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韧带 > 肝脏三角韧带

肝脏三角韧带

发布时间:2020-03-24 01:15:28

1、肝脏的作用是什么

2、肝脏上的韧带是干什么的?

肝脏被腹膜皱折形成的肝周韧带固定在上腹部,包括肝圆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等。肝圆韧带是脐静脉闭锁后形成的纤维索,自脐移行至脐切迹,经镰状韧带游离缘的两层腹膜之间到达门静脉左干的囊部与静脉韧带相连。

3、人一共有多少个器官

运动系统

一.中轴骨
(一).椎骨
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块
(二).肋骨(从第一到第十二,共12对)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颅骨
(一)脑颅骨
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1块)
顶骨、颞骨(各1对)
(二).面颅骨
包括: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下鼻甲(各1对)
下颌骨、舌骨、犁骨(各1块)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块,每侧各32块)
1.肩胛骨
2.锁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桡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块)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②.掌骨(共5块)
③.指骨(共14块,除拇指2块其余各指均为3块)
(二).下肢骨
1.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髌骨
4.小腿骨
①.胫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块)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块)
楔骨3块
②.跖骨(共5块)
③.趾骨(共14块,除拇趾2块其余各趾均为3块)

肌肉
一.头部肌
(一).颅面肌
1.颅顶肌
2.眼周围肌(眼轮匝肌)
3.口周围肌(眼轮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二.颈前外侧肌
(一).颈浅层肌和颈外侧肌
包括: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侧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后斜角肌
三.躯干肌
(一).背部深层肌
1.夹肌
包括:头夹肌、颈夹肌
2.竖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间肌
①.肋间外肌
②.肋间内肌
③.肋间最内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侧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内斜肌
③.腹横肌
④.腹直肌
2.后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状肌、闭孔内肌
四.上肢肌
(一).连接上肢与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阔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连接上肢与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锯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冈上肌
3.冈下肌
4.小圆肌
5.大圆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头肌
③.肱肌
2.后群(为肱三头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层
①.肱桡肌
②.旋前圆肌
③.桡侧腕屈肌
④.掌长肌
⑤.尺侧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层(为指浅屈肌)
3.前群第三层
包括: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层(为旋前方肌)
5.后群浅层
①.桡侧腕长伸肌
②.桡侧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侧腕伸肌
6.后群深层
①.旋后肌
②.拇长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长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侧群(为大鱼肌)
2.内侧群(为小鱼肌)
3.中间群(包括:骨间肌7块、蚓状肌4块)
五.下肢肌
(一).髂区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四头肌
②.内侧群
包括:股薄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后群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
2.外侧群
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3.后群
①.后群浅层
包括: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
②.后群深层
包括: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消化系统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与颊
(三).牙龈
(四).腭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颌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肠
1.十二指肠
2.空肠
3.回肠
4.盲肠
5.阑尾
6.结肠
7.直肠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胆道
1.肝总管
2.胆囊
3.胆总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隐窝
1.肝肾隐窝
2.陷凹
(三).网膜
1.小网膜
2.大网膜
3.网膜囊
七.系膜
(一).肠系膜
(二).阑尾系膜
(三).横结肠系膜
(四).乙状结肠系膜
八.韧带
(一).肝的韧带
1.镰状韧带
2.冠状韧带
3.三角韧带
4.肝圆韧带
(二).脾的韧带
1.胃脾韧带
2.脾肾韧带

呼吸系统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窦
1.上颌窦
2.额窦
3.蝶窦
4.筛窦
二.喉
(一).喉的软骨
1.甲状软骨
2.环状软骨
3.勺状软骨
4.会厌软骨
(二).喉的连接
1.环勺关节
2.环甲关节
3.弹性圆锥
4.甲状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
(二).主支气管
1.右主支气管
2.左主支气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脏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顶
2.肋胸膜
3.膈胸膜

泌尿系统
一.肾(左右各一)
(一).结构
1.肾小盏
2.肾大盏
3.肾盂
(二).肾的被膜
1.纤维囊
2.脂肪囊
3.肾筋膜
二.输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脉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
(一).血管的种类
1.动脉
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
2.毛细血管
3.静脉
包括: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微静脉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纤维三角2个(即:左、右纤维三角)
瓣环4个(即: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
3.心间隔
包括:房间隔、室间隔
4.心的内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静脉窦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窦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传导系
①.窦房结
②.房室结
包括: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

4、肝脏属于什么组织

主要是结缔组织。
排除法:
1肯定不是神经组织。
2肌肉组织分布在骨骼肌,心脏和消化道,也不是
3上皮组织哪都有,各种管道的内表面,各种器官的外表面都有分布主要起保护作用,肝脏的表面也有一层上皮组织,不过主要还是结缔组织。

