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运动可以在家里锻炼?锻炼多久能瘦下来?
在家进行锻炼主要采取徒手健身和适当的器械练习。
徒手健身的特点就是随时随地,没有健身器械也可以利用自身体重或周围的东西进行身体锻炼。可以在家在垫子上练习仰卧起坐,俯卧撑,卷腹,压腿,蹲起等。很简单很有效,只要认真练习都可以很好的提高身体素质。
哑铃,握力棒,弹力带,跑步机等器材都是适合在家里面练习的。这些健身器材体积小,方便练习,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器材就可以在家进行有效的锻炼。
减肥的速度跟自己的运动的量和平时饮食控制密切相关。如果从运动的角度看,每天锻炼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运动强度中等,一个月减轻体重2斤到4斤是正常的。
2、原地深蹲的慢蹲法
关于深蹲,先讲深蹲比较重要的两点:模式与力线,掌握这两个点基本就学会了深蹲这个动作,再去抠一些细节,比较后增加你的深蹲重量。
模式:端先你要知道你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在哪儿,它们能做什么。理论上应该是膝关节随髋关节启动而启动,而实际上髋关节与膝关节几乎是同时启动。但是你在初期深蹲的时候也该有一个先屈髋的意识,也就是指有一个先往后的意识,想象自己屁股下有一个凳子,你不需要挪动脚就能坐下。(深蹲幅度需要至少你的髋关节与膝关节水平甚至低于膝关节,具体幅度可以一直到你的骨盆还没有开始翻转的时候,具体下文会谈)
力线:你只需要注意无论何时,蹲下起身你的膝盖和脚尖都一定要对位,也就是膝盖和脚尖一个方向,一般是脚中间为标准看是外八30度,两只脚呈60度。如果你经常是内八深蹲并且没有不适,恭喜你!作死但还没死!这里举个例子,像篮球运动员,他们经常会需要经常变向。膝盖已经转过去了脚还留在原地,这样是一个剪切力,对你的膝盖非常的不好!
深蹲时这两点同时进行,你就是一个比较正确的深蹲。为什么说是比较正确呢,因为做到这些你还并不够优秀。接下来讲一些我的个人经验以及细节。
首屈一指点杆位:一般大致分为两种杆位,高杆、低杆。
高杆:也就是正常杆位,普遍大家用的都是高杆,优势是容易操作。
低杆:就是基本放在三角肌后束上,甚至更低,能多低这个和个人柔韧性有关,优势是大部分人用低杆位蹲的能更蹲的重一点,原因?就是力距变短了但是不容易操作,并且手腕压力非常大,很多人柔韧性都不够。力量举基本都是低杆位,他们可以非常低。
然后是高低杆位的躯干与小腿位置,端先是高杆位,高杆位蹲到你比较低时应该是躯干与小腿完全平行。低杆位蹲到你比较低时应该是躯干与小腿延长线重合,大概是一个锐角。也就是说你的身体前倾了更多。
比较后站距,我喜欢一个比髋略宽比肩窄的距离。力量举选手们会采取一些肩宽距离甚至更宽,因为他们为了减少杠铃移动形成从而更容易的达到理想成绩。总之不要太宽或太窄,有一定水平后你可以去针对训练目的决定你的站距。
本人首屈一指次用自由深蹲也就是去年8月2日,106.5kg蹲了12个。“骗人!你哪来多出来的3斤?”我那个健身房800一年哈…杆儿净重33斤,还是根弯了杆。我是从上斜卧推架扛出来,一路后退一米五才能开始蹲,条件挺艰辛的,挺怀念那个被我拉断三个器械的健身房。在今年5月27号,又是一根超难使的杆儿,不过九个多月后,160kg我蹲了9个,中间这段时间也有停训过(体重80kg、髋关节低于膝关节,渣渣键盘侠们金口勿开)是的,天赋!
