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髋关节 > 髋关节操作视频

髋关节操作视频

发布时间:2021-03-17 12:32:55

1、右髋关节融合怎么办才能锻炼啦开视频

1

2、髋关节保健操

膝关节是人体滑膜最多,关节面最大和结构最复杂的关节,由于膝关节滑膜广泛并位于肢体较表浅部位,故遭受损伤和感染的机会较多,膝关节滑膜炎主要是因膝关节扭伤和多种关节内损伤,而造成的一组综合症。如半月板损伤、滑膜损伤、交叉韧带或侧副韧带损伤,关节内损伤和脱位,膝关节骨关节炎继发膝关节慢性滑膜炎和关节游离体等。另一种原因是感染,其中常见的是滑膜结核,一般讲,滑膜内血管丰富,血液循环良好,对细菌抵抗力较强,但在感染结核菌的情况下,病情进展较缓慢,其症状表现时好时坏,此为膝关节慢性滑膜炎之一。

滑膜解剖与性能

滑膜是一层具有丰富血管的结缔组织,除了关节软骨和半月板之外,它覆衬了关节内大部分结构,包括关节纤维囊内侧面、关节内韧带和肌腱表面,以及关节内骨面。

(一)滑膜

滑膜可分为两层,即较薄的表层和滑膜下层,表层有2---3层细胞,在电镜下可确认出两种细胞,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界线,它们和巨噬细胞密切相关,构成滑膜表层的两种细胞如下:

1、巨噬细胞样细胞(A(M)):这种细胞体积大,并有许多伪足伸入滑膜间隙中,胞浆内有大量的溶酶体和吞噬空胞,这种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进入关节腔的内源性或外来的异物,如关节内出血、关节磨损脱落的软骨微屑及注入的药物。异物被吞入一个吞噬空泡内,随后空泡与溶酶体融合,在空泡内溶酶体被激活,通过降解酶作用,产物从细胞排出,进入滑液,或疏松结缔组织内。但有些物质以不溶解形式存在于滑膜细胞内,保持不活动状态。

2、纤维母细胞样细胞(B(F)):这种细胞有大量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多糖体,也有Golgi器和光面内质网,以及很多的含氧化酶和用于氧化磷酸化场所的线粒体。这种细胞和滑液内的透明质酸盐--蛋白质的合成及分泌有关。滑膜细胞层与滑膜下层之间没有基底膜,此点与上皮不同。滑膜下组织可以是疏松性、脂肪性和纤维脂肪性。

(二) 关节囊与滑液

包绕滑膜的关节囊与关节两骨端的骨膜紧密相连,关节囊常为"间断性",故滑膜组织可以从孔隙中突出,而形成滑囊。完全正常的滑膜是平滑的,一般没有绒毛状突起。除非在大的脂肪皱襞之间,但此处绒毛小而少,且无血管,故这些部位损伤不易愈合。

滑膜液

滑膜液位于关节腔内,也称关节液或滑液,是由滑膜下毛细血管内的血浆滤过,经过滑膜进入关节腔,同时滑膜细胞也分泌许多透明质酸,共同形成滑膜液,以润滑关节,营养软骨,在正常情况下,关节腔的滑液量很少,不宜抽取,即使大关节如膝关节最多也不超过4ml,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疾病,均可使滑膜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起关节炎性反应,使滑膜液的量和成分发生变化,通过关节穿刺抽取滑膜液进行分析,对关节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滑膜液呈淡黄色或无色,清晰透明,但不能自行形成凝集块,粘蛋白凝集试验良好,白细胞数<0.2×109/L中性粒细胞<25%,葡萄糖含量(空腹)略低于血糖水平,细菌培养为阴性。

1、滑膜液中可有多种晶体成分,如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发现强烈的双折射光的尿酸钠结晶,有助于痛风的诊断;如呈弱阳性双折射光为焦磷酸钙结晶,支持假性痛风的诊断。

2、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滑膜液中可发现类内风湿细胞或称"类风湿关节炎细胞"是带有折光的周边包涵体的中性粒细胞,包涵体内含有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此类型的RA预后差。

