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管裂孔疝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治疗
食管裂孔疝治疗的目的在于防止胃食管反流,促进食管排空以及缓和或减少胃酸的分泌。须根据食管裂孔大小、病理分型、是否合并胃食管反流和胃扭转、临床症状轻重缓急、是否有症状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治疗方法。无症状者一般不需要治疗,有症状者大多数经内科治疗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仅少数患者要外科治疗。
1.非手术治疗婴儿食管裂孔滑动疝、症状轻微的小型食管裂孔滑动疝在发育过程中可以自行消失或好转,可首选保守治疗。
(1)饮食调节:婴幼儿可选用黏稠饮食,餐后适当拍打背部,使胃内气体排出;多用低脂肪、高蛋白饮食,以增加下食管括约肌的紧张性,并能减少反流;避免刺激性食物,并应禁酒、烟和咖啡;少量多餐,充分利用唾液对胃酸的中和作用;进食要缓慢,避免饱餐,尤忌睡前饱食。
(2)借助于重力作用,预防反流:多采用半坐位、坐位或竖立位;餐后不宜立即躺下,养成餐后散步的习惯;睡眠时床头垫高15~20cm以上。
(3)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如弯腰、裤带过紧、便秘、呕吐、咳嗽,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4)胃动力药物的应用:如西沙必利(cisapride)、多潘立酮(吗丁啉)及甲氧氯普胺等,可通过增加括约肌的紧张性和促进胃及食管的蠕动,减少反流并促进食管炎的愈合。忌用抗胆碱能药物,以免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延缓胃排空、促进胃食管反流。
(5)治疗食管炎:轻、中度食管炎用H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西咪替丁及雷尼替丁等)治疗8~12周,疗效良好,并且奥美拉唑(洛赛克)较西咪替丁及雷尼替丁的效果好,可使80%~85%病人的食管炎愈合或症状完全缓解,但需继续服药,否则会复发。但对严重的食管炎无效。可适当应用抗酸剂或中和胃酸的药物。
(6)监测: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应定期行钡餐透视检查、食管镜检查及动态检测24hpH值。如经非手术治疗,24h监测pH值<4、食管炎症较重、食管下端(高压带)压力显著低于胃压、呕吐症状明显者,应考虑手术。
2.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使食管下段及胃食管结合部恢复到其腹腔内的正常位置,并加强下食管括约肌。手术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将食管腹腔段恢复到正常位置;固定食管、贲门;将变钝的His角变锐;修复、缩小扩大的食管裂孔;防止反流。
(1)手术适应证:①有严重胃食管反流、呕吐频繁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并影响生长发育、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先天性食管裂孔滑动疝;②并发严重食管炎、溃疡、出血,或出现严重贫血经内科治疗无效者;③严重食管狭窄而行扩张术无效者;④反复出现呼吸道并发症,如反复发生喉炎、咽炎和吸入性肺炎者;⑤膈疝内胃溃疡、胃出血、胃穿孔者;⑥食管旁疝、混合性食管裂孔疝或疝囊巨大、反复嵌顿而产生心肺压迫症状者;⑦反流性食管炎恶变、不能排除恶变或有柱状上皮覆盖者;⑧食管旁疝发生嵌顿,经即刻插入胃管减压不成功或症状不改善者,应急症剖腹探查。
(2)传统的抗反流手术方法:传统的抗反流手术主要通过开腹或开胸术来进行。开腹手术多用于腹腔广泛粘连、腹腔镜手术有禁忌的病人。常用防反流的术式有Nissen胃底折叠术、Belsey手术、Hill胃后固定术等。Nissen手术可经腹或经胸实施,主要通过用胃底包绕食管下端一周抗反流,据报道其有效率达96%,目前认为是较好手术方式。Hill手术是经腹行胃后固定,并缩窄食管胃接合部,应用正确有效率达90%以上。Belsey胃底折叠术是经开胸进行的,长期随访复发率达15%,一些学者认为其疗效较Nissen胃底折叠术差,目前应用较少。
此外,多年来采用的以硅制假体(Angelchik假体)围住腹段食管,以轻微缩窄下段食管、增加括约肌压力、预防疝复发的方法,已弃之不用。因可发生假体移位、食管受压及溃疡形成。
①经胸入路手术:视野显露好,但创伤较大,且对心肺影响较大。适应于食管裂孔开大显著、估计粘连较重、胃扭转以及疝入右侧胸腔者,食管过短者更须采用此入路。
方法:经左胸第7或第8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后先切断肺下韧带,充分显露纵隔胸膜;然后剪开纵隔胸膜并游离食管下段,打开疝囊、去除多余囊壁组织;充分显露两侧膈肌脚并在食管后缝合固定2~3针,再行胃底折叠缝合防反流;最后缝合膈肌与食管边缘重建食管裂孔,新裂孔以能容纳成人示指尖为度。
②经腹入路手术:本术式侵袭小、恢复快,可同时检查腹腔内脏器,处理消化道畸形,且幽门成形和胃底折叠术操作方便。适应于低龄的食管裂孔疝者。
