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髋关节 > harris髋关节评分

harris髋关节评分

发布时间:2020-03-17 09:41:22

1、两月宝宝总是一背着就双下肢血肿,放下后逐渐自行好转,之前打了脑核磁和髋关节与膝关节的X光片均未见异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标准相同。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股骨干骨折)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均作...两组患者在血肿、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髋部疼痛

2、髋关节怎么判断良e性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一种对儿童健康影响较大的病变,如能作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临床效果是满意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其发生率世界各地区有较明显差别,我国并没有完全整的统计资料,就上海某些产院调查的约为0.91‰,北京地区为3.8‰,沈阳某院为1.75‰,香港为0.07‰。
1概述编辑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好治. 这些资料都不够全面,也不能反映我国的发生率,估计我国的发生率大概为1‰。约20%的先髋脱位有家族史;80%的先髋脱位是第一胎;沈阳某院新生儿普查家族遗传为1/14,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226例中只有4例有遗传史;遗传因素并非为先髋脱位发病的重要因素。先髋脱位发病率以女孩占主体,我国统计男女之比为1:4.75. 地区与种族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别,这与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和生活习惯有关;习惯背背婴儿的民族发生率低,如南非、中非一些地区,爱斯基摩人,朝鲜族人和广东、香港地区;喜欢用捆绑方法的民族,使新生儿髋关节固定于伸展、内收位,其发生率明显增高,如北意大利,北美印地安人,德国和北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以及我国汉族的习惯。冬季出生的婴儿,其发生率明显增高。臀位产发病率较高,国外约23%,上海26%,沈阳28.5%,正常生产中只占5%;臀位产发生先髋脱位较头位产高10倍;剖腹产发生先髋脱位较阴道产高,上海统计占30%,有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剖腹产中体重重的婴儿发病率高。

2病理特点
①髂腰肌紧张、挛缩,压迫髋臼的入口;
②关节囊变形呈葫芦样;
股骨头颈变形,主要有股骨头呈椭圆形,股骨颈短,股骨颈前倾角增大;
④髋臼变形,主要有髋臼窝浅小,呈三角形,髋臼指数增大,关节盂唇内卷;
⑤股圆韧带增粗变长,关节软骨变性等。

