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韧带 > 腕横韧带作用

腕横韧带作用

发布时间:2020-03-23 02:03:46

1、左腕左侧尺神经断裂伤,左掌侧腕屈肌及腕横韧带断裂伤。这样伤情。是否构成十级伤残?1

不能,最高7级左右。断裂的尺神经手术吻合只是为神经恢复创造了条件,但不能恢复神经,其神经吻合术后神经吻合之处会形成新的神经终板,神经功能的恢复关键是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能不能再生穿过此神经终板,如吻合后神经不能兴奋无力穿过此神经终板既为手术失败当然也恢复无望(且会发生手部内在肌萎缩形成爪形手而致残)。治疗方案,治疗恢复本病须采用中药西复合增强改善神经受伤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瘢痕预防粘连,增进微循环血供,并兴奋激活术后神经穿越神经吻合终板获得再生才能以支配肢体各种功能获得早日康复。能否恢复的关键在于早期的治疗。需指导请发详细病历,肌电图为你指导.

2、掌长肌腱断裂腕横韧带部分断裂环小指神经挫伤 算不算轻伤

不构成轻伤,属于轻微伤。《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规定:轻伤二级
a)手功能丧失累计达一手功能4%。
b)除拇指外的一个指节离断或者缺失。
c)两节指骨线性骨折或者一节指骨粉碎性骨折(不含第2至5指末节)。
d)舟骨骨折、月骨脱位或者掌骨完全性骨折。
5.10.5 轻微伤
a)手擦伤面积10.0cm2以上或者挫伤面积6.0cm2以上。
b)手一处创口或者瘢痕长度1.0cm以上;两处以上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1.5cm以上;刺伤深达肌层。
c)手关节或者肌腱损伤。
d)腕骨、掌骨或者指骨骨折。
e)外伤致指甲脱落,甲床暴露;甲床出血。