方法:多用左上腹旁正中切口或左上腹部横切口。入腹后先切断左肝三角韧带,充分显露食管裂孔;然后切断松弛的膈食管韧带,打开疝囊,游离食管,并将疝入胸腔的贲门胃底恢复到正常位置,切除多余疝囊;缝合左右膈肌角以修复食管裂孔,最后依据具体情况行胃底折叠及幽门成形术。
(3)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腹腔镜手术治疗本病的报道愈来愈多,因其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受到临床的欢迎。在美欧等国家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抗反流术是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外较常做的腹腔镜手术,但有上腹手术史者应作为相对禁忌证。
①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A.腹腔镜手术禁忌证:不能耐受全麻或不能耐受手术者,包括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和近期发生心肌梗死或难以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者;有上腹手术史者(相对禁忌证)。
B.术前准备:a.确定合并胃食管反流及其并发症的情况,如食管和胃钡餐造影、胃镜检查、食管测压和24h食管pH监测。b.首先要对心、肺功能进行正确的评估,如进行心电图检查,拍摄胸部平片,检查心、肺功能。c.治疗伴随其他疾病,如治疗肺部感染,纠正心、肺肾功能不全和贫血等,待心、肺功能有所改善后再行手术治疗。d.多数食管裂孔疝患者营养较差,体质衰弱,手术前应加强营养支持。e.由于食管裂孔疝手术中有可能造成食管或胃穿孔,因此术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f.术前晚餐进流质饮食、灌肠。g.术前插胃管和导尿管。
近年来,西方国家十分重视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如术前给予低分子量肝素,术中使用下肢间歇加压气囊等。
C.体位与麻醉:患者取改良截石位,头部抬高10°~30°,采用气管插管麻醉。
D.特殊器械准备:10mm套管3~4个,5mm套管2个,12mm套管1个(非必须);肝脏拉钩;10mm无损伤抓钳;超声刀;持针器2把;腔内缝合装置或缝合器(非必须);人造网片(非必须);食管扩张器。
E.手术位置:术者医生位于患者两腿之间,但也可站立于患者侧方。
F.手术步骤:
a.建立气腹。
b.放置套管:通常使用5个5~10mm套管。腹腔镜的套管放置于剑突下12cm、并偏向左侧2cm处;第2个套管位于左肋缘下、距剑突10cm处,为主要操作孔,可置入分离钳和超声刀等;用于放置肝脏拉钩的套管放置在右肋缘下、距剑突15cm处;第4个套管安放在右上腹、与第2个套管位置相对应处,作辅助操作孔;最后1个套管置于左肋缘下、距第2个套管约7cm处,可放入10mm无损伤抓钳。
c.探查、复位疝入脏器、处理疝囊:由患者右侧的助手操作,经剑突下套管径路用肝脏拨杆多叶拉钩牵拉肝左外叶,暴露食管裂孔。注意用力要恰当,避免损伤肝脏,通常不需切断肝脏左三角韧带;位于患者左侧的另一助手用无损伤抓钳抓持胃底部并向患者左下方牵拉,协助显露扩大的食管裂孔处环状缺损,可见不同程度的胃底、网膜,甚至小肠等疝入;术者左右手各持一把无损伤抓钳,采用两手交替抓持和牵拉的方法,将疝入的胃底部逐渐还原至腹腔内;沿疝囊边缘开始环形切除疝囊,切开疝囊可以从食管或胃前方裂孔处开始。
d.修补扩大的食管裂孔:为防止食管裂孔缝合修补术后并发吞咽困难,在缝合修补前,需要在麻醉医师协助下,在食管内插入适当大小的食管扩张器。食管裂孔修补方法有2种:
方法1,人造网片修补食管裂孔缺损:适用于巨大食管裂孔疝。网片边缘覆盖疝环边缘要超过2cm以上,应用吻合器或持针器缝合法(用不吸收缝线)。人造网片修补法具有无张力修补裂孔的优点,但网片与食管或胃壁的长期接触和摩擦,有导致局部食管或胃壁溃烂的可能。
方法2,直接缝合修补食管裂孔:可采用持针器缝合、体内和体外打结法,一般用不吸收线(0号聚酯线或丝线)直接于食管下方间断缝合2~6针,关闭两侧膈脚。有条件者应用腹腔镜下缝合装置则更方便。
②腹腔镜胃底折叠抗反流术:多数病人需要加做胃底折叠抗反流术,以防止疝复发和防治胃食管反流疾病。
A.术前准备、手术器械、手术体位、建立气腹、套管位置: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B.处理疝囊、复位疝入脏器:通常需要切除疝囊后,才能使疝入的脏器完全复位,切开疝囊可以从食管或胃前方裂孔处开始,然后从左侧开始向右侧分离,逐步使疝囊从裂孔弓和纵隔分离出来。对可复性疝,在邻近胃食管接合部分离疝囊,胃短血管通常延长而不需要离断。在肝尾叶下方切开肝胃韧带,以显露小网膜囊。较大的食管旁疝,小网膜囊可延伸到纵隔。纵隔内小网膜囊的延伸往往在前方受到肝胃韧带、疝入的胃和胃脾韧带的限制。处理疝入纵隔的小网膜囊常常是食管旁疝复位的关键。从肝胃韧带进入小网膜囊后,辨清小网膜囊后层的腹膜,该层腹膜在食管的后、右方覆盖膈肌的左右脚。进一步向小网膜囊的后、外方向分离,沿右膈肌脚向下分离小网膜的最上部分(在Ⅲ型食管裂孔疝时随疝囊一起被疝入纵隔)和疝囊,可以使小网膜囊复位,同时游离食管后部和疝入的胃。将整个疝囊和胃游离出来后,用无损伤抓钳将疝入的胃底部逐渐还原至腹腔内。切除疝囊,并从12mm套管中取出。
