节传导,使沿途各个偏歪、错位之关节(包括易动关节及微动关节)依次获得复位矫正。这一过程犹如火车开动前常需先向后作瞬间“倒退撞击”一样,使联接各个车箱之间的、原来处于松动状态的“天佑钩”

(詹天佑发明),立即相互紧密咬合复位。此法是经典杠杆力学与现代骨科生物力学相结合,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整脊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方法简便,用力轻巧,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关节错位”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是指骨关节之间,由于不同的损伤,使正常的解剖结构发生了微小错位[1]。这种改变比半脱位程度轻,所以在X线摄片上还不能得到准确反映。中医推拿科、伤科对以上损伤,不论从诊断上还是治疗上均具有特色。 “椎骨错缝”见于1983年版中医高等院校教材(推拿学),临床上又与“岔气”、“屏伤”、“迸伤”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极为相似。早在上世纪60年代樊春洲教授曾提出“小关节半脱位”之说,后又有小关节错位[2]、小关节滑膜嵌顿症、小关节绞锁症、小关节扭伤、小关节紊乱症,及小关节综合征等称法,名称虽各有异,但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手法效果均有共同之处,故常为一谈[3]。本文在汇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骶髂关节错位的概况做一总结。
八、手法治疗成功的标志:复位时多数可听到关节“咔嚓”声响或关节轻度移动感。术后检查两侧髂后上棘在一水平线上,即两侧髂嵴等高、双下肢等长,患者痛减方为复位成功[8,15]。
存在问题:(1)称呼较为混乱,又称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髂关节滑膜嵌顿症、骶髂关节绞锁症、骶髂关节扭伤、骶髂关节紊乱症及骶髂关节综合征等 [3,14,16]。(2)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缺少客观指标,多为主观性的内容。如用拇指触摸髂后上棘来判断错位及有无复位等。(3)骶髂关节错位的许多诊断标准不具备特异性。如“4”字试验、床边试验、挤压骨盆和骨盆分离试验阳性主要见于强直性脊柱炎和致密性髂骨炎等,不一定就是骶髂关节错位所特有。骨盆正位片X线示患侧骶髂关节密度增高,关节下缘骨质增生,两侧关节间隙不等和毛糙等征象多见于强直性脊柱炎。即使形态上有改变,也往往由于投照时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确定(4)治疗上多采用手法治疗,但所谓的特异性手法缺少对照研究的验证。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专业的同道们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这些学科的核心问题,以提高本学科的科学性和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孟锋. 论“骨错位”“筋出槽”理论的临床应用[J]. 北京中医,1997,16(1):31-32.
2.魏征. 脊椎病因治疗学.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M].1987.2-3.
3.李尔年,方伟. 34例“椎骨错位”的手法冶疗报道[J]. 按摩与导引, 2002,18(4):59-60.
4.栾明拥,栾明义,汪超等. 栾氏正骨诊治骨关节错位的特点[J].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8): 462-463.
5.蔡克冬,池开宇. 骶髂关节骨错位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8,6(4):39-40.
6.张玉森,葛玉华. 手法整复加针灸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68例.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 8(5): 275.
7.姜跃国.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治体会[J]. 中国骨伤,2001,14(2):73.
8.黄树林,张国强. 中老年骶髂关节骨错位98例治疗体会[J]. 中医正骨,1997,9(3)::34.
9.吴荷生. 综合疗法治疗少儿髋关节错位50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1,17(3):18.
10.龙国峰. 手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错位[J]. 按摩与导引, 2001,17(6):67.
11.卜会亭. 推按拉腿法治愈骶髂关节后侧半脱位[J]. 中国民间疗法,1997,(1):14-15.
12.龙山客.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疗与漏误诊讨论[J]. 按摩与导引, 2003,19(1)::59.
13.贺宗礼,李永清,贺亚萍.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123例[J]. 广西中医药, 1996,19(3):11.

