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意拳入门及自学
事先声明,我这也都是网上搜的啊
一)独特的技法
形意拳在技法上有三乘功夫、三步练法的不同进阶。要想求得深知,练有所得,就需要按这三步不同进程去追求。
1.特有的桩功——三体式和与之有关的技法理论。
形意拳的基本功,据尚云祥先生所传,在正式练拳之前要先站好桩,站的就是三体式(又名三才式,也叫鹰捉式)。按尚先生所要求的难度、精度要求较高,由腿颤、气浮,变得意气贯四梢,手、脚心发热,继而手关节和膝关节吱吱作响,不但他人用手可以摸到,响得声大时,还能听到手指、膝盖处的吱吱响声。这个桩功确有增强体力,押筋拔骨,充实丹田,气贯四梢的作用。
文章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网 http://www.civcn.com/
有人说尚先生教人,得先站三年桩,虽言过其实,但站桩是为筑基、定型,找劲增力。故站三年桩还远远不够,应经常不断地站才行。如长时间不站桩,不但腿弱、周身劲散,而且会使姿式变形,因云,为了长功力,坚下盘,舒筋理气就得经常站桩。
" http://www.civcn.com/
如不是专这治病养生的需要,仅为练好形意拳,以求达到体用兼修,就尚先生所传是不需要再练别的桩功。先生常说“怎么讲(按拳经所说的要旨)就怎么练,怎么练就怎么用”。换句话说“怎么用,平常也就该怎么练”。这样才是练为所用,久而功纯,用才有效。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都采用三体式所用的腿劲和步型,(套路中也有少数适应特殊需要的其他步型)。走起来一般就是“行如槐虫”的“槐虫步”。不管前脚怎么脚怎么蹬,定型动作还是离不开三体式这因为练为所用,熟能生巧,功纯自精,所以说三体式才是形意拳万法归一的桩功。故人们把它视为“入道之门”,称它为“母式”。
人们练桩功最初都觉得苦涩难熬,久之才会回味无穷,乃至桩实根固,内外充实;体质增强,六合劲整。故前辈常说:“桩功是个宝,得它才能好。”如果不这样做,什么“不动如山岳”,“打要远,气要摧,拳似炮,龙折身”等技能,那只能是空谈。因为根不固欲发无力,又怎能放人制敌。
文章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网 http://www.civcn.com/
形意拳技法,从站桩开始到正式动作,不论是练外形,还是究内意,从静到动,从简到繁,从练到用,都有它内涵深邃的技法理论,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应该对它练熟悟通,形成自然,使之一动即有,不思自得才好。这些技法理论是根据古代哲学、道家养生中医内经阴阳五行之说结合武术技法形成的,故其技法多用哲学用语概括之。
U http://www.civcn.com/
在练三体式之前,先作自然直立的预备式,目的是为了调息、静心、宁神,排除杂念。正因为它是“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故前人称之为“无极式”。静立是为了准备练动作,由“无为变有为”,虽然外形未动,而“精神确有所专注",故有“无极转为有极”之说。接着就屈臂、屈腿,但左右阴阳不分,两臂贴身抬起,双手相依下按置于腹前,上下束而为一,为做动作作好准备,即所谓:“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源。”故前辈称之为“太极式”。从上述三体式前的三步曲,从“无思无意”到“神有专注”而至“动作即发”这三步曲正是由静到动的,是对内在精神意识的良好训练。经曰:“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真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这些论述在技击上都能起到使对方难知动静、虚实,起到震撼军心的作用。经曰“......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绝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物归根合成一气”。尚先生说:“形意拳主要练的就是神与气。”丹书云:“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练习时,只有定心宁神,才能意气流行,只有绝于杂念和物象,使神有专注.才会启发灵性。只有这样在锻炼上才能扶入精微,神气贯通;在使用上才能灵感过人。因之在学练中对这默默无为的过程切莫忽视。
C http://www.civcn.com/
当开始做动作,两手握拳由肚脐向左右拉开,这一动作包括以两前臂贴身向左右拧转撑开的束身之力。左右阴阳既分,故称为“两仪式”(即阴阳)。《内经辑要》说:“它是一个机动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一性。”用在形意技法上,是泛指人体的相对部位和在动作上反映既相反、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上下,前后,左右,向背,仰伏,动静,虚实,刚柔,束展,伸缩,收放等等动作和作用,两者既相反、相成,又相称和相撑,因之在技法上概以“阴阳”代之论之。
所谓“三体”,又叫“三才”,原指天、地、人。而在形意拳经中称人体也是个小天地,故亦有三体之说,这就是形意拳“三体式”的名称由来。也叫“三才式”或“鹰捉式”。所谓“三体”即泛指上、中、下三盘,亦即头、上肢、下肢,亦包罗上下、内外、通体。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锻炼扶微功到.如能做到阴阳相合,内外一气,三体纯一,在练功找劲上则能“无可无不可”,故曰“三体重生万物张”。
文章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网 http://www.civcn.com/
拳经所讲的“四象”,更是属于纯技术的象形取意的一身之法,与所谓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无关。它指的是“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谓之“四象"。借以求得夹剪劲的鸡腿,三折之势的龙身,沉肩竖项的熊膀,宜顾宜打的虎抱头。这四种象形技法正是形意拳一身之法的概括指南。在锻炼中时时处处能做到要求,则练之增益,用之得力。拳经所讲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医用它来说明五脏和人体有关机制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生化和制约的关系。形意拳就是根据中医内经阴阳五行之说用以怯病,健身,变化器质,培养体力和技术的,因之练五行拳既是为了对身体增益,故要遵循相生之理来练;遇有病理变化,又要用相乘和反侮(即顺克和逆克)加以制约,故而运用这生克制化之理。但在五行拳技击的使用上,却不能生搬硬套地来运用这生克之理,因为技击使用是千变万化的,必须“随机应变”,“用无定法”,故也不存在必须用什么拳克制什么拳,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M http://www.civcn.com/
形意拳对“六合”这一技法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六合”是形意拳的技术之本,故形意拳的前身就曾叫“心意六合拳”和“六合拳”,说明“六合”是构成形意拳的技法核心。练形意拳的人磨砺以求的“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是为了向更高级的技法造诣进军的基础,而“六合”是最直接的为它建立技法前提的,就是“六合”。当然这个“六合”不是指哲学的“天地四方谓之六合”而是指人体的内外三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要求上下肢的各个根节、中节与梢节做到上下相合。三催劲整,动作如一,才算做到外三合。所谓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只有做到心动意发,气力齐行,才算做到内三合的技法要求。但还必须与外三合的上下相合,三催劲整,动作如一这三者完成一体,才算做到内外六合,达到“周身完整一气”。所谓的“三催劲整”即是上肢肩催肘,肘催手;下肢的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肢的三催劲完整一气,动作如一,才算做到“三催劲整”。
