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髋关节 > 髋关节拍片中立位

髋关节拍片中立位

发布时间:2020-11-02 05:44:14

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当天护理要点包括哪些业务学习

【护理问题】
(1)疼痛:与骨折或手术伤口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与手术后强制性约束不能活动有关;一般会要求置于患肢外展中立位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外伤或长期卧床有关。
(4)潜在并发症:压疮、静脉栓塞、肺部感染。
(5)便秘:与长期卧床有关。
(6)有肢体废用性萎缩的可能:与长期卧床、皮牵引及功能锻炼差有关。
【护理目标】
(1)通过治疗和护理,患者疼痛减轻,舒适感增加,保持良好功能位,促进伤口处愈合。 (2)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3)皮肤完整无破损。
(4)密切观察病情,避免并发症发生或使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
(5)在患者卧床期间,做好预防,不使病人发生便秘。
(6)鼓励和指导患者功能锻炼,使患肢最大程度地恢复正常功能。

2、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原则

术后康复训练

2.1 术后第1周 术后当日即穿“丁字鞋”,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膝部按摩,可进行患侧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和抗阻活动。术后3~5天行患侧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并且进行患侧髋、膝关节被动活动。通过双肘支撑,在他人帮助下或双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环挺起上半身,臀部抬离床面,保持10~15s,重复5~10次。术后第5天,在膝下垫枕使髋弯曲10°~20°,然后以膝部为支点做挺髋动作,即抬臀动作。

2.2 术后第2周 鼓励患者在无痛范围下进行主动的患髋膝屈伸能力训练;屈髋度数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侧足跟置于空心圆垫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运动,在无痛范围内加强患侧髋周围肌群和股四头肌的力量性训练;可逐渐抬高床头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侧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时间逐渐延长(30~60min)。一天可重复进行多次,为坐站练习做好准备。有条件可用直立床训练;继续进行床边体位转换训练,包括:半坐―躺转换练习、坐―站转换练习、卧―站体位转换、在平行杠或四脚助行器内进行健腿支撑三点式步行,转体训练等。

2.3 术后第3周 做四点支撑半桥运动,即在双肘及双下肢屈曲位支撑下抬臀并在空中保持10s,重复进行10~20次,每个动作要求缓慢进行;加强步行训练,开始在平行杠内进行,将步行周期中的摆动期和支撑期分解进行,分别进行前后交替迈步训练,并逐渐过渡到步行训练;平行杠内的步行平稳顺利,则应过渡到拐杖步行,有条件进行减重步行;继续加强患侧股四头肌渐进行抗阻训练,不断提高患侧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借助一些辅助设备独立完成日常的穿裤、穿鞋袜、洗澡、移动、取物等,以减少患者患髋的弯曲度数;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环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厕的高度,坐椅两边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让患者尽量睡硬板床,穿松紧鞋和宽松裤,以方便患者完成动作。

2.4 术后4周~3个月 逐渐改善患髋的活动范围,增加患髋的负重能力,使人工置换的髋关节功能逐渐接近正常水平,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注意在3个月内,持拐步行、过障碍时患者腿仅为触地式部分负重,上下楼梯活动,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减少髋的弯曲和负重,还可以在运动平板上进一步改善步态、步速和步行的距离,提高患者实地步行的能力,最后过渡到弃杖步行。

3、髋关节术后需要外展护理使用体位垫?

下肢髋关节术后为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和病人痛苦,抬高下肢是治疗中时常采用的护理方法之一,且根据治疗要求,需要将下肢抬高20cm~30cm,一般是用棉被、枕头或衣物垫在患者的下肢下,但是患者下肢容易滑落,不能保持下肢被抬高的状态,而且如果所垫之物过高或者过低时,导致患者下肢被过于抬高或过低,影响血液循环效果,患者不舒适。而且单纯的下肢抬高垫,使用功能太过单一,无法满足一些髋关节术后的外展护理。

蒙泰护理髋关节术后外展垫选用的高弹性海绵,其舒适性强,柔软度高。术后病人休息时意识不清时使用新型外展垫有效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降低病人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经济支出,恢复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4、为何全髋置换术后需外展中立位?

?

