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髋关节 > 阳跷脉髋关节上的穴位

阳跷脉髋关节上的穴位

发布时间:2021-05-04 01:30:05

1、按摩哪几个穴位使足少阳胆经通畅, 怎样判断足少阳胆经是否通畅?

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左右各44穴。

本经循行路线:足少阳胆经起于由外眼角起,上行至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后入缺盆。由耳后分出支脉1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由外眼角分出支脉2下行大迎穴,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行过颊车穴至颈部,会合于缺盆,由此下行胸中,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气街(腹股内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本经主干(直行脉)由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腓侧下行腓骨头前,直下至腓骨下端,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入第4足趾外侧。由足背分出支脉3入足大趾趾缝间,沿第1跖骨与第2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偏头痛,颔痛,目痛,腋下肿,瘰疠,沿胸、胁、肋、髋、膝外侧、小腿外侧等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汗出振寒,疟疾。

内脏——胁下痛,口苦,嗳气,呕吐。

本经主治病证:头面疾患、神志疾患、妇科疾病。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穴)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口、眼歪斜。

听会(足少阳胆经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上关(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面痛,齿痛,惊痫,瘈 。

颔厌(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瘈 。

悬颅(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耳鸣。

悬厘(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曲鬓(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目外眦痛,耳鸣。

率谷(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目痛。

天冲(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颈项强痛。

浮白(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疠,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头窍阴(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齿痛,瘿气。

完骨(足少阳胆经穴)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齿痛,瘿气。

本神(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阳白(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目外眦疼痛,眼睑 动,雀目,口、眼歪斜。

头临泣(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风,热病,癫痫,目痛。

目窗(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齿龋肿,小儿惊痫,项强。

正营(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目痛,项强。

承灵(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项强。

脑空(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痛。

风池(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蹻脉、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肩井(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疠,难产,诸虚百损。

渊腋(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胸满,胁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辄筋(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胸、胁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日月(足少阳胆经穴;募穴——胆)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吞酸,呕吐,呃逆,黄疸,胸、胁痛,胃脘痛。

京门(足少阳胆经穴;募穴——肾)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水肿,腰痛,胁痛。

带脉(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腹痛。

五枢(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维道(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居髎(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蹻脉交会穴)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环跳(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痛,膝、踝肿痛不能转侧,脚气。

风市(足少阳胆经穴)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痒,脚气。

中渎(足少阳胆经穴)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脚气。

膝阳关(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鹤膝风,脚气。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合穴;八会穴之筋会;胆之下合穴)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阳交(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脉郄穴)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 ,膝、股痛,下肢痿痹,膝、胫痛,胸、胁痛。

外丘(足少阳胆经穴;郄穴)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脚气,胁肋痛,癫狂。

光明(足少阳胆经穴;络穴)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阳辅(足少阳胆经穴;经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疠,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悬钟(足少阳胆经穴;八会穴之髓会)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胸、胁痛,腰、腿痛。

丘墟(足少阳胆经穴;原穴)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足临泣(足少阳胆经穴;俞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疠,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地五会(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胻痛,足跗肿痛。

侠溪(足少阳胆经穴;荥穴)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胻酸,足跗肿痛,疟疾。

足窍阴(足少阳胆经穴;井穴)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4) 颔厌 GB4 Hàn yàn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5) 悬颅 GB5 Xuán lu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6) 悬厘 GB6 Xuán lí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7) 曲鬓 GB7 Qū bìn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8) 率谷 GB8 Shuài g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9) 天冲 GB9 Tiān chōng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配伍〕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10) 浮白 GB10 Fú bái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分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11) 头窍阴 GB11 Tóu qiào yīn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12) 完骨 GB12 Wán g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13) 本神 GB13 Běn shén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14) 阳白 GB14 Yáng bái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15) 头临泣 GB15 Tóu lín qì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16) 目窗 GB 16 Mù chuā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17) 正营 GB17 Zhèng y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18) 承灵 GB18 Chéng l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19) 脑空 GB19 Nǎo kōng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狂痫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20) 风池 GB20 Fēng chí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21) 肩井 GB21 Jiān jǐng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分支;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22) 渊腋 GB22 Yuān yè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解剖〕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之支。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
(23) 辄筋 GB23 Zhé jīn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2、足阳明胃经上有哪些穴位之一

(一)承泣 足阳明经、阳跷、任脉的交会穴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二)四白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三)巨髎 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 斜刺或平刺0.3-0.5寸(四)地仓 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定位 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斜刺或平刺0.5-0.8寸(五)大迎定位 下颌角前1.3寸凹陷中,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即于凹陷下端取之 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六)颊车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

3、人身体上精确的讲。有多少穴位,包括奇经八脉。

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学361个,并延续至今。
人体经络系统有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十二经别\经筋\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
其中的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 奇异有别于十二正经。
武侠小书中常说的任督二脉及带脉就是属于这奇经八脉,
看来很重要的经脉啊

4、九阴真经阴/阳跷脉隐怎么打通 打通方法解析

修炼此经脉至一定境界后,将能受到阴柔和太极内功的护持,内功种类越多,层数越高效果越好。且与阴跷脉无法同时激活。
经脉属性:

周天

罡气

内息

气血

内力

180

33

50

813

271

穴位开启:
灵枢遗策·照海(隐):使用打通阴跷脉·隐第1个穴位照海·隐。使用需消耗修为:1000000
灵枢遗策·睛明(隐):使用打通阴跷脉·隐第2个穴位睛明·隐。使用需消耗修为:3000000

