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节炎怎么治
1、保守治疗:
多数的关节炎通过保守的方法是可以达到好转、止痛、康复的目的,但是如果关节发炎比较严重,就要采取其他方法。
2、用关节镜做关节清理、关节置换:
比较常见的关节炎治疗方法是用关节镜做一个关节里的清理,如果发炎得比较晚,还可以做一个关节置换。
3、PRP治疗:
PRP治疗就是经过纯化的,自身血液的,富含血小板血清治疗,治疗效果在临床的应用中效果非常的好。
PRP富含血小板血清的治疗,对关节炎的治疗简单精一,经济,实惠,而且病人几乎没有任何痛苦,也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
但是临床上经常说的关节炎其实是膝关节,治疗关节炎可以使用以上治疗方法。
2、脊椎炎能治愈吗
你好,强制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轴关节受累的关节病变,这种疾病需要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治疗,所以您不要着急建议:1.自己要对疾病有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治疗,2.避免潮湿,生活应干燥3.忌吃生冷,多吃营养丰富的实食物4.保持心情愉快,转移注意力
3、八仙接骨宝成分
股骨颈处由于血管分布少,血液供给不足,所以一旦骨折很难愈合,年轻人的愈专合几率都很小,何况老人骨质属比较疏松,骨生长更慢,这类药品对于老人来说只能是心理上的安慰,毕竟亲人有病痛,家人要采取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只能靠神经阻滞剂缓解疼痛,如果身体条件还允许的话,可以考虑做半髋关节置换,三甲级医院这个手术已经非常成熟,创伤小,出血少.但要提前查清心绞痛的具体病因
如果没有手术条件,只能卧床,注意勤翻身防止褥疮
做半髋关节置换是最好的选择,功能恢复也很好.费用大概在2-n万不等,看用国产还是进口的假体.但要看有没有手术指征
4、强直性脊椎炎这个病属于内分泌的病,经过吃药补充内分泌以后变得不疼痛了, 以后能参加稍微剧烈一点的运
强直性脊柱炎的科普知识
第一部分: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概念
一、强直性脊柱炎特征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简称AS),是强直(Ankylos)与脊柱炎(Spondylitis)两个词的结合,为免疫异常造成的慢性炎性风湿病,主要侵犯脊椎关节与邻近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组织,并进行性发展为纤维性和骨性强直,使脊椎逐渐失去弯曲和活动度,严重时会发展到像竹节一样,因此被称为“竹节样改变”。部分病人因脊椎变形而有严重的驼背,还有部分患者出现一侧或双侧髋关节、膝关节等周边关节的病变,严重时也可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关节完全强直。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大约占总人口的0.1-0.4%,好发于12到40岁的年轻人,以男性较多,男与女比例约为10:1,但女性症状通常较轻微,较不容易诊断,且常因较多的周边关节症状而被误诊为血清阴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强直性脊椎炎的病理变化
1、接骨点病变(enthesopathy):这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接骨点(enthesis)是肌腱、韧带、关节囊与筋膜附着于骨头处,在发炎后修复的过程,会渐渐发生纤维化与钙化,最常发生的位置是脊椎关节、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亦可见于脚跟处的阿基里斯腱炎(Achilles tendinitis)、足底筋膜炎(Plantar f强直性脊柱炎citis)、膝盖髌骨肌腱炎(Patellar tendinitis)、髂骨脊(iliac crest)、前后上髂棘(anterior and posterior iliac spine)、耻骨联合(pubis symphysis)、坐骨结节(ischial tuberosity)、股骨大转子(greater trochanter)、肋椎关节和胸肋关节附近的肌腱、肱骨结节等等。
2、滑膜炎(synovitis)︰这是较次要的病理变化,发生的部位包括骶髂关节、脊椎介面关节(facet joint)、肋椎关节、胸肋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
第二部分: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和临床症状和诊断标准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还不确定,但目前认为是多因子交互作用而造成,包括遗传、基因变异、后天的感染或受伤等。
1、遗传: 1973年,强直性脊柱炎被发现和HLA-B27有强烈的关联性,B27结构上有一凹槽,是决定B27和哪些抗原结合的关键,大约有95%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有HLA-B27抗原,但所有具HLA-B27阳性的人中,只有2-10%会得到强直性脊柱炎。除此之外,HLA-B7、B22、B40、BW42也被发现和强直性脊柱炎有弱关联性。强直性脊柱炎与遗传的关系,如父亲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且HLA-B27阳性,则小孩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为HLA-B27阳性,若小孩为HLA-B27阳性,大约有百分之二十的机会得到强直性脊柱炎,男孩罹病的机会大于女孩。因此,总体来说,父母之一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小孩大约有百分之十的机会得到强直性脊柱炎。
2、分子相似学说(Molecular mimicry theory):有些细菌,如Klebsiella、Yersinia、Shigella,有片段结构和HLA-B27上的凹槽有相似之处,当细菌进到人体时,体内的免疫细胞误认自身的B27为细菌,而攻击自身的细胞,造成疾病的发生,临床上确实可以见到,有些病人是在肠道感染或是泌尿道感染后发病,或是已发病者的病情恶化。
3、致关节炎抗原学说(arthritogenic peptide theory):当细菌进入人体后,在关节处产生一些抗原,这些抗原和B27结合后成为B27-抗原复合体,成为免疫系统攻击的对象,因而发生疾病。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症状
1、慢性发炎性下背痛通常是最早的表现,特点为隐匿性发作、疼痛超过三个月、休息后加重、运动后改善,病人常会有晨间僵硬的情况,甚至在半夜因僵硬疼痛而醒来。
2、通常最早发病的位置是在骶髂关节,疼痛可放射到臀部及大腿后侧,有时可至大腿外侧或前侧,通常不会到达膝盖以下,随着疾病的进展,发炎渐渐向腰椎、胸椎进行,最后可影响颈椎,脊椎的活动范围变差,初期为后弯侧弯受限,晚期时前弯亦受限。
3、病人常会有胸肋关节或肋椎关节附近的疼痛,主要是肌腱附着处的发炎,感觉类似肋膜的疼痛,吸气时疼痛增加,局部会有压痛,需与肋膜炎做鉴别诊断,这种发炎最终可导致胸腔扩张能力下降,使得病人的呼吸主要靠横隔膜的升降来完成。
4、有部分病人会有周边关节炎,其中以髋关节最多,其它常见的膝关节等,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病人有髋关节炎,严重时会造成关节活动受限、下蹲困难、跛行和关节完全强直。
5、肌腱、韧带附着于骨头处的接骨点病变,常见于足跟的阿基里斯腱炎,跖筋膜炎,会有红肿热痛的情况,甚至影响走路,骨盆附近的肌腱附着点也常发炎,有局部的压痛。
6、16岁以前发病的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常起始于周边关节炎,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或是后脚跟的阿基里斯腱炎或足底筋膜炎,几年后才渐渐出现典型的脊椎关节炎的症状,且在这些病人的周边关节炎,通常会有比较严重的侵犯。
7、女性的强直性脊柱炎,通常脊柱关节和骶髂关节的症状较轻微,但会有早期侵犯周边关节或颈椎,然预后通常良好。
8、大部分病人可以控制良好,病情进展缓慢,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渐渐出现脊椎黏合,造成驼背、变形,在生物力学上不耐冲撞,有时会因为轻微的撞击就发生骨折,常见的位置是颈胸椎交界处,或胸腰椎交界处,引起四肢瘫痪或下半身瘫痪、大小便功能失常。
9、骨骼关节以外的症状:
(1) 全身性症状:微烧、疲劳、体重减轻等。
(2) 葡萄膜炎(uveitis)︰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病人会合并葡萄膜炎,以前段的虹膜睫状体发炎为主,症状包括红眼、畏光、眼睛痛、流泪、视力模糊等,通常是两边交替发生,和脊柱炎的症状严重程度没有关联,预后良好,但如没有好好治疗,可能发生青光眼或白内障等后遗症。
(3) 肺脏:胸腔扩张不佳,加上严重的脊柱变形,会造成制限性肺疾病(restrictive lung dise强直性脊柱炎e),在严重且病程长的病人,则可能发生上肺叶纤维化。
(4) 肾脏:部分病人会有A型免疫球蛋白肾病变(IgA nephropathy,但通常是没有症状的显微性血尿或蛋白尿,大多不会造成肾脏衰竭的状况。
(5) 心脏:少数病人会有轻微的主动脉闭锁不全、心脏传导阻滞,通常没有症状。
(6) 肠道:部分病人会有发炎性大肠疾病,症状是腹泻或血便、便秘、腹痛等。
(7) 生殖泌尿道:有些病人会有经常性的生殖道或泌尿道的感染发炎。
(8) 皮肤︰有些病人会有干癣的症状。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
要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必须要靠医师仔细地问诊,包括病人的症状、过去病史、家族史、理学检查、X光检查,加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其它放射线学与核子医学检查,做出正确的判断,有些早期或症状不典型的病人必须经过一阵子的追踪检查,才能够诊断。
1、病史:
(1)疼痛性质,包括疼痛发生年龄、疼痛部位、时间、有否晨间僵硬、运动或休息对于疼痛的影响。
(2)有无肌肉骨骼关节外的症状。
(3)患者的过去病史
(4)强直性脊柱炎或其它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病变的家族史。
2、物理学检查:
(1) 骶髂关节:骶髂关节的压痛或敲击痛,Gaenslen’s test 、Patrick test(4字测验)、slump trunk torsion test是否为阳性。
(2)脊椎活动范围的测量,深呼吸气时胸腔扩张的测量、站立时头枕部与墙间的距离。
(3)任何肌腱附着点的肿痛,包括脚跟、脚底、骨盆附近、肱骨结节、胸肋关节、肋椎关节附近的肌腱等。
