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寰齿关节半脱位 去年滑雪摔的,快三个月了,前几天去拍片子说是寰齿关节半脱位,这个怎么治疗,严
建议手术
寰枢关节脱位应尽早手术治疗
寰枢椎脱位的手术区域位于高位脊髓水平,手术治疗有一定危险性,主要是可能导致脊髓损伤的发生,可能引起呼吸肌麻痹,也可造成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而危及患者生命。还有,很多此类患者存在先天畸形,往往椎动脉也合并畸形,术中椎动脉损伤也是手术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医疗水平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接受手术的多数患者均比较安全,并发症不断减少。手术效果良好。需要强调的是,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一旦发现应早期手术治疗。因为早期治疗相对手术风险小,手术简单;而严重的长时间的脱位,手术风险很大;有些晚期的病例,呼吸功能衰竭,就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寰枢关节在疾病的初期处于不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寰椎相对于枢椎,移位程度逐渐增加,最终往往演变成固定性脱位。如果在疾病的早期寰枢关节处于不稳定期时,就积极地实施手术治疗,将可避免脱位的形成,也就不必实施更复杂的手术了。寰枢关节脱位,几乎所有病例都是寰椎前脱位,寰椎后脱位罕见,这是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低头动作远多于仰头的。随着病程的迁延,寰枢关节不稳定病例的寰椎会向枢椎的前下方滑移。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持平视,下颈椎生理前凸代偿性增大,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鹅颈畸形。
已经形成鹅颈畸形的病例,其中大多数的寰椎已从不稳定演变成了固定性脱位。将脱位的寰椎复位是鹅颈畸形手术治疗的中心环节,寰椎复位了,下颈椎的过度前凸自然被纠正,颈椎的顺列即得以完全恢复,是最合理的治疗方略。
对严重鹅颈畸形的病例,须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经口咽入路松解椎前挛缩的肌肉、韧带组织,分离由于脱位而形成的“侧块关节”,然后一期行后路手术,将寰枢关节复位并固定,同时植骨于寰枢椎后弓间(对寰椎枕化的病例,植骨可能涉及枕骨鳞部),以获得寰枢关节永久的稳定。
在寰枢关节脱位的病例中有些鹅颈畸形还不很严重,椎前挛缩组织还比较松软,有望通过颅骨牵引获得复位。牵引复位应在全麻下实施,这样,就可以在肌肉松弛状态下充分发挥颅骨牵引力的功效。只有麻醉下牵引寰椎不能复位的病例,才须做经口咽入路的松解术。牵引重量应不低于受术者体重的1/6。若这样的重量不能使寰椎充分复位,则增加牵引重量以期得到进一步复位的尝试是徒劳的。若以更大的牵引力量结合后路内固定器械做强力复位,即使获得了暂时复位,术后也容易出现枢椎椎弓根骨折或内固定失败。[4]
2.经口咽入路的寰枢关节松解术
对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以往被普遍接受的方法为在病房先做一段时间(一般2周)颅骨牵引,若不能复位,则经口咽入路切除压迫脊髓的齿突或部分枢椎体(在齿突不连的病例)。由于要切除的骨质位置深在,这种切骨减压的手术方法操作很困难,也很危险。在脱位严重的病例,仅仅切除齿突或枢椎体后上部是不够的,不能彻底恢复延颈髓角。
用矫形术纠正上颈椎的对位,从而彻底解除延脊髓的压迫,是寰枢关节脱位治疗的新观念。这种新的治疗理念比传统的、对受压区域的切骨减压术更合理。
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术是鹅颈畸形矫形术的第一步。松解术应在持续颅骨牵引下实施。随着挛缩组织依次被横断,在颅骨牵引的作用下,寰椎会逐渐复位,手术操作区始终处于比较浅的位置,手术操作并不困难,也较安全。
3.松解复位后实施后路的固定、植骨融合术[5]
回顾以往,早期的后路寰枢关节融合术都是对寰枢椎后弓做固定。作为一种经典术式,自1939年以来Gallie的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钢丝固定法被应用了近半个世纪。之后,虽然有了Brooks钢丝固定、Halifax椎板夹、Apofix椎板夹固定,但都没有使固定原理根本改变,用这些方法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的效果均不理想。1987年Magerl将椎弓根钉技术首先应用到上颈椎,他从后路用两枚螺钉经枢椎椎弓峡(根)穿入寰椎侧块。这种固定方式在稳定性上超越了上述任何一种,一度成为寰枢关节稳定术的经典术式。Magerl术虽然固定效果很好,但适合应用的病例有限。有严重鹅颈畸形的病例,以Magerl的方法,很难以理想的角度把螺钉置入。有鹅颈畸形的病例由于病程很长,下颈椎背侧的软组织(棘间、棘上韧带及颈骶棘肌)已经挛缩,手术时下颈椎不可能形成后凸。在这种情况下,欲使螺钉经枢椎椎弓峡进入寰椎侧块是不可能的。如果不以一枚螺钉经寰枢侧块关节穿过,而是以两枚螺钉分别安置在寰、枢椎,然后再用固定板连接,完成寰枢关节的固定,这样的固定方法几乎不受下颈椎曲度的影响,几乎适用于所有病例。
当代的后路手术包括下述几个术式:
(1)经关节突螺钉寰枢关节固定、植骨融合术(Magerl术)。
(2)后路寰枢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
(3)使用枢椎椎弓根钉的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
(4)使用枢椎椎板螺钉技术的寰枢或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6]
4.经口咽寰枢复位、钢板固定术
经口咽的寰枢关节松解、复位术后,也有骨科医师尝试使用同一入路内的钢板固定术。
2、寰枕筋膜挛缩的特点,怎么治疗?
