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胞学说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
现在世界都是工业化的,没有也没必要弄什么工业革命了,最后一次工业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准确的说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原子弹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中国有几次革命
土地革命一共是五次
国民大革命事情 打土豪 分田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31年 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 双减双交 政策
解放战争 时期 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革命会议
建国后1950_1952年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
1.蒸汽时代
2.工业时代
3.信息化时代
3、中国一共有几次国内革命,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战争”, 系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4、历史上有几次工业革命
共三次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第二次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第三次工业革命
Internet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60年代末期组建的网络系统APPAnet,最初只有4个节点。1983年,ARPANET分裂成为公用性的ARPANET和纯军用性的MILNET两个网络,由这两个网络互连形成的网际网络则被称为DARPAInternet,简称Internet。后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非盈利性的公司(ANS)介入Internet的开发,使Internet得到迅速发展,欧洲各国及加拿大、日本等也将各自的计算机网联入了Internet,目前,它已扩展到七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差不多覆盖了整个地球。Internet的通信量以每个月10%的速度增长。
internet的出现实现了计算机的互联和资源的共享,使人类真正进入信息共享的社会,它对人类社会组织和生活的改变是革命性的,有人甚至将其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会以什么为核心,这个问题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做出解答。笔者在这里试大胆做一猜想。所谓核心,必然是属于广泛的基础性的领域,必然是新的领域,必然是能带来生产力巨大进步的领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用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延伸人的耳、目、手、足等等,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机器还不能具有人的智能,,还不能真正的做到听说读写,理解自然语言,即还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机器还不具有小型化,即纳米水平的机器人;还不具有特定的功能,人类到现在还不能制造出类似昆虫的能飞行的机器人,因为无法制造出达到高速振动翅膀性能的装置;人类还不能快速有效的改造自我的某些方面,如记忆力,如性格。如体力,而只能依照外界环境对人进行锻炼,这种效果是很缓慢的;人类还不能随意制造出身上的某个零件;人类还不能直接聆听他人内心的想法;人类还不能很快的学完一些课程,例如五年的课程半年学完……
其中有些问题是属于整个社会的问题,体现了全体社会的基本需求。而这些需求是在前几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蒸汽机的出现对煤矿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输业的发展对通讯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讯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业的发展对精密仪器仪表、自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工业革命也必然是因为上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在什么行业上呢?先看化学工程类的行业。现代化学对新材料、新的高功能分子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在节省能源上,各国的政策也是一样的。再看机电工程业、通讯业、计算机业,它们对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信息处理上都提出了自己很高的要求。例如现代社会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污染,信息过剩,如何面对巨大的信息和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就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再看环境领域。现在尽管各国对环境问题都比较重视,但该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农药的污染、汽车尾气的污染、工业生产带来的废水、废气、废物依然不容忽视。还有一些行业,笔者就不例举了。
这些问题的产生,迫切要求新的行业的兴起,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除了各行业人员的努力,另有一行业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很好的前景,这就是生物工程。它的应用面宽,前景广阔。例如在环境业中,生物农药可取代有污染的化学农药,一些微生物可分解工业三废,一些植物对吸收废气,改善空气也有很好的作用,那么将这些植物改造一下,能否使它们在污染处理能力上更高呢?是很有可能的。又如人工智能,它的发展只有在对人脑机理有确切认识之后才能可能有大的突破,一些生物传感器只有依靠生物工程才能生产,生物计算机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再看化学工程业,化学生产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强效催化剂,而现在已知,酶的催化能力最强,酶的研究与生产将为化学带来革命。新材料,高功能分子上,生物材料,生物大分子具有很好的优势。生物工程,是对生物产品的制造,它可以是生产,加工,研制和改造,它的巨大发展,必将对各行业产生冲击性的影响。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改造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人本身就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生物工程有可能成为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但目前还不是。
第五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在我看来只有人工智能可选,非它莫属。因为机器的发展必将代替人的脑力劳动。各种定理、结论的得出,经验的归纳,材料的整理,信息的归类和消化,文章的草拟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机器来完成,机器的高度自动化,必将带来一场更深刻、更广泛的科学技术革命,必将对各行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教育、社会风气等等也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暂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的变化,对第四次、第五次科学技术革命的预见可以使我们对未来做好更充分的心理准备,更使我们充满信心,迎接科学风暴的到来!
5、人类第几次革命最重要
都重要,不立不破,就像每一次物种灭绝,都触发新物种爆发。
6、人工髋关节 最多能用多少年
国产的年限较少,大约5-10年,进口的年限较长,大约5-15年。
这个因人而异,根据体重、运动量,都有所不同。
7、亲,核技术革命到底是第几次啊
目前没有几次核技术革命这样的说法,如果你是说核技术是在哪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话,是第三次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核能时代
第三次科技腾飞的主要内容是核技术和空间技术
8、科学革命至今已经历了几次?分别是什么?注意不是技术革命。
是3次啊。
恩格斯还分析了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引起的自然科学革命。列宁从哲学认识论上分析了19世纪末放射性的发现引起的物理学革命。
9、人工髋关节置换能使用多少年效果如何?
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王青:人工髋关节置换是目前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相当有效的方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病人可以恢复到基本正常生活状态。人工关节有一定使用年限,一般来说十年假体使用寿命超过90-95%,二十年也能达到80%以上,这与假体质量、手术水平、病人的使用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对于某一特定病例很难回答能够确保使用多少年。根据您的年龄,如果您现在就做手术估计今后很有可能需要再做手术翻修。如果等到五六十岁再做手术虽然手术翻修的可能降低,但您今后的二三十年需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因此这是一个生活理念问题:是现在手术在人生最精华的二三十年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还是因为惧怕手术翻修而忍受几十年的痛苦等年老了再手术?这需要您自己拿主意。
10、人工髋关节是那年发明出来的?
20世纪早期,生物和无机材料开始被用于髋关节置换。先对畸形或强直的关节表面外形进行修复,然后在其中插入间置物恢复关节面并使之能够活动。
当时在美国和欧洲,阔筋膜瓣移植物和关节周围软组织被广泛使用。1912年Robert Jones 曾采用金箔作为间置物。1923年,Smith-Peterson使用“铸模关节成形术”的概念,替代关节间置衬膜的做法。玻璃首先被用来作为该材料,但随后在取出的标本中发现假体周围有一层滑膜。而后有Pyrex耐热玻璃、黏性胶体等材料但先后被淘汰。直到1937年Venable 和 Stuck研制出钴铬钼合金,才使假体的制作有了相当耐用的材料。现代全髋关节置换出现前,Smith-Peterson杯置换以及随后Aufrac对它的改良均成为髋关节重建的标准。Judet兄弟采用了一种热成形的丙烯酸股骨头假体,但磨损太多。Thompson 和Moore研制了带髓腔柄的金属植入物假体使之和骨骼达到固定,剪力比原先股骨颈短柄更加合理。
John Charnley对全髋关节置换各个方面均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包括低摩擦扭矩关节置换概念、髋关节生物力学改变、关节润滑、材料、设计和手术室环境等,这使得他成为了关节外科享有崇高声誉――人工关节之父。现代全髋置换就是建立在Charnley假体基础上的。Charnley全髋置换也是其他髋关节成形术效果评价的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