(4)周边关节的红肿热痛,活动范围的限制,以及下蹲、行走、站立等动作是否正常。
3、实验室检查:
(1)血中的发炎指数在急性发作期的病人常会升高,尤其是ESR,但与病情严重度并没有绝对相关,CRP则在有周边关节侵犯的病人较常升高,此外,血中免疫球蛋白也常会升高,尤其是A型免疫球蛋白(IgA)。
(2)血液学检查有时可见轻微贫血,血红素下降,这是因为慢性疾病而引起的。
(3)HLA-B27在95%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人是阳性的,在疾病早期诊断不明确的病人可以当作参考。
4、放射线学检查:
(1) X光摄影:
(i) 骶髂关节X光摄影︰在骨盆X光摄影,可观察是否有骶髂关节炎,通常分为四度,第一度为可疑病变,可见到骶髂关节有假性变宽,第二度为轻度的骶髂关节炎,可见到骶髂关节的边缘不清楚,第三度为中度的骶髂关节炎,除了边缘不清楚外,还可见到关节两侧有硬化,关节腔狭窄,第四度为骶髂关节完全黏连,没有间隙。
(ii)脊椎X光摄影︰通常发生在骶髂关节炎开始之后,初期可见因接骨点病变造成椎体四方化(vertebral squaring),反应性硬化造成shiny corner征象,渐渐地椎体前缘失去正常的凹形,在椎间盘的纤维环渐渐钙化而形成韧带联合(syndesmophyte)(图三),最后形成bamboo spine(图四),此外,还可能看观察到脊椎面关节和肋椎关节的侵蚀、融合,及脊椎后面的韧带钙化,最后形成trolly track sign。
须注意的是有些受到撞击的病人,会发生脊柱的骨折,最常发生在胸腰椎和颈胸椎交界处的横向骨折(transverse fracture),骨折线为前后延伸,常会发生在钙化的椎间盘。
(iii) 周边关节X光摄影:髋关节炎是最常见到的周边关节侵犯通常为两侧性,可见到骨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变窄,甚至完全失去关节间隙;另外,有些病人也会有肩关节、膝关节或踝关节的侵犯,主要变化为关节间隙变小、亦有侵蚀、硬化或骨化。
(iv) 附着点病变:在肌腱或韧带的附着点可见到骨侵蚀、硬化,继之以新骨形成,常见到的部位有髂骨脊(iliac crest)、坐骨结节(ischial tuberosity)、股骨大转子(greater trochanter)、跟骨(calcaneus)、髌骨前缘、肱骨结节(humeral tuberosity)。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早期的强直性脊柱炎,X光还不能见到骶髂关节炎,可以做骨盆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较早看到骶髂关节的变化,包括骨侵蚀、骨硬化等,有助于早期诊断。
(3)核磁共振(MRI):近年来发展的核磁共振,可以在疾病早期就见到骶髂关节边缘的骨水肿,也可较早看出骨侵蚀与硬化,因此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工具,但缺点是有较高的伪阳性,因此还没有广泛使用。
5、核子医学检查:
在疾病早期X光还没有变化时,全身骨骼扫描(whole body bone scan)可以看到全身各部位的发炎情形,另外还可以做骶髂关节的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sacro-ililac scan, QSS),计算出骶髂关节与骶骨对于放射性同位素的摄取比(SI/S index),因此可以帮助早期诊断,但缺点是如果不处于活动期,就没办法看出发炎的状况了。
6、诊断标准:
目前最常被采用的诊断标准,是1984年的修正后纽约诊断标准(Modified New York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
(1) 下背疼痛僵硬三个月以上,休息无法改善。
(2) 腰椎的前弯、后仰、侧弯等三方向的活动范围受限。
(3) 胸部扩张受限,最大呼气与吸气相差小于2.5公分。
(4) X光见到骶髂关节炎,双侧二级或单侧三级以上。
如有第四项加上1-3项之一,可以确定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以这个诊断标准,常会因为在疾病的早期,X光还没有出现骶髂关节炎,而延迟了诊断,因此对于有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的病人,只要有45岁以前发生的发炎性下背痛、反复无法解释的胸痛或僵硬、葡萄膜炎、接骨点病变或外围关节炎,都应该怀疑有强直性脊柱炎的可能性。
7、鉴别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可能与下面多种疾病不易分辨,需赖病人正确报告病史,与医师的提高警觉,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部分:治疗和预后
一、治疗的基本原则
1、药物治疗:基本上,这是一个免疫机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当然主要治疗方法就是药物,包括症状治疗的药物,与能够改变病程减缓疾病进行的药物,在下面的章节会详细介绍。
2、物理治疗:
(1) 急性期:
(i) 如有明显的红肿热痛,应该采用冰敷,并使发炎的部位得到局部休息,同时每日的睡眠时间应有八小时。
(ii)肿胀关节附近的肌肉痉挛则可用热敷或按摩以减轻不适。
(iii)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或干扰波(IFC)透过闸门控制理论(gate control theory)达到减少疼痛的效果。
(2)亚急性期:
(i)热疗可以降低关节与肌肉的僵硬程度,如热敷垫、热水疗、湿热电毯或石蜡浴等
(ii)若关节有肿胀情形,冷热交替式水疗最具有消肿的效果冷热交替式水疗,做法为冷水(约10-16℃)泡1分钟,热水(约40-43℃)泡5分钟,交替共30分钟。
(3) 慢性期:除了上述热疗方法,可以加上深部热疗,如超音波、短波,对于较深层的肌腱与关节僵硬的疗效更好。
3、运动治疗:包括两大部分,一为复健的运动治疗,一为日常生活中可进行的体适能锻炼与休闲运动。因为患者的个别差异相当大,发病前的体适能基准不同,喜好的运动不同,受疾病影响的部位不同,且病情严重度差异很大,因此每位患者适合的体能锻炼也就大有不同,患者应该与医师有良好的沟通,了解自己处于病程的哪个阶段,知道应该要做什么复健运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什么休闲运动,有关运动的原则会在下面的章节详细介绍。
4、辅具的使用:
(1) 急性发作期,可以使用一些副木,如护膝、护踝、护腰等,以减少关节与肌腱的活动和负荷,降低发炎程度,但不可长时间使用,以避免僵硬与肌肉萎缩。
(2) 非急性期,但有严重的关节变形时,可以使用功能性的辅具,以帮助病人处理日常生活。
(3) 脊椎装具:如有脊椎骨折或脊椎韧带损伤造成不稳定脊椎时,通常会有无力和感觉受损等神经学症状出现,则必须赶快求医,按医师指示使用脊椎装具,以避免或减少神经受压迫的机会。
5、手术治疗:在脊柱方面,如有因驼背造成心肺功能受损,或有神经压迫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另如髋关节或膝关节功能严重受限,或并发股骨头坏死,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预后
强直性脊柱炎病程进展缓慢,虽然是个反复的过程,但大多预后良好,约有百分之九十的病人可以有几近正常人的生活,因此只要能够好好了解这个病,与医师充分合作,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和复健运动,可以和这个疾病和平共处的。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西药治疗
1、非类固醇消炎药(NSAID,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传统上,这是用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第一线用药。
(1)作用机制:透过抑制环氧化酶(cyclo-oxygen强直性脊柱炎e, COX)的作用,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发炎反应与疼痛,以利患者进行复健运动,但并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因此患者可根据病情来调整药物。
(2)分类:
(i)非选择性非类固醇消炎药:基本上人体的COX有两种-COX-1和COX-2,传统的非类固醇消炎药对于COX-1和COX-2的抑制效果相当,包括强直性脊柱炎pirin(阿司匹林)、indomethacin(吲哚美辛)、diclofenac(双氯芬酸)、tiaprofenic acid(噻洛芬酸)、piroxicam(吡罗昔康)、sulindac(舒林酸)、naproxen(萘普生)、ibuprofen(布洛芬)、ketoprofen(酮洛芬)、mefenamic acid(甲芬那酸)、mepirizole等。
(ii)选择性非类固醇消炎药:近年来发展出的选择性抑制COX-2的药物,,可以减少长期服药对肠胃造成的副作用如rofecoxib(罗非昔布)、celecoxib(塞来昔布)、meloxicam(美络昔康)、etodolac(依托度酸)、nimesulide(尼美舒利)、nabumetone(萘丁美酮)等,目前还有正在研发中的新药。
(3)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i)肠胃道的副作用:胃痛、恶心、呕吐、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或出血、腹泻、便秘、结肠炎。
(ii)过敏:气喘、皮疹、急性呼吸困难。
(iii)肾功能损害:造成蛋白尿、血尿,血液中尿素氮(BUN)、肌酸酐(Creatinine)上升,肌酸酐廓清率下降(Creatinine clearance),以老年人、肝肾功能异常、心脏衰竭、使用利尿剂患者较可能出现此副作用。
(iv)心血管:水分滞留、水肿、郁血性心脏衰竭、高血压。
(v)肝功能损害:造成黄疸、肝功能指数异常与药物性肝炎,原本有肝疾患者尤须注意。
(vi)出血倾向:因为非类固醇消炎药是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长期服用会引起出血倾向,尤以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老年人、高剂量使用、同时并用抗凝血剂患者为高危险群,因此如果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如解黑便、晕厥,或皮肤出现出血性紫斑,必须怀疑有此种副作用出现。
(vii)中枢神经:头晕、头痛、嗜睡。
(viii)血液:白血球过低或血小板过低症。
(4)孕妇用药:属于B级的有ketoprofen、naproxen、diclofenac、piroxicam、sulindac、indomethacin,可以使用,但在怀孕最后三个月为D级,不应使用,属于C级的有强直性脊柱炎pirin、mefenamic acid、tiaprofenic acid、rofecoxib、meloxicam、celecoxib、nabumetone,哺乳的母亲也不宜使用,因为药物大多会经过乳汁传给婴儿。
2、其它症状治疗药物