5、小儿髋关节缺血性坏死

小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患儿的年龄、症状、病变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髋关节的功能,预防和阻止病变的进展是治疗原则。儿童股骨头坏死治疗的方法包括:

1、保守治疗:即非手术治疗,对于临床症状比较轻,没有其他严重表现的股骨头坏死的患儿,临床上主要以观察为主,可以暂不予以处理,定期地随访即可。如果患儿的髋部疼痛比较明显,可以口服消炎镇痛药,髋关节保持制动,来减轻症状。第二种保守治疗的方法是支具的治疗,一般认为早期的病变,而且年龄小于6岁的患儿可以采用外展位牵引、石膏固定、外展支架或者是矫形器械等进行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外展矫形支具,支具的矫形需要将患儿的下肢保持外展40°-50°,内旋10°-15°和外展中立位,但并不适用于发病年龄超过6岁,以及股骨头受累超过50%的患儿。支具的治疗对于早期I-II期的病变有比较好的疗效。第三种保守治疗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对于小儿股骨头坏死患儿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中药主要是以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为主。随着双磷酸盐药物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静脉应用双磷酸盐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第四种保守治疗的方法是物理治疗,物理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微波、高压氧以及磁疗、超高频的电疗等等。

2、手术治疗:尽管目前手术方法还没有完全地统一,但是按照其治疗的观点,主要可概括为四类。第一类是增加对股骨头包容性的手术,第二类是减少对股骨头机械压迫的手术,第三类主要是降低骨内压力和关节内压力的手术,第四类主要是改善股骨头血液循环的常用手术。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髋臼加盖术、股骨上端内翻截骨术、Salter截骨术以及骨盆的三联截骨术等。

6、髋关节怎样检查?

髋关节由髋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韧带和肌肉组成。前方为腹股沟,呈轻度凹陷,有股动脉、静脉和股神经通过。后方臀肌饱满,有坐骨神经走行。

视诊:畸形髋关节畸形复合者居多,如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于腰椎前凸和骨盆倾斜的代偿,畸形不明显,检查时需注意将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将骨盆在矢状面上放正,可将健腿极度屈曲,患髋屈曲畸形即显示出来。可用角度尺测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连线与躯干直线垂直,骨盆在冠状面上摆正,患髋的内收和外展畸形显示出来;旋转畸形:使两侧髂前上嵴距床面距离相等,骨盆在横截面上摆正,患髋的内旋或外旋即显示出来,可利用髌骨面的垂线测量。有时对比双足体位,可作粗略估计;缩短畸形:因髋关节伤病引起的下肢短缩,除尺量法之外,可通过对比两侧大转子的位置来判断。

肿胀和肿块。髋关节本身的肿胀显于前方,即腹股沟饱满;而臀部的异常丰满,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变。髋关节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脱位或半脱位引起,而外下方肿胀则属大转子病变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脓肿。大腿内上方肿胀,除耻骨和小转子病变外,也可考虑流注脓肿。

臀皱襞婴幼儿双侧臀皱襞不对称,可反映先天性髋脱位的存在。

臀肌萎缩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中常见。

步态。臀式步态:在负重期,髋关节应呈轻度外展位,当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髋关节脱位时,髋关节不能外展负重,而是相反的呈内收位,即显臀部下垂。为了减轻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动将躯干侧向负重侧的患腿,这种跛行步态称之为臀式步态。当双侧髋脱位时,双侧臀部交替下垂,类似鸭行;下肢广泛麻痹步态:主要表现在摇摆期的腿不能作屈髋动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离地。负重期也属臀式步态,同时躯干后倾,因臀大肌麻痹,靠髋后伸紧张前方韧带来维持站立。有时病人以手扶大腿来维持伸膝站立;关节强直时,靠骨盆的扭转来移动下肢,即腰椎代偿性的伸屈动作;髋关节各类型的畸形体位,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异常步态,有的难于描述,但经仔细分析即可明确。

触诊:压痛点。髋关节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沟中点或臀部中央区寻找压痛。大转子压痛易于寻找,有的按压大转子可引起髋关节痛。

肿块。髂窝部可表现肥厚或饱满(脓肿),有时在耻骨上可触及肿块(肿瘤)。疑有髋关节感染或耻、坐骨肿瘤时,应作肛门指诊,寻找脓肿或肿块。疑有髋关节脱位时,需在臀部或髋关节外上方寻找股骨头,通过关节的旋转可触及股骨头的转动。