3、药物性狼疮患者滑膜液中有时可看到典型的狼疮细胞,但对狼疮的诊断帮助不大。此外,有些患者可有多核细胞及肿瘤细胞。

4、对怀疑为感染关节炎者,即使滑膜液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找不到细菌,或细菌培养为阴性,也不能除外感染性关节炎的诊断,必要时作厌氧菌培养,真菌培养及结核菌培养等检查。

病因病理

(一) 病因

膝关节滑膜炎,在老年人多继发于膝关节骨关节炎,主要是因软骨退变与骨质增生产生的机械性生物化学性刺激,继发膝关节滑膜水肿、渗出和积液等。在青壮年人多因急性创生和慢性损伤所致。急性外伤包括有:膝关节扭伤、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损伤,关节内积液或有时积血,表现为急性膝关节外伤性滑膜炎。有时也可因单纯膝关节滑膜损伤所致,如外伤较轻,或长期慢性膝关节劳损。加上风、寒、湿邪侵袭,可使膝关节逐渐出现肿胀和功能障碍者,则形成慢性膝关节滑膜炎。

关节肿胀型主要是过度运动后肿胀为主,疼痛轻重不一。非肿胀型,以关节疼痛为主,常伴有轻度肿胀。研究证实,两种类型实质相同,只是滑膜病理改变程度不同而异。研究者发现,当膝关节长时间单一动作超量运动之后,滑膜组织充血水肿,红、白细胞及纤维素渗出与关节腔内压升高及氧分压下降呈正相关系,且当渗出速度超过滑膜代偿性吸收速度时,关节积液,进而使关节腔内压继续升高,氧分压继续下降的恶性循环,久之滑膜退变脂肪化生等慢性无菌炎症形成,从而认为,超量运动之后,创伤性滑膜炎的发生,不仅与关节面的重复揰击,关节囊的损伤有关,而且在病程的发展及转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病理

膝关节滑膜损伤后,滑膜呈现充血、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滑膜血管扩张,血浆和细胞外渗,产生大 量渗出液,同时滑膜细胞活跃,产生大 量粘液素。渗出液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胆红质、脂肪、粘液素和纤维素等。严重者关节积液呈血性。关节肿胀及活动受限。如不及时处理,晚期可发生滑膜肥厚、关节内粘连和软骨变性等。如果反复损伤,滑膜反应即可转为慢性,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这些现象均为非特异性滑膜反应。严重损伤造成滑膜缺损时,其愈合较快,这是由于滑膜细胞可以再生和增生,同时其它组织和细胞也可以生化为滑膜细胞。但是严重增生性膝关节炎,滑膜绒毛水肿、肥大、增厚,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滑膜皱襞,滑膜下结缔组织组纤维增生,以及滑膜组织生物学的老化等,使滑膜组织再生与修复能力显著降低。

临床表现与诊断

多数膝关节滑膜炎,是在上述各种膝关节损伤等情况下并发的,但也可以单独发病或继发于膝关节骨关节炎,后者多为老年人。在青壮年人多有急性膝关节外伤史,伤后膝关节开始发生轻度水肿、疼痛、活动受限及跛行。通常在伤后6---8小时出现滑膜反应性积液,膝关节明显肿胀、发热,不敢活动。检查发现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下蹲困难并伴有疼痛,关节周围可有局限性压疼点,浮髌试验阳性。慢性损伤性滑膜,可能无明显外伤史,主要表现膝关节发软及活动受限,肿胀持续不退,不敢下蹲。活动增多时加重,休息后减轻。久病者,可扪到膝关节囊肥厚感。对膝关节积液多者或反复出现积液者,可做关节积液检查,它能反应出滑膜炎的性质及其严重性。故关节穿刺和滑液检查,对膝关节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膝关节创伤滑膜炎,易误诊为"良性关节痛",给予单纯对症治疗,效果差且常遗留后遗症。因为滑膜病变及关节液渗出性变化程度与关节腔内压升高及氧分压下降正相关系,所以提高关节腔氧分压,降低关节腔内压,具有促进炎症吸收及滑膜修复作用。

滑膜炎能否彻底痊愈

滑膜炎是滑膜受到刺激产生炎症,造成分泌液失调形成积液的一种关节病变,长期以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有些患者四处求医,反复发作,痛苦不堪,甚至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滑膜炎是不治之症,那么滑膜炎能不能彻底治愈,我们认为注意三个环节,1.及时明确诊断;2.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3.及时的功能锻炼,做好日常保健,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1、及时明确诊断