3脱位分型
1、单纯性先天性髋脱位
(1)髋关节发育不良:又称为髋关节不稳定,X线片常以髋臼指数增大为特点,多数采用髋关节外展位而随之自愈,约1/10将来发展为先天性髋脱位,还有少数病例持续存在髋臼发育不良,年长后出现症状。
(2)髋关节半脱位:X线片有髋臼指数增大,髋臼覆盖着部分股骨头,这是一种独立的类型,可长期存在而不转化为全脱位。
(3)髋关节全脱位:股骨头完全脱出髋臼,根据股肌头脱位的高低可分为四度:
Ⅰ度:股骨头仅向外方移位,位于髋臼同一水平;
Ⅱ度:股骨头向外、上方移位,相当于髋臼外上方水平;
Ⅲ脱出的股骨头位于髂骨翼的部位;
Ⅳ脱出的股骨头上移达骶髂关节水平。
2、畸形型先天性髋脱位
典型者呈双髋脱位,双膝关节处于伸直位僵硬,不能屈曲,两足平足呈外旋位,还常合并上肢畸形。
一、 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髋脱位 1、先天性髋脱位在新生儿期诊断较为困难,一旦确诊治疗容易,且会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为新生儿期病理改变最轻,易于矫正;生后第一年骨盆发育最快,尤其在新生儿期更快。
2、临床症状
外观:大腿、小腿与对侧不对称(1-1,1-2),可表现为增粗变短或变细、外旋(单侧);臀部增宽(双侧)。
皮纹:臀部、腹股沟与大腿皮纹增多、增深和上移不对称(1-3,1-4)
肢体活动:患肢活动少,在换尿布时最易发现。
3、体征
患肢股动脉减弱或消失;
内收肌紧张痉挛;
Barlow试验阳性(仅适用于新生儿检查),因髋关节不稳定随月龄的增加而减少,相反外展受限随月龄的增加而增加。
Ortolani征或外展试验阳性,此法可靠。
Nelaton线征破坏。
4、X线检查
Von-Rosen位骨盆平片:正常延长线经髋臼外缘相交于腰5与骶1的平面以下;
骨盆平片:髋臼指数正常为20-25°,至12岁时基本恒定于15°,异常为>30°;
Perkin's方格 正常位于内下象限
Shenton氏线
测量 Hilgenereiner股骨干骺端顶点至水平线的距离为H,正常为10mm;股骨干骺端顶点至髋臼最内缘的距离为d,正常以12 mm为标准。当H值小于10 mm或d距离大于12 mm应怀疑髋发育不育。
Bertol测量法:(P30图4-4)正常上方间隙a为9.5 mm,内侧间隙b为4.3 mm。若a小于8.5 mm,b大于5.1 mm应怀疑髋脱位。若a小于7.5 mm,b大于6.1 mm可诊断为髋脱位。
5、 鉴别诊断
a、先天性髋内翻
b、病理性髋关节脱位
c、麻痹性与痉挛性髋关节脱位
d、佝偻病
6、新生儿及婴儿期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
a、尿布枕
b、连衣挽具
c、Pavlik harness
d、Von-Rosen铝制夹板
e、持续牵引复位
f、内收肌切断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支架
Pavlik固定带图 应该使用3-4个月
二、幼儿及儿童期先天性髋脱位
1、临床症状
走路较晚,步态异常:开始走路时步态不稳呈蹒跚、摇摆或摇动步故态(单侧);双侧者为鸭行步态,肢体不等长,躯干呈代偿性侧弯
2、体征
Allis征阳性(单侧)
Ortolani征或外展试验阳性
Nelaton线征破坏
Trendelenburg征阳性
3、X线检查
髋臼指数
CE角:正常值4岁+15°以上,15岁为+20°以上
Perkin's方格
Shenton氏线
Sharp角:该角>40°即表示髋臼发育不良。
股骨颈前倾角的测量:X线双平片
头臼指数(AHI):由股骨头内缘到髋臼外缘的距离A比股骨头的横径B,表示股骨头的大小与髋臼深度不相称的状态。其特点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头臼指数随之下降,一般正常值在84-85左右。其计算公式为AHI=A/B×100。
髋关节间隙:与正常侧相比较,双侧患者与同年龄髋关节进行比较。测定股骨头最高点的面与髋臼软骨底面的距离,分为5级,4级为正常间隙,3级较正常窄1/4,2级较正常窄1/2,1级较正常窄3/4,0级关节间隙完全消失。用以判断有无创伤性关节炎的标准。
4、其它检查:关节造影、CT、MRI均能对先天性髋脱位有其诊断价值。
5、幼儿及儿童期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