3、手腕疼痛无力怎么办

应该是鼠标手,你可以看一下下面的,看看符不符合你老公的症状。
“鼠标手”通俗而狭义的讲就是“腕管综合症”,是指人体的正中神经、以及进入手部的血管,在腕管处受到压迫所产生的症状,主要会导致食指和中指僵硬疼痛、麻木与拇指肌肉无力感。现代越来越多的人每天长时间的接触、使用电脑,这些上网族多数每天重复着在键盘上打字和移动鼠标,手腕关节因长期密集、反复和过度的活动,导致腕部肌肉或关节麻痹、肿胀、疼痛、痉挛,使这种病症迅速成为一种日渐普遍的现代文明病。有人将这种不同于传统手部损伤的症状群称为“鼠标手”。广义的来说,一切因为使用鼠标而导致的上肢(手臂、手腕、手掌、手指)不适,都应该称之为鼠标手或是鼠标伤害,除了上述手指手部的症状,更包括肩部甚至颈部的不适,手腕和前臂的疲劳酸涨,手腕的僵硬,手掌的酸浚。
[编辑本段]【“鼠标手”的发生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鼠标手,我们现在使用的鼠标,依然保持了四十多年前发明之初的基本外【型】,鼠标‘趴’在桌面,左右按键与桌面平行,操作这种鼠标,手腕背伸一定角度,掌侧与桌面接触积压,使腕管处压力增大,长期反复的挤压摩擦,使通过的神经和血管受损伤,产生相应的症状。不单单是腕部,由于使用时肩部有一定外展角度,前臂旋转扭曲,长时间的操作会导致肩颈和手臂的疲劳不适。现在对鼠标的依赖程度和使用的频率是四十年前无法比拟的,以前的鼠标外【型】的弊端就显现无疑,你如果不能改变这个基本外【型】,鼠标手的防治从何谈起!!
[编辑本段]【“鼠标手”有哪些症状】
由于键盘和鼠标有一定的高度,手腕就必须背屈一定角度,腕部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压迫了腕管中的神经血管,使神经传导被阻断同时血液供应受阻,从而造成手掌的感觉与运动发生障碍
主要表现为手部逐渐出现麻木、灼痛,夜间加剧,常会在梦中痛醒。不少患者还会伴有腕关节肿胀、手动作不灵活、无力等症状。
下述的症状的发生应高度怀疑鼠标手的发生:
1、手掌、手指、手腕、前臂和手肘僵直、酸痛,不适。
2、手部刺痛,麻木,冷。
3、握力和手部各部位协同工作能力降低。
4、夜间疼痛。
5、疼痛可以迁延到胳膊,上背,肩部和脖子。
[编辑本段]【“鼠标手”与腕管综合征的区别】
有某些共同的症状,比如鼠标手手腕部的疼痛的症状和腕管综合征相似,手指手部疼痛分布区的相似。但鼠标手与腕管综合征有本质区别
1 发病原因不同 鼠标手影响的关节远远不是一个手腕,鼠标手对手腕部神经的刺激是由于与桌面的挤压导致的。腕管综合征神经受刺激是由于病变、水肿、骨折等导致的腕管狭窄。
2发病的部位不同 腕管的体表位置在腕横纹远端手掌跟的位置,而大多数鼠标手 手腕部疼痛的部位是在腕横纹的位置。
3愈后和治疗效果不同 腕管综合征最彻底最有效的治疗就是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术,就是直接把腕横韧带切断,把压力释放! 鼠标手 手腕布即使切除了腕横韧带,手腕由于姿势与桌面发生的挤压,压力还是没有释放
[编辑本段]【“鼠标手”的易发人群】
鼠标手早期的表现为手指和手关节疲惫麻木,有的关节活动的时候还会发出轻微的响声,类似于平常所说的“缩窄性腱鞘炎”的症状,但其累及的关节却比腱鞘炎要多。腕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特指在腕关节处,掌侧由腕横韧带,背侧由桡尺关节远端,组成的一个近似管状的结构,通往手掌的血管神经大部分由此结构通过。手外科专家认为鼠标比键盘更容易造成手的伤害,因为人们使用鼠标时,总是反复集中机械地活动一两个手指,而配合这种单调轻微的活动,还会拉伤手腕的韧带。其他可能造成类似影响的职业,如音乐家、教师、编辑记者、建筑设计师、矿工等,都是和频繁使用双手有关。据来自新加坡的调查,女性是腕管综合症的最大受害者,其发病几率比男性高3倍,其中以30岁至60岁者居多,这是因为女性手腕管通常比男性小,腕部正中神经容易受到压迫。此外,一些怀孕妇女、风湿关节炎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失调的人,也可能患上腕管综合症。
【如何预防“鼠标手 ”】
要使用多种不同的输入方法,不要连续在电脑前工作过长的时间,在连续使用鼠标一个小时之后就需要做一做放松手部的活动。一位手外科专家说,一个经常使用电脑的吉他手是不会患“鼠标手”。 腕管综合症属于“累积性创伤失调”症,病情较轻者可采用药物或使用腕背屈位夹板法治疗。病情较重者可施行腕管切开术。 医生发现,鼠标的位置越高,对手腕的损伤越大;鼠标的距离距身体越远,对肩的损伤越大。因此,鼠标应该放在一个稍低位置,这个位置相当于坐姿情况下,上臂与地面垂直时肘部的高度。键盘的位置也应该和这个差不多。很多电脑桌都没有鼠标的专用位置,这样把鼠标放在桌面上长期工作,对人的损害不言而喻。 鼠标和身体的距离也会因为鼠标放在桌上而拉大,这方面的受力长期由肩肘负担,这也是导致颈肩腕综合征的原因之一。上臂和前身夹角保持45度以下的时候,身体和鼠标的距离比较合适,如太远了,前臂将带着上臂和肩一同前倾,会造成关节、肌肉的持续紧张。 升高转椅也可防“鼠标手” 如果调节鼠标位置很困难,可以把键盘和鼠标都放到桌面上,然后把转椅升高。桌面相对降低,也就缩短了身体和桌面之间的距离。 用科学的方法放置鼠标,会大大降低“鼠标手”的发病几率,让每一名常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轻松、愉快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日常简单的手部活动预防鼠标手