5、奇经八脉是指那里

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腧(shu4)脉、阳腧脉、阴蹻(qiao1)脉、阳蹻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的分布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
督脉
1.督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③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④上行巅顶,⑤沿前额下行至鼻柱。(图1-14) 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 交会腧穴:长强,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百会、水沟,神庭。
2. 任脉
任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②向上行于阴毛部,③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④到达咽喉部,⑤再上行环绕口唇,⑥经过面部,⑦进入目眶下(承泣穴属足阳明胃经) 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交会腧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阴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浆。
编辑本段3. 冲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向上行于脊柱内,③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④上达咽喉,⑤环绕口唇。(图1-16) 主要病候:腹部 冲脉
气逆而拘急。 交会腧穴: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
4. 带脉
循行:①起于季胁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②横行绕身一周。(图1-17) 带脉
主要病候:腹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 交会腧穴:带脉、五枢、维道。
5. 阴腧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侧,②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③与足太阴经相合,④过胸部,⑤与任脉会于颈部。(图1-18) 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交会腧穴:筑宾;府舍,大横、腹哀 阴维脉
;期门;天突、廉泉。
6. 阳腧脉
循行:①起于足跟外侧,②向上经过外踝,③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④经胁肋后侧,⑤从腋后上肩,⑥至前额,⑦再到项后,合于督脉。(图1-19) 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疼。 交会腧穴:金门;阳交;臑俞;天髎;肩井;头维;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风府、哑门。
7. 阴蹻脉
循行: 阳蹻脉
①起于足舟骨的后方②上行内踝的上面,③直上沿大腿内侧,④经过阴部,⑤向上沿胸部内侧,⑥进入锁骨上窝,⑦上经人迎的前面,⑧过颧部,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蹻脉相会合。(图1-20) 主要病候:多眠、癃闭,足内翻等证。 交会腧穴:照海、交信;睛明。
8.阳蹻脉
循行:①起于足跟外侧,②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没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③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图1-21) 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足外翻等证。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仓、巨髎、承泣;睛明;风池。

具体的看百科吧http://ke.baidu.com/view/97062.htm

6、足少阳胆经上有哪些穴位二

定位 渊腋穴前1寸,第四肋间隙 刺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四)日月 胆的募穴,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 定位 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 刺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五)京门 肾的募穴 定位 第十二肋端 刺法 直刺0.5-1寸 (二十六)带脉 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定位 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 刺法 直刺1-1.5寸 (二十七)五枢 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定位 在侧腹,髂前上棘之前0.5寸,约平脐下3寸 刺法 直刺1-1.5寸 (二十八)维道 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定位 五枢穴前下0.5寸 刺法 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1.5寸 (二十九)居髎 足少阳胆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定位 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 刺法 直刺1-1.5寸

7、人的臀部有什么重要穴位?

臀部有一个穴位是八髎穴。中医中虽没有臀部理疗的概念,但臀部却有督脉和膀胱经经过,为阳气聚集之处。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养生穴位,就是八髎穴。

八髎穴是八个穴位的总称: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八髎穴所在的区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

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可能处于一定的“亚健康”状态,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八髎穴来改善身体内部环境。通过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可以从外而内调理胞宫。

另外,督脉起于胞宫,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这些大脉来支配。八髎穴是支配盆腔内脏器的神经血管汇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气血的总开关。

因此,务必保证这些穴位畅达无阻。运用中医智慧调理身体,应内外兼修,建议患者用中药温肾补阳,调整体质或艾灸上述重点穴位,对失眠、便秘等疾病的治疗,甚至情绪的疏导都有很好的作用。

(7)阳跷脉髋关节上的穴位扩展资料:

5大养生按摩穴位

1、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之上,属于任脉,是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此外,一身宗气也汇合于此穴。膻中有理气开胸、降气通络之功,多用于治疗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乳腺增生、咳嗽、哮喘等心肺疾病。可用掌根来回摩擦,以透热为度。

2、三阴交:在小腿部内侧内踝高点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为主治妇科病常用穴。妇女由于月经、胎产、哺乳等,以血为用,又易耗血,因此,情绪易于激动,肝气容易郁滞,出现肝血不足的状态。

三阴交能疏理肝脾养血,常用来治疗月经不调、崩漏、痛经、经闭、带下、产后腹痛、习惯性流产、乳汁缺乏等。

3、足三里:位于小腿的外侧,膝盖骨斜下方。足三里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的要穴,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患,如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炎等疾病,只要有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呃逆、便秘、泄泻等症状,都可以按这个穴位进行保健。

4、涌泉:在足心凹陷处。平时按揉有助于治疗咽喉肿痛、头痛、眩晕、高血压等。由于此处最敏感,刺激后有开窍苏厥、回阳醒脑的特殊功效,若发现有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可给予该穴位强刺激,按揉50~100次。

5、关元:位于肚脐下三寸,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遗尿、阳痿、泄泻、带下、不孕不育、闭经、产后腹痛等。

8、阳跷脉 阳跷脉在哪里 阳跷脉穴位

阳跷脉【循行】 [1]《灵枢·寒热病》:足太阳右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1),名曰眼系(2)。……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交于目锐(应作“内”)眦。 [2]《难经·二十八难》: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交会穴}申脉、仆参(足太阳),跗阳(郄;足太阳),居髎(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巨骨、肩髃(手阳明),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睛明(足太阳),风池(足少阳)。【注释】 [1]目本——意指眼的根部。 [2]眼系——即目系,指眼与脑的连系。
【语译】 (无) 【附】《奇经八脉考》【循行】 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于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复会任脉于承泣,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五脉会于睛明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按:阳跷交会穴《甲乙》无风池、风府,据《难经》补。)【功能】 (无)【病证】 (无)

9、脚上穴位为什么连接全身部位?

中医讲天人相应 人和宇宙自然是一个整体 人本身也是个整体 局部整体都存在一定联系 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 所以不能片面的用西医的思维来理解

与阳跷脉髋关节上的穴位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