活动:被动活动。病人平卧位,髋关节伸直为0度,屈曲时大腿可贴腹壁,与躯干交角约为30度,屈伸角度可连续记录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为0度,实际活动范围共150度,外展和内收则以中立位为0度,小腿内收的角度等于髋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于股内收。检查时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转动代替了髋关节的活动而引起误差。

主动活动主要检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动伸屈髋关节,同时出现弹响声,即所谓的“弹响髋”,常因为阔筋膜张肌腱肥厚与大转子磨擦所致。有时在内侧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与小转子磨擦而来。

7、请问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如何锻炼恢复?

术后 由于麻醉引起下肢血管扩张导致血容量相对减少,加上术中出血,手术创口疼痛等原因,可出现低血压。患者进入病房后要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1 h测BP、P、R各一次,接好导尿管,肢体抬高,经常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记录每小时尿量并采取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人工关节置换病人的年龄偏高,应注意心、肺、泌尿系统并发症。由于经受手术创伤后易出现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尤其是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扩胸运动及深呼吸,鼓励病人将痰咳出,手术后最初几天应协助病人咳痰,保持口腔卫生,清洗口腔1~2次/d。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量,达到冲洗膀胱的作用,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清洗1~2次,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密切观察四肢的感觉、运动,了解神经恢复情况,按摩骨突处皮肤,预防压疮发生,必要时换用气垫床。使患者平稳渡过手术后期。

4.2 术后肢体康复锻炼

护士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指导病人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患肢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在锻炼中,常因伤口疼痛而不愿主动合作,因此护士要做好耐心地说服解释工作,要使每个病人都明白,加强康复期的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防止肢体肌肉失用性萎缩,关节僵硬,并能防止老年患者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病例在护理指导下正确掌握了动作要领,通过早期功能锻炼,患肢血运良好,没有明显肿胀,术后1周均能在床上进行伸屈膝和踝关节活动,均在术后2~3周出院,出院后一定要保证髋部的正确位置,要求患者3个月内做到双腿不交叉,不内收,侧卧时两腿之间放置枕头,不屈身向前,髋关节屈曲不宜超过45°以上。站立位患髋外展、后伸锻炼,加强臀部肌力,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本组病人虽然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患肢均恢复正常的活动功能。
http://www.966120.com/shhl/ArticleContent.aspx?id=4884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
术后康复护理
1 床上功能锻炼 手术当天避免过多活动,搬动时小心抬起臀部,注意合适体位,防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给予臀部垫气圈或海绵垫、水垫等。每2 h 1次帮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疮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务必把术后注意事项向患者家属详细交待以取得合作,曾有1例手术后当晚因家属随意移动患者致假体脱位而再次手术。术后第1天,因术后疼痛或畏痛,多数患者对患肢活动有恐惧感,在给予患者有效的药物止痛后,可帮助其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上身及臀部做引体向上运动等,1~2次/h。同时指导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给予叩背5~10次/h。指导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上、下午各5~10 min。术后第2天开始,继续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并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上下午及睡前各锻炼20~30 min,引体向上运动3~4次/h并尽量独立完成。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所有的床上活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
2 离床功能锻炼 于术后4~5 d病情平稳后开始进行,在此之前逐渐延长半卧位时间为离床做准备。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45°,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侧腿离床并使脚着地,再拄双杖站起。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即患肢先上床。离床活动第一天,上、下午各床旁拄双杖站立5~10 min(视各人体力情况而定),无不适时在床周行走数步。护士在旁扶持,观察有无虚脱情况发生,曾有4例于第1次下床时发生虚脱,经立即返床休息后缓解。第2天开始拄双杖在病室内行走,步行距离逐渐延长,时间逐渐增加但每次不超过30 min,上、下午以及睡前各1次。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左右并不负重,护士或家属在旁守护以防意外。
3 自理能力训练 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洗脸、梳头、更衣、进食等。离床活动后即训练站立状态下的活动,以增进食欲,改善自理质量,增强自信,促进机能康复。
http://www.966120.com/shhl/ArticleContent.aspx?id=4175

与髋关节拍片中立位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