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部按摩六大反射区的顺序是什么?
意见建议:一、足部按摩操作的整体顺序㈠ 泡脚→擦抹按摩膏→活动足部→检查心脏 →基本反射区→一般反射区→基本反射区→放松疏理足部→结束。㈡ 左脚→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足底基本反射区→右脚→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足底基本反射区。二、足部按摩操作的基本顺序㈠ 左脚足底:检查心脏→基本反射区(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大额窦→三叉神经→小脑→颈项→颈椎→鼻子→大脑→脑垂体→食道→甲状旁腺→甲状腺→小额窦→五点六面→眼睛→耳朵→斜方肌→肺、支气管→心脏→脾→胃→胰→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性腺→失眠点。㈡ 右脚足底:基本反射区(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大额窦→三叉神经→小脑→颈项→颈椎→鼻子→大脑→脑垂体→食道→甲状旁腺→甲状腺→小额窦→眼睛→耳朵→(聪耳明目)→斜方肌→肺、支气管→肝脏→胆→胃→胰→十二指肠→小肠→盲肠→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肛门→性腺→失眠点。㈢ 足内侧: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内尾骨→前列腺、子宫→内肋骨→腹股沟→下身淋巴→髋关节→直肠、肛门→内侧坐骨神经。㈣ 足外侧: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外尾骨→卵巢、睾丸→肩胛骨→外肋骨→上身淋巴→髋关节→放松下腹部→外侧坐骨神经。㈤ 足背:上颌→下颌→扁桃体→喉、气管→胸部淋巴→内耳迷路→胸、乳房→内外肋骨→上、下身淋巴→解溪→基本反射区(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三、足部按摩的放松疏理⑴ 活动踝关节。⑵ 擦热足部。⑶ 掌推小腿内外侧(足三阴、三阳经)。⑷ 抱揉小腿。⑸ 扣击小腿。⑹ 点按足三里、三阴交、涌泉三穴。⑺ 双掌指腹擦抹足的背部。
2、右腹股沟区域受剧烈坐压冲击,疼痛近两月,外观无明显红肿淤青,其间髋关节处貌似也有肌肉疼痛,
可以及时的去检查遵医嘱用药治疗。注意休息比较好,不要吃辛辣刺激及油腻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喝水不要熬夜,保持平时心情舒畅对缓解病情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3、常见病足部反射区自愈处方是什么?
上文为大家介绍了进行足部反射区治疗的一般常识,下面再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病的足部反射区的按摩方法。其实,足疗非常简单,相信大家都能很快掌握,并通过这种方法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
1.感冒的足部反射区自愈处方(1)用食指关节刮压基本反射区(指肾、输尿管、膀胱3个反射区,下同)各1~2分钟。
(2)用拇指推压或按揉前额、大脑、鼻、三又神经等反射区各30次。
(3)对伴有头痛者,前额头痛加强按揉前额反射区;偏头痛者加强按揉三叉神经反射区;全头痛者,加强按揉大脑反射区;对伴有鼻塞流涕者,加强推压鼻反射区。
(4)对伴有发热者加强按揉脾、头颈淋巴结、胸部淋巴结、上下身淋巴结、扁桃体、前额等反射区。
(5)用拇指按揉咽喉、气管、甲状旁腺等反射区各50次,并用食指关节刮压肺、支气管反射区各50次。
(6)推压脊椎反射区1~2分钟。
(7)重复刮压5个基本反射区各1~2分钟。
2.失眠的足部反射区自愈处方(1)用食指关节刮压基本反射区3~5分钟。重点刮压肾、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
(2)用拇指指腹按揉前额、大脑反射区各2~3分钟。
(3)用食指关节点按或按揉垂体、小脑、脑干、甲状旁腺、甲状腺等反射区各30~50次。
