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髋关节 >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

发布时间:2020-09-04 05:21:51

1、网球技中,常用的生物力学原理有哪些

合理的准备姿势能加快运动员的启动速度,准备姿势的站位,两脚自然开立,距离约与肩同宽,右手持拍者右脚比左脚前半步到一步的距离,两脚后跟自然提起,以前脚掌触地,两膝自然弯曲,两膝自然弯曲的幅度在130°-150°之间,此角度不但发力大,而且灵活,有利于各种动作的完成。
上体自然前倾,倾角度29°左右。来球后运动员需快速做出反应,身体重心迅速向来球方向移动,同时下肢快速蹬伸发力,向来球方向蹬伸出去。启动时主要靠踝关节的蹬伸发力,启动速度要突然、快,使运动员获得最大向前加速度。
上步时步幅“一小二大”,第一步主要为调整加速步,左脚落地的瞬间,右脚快速向前上方尽量的登跨出去,重心向前上方提起,右脚跨步落地时:膝关节角要大于90°,且落地的方式为滚动式落地。上步引拍时注意上下肢配合:“上步引拍,落地击球”,引拍时机越早越充分越好,即上步的同时,持拍手迅速向来球方向伸出,手腕尽量后伸引拍,后伸幅度在130°左右,拍头指向外,拍面朝上,拍面角在17°左右
击球时,人的重心随惯性继续向前移动,击球时,主要靠手腕手指发力,击球动作幅度较小,程雯的击球时动作幅度比陈晓佳小。击球瞬间下肢形成向来球方向的正弓步站位,送肩击球。各关节角度:左、右髋关节角分别为153°和102°;右手腕关节角为158°;右肘和右肩关节屈伸角分别为151°和95.5°,右肩关节展收角和左肩关节展收角分别为158°和199°,即击球时运动员上肢舒展的比较充分,上肢的各连线差不多在同一直线上。出球后,球速在球击出后的0.22s左右,才达到极值。

2、髋关节的组成和特点及作用

1、髋关节主要由股骨头、髋臼组成。

2、髋关节特点:1髋臼窝深,股骨头深陷与髋臼之间,关节面接触面紧密2关节囊厚,囊外有韧带加强,前壁最坚固3股骨上端形成多平面的弯曲角,与骨盆、下肢呈多曲拱结构

3、髋关节作用:负重并具有广泛的运动范围

(2)髋关节的生物力学扩展资料:

解剖结构

股骨关节面占头面积的2/3,嵌入髋臼内。臼的月状面围绕髋臼窝,窝内充填脂肪;髋臼唇附着于臼缘增加臼的深度。髋臼横韧带封闭髋臼切迹,神经血管经过韧带下出入关节。

髋臼凹陷与股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间隙为髋关节间隙,正常成人此间隙宽为4~5mm。间隙的上半较窄,显示两相对骨性关节面的距离。

下半较宽,显示股骨头与髋臼窝底之间的距离。在正位片上,正常人股骨颈下缘与闭孔上缘虽不相连,但共同形成一比较自然的弧形曲线,称为耻颈曲线(Shent-on曲线)。

关节囊一般坚厚,而其后下方较薄弱;在髋骨附于髋臼周缘及横韧带;在股骨,前方附于转子间线,上方与下方附于大小转子附近,在后方附着于离转子间嵴约1cm处。

3、人工髋关节是那年发明出来的?