(1)肌肉松弛剂︰对于晨僵,肌肉痉挛会有帮助,如chlorzoxazone(氯沙宗)、tolperisone(甲苯哌丙酮)、baclofen(巴克罗芬)、mephenoxalone。
(2)类固醇(steroid, 激素):
(i)使用时机:
-难以控制的局部周边关节急性发炎,或肌腱附着点发炎,可作类固醇局部注射。
-非类固醇消炎药和免疫调节剂难以控制的急性发作,可以暂时使用口服或注射类固醇,再慢慢停掉。
-眼睛虹膜睫状体炎:局部使用类固醇眼药水,严重时需做类固醇眼内注射,效果良好。
(ii)副作用:中心型肥胖(central obesity)、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emoral av强直性脊柱炎cular necrosis)、骨质疏松症、高血压、青春痘、毛发增生、血糖上升、失眠、感染、皮肤变薄等等,经常性局部注射类固醇可能导致肌腱断裂。
(3)治疗中枢痛(central pain)的药物:应在免疫调节剂与非类固醇消炎药治疗效果不佳,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才加上,如一些抗癫痫药物,如carbamazepine(卡马西平)、gabapentin;抗忧郁药物如imipramine(丙咪嗪)、trazodone(曲唑酮);吗啡类药物,如Tramadol(曲马多)。
3、免疫调节剂:
传统上被视为第二线用药,在非类固醇消炎药控制不佳,或有严重的周边关节侵犯,肌腱骨头关节以外(如眼、心、肺)的侵犯,才使用这类药物,但目前有积极用药的趋势,尤其对于有幼年发病患者,更需要使用这类药物来达到控制病程的目的。
(1)Sulf强直性脊柱炎alazine(Salazopyrin,柳氮磺胺吡啶, S强直性脊柱炎P, SSZ):起始最常使用药物。
(i)剂量:第一周每日早晚各服用250mg,第二周早晚各500mg,第三周早中晚各500mg,大约一个星期增加500mg,分两次或三次服用,值到每日维持剂量大约为体重(公斤数) × 30mg,当超过每日3g时会明显增加副作用发生的机会。
(ii)副作用:
-过敏:红斑、搔痒,为最常见副作用,如果症状轻微,可以减少药量,并使用抗组织胺,如有改善再慢慢增加药量,有极少数病人会发生严重过敏,如Steven-Johnson症候群,必须停药,赶快就医治疗。
-头痛、头晕、胃肠不适,通常减少药量就可改善。
-肝机能受损:尤其原本有肝炎带原者须注意,需定期检查(约三个月)肝功能指数(GOT、GPT),这些副作用如有的话通常三个月会慢慢出现。
-白血球数减少:尤其是嗜中性球,其它血液组成包括红血球,血小板都可能会减少,应三个月做一次血液常规检查。
肾机能受损:较少出现的副作用,约三个月检查一次肾功能(BUN、Creatinine)。
-生殖系统:影响男性精虫量与质,在停药后约三个月即可恢复。
-叶酸缺乏:可加服叶酸。
(iii)起效时间:约1-3个月。
(iv)对生育的影响︰无论男女性,在欲生育前半年宜停用,且女性怀孕期间不建议服用。
(2)methotrexate(MTX,甲氨蝶呤):严重的外围关节炎,对sulf强直性脊柱炎alazine反应不佳,可以两者并用,或是因过敏而无法使用sulf强直性脊柱炎alazine时,可以改用此药。
(i)剂量:起始剂量约为每周5-10mg,如无不良反应,视病情加量,最大剂量最好不要超过每周15mg,一次服用副作用比较大,可分成二或三次服用。
(ii)副作用:
-过敏。
-血球数减少:各种血球(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都可能减少,刚开始使用时大约一个月就要检查血常规,之后可减为三个月一次。
-肝肾机能受损:发生的机会大于sulf强直性脊柱炎alazine,应三个月检查一次肝肾功能。
-叶酸缺乏:使用此药时应加服叶酸。
-头晕、头痛。
-间质性肺炎:
(iii)起效时间:约1-3个月。
(iv)对生育的影响︰无论男女性,在欲生育前半年宜停用,且女性怀孕期间不建议服用。
(3)抗肿瘤坏死因子(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anti-TNF):
(i)近年来研究出的抗肿瘤坏死因子,有etanercept、infliximab等,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目前仍处于临床实验阶段。
(ii)thalidomide(沙利窦迈, 肽胺哌啶酮)在过去是用来治疗孕吐的镇静剂,但因致畸胎而成为禁药,最近也被发现有抗肿瘤坏死因子的效果,可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也在临床试验阶段,欲生育的患者,不可以接受此种治疗。
四、强直性脊柱炎的手术治疗
1、脊柱:当患者驼背达到影响心肺功能的程度,可以考虑做脊椎手术,手术方法有单节椎板切骨术、多节椎板切骨术及经椎弓椎体切骨矫形术和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医师因病人病情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ii)髋关节置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深静脉栓塞,可以透过抗凝血剂的使用及足踝的运动来预防。
-感染。
(iii)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足踝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发生腿部深部静脉栓塞的机会。
-开始负重︰如果是骨水泥固定,在术后一天就可以负重,开始拿辅助器(助行器或拐杖)练习走路,随着肌力增强,可以逐渐增加负重,不再使用拐杖。但如果是非骨水泥固定,需要拿辅助器部份承重练习值到三个月才能渐渐增加负重,以利骨头长入人工髋关节的孔中。
-大腿肌力锻炼与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须注意关节活动范围的限制。
(iv)髋关节置换术后应注意事项:
-关节活动范围的限制:为了预防髋关节脱位,在术后前三天坐时应使用外展枕(abction pillow),三个月内应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度,不可内转或内收过身体中线,术后三个月内应注意不做矮凳,加高马桶,不可蹲或弯腰捡东西,不做两脚交叉的动作,
-避免剧烈运动,并且避免体重增加,以延长人工髋关节寿命。
5、人工髋关节置换后一个月腹股沟处有时刺痛,为什么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原因分析
全髋关节术后出现的疼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与植入物有关的、关节内的,关节周围的、以及远处神经所致的。做全髋关节翻修术的骨科医师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挑战,这些病人常常年龄较大而且身体虚弱,同时合并有组织的不完整和代谢储备不全。可能有许多问题必须要解决,如术后疼痛、假体松动、不稳、下肢的长度不等、假体周围骨折、感染、骨量减少或有明显的骨质缺损。疼痛是全髋关节翻修的主要适应症,但并不是所有疼痛都需要翻修手术。一部分病人尽管没有严重的疼痛,但有时临床检查及X线片发现有短期内需要翻修的病变,而延迟手术将使以后治疗更加困难,也要进行翻修手术,但这种情况只占少数。要分析疼痛出现的原因,确定疼痛是由于全髋关节置换失败引起的,针对原因再考虑是否需要进行翻修手术。如是由于其他因素引起的,如椎间盘病变、脊柱关节炎、椎管狭窄、转移性或原发性肿瘤、血管阻塞、应力性骨折或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等,则不是全髋翻修的手术适应症。
一.痛性人工全髋的评价
全髋置换术后的疼痛按持续的时间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往往有明显的诱因,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慢性疼痛定义为一个月以上,通常超过了一般疼痛的自行愈合时间。有一个慢性的进程,呈持续性或间隙性发作。疼痛原因通常可分为骨骼肌肉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大多数属于前者。疼痛是翻修病人的主要症状。然而,几乎所有关节置换的病人在长时间坐位后开始行走活动,都会出现一些疼痛和僵直。在美国Mayo医院所进行的333例骨水泥Charnley全髋置换关节的随访发现,有25%的病人在术后一年有髋部疼痛不适,有20%的病人在术后5年、10年及15年时有髋部疼痛不适。有些病人的疼痛可以很轻微,对日常活动没有任何影响,也有些病人的疼痛可以严重到致残的地步。如人工关节松动的病人会有持续较长时间的疼痛,不能长距离的行走。髋臼杯松动的疼痛以局限在腹股沟居多,股骨柄松动的疼痛以大腿部为多,也可以放射到膝关节。疼痛通常在负重时明显,休息后可减轻或缓解,髋部旋转动作疼痛加重,也可出现Trendelenburg证或痛性步态,有时会自愿使肢体缩短并转向外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不久即出现疼痛是非常令人担心的,表明可能出现了感染或假体没有获得初始的稳定性(Initial Stability),或为髋外因素引起的髋部牵涉痛。如果出现假体的分离,可出现异常响声。疼痛也可以由于粘液滑囊炎,肌腱炎,腰椎疾病,脓肿和疝气等疾病引起。对疼痛性人工全髋的评价包括:
1.病史 病史对确定全髋术后疼痛来源非常重要,应对患者的病史详细地追问、分析,包括疼痛部位,疼痛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发作特点可能会提示诊断,尤其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例如,有肿瘤或夜间疼痛病史提示是否存在肿瘤性疾病,能导致菌血症的操作病史提示细菌性感染的可能,有腰背部疼痛史可能提示脊柱疾病可能是髋关节疼痛的病因。代谢性骨病问题或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能使医生警惕患者发生应力性骨折的危险。外周循环疾病有时也会表现在髋部或大腿区的不适。另外,通过患者的主诉,可提示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程度、部位、发作时间等各种特点,使下一步的检查具有了针对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1)疼痛的时间特点。需要确定疼痛是否与手术有关,术后不久出现超过预料的疼痛应考虑的可能为急性感染、血肿、异位骨化、组织卡压、假体撞击、初始固定失败或不稳。当髋关节置换术后有一段时间无痛后出现髋关节疼痛,需要考虑的原因有:假体松动,慢性感染,生物学应力反应,软组织问题(如肌腱炎或滑囊炎)以及假体不稳定。假体长期使用后导致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磨损颗粒反应,能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引起假体松动。磨损颗粒导致的滑膜炎也能引起髋关节的疼痛。