(4)用拇指腹推压胃肠道、子宫(男性为前列腺)、生殖器、脊椎、膈反射区各30~50次。
(5)用食指关节点按心、脾、肝、胆、各淋巴结反射区各30~50次。
(6)用食指关节按揉失眠点2~3分钟。
(7)重复刮压5个基本反射区各1~2分钟。
3.头痛的足部反射区自愈处方(1)用食指关节刮压基本反射区各1~2分钟。
(2)用拇指按揉前额、大脑、垂体、小脑、脑干、三叉神经、头颈淋巴结各1分钟。
(3)用拇指按揉颈项、颈椎各30次。
(4)用拇指按揉胸部淋巴结、上下身淋巴结各1分钟。
(5)前头痛者应加强按揉前额、胃、胰、十二指肠、小肠等反射区和足三里穴;偏头痛、三又神经痛者重点加强按揉三又神经反射区和足窍阴、太冲穴;头顶痛者应重点按揉前额、肝、胆、胸部淋巴结等反射区和太冲穴;后头痛者应重点按揉小脑、脑干、颈项、颈椎等反射区和至阴穴;全头痛者应重点按揉肾、大脑、前额等反射区和涌泉穴。
(6)重复刮压基本反射区各1~2分钟。
4.疲劳的足部反射区自愈处方(1)用食指关节刮压基本反射区各1~2分钟。
(2)用拇指腹按揉大脑、前额、小脑、脑干、垂体、眼、耳、颈项、甲状腺、甲状旁腺反射区各30次。
(3)用食指关节刮压斜方肌、肺、腹腔神经、小肠反射区各30~50次。
(4)用食指关节点按心、脾、肝、胆反射区各30次。
(5)用拇指指腹按揉生殖腺反射区30次,拇指指腹推压脊椎反射区共约2~3分钟。
(6)用拇指指腹推压坐骨神经、肩、肘、膝、肩胛部、髋关节、膈、肋反射区各30次。
(7)用食指关节按揉各淋巴结反射区各20~30次。
(8)重复刮压5个基本反射区各1分钟。
5.心脏病的足部反射区自愈处方(1)用食指关节刮压基本反射区各1分钟。
(2)用食指关节按揉或推压大脑、小脑、脑干、垂体、血压点、甲状腺、肺、胃、胰、十二指肠、小肠、肝、胆等反射区各30次。
(3)重点用拇指按揉心反射区3~5分钟、胸部淋巴结反射区2~3分钟。心律过缓者加按肾上腺反射区1~2分钟。
(4)用拇指按揉脾、各淋巴结、生殖腺、胸、胸椎反射区各30次。
(5)重复刮压5个基本反射区各1分钟。
6.糖尿病的足部反射区自愈处方(1)用食指关节刮压5个基本反射区各1~2分钟。
(2)用拇指按揉或刮压前额、大脑、小脑、脑干、三叉神经、眼、耳、颈项、血压点、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反射区各30~50次。
(3)用拇指按揉胰腺、血糖代谢等反射区各5~7分钟。
(4)用拇指点按垂体反射区1~2分钟。
(5)用拇指点按心、肺、脾、肝、胆等反射区各30~50次。
(6)用食指关节刮压或拇指推压胃、十二指肠、大肠、小肠、各淋巴结、子宫(前列腺)、生殖腺、膈等反射区各30~50次。
耳部反射区全知道(7)重复刮压5个基本反射区各1~2分钟。
我们的耳朵就像一个头朝下、臀向上倒缩在母体子宫中的“胎儿缩影”,其分布规律:是头面部相对应的全息反射区在耳垂及其邻近,与上肢对应的全息穴区在耳舟;与躯干或下肢相对应的全息反射区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对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艇与耳甲腔,消化系统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耳部相对应人体各个器官的主要反射区分别在什么部位:
(1)输尿管区:肾、前列腺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主治输尿管结石。
(2)阑尾穴区:大、小肠穴之间。主治急、慢性阑尾炎。
(3)艇中区:耳甲艇中央。主治脐周疼痛。
(4)胰胆区:肝、肾两穴之间。主治胰腺炎、糖尿病、胆道疾病。
(5)十二指肠区:耳轮脚上方外1/3处。主治十二指肠溃疡。
(6)贲门区:耳轮脚下方外1/3处。主治恶心、呕吐、胸痛。阳性反应多为恶心、呕吐。
(7)颈区:颈椎内侧缘,近耳甲腔缘。主治落枕、颈部扭伤、单纯性甲状腺肿。
(8)缘中区:对耳屏外上方上缘中点。主治遗尿、崩漏。月经不调、阳痿。
(9)脑干区:在轮屏切迹处。主治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支气管炎、发热、癫痫。
(10)额区: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主治头痛、头晕、嗜睡、记忆力减退。
(11)枕区: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下方。主治咳嗽、头晕、头痛。