偏了偏了,说什么来着,讲完高低杆位现在讲深蹲的执行步骤。
首屈一指步:应该先抓住杆调整距离是否对称,你是否完全在杠铃中间,你这样你两边挂的片才能稳。如果是低杆位你应该收紧肩胛骨并且尽量的找一个你舒服的握距。
第二步:你的脚掌应该在杠铃杆正下方,目视前方,深吸一口气屏住,起杆。注意尽量是顶髋起杆,再后撤,脚后跟尽量不要离地往后挪步子,别特么跟正常走路一样往后撤,这样你会花大量精力去稳住才能继续。
第三步:稳住一小会儿,正常呼吸,然后深吸气,就像你这辈子吸比较后一口气一样,然后!别吐别吐,屏住呼吸,腹部往外撑,就是腹部发力。这个呼吸过程有个学名叫“瓦式呼吸”。
第四步:同时操作上面讲的两点,开始下蹲,什么你换气了?你需要屏住一口气下蹲起立后再吐掉,稳住然后正常呼吸,比较后再重复上面步骤。记住这个呼吸模式,先稳住正常呼吸、吸大口气屏住、深蹲完毕、换气、稳住、正常呼吸、重复。若是较轻重量,可以用离心时吸气向心吐气。记住深蹲腹部是需要发力的,这样才能减少你的腰椎段竖脊肌的受力。
咱们还要讲一下护具,主要是腰带。
腰带并不是必不可少,在你动作模式正确的情况下,你的腰不酸,那你就不需要用上腰带,你需要让你的核心也受到锻炼。大重量一定要腰带,腰带这东西就相当于给你多加了一层腹肌,因为脊柱这一段是没有任何保护的,你只能通过核心肌群来实现一个腹内压,这样你才是安全的,腰带就是再加一层腹内压。我首屈一指条腰带在淘宝一百多买的,到现在还不舍得换,其实我现在的重量它早就坚持不住了,太薄了。
比较后讲一下骨盆翻转的问题,民间叫屁股眨眼来着。
深蹲时骨盆翻转本质是因为髋关节及周围肌肉韧带柔韧性不足,大部分人群由于长期缺乏运动或是长期没有去做一些伸展运动,导致髋关节变得僵硬,从而导致在下蹲为了蹲的更低,导致腰部的代偿于是下蹲到一定幅度时骨盆开始后倾。如果你有这种问题,那么你蹲到一个骨盆快要翻转但是还没翻转的角度即可。再就是多练多拉伸放松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一大部分人深蹲时会被迫脚后跟离地。这就是一个足背屈受限,身体将会以代偿的方式继续进行深蹲,代偿还是会出现在腰椎段,就是你身体会比正常角度往前倾。足背屈受限分先天的和后天的,先天的该吃啥吃啥吧,后天的需要多压脚踝,每天压,深蹲前多压,坚持,不要多久你就能正常了,相信我的话,我已经改善了不少人甚至在短期内完全正常。至于如何辨别先天后天,绝大部分人都是后天的,先压了再说。大家也许会注意到我说了这么多没有提到深蹲膝盖超不超脚尖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世纪之争,一定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棒子打死说超或者不超的都是不负责任。技术动作,身体结构,动作幅度,关节的活动度,身体柔韧性等都会影响到比较终结果,完全可以单拿出一篇来讲这个问题,本篇就不过多解析了。
3、关于描写古代美女、美男外貌的词语、成语、句子、诗句
肤若美瓷唇若樱,明眸皓齿百媚生。
亭亭玉立柳腰细,说话笑声燕语莺。
二
幽兰芳草回眸笑,嫣然婉媚如月明。
美目盼兮眉柳叶,巧笑倩兮若吹笙。
薄汗轻衣透瓷肤,杨柳细腰盼美目。
亭亭玉立态婀娜,红白增减巧施朱。
五
樱桃小口杏核眼,顾倾人城唇含丹。
眉宇不画自横翠,春葱玉指如花兰。
六
以玉为骨雪为肤,秋水为姿诗为心。
燕语莺声花为貌,以鸟为声月为神。
4、跳高背越式怎么跳
背越式跳高助跑的主要特点是弧线助跑,助跑线一般为“J”其优点是:
1.助跑的预备段是一条直线或曲率很小的线曲,因此全程便于加速和发挥速度。
2.向弧线过渡时比较平缓自然,可以避免停顿或减速。
3.弧线曲率由大变小,使身体逐步加大内频。
4.最后一步与横杆约成20度至30度角,以保证人体在腾空后,有一个适宜的相对于横杆的垂直位移距离。
助跑技术
助跑的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并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地越过横杆创造条件。背越式跳高一般采用8至12步助跑,分直线助跑段与弧线助跑段。
1.直线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路途中跑技术,跑进时身体重心高而平稳上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积极抬腿,两臂协调配合大幅度摆动;
2.弧线助跑技术:身体逐步内倾,加大外侧腿臂的摆动幅度,保持头、躯干成一直线向内倾。助跑的整个过程应有明显的加速性和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最后几步逐渐加快,到最后一步最快。
5、民族舞和古典舞那个好学??