(2)疼痛的部位特点。髋臼杯松动常导致臀部或腹股沟区域的疼痛,单极或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使用后可出现肢体过长、头臼压力过大出现髋臼软骨磨损,股骨头内陷,所出现的疼痛也常在腹股沟部位。如果股骨柄假体松动,则通常表现为大腿痛。一旦股骨柄假体失败,特别是长柄假体,某些患者疼痛可表现在膝关节部位。对一个稳定的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如出现疼痛,则常在大腿部位(大腿痛)。髋关节外侧或大腿外侧疼痛,应考虑有股骨大转子滑囊炎的可能。位于腹股沟的疼痛也可以继发于髂腰肌腱炎或髂耻滑囊炎。
(3)疼痛发作的特点。突然改变体位而引起的疼痛,如坐一段时间后站起,或行走时开始的几步(“起始痛”),通常和假体松动有关。疼痛可以位于腹股沟部位、臀部或大腿,与假体松动的组件有关。松动的疼痛常常和活动有关,并在行走一定距离后加重。然而,同样的疼痛也可以发生于假体固定良好的病人,如大腿痛,尤其多见于活动量大,劳动强度大的病人中。人工股骨头置换后肢体过长、髋臼所受压力过大,并有髋臼软骨的磨损也可引起活动性疼痛。由于髋关节不稳或者半脱位引起的髋关节疼痛,常在髋关节处于一定的位置时出现。病人可以主述或没有主述半脱位的经历,而主述在腹股沟处或臀部疼痛,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可以导致关节囊的炎症或软组织炎症。在休息或夜间出现的持续疼痛,应多考虑与感染或肿瘤有关。虽然原发性肿瘤或骨盆、股骨及脊柱的转移性肿瘤不是常见原因。术后存在与术前一样的疼痛也应考虑有否关节外的原因。如果有放射性的膝关节以下疼痛,麻木,麻刺或烧炙感,应考虑腰椎疾病为可能的原因。神经根性疾病,椎管狭窄,神经源性疾病,机械性下腰痛需要作鉴别诊断。
(4)假体固定良好病人的大腿痛。大腿痛常见的原因是股骨柄假体的松动。但是大腿痛不仅发生在假体松动的病人,也发生在假体固定牢固及一些固定很好的骨长入型假体的病人。通常假体固定良好病人的大腿痛被解释为与股骨假体柄的硬度(Stiffness)有关。在过去发表的文献中,大腿痛在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中的发生率多于骨水泥股骨柄。对其术后持续大腿痛的发生比率,各家报道不一,但是有高达30%的术后2~4年大腿痛的发生。Heekin报道,对于微孔解剖型全髋关节置换(porous-coated anatomic, PCA)的病人,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在5-7年的随访中为15%~26%。大多数这样的病人术后疼痛表现为大腿痛。Xenos等在同系列病人的至少10年的随访中,大腿痛的发生率为12%。Vresilovic等发现在柄稳定的患者,大腿痛与柄直径较大有关。他们认为在有些患者,假体与周围骨的弹性模量不一致是大腿痛的根源。在最近的文献报道中,Barrack 等对照研究了非骨水泥全干微孔(Porous Coated,AML)、非骨水泥近端微孔与骨水泥股骨柄固定的大腿痛发生率,发现近端固定的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病人大腿痛的发生率是全干固定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病人或骨水泥股骨柄假体固定病人的2倍,P值小于0.01,显示有显著性差异。而全干固定非骨水泥股骨柄与骨水泥固定股骨柄两者的大腿痛发生率没有明显区别。大多数大腿痛发生于术后一年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病人大腿痛会自行消失。大腿痛的疼痛程度并不严重。按目测0-10计算严重程度,三组中大腿痛平均在3-3.5之间。
2.体格检查 通过体检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重复病人的疼痛。理学检查应包括步态的观察,步态观察有助于识别髋部疾病的特殊表现。确定是否有跛行及跛行的类型,如有否Trendelenburg征、麻痹步态、下肢的短缩等,以及有否神经症状,如足下垂、帕金森氏病震颤等。有些非骨水泥全髋置换的病人在步态观察中可能会发现髋关节完全伸直受限,这种情况可见于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的微动或不稳定的纤维固定,也可见于残留的髋屈曲挛缩。在检查髋关节活动时,如在屈曲或伸直的极点上出现疼痛可能是由于全髋关节松动引起的,而在髋的全程活动中均有疼痛可能提示有急性感染的存在。在髋关节屈曲90度时采用推拉的手法可能有助于半脱位的发现,也可以证实有不稳定的存在于否。检查还应包括手的触摸检查,包括髋关节、附近的滑囊及肌腱的止点。如大转子的滑囊炎患者不愿向患侧卧,大转子有压痛,髋关节内旋时使臀大肌紧张压迫滑囊使疼痛加重。耻骨支的压痛提示有应力骨折的存在可能。大腿的局限性压痛在股骨柄假体松动时很常见,也可能是应力集中的表现。
由于臀部及大腿的疼痛有可能继发于腰椎的疾病,检查腰背部及下肢神经的症状有助于发现疼痛的来源。沿脊柱或骶髂关节的触痛,可提示这些部位有病理变化,在大转子、坐骨的腘绳肌起点、臀大肌止点以及梨状肌区域的触痛,可提示这些部位的软组织炎而引起局部的疼痛。神经的检查应包括股神经、坐骨神经及闭孔神经。椎管狭窄可存在全髋置换术前,但由于髋部病变限制了病人的活动,神经症状可能不明显。全髋术后,长距离的步行成为可能,椎管狭窄的症状会变得明显而引起病人的重视。
全髋术后的急性疼痛可能由术后血肿引起。严重的血肿有可能导致坐骨神经的麻痹。术后过分地使用抗凝剂增加了血肿的危险性。与脱位、骨折或其他创伤性损伤有关的急性疼痛一般均有明显的相关病史,体格检查的发现以及X线片的表现。关节感染通常有局部的红肿,皮肤温度的升高,保护性痉挛。
二.疼痛性人工全髋的影像学评价
标准的X线片包括受累髋关节的骨盆正位片和不同类型的上段股骨X线片。系列的正位片、侧位片及斜位片X线片对评价疼痛性全髋非常有帮助。X线片必须有良好的质量以便进行骨量的评估和检查出现的任何细小的放射学改变,例如骨膜反应和在骨水泥和骨质,骨水泥和假体以及假体和骨之间出现的透亮带。根据股骨头相对于髋臼边缘的位置,可以定量的观察聚乙烯磨损的程度。如有可能,当前的X线片应该与以前的X线片相比较,因为这可以证明髋臼或股骨假体有无移位,移位是假体的松动的证据。进展性的骨与骨水泥间的透亮带、假体与骨水泥间的透亮带或骨水泥骨折是令人不安的发现,通常和启动痛及负重痛联系在一起,可以诊断为症状性的假体松动。减数髋关节X线片对确诊有帮助,报道显示X线平片对股骨柄假体松动较髋臼杯假体松动敏感和易于发现,而减数髋关节摄片对股骨柄及髋臼杯的松动更准确。Lyons等报道X线平片对诊断髋臼杯假体松动的准确率约69%,股骨柄假体松动的准确率约84%,减数髋关节X线摄片对两侧假体松动的准确率约96%。
最为常用的还是X线平片,假体松动产生的透亮带常在边缘有反应性的硬化线,这可以和邻近松质骨的正常的透亮带相区别。其他一些征象也明显提示骨水泥假体的松动,包括骨水泥断裂,假体和骨水泥壁之间出现X线透亮带,股骨干和/或髋臼聚乙烯的断裂等。应该仔细观察X线片上有关骨长入表面的分离,骨溶解或假体断裂的现象。骨溶解多年以后会出现明显的进展而没有明显的体征和症状。建议对于功能良好的假体,尽管缺乏临床症状,应每隔一年进行一次X线片检查以评价是否出现了进展性的骨溶解、髋臼内衬的磨损及其他问题。
其他有帮助的X线片是骨盆的Judet X线片检查,用来评估骨盆前后柱的骨量。侧位片对于后柱残留骨量的评估以及髋臼相对于骨盆的定位是有用的。尽管金属假体对成像有分散干扰,骨盆和股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仍有助于显示残留的骨量。CT扫描结合血管内造影可显示松动假体周围主要血管的情况。磁共振成像(MRI)的作用有限,但是有助于对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评估,特别是在查找与假体无关的疼痛原因时。采用锝-99核素骨骼扫描假体松动的敏感性较高,但准确率有待提高,Lyons等报道髋臼侧约为77%,股骨侧约为89%。有标记的白细胞骨骼核素扫描有助于区别无菌性松动和感染。
1.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
(1)普通X线平片
研究表明,100%移动的髋臼假体有松动,94%有连续透亮带(不管带的宽度)的髋臼假体有松动。而无髋臼迁移、无放射X线透亮带或者仅在髋臼Ⅰ区有透亮带的髋臼,只有5%在术中发现假体有松动。当髋臼Ⅰ区和Ⅱ区均有透亮带时,则79%髋臼假体有松动。但是,有许多患者仅依靠普通X线平片仍不能作出诊断。
对股骨柄假体与骨水泥之间的透亮带,其意义尚有争议。Berry等认为这一透亮带与股骨柄松动出现髋关节疼痛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对297例非选择性的Charnley全髋关节置换至少20年或至翻修时的随访研究表明,<2mm宽度的股骨假体外侧的假体-骨-骨水泥的薄透亮带,并不与股骨柄假体的远期松动明显相关,统计分析表明也不与髋关节疼痛相关。可能是置入骨水泥后形成的纤维层。这种透亮带在光滑、无领、楔形的骨水泥股骨柄假体中较多见,但没有临床症状和股骨柄假体的失败。但如透亮带宽度超过2mm则与股骨柄假体的松动有明显的关联性。Lyons等的研究认为这是股骨柄假体松动的可靠证据,有这一透亮带的患者96%在翻修手术时有股骨柄假体的松动。骨与骨水泥界面出现的透亮带进行性加宽的病人为骨水泥固定假体松动的表现。但非进行性的股骨柄假体轻度下沉并不代表假体松动。
最佳评估全髋术后效果的方法是拍摄系列X线片。骨与骨水泥交界处透亮带进行性加宽常常提示肉芽肿样的膜状物,它与假体松动以及磨损的碎屑反应相关。如果透亮带变化迅速,边缘毛糙,有骨膜反应出现,应高度怀疑有关节感染的出现。
(2)造影术
与普通X线平片比较,关节造影术提高了骨水泥髋臼松动的检出率,但有一部分的结果为假阳性。诊断髋臼假体松动的最敏感指标是在整个髋臼假体周围连续出现造影剂,而且宽度均超过2mm。Maus等报告对97例手术证实的关节造影中,诊断髋臼松动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只有68%。然而,也有作者认为关节造影术在诊断假体松动上没有太大的价值。如Miniaci等发现关节造影术对髋臼假体松动的检出率为68%,不如普通X线平片及核素扫描。
Lyons等研究显示,关节造影术能提高骨水泥股骨柄松动的检出率。如果骨-骨水泥界面的造影剂延伸至股骨柄假体的转子间部分,即提示假体松动,其准确性非常高。其敏感性从普通X线平片的84%提高到96%。Maus等报告经手术证实的关节造影中,诊断股骨柄假体松动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2%。因而,虽然大多数股骨柄松动均能通过普通的X线平片发现,而关节造影术也不提高其诊断的总的敏感性,但是关节造影术能偶尔检出X线平片漏诊的病例。而且,关节穿刺造影可以得到关节液进行涂片与培养,穿刺物涂片与培养是判断关节感染的重要手段。
(3)骨扫描
对手术后无疼痛症状的患者行99m锝骨扫描,结果可表现为正常摄取或呈灶性摄取增加。一般术后6个月,小传子和假体的体部核素摄取可恢复正常水平,髋臼、大转子和假体末端的核素摄取要到2年左右才大致稳定。但Utz等发现,有近10%的全髋置换术患者股骨柄假体末端的核素浓聚可持续更长一段时间。在术后1年行锝99骨扫描,在髋臼、大转子、股骨柄远端均有异常的核素摄入。传统的锝99扫描对全髋术后假体松动检出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没有特异性。没有并发症的全髋置换术后2年仍可见股骨柄周围放射性核素浓聚,通常位于股骨柄尖端。如系列骨扫描出现进行性的核素浓聚增强则表示病理反应,为松动或感染的表现。Jensen和Madsen发现,锝99骨扫描在评估全髋置换术疼痛时无明显价值。他们发现骨扫描在松动检出率的敏感性仅77% (X线平片为97%),特异性仅4 6%(X线平片为70%)。锝99骨扫描的假阳性为23%(基于99mTc骨扫描的结果作手术探查,发现并无松动)。Leiberman等通过对54例患者的研究发现,相对于X线平片,锝99骨扫描不增加松动的依据。在10例最后被确诊为假体感染的患者中,有3例骨显像正常;44个股骨假体松动的患者中,也有3例骨显像未发现异常;而43例髋臼松动中,4例未发现异常。因此提出,锝99骨扫描仅用于临床高度考虑关节松动,但是X线平片没有表现的患者。