滑膜炎症状主要是关节肿胀,其次是疼痛,功能障碍,肌萎缩,所以如果发现有类似的情况应及时就诊,明确诊断,排除其它因素的可能,仔细检查,以防漏诊,避免延误病情。有些患者在没有正确诊断下,盲目的治疗,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2、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

经确诊后及时正规有效的治疗是很关键的,滑膜炎早期一般主要是急性期,采用西医方法,比如:激素、抽液、冲洗、抗生素等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若治疗不彻底,错过最佳治疗期,炎症逐渐转化为慢性期,反复积液滑膜肥厚、粘连,影响到关节的功能问题,本中心治疗技术综合,主要运用外贴以拔毒外出,软坚散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口服益肾胶囊,补益肝肾,通经活络,祛风除湿,强骨壮筋,同时辅助九针,热敷等方法彻底治疗急慢性滑膜炎,疗效显著,2-3个疗程治愈,有些患者在用药以后症状很快控制,消失就停止治疗,但不知此时炎症并没有完全消除,容易造成积液反复,正确方法是症状消除后连续巩固15-30天时间。

3、及时有效的适度锻炼和康复后保健

滑膜在治疗过程中,关节要停止活动,甚至可能制动,目的是减少积液分泌,但是此方法容易引起关节功能丧失,肌萎缩,诱发关节的其它病变,我们主张治疗与功能锻炼同时进行,避免愈后并发症,因为本中心药物能快速有效控制滑膜炎症,配合正确的功能活动,可以加快积液的吸收,康复后的保健至关重要,因为正常的关节容易诱发滑膜炎,何况滑膜炎的愈后,所以愈后保健是很有必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滑膜炎可以彻底治愈

3、正骶髂双腿摇正法怎么操作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围极小,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递重量与支撑的关节,而双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半脱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前错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后错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

诊断: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

症状:

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常以健侧臀部着床,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困难,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

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患侧骶髂关节处明显压痛,骨盆分离试验,“4”字试验及床边试验阳性
4、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复位手法:
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
(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注:复位手法名称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学准确,而只是为了形象化和便于记忆)。

骶髂关节半脱位若干复位手法

诊断
手法 前脱位 后脱位
侧卧位 1 侧压法(患侧在上)
2 双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髋屈膝压腹法
3 屈髋分膝法
4 推揉摇正法
5 顶—拉下肢法

一.仰卧单膝压腹法
(一)体位:仰卧,健侧下肢平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

(二)手法:医者一手扶住膝盖,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对侧季肋部方向,连续弹压3次。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声响,术毕。

(三)适应征:骶髋关节半脱位之前脱位。
二.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体位:患者俯卧,患侧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医者一手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持踝部,将足跟压向臀部。在操作过程中,可握住踝部将髋关节同时内旋、下压或外旋、下压,此时常可闻及骶髂关节复位声或手下有滑动感。

(三)适应症: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三.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一)体位;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二) 手法: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
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三)适应症: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髋关节半脱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长。
(四)说明:
1.此法对腰—骶—盆—髋各部位关节错缝,偏移不正,骨盆扭转,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长”
(非下肢本身器质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长)等病变均有确实可靠的复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简练,只需1人操作。

2、人体犹如一座结构复杂的高层大厦,站立时“大厦”的基座便是骨盆。由于承受体重及运动负荷的需要,腰—髂—髋-—节结构复杂,肌肉韧带坚强,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联动系统。尤其是骶髂关节处于这个系统的枢钮部位,其关节面吻合牢固,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坚韧,因此关节活动度很小(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若非较大外力是不能轻易造成移动、错位的;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错位(半脱位多见),则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向上则可影响脊柱,向下影响下肢,引起常见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还可引发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内脏病变,如妇女分娩常因骨盆扩张,发生骶髂关节半脱位或耻骨联合分离症,除腰骶、耻骨部疼痛外,常可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种疾病。因此骶髂关节半脱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内脏病变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正确的矫正复位,对治疗上述疾病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点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未被人们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时即使意识到了这点,也多缺乏确实有效的复位手段。本人总结倡用的这一方法实用、简便、高效,屡试屡验,兹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荐”。