我觉得民族舞好学 并且好看点 古典舞有的会看不懂
6、提沉含腆在哪些舞蹈中有
中国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1、形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阴阳面” “拧麻花”,中国民间舞的“辗、拧、转、韧”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2、神在中国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
中国古典舞
“心、意、气”是“神韵”的具体化。在心这一概念中,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的表达了形和神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3、劲“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与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
“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4、律“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不顺则顺”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奥之处。
编辑本段技巧(一)旋转的特点1、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
中国古典舞
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2、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3、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4、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有很好的前景。(二)翻身的特点翻身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
翻身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
1、民族性强
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强。
2、形象性强
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
3、表现力强
翻身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则表现英武刚健……
近年来,翻身有了新的发展,结构形式丰富了,加强了流动性和复合性,加强了对比性,除了性格刚柔、急缓、大小、快慢的对比,作为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技巧的训练内容和表现手段,它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更好地展现我们民族的民族特性。(三)弹跳的特点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
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
1、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强难度。
2、加强“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的过程中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
3、空中的横向转体有了新的发展,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
4、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中国古典舞弹跳的又一特点。
5、由于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6、在空中变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跃的特点。
7、弹跳和武功技巧相结合。
无数的身法和技术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训练目的却不尽相同。武术的训练是以技击和攻防为目的的,舞蹈的训练则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划人物的性格为目的。
8、与身法结合,形成和加强了古典舞跳跃进的流动性和语言性及风格特点。
编辑本段节奏特点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编辑本段表演者具有的特殊能力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复杂,技术难度高且运动幅度大,因此,需要表演者关节韧带和肌肉柔韧性强。中国古
中国古典舞
典舞的舞姿有开又有关(开、关指外旋和内旋)。足的应用除了勾、绷、开、关之外,还有内翻和外翻。关节需具备多种能力,使关节的屈伸、外旋与内旋、外展与内收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演员需要有较全面的软开度能力。
舞姿与身法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韵律,它们之间的变换可以构成千姿百态,舞姿的子午相立体造型,是由拧倾、屈伸、俯仰、纵横等形状所构成的,它呈现出拧倾中的宛转与修长,屈伸中的收与放,俯仰、纵横的交融与变化。这个变化决定着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稳度。这“三度”又需要人体中段的高度柔韧与力量为基础。至于连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为轴心而发力带动全身的。无论是提、沉、冲、靠,或是平圆、立圆、8字圆以及拧、倾屈……关键都在腰的应用。所以,腰部的应用能力和脊椎的屈伸、回旋与侧旋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关键。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都离不开圆的规律。足要在踝关节处作勾、撇、绷;小腿要在膝关节处作跨、蹁;大腿在髋关节处作环动;手在腕关节处作上盘、下盘;前臂要在肘关节处作晃手;上臂要在肩关节处作摇臂;腰、胸、颈要回旋……都在围绕一个“圆”字。
表演中国古典舞还需要爆发力强的跳、转、翻技术的能力。例如:许多弹跳必须借用爆发力强的快速腾空方法去赢得空间,完成各类空中技术,达到古典技术美的程度。中国古典舞的旋转因所用重心不同,形式也不同:如平旋类属于直立重心,拧倾类属于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则属于平衡重心。而“以腰为轴,以臂为轮”的翻转,又是中国古典舞的特殊技巧。
总括起来,中国古典舞表演者需具有的特殊能力可分为如下五个方面:关节柔韧的幅度;舞姿身法的回旋与环旋;跳的爆发力;转中的三种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线。
编辑本段发展方向一、继承宫廷舞蹈,清朝宫廷的舞蹈为主,那些本来舞蹈给王宫大臣的舞者,宫廷垮台了,于民间传承,以后又进入舞蹈学校,成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源头。
二、藉鉴于西方舞蹈的成就,主要是芭蕾舞,参照取用,并回头看中国既有舞蹈与西方舞蹈的不同点,重新训练。这种取向,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材编制,具体了基本训练的内容,然而取用西方的舞蹈多少,保存中国舞蹈多少,以及哪些动作是中国的,哪些不是,便引起了争议。
三、透过文学的描写、绘画的描绘,来揣摩已经失传的古代舞蹈样貌,重新学习与恢复,这种取向,由于文学和绘画的纪录不可能完整,所以至多仅能类似而已,然而总是为中国古典舞蹈提供新的成分,仍有其价值。
四、取于中国戏曲,中国戏曲惯称「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既是如此,它的一些动作有如舞蹈,很自然的可以抽取出来,为编中国古典舞提供资源。如甩袖、扇子功皆是。然而戏曲舞蹈由于是戏曲的一部份,便与舞蹈性质有别,今日有以为学习戏曲舞蹈便是继承中国古典舞蹈性质的,有使中国古典舞无法与戏曲划分的危险。就舞蹈性质而言,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继承宫廷舞比承续戏曲舞蹈更为妥当。
五、继续从民间舞蹈获取滋养,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民间舞蹈更接近实际生活,对生活的体验有助于舞蹈动作与感情的更新。尽管中国古典舞蹈已经专业化了,除非指专注于标准舞作的建立,不再创造发展,否则就要从民间舞蹈持续获取资源。更何况,即使是古代的舞蹈,也是从民间舞蹈精练提升而来的,而非凭空创作的。
编辑本段结 语中国古典舞已初步形成我
中国古典舞
们民族自己的一套训练系统,而这套系统已具有比较强的民族特性,有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是其它训练体系所代替不了的。