白细胞可用铟111进行标记。标记白细胞显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时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发生感染后,局部摄取白细胞量可明显增加,其部位可在假体周围、关节腔或邻近组织中。不过,标记白细胞也可以在无菌性炎症病灶、骨坏死组织、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部分松动的假体中浓集。
2.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
稳定的股骨假体的多孔长入型表面应该有骨组织的长入,它们之间没有透亮带。皮质骨的近端变薄(应力遮挡)是不常见的。骨内膜点的焊接区是连接骨内膜表面和骨长入区的骨集中区,这种现象在骨长入的远端最常见,有时它类似小的漂浮的支持璧。透亮带常见于光面柄的远端周围,它带来的后果较小。松动的股骨和髋臼假体可能造成假体的移位,但是常常在邻近骨长入的表面有透亮带的出现。出现松动后,股骨假体出现下沉,常常可以见到在假体的尖端出现连接骨内膜表面的厚的骨底座。这些包围在松动移位假体周围的骨组织形成多年后可以出现明显的骨再塑形。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使得对术后髋关节的疼痛处理更为复杂。对骨水泥假体松动的标准并不适用于非骨水泥型假体。而且,对于非骨水泥假体,尽管没有松动的影像学上的依据,但术后髋关节的疼痛发生率较骨水泥型假体高。
(1)普通X线平片
进行性的髋臼迁移和髋臼位置改变表明髋臼有松动。髋臼固定螺钉的折断也表明髋臼松动。进行性的珍珠面从微孔表面的脱落,与髋臼迁移有一致性,可以预期髋臼将会发生松动。
柄松动和大腿痛有很好的相关性,而发生率也较髋臼松动高,判断柄松动的标准是由Engh等基于对髓腔解剖自锁型假体(anatomic mellary locking, AML)的广泛研究而制定的。显示骨长入和假体稳定性的依据有:(1)无下沉;(2)在骨与假体微孔表面没有放射线密度增加。稳定的纤维固定提示:(1)无进行性的下沉;(2)在柄微孔表面骨与假体之间,广泛的不透X线的带形成。不稳定假体的特点有:(1)假体的进行性下沉;(2)在柄周围散开偏斜的X线密度增强带。
对假体柄尖端的硬化骨基座形成的意义,目前判断不一。一些认为其说明假体有松动,而有些研究则说明假体没有松动。Engh等经过研究认为,这种硬化骨与假体的紧密接触,表明假体稳定,而如果局部有X线透亮带,则往往表明假体不稳。
(2)关节造影术
Barrack等报道了对一些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造影术的结果,在16例非骨水泥髋臼中,他们发现关节造影术的敏感度为29%,特异性为89% ,准确率达63%。在股骨柄假体,他们发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例数均比例较高,准确率为67%
(3)骨扫描
对非骨水泥全髋术后骨扫描显示,从术后至2年,大部分患者的股骨干在延迟相上可见核素摄取增加现象,Maniar等发现2年后仍有20%的病人有核素摄取增加,少部分病人这种现象可延续到术后4年。Oswald等在三相骨显像发现,76%的非骨水泥髋臼假体在术后2年或更长时间有延迟相呈现核素摄取增加。在非骨水泥股骨假体中,有72%的股骨柄尖端在术后2年有异常的锝同位素摄入。因而,骨扫描对非骨水泥全髋术后患者并发症方面的应用价值可能有限。非骨水泥假体的骨扫描对评估假体稳定性的意义尚令人质疑。
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即使没有并发症的出现,患者的髋关节仍可出现铟111标记的白细胞摄取增加的情况。研究表明,在术后两年时行白细胞标记的铟111显像,有50~80%的病人出现股骨干远端或髋部摄取增加的现象。因此,用标记白细胞显像检查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是不很可靠的。
三.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及其治疗
全髋术后病人出现异常或不可解释的下肢疼痛,应考虑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RSD)。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可以由任何一种创伤引起,它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病程的进程和损伤的严重程度,手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联性。早先该综合症有许多称呼,现在准确的专业名字为Ⅰ型复杂局限性疼痛综合症(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但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术语仍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SD)。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指以肢体疼痛、肿胀、僵硬、皮肤变色、多汗和骨质疏松为特点的一组临床表现,由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和延长反应所引起。
对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病因还不是非常清楚。有多种理论,包括损伤区的短路效应,即传出的交感兴奋刺激感觉性传入纤维,神经损伤节段的动脉周围炎,以及异常反馈进人脊髓联络中心。
临床表现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一种剧烈的烧灼样疼痛,常常被描述为伴有难以忍受的抽痛、刀刺样破裂感、扭痛或压榨痛.病人可于手术后立即发生疼痛,也可以发生在术后几周内。疼痛一般不局限于某一神经的皮支分布区,可因情绪刺激(如惊吓、发怒)或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加重,多见于严重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病人。也会出现一些古怪的行为来减轻疼痛,如某些病人喜欢用湿毛巾将患肢包裹起来以缓解疼痛。不喜欢医生检查局部疼痛区域。某些病人睡觉时不愿盖被,因为被单也会引起疼痛加剧。许多病例轻微触摸、热或躯干和肢体轻微活动都会加重原有的疼痛。通常疼痛较严重,有烧灼感,撕裂样疼痛,疼痛可没有诱因而加重,休息后不会缓解。疼痛常开始出现在肢体的远端,随时间的延长而向近端发展。以痛觉异常、痛觉过敏、感觉过敏及有血管舒缩和出汗异常为特征。
在早期阶段,往往因交感神经过敏而出现明显的血管运动不稳定和疼痛。水肿、充血、温度升高、多汗以及僵硬是本期的特征。肢体有经常性的潮红,发烫或变冷,苍白及疼痛。典型的早期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病人为肢体疼痛但临床检查没有发现其他异常情况。两侧肢体经常有颜色不对称,或温度不对称,或两者均有。痛觉过敏使病人即使是非常轻微的触摸也可引起疼痛。经常病人在睡觉的时候都不愿盖被,因为被子在患侧的皮肤上都会引起不适。疼痛症状与体征与周围神经分布区不相吻合。以后肢体会变得苍白和干燥,伴有僵硬加重以及皮肤营养改变。休息时病人可能会较舒适,但要运动时疼痛仍然存在。
在后期阶段,可导致严重的肢体病残,如乏力、僵硬、发凉、肌肉萎缩,皮肤营养不良会变得明显,可持续几个月或许多年。疼痛程度不恒定的。出现骨质疏松的表现。
Mittal 等已证实,锝-99三期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有助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但其他文献报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仍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目前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诊断仍以详细的病史及临床检查为主。可以通过局部阻滞进行诊断性的治疗,明确诊断。一般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诊断不易与其他神经疾患相混淆。
目前对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还没有很满意的治疗方法。早期交感阻滞配合体疗或口服药物是广泛推荐的治疗方法。如果交感神经阻滞效果良好,可按病人症状缓解的时间进行持续的阻滞治疗,通常一次持续的时间不超过2周。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病人,如果能耐受轻微的主动活动及积极的辅助活动而且反应良好,可以先用理疗部分病人也可得到缓解疼痛。早期的发现和治疗可能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可进行交感神经切除手术。交感神经切除的手术适应证是:使用局部交感阻滞可得到暂时症状缓解,但没有持久疗效者。采用节前交感神经切除手术,做交感神经节和交感链的切除,一般可以缓解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疼痛。
四.实验室检查
五.疼痛性人工全髋关节的治疗
6、什么是脊椎炎
强直性脊椎炎
【概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它的病因不明,主要侵犯脊柱,尤以骶髂关节病变最为常见。它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为关节的纤维化和骨性强直。
强直性脊柱炎以往称为类风湿性脊柱炎,目前该名称已废用了达20年之久,理由是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强直性脊柱炎亦绝对不是一种特殊部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因缺乏类风湿因子而又曾被命名为"血清阴性脊柱骨关节病",现在看来亦不确切,因为并不存在有"血清阳性脊柱骨关节病",同样属于此类病的很多,包括Reiter病、牛皮癣关节炎、肠源性关节炎、儿童期慢性关节炎等。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从公元前2、3千年的古埃及人骨骼标本中曾发现从第4颈椎至尾椎的所有椎体全部融合连接成一块骨骼。在古希腊与阿拉伯文著作中,都曾发现有类似的记载。在19世纪末时Strumpell和Marie对本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有了详细的放射学检查的记录。至70年代初,Brewerton等发现本病具有强力的HLA-B27抗原。