骶髂关节半脱位其实十分常见,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或至今仍不太熟悉这一病症,我们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绍(当然也只能是择其要领)。
(一)诊断要点:
病史: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症状:
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
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4、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二)复位手法:
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
(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注:复位手法名称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学准确,而只是为了形象化和便于记忆)。

骶髂关节半脱位若干复位手法

诊断
手法 前脱位 后脱位
侧卧位 1 侧压法(患侧在上)
2 双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髋屈膝压腹法
3 屈髋分膝法
4 推揉摇正法
5 顶—拉下肢法

一.仰卧单膝压腹法
(一)体位:仰卧,健侧下肢平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
(二)手法:医者一手扶住膝盖,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对侧季肋部方向,连续弹压3次。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声响,术毕。
(三)适应征:骶髋关节半脱位之前脱位。
二.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体位:患者俯卧,患侧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医者一手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持踝部,将足跟压向臀部。在操作过程中,可握住踝部将髋关节同时内旋、下压或外旋、下压,此时常可闻及骶髂关节复位声或手下有滑动感。
(三)适应症: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三.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一)体位;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二) 手法: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
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三)适应症: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髋关节半脱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长。
(四)说明:
1.此法对腰—骶—盆—髋各部位关节错缝,偏移不正,骨盆扭转,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长” (非下肢本身器质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长)等病变均有确实可靠的复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简练,只需1人操作。
2、人体犹如一座结构复杂的高层大厦,站立时“大厦”的基座便是骨盆。由于承受体重及运动负荷的需要,腰—髂—髋-—节结构复杂,肌肉韧带坚强,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联动系统。尤其是骶髂关节处于这个系统的枢钮部位,其关节面吻合牢固,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坚韧,因此关节活动度很小(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若非较大外力是不能轻易造成移动、错位的;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错位(半脱位多见),则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向上则可影响脊柱,向下影响下肢,引起常见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还可引发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内脏病变,如妇女分娩常因骨盆扩张,发生骶髂关节半脱位或耻骨联合分离症,除腰骶、耻骨部疼痛外,常可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种疾病。因此骶髂关节半脱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内脏病变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正确的矫正复位,对治疗上述疾病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点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未被人们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时即使意识到了这点,也多缺乏确实有效的复位手段。本人总结倡用的这一方法实用、简便、高效,屡试屡验,兹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荐”。
3、这一复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学及经典力学杠杆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其原理简述如下: ·
(1)基准线:首先使患者躺正体位,使鼻尖一脐部一双足跟三点处于—直线上。
(2)支点:患者上半身的体重为上部固定点,并拢的双足跟为下端的固定点(支点)。
(3)力点:双膝。
(4)杠杆:(连杆力臂)双膝→股骨→髋关节→骶髂关节→腰骶关节→腰脊柱,构成一个双侧对称的力学传导链(杠杆传动链)。
(5)作用机制:当医者将患者双膝同时下压时,作用力将沿上述杠杆系统均匀地向两侧向心性地逐段逐节传导,使沿途各个偏歪、错位之关节(包括易动关节及微动关节)依次获得复位矫正。这一过程犹如火车开动前常需先向后作瞬间“倒退撞击”一样,使联接各个车箱之间的、原来处于松动状态的“天佑钩” (詹天佑发明),立即相互紧密咬合复位。此法是经典杠杆力学与现代骨科生物力学相结合,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整脊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方法简便,用力轻巧,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韧带痉挛或挛缩等原因,某些关节紧张度较大,活动度较小,在施行这一手法时,常可因髋部、大腿两侧或腹股沟部的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而感到一过性疼痛。此时医者应立即将患者双腿迅速屈髋屈膝悬抱于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缓解。必要时术毕再以放松手法适当按摩髋部、两大腿外侧及腹股沟部肌肉,缓解其痉挛。
5、此法应在患者闭目,注意力集中于腹部双手及深呼气时,瞬间完成,如此,患者虽有可能有一过性疼痛,但却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于医者双手上,则全身及肌肉处于紧张防卫收缩状态,此时用力压膝强行复位,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故不可取。
6、此法对老年人,骨质疏松者宜慎重使用(确有必要时,可施以轻缓手法,多次进行,而不必强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术时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结核、肿瘤、骨折股骨头坏死、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复位。