(12)内耳区:在额区下面。主治耳聋、耳鸣、失眠、眩晕。
(13)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主治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等疾病。可协助诊断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疾病。
(14)内生殖器点区:三角窝凹陷处前缘。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减退等。如盆腔、前列腺、内生殖器区呈阳性,则提示前列腺炎。
(15)交感区:对耳轮下脚内1/3的内上方。主治循环、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哮喘、痛乏等。
(16)屏尖区:耳屏外侧面上1/2隆起平面的中点。主治炎症、疼痛性疾病。
(17)肾上腺区:在耳屏侧面下1/2隆起的中点。主治低血压、无脉症、咳嗽、感冒、乳腺炎。
(18)三焦区:外耳道孔后下方与耳屏下1/2连线中点。主治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疾病。
(19)内分泌区: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厘米处。主治泌尿、生殖、消化、内分泌系统疾病。
(20)垂前区:在耳垂中央。主治失眠。
(21)大肠区: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主治痢疾、泄泻、便秘、咽痛等。
(22)神经衰弱区:颈椎与枕顶穴之间。主治神经衰弱。
(23)睾丸(卵巢)区:对耳屏内侧前下方。腮腺穴向下0.2厘米处。主治生殖系统疾病、头痛。阳性反应多提示睾丸病变,如伴有盆腔、肾、内分泌反应阳性提示阳瘙。
(24)心脏点区:渴点、外耳连线中点。主治心脏病。该穴和皮质下均呈阳性反应则提示心动过速。
(25)咽喉区:耳屏内面上1/2中点。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26)外耳区:在屏上切迹前凹陷中。主治眩晕、耳聋、耳鸣。
(27)脊柱区:从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下、上脚分又处。共分5份,自上而下依次为:上1/5为骶椎,上2/5为腰椎,下2/5及中3/5处为胸椎,上1/5为颈椎。主治相应部位疾病,亦可诊断相应部位疾病。
(28)胸区:胸椎内侧缘、近耳甲腔缘。主治胸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
(29)腹区:腰骶椎内侧缘、近耳腔缘。主治腹痛、腹泻等腹部疾病及消化系统、妇科疾病。
(30)乳腺区:胸与胸椎连线中点为对侧乳腺;胸椎与肋胁连线中点为同侧乳腺。主治乳腺炎、乳腺增生、少乳。
(31)臀区:对耳轮下脚外1/3处。主治坐骨神经痛。
(32)食道区:耳轮脚下方中1/3处。主治食道炎、梅核气、呼吸不畅、恶心、呕吐。强阳性伴触痛提示食道肿物。
(33)胃区:耳轮脚消失处。主治恶心、呕吐、胃痛、消化不良等。诊断胃部疾病。
(34)小肠区:耳轮脚上方中1/3处。主治消化不良,腹泻、腹胀、口舌生疮。
(35)肾区:对耳轮上、下脚分又处下方。主治肾炎、腰膝酸软、神经衰弱、耳鸣、眼疾、浮肿。肾、内分泌、肾炎点呈阳性反应提示肾小球肾炎。肾、尿道阳性反应则提示肾盂肾炎。
(36)前列腺区:耳甲艇内上角。主治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碍。
(37)膀胱区:肾、前列腺连线的中内1/3处交界处。主治膀胱炎、尿闭、遗尿、腰腿痛。
(38)肝区:耳甲艇外下方。主治眩晕、眼疾、肋痛、痛经。
(39)心区:耳甲腔中心凹陷部。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暑、惊风。
(40)肺区:心区的上、下方。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水肿等。肺、内鼻、咽喉呈阳性提示感冒;肺、支气管平喘穴、过敏区呈阳性反应揭示哮喘。
(41)气管区:口、心穴之间。主治咳喘、急慢性咽炎。诊断咽炎、支气管炎参考穴。
(42)卵巢区:屏间切迹外缘与对耳屏内侧缘之间。主治不孕症。
4、生殖腺反射区在什么地方?