3、这一复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学及经典力学杠杆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其原理简述如下: ·
(1)基准线:首先使患者躺正体位,使鼻尖一脐部一双足跟三点处于—直线上。
(2)支点:患者上半身的体重为上部固定点,并拢的双足跟为下端的固定点(支点)。
(3)力点:双膝。
(4)杠杆:(连杆力臂)双膝→股骨→髋关节→骶髂关节→腰骶关节→腰脊柱,构成一个双侧对称的力学传导链(杠杆传动链)。

(5)作用机制:当医者将患者双膝同时下压时,作用力将沿上述杠杆系统均匀地向两侧向心性地逐段逐节传导,使沿途各个偏歪、错位之关节(包括易动关节及微动关节)依次获得复位矫正。这一过程犹如火车开动前常需先向后作瞬间“倒退撞击”一样,使联接各个车箱之间的、原来处于松动状态的“天佑钩”

(詹天佑发明),立即相互紧密咬合复位。此法是经典杠杆力学与现代骨科生物力学相结合,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整脊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方法简便,用力轻巧,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关节错位”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是指骨关节之间,由于不同的损伤,使正常的解剖结构发生了微小错位[1]。这种改变比半脱位程度轻,所以在X线摄片上还不能得到准确反映。中医推拿科、伤科对以上损伤,不论从诊断上还是治疗上均具有特色。 “椎骨错缝”见于1983年版中医高等院校教材(推拿学),临床上又与“岔气”、“屏伤”、“迸伤”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极为相似。早在上世纪60年代樊春洲教授曾提出“小关节半脱位”之说,后又有小关节错位[2]、小关节滑膜嵌顿症、小关节绞锁症、小关节扭伤、小关节紊乱症,及小关节综合征等称法,名称虽各有异,但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手法效果均有共同之处,故常为一谈[3]。本文在汇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骶髂关节错位的概况做一总结。
八、手法治疗成功的标志:复位时多数可听到关节“咔嚓”声响或关节轻度移动感。术后检查两侧髂后上棘在一水平线上,即两侧髂嵴等高、双下肢等长,患者痛减方为复位成功[8,15]。
存在问题:(1)称呼较为混乱,又称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髂关节滑膜嵌顿症、骶髂关节绞锁症、骶髂关节扭伤、骶髂关节紊乱症及骶髂关节综合征等 [3,14,16]。(2)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缺少客观指标,多为主观性的内容。如用拇指触摸髂后上棘来判断错位及有无复位等。(3)骶髂关节错位的许多诊断标准不具备特异性。如“4”字试验、床边试验、挤压骨盆和骨盆分离试验阳性主要见于强直性脊柱炎和致密性髂骨炎等,不一定就是骶髂关节错位所特有。骨盆正位片X线示患侧骶髂关节密度增高,关节下缘骨质增生,两侧关节间隙不等和毛糙等征象多见于强直性脊柱炎。即使形态上有改变,也往往由于投照时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确定(4)治疗上多采用手法治疗,但所谓的特异性手法缺少对照研究的验证。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专业的同道们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这些学科的核心问题,以提高本学科的科学性和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孟锋. 论“骨错位”“筋出槽”理论的临床应用[J]. 北京中医,1997,16(1):31-32.
2.魏征. 脊椎病因治疗学.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M].1987.2-3.
3.李尔年,方伟. 34例“椎骨错位”的手法冶疗报道[J]. 按摩与导引, 2002,18(4):59-60.
4.栾明拥,栾明义,汪超等. 栾氏正骨诊治骨关节错位的特点[J].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8): 462-463.
5.蔡克冬,池开宇. 骶髂关节骨错位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8,6(4):39-40.
6.张玉森,葛玉华. 手法整复加针灸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68例.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 8(5): 275.
7.姜跃国.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治体会[J]. 中国骨伤,2001,14(2):73.
8.黄树林,张国强. 中老年骶髂关节骨错位98例治疗体会[J]. 中医正骨,1997,9(3)::34.
9.吴荷生. 综合疗法治疗少儿髋关节错位50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1,17(3):18.
10.龙国峰. 手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错位[J]. 按摩与导引, 2001,17(6):67.
11.卜会亭. 推按拉腿法治愈骶髂关节后侧半脱位[J]. 中国民间疗法,1997,(1):14-15.
12.龙山客.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疗与漏误诊讨论[J]. 按摩与导引, 2003,19(1)::59.
13.贺宗礼,李永清,贺亚萍.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123例[J]. 广西中医药, 1996,19(3):11.