4手术
1、保守治疗
自动复位法:以Pavlik harness固定带为代表。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
牵引复位法: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患儿,也有人用于1岁以内的患儿。
内收肌切断闭合复位法:本人主张用于2岁以内的患儿。
2、保守治疗的固定姿势:主张采用人位固定(Human Position)而不用Lorenz体系的蛙式位,其理由如下:
蛙式位是股骨头遭受髋臼压力最大的体位,尤其是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
蛙式位时经过内收长肌与髂腰肌之间的旋股内侧动脉遭受压迫,将直接影响股骨头的血运;
蛙式位时,增大的盂唇可以压迫骺间沟,致使股骨头发育受到影响,甚至产生畸形。
3、影响复位的因素
髂腰肌的挛缩;
盂唇过大,阻塞了髋臼而影响股骨头的复位;
头、臼不称,通常是髋臼过小过浅;
其它:如髋臼内脂肪过多,圆韧带过长、增宽在臼内形成阻塞,关节囊的挛缩等。
4、复位后髋关节发育的观察
保持头、臼同心是髋关节发育的基本条件;
保守治疗一般头三个月用石膏固定,以后改用支架固定,保持髋关节的有限制动;固定时间一般为就诊月龄时间或加3个月,一般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并复查骨盆平片进行监测;
Salter骨盆截骨术
1、手术适应症:年龄在1.5-6岁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髋臼指数在45°以下,股骨头大小与髋臼基本适应者。
2、手术前准备:必须进行牵引,可行皮牵引或骨牵引,牵引时间不应少于3-4周,必须使股骨头达到髋臼Y形软骨线水平。
3、手术方法:
4、术中注意事项:
手术时对内收肌和髂腰肌均应切断,在关节囊外分离髂腰肌至股骨小转子处应注意保护股神经;髋臼内的脂肪组织和圆韧带均应清除,特别注意要切断髋臼横韧带;作髂骨截骨时应用线锯锯断而不应用骨刀,理想的截骨应是在髂骨上、下棘之间,保持内低外高,后低前高;髂骨远端应以耻骨联合为轴心,向前、下、外方向牵引旋转,改变髋臼的方向;注意保持不能造成髂骨截骨后方张开,这样达不到髂骨充分旋转。
5、术后治疗:
术后远用抗生素5-7天;
术后12-14天折线;
6-8周折石膏并可拔出固定钢针;
三个月后开始下地行走。
Pemberton髋臼成形术
1、手术适应征:
年龄在2岁以上,髋臼发育不良,髋臼角大于45°以上,头臼比例不适合髋臼不能包容股骨头者;手法或手术复位后,经一定时间观察,髋臼仍发育不佳或未发育,股骨头仍处于半脱位或全脱位;年龄超过7岁以上,耻骨联合软骨已愈合,虽髋臼指数未超过45°者也适应此术式。
2、术前准备:同Salter骨盆截骨术。
3、手术步骤:
4、术后治疗:
外展内旋位单髋人字石膏固定;
术后14天折线,术后6-8周折石膏;
术后3-6个月下地行走。
其它手术
Gill手术:
Steell三相髂骨截骨术:适用于7岁以上,髋臼发育极度不良者。
改良沙拉尼契克手术(Zahradnick):是一次性髋臼、股骨颈、股骨干成形术,使其恢复解剖关系和功能,这种手术适用于3-7岁手术法失败或发现较晚7岁以内的儿童。手术成功率是很高的,但其并发症有可能影响关节活动功能。应强调年龄越小手术效果越好,并发症越少。本人不主张该术式。

5盖成形术
综上所述,先髋脱位的手术方法很多,超过100余种,但其基本原理均相同。目前公认的经典根治性手术是Salter骨盆截骨术和Pemberton髋臼成形术。其它手术均属于补救性的或者称为姑息性手术,适用于年龄超过8-10岁以上的儿童,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其负重功能。相比之下,Stahali髋臼盖成形术和Steell三相髂骨截骨术效果较好,但后手术操作过于复杂,手术打击也过大。 Zahradnick手术由于术后其关节功能太差,不宜提倡,由于其手术成功率是很高,可作为多次手术失败病例的选择。
先髋脱位远期疗效的评价:
1、本评价标准适用于手术或保守治疗之后的各年龄组的先天性髋脱位的疗效评定;对疗效的评定时间至少在治疗后2年以上方可评定,时间过短意义不大;本标准既可反应出随访的结果也可判断预后,具有使用简便,判断容易,评价较准确的特点。
2、本标准由两大部组成,均以评分方式进行,总计30分。
⑴ 临床功能评价(15分):主观感觉和临床检查
⑵ X线摄片检查评价(15分):
3、评价方法:
4、评定:
30-26分……优
25-21分……良
20-16分……可
<15分 ……差
5、说明:
⑴Trendelenburg征是髋关节稳定程度的标志,是评价中一项重要内容,当髋关节出现半脱位或治疗后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所致短髋畸形时均为阳性。
⑵Shenton线标志股骨头复位的程度,反应髋臼发育的状态,Y形软骨未闭合时采用。Sharp角也是反应髋臼发育状态的,用于Y形软骨已闭合者,因此时测髋臼角难以准确。Sharp角的测量方法为通过骨盆正面相,双泪痕连线再通过泪痕与髋臼外缘连线,此二线夹角为Sharp角。
⑶臼头指数AHI(Acetabular-Head-Index)AHI=A/B,A为股骨头内缘至髋臼外缘的距离;B为股骨头的横径。其值与年龄呈负相关。
⑷关节间隙的测量:按5级制进行评定,4级为正常关节间隙;3级较政常间隙窄1/4;2级窄1/2;1级窄3/4;0级关节间隙全消失。关节间隙的测量应与健侧对比,双侧者应与龄儿童的髋关节对比。关节间隙是反应关节软骨有无损伤的重要参考指标。
1、ortolani 试验 是早期发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有效而又简单的检查方法。具体做法:让患儿仰卧并屈髋屈膝至90°,检查者将拇指放在患儿大腿内侧,示指和中指放在大转子处,将两侧大腿逐渐外展、外旋。如有脱位,可感到弹响或跳动声,髋部才能外展、外旋至90°,如将大腿内收、内旋,拇指向外推,股骨头可再脱位,再次有弹响或跳动声,称为Ortolani试验阳性(弹进弹出试验),适用于新生儿的检查。
2、barlow试验 又称“稳定”试验,婴儿平卧,检查者的两侧中指放在两侧大转子处,两手拇指放在大腿内侧小转子附近,将髋屈至90°,膝完全屈曲,然后将两髋外展至45°,若检查者中指感到股骨头滑入髋臼内,表明有脱位。再用置于大腿内侧小转子附近的拇指将股骨头推向外后侧,若感到股骨头自髋臼后缘滑出,放松拇指后,股骨头又滑入髋臼内,表明髋是不稳定的,称为Barlow试验阳性。年龄较大病儿不宜作此检查。
3、allis征脱位期单侧脱位者,患肢短缩,平卧时双膝屈至90°,两膝顶端不在一个平面上,低的一侧表明有脱位。
4、trendelenburs 实验 令患儿单足站立时,对侧骨盆不能抬起,以保持身体平衡,则站立足侧髋有病变。