足部反射区分为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部四大部分,其顺序大致如下: 足底: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脑垂体(垂体),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鼻,头部(大脑),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眼,耳,斜方肌,肺及支气管,心(左),脾(左),胃,胰腺,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左),乙状结肠及直肠(左),肛门(左),肝(右),胆囊(右),盲肠及阑尾(右),回盲瓣(右),升结肠(右),腹腔神经丛,生殖腺(睾丸或卵巢),失眠点. 足内侧:膀胱,鼻,颈椎,甲状旁腺,胸椎,腰椎,骶骨(骶椎),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肋骨,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消渴点,便秘点. 足外侧:生殖腺(睾丸或卵巢),髋关节,尾骨外侧,下腹部,膝,肘,肩,肩胛骨,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上臂,头痛点. 足背:鼻,颈项,眼,耳,腹股沟,上颌,下颌,扁桃体,喉与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痰喘点,心痛点,落枕点,腰腿点. 意见建议: 全足按摩,应先从左脚开始,按摩3遍肾,输尿管,膀胱三个反射区,再按脚底,脚内侧,脚外侧,脚背.由脚趾端向下依次按摩,即总体按摩方向是向心性按摩,沿着静脉 ,淋巴回流的方向按摩.如记忆不清,可将足反射区图放在旁边,按图索骥进行较方便,一般情况下每个反射区按摩3次,必要时可增至6次. 重点按摩时,大致上可按照基本反射区→病变反射区→相关反射区→基本反射区的顺序进行.按摩结束后,无论是全足按摩还是重点按摩,都应将按摩完毕的脚踝先按顺时针方向再按逆时针方向分别摇转4~6次,才可结束. 在按摩时,关键点是要找准敏感点,这样不需要用多大力量,被按摩处就会感到酸痛感觉,才会有疗效;如果找不到敏感点而蛮干一通,只会全无效应而白费力气. 生活护理: 1.按摩治疗前要将指甲剪短,以防在治疗中刺伤皮肤,用肥皂将双手和患者的双脚洗净,在按摩的反射区内均匀地涂上按摩膏,能起润滑皮肤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 2.饭后1小时内不宜按摩,以免对胃产生不良刺激.还有患者在大怒,大悲,大恐等情绪冲动,精神紧张和身体疲劳时均不宜进行,需待情绪稳定,体质正常时再做.洗澡后1小时内也不应进行. 3.心脏病,糖尿病,肾脏病患者,按摩时间每次下宜超过15分钟,有严重心脏病,癫痫,肝功能异常者,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 4.按摩时,风扇不宜直接吹到患者双脚部,按摩结束后,患者在1小时内不宜用冷水洗脚,施术者亦不可马上用冷水洗手,在应休息片刻后用温水涂肥皂洗净双手.
5、人体的双足部的反射区总共有多少个
如果要更细地算出来的话,足部是对映整个身体的,身体的每一处都可在足部找到对应的反应点!
6、简述足心部5个反射区的操作顺序
操作顺序如下:
左脚:先(检测)心脏反射区,放松手法(捋理足掌背→分推足底→掰足掌→点按足底→拇指按压足底→内外旋踝部→拿捏小腿后侧肌肉→按揉内外膝眼→按揉足三里→拨按胫前肌→搂小腿后侧肌肉)→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右侧)→垂体→小脑及脑干(右侧)→三叉神经(右侧)→鼻(右侧)→头部(大脑)(右侧)→颈项(右侧)→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
→眼(右侧)→耳(右侧)→斜方肌→肺及支气管→心→脾→胃→胰→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腹腔神经丛→生殖腺→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内侧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内侧坐骨神经→尾骨外侧→生殖腺→外侧髋关节→下腹部→外侧坐骨神经→膝→肘→肩→肩胛骨
→上颌→下颌→扁桃腺→喉与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胸→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肾→输尿管→膀胱→放松手法(捋理足掌背→分推足底→掰足掌→点按足底→拇指按压足底→内外旋踝部→拿捏小腿后侧肌肉→按揉内外膝眼→按揉足三里→拨按胫前肌→搂小腿后侧肌肉)→用毛巾把左脚包好。
右脚:放松手法(捋理足掌背→分推足底→掰足掌→点按足底→拇指按压足底→内外旋踝部→拿捏小腿后侧肌肉→按揉内外膝眼→按揉足三里→拨按胫前肌→搂小腿后侧肌肉)→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左侧)→垂体→小脑及脑干(左侧)→三叉神经(左侧)→鼻(左侧)→头部(大脑)(左侧)→颈项(左侧)→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