拳经所讲的“七拳”就是“头、肩、肘、手、胯、膝、足”。也就是人体用以发挥进击作用的七处发劲的突出点,人们比作闪烁发光的“七星”,故也叫它“七星”。而是利用六合整劲散发威力的七处发劲点。
尚先生在讲到六合劲整、七拳发威时,又提到人体练功要练有“八面劲”,只有抓住这个技法要领,才能逐渐追求到“哪沾哪有”的技法高超境地。实质也正是掌握了“以上、以下十五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气”这一技法窍要。
形意拳称站桩为筑基功,筑基功是形意拳万法之源,万变之本。有口头禅曰:“桩功是个宝,得它才是好。”想学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桩功这个基础。有了坚实的桩功基础,所习练的形意拳才能刚实迅猛,内外六合,达到“不动如五岳,动如狡兔”。反之,没有牢固的桩功基础,学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
一、三体式功法
无极式:习练者先选正方向:立正姿势站好,两手自然下垂,头正上顶,下颏微收,舌顶上腭,呼吸自然,心平气和,把自己融人自然,丢却妄念,初步达到无极式的基本要求。这时你会感到心脏在平稳跳动,气血在缓缓流动,心旷神怡,直至全身内外阴阳平衡。
“无极式”是三体式的预备式,主要是调理习练者使心态平静,气血周运,阴阳平衡,为筑基功的修炼打好基础。
长时间站无极式,可调节中枢神经,精神内敛,精力充盈;心脏跳动平稳,收放自如;血液流畅,舒展顺达,对于神经衰弱和心脏病症有显著的疗效。
三体式:慢慢的深吸一口长气,然后两掌根从身体两侧慢慢抬至小腹根部位,随气的吸人,两手掌根贴着小腹慢慢抬起,抬至与胸口平时(如图1),再将吸人之气缓缓呼出,随着呼出之气,两手再按原来上升的路线慢慢下落至肚脐两侧,两腿同时微曲(如图2),两掌变拳(如图3),拳心向上,两拳稍停,左拳从肚脐开始,以虎口贴身沿中线向上走至心口(如图4),左拳向前成45度角打出,向着鼻尖对面斜上方行至高与眉齐,虎口向外侧翻拧(如图5),再将拳变掌向里翻转并下落与胸口齐,掌心向下。在左拳向外打出的同时,左脚也随之向前趟出半步,与右脚成45度角,两脚的间距一尺左右,右手变掌,掌心翻转向下,形成三体式桩功(图6),整个动作是由动到静的过程。
动作要领:动作要完整和谐,鼻尖、手指尖、脚趾尖(图7)三尖相对,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但头要顶,要正;左手要沉肩坠肘,手与肘臂要有拧裹之劲,指尖向前。
二、三体式与定步鹰捉的区别
三体式的几个动作都要求匀速,力戒忽快忽慢。三体式从无极式到有极式的过程都是调节呼吸过程的动作,调动意、气的过程,采用的是缓慢的匀速运动。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个静动相结合的过程。正因如此,形意拳先贤们才把三体式和定步鹰捉分别开来。
定步鹰捉是在无极式的基础上开始的,两手贴腹部沿中线向上提至胸口,再贴腹部沿中线向下沉至脐两侧。然后,右拳向上贴腹至胸口处向前上方打出,打至与眼眉齐,左拳从下向上方沿中线打出,拳心向上,打至两手相叠时同时变掌,右掌收至腹前,左掌向下翻拍至胸口齐。整个过程是越打越快,右拳打至最高点最快,左拳变掌向下猛拍至胸口齐时最快,它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因此,从这点来说,“三体式”和“鹰捉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形意拳先贤们所认可的,也希望我们广大形意拳爱好者加以区别,不可混淆。
三、三体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一)基本要求与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圆”。即“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掌的横撑力增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的变化。“手背圆”,使劲力利达指尖,三节劲整,有利于气催血行。“虎口圆”,助长掌的外撑和里扣的劲(图8)。
2、要求齿、手、脚“三扣”。即“齿扣”,齿为骨梢,“齿扣”可发动骨梢之威力;拳经云:“有勇在骨,切齿则发”,就是这个道理;“手扣”,手指甲为筋梢,“手扣”就是发动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使劲力达到指尖,气贯梢节;“脚扣”可发动下肢筋梢的威力,劲达下肢,气贯脚趾,使下盘桩的基础牢固。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4)“两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发,下盘功力增长,桩实,步稳。
拳经云:“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后两脚中间的位置,在三体式中是前三后七的劲,脚下所在的重心则是后三前七的距离, “存”是“放”人的意思。就是说,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前脚跟后边。这样站能使前腿灵活,前进速度敏捷,不影响整体的平稳,使后腿蓄力待发。
(二)“四象”
形意拳“三体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四象”,就是为了像这四种动物的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还要求通过动物的动作把它的内意体现出来并运用纯熟,用于实战技击。这就是三体式虽然是静态但都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因此,习练者一定要认真领悟,融汇贯通。
1、“鸡腿”就是学鸡的“独立之形”和“两腿相夹”的劲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腿向前趟进,后腿有蹬劲,长时间站桩,“两腿相夹”的劲增大,会使“独立之形”稳健,可达到“不动如山岳”的奇效。
2、“龙身”有三折之势,搜骨之法,龙常因身体“折”而力大。我们习练形意拳就是要学它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长,以达到“三催”劲整,力能顺达,腰劲在“转”“折”中得以发放。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过“折”,才能达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气,自然劲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学熊的“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发动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起。同时,因垂肩抻拔双臂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
4、“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这是蓄力待发的技巧。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这也是“虎抱头”技法的要旨。站“三体式”桩,拳从下颏打出变掌落与心口齐,由于坠肘沉肩,则达到“手不离心,肘不离肋”,这正是“虎抱头”技法的具体体现。
(三)“五夹”
形意拳先贤们常说,站好三体式就能站出“八面劲”。其实,“五夹”练的就是“八面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沾那那有”的真劲。
1、下颏与脖子夹:使丹田气沉,劲整而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气神,有利于头上顶,使头发惊起,血脉速转。