第一招:

腕伸动作——伸出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右手握着左手四指,然后向后施力。保持呼吸,维持动作30秒。换右手做。重复2至3次。
腕屈动作——伸出左手,掌心向内,手指向下。右手按在左手掌背,然后向内施力。保持呼吸,维持动作30秒。换右手做。重复2至3次。

第二招:直臂伸展

伸出双臂,与肩成水平,然后将左右手交叉紧扣,紧握十指。吸气,双臂向上伸展,维持姿势15秒至20秒。
功效:增强手腕的灵活,伸展上背及上胸,减少肩膊酸痛。
提示:向上伸展后,保持双臂贴耳,手肘蹬直。

第三招:手腕旋转

平伸双臂,握着拳头,以手臂为轴心,向内旋转拳头,连续转动15至20秒。完成后,反方向再做一遍。
功效:放松腕部肌肉,令手腕保持灵活和松弛手臂神经。
提示:肩膀和手臂保持稳定不动
[编辑本段]【“鼠标手”的运动疗法】
动作1 用手表做辅助器械,按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手腕25次。 功效:缓解手腕肌肉酸痛感觉。
动作2 手握带有负重的水瓶,首先手掌向上握水瓶,做从自然下垂到向上抬起动作,然后是手掌向下握水瓶,做从下到上的运动,各25次,锻炼腕屈肌。 功效:防治腕关节骨刺增生,增强手腕力量。
动作3 舒展身体各部位时,也要用力展开双手的五指,每次20至30秒钟,做2至3次。 功效:增强关节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
动作4 吸足气用力握拳,用力吐气,同时急速依次伸开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左右手各做10次。 功效:锻炼手部骨节,舒缓僵硬状态。
动作5 用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揉捏另一手手指,从大拇指开始,每指各做10秒钟,平稳呼吸。 功效: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
动作6 双手持球(如网球),或持手掌可握住的事物(如水果等),上下翻动手腕各20次。球的重量可依自己力量而定。 功效:增强手腕力量,锻炼肢体协调能力。
动作7 双掌合十,前后运动摩擦致微热。 功效: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 肩部:左手臂向右拉伸时,颈部向左拉伸,注意手臂不要过高,和胸部有一定距离,不要有压迫感。每次保持30秒至45秒,换右手臂。

【预防“鼠标手”,正确使用鼠标、键盘】

预防“鼠标手”,关键是要尽量避免上肢长时间处于固定、机械而频繁活动的工作状态下,如握着鼠标或打字等,每工作一小时就要起身活动活动肢体,做一些握拳、捏指等放松手指的动作。
使用电脑时,电脑桌上的键盘和鼠标的高度,最好低于坐着时的肘部高度,这样有利于减少操作电脑时对腰背、颈部肌肉和手肌腱鞘等部位的损伤。使用鼠标时,手臂不要悬空,以减轻手腕的压力,移动鼠标时不要用腕力而尽量靠臂力做,减少手腕受力。不要过于用力敲打键盘及鼠标的按键,用力轻松适中为好。另外,鼠标最好选用弧度大、接触面宽的,有助力的分散。
“鼠标手”早期症状比较轻,比如只在使用鼠标时容易抽筋或手掌偶有发麻,这时需要休息。必要时可用木板等方法将手腕固定,使其伸直,通过让受压的神经放松,改善血液循环来改善症状。