3、骨股头坏死能治好吗?请知情者给予正确答复,不胜感激!

最好采用中医结合高压氧舱治疗。

股骨头坏死是目前公认的难治之症,方法众多却无一种特效疗法,一些病人即使采用了目前相对疗效较好的疗法后,也难获痊愈。

股骨头坏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栓塞而引起股骨头缺血,继而发生骨细胞坏死。现在由于大量激素的使用,导致因激素滥用造成的股骨头坏死患者越来越多。从国外的相关资料看,50%的股骨头坏死的病人发病原因是抗生素的过量使用,30%的病人源于酒精中毒,其他疾病、创伤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占20%。该病临床表现是髋关节疼痛,有时可向膝关节和臀部放射;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致残率高)。因此若用过大量激素的人群,要注意观察自己的情况,发现不适要立即到大医院检查。这种病关键是早发现,在一期时采用介入综合治疗是完全可能治愈的。但遗憾的是,现在医院接收的一期患者很少,很多患者往往都是到了三期以后才被发现,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浪费了大量钱财,最终还不得不进行人工关节置换。

介入综合治疗是在高精度影像监视下,经股动脉穿刺,置入一根细管,送至股骨头供血血管,疏通血管再通,促进处于静止状态的微循环开放和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局部骨微循环,改善静脉回流,能较快地降低骨内压。一般在手术后,即能使患者的痛苦减轻或消失,关节各方向活动范围增大。手术后再采用活血化淤药、抗凝药、理疗及用支具降低股骨负载等综合方法帮助病人恢复,从而使死骨及并发症得以修复和改善。对于部分坏死范围大、伴有坍塌者可配合外科手术治疗。该方法与单纯外科方法相比,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疗效确切等特点。适应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早期股骨头坏死,对晚期病变缓解症状也有显著的作用。

4、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判定标准和评估方法 急求!!!

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期疗效评估: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评估根据术后随访双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臼杯、股骨假体位置及周围骨质改变,并测量臼杯内衬磨损速度与趋势;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臼杯及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导致的翻修作为止点。建议激活,建议加分。