你好:由于寰枕关节可沿矢状面作较大幅度的屈伸运动,因而位于后方的寰枕筋膜易受牵拉,特别是长期伏案工作、高枕睡眠,均可对其造成累积性劳损。为对抗异常牵拉,寰枕筋膜继发纤维增生、瘢痕化、挛缩,造成寰枕间隙变窄,使椎动脉受压及枕大、小神经受牵拉。临床表现:1.枕大及枕小神经和项筋膜受牵拉,枕部顽固性痛麻,过劳及湿寒侵袭可加重病情。 2.椎动脉受压,脑部供血不足,出现持续性眩晕、视力下降,并因血管缺血后痉挛引起头痛。用小针刀治疗可以松解挛缩,配合手法矫正效果明显,是目前治疗这个疾病的最好方法,希望可以帮你。
3、颈部肌肉韧带劳损,会不会造成头晕目眩,晃
刁文鲳教授介绍:很多颈椎病患者都有眩晕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恶心,甚至耳聋、眼花、看不清楚东西。最主要的特点是有恶心甚至呕吐,面色苍白,有时候浑身出汗,连路都不能走,需要人搀扶。80%的眩晕与颈椎椎间关节错位有关,眩晕是怎么发生的呢?我认为,除去脑神经畸形等先天因素或外伤引起的器质性病变外,大约有80%的眩晕与颈椎椎间关节错位有关。
我们知道,椎动脉是人体的一条重要“管道”,它穿过颈椎通向大脑,负责脑部的血液输送。而颈椎发生任何错位、增生等问题,都可能伤及或影响这根供血“管道”,进而影响脑部供血。眩晕是由于枕寰椎、寰枢椎椎间关节错位压迫了椎动脉第3段,致使脑基底动脉供血、供氧不足所致,此时脑干、小脑、间脑、大脑均缺氧、缺血,迷路动脉、内听动脉也缺血、缺氧,造成耳内神经紊乱而出现耳鸣、耳聋;同时因压迫颈上交感神经引起脑内血管痉挛,更加剧了脑缺血状态,所以出现眩晕等症状。
2009年7月18日,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共同举办的“中医刁氏正脊”治疗“眩晕""心脏神经官能症”市级科研项目启动仪式暨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刁文鲳教授对眩晕的研究结果是:对于确诊是由于枕寰关节或寰枢关节错位导致的眩晕,治愈率83%,有效率96%。怎么治的呢?那就是采用“中医刁氏脊椎关节五点一线手法复位术”,针对错位的椎间关节进行手法复位。随着错位的椎间关节复正,其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达到相对平衡,眩晕等症状自然就会缓解、消除。
4、寰枢关节正常关节间隙是多少
编辑汇编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如何缓解和预防? 明确的外伤史可以同炎症所致半脱位相鉴别。 除外上颈椎的其他部位损伤,必须借助X线摄片。X线张口位摄片主要特征表现是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两枚侧块间距不对称,但张口拍片时合作不好可使投影位置偏斜,引起两者间隙异常,或不能满意显示该区解剖结构。必要时多拍几次片,排除因投影位置不当造成误诊。侧位X线片能清醒显示齿状突和寰枢椎弓之间的距离变化。正常情况下在3mm以内。必要时CT扫描,与寰椎椎弓骨折及上颈椎畸形鉴别。应注意严重的陈旧性半脱位。表现为斜颈及运动受限,颈部活动时疼痛,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斜颈的出现可引起对侧胸锁乳突肌痉挛。 其次,横韧带是软组织:在普遍X线不能显影,其损伤情况应以间接影像加以判断。寰椎前弓结节后缘中点至齿状突距离(ADI)比较有用。 (1)寰齿间距增大:侧位片可见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相对应点的距离,正常成人和儿童分别为3mm和4mm;如成人寰齿距为3mm~5mm之间,常提示有横韧带撕裂。如寰齿距为5mm~10mm则提示横韧带有断裂并部分辅助韧带撕裂;如10mm~12mm则证明全部韧带断裂; (2)枕颈伸屈功力性侧位片:显示屈位时寰椎前弓和齿状突呈“V”型间隙,提示横韧带下纤维以外的部分撕裂,使寰枢椎借助未断纤维束起支点作用。而显示寰齿间隙上部分分离呈V型; (3)枕颈伸屈动力性侧位片,显示寰椎前后不稳征象,确诊为韧带损伤。 明确的外伤史可以同炎症所致半脱位相鉴别。除外上颈椎的其他部位损伤,必须借助X线摄片。X线张口位摄片主要特征表现是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两枚侧块间距不对称,但张口拍片时合作不好可使投影位置偏斜,引起两者间隙异常,或不能满意显示该区解剖结构。必要时多拍几次片,排除因投影位置不当造成误诊。 颈椎病: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颈部扭伤,一般叫“落枕”。