【预防鼠标手的九点注意事项】

1.键盘应放置在身体正前方中央位置,避免把键盘斜摆在一边,以与肘持平高度靠近键盘或使用鼠标,可以预防腕管受到过度牵拉;最好选用弧度较大、接触面较宽、有助于力分散的鼠标;
2.手腕尽可能平放姿势操作键盘,既不弯曲又不下垂; 打字时要正对着键盘,否则容易引起手腕过度紧绷;
3.肘部工作角度应大于90度,以避免肘内正中神经受压;
4.前臂和肘部应尽量贴近身体,并尽可能放松,以免使用鼠标时身向前倾;
5.确保使用鼠标时手腕伸直,手臂不要悬空,移动鼠标时尽量使用臂力,避免使用腕力。坐姿挺直并最好使用背垫,应坐硬椅后背紧靠椅背,双脚应平放地面或脚垫上;
6.显示屏放置在身体前面的高度以不使头部上下移动为宜,当坐正之后,双眼应与屏幕处于平行直线上,确保显示屏的亮度适中;
7.操作鼠标30分钟,即应该休息片刻。工作期间经常伸展和松弛操作手,可缓慢弯曲手腕,每小时反复做10秒钟;也可每小时持续做10秒钟的握拳活动;
8.坐时要注意挺胸,不要含胸驼背,背部最好紧靠在椅背上。双腿不要交叉或跷二郎腿,以免使血液循环受阻,影响局部血液供应;
9.使用快捷键等小技巧,左右手替换着使用鼠标,使用灵活轻快的鼠标,笔记本和台式机换着用等也是权宜之计。
已患“鼠标手”,则要积极治疗,充分休息,可作理疗、外抹消炎止痛的药物、局部封闭。正中神经是手部最重要的神经,因其支配最重要的大拇指,受压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必须及早作微型手术或直接切开腕横韧带减压,神经的损伤要及早采取措施,否则难以恢复
[编辑本段]【“鼠标手”日常护理】
“鼠标手”多是腕关节劳损,这是因工作性质所引起的慢性劳损,或因直接、间接暴力引起腕关节外伤的后遗症。表现为腕关节经常疼痛,用腕稍多则疼痛加重,甚至腕部肿胀、活动受限、关节无力、关节弹响、局部压痛等。
1、预备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全身放松,静坐1~2分钟。
2、捏揉腕关节
将健肢拇指指腹按在患腕掌侧,其余四指放在背侧,适当对合用力捏揉腕关节0.5~1分钟。
功效: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3、合按大陵穴、阳池穴
将健肢拇指指腹放在患腕大陵穴,中指指腹放在阳池穴,适当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
功效:疏通经络,滑利关节。
4、按揉曲池穴
将健肢拇指指腹放在患肢曲池穴,其余四指放在肘后侧,拇指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
功效:调节脏腑,活血止痛。
5、按揉手三里穴
用健肢拇指指腹按在患侧手三里穴,其余四指附在穴位对侧,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理气和胃,通络止痛。
6、摇腕关节
用健手握住患肢手指,适当用力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牵拉摇动0.5~1分钟。
功效: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7、捻牵手指
用健侧拇、食指捏住患指手指,从指根部捻动到指尖,每个手指依次进行,捻动后再适当用力牵拉手指。
功效:活血通络,滑利关节。
以上手法可每日做1~2次,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手腕用力和受寒,疼痛较甚时可做热敷,结合痛点封闭治疗,疗效会更好。

差不多就这些了。

4、小针刀怎么学习

针刀疗法是现在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在中医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力学的观点,用于治疗因慢性软组织损伤等原因所引起疼痛性疾病的一种方法,即针与刀相结合形成的一种闭合性微创伤性手术疗法。具有见效快、方法简单、经济实用等特点。不仅具有现代医学微创技术的特点,同时也是与中医治疗技术即中医针刺疗法的完美结合。 针刀主要通过手术效应、针刺效应以及综合效应等来发挥其功效。

针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针刀的适应证:滑囊炎、腱鞘炎、部分骨刺、部分神经卡压综合症、各种由软组织炎症引起的粘连、挛缩、疤痕、结节、外伤性肌痉挛和肌紧张、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减压等。
针刀的禁忌症:
1、病变部位或全身有感染、发热。
2、病变部位有重要的血管、神经或脏器等难以避开。
3、出血、凝血功能异常。
4、重要脏器疾病的发作期,如心肌梗死。
5、 诊断不明确以及不能合作者。
6、 医生未掌握局部解剖和针刀技术要领者。
7、体质虚弱、高血压、冠心病、晚期肿瘤病人等。
8、定性、定位诊断不明确者
此外,对于老年病人、极度恐惧的病人以及对治疗效果怀有疑虑的病人均应该慎用针刀治疗。糖尿病等易感染病人,术后可预防性的给予抗生素治疗。

