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早的把屎把尿会有什么危害
宝宝的排泄问题,一直是两代人争论的焦点之一。老一代人总是会认为新生儿越早的进行把屎把尿锻炼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很多老人甚至从你的娃一出生起就开始“嘘嘘”~还有随着把尿成功的欢唿声。年轻父母总会为孩子的身体考虑,觉得过早的进行把屎把尿会影响孩子嵴柱发育,还是希望顺其自然。两代人为此争论不休。
把屎把尿的坏处
1、导致憋尿反射不足或者缺失
在如厕训练问题上,除却生理方面的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十分重要:让孩子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可以接受如厕训练,使得孩子感到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控制有所把握,是自己的主人。如果剥夺孩子的自主权,提前训练,不仅会给家长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会给孩子施加心理压力,造成伤害。传统的把尿,有时会使孩子髋骨损伤,或者遗留尿频的毛病。
宝宝要到2~3岁时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才会发育成熟,这是控制便尿的基础。很多父母都明白,提前练坐对嵴椎发育不好,其实把屎把尿也是一样的道理啊,是在提前练习还没完全发育好的肌肉群。
也许有妈妈会说,我家6个月不到就可以固定时间把屎把尿了啊。这个其实真不值得炫耀,这是由于多次强化训练后,宝宝有了条件反射而已。他们完全不懂根据尿意排泄,而是在等父母把的动作或者是“嘘嘘”声来小便。而这样提前训练发育还未成熟的肌肉,会导致憋尿反射不足甚至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宝宝无法学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撒尿拉屎,而是要靠外界的提醒才可以进行。
2、大了反而容易频繁尿床
晚上穿纸尿裤睡觉的孩子,很多在2岁前后甚至更早就能够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而夜里把尿的孩子,2岁时多数还需要烦劳父母半夜起来把尿。
白天也不把尿,或很少把尿的孩子,更是普遍较早开始主动告知便尿,较早开始会使用坐便器,或蹲下尿尿。这是因为不把尿和少把尿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是依据便意来排尿的,所以对便意的掌握比较好。而过多把尿的孩子,始终在根据便意排尿和根据把尿动作排尿之间被混淆,对便意的掌握很差。
另外孩子大了再尿床,父母会容易责怪,怎么越大越尿床了?这又进一步增加宝宝的心理负担,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宝宝多大可以训练自主如厕?
宝宝自主如厕的成功训练完全取决于身体和情感上准备就绪,并没有很确切的时间。多数孩子在2岁时会表现出对“自己上厕所”的兴趣,但也有部分孩子要等到2岁半甚至更大。在这件事上可是急不得的。过早开始训练,可能导致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学会。
如何正确有效地训练宝宝排泄?
1、最初几周,让孩子(不必脱衣服)坐在儿童专用坐便器上,告诉他坐便器的知识,比如坐便器的用途以及何时使用它。
2、当宝宝心甘情愿坐在坐便器上之后,家长可以取下尿布试着让宝宝坐在坐便器上方便。
3、当孩子适应坐便器之后,可以把宝宝尿布上的排泄物扔到坐便器里,这样可以让宝宝更深入地理解坐便器的意义。
4、准备一个可爱的坐便器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个方便而可爱的坐便器会让宝宝更愿意在有尿的时候主动去找坐便器,或者告诉大人。还会让宝宝慢慢学会自己脱裤子提裤子,学会控制自己准确坐上坐便器的动作,和不尿到外面的技巧。这些能力的提高,还会增强宝宝的自信。市面上卖的坐便器有很多种,有跨坐的,靠背式的。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爱好来选择。一种不喜欢就换一种试试。
5、还有一个广泛适用的办法,就是大人上厕所的时候让孩子进来“观摩”。小孩子都是从模仿中学习的,尤其喜欢模仿大人的做法,做起来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感觉。告诉宝宝,“妈妈想小便了,要去厕所,坐在马桶上,然后嘘嘘,然后起来提裤子,然后冲水。”很多宝宝会仅仅因为喜欢冲水而喜欢使用马桶的。
以下几点可以用来判断宝宝是否准备好可以自我控制排便:
1、对马桶、坐便器或穿内裤感兴趣;
2、能听懂你的指令并乖乖的照做;
3、想上厕所时,能用语言、面部表情或其他姿势来表达;
4、能保持两小时以上屁屁干爽;
5、在尿布上尿湿或便便后会抱怨不舒服;
6、已经学会拉下和提起裤子的动作;
7、能在坐便器上坐下和起立。
2、给宝宝“把屎把尿”会对宝宝产生怎样的危害?