8、必要时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沟部相应病变处先行针刀松解,然后再施以复位手法,效果会更好,痛苦也会明显减轻,
第六节 耻骨联合分离及尾骨脱位复位手法
一.耻骨联合分离复位手法
(一)体位:侧卧位,屈髋屈膝。
(二)手法:医者双肘部置于患侧臀部,用力下压3次,术毕。
说明:
1、耻骨联合分离症在骨盆外伤及产妇分娩中常可出现,根据局部疼痛、
压痛、触诊检查及X线片确诊不难。但耻骨联合分离常常是三维立体分离,不仅仅是左右分离,且常可伴有上下、前后方向的错位,多同时伴有骨盆的扭转倾斜。因此单纯用侧卧下压法只能使左右方向复位,此时尚应配合腰骶椎侧卧斜扳及骶髂关节复位两种手法,由此推动耻骨联合分离的三维复位。
2、若病程较长,局部疼痛持续较久者,可在局部先以针刀松解疤痕粘连,并注射少量强的松龙之类药物,以助无菌性炎症吸收,再施以手法复位,效果更好。
3、复位后必要时可以宽布带(或弹性内裤)束裹骨盆,固定1—2周,以巩固疗效,
二.尾骨半脱位肛内复位法
(一)体位:患者侧卧位,面向里,医者站于患者身后。
(二)手法:医者食指套灭菌指套(或手套),肛门部沾涂少许医用石蜡油或肥皂水先行润滑之,然后令患者慢慢呼气,食指自舡门缘徐徐滑入肛门并深入里面,当隔着直肠后壁触及脱位之尾骨尖时,即用指尖将其钩住,再以轻缓之力慢慢向后方(背侧方向)钩带复位,同时注意调整左右方向,直至正确对位为止。
(三)说明:
1、尾骨脱位在臀骶尾部外伤中十分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伴有尾骨骨折。如果急性脱位不予纠正,造成慢性,骶尾部可长期遗留疼痛不适(有的可持续数年),因此急性期及时复位十分重要。
2、复位时手法必须轻柔,切忌粗暴,以免伤及直肠后壁或引起医源性肛裂。
3、骶尾部常同时伴有软组织挫伤,急性挫伤可行局麻封闭;陈旧性损伤有压痛点者可配合针刀松解术后,再行肛内手法复位。
4.若慢性脱位日久,手法复位已难以纠正,若骶尾部行针刀松解及药物注射后,疼痛已经解除,则尾骨脱位可不予处理。

3、骶髂关节炎如何锻炼身体

因为类增生是一个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只有很好的控制病情才能保证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减少病痛.,建意 <寻※ 瞽※ 风※ 膏>外嚓


你如果是45岁以上的成年人,而且具备了诱发癌症的三大因素———职业因素、家族遗传或相关病史,那就应该高度警惕了,定期做好预防性体检。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副主任张联教授提醒: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中老年人,具备三大诱因中的一项就属于癌症的高危人群。第一是癌症家族遗传因素:比如母亲或姐妹得过乳腺癌的人,患乳癌的危险比没有家族史的人要高。第二是病史因素:8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相关报道见健康时报第285期1版《对肝炎患者十项忠告》),长期患胃病的人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第三是职业因素,如果工作中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或者工作环境污染严重,更容易患癌症。此外,有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的人,如吸烟等,也属于癌症的高危人群。

我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患者超过150万,如果能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这个数字至少会减少一半。张联说,患癌症的高危人群,每1~2年的预防性体检非常必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预防癌症所做的检查,比如一个45岁以上的乙肝患者,为了防止肝癌,应定期做B超检查。另一方面则是对早期癌症的筛查,比如妇女宫颈刮片的细胞学检查能及时发现宫颈癌的苗头。