针刀实施方法
一、常规操作步骤
1、常规物品准备:硬膜外包、针刀
2、药品准备: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生理盐水、得宝松、VitB12等。
3、操作 根据施术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如颈部、背部取俯卧位,上肢取坐位或卧位,足跟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可先做局麻或注射消炎镇痛复合液,同时探测进针深度,并在针刀上作深度标记,左手定点、定向,加压分离(或捏起),右手持针刀刺入,刺入时应迅捷、快速、准确,刺入一定深度或抵骨质达靶目标后,行疏通剥离(纵行、横向)等手法。治疗结束后出针时,应注意按压针孔、消毒、贴无菌贴,并平卧位观察时许。

针刀的进针和方法
一、针刀的进针步骤
1、定点:首先找准进针点 ,弄清病变层次及局部组织解剖关系。适宜的进针点有敏感的压痛点 ;牵拉该处肌肉而引起的明显痛点 ;使该处肌肉完成某一特定动作而引发的痛点。定点后标记并消毒。
2、定向:使针刀的刃线与大血管、神经及肌纤维走向相平行 ,若肌纤维走向与神经、血管方向不一致 ,则应与神经、血管方向平行进针刀。
3、加压分离: 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 ,其余三指托住针体 ,稍加压力而不刺破皮肤 ,使进针点处形成一个长形凹陷 ,将刀口下的血管、神经分离到刀口两侧。
4、刺入: 继续垂直加压 ,有坚韧感时表明已接近骨质 ,再稍加压即可刺破皮肤至所需深度 ,施行各种操作措施。
二、针刀针的运行 针刀针的运行实际上是以中医针灸理论为基础,以针灸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等的作用,通过各种手法的运用,来达到止痛的目的。由于针刀相对于针灸针来说较粗,同样的手法作用,针刀的刺激强度也就大很多;因此针刀在发挥针灸针的功效作用时,效能也同样大很多。
1、提插法:针刀在穴位由皮肤进入体内后,达到靶目标时由深层组织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向深层,这样来回重复操作的手法被称作提插法。提插法所产生刺激强度的大小取决于提插的频率、幅度和力度;对于体质较好的实证病人,提插的频率、幅度和力度均应大一点,对于体质较差的虚症病人,提插的频率、幅度和力度均应小一点。
2、纵运法:在 针刀进行提插的同时,按经络走行的方向平行运行针刀数次,这样可增强针感及刺激强度。
3、横运法:在 针刀进行提插的同时,按经络走行的方向垂直运行针刀数次,常用于留针前和出针前,以增强刺激效果。
4、留针:在进行不同针法的运行后,将针刀留置于相应的穴位内,持续一段时间后再将针刀拔出,以加强治疗的效果。
三、针刀的手术方法 针刀的手术方法实际上是以解剖学、外科学等现代医学为理论基础,根据病变性质、部位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
1、纵行疏通法:进针时使刀刃的方向与肌纤维等方向平行,刀口达到靶目标时沿着肌纤维的方向疏剥。若病变组织较宽,可分几次进行疏剥。不可横行疏剥,以免使肌腱附着点以及周围正常组织、解剖结构等受损。主要适用于组织粘连,肌腱周围软组织的疤痕挛缩。
2、横行剥离法:进针时使刀刃的方向与肌纤维等方向平行,刀口达到靶目标时与肌纤维的方向垂直铲剥,将粘连在骨面上的软组织铲起,刀下感到松动即可。主要适用于肌肉与韧带和骨面等周围组织发生的粘连。
3、切开剥离法:进针时使刀刃的方向与肌纤维等方向平行,刀口达到靶目标时将相互间粘连的组织或疤痕切开。主要适用于不同软组织间的粘连,疤痕挛缩;小的结节切开或切碎后便于组织吸收。
4、削磨铲平法:将刀刃线和骨刺的轴线垂直刺入,刀刃接触骨刺后,将骨刺尖部或锐边削磨铲平。主要适用于骨刺长于关节边缘,骨干并且较大,影响周围软组织的运动。
5、疤痕刮除法:疤痕位于肌腱、肌腹或肌肉的附着点处时,可采用针刀将疤痕刮除。操作时先沿着肌纤维等的纵轴切开数条切口,然后在每个切口处反复疏剥二、三次,刀下柔韧无明显阻力时,说明已达到目的。 6、肌纤维切割法:如引起顽固性疼痛、功能障碍的原因是由于部分肌肉纤维紧张或痉挛而造成的,可将针刀的刀刃垂直刺入肌纤维,切断少量紧张或痉挛的肌纤维,这样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此法适用于四肢及腰背部的疼痛治疗。