儿科医生也已经呼吁多年,不建议父母给孩子把屎把尿。
受到我们文化影响的日本,对把屎把尿的态度也非常谨慎,他们认为这种行为只能在确定孩子有排便意愿时才能进行,而且时间要短。
简单来说,各类专家和儿科机构都表示,把屎把尿不能作为控制排泄的行为,
让孩子顺利过渡到自主如厕,才是最终目的。
相比如厕训练来说,给宝宝把屎把尿确实方便些。虽然如此,但它的四种危害可不能忽视,家长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一味遵从传统。
给宝宝把屎把尿的四种危害
1)延缓排便意识形成
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把屎把尿,是为了让孩子尽快学会控制排泄。
然而,孩子的任何能力都需要身体发育到相应的程度才能习得。比如控制排尿、排便,需要孩子能察觉到自己的便意和尿意,能憋一段时间,还要能主动站起、蹲下,或向家长表达自己的需求。
正常来说,宝宝需要成长到1岁半左右才能具备这些能力,家长的把屎把尿,无异于揠苗助长和代替包办。
由于宝宝缺乏憋尿经历,膀胱括约肌无法得到锻炼,后期就会出现憋不住、尿频的问题。
2)降低睡眠质量
在宝宝还没有能力脱掉纸尿裤之前,如果习惯了把屎把尿,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晚上必须醒来几次,才能顺利排尿排便。
若宝宝睡眠质量比较高,醒来后能短时间自己接觉可能还稍好一些;若是个睡渣宝宝,一醒来就要全家人哄个把小时,不仅大人疲劳,孩子也会睡眠紊乱。
3)引发脱肛、肛裂,成年后痔疮的不良后果
崔玉涛认为,我国痔疮发病率如此之高,与小时候接受父母把屎把尿的习惯,存在一定关系。
4)不利于脊椎和髋关节发育
宝宝的骨骼发育未完全,身体软软的,大部分家长把屎把尿,都无法得知宝宝具体的排尿排便时间。
如若频繁或长时间使用,很容易导致脊椎或髋关节移位和受伤,对宝宝的身体发育没好处。
把屎把尿不是不行,但不要太依赖,其实“把屎把尿”不是多罪大恶极的一件事,并不是完全不能用,但我们要知道,真正想达到的目的是让宝宝学会自主控制排泄。
而把屎把尿不仅潜在风险高,还没什么实质性意义。
偶尔把屎把尿一两次没问题,比如宝宝马上就要拉粑粑了,那么及时带他去排泄也无妨。但不要把它作为训练宝宝的方式,这样真的得不偿失。
最应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如何熟练掌握宝宝排便排尿的信号,既能避免弄脏裤子,也能避免强行让宝宝排泄的现象发生。
只要保证把屎把尿不频繁,更不要大晚上把宝宝叫醒,且单次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伤害不会太大。
正常情况来说,要等到宝宝6个月,学会独坐之后再进行此类操作,等宝宝1岁半以后开始如厕训练,才是符合生长规律的。
3、科学把尿把屎几个月合适
把屎把尿是老一辈的育儿习惯,对幼儿发育成长来说不科学。婴幼儿大小便无法控制,在于其括约肌未发育成熟,或是语言表达未能清晰表述要上厕所。等到一定年龄阶段技能发育完善,家长适当引导就可以完成如厕。把屎把尿对于宝宝髋关节发育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