5、国际目前哪个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最先进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是一个世界难题,通常认为坏死股骨头无法恢复正常骨结构,所有的治疗只能是设法延缓病程的发展速度,推辞做全髋关节置换的时间。我们在治疗骨不连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研究股骨头坏死的治疗,由于能够促使肉芽、纤维组织和软骨组织转变成骨组织,不仅能使大部分股骨头坏死出现良好的骨修复,还能使部分塌陷股骨头隆起。
目前常用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在股骨头坏死分期部分我们已经提到,一旦平片出现坏死变化,股骨头坏死的病程就无法逆转,目前没有一种办法可以治愈股骨头坏死,坏死股骨头不能恢复正常骨结构。多数研究表明,不做手术治疗时病程发展的风险要比手术治疗的风险高,由于股骨头坏死发病年龄比较轻,大多数在三、四十岁,病程会不断发展、最终破坏髋关节,在大多数病例即使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也不能改变这种结果,但是各种手术治疗对于缓解疼痛,改善行走能力,延缓病程发展速度,推迟作全髋关节置换的时间可能有一定作用。不过在叙述一些可以使用的治疗方法之前了解危险/利益比非常重要。任何一种手术都有一定的危险因素。不治疗也有危险,病变要发展,所以不治疗并非没有危险。有些手术成功率较低,危险性也较低,有些手术成功率高,但危险也大。医生对每个病人要全面了解情况估计利弊。对某一个病人正确的治疗方法对另一个病人可能绝对有害。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就是这样,因为每个人情况,如年龄、合并症,关节部位、范围都不同。任何一种治疗要由病人和主治医生商定。探索疑点,求取答案。 棍子、拐杖、与助行器对减轻股骨头坏死的疼痛是有效的。在做出诊断、选择手术期间对保护关节也有益处。在处理合并症期间限制负重对于限制病变发展也起作用。然而单纯保护性负重无论使用多长时间都不是一个恰当的治疗方法,不会治愈股骨头坏死。偶尔病人由于合并症不能手术,此时保护性负重可用来缓解疼痛。
因为按照影象学标准股骨头坏死不可能恢复正常骨结构,患者又迫切要求解除疼痛和增强活动能力,各种手术治疗通过减轻髓腔压力又能明显减轻疼痛,因此出现了综合临床和平片表现,以临床表现为主的记分法,用来判断各种手术的治疗效果。国外常用Harris 髋关节指数或用改良方法判断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日本用JOA score,中国用百分法。

我个人认为记分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能反应疼痛的减轻和行走能力的改善,缺点是:
1 缺乏定量标准,因为采用的Ficat/Arlet分期II期不考虑病变范围大小,且包含的病变范围跨度太大,即使病变从早期改变发展到广泛坏死也不会减分,仍然可以得30分,仅比正常人少10分。
2 临床评分太高,平片上病变从II期发展到III期也只减10分;而手术减压后疼痛往往会减轻,重度疼痛变到轻微疼痛能得到20分,加上止疼后关节活动范围加大,行走功能改善又会增加得分。尽管平片上病变恶化或明显恶化,结论是治疗有效。
一个经常出现的结果是临床症状好转与分数增加的同时片子上却是变坏,这也是对髓芯减压术效果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因,也就必然会出现每次治疗都有效,最后却不得不换人工髋关节的现象。

常用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目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比较多,通常认为对于只能用磁共振才能发现的早期病变和范围比较小的病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一旦发展到平片出现坏死表现以后,通常是根据病变范围的大小和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手术。手术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延缓病程发展速度,推迟做全髋关节置换的时间,评判手术效果用的是前面提到的记分法。手术的方法比较多,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在范围不大的病变可以作髓芯减压术,对于病变范围比较大的或轻度塌陷的病例可以做带血管的植骨手术,晚期病例只有做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一) 髓芯减压手术.
髓芯减压术是一种虽然广泛应用,但一直存在争议的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手段,是一个意外发现的手术。上个世纪60年代, Arlet and Ficat用骨功能探查(functional exploration of bone )的方法也就是用空心钻头 通过大粗隆向股骨头钻孔后,通过测定骨髓腔压力、注水压力试验、髓腔内静脉造影以及髓芯活检的方法诊断股骨头坏死 ,发现手术后常常能立刻缓解疼痛,于是就把这个诊断方法变成了治疗方法,叫做髓芯减压术,认为缓解疼痛与减轻股骨头、颈髓腔压力有关。1985年 Ficat 和 Arlet报告133个I-II期坏死减压治疗结果,他们发现90%的病例在临床上,79病例在放射学上有“好到非常好的结果”。 宾夕法尼亚大学首先在美国开展髓芯减压手术,同一个医生做改良减压(植入松质骨)406髋,对其中297例作了平均29个月的随访:74例(25%)在放射学上稳定,髋关节指数改善超过10分。107例(36%)在平均29个月后做髋关节置换,其中I 、II、III、IV期分别占26%、34%、31%和48% 。第I-II组合起来病例中,病变范围轻、中、重三组病人中髋关节置换比例分别为22%、39%和40%。他们认为与非手术疗法和对症疗法相比减压对于早期病例是安全有效的方法。1986年Camp 和 Colwell 回顾研究了13个医生作的42例髓芯减压术,60%塌陷前病例在临床上与放射学上均失败,塌陷后病例临床上全部失败,4例手术后发生骨折。Camp和Colwell在用该法治疗31例ON病人(40髋)的报道中肯定髓芯减压“是一种无效而且有明显缺陷的方法”。1995年Koo等人提出减压仅仅能解除症状,与非手术组相比不能防止股骨头塌陷。1996年有人指出:大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髓芯减压对Ⅱ期和Ⅲ期的骨坏死,不能改变其进一步发展为塌陷的发生率。将髓芯减压作为治疗方法的推崇者已经指出于静息期(1期)使用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只有很少的研究用合理的随访时间来评价髓芯减压治疗工期骨坏死的效果。应用这一评价方法来验证Ficat,Hungerford和Zizic曾指出的观点是必要的,他们认为髓芯减压只能对工期患者有效。本研究发现髓芯减庄对I期骨坏死患者的成功为33%(18个病人中12个疼痛复发),这种比例不治疗而痊愈的病人相比,并无显著的优势。根这种结果,髓芯减压治疗骨坏死是值得怀疑的,应通过前瞻性的随机研究进行评价。问题在于目前大家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自然病程缺乏了解,病变发展的速度不够清楚,很难判断减压以后病变的发展速度是加快了还是减慢了?一些病人尽管塌陷加剧,疼痛却有所减轻,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减压手术效果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因。