由于风寒侵袭项背,血凝气滞,经络不舒;或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或头部猛力扭转等原因引起的颈部一侧疼痛的,叫颈扭伤。 对于症状明显,诊断明确的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椎牵引,配合局部理疗,效果好。对于合并咽后壁感染的病例,可以全身应用抗生素;对12岁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颅骨牵引,大多数病例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病程长,症状重而牵引治疗无效的,可考虑手术治疗。 近10年来,寰枢关节脱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步非常快,例如:前路经口腔寰枢椎的钢板固定,后方的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路寰枢椎融合等。随着外科报道的增多。手术显露出来的问题也在增多。谭明生认为:寰枢椎是头颈旋转活动的主要关节,不可轻易融合。作者的体会是,对于牵引或者保守治疗无效的,有颈髓神经功能障碍,或虽无脊髓神经功能障碍,但有持续的严重的颈部疼痛和交感神经症状(如头晕、视物不清、睁眼无力、胸前憋闷而心电图正常的)者可以考虑选择手术治疗。寰枢关节手术风险较大,单纯的减压和复位不能纠正寰枢关节不稳。内固定虽然可以稳定寰枢关节,但是要丧失部分转颈功能。作者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经后路寰枢关节固定植骨融合术。本术式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显露范围大,损伤小,治疗效果肯定,缺点是寰枢关节部分功能丧失,导致小儿术后转颈活动明显受限。所以,如何选择一个理想的治疗方式,依然是颈椎外科医生的难题。(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5、颈椎一到七节各管什么
1、第一颈椎(寰椎)
寰椎与枕骨相连,主要管头、耳、鼻、喉、脸等,一旦发生错位,最容易导致头晕、眩晕、偏头痛。当寰枢关节错位时,其椎动脉活动空间减少,头部转动时常因牵拉而使血管发生压迫,进而影响头部的血流供应。
2、第二颈椎(枢椎)
枢椎主要关联耳、鼻、喉、舌、声带、口等。如果发生错位,最易患斜视、盲视、眼花、耳聋、耳鸣,此外,还有谵语、烦躁、头昏、头痛、过敏性鼻炎、失眠、嗜睡、癫痫、心动过速、房颤、面瘫。
3、第三颈椎
第三颈椎主要关联咽、颊、肩、横膈等。如果第三颈椎发生错位,最易患神经痛、湿疹、痘疹、粉刺、痤疮、高血压、咳嗽、斜视、近视、视物不清、头昏、偏头痛、压痛、三叉神经痛、耳鸣、失听、颈痛、吞咽不适、胸闷、房颤。
4、第四颈椎
第四颈椎也属于普通颈椎,主要关联颈部肌肉、咽、臂等。第四颈椎如果发生错位,最易患头昏、咽喉异物感、口腔溃疡、扁桃体肿痛、黏膜炎、鼻塞、鼻炎、卡他性中耳炎、牙痛、弱视、失聪、恶心、呃逆、落枕、全手麻木、胸闷、打嗝、心动过速。
5、第五颈椎
第五颈椎主要关联手肘、食道、气管、横膈膜、心脏等。第五颈椎如果发生错位,最容易引起眩晕、视力下降、咽炎、咽喉部异物感、扁桃体炎、咽痛、音哑、哮喘、口臭、上臂痛、胸痛、心动过缓、恶心、呃逆、上肢桡侧拇食二指麻痛、血压波动、颈肩手胀痛。
6、第六颈椎
第六颈椎主要关联甲状腺、食道、气管、心肺、上肢等。第六颈椎如果发生错位,容易出现颈部僵硬、肩部痛、上肢桡侧麻痛、低血压、心动过缓、扁桃体炎、气管炎、百日咳、血压波动、哮喘、拇食二指麻木、脊痛。
7、第七颈椎(隆椎)
第七颈椎主要关联甲状腺、食管、气管、心肺、肱肌等。隆椎如果发生错位,容易出现伤风、甲状腺炎、吞咽不适、贫血、哮喘、气短胸闷、低血压、心房纤颤、上肢尺侧及无名指、小指麻痛、颈根痛、肩胛痛、阑尾炎、雷诺氏、雷纳氏综合征、肥胖、消瘦。
6、眩晕症是怎么回事
一、眩晕的概念
眩晕已经成为人类疾病中的第三大症状( Smith,1993 )。它涉及到耳鼻喉科、内科、神 经内科、脑外科、骨科、儿科、妇产科、及精神科等临床学科。颈性眩晕,主要指交感型、 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表现的眩晕。在门诊的眩晕病人中就需要首先识别是颈性眩晕还是其他原 因的眩晕。
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三者的相互协调来完成身体的平衡,其中前庭病变时引起病 理性眩晕的主要原因。眩晕是平衡系统(前庭、视觉、本体感觉系统)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一 类复杂的症状。是平衡障碍的一种主观感觉、空间定位障碍的运动错觉及体位障碍的错觉。