2、两臂夹:通过大小臂的沉臂坠肘和两臂的相夹,使两臂束为一体,产生裹劲,同时两臂又具撑劲,习之长久,周身自生八面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肩坠肘的劲稳固。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手脚齐到才为真”。是前臂与身夹的最好解释。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前手打人,后手发劲”,“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4)“静动”
从无极式到三体式整个过程都是“静动”结合,相互促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是整个过程的主线,也是为练好外形追求动作中的“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去追求“静中之动”,也就是先辈们常讲的“内意之动”。即对“意”的训练,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进而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高超境地。
拳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是先辈们在习练三体式过程的体会和经验;要在平时磨砺动作的同时,追求“静中之动”,更要追求“动中之静”,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探赜索隐地追求,才能知其“性”懂其“意”,进而才能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发”的“妙用则为神”和“不思自得,触之自应”的高超技艺。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2、我只是想练形意拳锻炼锻炼身体 我30岁 是不是跟着视频 每天打2套就能达到锻炼效果 谢谢你 告诉告诉我
老一辈有个说法,‘入门先站三年桩,万分源于三体式’!
欲练练形意拳,首先要把桩功站好,打牢根基,随后才谈的是五行拳,十二形拳,如果单纯练套路,不进行功力训练,效果要大打折扣!本人研习形意拳多年,有些具体手段,hi交流,这里不再赘述!
3、如何学习形意拳
22岁学武术有点晚.....首先把自己的韧带拉开再谈其他的吧。
4、形意拳问题
意拳桩功
中国武术几乎各门各派都有各自的桩功练习。桩功是武术的基础。拳谚中有:“欲学拳,先站桩”之说。形意拳对桩功尤为重视,有的形意拳家讲:“欲学形意拳,先站三年桩。”形意拳对桩功练习的重视程度超过一般其它拳种。
桩功练习在形意拳中有“筑其基,壮其体”的作用。也就是打基础强身壮体的作用。通过桩功练习,首先学习和掌握形意拳对身体各部的要求和要领。如头顶,胸含,肩沉,肘坠等。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不断练习,逐步加深理解。其次是通过桩功练习,对下肢力量和膝关节各部韧带的强度能起到增强和壮大的作用。其三是通过桩功练习,可使练习者体会和掌握桩功的间架结构和身体各部姿式的要求和要领。通过长时间的站立,保持姿式不动,可以提高练习者本体的感觉能力。通过老师的调整和自我的调整,逐步建立正确的姿式定型。为今后学习动作,学习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四练习桩功有益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精神集中,排除杂念,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至桩功的练习中来。注意全身各部的放松,加强呼吸的调节。这样的练习,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调和气血,提高抗病能力,达到益寿延年。同时,也芴岣呒蓟饕馐叮
5、想为练形意拳打好基础,可以详细说一下吗
想打基础先站桩,三体式。
三体式分步讲解: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姿势的基本法则。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端,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致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具体练法如下。
一、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并拢,脚尖外展成90。眼向前平看。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紧张。
二、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同时身体半面向右转;两臂仍垂在身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
要点:左脚向右转动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肩部歪斜。
三、两腿慢慢向下弯屈,身体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随即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左手停于胸前(偏左),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右前臂也随之向上提起,右手盖在左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微屈;眼仍平看前方(如右图)。
要点:身体不可俯仰,两肩向下松垂,两肘紧贴在两肋外侧,
头要向上顶劲,胯部要缩,膝部要屈,腰部要塌,身体要稳定。四、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长,两腿屈膝,重心偏于右腿;同时左掌前伸,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肚脐,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
要点:
1.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颊略向内收。
2.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左臂(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右前臂*在腹部右侧,右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
3.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束肋),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沉气),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拔背),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谷道内提)。
4.两胯略向后收缩(缩胯),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
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
以上各部的要点,练习时务要处处安排好,不可忽略某一部分。这个姿势对培养练习者的内在力量,调节呼吸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地体现了形意拳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初学者可以从这里体会到锻炼的要点,打好基本功,给以后的练习铺平道路。就是有一定基础的人也要经常做这种“桩步”的练习,以便进一步掌握拳法要领,巩固桩步根基。
6、形意拳的打法秘籍
在网上搜搜吧 这东西网上多得是 打法口诀哪本书上都有。但这些到不了身上去 只是在思想上让你有个轮廓罢了 具体还要拜师才行
形意拳的十二形就含着临阵的打法,之前你要从五行拳里练出整劲来,最根本的要先从三体式里去僵去拙。所以基本功有了后,光十二形就有打法的基础了 再经常跟别人打,你就明白了。 若基础没有,一动就散架,知道打法也没用,对方不会着你的道儿,还不如去学拳击散打来的快捷真切。求打法一场空!