在发病率方面,白种人的发病率为0.05%,多见于男性,男女的比例大致为10∶1。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女性病例,无论在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都进展较慢。由于症状不够严重,诊断往往迟延,造成女性病例稀少的现象。女性病例往往为轻型或亚型,估计男女之间的比例约为7:3。
根据正常人HLA-B27普查的结果,B27阳性的人有20~25%的X线表示出骶髂关节和脊柱炎表现。假使将这种亚临床型和轻型的都统计在内,本病的发病率可高达1.5%。但也有报告HLA-B27阳性的人中,有5%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产生发生率高低不一致的原因是对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不一,使发生率有显著差别。必须指出,不是凡发现有骶髂关节炎且伴有症状者都可以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
【病因】
强直性脊柱炎至今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性易感因素有关。HLA-B27影响本病发病机理的方式至今不清楚,但必须看到B-27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非所有具有B-27抗原的病人都会使疾病发展,B27的存在还不足以使每个人都发病。看来B27本身并不重要,主要是它与其他基因间的不平衡联系,改变了免疫反应,使机体易于发病,很可能B27抗原作为病毒或其它外来因素的受体,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也可能B27抗原与外来因素有些相似,使这些因素起着异常免疫反应而致病。外来因素种类很多,长期以来怀疑感染是主要的因素,但未能被证实。目前发现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如肺炎杆菌对本病的发病可能起着作用。
至于致病因子是B27本身,还是与B27有着密切关系的基因,目前还不了解,B27基因可以影响疾病严重程度,但不能肯定它可以影响疾病的发展。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绝大多数的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于青年期,起病往往隐匿;40岁以上发病者少见。女性病变发展缓慢,往往诊断延迟。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有厌食、低热、乏力,体重下降和轻度贫血等全身性症状。
(二)局部表现
1.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是最为常见的表现。下腰痛发生缓慢,钝痛状,讲不清痛在什么地方,有时牵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严重,集中在骶髂关节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转子与股后部,一开始疼痛或为双侧,或为单侧,但几个月后都变为双侧性,并出现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极常见的症状,可以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之久。长期不活动使僵硬更为明显,病人往往诉说由于僵硬与疼痛,起床十分困难,只能向侧方翻身,滚下床沿才能起立。
有些病人疼痛较轻,只有晨僵与腰部肌肉韧带压痛点,往往被诊断为"风湿痛"、"纤维织炎",甚至被认为有"神经官能症"。向腿部有放射痛的还长期被诊断为"腰腿痛"和"坐骨神经痛"。
早期时体征不多,可有轻度腰椎活动受限,但只在过伸或侧屈时才能察觉。骶髂关节处可有压痛,但一般不严重,随着病变进展,骶髂关节处于强直,此时该部位可以完全无痛,而脊柱强硬成为主要体征之一。病员能保持双膝伸直位时将指尖触及地板并不能据此而认为腰部并无活动障碍,因为良好的髋关节完全可以起代偿作用。检查脊柱有无强直应该从脊柱的过伸、侧屈与旋转等方面全面检查。下列方法(Schober试验)有所帮助:病员直立位时在第5腰椎棘突上作一记号,再在脊柱中线距该记号10cm处作第二个记号。嘱病员最大限度前屈脊柱而膝关节保持完全伸直位,在正常情况下,两点之间距离可增加5cm以上,即可达15cm以上。增加不足4cm,可视为腰椎活动减少。
病变继续发展便会出现胸椎后凸与颈椎发病。此时诊断比较容易。病员靠壁站立,他的枕部无法触及墙壁,严重时可有重度驼背畸形,病员双目无法平视,他只能靠屈曲髋与膝才能得以代偿。至于颈部表现,一般发病较迟;也有只限于发展至胸段便不再向上延伸的。少数病员早期即发生颈部症状,并迅速强直于屈颈位。
2.胸廓扩张度减弱 随着病变向胸段脊柱发展,肋脊关节受累,此时出现胸痛,并有放射性肋间神经痛。只有少数病人自己发觉吸气时胸廓不能充分扩张。因肋脊关节强直,在检查时可发现吸气时胸廓不能活动而只能靠膈肌呼吸。在正常情况下,最大限度吸气与呼气,于第四肋间处的活动度可达5cm以上。不足5cm者应视为胸廓扩张度减弱。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至后期时,由于重度脊柱后凸与丧失胸廓扩张能力,使肺通气功能明显减退。
3.周围大关节炎症35%的强直性脊柱炎可有周围关节炎,以髋关节最为常见。通常为双侧性,起病慢,很快出现屈曲挛缩和强直,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偿性屈曲。肩关节为第二个好发部位。偶有膝关节病变。其它关节少有发病。
4.关节外骨骼压痛点 主要发生在胸肋交界处、棘突、髂嵴、股骨大转子、胫骨结节、坐骨结节和足跟,有时这些症状也可以早期出现。
5.骨骼外病变 主要为眼部病变,可有急性葡萄膜炎,发生率可高达25%。心血管疾患有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扩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包炎等。肺部病变主要为肺上叶进行性纤维化。神经系统病变常为继发性,有自发性寰枕关节半脱位和马尾神经受压表现。后者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与会阴部鞍区状麻木。
【实验检查】
活动期75%病例血沉增快,但也有正常的,往往出现血清C-正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值轻度或中度增高,往往提示病变较广泛,或有骨骼腐蚀,并不足以说明病变处于活动期。血清IgA和IgM可有轻度或中度增高。
90%以上的病员具有HLA-B27基因。正常人也可有HLA-B27,并与地区与种族有关。欧美白种人6~8%可具有HLA-B27,而海地印地安人50%具有B27。没有中国人的资料,但知日本人与非洲黑人却很少具有B27。测定HLA-B27可以帮助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但却不能作为常规试验。该试验不能确定本病的诊断,仅提示有本病的可能性;有许多类似疾病也可以具有HLA-B27。
部分本病患者并不存有HLA-B27,这类病例往往缺乏家族史与较少发作急性葡萄膜炎,但却具有B7或BW16。
7、临床麻醉与疼痛诊疗疑难危重病案讨论荟萃的目录
前言
第一章妇产科手术临床麻醉疑难危重病案讨论分析
第一节妊娠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继发乳糜微粒血症
第二节剖宫产手术后出现双下肢、臀部及骶尾部顽固性疼痛
第三节孕2产0孕32“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Ⅲ~Ⅳ级,拟急诊行剖宫产术
第四节妊娠合并心肌病患者全身麻醉下急诊行剖宫产术
第五节剖宫产术后腓总神经损伤
第六节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的麻醉选择
第七节丙泊酚加芬太尼无痛人流后致听觉障碍1例
第八节剖宫产术中发生意外1例
第九节1例由利多卡因过敏引起的麻醉意外分析
第十节膀胱截石位手术致神经损伤1例
第十一节妊娠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1例
第十二节产后大出血引起呼吸心跳停止
第十三节妊娠合并大出血1例
第十四节宫腹腔镜诊治术术中发生意外1例
第十五节意外全脊髓麻醉1例
第十六节药物致术后精神错乱1例
第十七节先心病患者剖宫产术中发生急性心衰1例
第十八节剖宫产术后发生大出血、羊水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二章骨科手术临床麻醉疑难危重病案讨论分析
第一节椎问盘髓核摘除和金属钉置入术中静脉空气栓塞
第二节椎问盘髓核摘除和金属钉置入固定术中的急性大出血
第三节右股骨头置换术中发生急性肺栓塞
第四节高龄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人插管困难
第五节髋关节置换手术期间出血不止1例
第六节骨科手术患者术中出现脂肪栓塞综合征
第七节连硬膜外麻醉下行椎体内固定术中出现有效血容量不足
第八节全麻下行椎体肿瘤摘除术后苏醒延迟
第九节全麻下行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拔管后出现心脏骤停
第十节椎体固定术中出现急性大出血休克致心跳骤停病人死亡
第十一节股骨颈骨折术中充填骨水泥后出现肺脂肪栓塞致心跳骤停,病人死亡
第十二节老年高血压患者腰麻给药后出现心跳骤停
第十三节合并陈旧性心梗患者人手术室后室颤1例
第十四节脊柱手术致单眼失明1例
第十五节右股骨折内固定术中脂肪栓塞1例
第十六节老年病人骨科手术后发生低氧血症1例
第十七节老年病人硬膜外麻醉下行股骨头置换术后脑梗死复发1例
第十八节连硬膜外麻醉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低血压休克1例
第十九节连硬膜外麻醉后出现双下肢感觉减退1例
第二十节臂丛麻醉致全脊麻1例
第二十一节下肢开放性多发性骨折麻醉方法选择不当导致患者死亡1例
第二十二节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术患者全麻中致血管神经性水肿1例
第二十三节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气胸,全麻下手术后出现脑栓塞并发脑疝病人死亡1例
第二十四节全麻下颈部手术结束拔除气管导管后出现呼吸困难1例
第二十五节高龄AsAⅢ级病人成功施行硬膜外麻醉1例
第二十六节糖尿病患者连硬外麻醉术后出现喉水肿1例
第二十七节小儿静脉镇静复合臂丛麻醉后出现呼吸抑制1例
第二十八节全麻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填塞骨水泥时出现心律失常1例
第二十九节高位截瘫患者麻醉诱导时出现心脏停搏1例
第三十节硬膜外麻醉下行骨囊肿刮除术中出现喉痉挛1例
