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髋关节 > 髋关节体位

髋关节体位

发布时间:2020-08-30 00:39:39

1、DAA的两种体位?

A

2、在不同的体位下髋关节的作用功能有哪些变化

<div class="para">根据涉及的肌肉可分为:<div class="para">①单纯臀大肌挛缩型;<div class="para">②单纯臀中肌挛缩型;<div class="para">③臀大肌、臀中肌复合挛缩型。<div class="para">患者髋关节内旋内收活动受限。站立时下肢外旋位,不能完全靠拢。行走常有外八、摇摆步态,快步呈跳跃状态。坐下时双腿不能并拢,双髋分开蛙式位,一侧大腿难以搁在另一侧大腿上(交腿试验)。下蹲活动时轻者蹲时双膝先分开,然后下蹲后再并拢(划圈征)。重者只能在外展、外旋位下蹲,蹲下时双髋关节呈外展、外旋姿势,双膝不能靠拢,足跟不着地,呈蛙式样。

3、髋关节怎样检查?

髋关节由髋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韧带和肌肉组成。前方为腹股沟,呈轻度凹陷,有股动脉、静脉和股神经通过。后方臀肌饱满,有坐骨神经走行。

视诊:畸形髋关节畸形复合者居多,如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于腰椎前凸和骨盆倾斜的代偿,畸形不明显,检查时需注意将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将骨盆在矢状面上放正,可将健腿极度屈曲,患髋屈曲畸形即显示出来。可用角度尺测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连线与躯干直线垂直,骨盆在冠状面上摆正,患髋的内收和外展畸形显示出来;旋转畸形:使两侧髂前上嵴距床面距离相等,骨盆在横截面上摆正,患髋的内旋或外旋即显示出来,可利用髌骨面的垂线测量。有时对比双足体位,可作粗略估计;缩短畸形:因髋关节伤病引起的下肢短缩,除尺量法之外,可通过对比两侧大转子的位置来判断。

肿胀和肿块。髋关节本身的肿胀显于前方,即腹股沟饱满;而臀部的异常丰满,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变。髋关节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脱位或半脱位引起,而外下方肿胀则属大转子病变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脓肿。大腿内上方肿胀,除耻骨和小转子病变外,也可考虑流注脓肿。

臀皱襞婴幼儿双侧臀皱襞不对称,可反映先天性髋脱位的存在。

臀肌萎缩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中常见。

步态。臀式步态:在负重期,髋关节应呈轻度外展位,当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髋关节脱位时,髋关节不能外展负重,而是相反的呈内收位,即显臀部下垂。为了减轻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动将躯干侧向负重侧的患腿,这种跛行步态称之为臀式步态。当双侧髋脱位时,双侧臀部交替下垂,类似鸭行;下肢广泛麻痹步态:主要表现在摇摆期的腿不能作屈髋动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离地。负重期也属臀式步态,同时躯干后倾,因臀大肌麻痹,靠髋后伸紧张前方韧带来维持站立。有时病人以手扶大腿来维持伸膝站立;关节强直时,靠骨盆的扭转来移动下肢,即腰椎代偿性的伸屈动作;髋关节各类型的畸形体位,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异常步态,有的难于描述,但经仔细分析即可明确。

触诊:压痛点。髋关节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沟中点或臀部中央区寻找压痛。大转子压痛易于寻找,有的按压大转子可引起髋关节痛。

肿块。髂窝部可表现肥厚或饱满(脓肿),有时在耻骨上可触及肿块(肿瘤)。疑有髋关节感染或耻、坐骨肿瘤时,应作肛门指诊,寻找脓肿或肿块。疑有髋关节脱位时,需在臀部或髋关节外上方寻找股骨头,通过关节的旋转可触及股骨头的转动。

活动:被动活动。病人平卧位,髋关节伸直为0度,屈曲时大腿可贴腹壁,与躯干交角约为30度,屈伸角度可连续记录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为0度,实际活动范围共150度,外展和内收则以中立位为0度,小腿内收的角度等于髋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于股内收。检查时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转动代替了髋关节的活动而引起误差。

主动活动主要检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动伸屈髋关节,同时出现弹响声,即所谓的“弹响髋”,常因为阔筋膜张肌腱肥厚与大转子磨擦所致。有时在内侧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与小转子磨擦而来。

4、髋关节内收这内收是怎么个姿势

髋关节内收,身体直立站着大腿向你的身体外侧打开是外展,还原回来就是内收。我说的你明白吗

5、人的髋骨在那里?

髋骨
髋骨hip bone

为不规则的扁骨。16岁以前由髂骨、坐及耻骨以软骨连结而组成,成年后软骨骨化,三骨在髋臼处互相愈合。髋臼是髋骨外面中央的环形关节窝,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与股骨头相关节,其底部中央粗糙,无关节软骨附着,称为髋臼窝。窝的周围骨面光滑,附以关节软骨,叫做月状面。髋臼的前下部骨缘凹入,叫髋臼切迹。

(一)髂骨

髂骨illum在三骨中最大,位于髋骨的后上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髂骨体位于髂骨的下部,参与构成髋臼后上部。由体向上方伸出的扇形骨板叫髂骨翼,翼的内面凹陷名髂窝,为大骨盆的侧壁,窝的下方以弓状线与髂骨体分界。弓状线前端有一隆起名髂耻隆起,髂窝的后分粗糙,有一近横位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髂骨翼的上缘肥厚且呈弓形向上凸弯,叫髂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齐第4腰椎棘突,是计数椎骨的标志。翼的前缘弯曲向下,达于髋臼,生有上、下两个骨突,分别叫做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翼的后缘也生有上、下两骨突,分别命名为髂后上棘和髂后下棘。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约平第2骶椎。从髂前上棘向后约5-7厘米处,髂嵴较厚且向外突出,叫做髂(嵴)结节,是骨髓穿刺常用的部位。

(二)坐骨

坐骨ischium位于髋骨的后下部,可分为坐骨体及坐骨支两部分。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部和小骨盆的侧壁。体的后缘有一向后伸出的三角形骨突,叫做坐骨棘。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的骨缘呈弧形凹陷,叫做坐骨大切迹,坐骨棘下方的骨缘小缺口叫做坐骨小切迹。由体向下延续为坐骨上支,继而转折向前内方,叫做坐骨下支,其前端与耻骨下支相连。坐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后部,骨面粗糙而肥厚,名坐骨结节,是坐位时体重的承受点。

(三)耻骨

耻骨pubis位于髋骨的前下部,可分为耻骨体及耻骨支两部分。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部和小骨盆的侧壁。由体向前下内方伸出的骨条叫做耻骨上支,继而以锐角转折向下外方叫做耻骨下支。耻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内侧面为一卵圆形粗糙面,叫做耻骨联合面,与对侧同名面之间以纤维软骨连接,构成耻骨联合。耻骨上支的上缘有一锐利的骨嵴,叫做耻骨梳,其后端起于髂耻隆起,前端终于耻骨结节。耻骨结节内侧的骨嵴称为耻骨嵴。由坐骨和耻骨围成的孔,叫做闭孔,在活体闭孔有闭孔膜封闭。孔的上缘有浅沟叫做闭孔沟。

髋骨
①指环跳穴。《针方六集》列为环跳穴别名。
②经外穴名。《类经图翼》:“髋骨,在膝盖上,梁丘旁外开一寸。主治两脚膝红肿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脚丫风痛,举动不得。”可斜刺或直刺0.5-1寸。艾炷灸3-4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与髋关节体位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