7、形意拳和散打到底谁更好
没有拳不好,只有练不好,关键是看练习的人。
任何格斗术都是要打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8、求练习形意拳的资料
怎样练好形意拳形意拳理论
形意拳是我国四大名拳之一,被称为功夫拳。据传说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经数百年的不断完善,即成现在的形意拳。
形意拳的特点:劲力充沛,严密紧凑,沉着稳健,动作协调齐整;象形取意,形灵意合,神形兼备,内外合一。所称为“形意拳”就是外形与内意高度的统一,“心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形”者,外形也,肩与胯合,手与足合。“意”者,内意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谓之六合一。它朴实无华,易学难练。既有着一整套高深的理论与道理。练习起来要花上相当长的时间和汗水。
形意拳的高深理论与道理:“三回九转如一式”。三回九转如一式即是: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
├─形意门
│ │ │ 《形意母拳》姜容樵著.pdf
│ │ │ 凌善清:形意拳图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pdf
│ │ │ 刘殿琛 著:形意拳术抉微(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pdf
│ │ │ 姜容樵 著:形意杂式捶(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pdf
│ │ │ 宋氏形意盤根功-黄国竞.pdf
│ │ │ 宝鼎编著:形意拳谱 (出版社不详 出版时间不详).pdf
│ │ │ 宝鼎:形意拳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pdf
│ │ │ 形意内功的练习.pdf
│ │ │ 形意拳-孙汝贤先生著.pdf
│ │ │ 形意拳内劲蓄发的刚攻.pdf
│ │ │ 形意拳发力入门.pdf
│ │ │ 形意拳发力过程.pdf
│ │ │ 形意拳搓手之简意.pdf
│ │ │ 形意拳散打技术-八门打法 --尚济.rar
│ │ │ 形意拳术讲义-薛顚.pdf
│ │ │ 形意拳浑元桩.pdf
│ │ │ 形意拳硬八手.rar
│ │ │ 形意拳秘法讲义.pdf
│ │ │ 形意拳秘法-高降衡.pdf
│ │ │ 形意拳练法用法与功法.pdf
│ │ │ 形意拳谱-靌鼎.pdf
│ │ │ 形意门镇山之宝.pdf
│ │ │ 李仲轩老人形意述真合集.pdf
│ │ │ 李氏形意太极拳.pdf
│ │ │ 李氏形意太极功法1.rar
│ │ │ 李氏形意太极功法2.rar
│ │ │ 李氏形意太极功法3.rar
│ │ │ 王芗斋拳学论丛.chm
│ │ │ 第二辑 形意拳术 李剑秋.pdf
│ │ │ 苗树林:形意拳图解(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pdf
│ │ │ 薛颠:象形拳法真诠(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df
│ │ │ 金家功夫初辑(学习版).pdf
│ │ │ 马青海:象形拳集锦(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pdf
│ │ │
│ │ ├─形意十六把
│ │ │
│ │ └─形意拳械精解.上下册
│ │ 形意拳械精解(上).pdf
│ │ 形意拳械精解(下).pdf
│ │
练法。
一、三层道理:
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煅炼基础,壮其体如铁如坚,气质威严状如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络,其劲纵横联络,生长无穷。
3、洗骨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生,形神适用,圆活无滞,身体转动,其轻如羽。
三、三种练法
1、明劲:练之总以规距不可易,身体动转和顺乖戾,手足齐整,“方者以正其中”。
2、暗劲:神气舒而不拘,动作圆通活而不滞,“圆者以应其外”。
3、化劲:周身四肢进退起落不着力,专以神意运之,以求“三回九转如一式”。
能把形意拳练到上述高深境界,还必须正确掌握好动作要领。这些要领可归纳为七字二十一法。七字:顶、扣、圆、抱、垂、月、停。二十一法,即七字每字有三法:
1、顶。三顶法诀:舌往腭顶,头往上顶,掌往外顶,明了三顶多一力。
2、扣。三扣法诀:膀尖要扣,手背要扣,脚面要扣,明了三扣多一精。
3、圆。三圆法诀:背脊要圆,胸脯要圆,虎口要圆,明了三圆多一妙。
4、抱。三抱法诀:丹田抱气为根,心中抱身为主,胳膊抱回稍停,明了三抱多一行。
5、垂。三垂法诀:气垂丹田身为主,膀尖下垂意为真,肘尖下垂肩为根,明了三垂多一灵。
6、月。三月法诀:胳膊似月似弓,手腕似月外顶,腿曲似月连弯,明了三月多一劲。
7、停 。三停法诀:脖项要停有坚相,身法要停分四面,腿膝下停如树根,明了三停多一法。
掌握七字二十一法的要领,按“三回九转如一式”的原理,持之以恒方能事半功倍。
形意拳有三年一小成,六年一中成,十年一大成,功到自然成的说法。
万般出于三体,三体式又称为三才或子午桩。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根本。形意拳入门以练此三体三月方可下学。何为三体从整体来讲,有头、手、足三节。三节之中又分三节,头:腰为根节、脊背为中节,头为梢节;手: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足: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头节要求:舌顶上腭,虚领顶劲,扣肩含胸拔背,尾闾中正。