7、骨痂凿开法:骨干骨折后,因畸形愈合而影响功能者,可用针刀在患处即骨痂处穿凿数孔,将其手法折断再行复位。骨痂处穿凿的空数可根据骨痂的大小来决定。这样可保证在需要的位置让其折断,而达到重新愈合的目标。此法主要用于骨科病人。 8.、通透剥离法:范围较大的软组织粘连板结,因无法行逐点疏剥松解,在患处可取多点进针,进针点一般都选在肌肉与肌肉、肌肉与其他软组织的间隙处,当针刀抵达骨面时,除软组织与骨骼的附着点外,其他与骨骼粘连的软组织均应被铲除剥离,并尽可能将软组织之间的粘连疏剥开,同时将疤痕、结节切开。
针刀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不使用局部麻醉。一方面针刀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时,大都数病人均能忍受酸、胀等不适感觉;另一方面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手术,为了确保安全,进针除靠特殊的方法以外,还要依靠针感来帮助判断。针刀刀口所碰到的组织若在组织间隙,病人可没有任何异样感觉,但若碰到血管或正常肌肉组织时,病人可述疼痛,若碰到神经时,病人可述麻木或触电感,此时应迅速调整针刀的刀口位置,直至到达靶目标为止。到达病变部位后,病人会有酸、胀、酥麻等针感,这是正常反应,但若出现剧痛、麻木甚至触电感均为异常情况,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且不能进针,更不能进行剥离、松解等手术操作。
四、针刀的手术入路:针刀在使用中常规按照定位、定向、加压、刺入四个步骤进行。这样做一方面可使针刀运行于组织间隙,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避免引起由神经、血管等损伤而导致的并发症。
1、浅表组织的手术入路:如治疗腱鞘炎、滑囊炎等,按常规四个步骤进针,刺入皮肤,刺穿腱鞘的外侧壁,穿过肌腱到达腱鞘内侧壁,然后进行手术,行纵行疏剥粘连,切碎硬结,切开挛缩的疤痕组织。
2.、深层组织的手术入路:在明确诊断后,首先应该掌握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然后根据体表投影进针。按常规四个步骤进针到达病变部位后,刀刃平行于神经血管和肌肉纤维的走向,以针刀的各种运行方法进行手术治疗。
3、根据骨性标志的手术入路:人体体表有很多可以精确触及的骨性突起,如椎骨的棘突、横突,肩胛骨的喙突,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等。依据这些骨性突起,除了给病变组织定位外,还可作为手术入路的重要参考。骨性突起一般都是肌肉和韧带的起止点,同时也是软组织损伤的好发部位。在做治疗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并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4、闭合性截骨的手术入路:治疗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一方面要使用针体较粗Ⅱ型、Ⅲ型的针刀,另一方面手术入路也有其特殊性。按常规四个步骤进针到达骨面后,采用一点多孔的手术入路方法,即可达到截骨的目的。此法可避免软组织结构的损伤,最大限度的维护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骨质的愈合及功能的恢复。
5、特殊的手术入路:特殊手术入路是治疗特殊个别种类疾病手术入路的方法,它不适用于多数疾病。如治疗腕管综合症的手术入路,由于腕管有九条肌腱以及神经和血管通过,掌面有腕横韧带覆盖,且腕横韧带厚而坚韧。要想达到治疗目的,不减弱腕横韧带的强度及对屈肌腱的支持功能,就必须采用特殊的手术入路方法。使病人用力握拳屈腕,腕部有三条肌腱隆起,桡侧的一条就是桡侧屈腕肌腱,尺侧的一条就是尺侧屈腕肌腱,这两条肌腱的内侧缘和远侧腕横纹的两个交点,正是腕横韧带近侧边缘的两端。沿着桡侧和尺侧屈腕肌腱内侧缘和远侧腕横纹的两个交点向远端移2.5厘米左右,正是腕横韧带远侧边缘两端的内侧,这四点即 为腕横韧带上的手术位置,同时深面又没有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这样既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组织。这些手术入路的方法只是
概括性的叙述,在对待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病人时,均应该因人而异;此外在使用针刀治疗某些特殊部位疾病时,施术者也应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5、试述腕横韧带的浅侧和深侧各有哪些结构通过