那位刚学过的不知道你是跟谁学的,上皮组织一般都是么XX膜,XX粘膜之类。
除了皮肤之外几乎都没有别的器官是有它组要构成的。

5、肝脏为什么被称为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

肝脏是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和重要的代谢器官分泌蛋白质合成

6、人有几个肝呢

人只有一个肝脏
成人肝重1154-1446.7g(M) 1028-1387.85g(F)
肝形态
1 上面(膈面):借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
2 下面(脏面):通过“H”形沟把肝分为左、右叶,肝方叶及肝尾叶四叶。“H”沟,左上沟为肝圆韧带裂;左下沟为静脉韧带裂;右上沟为胆囊窝;右下沟为下腔V压迹(在此处肝V注入下腔V为第二肝门)
肝韧带 冠状韧带,右三角韧带,左三角韧带,镰状韧带,肝圆韧带
肝右叶后面连肝至膈的腹膜移行处形成冠状韧带下、下两层,两层右缘愈合成右三角韧带,左侧愈合成左三角韧带。镰状韧带分肝膈面为左,右两叶。肝圆韧带连至脐为脐V残件。
肝位置,体表投影
1 肝主要位于右季肋部各腹上部。
2 肝上界与膈穹隆一致。右界起自腋中线与第7肋交点,向左上方凸至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之交点。在前正中线平对剑胸结合,再向左至锁骨中线稍内侧达第5肋间隙。 肝下界,起自右腋中经与第11肋之交点,沿肋弓下缘行向左上方,至第8、9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连至肝上界左端。
3 成人腹上部剑突下可触及肝,但在右肋弓下缘一般不应该触及肝。在幼儿肝下缘较成人低2-3cm。故在右肋弓下触及也属正常。 (见诊断)
肝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
1动脉A:腹主A发出肝总A分出肝固有A—〉肝左、右A(有时还有中支)
2 静脉V:分为肝门静脉系和肝静脉系。
肝门V 在肝内反复分支最后汇入肝血窦。
肝V起于肝小叶中央V--〉肝左、中、右V及数支肝小发分别经第二肝门,第三肝门注入下腔V。
3 胆管:胆小管汇集成稍大的管道,再逐级汇集成更大的管道,最后形成左、右肝管经肝门出肝。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经各级胆管和肝管流出。
4 淋巴:肝的淋巴引流至腹腔结,肝膈面淋巴结可与胸腔淋巴结相通。

7、人的肝在什么地方?