手节要求:沉肩坠肘,蹋腕,指顶虎口圆撑,后手拇指尖置于脐侧肋下,两臂圆曲如月。
足节要求:重心前三后七,略微后坐,吸胯收臀,两腿弯曲如弓,五趾抓地。
在达到上述三体式的要求基础上,同时做到腹式呼吸。一吸一呼之间,都要有虚实相交,开合有至,阴阳相间,松紧相迭。每一呼一吸之间都要发放尽量大的劲力。左右桩互换交替练习。发劲要练习到“冰天雪地打寒战,皮肤无意燃星火”的境界。
三体式练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形意拳功夫的进展。
形意拳拳式变化较多,但其本质是以劈、崩、钻、炮、横五行母拳为基本拳法。它以朴实原始的辩证法,即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相合,相生相克,周而复始,它的动作简短而精练,以单独练习为主。讲究功夫:疾如闪电,动若雷霆,行动快速,刚柔相济,制化生克,体用兼备,劲整势稳,沉猛变幻,连消带打,攻也同时,出手不空回。
劈拳
劈拳是五行拳之母拳。劈拳以左右劈拳,同时左右步子轮换,一左一右往来循环。
劈拳歌曰:“劈拳其形如斧,五行属金,五脏养肺”。劈拳像斧,实际上劈之掌含有三个同方向而不同作用的劲。1、从上往下劈的劲;2、从下往前推的劲;3、又往前上拱的劲。劈出时双手如撕布,出掌时以肩摧力,整体前摧,拧腰裹胯,手脚倒,扣膝,猛然呼气。落掌时,顺势弧形下落,同时变拳,含胸拔背,泛肛吸气,两手臂抱肋。
为初练者依准确参考,现将《劈拳起落论》录下依供参考,包括崩、钻、炮、横。
两手如抱口中去,拳前上钻如眉齐。
后拳随跟紧相连,两手抱肋如心齐。
气随身法落丹田,两手齐落后脚随。
四指分开虎口圆,前手高低与心齐。
后手只在肋下层,手足鼻口三尖对。
小指翻上与肩齐,劈拳打法向上攒。
脚手齐落舌尖顶,进步换式阳掌落。
外形要注意:用拳要倦紧,用劈臂贯气,不前俯后仰,不左斜右歪。
内意要注意:头若顶天,颈项直坚,闭口藏舌,津液不丹。束身下气,吸气勿开胸,意勿外驰,诚心守中。
崩拳
能对照起落论,结合六合一,练重明劲畅通,方可学崩拳。
崩拳是两拳轮换向前直线打击,既要求有迅猛的速度,又要周身完整,劲力充沛。步子前脚进,后脚跟,这是一种专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重心偏后的拳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
崩拳歌曰:“崩拳其形如箭,五行属木,五脏舒肝。”崩拳左右轮流出击时,外视如直线,实际上有往下压再微往上锉之意。
出拳时要注意到:以脚摧胯,以胯摧腰,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摧拳,节节贯串,势如山崩地裂之激。
崩拳起落论:
崩拳出式三尖对,虎口朝上如心齐。
后手阳拳肋下藏,前脚要顺后脚顶。
两脚要当人字形,崩拳翻身望眉齐。
身转正直脚抱起,脚起膝下横脚趾。
崩拳打法舌尖顶,前手拔肘往上托。
进步出拳打前肋,后脚足连紧跟随。
崩拳的步子是相当重要的。外形要注意:前足不宜里扣,不可外横,后足似顺不顺,似横不横。 内意要意贯周身,运动在步,两手往来势若联珠。
现在的崩拳据传说即是郭云深的半步崩拳打平天下的拳式。
钻拳:拳势较烈,两手握据拳,两臂一上一下轮换,前手往上微斜,往前锉钻而出,后手翻扣下压,拉到肋旁,拳从肋下经胸至口鼻,然后斜行往上“闪”,手到脚到,送肩送胯,重心微后坐。
钻拳歌:“钻拳其形如闪,五行属水,五脏补肾。”两手一下交换时吸气,整个身体裹紧,含胸拔背,泛肛,蓄存劲力,然后猛然呼气,钻出。手法、身法、步法要整齐划一,手到脚到身体勇。
钻拳起落论:
前手阳掌向下扣,后手阳拳往上钻。
出拳高钻如眉齐,两肘抱心后脚起。
眼看前拳后稍停,钻拳换式身法动。
前脚先步后脚随,后手阳拳肋下藏。
落步总要三尖对,前手阳拳打鼻尖。
前掌扣腕望下横,进步翻掌打虎托。
翻眼沉气降肾水,劲送三节腰肌沉。
同时还要注意:肘不离肋,手不离心,钻拳进步总要齐全;两脚两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有阴有阳,中气横也。
炮拳:拳势猛烈,它以左右斜向,波浪曲线形前进。手法以两手握拳,一拳上架、一拳前冲,左右轮换。身法以侧身斜进,步法以拗步,垫步,跟步等。整体活泼凶猛,实用价值较大。上架之拳经腹、胸、面、至头侧太阳穴旁。后击之拳,从上架拳之肘部,向前借腰的旋转,拧劲骤然发射。
上架之拳由架劲、翻劲、滚劲、拉劲组成。打击之拳,既要有崩拳的上压下锉之势,还要有往上挑劲及冲击之劲。腰要有拧劲、旋转劲、摧劲。胯有裹劲、合劲;脚有扣劲、拗劲。手、身、步的协调统一,这样做来就似点火发炮之势,甚为猛烈。
故炮拳歌:“炮拳其形似炮,五行属火,五脏养心。”
炮拳起落论:
两肘紧抱脚提起,两拳一紧看阳拳。
前手要横后手丁,两拳高至肚齐抱。
气就身法落丹田,脚手齐落三尖对。
拳打高至与心齐,前拳虎眼朝上顶。
后拳上攒眉上齐,虎眼朝下肘下垂。
炮拳打法脚提起,落步前拳往上攒。
外形要求:刚则虚浮,柔则沉实,沉重如山,气透肢理。
内意要求:气聚中腕,机关在腰,两肩担开,取其虚中。
横拳:横拳与炮拳进行路线相同。它的拳式劲力坚韧含蓄,丝毫不松。两手往来如拧绳。出拳之手,内旋而有带外翻滚,上钻、横、拔、弹、挑向前迅冲而出;后手之拳有拉回,肘击之意,产生力偶,以助前拳爆发。
横拳歌:“横拳其形象弹,五行属土,五脏养肝”。整个身体要扣肩顺胸,旋腰,含胯,扣膝,脚与手齐整,两脚夹紧,重心偏于后。发劲时要求,以上多种劲在瞬间同时爆发,不可呆滞。
横拳起落论:
前手阳拳后手阴,后手只在肋下藏。
换式出手脚提起,身法一转气能通。
舌尖上卷气外发,横拳换式剪子般。