骶髂关节半脱位其实十分常见,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或至今仍不太熟悉这一病症,我们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绍(当然也只能是择其要领)。
(一)诊断要点:
病史: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症状:
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
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4、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二)复位手法:
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
(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注:复位手法名称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学准确,而只是为了形象化和便于记忆)。

骶髂关节半脱位若干复位手法

诊断
手法 前脱位 后脱位
侧卧位 1 侧压法(患侧在上)
2 双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髋屈膝压腹法
3 屈髋分膝法
4 推揉摇正法
5 顶—拉下肢法

一.仰卧单膝压腹法
(一)体位:仰卧,健侧下肢平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
(二)手法:医者一手扶住膝盖,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对侧季肋部方向,连续弹压3次。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声响,术毕。
(三)适应征:骶髋关节半脱位之前脱位。
二.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体位:患者俯卧,患侧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医者一手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持踝部,将足跟压向臀部。在操作过程中,可握住踝部将髋关节同时内旋、下压或外旋、下压,此时常可闻及骶髂关节复位声或手下有滑动感。
(三)适应症: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三.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一)体位;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二) 手法: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
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三)适应症: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髋关节半脱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长。
(四)说明:
1.此法对腰—骶—盆—髋各部位关节错缝,偏移不正,骨盆扭转,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长” (非下肢本身器质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长)等病变均有确实可靠的复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简练,只需1人操作。
2、人体犹如一座结构复杂的高层大厦,站立时“大厦”的基座便是骨盆。由于承受体重及运动负荷的需要,腰—髂—髋-—节结构复杂,肌肉韧带坚强,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联动系统。尤其是骶髂关节处于这个系统的枢钮部位,其关节面吻合牢固,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坚韧,因此关节活动度很小(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若非较大外力是不能轻易造成移动、错位的;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错位(半脱位多见),则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向上则可影响脊柱,向下影响下肢,引起常见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还可引发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内脏病变,如妇女分娩常因骨盆扩张,发生骶髂关节半脱位或耻骨联合分离症,除腰骶、耻骨部疼痛外,常可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种疾病。因此骶髂关节半脱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内脏病变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正确的矫正复位,对治疗上述疾病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点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未被人们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时即使意识到了这点,也多缺乏确实有效的复位手段。本人总结倡用的这一方法实用、简便、高效,屡试屡验,兹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荐”。
3、这一复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学及经典力学杠杆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其原理简述如下: ·
(1)基准线:首先使患者躺正体位,使鼻尖一脐部一双足跟三点处于—直线上。
(2)支点:患者上半身的体重为上部固定点,并拢的双足跟为下端的固定点(支点)。
(3)力点:双膝。
(4)杠杆:(连杆力臂)双膝→股骨→髋关节→骶髂关节→腰骶关节→腰脊柱,构成一个双侧对称的力学传导链(杠杆传动链)。
(5)作用机制:当医者将患者双膝同时下压时,作用力将沿上述杠杆系统均匀地向两侧向心性地逐段逐节传导,使沿途各个偏歪、错位之关节(包括易动关节及微动关节)依次获得复位矫正。这一过程犹如火车开动前常需先向后作瞬间“倒退撞击”一样,使联接各个车箱之间的、原来处于松动状态的“天佑钩” (詹天佑发明),立即相互紧密咬合复位。此法是经典杠杆力学与现代骨科生物力学相结合,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整脊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方法简便,用力轻巧,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韧带痉挛或挛缩等原因,某些关节紧张度较大,活动度较小,在施行这一手法时,常可因髋部、大腿两侧或腹股沟部的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而感到一过性疼痛。此时医者应立即将患者双腿迅速屈髋屈膝悬抱于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缓解。必要时术毕再以放松手法适当按摩髋部、两大腿外侧及腹股沟部肌肉,缓解其痉挛。
5、此法应在患者闭目,注意力集中于腹部双手及深呼气时,瞬间完成,如此,患者虽有可能有一过性疼痛,但却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于医者双手上,则全身及肌肉处于紧张防卫收缩状态,此时用力压膝强行复位,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故不可取。
6、此法对老年人,骨质疏松者宜慎重使用(确有必要时,可施以轻缓手法,多次进行,而不必强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术时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结核、肿瘤、骨折股骨头坏死、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复位。