?

6、腕管综合征怎么治疗?有人了解吗?一定要手.术吗?

(一)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患病早期、症状较轻者,可用小夹板等固定腕关节于中立位1~2周,多数患者有效果。另外,可采用腕管内皮质类固醇激素封闭治疗。通常用曲安奈德(曲安西龙、确炎舒松A)0.5g加2%利多卡因1ml局部封闭,每周1次,用3~4周。封闭方法为:在远侧腕横纹紧靠掌长肌腱(如掌长肌腱缺如就在环指的延长线)尺侧进针,针尖指向中指,针管与皮肤成30°角,缓缓进入腕管约2.5cm。如果引起感觉异常,则需退出针头重新定位。有人调查,封闭3次后,81%的患者有缓解,持续1天至40个月不等,但通常2~4个月后复发。如果第一次封闭后无效,则不能再次封闭。还有人发现,局部封闭的效果和手术疗效密切相关,局部封闭效果好则手术治疗的效果必然好。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则必须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
2.手术治疗对症状严重、保守治疗2个月无效者应及早手术治疗。通常行腕横韧带切开腕管减压术。手术切口一般采用小鱼际桡侧缘凸向尺侧的弧形切口,并向腕上延长,这样可以避免损伤正中神经掌皮支。将掌长肌腱及桡侧腕屈肌肌腱分别向两侧牵开后即可暴露正中神经及腕横韧带,沿正中神经的尺侧由近及远切开腕横韧带,以免损伤正中神经回返支,因为有约23%的人正中神经回返支穿过腕横韧带至大鱼际肌(图3)。切开腕横韧带后,探查腕管内的情况,如正中神经与周围的肌腱滑囊粘连,则小心松解,如腕管内有新生物则手术摘除。腕横韧带切开后不需重建,止血彻底后缝合伤口。术后短臂石膏固定手于伸腕位7~9天,以免屈肌腱疝出,然后去掉石膏开始主动活动。
有人建议腕管切开后再在显微镜下行正中神经束组间松解术。但神经束组间分离可引起神经纤维撕断,术后神经内部或周围大量瘢痕形成,并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还有人研究发现,单纯腕管切开和腕管切开加神经内松解两者的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因而神经内松解无多大意义,现很少应用。
关节镜腕管切开减压术:这一新技术近年来才开始应用,应用关节镜进行腕管切开减压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受到患者的欢迎。有人做过调查,其疗效和手术腕横韧带切开无明显不同,但关节镜腕管切开减压有正中神经或掌浅弓切断、血肿、腕部尺神经刺激等并发症,应注意避免。
(二)预后
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7、手腕横韧带挛缩,怪病求医

按摩 舒筋 不必药物手术

8、腕管综合征手术就是要切除横腕韧带吗

一般是部分切断,对手的功能影响不大

9、行经腕横韧带浅面的结构是什么

皮肤,浅筋膜,尺动脉,桡动脉,尺神经

与腕横韧带作用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