通过充分了解这些技术、技巧的民族特性,以便于在训练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其动作要点,也能够让我们充满信心。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这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7、高分跪求中国古典舞蹈详细特点及介绍,小说素材,急需。
中国古典舞(Chinese classical dance),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许多武术、
中国古典舞
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涵,每个舞蹈的韵味不同,两个人跳同样动作,韵味都不同。身法则是指舞姿还有动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强调 “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真正内涵。
中国古典舞的音乐大多采用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如古筝、二胡、琵琶等。中国古典舞服装古色古香,根据舞蹈的具体要求也各有特色,汉唐舞大多采用传统的汉服。
1、身韵的元素
如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等,好比是身韵语言的 “语音”──基础符号;
2、身韵的主要动作
如:“云肩转腰”、“燕子穿林”等,好比是身韵语言的“辞汇”;
3、身韵的意象
身韵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意象,好比是身韵语言的 “语义”;
4、身韵的运动规则
身韵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等“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好比是身韵语言的“语法”。
这些方面构成了身韵语言的内部结构,加上身韵“形、神、劲、律”的表现方式,使中国舞具有了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
形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阴阳面” “拧麻花”,中国民间舞的“辗、拧、转、韧”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神
在中国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
中国古典舞
“心、意、气”是“神韵”的具体化。在心这一概念中,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的表达了形和神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
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与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
“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不顺则顺”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奥之处。
一)旋转的特点
1、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
中国古典舞
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2、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3、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4、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点
翻身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
翻身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
1、民族性强
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强。
2、形象性强
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
3、表现力强
翻身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则表现英武刚健……
中国古典舞翻身有了新的发展,结构形式丰富了,加强了流动性和复合性,加强了对比性,除了性格刚柔、急缓、大小、快慢的对比,作为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技巧的训练内容和表现手段,它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更好地展现我们民族的民族特性。
(三)弹跳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
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
1、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强难度。
2、加强“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的过程中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
3、空中的横向转体有了新的发展,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
4、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中国古典舞弹跳的又一特点。
5、由于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6、在空中变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跃的特点。
7、弹跳和武功技巧相结合。
无数的身法和技术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训练目的却不尽相同。武术的训练是以技击和攻防为目的的,舞蹈的训练则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划人物的性格为目的。
8、与身法结合,形成和加强了古典舞跳跃进的流动性和语言性及风格特点。
编辑本段节奏特点
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
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编辑本段特殊能力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复杂,技术难度高且运动幅度大,因此,需要表演者关节韧带和肌肉柔韧性强。中国古
中国古典舞
典舞的舞姿有开又有关(开、关指外旋和内旋)。足的应用除了勾、绷、开、关之外,还有内翻和外翻。关节需具备多种能力,使关节的屈伸、外旋与内旋、外展与内收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演员需要有较全面的软开度能力。
舞姿与身法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韵律,它们之间的变换可以构成千姿百态,舞姿的子午相立体造型,是由拧倾、屈伸、俯仰、纵横等形状所构成的,它呈现出拧倾中的宛转与修长,屈伸中的收与放,俯仰、纵横的交融与变化。这个变化决定着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稳度。这“三度”又需要人体中段的高度柔韧与力量为基础。至于连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为轴心而发力带动全身的。无论是提、沉、冲、靠,或是平圆、立圆、8字圆以及拧、倾屈……关键都在腰的应用。所以,腰部的应用能力和脊椎的屈伸、回旋与侧旋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关键。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都离不开圆的规律。足要在踝关节处作勾、撇、绷;小腿要在膝关节处作跨、蹁;大腿在髋关节处作环动;手在腕关节处作上盘、下盘;前臂要在肘关节处作晃手;上臂要在肩关节处作摇臂;腰、胸、颈要回旋……都在围绕一个“圆”字。
表演中国古典舞还需要爆发力强的跳、转、翻技术的能力。例如:许多弹跳必须借用爆发力强的快速腾空方法去赢得空间,完成各类空中技术,达到古典技术美的程度。中国古典舞的旋转因所用重心不同,形式也不同:如平旋类属于直立重心,拧倾类属于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则属于平衡重心。而“以腰为轴,以臂为轮”的翻转,又是中国古典舞的特殊技巧。
总括起来,中国古典舞表演者需具有的特殊能力可分为如下五个方面:关节柔韧的幅度;舞姿身法的回旋与环旋;跳的爆发力;转中的三种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线。
8、练习太极拳 怎样做到虚实分清?