预防癌症的体检包括哪些内容呢?张联说,不同的高危因素侧重点不同。如果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应定期做胸片,胃癌高发人群则应重视胃镜检查。有条件的话,45岁以上最好做得全面些,包括B超、胸片、胃镜、肛肠指诊、宫颈刮片、乳腺红外线检查等,每年花三五百块钱,基本能够涵盖高发癌症的70%以上。

4、韧带损伤、骶髂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

现在拍个骶髂关节的CT,再做个MIR,看是否为骶髂关节炎。如果疼的厉害,需要手术融合治疗。另外査下风湿,类风湿一些指标及B27,排除强制性脊柱炎可能。

(张颖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洛阳正骨医院张颖 http://zhangyingdr.haodf.com/

5、骶骼关节疼痛

骶髂关节紊乱【概述】人体躯干及所担负的重力,必须通过两侧骶髂关节,均衡地传达到下肢,故关节结实坚强。关节前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通过;因而骶髂关节病变,上而影响腰背部,向下影响双下肢。关节的稳定性还受到性别、内分泌等疾患的影响。骶髂关节劳损是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常有急性发作,症状严重者不能下床,甚至卧床不敢稍动。也有转为慢性病迁延日久。发病原因多与急性扭伤或长时间在不利姿势下劳动有关。过去曾将腰椎间盘后突误认为骶髂关节劳损或脱位病例,并用腰带固定。至1934年确认腰椎间盘后突症后两病就不再混淆。骶髂关节属微动耳状关节,是滑膜关节。这关节可因腹直肌的牵拉,是髂骨稍向前旋转;而腹后伸肌的牵拉,可使髂骨向后旋转;若外力加于骶骨下部,如突然跌倒,臀部着地,可使骶骨向前旋转;若外力加于骶骨上部,又可使骶骨向后旋转。跳跃可使外力通过下肢传至髂骨而使之向上移动。所以骶髂关节过分被动活动时,可引起一侧或双侧骶髂关节错位或半脱位。两骨的关节面本身已凹凸不平,错位后,关节位置更为错乱,发生交锁,同时有一部分韧带受到牵拉而劳损,发生疼痛,有时可引起反射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诊断】1.病史:有暴力性外伤史。或慢性关节劳损所致的关节不稳,复受外力作用。2.临床症状:骶髂关节局部疼痛,其疼痛可向股骨大转子外侧及大腿前方传导有时甚至放射到小腿外侧,并且通常有患侧竖脊肌痉挛。站立时,患者常将体重支撑在健侧下肢,患侧下肢呈松弛屈曲状,以减轻腘绳肌牵拉。3.体征:患者脊柱腰段可有侧曲,且凸向健侧,腰肌紧张。患侧骶髂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髂后上下棘有明显压痛,骶髂部叩击痛。4.特殊检查:①骶髂关节分离试验,又称“4”字试验。患者仰卧位,术者将患者上肢屈膝后作盘状放于对侧膝上,然后一手扶住对侧髂嵴部,另一手将患膝向外侧按压。若骶髂关节发生疼痛即为阳性。②骨盆挤压分离试验,患者仰卧,术者两手分别放与患者两侧髂前上棘处,将骨盆向外分离或向内挤压,引起骶髂关节疼痛者为阳性。③俯卧提腿试验(Yeoman征),患者俯卧,术者两手按压骶部,助手握患侧踝部上提,使髋关节后伸,引起骶髂关节疼痛者为阳性。5.X线检查急性骶髂关节紊乱X线摄片常无异常表现。