20世纪早期,生物和无机材料开始被用于髋关节置换。先对畸形或强直的关节表面外形进行修复,然后在其中插入间置物恢复关节面并使之能够活动。
当时在美国和欧洲,阔筋膜瓣移植物和关节周围软组织被广泛使用。1912年Robert Jones 曾采用金箔作为间置物。1923年,Smith-Peterson使用“铸模关节成形术”的概念,替代关节间置衬膜的做法。玻璃首先被用来作为该材料,但随后在取出的标本中发现假体周围有一层滑膜。而后有Pyrex耐热玻璃、黏性胶体等材料但先后被淘汰。直到1937年Venable 和 Stuck研制出钴铬钼合金,才使假体的制作有了相当耐用的材料。现代全髋关节置换出现前,Smith-Peterson杯置换以及随后Aufrac对它的改良均成为髋关节重建的标准。Judet兄弟采用了一种热成形的丙烯酸股骨头假体,但磨损太多。Thompson 和Moore研制了带髓腔柄的金属植入物假体使之和骨骼达到固定,剪力比原先股骨颈短柄更加合理。
John Charnley对全髋关节置换各个方面均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包括低摩擦扭矩关节置换概念、髋关节生物力学改变、关节润滑、材料、设计和手术室环境等,这使得他成为了关节外科享有崇高声誉――人工关节之父。现代全髋置换就是建立在Charnley假体基础上的。Charnley全髋置换也是其他髋关节成形术效果评价的判断标准。

4、简述髋关节运动稳定性的机制?

简述髋关节运动稳定性机制,髋关节运动根据长期运动锻炼才能得健康。

5、髋关节的运动有哪些?结合运动举例说明

1、屈髋蹬天法:患者仰卧位,双上臂置于体侧,屈髋屈膝90°,使小腿向上蹬,次数逐渐增加至50次。
2、抱膝法:仰卧位,患髋屈90°,膝屈45°,双手叉指合掌抱膝关节前下方,屈肘
3、屈髋开合法:仰卧位,双髋、膝关节屈曲,双手置于臀外侧,以双足跟为轴心,作双膝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活动3~5分钟。
4、盘腿压膝法:病人坐床上盘腿,双掌置膝内侧,用手掌向外、向下按压膝关节,提高外展、外旋肌力,改善内收内旋肌协调动作,滑润关节。
5、髋关节伸屈活动锻炼法:仰卧位,使髋关节伸展,双手叉指合拢抱住股骨下端,利用反复屈肘力量抽动上拉与主动屈髋相结合,持续活动5~10分钟,次数幅度逐渐增加。
6、髋关节外展/内收活动锻炼法: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双手置于体侧,患肢自动抬高25°~35°,作外展/内收活动,持续5~10分钟或坐位操练。
7、髋关节外旋/内旋活动锻炼法: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双手置于体侧,两脚分开,与肩相等,以足跟为轴心,作肢外旋/内旋活动,持续5~10分钟。
8、髋关节屈曲外旋/内旋活动锻炼法:仰卧位,使膝关节屈曲40°,髋关节屈曲90°,双手抱膝,利用手腕力量反复作外旋/内旋活动,持续5~10分钟。
9、扶物下蹲操练法:双手前伸,抓住固定物,身体直立,双足分开,与肩相等,缓慢下蹲后再站立,反复操练3~5分钟。
10、髋关节摆动操练法:双手前伸,抓住固定物,健肢负重而立,患肢足悬空,先按顺时针方向作圆形摆动3分钟,再作逆时针方向活动3分钟。

6、髋关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凤凰中医股骨头坏死频道的专家说,髋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将躯体的重量缓冲到下肢,同时能做相当范围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和环旋运动,且有吸收、减轻震荡的功能。其位置在全身的中部,结构特殊,当全身剧烈运动时,髋关节结构能适应由骨的杠杆作用产生的巨大力量。

7、髋关节炎主要哪几种类型?

1.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由于髋关节面长期负重不均衡所致的关节软骨变性或者骨质结构改变的一类骨性关节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臀外侧、腹股沟等部位的疼痛(可放射至膝)、肿胀、关节积液、软骨磨损、骨刺增生、关节变形,髋关节内旋和伸直活动受限,不能行走甚至卧床不起等。

2.类风湿性髋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滑膜炎性为主的系统性疾病。特征是: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性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发病可能与遗传、感染、性激素等有关。病理主要有滑膜内细胞增生、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等。

3.痛风性髋关节炎

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痛风依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指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引起;继发性痛风指继发于肾脏疾病或某些药物所致尿酸排泄减少、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肿瘤化疗所致尿酸生成增多等。

与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