第三十一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中心跳骤停抢救成功1例
第三十二节右半髋置换术病人意外全脊髓麻醉1例
第三十三节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困难气道的麻醉选择
第三十四节腰硬联合麻醉用于92岁高龄老人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
第三十五节腰椎手术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
第三十六节再次脊柱手术发生大出血
第三十七节半髋置换术发生脂肪肺栓塞1例
第三十八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发生杓状软骨脱位
第三十九节髋臼放入骨水泥后出现显著低血压
第三章泌尿外科手术临床麻醉疑难危重病案讨论分析
第一节右侧肾脏切除、左肾部分切除、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中发生肺动脉栓塞
第二节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及膀胱碎石术发生TURP综合征
第三节右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期间发生急性肺损伤
第四节腹腔镜下双侧肾上腺腺瘤部分切除术患者心跳骤停
第五节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的麻醉处理
第六节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引起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综合征
第七节长期高血压患者硬膜外麻醉输尿管镜检术时心跳骤停1例
第八节右肾切除术后严重低氧血症1例
第九节全身麻醉经皮肾镜取石术期间发生低温导致患者术后苏醒延迟
第十节前列腺肿瘤切除术出现双侧张力性气胸及纵隔气肿
第十一节嗜铬细胞瘤手术时大出血1例
第十二节85岁患者发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综合征1例
第十三节全麻中低体温致苏醒延迟1例
第十四节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术中持续低SpO21例
第十五节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第十六节左输尿管上段结石并左肾重度积水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并发低氧血症和急性肺水肿
第十七节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腓总神经损伤1例
第十八节漏诊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
第四章神经外科手术临床麻醉疑难危重病案讨论分析
第一节脑膜瘤切除术中抑肽酶引起严重过敏反应
第二节脑胶质瘤切除术拔管后sp0:严重下降
第三节法洛四联症心脏病史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发生低氧血症危象
第四节孕5个月余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第五节高血压患者左小脑占位切除术的麻醉处理
第六节右额颞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行血肿清除术遭遇困难插管
第七节右侧额叶复发脑膜瘤切除术麻醉诱导发生过敏性休克
第八节脑桥、小脑脚肿瘤切除术围麻醉期发生空气栓塞
第九节术中拟按压双侧颈静脉造成颈动脉窦综合征1例
第十节气管捕管过深致支气管痉挛1例
第十一节先天性心脏病、Taussing-hing综合征、室水平双向分流患者拟行开颅脓肿清除手术
第十二节颅底凹陷症、高位颈髓病患者手术期间血氧饱和度严重下降
第十三节左枕部占位切除术后脑脓肿脑疝形成伴双侧坠积肺炎、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拟行急诊脑脓肿清除置管引流术
第十四节额骨慢性骨髓炎伴窦道形成、头皮感染行病变头皮窦道切除、皮瓣转移植皮术发生过敏反应
第十五节全身复合伤伴误吸1例
第十六节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中血压错误分析与处理1例
第十七节巨大头皮下神经纤维瘤切除的临床麻醉1例
第五章耳鼻喉科手术临床麻醉疑难危重病案讨论分析
第一节巨大甲状腺肿瘤致严重气管狭窄患者的麻醉处理1例
第二节哮喘史20余年患者围麻醉期的支气管痉挛发作2次
第三节全喉切除术发生呼吸心跳骤停
第四节巨大会厌囊肿的麻醉(附2例报告)
第五节丁卡因中毒致死1例
第六节先心病室缺患儿气管异物行支气管镜检术
第七节全麻下行支气管镜检术拔除气管导管困难1例
第八节支气管镜检患儿术后气道压异常增高1例
第九节小儿呼吸道异物取出术发生危象1例
第十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麻醉管理
第十一节声门下喉癌患者气管造口术死亡1例
第十二节麻醉诱导期全身肌强直1例
第十三节婴儿舌根部囊肿麻醉
第六章普通外科手术临床麻醉疑难危重病案讨论分析
第一节心房颤动老年患者急腹症行剖腹探查术的麻醉处理
第二节颈部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困难
第三节术中大量使用过氧化氢(H2O2)溶液导致患者发生危象
第四节脾切除术后大量渗血1例
第五节混合痔手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六节左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血压异常波动1例
第七节上消化道穿孔并休克引起心脏骤停1例
第八节全麻诱导时误吸导致化学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九节副神经节瘤误诊为肝癌的病人术中血压突然下降
第十节颈丛阻滞引起严重呼吸困难1例
第十一节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麻醉处理1例
第十二节高血压、心绞痛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氧饱和度下降
第十三节围手术期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1例
第十四节垂体功能低下患者的麻醉
第十五节糖尿病、冠心病、人工起搏器术后病人围手术期麻醉的管理
第十六节精神分裂症患者阑尾切除术的麻醉处理
第十七节7个月小儿全麻诱导过程中出现支气管痉挛1例
第十八节阑尾切除术患者苏醒期发生低氧血症1例
第十九节连硬膜外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现心跳骤停
第二十节全麻下行甲状腺右侧叶术加峡部切除术中出现气道阻力突然明显增加
第二十一节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术中出现大出血
第二十二节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苏醒期出现急性肺栓塞
第二十三节腰麻后心跳骤停1例
第二十四节腰麻下行阑尾切除术出现麻醉平面过高并低钙血症致患者心跳骤停
……
第七章胸外科手术临床麻醉疑难危重病案讨论分析
第八章心血管外科手术临床麻醉疑难危重案讨论分析
第九章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运用于疑难危重病案讨论分析
第十章诊断检查手术临床麻醉疑难危重病案讨论分析
第十一章其他疑难危重病案临床麻醉讨论分析
第十二章疼痛诊疗疑难危重病案讨论分析
……
8、我母亲得了股骨头坏死,请问中医有好的治
您好,请您把片子发一下,首先要根据片子情况,结合老人的症状体征了解病情。
9、我患AS已经有四年了,每年到暑假都要复发。请问这病治愈还有希望吗?哪里可以更好的治疗这种病?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它的病因不明,主要侵犯脊柱,尤以骶髂关节病变最为常见。它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为关节的纤维化和骨性强直。
强直性脊柱炎以往称为类风湿性脊柱炎,目前该名称已废用了达20年之久,理由是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强直性脊柱炎亦绝对不是一种特殊部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因缺乏类风湿因子而又曾被命名为"血清阴性脊柱骨关节病",现在看来亦不确切,因为并不存在有"血清阳性脊柱骨关节病",同样属于此类病的很多,包括Reiter病、牛皮癣关节炎、肠源性关节炎、儿童期慢性关节炎等。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从公元前2、3千年的古埃及人骨骼标本中曾发现从第4颈椎至尾椎的所有椎体全部融合连接成一块骨骼。在古希腊与阿拉伯文著作中,都曾发现有类似的记载。在19世纪末时Strumpell和Marie对本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有了详细的放射学检查的记录。至70年代初,Brewerton等发现本病具有强力的HLA-B27抗原。
在发病率方面,白种人的发病率为0.05%,多见于男性,男女的比例大致为10∶1。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女性病例,无论在临床表现与X线表现,都进展较慢。由于症状不够严重,诊断往往迟延,造成女性病例稀少的现象。女性病例往往为轻型或亚型,估计男女之间的比例约为7:3。
根据正常人HLA-B27普查的结果,B27阳性的人有20~25%的X线表示出骶髂关节和脊柱炎表现。假使将这种亚临床型和轻型的都统计在内,本病的发病率可高达1.5%。但也有报告HLA-B27阳性的人中,有5%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产生发生率高低不一致的原因是对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不一,使发生率有显著差别。必须指出,不是凡发现有骶髂关节炎且伴有症状者都可以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
【病因】
强直性脊柱炎至今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性易感因素有关。HLA-B27影响本病发病机理的方式至今不清楚,但必须看到B-27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非所有具有B-27抗原的病人都会使疾病发展,B27的存在还不足以使每个人都发病。看来B27本身并不重要,主要是它与其他基因间的不平衡联系,改变了免疫反应,使机体易于发病,很可能B27抗原作为病毒或其它外来因素的受体,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也可能B27抗原与外来因素有些相似,使这些因素起着异常免疫反应而致病。外来因素种类很多,长期以来怀疑感染是主要的因素,但未能被证实。目前发现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如肺炎杆菌对本病的发病可能起着作用。