慢性扭伤或劳损者可有骨性关节炎改变,关节边缘骨质密度增加。【鉴别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者腰痛伴有一侧下肢麻木、胀痛,脊柱两侧肌肉紧张,椎旁有明显压痛及向患肢放射痛。骶髂关节损伤较重或有错缝者,局部疼痛较剧,可向股外侧放射,局部肌肉痉挛,腰骶部有侧屈和前屈畸形,可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骶髂关节结核无外伤史,或仅有轻微外伤史。有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等。X线摄片显示有骨质破坏。【基本治疗】一、手法治疗手法复位是治疗第髂关节紊乱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施行手法前先应进行局部按摩放松。1.侧卧单髋过伸复位法患者侧卧位,健肢在下自然伸直,患肢在上膝关节屈曲,术者立于患背侧,以一手握患者踝关节,另一手掌跟推顶患侧髂后上棘。先小幅度过伸患肢,乘患者不备,术者拉踝之手用力,使患肢过伸,推髂后上棘之手同时反方向用,可闻及关节复位响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2.牵抖复位法患者俯卧位,两手抓住床头。术者立于床,两手分别握住患者两踝,逐渐向下牵引患者身体。在牵引的同时,抬高下肢使患者腹部离开床面少许,然后左右摆动下肢数次。在摆动下肢的过程中,上下抖动数次,使其复位。二、局部注射治疗我科多年来采用局部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或曲安奈德注射液以及局部麻醉剂注射方法经治病例均取得迅速缓解或治愈的效果。往往1次治愈,辅以休息,残余症状较重者可1周后再注射1次。注射方法:患者俯卧位,患侧骶髂部消毒,用10ml注射器抽取0.75%的布比卡因5ml,再抽取醋酸泼尼松龙2ml或曲安奈德注射液1ml,于骶髂上韧带及骶棘肌附丽压痛最明显处作准确局限性小区域注射治疗。注射后数分钟内患者即感疼痛完全消失。可让患者下地行走以检查效果及佐证诊断。三、其它疗法1.可应用热敷、超短波、频谱等物理治疗,以使肌肉放松、水肿消退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2.针灸疗法:取穴:肾俞、环跳、委中、殷门、阳陵泉、阿是穴。用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中药离子透入疗法:选用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的中药,进行离子透入治疗。四、药物治疗(一)西药治疗疼痛明显时,可口服消炎止痛药物芬必得、英太青等。(二)中医辨证分型及方药1.气滞络阻型:骶髂部疼痛时轻时重,痛无定处,重者腰部活动受限,行走困难,咳嗽震痛,舌苔薄,脉弦数。治宜理气通络,和营止痛。方用泽兰汤加羌活、乳香、没药。2.血瘀气阻型:骶髂部疼痛局限一侧,局部瘀肿,压痛明显,腰部活动受限。或有腹胀,大便秘结,舌质略有瘀点,脉弦紧。治宜行气消瘀,活血止痛。方用地龙散、复元活血汤、大成汤等。3.中成药:可选用跌打丸、云南白药、三七片、伤科七味片等。五、托洗及贴敷治疗局部瘀肿热痛者,可用双柏散托洗,消肿定痛膏、活血止痛散外敷,或用狗皮膏、云南白药贴、奇正炎痛帖、伤湿止痛膏外贴。【预防与调护】