什么是虚实呢?虚实,是指内在来说的,外表看不出来;而开合则是指外形动作。所谓虚,就是空灵、轻灵,动作表现为松柔:所谓实,就是沉稳、有力,动作表现为刚劲。这是我对虚实开合的认识。下面重点谈谈练习太极拳如何做到分清虚实。
首先是要练习下肢的虚实。下肢有三个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下肢主要起进退转折的作用。在进退转折当中,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要做到曲中求直,虚实分清。负担身体重量的腿为实腿,另一条腿为虚腿。实腿和虚腿随着重心的变化,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武式太极拳的左懒扎衣,开始时是丁八步,身体重心的十之六七在右腿上,右腿是实腿,左腿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是虚腿;然后形成左弓步,左腿变成实腿,右腿变成虚腿。这就是左懒扎衣动作在腿上的虚实变化。在这里要注意,重心要落到实脚的涌泉穴上,不要落到脚后跟或者前脚掌上。过去老前辈说:“涌泉无力神无主。”意思就是说,涌泉穴没有力量,就扎不住根,站不稳,神意就无主了。所以,实腿的涌泉穴一定要和地面发生相吸相引的作用,这样就能脚步稳健。另一条腿一般是脚前掌或脚后跟着地,起辅助作用。这里,双脚的虚实虽然分清了,但是,还要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李亦畲说:“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虚实是蕴含着相互转换之机的。练习太极拳要求周身处处都有虚实,虚实总是在相互转换的。这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种虚实转换主要体现在身法上,为此,武禹襄提出了“腾挪闪展”,要求虚实的变化越快越好。
其次,在练好下肢的虚实转换后,还要练习上肢的虚实变化,分清上肢的虚实开合。上肢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其中肘关节是最主要的,它起到一个屈伸升降的作用。太极拳的动作中,不管是什么拳,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离不开屈、伸、升、降这四个字。在屈伸升降的动作过程中,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要做到曲中求直。在上肢的屈伸升降中,怎样分清虚实呢?太极拳是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所以,分清虚实要以意念为主。比如,两手做动作,一个高一个低,一个前,一个后,无论是柔化还是发力,你的意念在哪个手上,哪个手就为实,另一只手为虚。所以,上肢的虚实是以意念来区分的。这个意念是根据技击含义来运用的。
再次,把上肢和下肢的虚实分清后,还要练习虚实的交叉。比如,左手为实,那么左腿就为虚;右手为实,右腿就为虚。不要形成右手、右腿同时为实,或者同时为虚。这样就不均衡了。太极拳讲究均衡,讲究平衡。如果同一侧的手脚同为实或虚,就会形成偏重,身体就不稳定。所以,一定要做到手脚的交叉虚实,这样,在练习拳架时,重心就稳定。
我认为,在练习太极拳中,基本做到以上三点,就能达到虚实分清。这是从大的方面说的。除了这三点外,你还要做到处处都有虚实。比如搂膝拗步:左手搂膝,右手打出一掌,开始时,左手为实,右手为虚;等到左手搂过膝盖,弓步形成,左手就为虚.右手就为实了;而右手向前运动时,手指是实的,掌根、手腕是虚的,等到定势时,要坐腕、舒指、掌心凸起,这时,右手的鱼际穴是实的,其他部位是虚的。练习太极拳要想进一步提高,不仅要在大的方面虚实分清,还要要练习细微部位的虚实变化。这种细微部位的虚实变化,是根据拳势动作的技击含义变化的。这种虚实变化是非常快的,也是变化多端的。
上面所说的还只是形体上的虚实变化,进一步还要练习内劲上的虚实变化。这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的“忽隐忽现”。隐为虚,现为实。这种“忽隐忽现”的虚实变化是完全凭借习练者功夫的深浅,以及对太极拳的理解,而表现出来的,是神意虚实变化的体现。
另外,在推手时也要分清虚实变化。武式太极拳的推手有五个训练的阶段,就是“顺、逆、变、空、玄”。这五个阶段的练习,根本就是一个训练虚实开合的变化,离不开“引进落空合即出”这一太极拳打手原则。在这一方面,武式太极拳总结出两句话:“遇力即走,逢隙而入。”就是遇到来力,就走化;对方有破绽,就从这里进攻,挨着何处何处击。这是推手时的虚实变化的要求。散手的虚实变化要求就更加复杂了,不是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但基本来说,还是虚实开合的变化。这种虚实变化是不固定的,而是顺应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9、看起来最温柔最空灵的 舞蹈是什么?
古典舞
【介绍】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一般来说,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
【古典舞的由来】
原始舞蹈本是芭蕾舞,后经“加工”出现了现代舞,芭蕾舞与现代舞唯一的区别就是:芭蕾舞以拉长、向上感觉为主,而现代舞恰恰相反,它以夸张地球吸引力、重心向下为主;而后又经“加工”转变出古典舞,古典舞的感觉与芭蕾舞的感觉相似,都是以拉长向上为主,唯一不同的就是:芭蕾舞有些生硬,而古典舞倡导柔软。
【古典舞的艺术特色】
我国汉族的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我国丰富的文史资料也有大量的对过去舞蹈形象的具体描述。我国舞蹈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的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 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 “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人们长期为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感到神秘,虽然一个“圆”字是早被人们公认的,但它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规律,身体及手臂的运行轨迹是怎样的了这是从事古典舞的人们长期困惑的问题。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这就是立圆、横圆、8字圆。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扰人已久的问题竟是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破译了。而且又是如此准确而简明。它立刻让人想到拉班的“球体运动”理论。它们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释了各自的规律。原来真理是很单纯的。科学都是经历了“由浅入深”到“深入浅出”的过程。单纯的真理是艰苦探寻的结果,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4、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双晃手”,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不顺则顺”的“反律”,可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
