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髋关节的运动有哪些?结合运动举例说明
1、屈髋蹬天法:患者仰卧位,双上臂置于体侧,屈髋屈膝90°,使小腿向上蹬,次数逐渐增加至50次。
2、抱膝法:仰卧位,患髋屈90°,膝屈45°,双手叉指合掌抱膝关节前下方,屈肘
3、屈髋开合法:仰卧位,双髋、膝关节屈曲,双手置于臀外侧,以双足跟为轴心,作双膝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活动3~5分钟。
4、盘腿压膝法:病人坐床上盘腿,双掌置膝内侧,用手掌向外、向下按压膝关节,提高外展、外旋肌力,改善内收内旋肌协调动作,滑润关节。
5、髋关节伸屈活动锻炼法:仰卧位,使髋关节伸展,双手叉指合拢抱住股骨下端,利用反复屈肘力量抽动上拉与主动屈髋相结合,持续活动5~10分钟,次数幅度逐渐增加。
6、髋关节外展/内收活动锻炼法: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双手置于体侧,患肢自动抬高25°~35°,作外展/内收活动,持续5~10分钟或坐位操练。
7、髋关节外旋/内旋活动锻炼法: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双手置于体侧,两脚分开,与肩相等,以足跟为轴心,作肢外旋/内旋活动,持续5~10分钟。
8、髋关节屈曲外旋/内旋活动锻炼法:仰卧位,使膝关节屈曲40°,髋关节屈曲90°,双手抱膝,利用手腕力量反复作外旋/内旋活动,持续5~10分钟。
9、扶物下蹲操练法:双手前伸,抓住固定物,身体直立,双足分开,与肩相等,缓慢下蹲后再站立,反复操练3~5分钟。
10、髋关节摆动操练法:双手前伸,抓住固定物,健肢负重而立,患肢足悬空,先按顺时针方向作圆形摆动3分钟,再作逆时针方向活动3分钟。
2、髋关节的组成和特点及作用
1、髋关节主要由股骨头、髋臼组成。
2、髋关节特点:1髋臼窝深,股骨头深陷与髋臼之间,关节面接触面紧密2关节囊厚,囊外有韧带加强,前壁最坚固3股骨上端形成多平面的弯曲角,与骨盆、下肢呈多曲拱结构
3、髋关节作用:负重并具有广泛的运动范围
(2)髋关节活动标准扩展资料:
解剖结构
股骨关节面占头面积的2/3,嵌入髋臼内。臼的月状面围绕髋臼窝,窝内充填脂肪;髋臼唇附着于臼缘增加臼的深度。髋臼横韧带封闭髋臼切迹,神经血管经过韧带下出入关节。
髋臼凹陷与股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间隙为髋关节间隙,正常成人此间隙宽为4~5mm。间隙的上半较窄,显示两相对骨性关节面的距离。
下半较宽,显示股骨头与髋臼窝底之间的距离。在正位片上,正常人股骨颈下缘与闭孔上缘虽不相连,但共同形成一比较自然的弧形曲线,称为耻颈曲线(Shent-on曲线)。
关节囊一般坚厚,而其后下方较薄弱;在髋骨附于髋臼周缘及横韧带;在股骨,前方附于转子间线,上方与下方附于大小转子附近,在后方附着于离转子间嵴约1cm处。
3、髋关节功能尚失为几级残标准
肢体残疾的分级
以残疾者在无辅助器具帮助下,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进行评价计分。日常生活活动分为八项,即:端坐、站立、行走、穿衣、洗漱、进餐、入厕、写字。能实现一项算1分,实现困难算0.5分,不能实现的算0分,据此划分三个等级。
(一)重度(一级):完全不能或基本上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0-4分)。
1.四肢瘫或严重三肢瘫。
2.截瘫、双髋关节无主动活动能力。
3.严重偏瘫,一侧肢体功能全部丧失。
4.四肢均截肢或先天性缺肢。
5.三肢截肢或缺肢(腕关节和踝关节以上)。
6.双大腿或双大臂截肢或缺肢。
7.双上肢或三肢功能严重障碍。
(二)中度(二级):能够部分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5-6分)。
1.截瘫、二肢瘫或偏瘫,残肢有一定功能。
2.双下肢膝关节以下或双上肢肘关节以下截肢或缺肢。
3.一上肢肘关节以上或一下肢膝关节以上截肢或缺肢。
4.双手拇指伴有食指(或中指)缺损。
5.一肢功能严重障碍,两肢功能重度障碍,三肢功能中度障碍。
(三)轻度(三级):基本上能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6.5-7.5分)。
1.一上肢肘关节以下或一下肢膝关节以下截肢或缺肢。
2.一肢功能中度障碍,二肢功能轻度障碍。
3.脊柱强直:驼背畸形大于70度;脊柱侧凸大于45度。
4.双下肢不等长大于5cm。
5.单侧拇指伴食指(或中指)缺损;单侧保留拇指,其余四指截除或缺损。
6.侏儒症(身高不超过130cm的成人)。
4、髋关节活动受限能定几级伤残
更换人工髋关节可鉴定为七级伤残。
《人体损伤残疾程度鉴定标准》(试行)中,涉及髋关节的伤残等级有下列三种情况:
2.6六级残疾
2.6.33髋、膝、踝关节中二个关节以上功能完全丧失。
2.7七级残疾
2.7.43髋 、膝、踝关节中一关节功能完全丧失。
2.8八级残疾
2.8.44髋、膝、踝关节中一关节功能丧失75%以上。
据此可以判断:更换人工髋关节可鉴定为七级伤残。
5、怎么锻炼髋关节的灵活度
一、床上锻炼法
(1)髋关节伸屈活动锻炼法:仰卧位,使关节伸展,双手叉指合掌抱住股骨下端,利用反复屈肘力量往上拉与主动屈髋活动相结合,持续活动5~10分钟,次数幅度逐渐增加。
(2)髋关节外展直腿抬高活动锻炼法: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双手置于体侧,患肢外展直腿抬高25°~35°,持续1分钟放下,作10次。同理可作侧卧及俯卧抬腿,锻炼外侧及后侧肌群。 (术后3个月开始)
(3)髋关节作外展、内收活动,双膝屈曲约90度,与肩同宽,膝关节作内收、外展运动,持续5~10分钟。
(4)髋关节外旋、内旋活动锻炼法: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双手置于体侧,两脚分开, 与肩相等,以足跟为轴心,作下肢外旋 内旋活动,持续5~10分钟。