眼(左侧)→耳(左侧)→斜方肌→肺及支气管→胃→胰→十二指肠→小肠→肝→胆囊→盲肠(阑尾)→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腹腔神经丛→生殖腺→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内侧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内侧坐骨神经→尾骨外侧→生殖腺→外侧髋关节→下腹部→外侧坐骨神经→膝→肘→肩→肩胛骨→
上颌→下颌→扁桃腺→喉与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胸→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肾→输尿管→膀胱→放松手法(捋理足掌背→分推足底→掰足掌→点按足底→拇指按压足底→内外旋踝部→拿捏小腿后侧肌肉→按揉内外膝眼→按揉足三里→拨按胫前肌→搂小腿后侧肌肉)。
7、足底反射区具体穴位
足底汇集了人体的六条经脉,六十六个穴位
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采用推拿手法,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本法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足与经脉、脏腑、气血的密切关系,刺激足部的穴位,激发人体经气,以调整脏腑和各部组织、器官的联系,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取穴按摩,减少了患者脱、穿衣服等环节,较为省时、省事,且安全,操作简便。不仅对慢性胃肠炎、神志病等有效,对急性疼痛、外感、心悸、眩晕等病证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足穴的定位与主治:为了定准穴位,以提高疗效,必须掌握好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折量法.
①足跟后缘至中趾根部为 10寸。
②足内、外踝高点至足底为图63 足底部骨度分寸折量图3寸。
③足掌面第1跖趾关节内侧赤白肉际至第5跖趾关节外侧赤白肉际为5寸,足背部亦相同。
④足跟部最宽处距离为3寸。
(2)自然标志定位法。该法即是根据人体足部的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如趾横纹、趾尖端、跖趾关节、跖骨小头、趾缝端、内踝高点、外踝高点、舟骨粗隆等。
(3)足部穴位定位与主治2.选穴原则
(1)依据疾病症状选穴。临床可以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作为选穴的依据。选取对主证有治疗作用的穴位,例如头痛可选头痛点,失眠选用安眠点等。主治作用相似的穴位可以配合应用,如坐骨神经痛可同时按摩坐骨1、2穴进行治疗,也可将具有主治作用的穴位和对症选用的穴位配合选用,如失眠伴有头痛者,可选用安眠点配合头痛点治疗。
(2)依据疾病部位选穴。依据疾病的发病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按摩,如胃痛可取胃点,尿闭取膀胱点、肾点。
3.常用处方
头痛:取头面、肾、头痛点、眩晕点、臀。
失眠:取安眠、心、胃、脾、癫痫点。
眩晕:取肾、肝、眩晕点。
中风昏迷:取趾端,
面瘫:取面、头面。
三叉神经痛:取面、头面。
扁桃体炎:取心,扁桃1、2,眩晕点。
目疾:取肝、头面。
耳疾:取肾、肝。
鼻炎:取头面。
牙痛:取牙痛1、2。
腮腺炎:取扁桃1、2,眩晕点。
癫狂、癔病:取安眠、肾、癫痫点。
癫痫:取癫痫点、肝、肾、安眠。
尿闭:取脾、肾、膀胱、子宫。
遗尿:取膀胱、肾、遗尿。
痛经:取子宫,痛经1、2。
落枕:取落枕。
胃痛:取胃、胃肠点、肝。
呕吐:取胃、大肠、胃肠点。
腹痛:取小肠、大肠、胃肠点、臀。
痢疾:取小肠、大肠、胃肠点。
消化不良:取胃、脾、胃肠点。
腹泻:取大肠、小肠、脾。
胁痛:取肝。
肋部神经痛:取胸、肝。
腰痛:取肾、坐骨l、2,腰痛点、腰腿点
急性腰扭伤:取腰痛点、腰腿点。
坐骨神经痛:取坐骨1、2,腰腿点、腰痛点、臀。
心悸:取心、心痛.点;肾。
哮喘:取肺、胸、心痛点。
胸痛:取胸、肺。
末梢神经炎:取趾端。
肿瘤疼痛:取癌根1、2。
4.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对症选穴后,患者仰卧,采用指尖点按,或食、中指拿、捏、揉动等手法,连续操作,每穴35分钟。
(2)操作前可嘱患者洗脚,患者如有足癣等疾患,操作者可戴乳胶手套操作,力量需柔和,不可撕裂拉伤患者足趾等薄弱部位。
足底按摩常用简单的方法单食指扣拳法
食指关节弯曲其余四指握拳
拇指固定在中指上顶住弯曲的食指
双指钳法
食指、中指弯曲成钳状
钳住脚趾间穴位压在穴位上
双指拳法
用手握拳中指食指弯曲关节凸出
以凸出的关节着力以手腕施力
拇指握推法
拇指与四指分开
用拇指指腹为着力点以手腕手掌施力
扣指法
拇指与四指分开呈圆弧状
四指为固定点拇指指尖施力
反射区
1、肾上腺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距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
2、肾脏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近跖骨底处。