二、眩晕的原因
1 、前庭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的,包括内耳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及核、 内侧纵束、小脑、大脑的前庭中枢。
临床表现为旋转性眩晕、耳鸣及听力障碍、眼球震颤、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 出汗、血压降低等植物神经症状。持续时间短。它又分为三种情况: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 晕及位置性眩晕。
2 、非前庭系统性眩晕:是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各系统疾病所引起的症状,一般无旋转 感,只是头晕眼花或轻度站立不稳,很少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也无典型 的眼颤。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包括:( 1 )眼性眩晕( 2 )心、脑血管 性( 3 )全身中毒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 4 )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5 )头部外伤后眩晕 ( 6 )颈椎病及颈肌病( 7 )神经官能症。由此可见颈性眩晕仅仅是非前庭系统眩晕中的一小 部分,在众多眩晕的原因中的一种而已。
颈性眩晕: 1926 年 Barre 首先报导颈椎关节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可诱发头晕、头痛、 颈痛等症状。( Barre
7、兰大二院神经外科那个大夫看寰枕关节畸形并颅底凹陷
多数患者症状进展缓慢,偶有缓解。有些患者可无症状,仅在X线检查时发现有枕骨大孔区畸形、颅底凹陷。患者可有颈短、发际低、颅形不正、面颊耳郭不对称,但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可因畸形的程度及合并症的不同,症状与体征差异较大。一般症状可有头痛、眩晕、耳鸣、复视和呕吐等。患者可有头颈部偏斜、面颊不对称、颈项粗短、后发际低、颈部活动受限且固定于特殊的角度位置。正常的颈椎前突消失及外貌异常。患者常诉颈部强直、多以进行性下肢无力和行走困难为首发症状。起病一般为隐匿,逐渐加重,亦可在头部外伤后突然发病或加重,即在头部轻微外伤或仰头或屈颈过猛后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甚至发生四肢瘫痪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反复多次发作,整个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枕骨大孔区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
上颈神经根刺激症状主要是由于颅底畸形骨质刺激和压迫寰枕筋膜、韧带和硬脊膜,使其发生增生、肥厚或形成纤维束带,压迫上颈神经根。患者常常诉说枕部慢性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感觉减退,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肌肉萎缩、强迫头位等。
2.后组脑神经障碍症状常因脑干移位、牵拉或蛛网膜粘连,使后组脑神经受累,而出现吞咽困难、呛咳、声音嘶哑、舌肌萎缩、言语不清、咽反射减弱等球麻痹的症状,以及面部感觉减退、听力下降、角膜反射减弱等症状。
3.延髓及上颈髓受压体征主要因小脑扁桃体下疝、局部病理组织压迫延髓及上颈髓和继发脊髓空洞症所致。患者表现为四肢无力,感觉障碍,锥体束征阳性,尿潴留,吞咽、呼吸困难,手指精细动作障碍,位置觉消失;有时出现脊髓颈胸段单侧或双侧节段性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这种分离性感觉障碍为脊髓空洞症的特征表现。
4.小脑功能障碍以眼球震颤为常见,多为水平震颤,亦可为垂直或旋转震颤。晚期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说话不清,查体可见指鼻试验不准,跟膝胫试验不稳,闭目难立征阳性等。