(5)髋关节屈曲位外旋、内旋活动锻炼法:仰卧位,使膝关节屈曲100°,髋关节屈曲90°,双手抱膝,利用手腕力量反复作外旋、内旋活动,持续5~10分钟。
跪位外展屈伸髋活动锻炼法:取跪位,双膝尽可能分开,双上肢伸直支撑上身,膝关节固定,身体作前后运动,屈伸髋关节。
二、床下锻炼法
(1)扶物下蹲法:单或双手前伸扶住固定物,身体直立,双足分开,与肩等宽,慢慢下蹲后再扶起,反复进行3~5分钟。(术后半年开始)
(2)患肢摆动法:单或双手前伸或侧身扶住固定物,单脚负重而立,患肢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摆动3~5分钟。(术后半年开始)
(3)内外旋转法:手扶固定物,单脚略向前外伸,足跟着地,作内旋和外旋运动3~5分钟。(术后半年开始)
(4)屈髋法:正坐于床边或椅子上,双下肢分开;患肢反复作屈膝屈髋运动3~5分钟。
(5)抱膝法:正坐床边、沙发、椅子上,双下肢分开,双手抱住患肢膝下反复屈肘后拉与主动屈髋运动相配合,加大屈髋力量及幅度。
(6)开合法:正坐于椅、凳上,髋膝踝关节各成90°角,双足并拢,以双足尖为轴心作双膝外展,内收运动,以外展为主3~5分钟。
(7)蹬车活动法:稳坐于特制自行车运动器械上,如蹬自行车行驶一样,速度逐渐加快,活动10~20分钟。
6、髋关节可以叫做那些运动?各运动有哪些肌肉参与动
髋关节的主要运动是: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完成动作的主要肌肉:
1、屈曲:髂腰肌、股直肌。
2、伸展: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
3、内收:内收肌群、内收大、长、短肌。
4、外展:外展肌群、臀中、小肌。
5、内旋:臀小肌、阔筋膜张肌。
6、外旋:外旋肌群、臀大肌、梨状肌、闭孔内、外肌、上、下拮肌、股方肌。
(6)髋关节活动标准扩展资料:
髋关节保养守则
1、注意步行方式。走路迈脚时,脚跟先落地,注意挺胸直背,手臂自然摆动;脚掌落地,身体重心自然转移到脚尖;迈另一只脚时,前脚应该脚跟先离地,脚尖自然支撑重心。
这样走路的好处是,把体重压力均衡分散到两腿肌肉和各处关节,而不是仅由髋关节来承压,以减少磨损。
2、肌肉锻炼法。包裹髋关节的周边肌肉,对关节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通过下蹲运动、腹肌运动、拉伸肌肉运动来锻炼。
7、关节活动度的评定标准
关节活动度(ROM)的评定具体内容
ROM评定的工具与规则
ROM的测量
一、测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动测量(皮尺)。
二、测量方法
1、舒适体位 2、暴露测量的关节
3、确定测量关节的骨性标志
4、专人测量 5、主动关节活动测量、被动关节活动测量(以划线方式定位)。
6、正确找准运动轴、固定臂、移动臂
三、测量结果的记录
内容:关节名称、左右、主动ROM、被动ROM、关节强直(纤维性、骨性)、挛缩、痉挛等
第三节 ROM的测量方法
一、脊柱
(一)颈椎ROM
1、颈前屈 0 ° -- 45°
2、颈后伸 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 轴心:下颌角 固定臂:肩上
3、颈侧屈 0 ° -- 45°
体位:端坐或直立 轴心:第七颈椎棘突 固定臂:双肩上
4、颈旋转 0 ° -- 45°
体位:仰卧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体位:直立位 轴心:L5棘突 固定臂:体侧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弯腰手指离地距离、弯腰时第七颈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长度1.6CM
2、脊柱侧屈0°-40°
体位: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背中线
运动测量:角度、侧屈时指尖与膝关节的距离
3、脊柱后伸0°-30°
体位:直立位 轴心:S1 固定臂:体侧中线
4、脊柱旋转0°-45°
体位:仰卧或直立位 轴心:头顶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关节
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锁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组成肩部六个关节:盂肱、肩锁、胸锁、喙锁、肩肱、肩胛胸壁关节。盂肱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一个关节,分别可在三个面围绕三个运动轴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
肩部的运动主要是盂肱、胸锁、肩锁、肩胛胸壁四关节配合协调共同完成。 前屈60º、外展30º、由盂肱关节完成,以后的运动由肩胛胸壁关节参与,运动比例2:1。
1、肩关节屈0°-180°
体位: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2、肩关节后伸0°-60°
轴心:肩峰 固定臂:体侧中线
3、肩关节外展0°-180°
体位:坐或俯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后上臂中线
4、肩关节水平外展0°-40°
体位:坐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5、肩关节水平内收0°-130°
体位:坐或仰卧位 轴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颈后
6、肩关节外展内旋0°-70°
7、肩关节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肱尺关节:肘关节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运动。