8、必要时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沟部相应病变处先行针刀松解,然后再施以复位手法,效果会更好,痛苦也会明显减轻,
第六节 耻骨联合分离及尾骨脱位复位手法
一.耻骨联合分离复位手法
(一)体位:侧卧位,屈髋屈膝。
(二)手法:医者双肘部置于患侧臀部,用力下压3次,术毕。
说明:
1、耻骨联合分离症在骨盆外伤及产妇分娩中常可出现,根据局部疼痛、
压痛、触诊检查及X线片确诊不难。但耻骨联合分离常常是三维立体分离,不仅仅是左右分离,且常可伴有上下、前后方向的错位,多同时伴有骨盆的扭转倾斜。因此单纯用侧卧下压法只能使左右方向复位,此时尚应配合腰骶椎侧卧斜扳及骶髂关节复位两种手法,由此推动耻骨联合分离的三维复位。
2、若病程较长,局部疼痛持续较久者,可在局部先以针刀松解疤痕粘连,并注射少量强的松龙之类药物,以助无菌性炎症吸收,再施以手法复位,效果更好。
3、复位后必要时可以宽布带(或弹性内裤)束裹骨盆,固定1—2周,以巩固疗效,
二.尾骨半脱位肛内复位法
(一)体位:患者侧卧位,面向里,医者站于患者身后。
(二)手法:医者食指套灭菌指套(或手套),肛门部沾涂少许医用石蜡油或肥皂水先行润滑之,然后令患者慢慢呼气,食指自舡门缘徐徐滑入肛门并深入里面,当隔着直肠后壁触及脱位之尾骨尖时,即用指尖将其钩住,再以轻缓之力慢慢向后方(背侧方向)钩带复位,同时注意调整左右方向,直至正确对位为止。
(三)说明:
1、尾骨脱位在臀骶尾部外伤中十分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伴有尾骨骨折。如果急性脱位不予纠正,造成慢性,骶尾部可长期遗留疼痛不适(有的可持续数年),因此急性期及时复位十分重要。
2、复位时手法必须轻柔,切忌粗暴,以免伤及直肠后壁或引起医源性肛裂。
3、骶尾部常同时伴有软组织挫伤,急性挫伤可行局麻封闭;陈旧性损伤有压痛点者可配合针刀松解术后,再行肛内手法复位。
4.若慢性脱位日久,手法复位已难以纠正,若骶尾部行针刀松解及药物注射后,疼痛已经解除,则尾骨脱位可不予处理。

4、宝宝髋关节脱位手术后手法按摩视频

:

5、对打坐髋关节练习方法的不解

通过一个三部曲就可以实现,时间1-3个月。
1 直腿分开90—-180度坐,身体尽量伸直向前俯身,双手向前或向两侧伸,震动压腿。每组20次,3-5组。
2 双腿弯曲,大小腿成90度,面朝下俯身趴在地上双膝盖着地,双手伸直向两侧伸展或弯曲手掌撑地掌握平衡,以髋关节中心点为a点,双膝连线为b线,缓慢使劲使a点垂直于b线做前后移动,使劲的过程中a点逐渐向地面靠近。也可以让同伴双手按住两个大腿根,缓慢使劲向下压。移动每组20次,3-5组;同伴下压每组30秒,3-5组。
3 练习者端身正坐於垫上,两腿相盤於身前,两足相抵,尽量收至会阴前。同伴用双手压住练习者双膝盖下压。每组20次,3-5组。
此三部曲每天都可以做,做之前最好先跑步或跳绳20分钟。3个月下来你会发现,不光能打坐,身体的其它机能也有不小的改善。
先说这么多,有兴趣追问吧。愿意帮助愿意健身的你。

与髋关节操作视频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