斜身飞出脚后落,后手翻阳往外拔。
落步阳拳三尖对,鼻尖脚尖紧相连。
横拳打法后拳阴,前手阳拳肘护心。
左右开弓往外拔,脚手齐落三尖对。
外形要求:扭身飞步形同拧绳,内开外合是谓扣胸。
内意要求:胸膛开展,小腹下垂,臀勿掀起,壳道上泛。
以上五行母拳,按“三回九转如一式”的原理,对照《起落论》练习,能有意外之收获。在练习呼吸时要顺其自然,反对挺胸凸肚,提腹憋气,僵劲拙劲之病。
练习时勿贪多求快,应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因拳式简单枯燥乏味,一暴十寒,失去恒心,这样对功夫的进展大有限制,收效不大。
徐培良
形意拳的技法体系归纳成:从上向下的为劈劲;从下向斜上方的为钻劲;向前直打的为崩劲;拨开敌手用另一只手直击敌人的为炮劲;用横力制敌的为横劲。并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为理论基础,更以肺、肾、肝、心、脾等人体内脏相联系。形成了现在的劈崩钻炮横的五形拳。形意拳除了五行拳外,还以龙、虎、猴、马、蛇、鼍、鸡、鹞、燕、鹰、熊取其各动物之特长,编成十二形拳,形意拳与八卦掌,太极拳三门拳种被称为内家拳,是近百年来最盛行的三种拳种。在清未年间,形意拳的李飞羽,八卦门的董海川,太极门的杨露蝉齐名于世,为内家拳的全盛时期。
在民间流传的形意拳谱很多,如:“九要论”、“内功经”“神运经”“纳挂经”“地龙经”孙禄堂的“形意拳”刘殿琛著“形意拳术抉微”李存义著“形意拳谱”薛颠著“形意拳讲义”凌善清著“形意五形拳图说”许笑羽著“形意拳图解”姜容樵著“形意母拳”、李剑秋著“形意拳门拳术讲义”、王礼著“形意拳精义”、李天骥著有“形意拳”。此外尚有许多抄本流传于世,形意拳的参考资料比各家拳种都多,这也作为形意拳门兴盛的一个证据。
形意拳发源于河北,广传于全国,各地都有练形意拳的人。尽管形意拳传播广,派别多,但是练出的动作皆大同小异,仅在姿式上有大架子,开展与紧凑之分和十二形及十形之别(山西、河北练十二形,河南练十形)
武术谚语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同是内家拳术,形意拳倒是不提倡自学,形意的练法、打法、演法是不一样的,建议寻找师傅学习形意。现在关于形意拳的相关书籍有《逝去的武林》(李仲轩·当代中国出版社)和《形意拳》(孙汝贤·金盾出版社),还有就是孙禄堂的《形意拳学》不过这本书作为现代人看着有点不轻松。如果一点都不了解形意,先从《形意拳》下手,在详细的阅读《逝去的武林》。按李仲轩老前辈的说法练形意拳不得法是会伤身的。!形意的最基础就是三体式!还有有许多事是要切身体会的。 形意拳学 - 孙禄堂拳意述真 - 孙禄堂形意拳术抉微 - 刘殿琛形意母拳 - 姜容樵岳氏意拳精义 - 李存义形意拳术讲义 - 薛颠形意拳谱 - 宝鼎形意杂式捶 - 姜容樵形意五行拳图说 - 靳云亭形意拳术 - 李剑秋 象形拳法真诠 - 薛颠形意五行拳术 - 关永年尚氏形意拳械抉微 - 李文彬形意大连环 - 刘云发散手连拳 - 张绍形意拳术大全 - 吴殿科形意拳理论研究 - 曹志清宋氏形意拳 - 宋光华宋氏形意拳续编(上册) - 宋光华宋氏形意拳续编(下册) - 宋光华形意拳(青少年武术入门丛书) - 苏耘形意拳实战技法 - 张桐形意拳术 - 李天骥形意拳技击术 - 尚济形意拳练法用法与功法 - 曹志清古拳论阐释 - 马国兴形意拳图解 - 苗树林形意拳 - 孙汝贤形意拳械精解 - 邸国勇形意拳快速入门不求人 - 王建华形意拳真传图谱 - 李金波形意拳十二形 - 雷啸天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永济姬际可所创,传曹继武,曹继武又传山西戴龙邦和河南马学礼,由此形意拳分化为南北两大支系,北方的形意拳,和河南的心意六合拳,戴龙邦又传李洛能,李洛能在河北山西广收门徒,使形意拳得到大发展,这一时期其中代表人物是李洛能的八大弟子:山西的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李广亨四人;河北的郭云深、刘奇兰、刘晓兰、贺运恒;这八大弟子各有所长,北方形意拳逐步衍化为具备地方特色的山西小架和河北大架。
形意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风格是顾中带打,有"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之训,明家交手几如电闪雷鸣,所以形意以善打闻名,有“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的谚语。
形意拳是明显的枪拳,枪术是中国周朝以后出现的战场绝艺,有护王定国之功。古有名将赵子龙、姜维善枪。姜维有传人宋朝周侗,乃禁军教头,其徒豹子头林冲继其位,周佟晚年有徒岳武穆王,神枪定北疆。达摩祖师隋朝入主少林寺,其时中土神枪自赵子龙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达摩创枪术不可能,创枪拳更不可能。而且佛家尊棍棒为慈悲,嫌刀枪剑戟太霸道,所以少林早期只精于棍法,武僧也称棍僧。形意内功属内家功,源于道家,自商朝就已大成,老庄孔孟皆以此修身,此法比达摩入少林更早了500年以上,从黄帝内经中就可以见其踪迹,因此形意拳内功也不可能是达摩所创。形意拳注重实战,打法凶狠,没有花招,直进直退,身法迅疾,较少窜高翻筋斗,此种打法尤其适合战场作战,或在群殴中以一敌十。由此可见此拳是经历数代人经历战场厮杀而得,不可能是某人所思而得。然而是谁所创,无法考证,且尊姬际可为祖师。少林寺流传的心意把究竟是姬际可出家传入少林,还是少林传给姬际可有待考证。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等等。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单练式,练功不练拳。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人打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云深),神拳李洛能超形意拳一步杀改二步,一拳将一武士击飞又将其接住,后有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的外甥马三元)。所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为弟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在街头卖艺。