5.椎动脉供血障碍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视力障碍、恶心呕吐、共济失调、面部感觉障碍、四肢瘫痪及球麻痹等临床症状。
6.颅内压增高症状早期患者一般无颅内压增高,一旦出现说明病情严重,而且多为晚期。症状系发生梗阻性脑积水所致,个别出现较早的患者可能为合并颅内肿瘤或蛛网膜囊肿的原因。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甚至发生枕骨大孔疝,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循环障碍或突然呼吸停止而死亡。
根据发病年龄、病程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为枕骨大孔区综合征及特有的头部外貌,借助X线检查多可诊断。但是,值得提出的是上述各种测量值,在男女之间,小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测量数值不是绝对准确,故诊断本病时,应全面观察颅底枕骨大孔区有无骨质改变及临床体征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CT扫描和MRI的临床应用,对诊断本病有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MRI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其中对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和合并脊髓空洞症显示清晰,是常规X线检查所不能做到的。
8、枕神经痛的分类
枕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枕神经痛和继发性枕神经痛。原发性枕神经痛多发于青壮年,而且发病前大察有受凉、劳累、潮湿、不良姿势的睡眠等诱因。最常见的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感染炎症或中毒性神经炎。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疟疾、风湿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或酒精中毒、铅中毒等。
继发性枕神经痛的病因有:
(l)颈椎疾病:颈椎骨质增生是最常见的原因。少数可为颈椎结核、类风湿性脊椎炎或转移癌。
(2)椎管内病变:上颈段脊髓肿瘤、抗大孔区肿瘤、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脊髓空洞症等。
(3)寰枕部先天畸形:颅底凹陷症、枕大孔狭窄、寰枕融合、寰枢脱位、上颈椎椎体分隔不全(融合)、小脑扁桃体下疵等。
(4)损伤:枕下关节韧带损伤、寰椎前后弓骨折、寰枢推半脱位1颈肌损伤等。
9、寰椎和枢椎(第一、二颈椎)有什么特殊性
寰椎和枢椎对整个脊椎起着第一主导作用。
寰椎与头部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头部起一个支撑作用,由前后两个椎弓和两个侧块相互连成环状,大而平,就像一个椭圆形的大支架稳稳地托着头部。
枢椎是颈椎中最为坚固的椎骨,具有枢纽作用,椎体较小,后半部分的棘突很大,并且椎体上部分有个像大牙齿一样的突起向上伸入寰椎中,和寰椎共同构成了寰枢关节。
当头部和寰椎一有动作时,枢椎就会马上响应,有力地带动下面各段脊椎随之而动。
(9)寰枕关节韧带损伤扩展资料
颈椎共七块,其中第3、4、5、6颈椎为典型椎骨,1、2、7为非典型椎骨。所有颈椎的横突孔中都有椎血管走行(椎动、静脉,第7颈椎横突孔中无椎动脉走行)。
典型颈椎的特征为:椎体较小,左右径大于前后径,上面突起形成侧缘关节,下面凹陷;椎孔较大呈三角形。
第7颈椎的棘突特别长近似水平,末端不分杈,形成结节,在皮下易触及,常用来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观察椎孔和横突孔,注意在第7颈椎处椎孔和横突孔最小。观察典型椎骨的不规则椎体、侧面的关节突、三角形的椎孔和关节突的上关节面。
人的颈椎和腰椎特别容易出问题,但胸椎却好得多。这是因为胸椎周围有肋骨牵拉保护着,形成了一种力的相互作用,以确保胸椎能够保持中正。但是,颈椎和腰椎就不同了,它们没有肋骨牵拉固定着,它们靠的是多组韧带和小肌肉群,如果这些组织发生问题,就会导致颈腰椎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