至于致病因子是B27本身,还是与B27有着密切关系的基因,目前还不了解,B27基因可以影响疾病严重程度,但不能肯定它可以影响疾病的发展。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绝大多数的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于青年期,起病往往隐匿;40岁以上发病者少见。女性病变发展缓慢,往往诊断延迟。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有厌食、低热、乏力,体重下降和轻度贫血等全身性症状。
(二)局部表现
1.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是最为常见的表现。下腰痛发生缓慢,钝痛状,讲不清痛在什么地方,有时牵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严重,集中在骶髂关节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转子与股后部,一开始疼痛或为双侧,或为单侧,但几个月后都变为双侧性,并出现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极常见的症状,可以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之久。长期不活动使僵硬更为明显,病人往往诉说由于僵硬与疼痛,起床十分困难,只能向侧方翻身,滚下床沿才能起立。
有些病人疼痛较轻,只有晨僵与腰部肌肉韧带压痛点,往往被诊断为"风湿痛"、"纤维织炎",甚至被认为有"神经官能症"。向腿部有放射痛的还长期被诊断为"腰腿痛"和"坐骨神经痛"。
早期时体征不多,可有轻度腰椎活动受限,但只在过伸或侧屈时才能察觉。骶髂关节处可有压痛,但一般不严重,随着病变进展,骶髂关节处于强直,此时该部位可以完全无痛,而脊柱强硬成为主要体征之一。病员能保持双膝伸直位时将指尖触及地板并不能据此而认为腰部并无活动障碍,因为良好的髋关节完全可以起代偿作用。检查脊柱有无强直应该从脊柱的过伸、侧屈与旋转等方面全面检查。下列方法(Schober试验)有所帮助:病员直立位时在第5腰椎棘突上作一记号,再在脊柱中线距该记号10cm处作第二个记号。嘱病员最大限度前屈脊柱而膝关节保持完全伸直位,在正常情况下,两点之间距离可增加5cm以上,即可达15cm以上。增加不足4cm,可视为腰椎活动减少。
病变继续发展便会出现胸椎后凸与颈椎发病。此时诊断比较容易。病员靠壁站立,他的枕部无法触及墙壁,严重时可有重度驼背畸形,病员双目无法平视,他只能靠屈曲髋与膝才能得以代偿。至于颈部表现,一般发病较迟;也有只限于发展至胸段便不再向上延伸的。少数病员早期即发生颈部症状,并迅速强直于屈颈位。
2.胸廓扩张度减弱 随着病变向胸段脊柱发展,肋脊关节受累,此时出现胸痛,并有放射性肋间神经痛。只有少数病人自己发觉吸气时胸廓不能充分扩张。因肋脊关节强直,在检查时可发现吸气时胸廓不能活动而只能靠膈肌呼吸。在正常情况下,最大限度吸气与呼气,于第四肋间处的活动度可达5cm以上。不足5cm者应视为胸廓扩张度减弱。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至后期时,由于重度脊柱后凸与丧失胸廓扩张能力,使肺通气功能明显减退。
3.周围大关节炎症35%的强直性脊柱炎可有周围关节炎,以髋关节最为常见。通常为双侧性,起病慢,很快出现屈曲挛缩和强直,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偿性屈曲。肩关节为第二个好发部位。偶有膝关节病变。其它关节少有发病。
4.关节外骨骼压痛点 主要发生在胸肋交界处、棘突、髂嵴、股骨大转子、胫骨结节、坐骨结节和足跟,有时这些症状也可以早期出现。
5.骨骼外病变 主要为眼部病变,可有急性葡萄膜炎,发生率可高达25%。心血管疾患有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扩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包炎等。肺部病变主要为肺上叶进行性纤维化。神经系统病变常为继发性,有自发性寰枕关节半脱位和马尾神经受压表现。后者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与会阴部鞍区状麻木。
【实验检查】
活动期75%病例血沉增快,但也有正常的,往往出现血清C-正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值轻度或中度增高,往往提示病变较广泛,或有骨骼腐蚀,并不足以说明病变处于活动期。血清IgA和IgM可有轻度或中度增高。
90%以上的病员具有HLA-B27基因。正常人也可有HLA-B27,并与地区与种族有关。欧美白种人6~8%可具有HLA-B27,而海地印地安人50%具有B27。没有中国人的资料,但知日本人与非洲黑人却很少具有B27。测定HLA-B27可以帮助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但却不能作为常规试验。该试验不能确定本病的诊断,仅提示有本病的可能性;有许多类似疾病也可以具有HLA-B27。
部分本病患者并不存有HLA-B27,这类病例往往缺乏家族史与较少发作急性葡萄膜炎,但却具有B7或BW16。
【放射学表现】
以骶髂关节炎最为突出。骶髂关节出现x线征象时往往已较迟,几乎完全是双侧性。最初出现的是关节附近有斑片状骨质疏松区,特别是骶髂关节的中下段最为明显。接着便出现了骨腐蚀与软骨下骨皮质硬化。在骶髂关节的中下段,髂骨面覆盖着薄层软骨,因此该处首先出现骨骼变化,且比较明显。在骶髂关节的上1/3处,有坚强的韧带连接着骨面,也可以有类似的X线征象。
软骨下骨侵蚀的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的假性增宽。接下去便是纤维化、钙化、骨桥形成与骨化。一般说来,软骨下骨皮质硬化比骨腐蚀明显些,最终骶髂关节完全强直,通常需数年之久。
在脊柱方面主要表现在椎间盘、脊椎小关节、肋脊关节,后纵韧带与寰枢关节。很少有上述关节出现病变而骶髂关节却不受侵犯。早期阶段,椎间盘纤维环浅层有炎症,伴反应性骨硬化与邻近椎体腐蚀,使椎体变成方形。纤维环逐渐骨化,并有骨桥形成。同时脊椎后关节和邻近韧带亦有类似的变化,最终脊柱完全融合,如竹节状。
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还可以出现椎间盘周围椎体骨质腐蚀和硬化,竹节状改变亦在此节段中断,通常发生在疾病的后期。临床上常有急性发作,并有局限性疼痛。该区常有上述X线征象,称为"椎间盘炎"。这种病变易误诊断为结核、化脓性骨髓炎,甚至认为是转移性病灶。
周围大关节炎症以髋关节最常见。表现为对称性、均匀性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板不规则骨硬化,关节外缘骨刺形成,最后骨性强直。肩关节为第二好发部位,病变情况与髋关节相类似,骨腐蚀主要发生在肱骨头外上方。
【病理说明】
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所不同,它主要侵犯纤维软骨关节,如椎间盘、胸骨柄,耻骨联合与棘间韧带。骶髂关节100%受累,有软骨破坏,腐蚀与软骨下骨皮质硬化,最后纤维化至骨性强直。
在关节囊和韧带附着於骨骼处也可以出现局灶性炎性病灶。这些病灶以后也会有反应性纤维化与骨质沉着。还可以有其它关节以外的病灶,如葡萄膜和主动脉根部也可有炎性病变。
【治疗说明】
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在急性期主要措施是缓解疼痛与防止畸形。阿斯匹林效果不好。镇痛作用较好的当首推保泰松与消炎痛类非激素抗炎药物(NSAIDS)。保泰松开始剂量为每日400mg,分4次服用,维持量为每天100~200mg。它的缺点是副反应大。消炎痛的剂量为100mg,分4次服用,最好临睡时再加服50mg。缺点也是有副反应。其它新型非激素抗炎药物具有同样功效。不主张全身使用皮质醇类激素,但局部应用效果却很好。皮质醇类激素滴眼剂用于急性虹膜炎效果很好,重度病例可作眶内注射。关节腔内注射也很有效。
在急性期预防畸形发生十分重要。如果早期得到诊断,轻度的畸形并不影响病人的生活。要告诫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在行走、坐位时都要保持良好的姿势,务必使脊柱保持平直,睡觉时改用硬板床与薄枕。在体疗医师指导下进行锻炼,免除一切可能招致损伤或诱发畸形的体育运动。
早期的畸形较轻,尚未达到骨性融合,因而畸形是可以纠正的。睡硬板床及作骨盆牵引可望改善。
后期的畸形已有骨性融合,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对严重驼背畸形者可施行脊柱截骨术。手术的指征是:①重度驼背畸形,膝关节与髋关节伸直时双目不能平视;②病变已静止,血沉正常;③一般情况良好,年龄较轻,肺功能无多大损害者。腰椎侧位片腹主动脉有钙化者禁忌手术。如双髋亦有强直者应先行髋关节置换术,才考虑施行截骨术。
脊柱截骨术系在腰椎后部切去楔形骨块,手法折断前方韧带,使腰椎前凸增加,畸形改善。常用的脊柱截骨术有下列数种:
(一)单节段脊柱截骨术 一般选在腰2~3或腰3~4之间。以腰2~3节段为例,截骨的范围为腰2棘突与下关节突的下半部和腰3棘突及上关节突的上半部,楔形截骨的尖角应针对腰2~3椎间盘水平。截骨完成后即应用矫形架或手法进行矫形,使前方的前纵韧带折断,腰椎前凸增加而改善驼背畸形。截骨平面应接触良好,并需用牢固的内固定物,以往都用不锈钢丝缚扎棘突,目前以Harrington棒或Luque棒较为常用。术后石膏背心固定时间不应少于6个月。
截骨术的并发症有:①截瘫:大都因截骨平面选择不当所致,截骨的尖端没有针对椎间盘水平,矫形后出现脊椎移位;②脂肪栓塞:因截骨数量少,矫形时后方骨质受到强烈挤压,使骨内压力骤增而使脂肪进入循环;③腹主动脉破裂:腹主动脉硬化者无伸展的能力,强行矫形时可因此而死于手术台上;④矫形度数的丧失:手术后矫形度数的丧失主要原因为石膏背心固定时间不足与后方截骨面接触不良所致。
(二)单节段截骨术加椎体间植骨术 为防止矫形度数丧失与获得最大限度矫形,可经腹膜外途径,直视下矫形并在张开的椎间隙前半部植入方形骨块,可得到最大限度矫形。
(三)多节段脊柱截骨术 严重驼背畸形者可适用多节段截骨术,在腰3~4处行截骨术后可在上方2个节段处即腰1~2处作第二个截骨术,可望获得良好的矫形。
(四)脊柱截骨术加椎体松骨质掏空术 截骨的尖顶针对腰椎椎体后方。截骨完毕前将椎体内松质骨刮空矫形后造成椎体的塌陷。掏空术使脊柱缩短,比较安全,截骨面接触好,术后矫正角度丧失的可能性明显减少。对髋关节骨性强直者宜先行髋关节置换术。
【预后说明】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程变化很大,它具有自行缓解或加剧的特征,一般说来比较轻,并能自动缓解。据统计资料,在发病20年以后,还有65~80%的患者能胜任全日工作。
决定预后的因素是周围大关节炎症、颈椎强直与重度驼背畸形。这些情况一般发生在发病后的最初10年内。轻型病例可以生活得像正常人一样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