3、尿管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自肾脏反射区斜向内方,至舟状骨内下方,呈弧形带状区。
4、胱反射区:位于双足内踝前方,舟状骨下方,拇展肌内缘旁。
5、额窦反射区:位于双足十个脚趾趾端。右边额窦反射 ace=Verdana>1、肾上腺反射区:位于双足足底第 2、3跖骨体之间,距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处。6、垂体反射区:位于双足拇趾趾腹中央部位。
7、小脑及脑干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根部靠近第二趾骨处。右半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左脚,左半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右脚。
8、三叉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近第二趾的一侧。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脚,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脚。
10、头部(大脑)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腹全部。右半大脑反射区在左脚,左半大脑反射区在右脚。
11、颈项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腹根部横纹处。右侧颈项反射区在左脚,左侧颈项反射区在右脚。
14、甲状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拇趾与第二趾蹼处沿第一跖骨头向内呈“L”形带状。
15、眼睛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2趾第3趾额窦反射区至中节趾骨根部。右侧眼睛反射区在左脚,左侧眼睛反射区在右脚。
16、耳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4、5趾额窦反射区至中节趾骨根部。右侧耳反射区在左脚,左侧耳反射区在右脚。
17、斜方肌反射区 :位于双脚脚底眼睛、耳反射区的近心端,自甲状腺反
射区至肩反射区之间,约一拇指宽的横带状。
18、肺及支气管反射区:位于双脚斜方肌反射区下方一拇指宽处。支气管敏感带自肺反射区的中部向第3脚趾延伸。
19、心反射区:位于左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在肺脏反射区后方(向脚跟反向)。
20、脾反射区:位于左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心脏反射区下一拇指处。
21、胃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跖骨底远心端。
22、胰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
23、十二指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跖骨与楔骨关节前方(向脚趾方向),胃及胰反射区的后方(向脚跟方向)。
24、小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中部凹入区域。第1、2、3楔骨、骰骨至跟骨前缘所形成的凹入区域,被大肠反射区所包围。
25、横结肠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至3楔骨、骰骨交界处,横越脚底中部的带状区。
26、降结肠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第5跖骨沿骰骨外缘至跟骨前缘,与脚外侧平行的竖条状区。
27、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呈一横带。
28、肛门反射区:位于左脚脚底跟骨前缘 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的末端,拇展肌外侧缘。
29、肝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30、胆囊反射区:位于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肝脏反射区的内下方
31盲肠(及阑尾)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跟骨前缘,第4、5趾间的垂直线上。
32、回盲瓣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盲肠(及阑尾)反射区的远心端。
33、升结肠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从跟骨前缘,沿骰骨外侧至第5跖骨底,在小肠反射区外侧与脚外侧平行的带状区
34、腹腔神经丛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第1至4跖骨体处,分布在肾脏反射区附近的椭圆形区域。
35、生殖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脚后跟跟骨中央。