1954年,美国有一位名叫吉尔比的格斗高手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市见识了一位华人拳师演示的形意拳,大为惊佩,认为它是“拳术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险性”。
形意拳也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内的最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手。
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它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形意拳古朴、纯厚、富于攻击性,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武术拳种。
再补充一下: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形意,顾名思义,就是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统一和结合。动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刚可柔,不同体质的人都可练习。其拳势恢宏,劲力刚猛,功夫上身快,实战性强。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广泛传播。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创形意拳后,形意拳得到不断的发展。山西地区练法,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地区练法,拳势勇猛、气势雄厚;河北一带法,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当年形意拳宗师郭云深曾创下“半步崩拳打天下”的武林佳话。
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钻、崩、炮、横五式)、十二形拳为主,山西有些地区站桩不用三体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为十形。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枪、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镗等等。
河北的基本拳法为5行拳,民国期间与山西派交流得到10大形,后薛颠又创象形术,丰富了河北派形意拳内容。
形意拳与古六合拳有一定联系,与太极、八卦被民间称为三大内家拳,与少林 太极 八卦 并称为我国武术四大名拳。
形意拳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三体式需要勤加练习。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桩法。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人名 Notes
李洛能 河北五行形意拳创始人
郭云深 半步崩拳打天下
刘奇兰 龙形搜骨一代绝技
宋世荣 宋式形意创始人
李存义 刘奇兰传人,天津国术馆馆长,曾曰:国术者,形意拳。
耿继善 刘奇兰传人,北京四民武术社创立者。郭云深称之为形意门“后继之杰”,以枪法著称,晚年与其子耿文彩将形意拳传到武汉。
董秀生 得刘奇兰和宋世荣亲传,同时兼得南少林五行柔术,自成风格,以软劈掌,蛇缠手,铁扫帚等闻名当时武林。
孙禄堂 郭云深传人,融太极八卦形意集于一身,孙氏太极创始人,“河北二禄”之一,轻功极佳,武林公认:虎头少 保, 天下第一手,又名万能手。
唐维禄 李存义传人,精于技击,“河北二禄”之一,轻功极佳,号称北霸天。
尚云祥 李存义传人,外号铁脚佛,几复云深半步崩拳之功,中华武士会擂台首压其阵,无人上台。
李仲轩 唐维禄、尚云祥、薛颠传人,晚年著有《逝去的武林》,介绍形意拳许多不传之秘,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形意拳即将出现断层的现状。
[编辑本段]当代名人
张风跃:
生于1952年,1959年6月从师于青云门16代掌门业喜大师学习青云门功法(8桩、12路拳法以及器械),1963年4月拜形意拳名师陈子江为师学习五行和十二形。现为青云门17代掌门。
津门形意拳大师李汉章
在形意之乡——天津市汉沽区,谁都知道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形意拳家,他就是人称“铁背熊”的李汉章先生(1880-1962)。 汉章先生一生无二业,他在东北三省及家乡天津汉沽教授形意拳弟子。
形意拳武术名家李仲轩先生