6、搬东西时腰韧带拉伤怎么办

【腰韧带拉伤怎么办】
关节韧带扭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见青紫区。
早期正确处理关节韧带扭伤非常重要。因为韧带组织不易再生恢复,如果处理不当或误诊而转成慢性疾病,可能遗留功能障碍,且以后易再次扭伤。
急性损伤发生后,应立即停止活动,以减少出血。立刻用冷水冲损伤部位或用冰块冷敷局部以达到止血的目的。然后覆盖绷带加压包扎防止肿胀。韧带完全断裂或怀疑并发骨折的,在加压包扎后必须请医生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经过24~48小时后,损伤部位的内出血已停止,这时可用温热毛巾热敷或按摩以消肿和促进血液吸收。在进行温热敷时,温度不要太高,时间不宜太长,按摩时也不宜太重,以免加重渗出、水肿或发生再出血。
【腰韧带拉伤怎么办】
为了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应注意动静结合,在没有疼痛感觉的前提下进行早期活动,也可以配合-养生骨活力-使用,恢复不遗留后遗症。

7、做什么动作可调整骶髂错位

一仰卧单膝压腹法
(一)体位:仰卧,健侧下肢平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
(二)手法:医者一手扶住膝盖,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对侧季肋部方向,连续弹压3次。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声响,术毕。
(三)适应征:骶髋关节半脱位之前脱位。
二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体位:患者俯卧,患侧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医者一手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持踝部,将足跟压向臀部。在操作过程中,可握住踝部将髋关节同时内旋、下压或外旋、下压,此时常可闻及骶髂关节复位声或手下有滑动感。
(三)适应症: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三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一)体位;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二) 手法: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
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三)适应症: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髋关节半脱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长。
(四)说明:
1、此法对腰—骶—盆—髋各部位关节错缝,偏移不正,骨盆扭转,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长” (非下肢本身器质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长)等病变均有确实可靠的复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简练,只需1人操作。
2、人体犹如一座结构复杂的高层大厦,站立时“大厦”的基座便是骨盆。由于承受体重及运动负荷的需要,腰—髂—髋-—节结构复杂,肌肉韧带坚强,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联动系统。尤其是骶髂关节处于这个系统的枢钮部位,其关节面吻合牢固,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坚韧,因此关节活动度很小(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若非较大外力是不能轻易造成移动、错位的;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错位(半脱位多见),则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向上则可影响脊柱,向下影响下肢,引起常见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还可引发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内脏病变,如妇女分娩常因骨盆扩张,发生骶髂关节半脱位或耻骨联合分离症,除腰骶、耻骨部疼痛外,常可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种疾病。因此骶髂关节半脱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内脏病变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正确的矫正复位,对治疗上述疾病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点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未被人们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时即使意识到了这点,也多缺乏确实有效的复位手段。本人总结倡用的这一方法实用、简便、高效,屡试屡验,兹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荐”。
3、这一复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学及经典力学杠杆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其原理简述如下:
(1)基准线:首先使患者躺正体位,使鼻尖一脐部一双足跟三点处于—直线上。
(2)支点:患者上半身的体重为上部固定点,并拢的双足跟为下端的固定点(支点)。
(3)力点:双膝。
(4)杠杆:(连杆力臂)双膝→股骨→髋关节→骶髂关节→腰骶关节→腰脊柱,构成一个双侧对称的力学传导链(杠杆传动链)。
(5)作用机制:当医者将患者双膝同时下压时,作用力将沿上述杠杆系统均匀地向两侧向心性地逐段逐节传导,使沿途各个偏歪、错位之关节(包括易动关节及微动关节)依次获得复位矫正。这一过程犹如火车开动前常需先向后作瞬间“倒退撞击”一样,使联接各个车箱之间的、原来处于松动状态的“天佑钩” (詹天佑发明),立即相互紧密咬合复位。此法是经典杠杆力学与现代骨科生物力学相结合,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整脊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方法简便,用力轻巧,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韧带痉挛或挛缩等原因,某些关节紧张度较大,活动度较小,在施行这一手法时,常可因髋部、大腿两侧或腹股沟部的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而感到一过性疼痛。此时医者应立即将患者双腿迅速屈髋屈膝悬抱于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缓解。必要时术毕再以放松手法适当按摩髋部、两大腿外侧及腹股沟部肌肉,缓解其痉挛。
5、此法应在患者闭目,注意力集中于腹部双手及深呼气时,瞬间完成,如此,患者虽有可能有一过性疼痛,但却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于医者双手上,则全身及肌肉处于紧张防卫收缩状态,此时用力压膝强行复位,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故不可取。

6、此法对老年人,骨质疏松者宜慎重使用(确有必要时,可施以轻缓手法,多次进行,而不必强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术时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结核、肿瘤、骨折、股骨头坏死、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复位。
8、必要时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沟部相应病变处先行针刀松解,然后再施以复位手法,效果会更好,痛苦也会明显减轻。

与骶髂韧带损伤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