(二)足内侧反射区9、鼻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远节趾骨内侧,自拇趾趾腹边缘延伸到拇趾趾甲根部呈L形。左鼻反射区在右脚,右鼻反射区在左脚。
12、颈椎反射区:位于双脚拇趾趾关趾根横纹内侧尽头。
13、甲状旁腺反射区:位于双脚第1跖趾关节内侧。
36、胸椎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第1跖骨头下方到第1楔骨前。
37、腰椎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第1楔骨至舟骨、上接胸椎反射区下连低骶骨反射区。
38、骶骨反射区:位于双脚足弓内侧缘,起于舟状骨后方经距骨下方到跟骨前缘。
39、尾骨内侧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内侧,沿跟骨结节后内侧呈L形区域。
40、前列腺或子宫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内侧,内踝后下方的近似三角形区域。
41、尿道及阴道反射区:位于双脚内侧,自膀胱反射区斜向后上方延伸经距骨至于内踝后下方。
42、内侧髋关节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下缘呈弧形区域。
43、直肠及肛门反射区:位于双脚胫骨内侧,踝后沟内,从内踝后方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
44、腹股沟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上方凹陷处。
45、内侧坐骨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腿内踝关节后上方起,沿胫骨后缘上行至胫骨内侧髁下。
(三) 足外侧反射区
35、生殖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后下方跟腱前方的似三角形区域。与内踝下前列腺、子宫反射区位置相对称。
42、外侧髋关节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下缘呈弧形区域,与内踝下的内侧髋关节反射区相对称。45、外侧坐骨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腿外踝前缘沿腓骨前侧上至腓骨小头处。
46、尾骨外侧反射区:位于双脚跟骨外侧,沿跟骨结节后外侧呈L形区域。
47、下腹部反射区:位于双脚腓骨外后方,自外踝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与脚内侧的直肠及肛门反射区相对应。
48、膝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跟骨前缘,骰骨、距骨下方形成的半园形凹陷处。
49、肘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骨粗隆前后凹陷处。
50、肩反射区:位于双脚外侧第5跖趾关节后方凹陷处。
(四) 足背反射区
51、肩胛骨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4、5跖骨间延伸到骰骨处稍向两侧分开的带状区域。
52、上颌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下的带状区域。
53、下颌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趾关节横纹上的带状区域。
54、扁桃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拇趾近节趾骨,拇长伸肌的左右两侧。
55、喉与气管及食管反射区:喉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趾关节的内侧;气管及食管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跖骨体内侧。
56、胸部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1、2跖骨底间,延伸至第1、2趾蹼处。57、内耳迷路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4、5趾蹼至第4、5跖趾关节间。
58、胸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趾蹼至第2、3、4跖骨底的似园形区域。
59、横膈膜反射区:位于双脚脚背第2、3、4跖骨底部,与楔骨、骰骨之间,横跨脚背的带状区域。
60、肋骨反射区:内侧肋骨位于脚背第1、2楔骨与舟骨之间;外侧肋骨位于骰骨、舟骨与距骨之间。
61、上身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外踝与腓骨、距骨间形成的凹陷部位。
62、下身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内踝与胫骨前肌肌腱形成的凹陷部位。
8、上台阶时左髋关节疼痛
症状的表现是一种神经反射区游离表现,这多为神经型的疼痛反应,症状上看问题不是很大,但保险起见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腰部CT确认一下是否有软组织压迫神经的问题,祝你好运!
9、为什么说万事始于足下——足部反射区全知道?