10、古典舞或中国的审美是什么?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 戏曲和武术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古典舞的起源 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远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范围。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读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物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二、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三、身法韵律的贯穿 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对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训练;一个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质训练;一个是意念、感受上的艺术素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族舞的“神、气、韵”,才能打破基训廛的芭蕾化倾向的体操、杂技化的倾向;才能改变基训课在训练上的纯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倾向。同时也解决了组合的语言性,以及让身法与民族技术、技巧的能力、素质训练结合起来。 四、技术、技巧的民族特性 (一)旋转的特点 1、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2、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3、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4、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点 翻身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 翻身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 1、民族性强 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强。 2、形象性强 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 3、表现力强 翻身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则表现英武刚健…… 近年来,翻身有了新的发展,结构形式丰富了,加强了流动性和复合性,加强了对比性,除了性格刚柔、急缓、大小、快慢的对比,作为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技巧的训练内容和表现手段,它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更好地展现我们民族的民族特性。 (三)弹跳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 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 1、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强难度。 2、加强“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的过程中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 3、空中的横向转体有了新的发展,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 4、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中国古典舞弹跳的又一特点。 5、由于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6、在空中变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跃的特点。 7、弹跳和武功技巧相结合。 无数的身法和技术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训练目的却不尽相同。武术的训练是以技击和攻防为目的的,舞蹈的训练则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划人物的性格为目的。 8、与身法结合,形成和加强了古典舞跳跃进的流动性和语言性及风格特点。 结语 中国古典舞已初步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一套训练系统,而这套系统已具有比较强的民族特性,有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是其它训练体系所代替不了的。 通过充分了解这些技术、技巧的民族特性,以便于在训练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其动作要点,也能够让我们充满信心。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这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