李仲轩老人一生没收过传武的徒弟,晚年有幸《武魂》给予了一片言语的天地。据李老子女回忆,在1984年,一位中国科学院同志要为李老出书,被李老谢绝。
著名形意拳家杨遵利
杨遵利先生,山东邹平人,汉族,大学文化,工程师,现任职于山东省直机关单位。系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中国武当武术十佳武术名家,世界武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武当武术联合会常委、副会长。
“康龙武林大会”冠亚军:徐安庆和周宁
2009年4月23日,全国武术爱好者瞩目的央视“康龙武林大会”2009年形意拳全国总决赛在央视演播大厅举行,徐州武术选手徐安庆和周宁分获冠亚军。
不好比较。历史上的两派拳师也未敢轻易切磋。可见应是胜负难分。
历史上形意门有活猴孙禄堂,孙存周,单刀李存义,铁脚佛尚云祥等抵抗外族挑衅的高手。八极门有武疯子李书文,溥仪护卫霍殿阁,铁架子霍庆云,毛泽东侍卫李玉海,蒋氏父子侍卫刘云樵。都是走遍大江南北鲜有敌手的高人,但是他们之间没真正的比试过。民国时期孙禄堂有击败俄国积极高手彼得罗夫,信手击昏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桓一雄,同时击败5名日本人剑道高手联合挑战的战绩。李书文更有一招六大开“抱肘”击碎俄国著名格斗家马洛托夫胸骨的记载,并有李书文尽灭张作霖座下所有日本国教习的战绩。而近代有记载有形意拳名家偷袭八极拳高手铁架子霍庆云不得而反被击飞的记载(形意拳师名字未透露,不知是否可信)。
不过在武德修为方面,李书文口碑不如孙禄堂好。
太极拳拳理讲究的是一种技击思想和技击理念,各派都应该吸纳和发扬。不论练什么,都是刚柔相济的。练到后来就会发现,原来各派的拳法只是修炼方法不同,最终效果原来和太极拳讲求的是一样的
9、形意拳的练习方法
初练形意拳,当忌“三害”。三害不明足以伤身,明了自能得到其中的精华。三害是什么呢?是拙力、努气、挺胸提腹。若用拙力,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筋络不能舒畅,全身发拘,手脚不能和顺,身体为拙力所滞,滞于何处,何处成疾病。如果努气,气太刚盛。容易折肺。肺为滞气所排挤,易生满闷、肺炸诸症。若挺胸提腹,则气逆上行,终不能下归于丹田,两足似浮萍无根。心君不和,即万法亦不能至中之地步。所以练习时应谨忌三害,用以力活气顺,虚心实腹。如此长久练习就可以收到健体防身的效果。
二、练习形意拳六合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内外如一,谓之六合。右手与左足相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右肘与左膝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脾合,肾与骨合。总而言之,一动无不动,一合无不合,五行百骸全在其中。
三、练习形意拳注意事项
初学形意拳,要像刚进学校的学生一样,先识上、下、来、去、日、月、天、地等字,然后再学词,进而造句、做文章……逐步提高。练习形意拳分初段、中段、高段等。开始要求单个动作练习,然后再分段练习,最后全段练习。在练习中,对手、眼、法、步的要求,必须势势用心,一一改正。姿势正确了,再习动作敏捷,然后进一步讲求怎样用力得劲,以及御敌制敌的方法。学习形意拳,不能时作时止,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练习形意拳与对敌实战有别。练习时,必须按照拳势进行相升相克练习,一步不可走乱,而对敌实战时,必须随机应变。技击家常言上虚下实,前虚后实,虚就是哄的意思。对方受到我哄,尽力招架,我就在他旧力已尽,新力未出之际,乘隙而入,必可得手。
短见长,不用忙。如敌人手持丈把长的器械来袭我,我若得乘虚而入,一进步,就可以使对方的凶锋闪到我的身后,因此,用形意拳之术更重要的是意定神闲,出其不意。
在练习之前,不能大饥、太饱、胡思、忿恕。如果饥饿就没有力气,饱食容易伤脾胃,胡思乱想容易伤脑,忿恕则气暴而不易行气。在练习中不能随便谈笑、唾诞、大、小便。如果谈笑,精神分散而不能专心至致。唾涎则口干舌燥,炎火上升。大小便则易气泄力散。练习后,不要急于饮食、坐卧,要散步。常言说得好“练后百步,才能到老不进药铺。
四、形意拳练习方法
在练习中可以采用刚柔交替的方法。每组动作可以分为两段练习,第一段宜柔和徐缓,以舒展筋骨,诱导气力为主。第二段刚猛迅速,频发内劲,以实战为主。也可以采用柔和、刚猛、平和三段练习法。前段自然和顺,缓而柔,宽而博。中间纵横往来如黄河一泻千里。后段平和委婉如流水那样轻快,如行云一般。使动作迅速协调,所以武术家称形意拳为“龙头,上打、下打、左打、右打、打打、不打。似游龙、如飞凤,千变万化,无穷无尽。
五、专练与久练
习拳术者,壮体为常,胜人为暂。无论何种拳、刀、剑、枪之拳戈术,都可以练习以胜人,人也可以用此术胜己。所以在练习中要专练,不求繁多。没有纯熟的技艺,是不能胜敌的,必须经酷霜,冒严雪,熟而后用。形意拳中应敌的单势较多,所以是练习应敌的捷径、正则。
深无止境,广无涯边。练习拳者应虚心求教,努力深造才能胜敌。千万不能有轻易忽视之心。在师傅的传授下,第一,三之病不可有。第二,五行拳要多练。身体要中正,心中要虚空,气呼吸要自然,形势要和顺。若是诚意练习,一日不和顺,明日再练,一月不和顺,下月再练。不是形势不熟练,而是体内中气没有改变。务要有恒,才能有较高的造诣。
10、形意拳用不用练软功,比如下腰,劈叉
形意拳不要求练习柔韧性,因为在练拳的同时已经对身体的筋络进行了锻炼。一般练几年后,自然而然柔韧性就练好了。因为形意拳讲究抻筋拔骨,在练拳的同时要伸展筋络,腾膜,强化骨骼等,还有跳龙形等动作,所以一般形意拳不要求练下腰,劈叉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