人的双脚是离心脏最远的人体器官,血液供应少,血流缓慢,表层脂肪薄,因而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容易在脚底积聚。这些有害物质包括钙盐、钙酸、乳酸、尿酸结晶体,等等,长期积聚于脚底会侵犯反射区,并间接危害到各反射区所对应的其他组织器官。久而久之,人体就会产生各种疾病。可以对脚底进行按摩,以揉碎脚底累聚的有害物质,加快血液循环,使废物排出体外,使人体恢复健康。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足部相对应人体各个器官的反射区分别在什么部位:
(1)肾脏区:位于双脚脚掌距脚趾约1/3中央凹处。在通常情况下,此区不参与脚部的运动。按摩此部位能加快肾脏的血液循环,提高其工作效率。按摩后,在1~6周内尿液颜色变成黄、黄褐或红褐色,并带明显恶臭味。
(2)心区:在左脚掌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间,在肺反射区下方。
(3)脑(头部)区:位于双脚拇指,头的右半球反射区在左脚,头的左半球反射区在右脚。
(4)肺、支气管区:在脚底前部,右侧的在左脚,左侧的在右脚。
(5)眼区:位于脚底肉球处至第二、三脚趾的腰部,右眼反射区在左脚,左眼反射区在右脚。
(6)耳区:位于脚底肉球上部至第四、第五脚趾的腰部,右耳反射区在左脚,左耳反射区在右脚。
(7)小脑和脑干区:位于两脚大脚趾趾腹根部,左半侧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左脚,右边反射区在右脚。
(8)喉区:在脚背大脚趾根部和第二脚趾连接处。
(9)胃区:位于足弓的前部,相当于拇趾大小。双脚均有,胃的一半反射区在右脚,另一半在左脚。
(10)肝脏和胆囊区:肝的反射区位于右脚掌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区,在肺反射区的下方。胆囊的反射区在右脚,在肝的反射区内。
(11)肾上腺区:在肾脏反射区之上,位于脚掌部所形成的人字形交叉点下方,右肾上腺反射区在左脚,右侧则在左脚。
(12)脑垂体区:位于左、右脚大脚趾趾底正中。
(13)甲状旁腺区:在脚内侧,接近大脚趾关节的根部、脚底和脚侧之间。
(14)胸(乳房)区:在脚背第二、三、四跖骨之间。
(15)子宫(或前列腺)区:在两脚跟内侧。
(16)卵巢(或睾丸)区:在脚跟外侧,右侧的卵巢(或睾丸)反射区在左脚,左侧的在右脚。
(17)膀胱和尿道区:膀胱反射区位于脚的内侧,正好在脚跟前内侧下部。尿道反射区位于膀胱反射区向上并向后,正好位于脚跟的内侧。
(18)输尿管区:位于两脚掌自肾脏、膀胱的反射区至膀胱之间的线状区域。
(19)胰脏区:位于两脚掌胃与十二指肠反射区的交接处,如扁豆状。
(20)小肠区:位于两脚掌心凹陷区域。
(21)盲肠区:位于右脚掌跟骨前缘靠近外侧,与小肠上行结肠连接。
(22)直肠和肛门区:直肠反射区位于左脚掌跟骨前缘,呈带状。肛门反射区位于左脚掌跟骨前缘直肠反射区的末端。
(23)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区:右脚的反射区是升结肠和横结肠的前半段,左脚的反射区是横结肠的后半段以及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24)淋巴腺区:上身淋巴腺的反射区在双脚外侧踝骨前略凹陷处;下身淋巴腺反射区在双脚内侧踝骨前略凹的区域;胸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脚的第一和第二跖骨之间。
(25)脾脏区:在左脚,位于心区之下。
(26)脊椎区:在脚弓内侧,只要记得脚上最像脊椎形状的部位即可。
(27)肩关节区:在脚底紧靠第五趾根,第四与第五跖骨间的肉球部。
(28)髋关节区:位于内外踝的下部。
(29)膝关节区:在两脚外侧的凹陷处。
(30)肘关节区:位于两脚外侧第五跖骨与楔骨的关节凸处。
(31)内耳迷路区:位于两脚背第四与第五趾骨间。
(32)腹腔神经丛区:在两脚掌中心,分布在胃的反射区附近。
(33)额窦区:在10个脚趾的趾端,右边额窦在左脚,左边的在右脚。
(34)甲状腺区:在脚底第一和第二跖骨之间。
(35)上腭和下颌区:上腭反射区位于脚跟处第一关节向前0.5厘米处。下颌反射区位于拇指第一关节与第二关节间0.5厘米处。注意,头部的反射区是左右互换的,右腭在左脚拇指,左腭在右脚拇指。
(36)颈椎区:在大脚趾与脚连接处底面内侧。
(37)扁桃体区:在大脚趾上面腰部,肌腱的左、右两边。
(38)横膈膜区:位于两脚背中央部位,是横跨脚背处的带状区域。
(39)三叉神经区:在两大脚趾边一侧的上角,左侧三又神经在右脚,右侧在左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