C.游离胃近端:因有胃底及其韧带阻碍,在左侧沿左膈肌脚向下分离会有困难,须首先切断胃脾韧带,游离胃近端大弯侧,使胃底与膈肌游离。离断胃短血管方法:两端各上两个钛夹后剪断或直接用超声刀切断,切断和游离胃近端小弯侧。有的医生不主张离断胃短血管和游离胃近端,但多数医生强调充分游离胃近端。
D.游离食管下段:先用电凝钩或超声刀离断膈食管韧带和肝胃韧带,游离并显露食管下端、贲门、两侧膈肌脚和胃底部,沿两侧膈肌脚进一步向下完成后壁分离,使食管完全游离。牵引胃食管接合部,测定食管长度。如果认为食管长度不够,可以向近端游离10cm左右。如果食管仍不够时,则应行食管延长术。游离食管下段时应避免损伤迷走神经。
E.修补食管裂孔:在食管后方用不吸收缝线将聚四氟乙烯补片缝合于两侧膈肌脚,以修补食管裂孔,最上一针缝线和食管后壁之间需有lcm距离(参见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对于巨大食管裂孔疝,还需在食管前面修补数针。
F.胃底折叠:胃底折叠术可以固定胃底,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
a.Nissen手术:用两把无损伤抓钳夹持胃底大弯边缘处胃壁组织,经食管后方将胃底大弯侧部分胃壁拉至食管右侧;插入食管扩张器或大号胃管至胃内;在食管下端、前方用0号不吸收线间断缝合2~3针,完成宽约2cm的胃底360
2、请教,胃左动脉与肝胃韧带
腹,盆壁与脏器之间或相邻脏器之间的腹膜结构,称韧带,多数为双层,少数为单层,有固定脏器的作用。
位于肝胃韧带两层腹膜之间的结构有 胃左动静脉,胃左右淋巴结,迷走神经胃前后支。
3、肝胃韧带和肝十二韧带各有哪些内容物
您好! 从肝下面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称为小网膜,可分为两部分:其中位于右侧连于肝门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它构成小网膜的右侧游离缘(如图所示),其中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含有3个重要结构:有位于...2846
4、肝胆脾ct:肝脏汇管区扩张及肝胃韧带间隙淋巴结肿大严重吗
你好,根据肝胆脾ct报告,首先考虑是肝组织的炎性反应、也许体内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的,应该明确病因。需要结合临床,确诊最终靠病理,一般放射科出的报告,如果高度怀疑是癌,一般都会写出来。
5、局解腹腔相关
1、腹部的境界上界:为胸廓下口,即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和第12胸椎围成;下界:为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嵴至第5腰椎下缘的连线。
2、腹膜:是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呈半透明状,有壁腹膜和脏腹膜之分。
3、腹膜形成的结构:网膜,系膜,韧带,皱襞,隐窝,陷凹
4、腹膜腔:是指脏腹膜和壁腹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仅有小量滑液。
5、腹腔:是指膈以下、盆膈以上、腹前壁和腹后壁之间的腔,内有许多腹腔脏器及腹膜腔等。
6、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腹膜内位器官:脾、胃、空肠、回肠、盲肠、横结肠和乙状结肠。
腹膜间位器官: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子宫和膀胱。
腹膜外位器官:胰、输尿管、肾及肾上腺、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
7、大网膜:胃与横结肠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胃结肠韧带(胃网膜左、右血管)。
8、小网膜:由肝门向下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可分为二部分: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 。
9、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十二指肠空肠襞共同构成,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0、简述膈下间隙的分部。
答:结肠上区,又称膈下间隙,被肝分为肝上间隙和肝下间隙。
(1)肝上间隙:被纵行的镰状韧带分为左肝上间隙和右肝上间隙,其中左肝上间隙又可被左三角韧带分为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肝上面后部没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称裸区,它与膈相接之部称为膈下腹膜外间隙。
(2)肝下间隙:以肝圆韧带为界分为左肝下间隙和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左肝下间隙又以小网膜和胃为界分为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即网膜囊)。
11、肝肾隐窝(名解):为右肝下间隙的底部,因其位于肝右叶下方与右肾上端之间故得名,是平卧位腹膜腔最低点。