8、肝是对人体做什么工作 ?并有什么用?求大神帮助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的实质性脏器,其左右径约25.8cm,前后径约15.2cm,上下径约5.8cm。我国成年人的肝脏的重量,男性为1230~1450g,女性为1100~1300g,约占体重的1/40~1/50。在胎儿和新生儿时,肝的体积相对较大,可达体重的1/20。中国人的肝长径、阔径为25×15cm。自下腔静脉左缘至胆囊窝中点的正中裂将肝脏分为左半肝和右半肝。自脉切迹至肝左静脉入下腔静脉处的左叶间裂将左半肝分为左内叶和左外叶,左段间裂将左外叶分为上下两段。肝右叶间裂将右半肝分为右前叶和右后叶,右段间裂又将右前叶、右后叶分别分成上下两段。 肝脏横沟内有门静脉、肝动脉、肝管、神经及淋巴管出入称为肝门。门静脉和肝动脉这两条血管均被包绕在结缔组织鞘内,经肝门(或称第一肝门)进入肝脏,以后就像树枝分叉样分布于腺泡内。由肝腺泡边缘肝小静脉(即中央静脉)汇合成较大的肝静脉分支,最后汇合成的肝静脉主干,进入下腔静脉,称第二肝门。肝的后面肝短静脉有至少3~4条,多至 7~8条小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称第三肝门。 从肝脏的脏面看,有肝方叶和肝尾状叶。肝方叶前缘为肝脏的下缘,其左缘为肝圆韧带,后缘为第一肝门,右缘为胆囊窝。肝尾状叶位于肝脏后方,其左缘为静脉韧带,右缘为下腔静脉窝,下缘为第一肝门。 Glisson鞘内包括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经肝脏面的第一肝门出入肝脏,此三者进化论在肝内还是肝门附近,都在一起走行。Couinaud根据肝内门静脉干的颁布范围,将肝脏分为八段。 Ⅰ段为尾状叶,Ⅱ段为左外叶上段,Ⅲ段为左外叶下段,Ⅳ段为左内叶,Ⅴ段为右前叶下段,Ⅵ段为右后叶下段,Ⅶ段为右后叶上段,Ⅷ段为右前叶上段。 肝脏被腹膜皱折形成的肝周韧带固定在上腹部,包括肝圆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等。肝圆韧带是脐静脉闭锁后形成的纤维索,自脐移行至脐切迹,经镰状韧带游离缘的两层腹膜之间到达门静脉左干的囊部与静脉韧带相连。静脉韧带为左门静脉和左肝静脉之间闭锁后的静脉导管。镰状韧带将肝脏的膈面分为右大左小两部分,是左叶间裂在肝脏表面的标志。韧带下端与脐切迹和静脉韧带相连,上端向后上方延伸与冠状韧带相移行。右冠状韧带的前后两页之间有较大的间隙为裸区,左冠状韧带两页之间距离很近。左右冠状韧带的前后页向外侧延伸,分别汇合成左右三角韧带,这两条韧带比较坚韧,尤其是左三角韧带比较宽厚,其内往往有血管和迷走胆管,肝脏切除时应予以妥善缝扎。在右冠状韧带的中央部分为第二肝门,即左、中、右肝静脉的下腔静脉入口处。在游离肝脏时,要注意不能贴膈肌太近,以防损伤膈肌导致气胸。在离断右冠状韧带内侧时,要注意保护肝右静脉根部和下腔静脉,在离断左冠状韧带时,注意不要损伤肝左静脉。 肝脏的表面有一薄层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被膜深入肝内形成网状支架,将肝实质分隔为许多具有相似形态和相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肝小叶。人类肝脏约有50万个肝小叶。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约1×2毫米大小,小叶的中轴贯穿一条静脉,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细胞素。肝细胞相互吻合成网,网眼间有窦状隙和血窦。肝细胞间的管状间隙成毛细胆管。因此可以说:肝小叶是由肝细胞、毛细胆管、血窦和相当于毛细淋巴管的窦周隙(狄氏间隙)所组成。 [编辑本段]【肝的血供】 肝脏有双重血液供应,这是与腹腔内其他器官不同的。肝动脉是来自心脏的动脉血,主要供给氧气,门静脉收集消化道的静脉血主要供给营养。 肝脏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肝脏的血容量相当于人体总量的14%。成人肝每分钟血流量有1500-2000ml。肝的血管分入肝血管和出肝血管两组。入肝血管包括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属双重血管供应。出肝血管是肝静脉系。肝动脉是肝的营养血管,肝血供的1/4来自肝动脉进入肝脏后分为各级分支到小叶间动脉,将直接来自心脏的动脉血输入肝脏,主要供给氧气。门静脉是肝的功能血管;肝血供的3/4来自于门静脉,门静脉进入肝脏后分为各级分支到小叶间静脉,把来自消化道含有营养的血液送至肝脏“加工”。肝血管受交感神经支配以调节血量。 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门静脉还与腔静脉间存在侧枝吻合,正常情况下,这些吻合枝是不开放的。由于上述血管间的联系,当肝脏某些病理因素(如肝硬化)导致门静脉循环障碍时,血流受阻,可引起脾脏淤血肿大。当侧枝循环开放,如致食管静脉淤血曲张,甚至破裂出血;如通过直肠静脉丛形成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吻合,可致此处静脉丛破裂导致便血;如通过脐周静脉丛形成门静脉和上、下腔静脉吻合,门静脉高压时,可出现脐周静脉怒张。 肝动脉是肝脏的营养血管,内含丰富的氧和营养物质,供给肝脏的物质代谢,其血流量约占肝全部血流量的20%~30%,压力较门静脉高30~40倍。门静脉是肝的机能血管,其血量占肝血供的70%~80%,压力较低,其血液富含来自消化道及胰腺的营养物质,当流经窦状隙时,即被肝细胞吸收,再经肝细胞加工,一部分排入血液供机体利用,其余暂时贮存在肝细胞内,以备需要时利用。 肝静脉分肝左静脉、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根据我国院的资料,肝左、中、右静脉分别开口进入下腔静脉者占56.3%,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形成共干后进入下腔静脉者占40.6%,而同时有4个开口于下腔静脉者占3.1%,其中另一开口为左后上缘静脉。 