肱桡关节:协助近端桡尺关节的运动。
桡尺近端关节:完成前臂旋前、旋后运动。
2、肘关节伸展-屈曲0°-135°/150 °
体位:坐位 轴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线
3、前臂旋后0°-80°/90 °
体位: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体位:坐位 轴心:尺骨茎突 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运动学
腕部关节是由桡、尺骨远端及8块腕骨组成。狭义:桡腕关节。广义:桡腕、腕骨间、桡尺远端关节。桡腕关节可行掌屈、背伸、尺、桡偏四种运动;桡尺近、远端关节共同完成旋前、旋后运动;腕骨间关节协助桡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掌屈以桡腕为主,背伸以腕骨间关节为主。
1、腕关节掌屈0°-80°
体位: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平行
2、腕关节背伸0°-80°
体位:坐位 轴心:桡骨茎突 固定臂:桡骨
3、腕关节尺偏0°-30°
体位:坐位 轴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线
4、腕关节桡偏0°-20°
(四)、手部关节
1)解剖:骨的构成 8个腕骨、5个掌骨、14个指骨(拇指2个指骨)数个籽骨。
A、腕间关节:腕骨间关节(相邻腕骨间)运动很小。腕横关节(两排腕骨间)运动大。
B、腕掌关节 拇指腕掌关节外展、对指活动大,其余小,4、5屈、伸15`20`
C、掌骨间关节 3个(2-5间)
D、掌指关节屈、伸、侧方运动,被动旋转。
E、指间关节 屈、伸运动。
2)运动学概要
拇指:掌腕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2--5指掌指关节屈、伸、外展、内收。
3)手的功能
3个功能轴;纵轴、前后轴、横轴
手的动作;握、捏、钩。
手的休息位与功能位;休息位 腕关节背伸曲10 ~15度,其余手指关节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侧外展。
4)活动范围测量;
手指ROM
1、掌指关节( M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关节(MP)过伸0°-15 ° --45°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关节(MP)外展0°-15 ° --45°
体位:坐位 轴心: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间关节(PIP)屈曲0°-110°
体位:坐位 轴心: PIP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5、远端指间关节(DI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 DIP顶部 固定臂:远节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关节(MP)屈曲0°-50°
体位:坐位 轴心:拇指掌指关节顶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间关节(IP)屈曲0°-90°
体位:坐位 轴心:拇指指间关节顶部 固定臂:近节指骨
3、拇指桡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4、拇指掌侧外展0°-50°
体位:坐位、手背平桌面 轴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桡骨
5、拇指对指
用尺测量
三、下肢ROM
1、髋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
髋关节是球凹形关节。颈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为髋外翻,〈110度为髋内翻。前倾角20度,股骨内旋时前倾角消失,外旋时前倾角增大。
髋关节的运动轴:额状轴屈、伸。矢状轴内收、外展、垂直轴。
2)ROM测量
量前屈125度,后伸15度,内收35度,外展45度,内外旋各45度。
2、膝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膝关节由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髌骨构成。股胫关节、髌股关节、胫腓近端关节。膝关节屈伸运动,屈膝时轻度旋转
膝关节内半月板功能:保护、充填、制动、调节压力、滚珠作用、润滑作用、弹簧作用。
2)ROM测量
膝关节屈--伸0~130度。内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关节
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踝关节:下胫腓关节(上下、前后、旋转、侧方运动),距小腿关节(背伸、跖屈)
踝关节韧带:前、后韧带、三角韧带(内; 距胫前韧带、胫舟韧带、距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腓侧副韧带(外; 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足部:共26块骨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重要关节;距下关节(距跟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前两个关节使足发生内、外翻,后两个关节称为跗横关节使足发生内收外展。
ROM测量
踝关节活动范围:跖屈45度、背伸45度,内翻40度,外翻4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