12、肝肾隐窝是平卧位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炎病人宜采取半卧位,使炎症渗出液向下流入盆腔最低部位,如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或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以减少腹膜对其吸收,并可通过直肠或女性阴道穿刺技术来确诊和治疗。
13、试述网膜囊的名解、位置和境界。
答:是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网膜囊位于小网膜和胃的后方
境界:①前壁:小网膜、胃后壁和胃结肠韧带;②后壁:横结肠系膜及覆盖于胰、膈、腹主动脉、左肾及左肾上腺前方的腹膜;③上壁:膈下方的壁腹膜、肝尾状叶;④下壁:大网膜前、后两层的愈着部;⑤左界: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⑥右界:网膜孔。
14、网膜孔境界:可通过1-2横指,孔的前界是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固有A.、胆总管、肝门静脉),后界是下腔静脉表面的壁腹膜,上界是肝尾状叶,下界是十二指肠上部。网膜孔是网膜囊与腹膜腔的唯一通路
15、 结肠下区以升结肠、降结肠和小肠系膜为界,分为右结肠旁沟、左结肠旁沟、右结肠系膜窦、左结肠系膜窦四个间隙。
△16、简述胃的位置、毗邻、动脉、静脉和淋巴结,胃大部分切除时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切除的标志。
答:①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T11左侧,幽门位于L1右侧。
②毗邻:胃前壁的前方右侧有肝、左侧有膈,下部接触腹前壁,胃后壁隔胃网膜与胃床(膈、脾、胰、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其系膜等)相邻。 ③动脉:胃的动脉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胃小弯有胃左动脉(腹腔干分支)、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或肝总动脉的分支)。胃大弯有胃网膜左动脉(脾动脉分支)、胃网膜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还有胃短动脉,可能有胃后动脉(都是脾动脉分支)。 ④静脉:与同名静脉伴行,最后均注入肝门静脉。 ⑤淋巴结:均注入腹腔淋巴结。 ⑥胃大部分切除时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切除的标志:胃小弯——胃左动脉第1~2支分支之间,胃大弯——胃网膜左动脉第1~2支分支。
17、手术时区分胃与十二指肠上部的标志是幽门前静脉,辨认空肠起始的标志是十二指肠悬韧带,辨认幽门窦与幽门管的标志为胃大弯侧的中间沟。
18、肝外胆道构成:由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等组成。胆总管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肠腺和十二指肠壁段四段,胆总管手术多在十二指肠上段进行。
19、胆囊三角(名解):又称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手术中常在此寻找胆囊动脉。
20、胆囊底的体表投影为右锁骨中线或右腹直肌外侧缘与右肋弓的交点,胆囊动脉一般发自肝右动脉,手术时在胆囊三角容易找到该动脉;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阑尾动脉一般发自回结肠动脉,沿阑尾系膜可以找到此动脉。
21、McBurney点(名解):即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炎时此处常有明显的压痛。
△ 22、阑尾的位置和形态,体表投影,血管、神经和淋巴结,临床意义。
答:①位置和形态:为一蚓状盲突,直径约0.5cm,一般位于右髂窝内,附于盲肠后内侧壁近下端处。三条结肠带汇合于阑尾根部,手术时可作为寻找标志。阑尾系膜为三角形,连于小肠系膜下部,内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②体表投影: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③血管、神经和淋巴结:阑尾动脉一般发自回结肠动脉,阑尾静脉与之伴行,经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入肝门静脉;神经来自肠系膜上丛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淋巴结均引流至肠系膜上淋巴结,经肠干入乳糜池。 ④临床意义: A、化脓性阑尾炎时,细菌栓子可随肝门静脉入肝,导致化脓性门静脉炎和肝脓肿;B、小孩阑尾炎易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因为小孩阑尾壁薄,大网膜较短,诊断迟缓。 C、阑尾的位置可有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回肠后位、盲肠下位、腹膜外位、高位阑尾等。