肝右静脉是肝静脉中最长的一条,位于右叶间裂内,它主要收集来自肝右后叶(Ⅴ段,Ⅶ段)的血液,也回收部分肝右前叶(Ⅴ段、Ⅷ段)的血液。肝右静脉的分支类型、粗细和分布范围变化较大,与肝中静脉和右后侧肝静脉大小的关系密切。肝中静脉位于正中裂内,接受来自左内叶和右前叶的血液。有时,肝中静脉也接受来自右后叶下段的部分回血,所以,在劈离式肝移植时,将供肝切成两半,应该将肝中静脉保留给右半肝,以防止右肝淤血和右肝切面出血。肝左静脉本身不在肝左叶间裂内,而是与之呈锐角交叉,在裂内只是它的一个分支,它接受来自左外叶(Ⅱ段和Ⅲ段)的血流以及左内叶(Ⅳ段)的部分血流。此外,还有直接开口于下腔静脉左前壁和右前壁的肝短静脉,一般有4-8条,最少3条,最多可达31条。开口于左前壁的肝短静脉主要接收来自左尾状叶的静脉回流,开口于右前壁的肝短静脉主要接收来自右尾状叶(尾状突)和肝右后叶脏面的静脉回流,此组肝短静脉中,经常有1-2条比较粗大的静脉,其口径可达1.5cm,称右后侧肝静脉,它紧贴肝脏面浅表,向内上方靠近门静脉支后方走行,开口于下腔静脉远端右前壁。 在胚胎期、肝脏有3条动脉供血,分别来源于胃左动脉、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这3条动脉分别供应肝脏的不同部位。出生后,一般保留一条动脉,大部分为起源于腹腔动脉的动脉,由其分出左、右肝动脉供应左、右半肝。偶尔也可见起源于胃左动脉的动脉或起源于肠系腊上动脉的动脉。但也有2条动脉并存的情况,如起源于腹腔动脉和起源于胃左动脉(25%),起源于腹腔动脉和起源于肠系腊上动脉(10%),而起源于胃左动脉和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2条动脉同时存在的情况比较少见。此外,还有5%的人像胚胎期一样,3条动脉同时存在。这种起源于腹腔动脉以外的肝动脉称为迷走肝动脉,如果肝脏没有起源于腹腔动脉的动脉供血时,此种异位起源的肝动脉称替代动脉,如果在常见肝动脉类型外,还有一支这种异位起始的动脉供应肝脏的一部分血流,这种肝动脉称副肝动脉。 肝移植外科医生还必须十分熟悉肝动脉的变异情况,因为这在供肝获取和血管吻合过程中都十分重要。 解剖学资料表明,大约有305的肝脏存在着肝动脉变异,从总体上看,在肝动脉正常和变异的情况下,术后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如果需要行多处肝动脉吻合或需要将供体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那么,术后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在活体肝移植时,术前对供体行肝动脉造影检查是必要的。如果左肝动脉直径小于2mm、肝左外叶有双动脉血供或供体本身存在血管疾病,一般不能作为供体。如果从左肝动脉发出一较粗的分支供应右半肝,也不应作为供体。 门静脉由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肠系腊上静脉汇合而成、回收来自腹腔脏器的血液。门静脉内没有瓣膜。成人的门静脉长约8cm。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处,门静脉位于肝动脉和胆总管后方。在肝十二指肠韧带游离缘,一般没有门静脉的属支。在十二指肠第一部后方,有来自胃、胰十二指肠的静脉直接注入门静脉。在第一肝门的位置,门静脉分为粗短的右干和细长的左干,门静脉左干和右干分别发出1-3条小静脉至尾状叶至左右段,有部分病人的右前叶门静脉也直接从门静脉主干发出,或来自门静脉左干的横部。 从解剖学看, ④维生素代谢。多种维生素,如A、B、C、D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脏明显受损时,可继发维生素A缺乏而出现夜盲或皮肤干燥综合症等。 ⑤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肝功能长期受损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可有性欲减退、腋毛、阴毛稀少或脱落、阳痿、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月经不调、出现肝掌和蜘蛛痣等。 ⑥其他。肝脏通过神经及体液的作用参与水的代谢过程,抵消脑下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以保持正常的排尿量。肝脏还有调酸碱平衡及矿物质代谢的作用,又是重要的热能供给器官。 (2)分泌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肝脏在24小时内制造胆汁约一升,经胆管运送到胆囊,胆囊起浓缩和排放胆汁的功能,以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3)解毒功能:外来的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均要在肝脏解毒变为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4)有关血液方面的功能:胎儿时肝脏为主要造血器官,至成人时由骨髓取代,造血功能停止,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其造血功能恢复。另外,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肝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肝功能破坏的严重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的程度相平行,肝功能衰竭者常有严重的出血。 总之,生命离不开肝脏,肝健康则生命昌盛。

与肝脏三角韧带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