23、小肠系膜根的位置是从左上到右下,其长度远远短于小肠,因而小肠系膜呈扇形。
24、系膜三角(名解):空、回肠被腹膜包绕形成系膜时,在系膜缘处留有小部分肠壁裸露,此裸露肠壁与系膜形成以三角形间隙称系膜三角。在小肠吻合术是,应注意缝闭此三角,以促进愈合,防止发生肠瘘。
结肠的动脉:肠系膜上A:回结肠A,右结肠A,中结肠A。肠系膜下A:左结肠A,乙状结肠A
25、试述肝门静脉的组成、合成部位、属支和特点及其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部位。
答:①组成: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和脾静脉; ②合成部位:胰颈后方; ③属支与收集范围: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主要收集腹腔内除肝以外未成对脏器的静脉血; ④特点:肝门静脉是肝的功能性血;门静脉及其属支内缺少功能性静脉瓣,肝门静脉内压力过高时血液易发生逆流,当门静脉阻塞时,可导致门脉高压症,并可引起呕血、便血、脐周静脉曲张、腹水和脾肿大等症状; ⑤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部位: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脐周静脉丛和Retzius静脉。
26、腹膜后隙位于腹后壁的腹膜和腹内筋膜之间,向上与后纵隔相通,向下通盆腔腹膜后间隙。腹膜后隙的层次:第一层主要为胰和十二指肠;第二层包括十字形血管架和肾、肾上腺及输尿管,血管为纵行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横行的肾动、静脉,斜行的睾丸(卵巢)动脉;第三层包括胸导管、乳糜池和腰干等
△ 27、胰的位置与毗邻、分部、血管与淋巴回流、占位病变时出现症状。
答:①位置与毗邻:位于腹后壁,前面隔网膜囊与胃相邻,后方有下腔静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腹主动脉,右端胰头被十二指肠环抱,左端胰尾接脾门。 ②分部:胰分为头、颈、体、尾4部,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③血管与淋巴回流:胰头——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颈——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体、胰尾——脾动脉。静脉主要回流到肝门静脉系。胰的淋巴回流到胰上、下淋巴结和脾淋巴结,再注入腹腔淋巴结。 ④占位病变时出现症状:胰头部肿瘤可压迫十二指肠引起梗阻;压迫下腔静脉引起下肢水肿;压迫肝门静脉引起腹水;压迫胆总管引起胆汁排出,引起阻塞性黄疸。
28、肾的位置和体表投影,手术入路位置及层次。
答:①位置和体表投影:位于腹后壁,在脊柱腰段两侧。右肾上端平T12,下端平L3,第12肋斜过其后面上部。左肾上端平T11,下端平L2,第12肋斜过其后面中部。肾门的体表投影为第12肋与竖脊肌外侧缘的夹角处,即肾区。 ②手术入路位置及层次:经腰上三角,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肌层(包括背阔肌、腹外斜肌、下后锯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后脂肪及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腹股沟神经(可能遇到)、肾筋膜、肾脂肪囊、肾纤维囊。
29、肾区(名解):在腰背部,肾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竖脊肌外侧缘和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肾炎或肾盂肾炎时,此处可有叩击痛。
30、肾蒂内结构,由上到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由前向后则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31、胰头和胰颈的血液由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和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肾上腺有三对动脉,包括肾上腺上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肾上腺下动脉,分别发自膈下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
32、下腔静脉的属支主要有肝静脉、肾静脉、腰静脉和膈下静脉等。左、右肾静脉均注入下腔静脉,但左肾静脉还收纳左睾丸(卵巢)静脉、左肾上腺静脉。
6、肝胃韧带区稍低密结节是怎么回事?
1.建议:这个很危险,就要看低密度结节的性质了,一般低密度结节是良性的肝脏肿瘤疾病,但是不能排除完全不是恶性的。
2. 最好是再结合B超检查以及血AFP检查,排除了肝癌的可能性以后才能放心,良性的就可以使用手术或者药物治疗,不用担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