我们的看法是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缓解疼痛,但是不能延缓病程发展速度,减压很可能加快塌陷过程发生的速度。股骨头坏死时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减压后压力下降,钻孔本身破坏骨结构、手术后许多人在钻孔区不能形成骨组织,都减弱股骨头负重能力,容易发生微骨折,加快塌陷的发生。下面一个病例左图为减压前照片,右图为减压后2二个月照片,可以明显看到钻孔痕迹,股骨头内出现多条裂纹。

最后我们引用美国国家股骨头坏死基金会网站的看法来做一个总结:髓芯减压术。这一手术是从病变区切除一条圆柱状骨头。用于轻到中度,尚无塌陷的病变。由于这个手术在骨头上钻了一个孔,为了避免骨折要保护性负重6周。这一手术缓解疼痛效果极好,但是长期延缓病程进展方面不太有效。做这一手术较多的中心报告说在选择适当的病例有很好的效果。不过对这一手术有反对意见,有些报告说效果不好。
(二)植骨手术与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手术。
植骨手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手术,是 1949年 Phemister提出来的。另一种是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手术,1979年意大利的Brunelli 和Brunelli ,美国的 Urbaniak 开始用来治疗股骨头坏死。 这是在显微外科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手术。从理论上说腓骨移植手术可以减轻股骨头内压力、去除股骨头内死骨、用松质骨充填缺损,起到诱导新骨生成作用,填入皮质骨柱能支撑软骨下骨质和。而带血管腓骨移植手术还能加速再血管化进程,更有利于坏死股骨头的修复。Urbaniak 等人手术超过1000例,在首次报告的随访至少2年的715例中幸存者82%。Yoo等人对86髋进行至少8年的随访中发现72%的人效果为好和极好。28%为尚可或较差。61%的人X光照片上病变没有发展。
为了对两种植骨方法进行比较,Plakseychuk等人从匹兹堡大学1989-1999年200个带血管腓骨移植手术病例(220髋)中和韩国庆北大学医院1986-1996年99个不带血管腓骨移植手术病例(123髋)各筛选出50例,对这两种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研究中两组各50个病例在分期、病变大小、病因,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随访时间都作了仔细的配对,在经过接近5年的随访后,带血管组70%的人Harris髋关节评分改善,而不带血管组只有36%的人髋关节评分有改善。作者认为带血管腓骨移植手术无论是临床还是放射学效果都比不带血管腓骨移植手术好,对于I期和I1期病例效果比较好。对于15个III期病例,不带血管移植治疗的全部病例效果都不好,带血管移植73%的病人效果不好,应该选择髋关节置换。但是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手术组并发症如深静脉栓塞,腓神经麻痹导致的大拇趾下垂 、腓神经病等高达22%,而不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手术组只有4%腓神经区感觉异常。带血管蒂腓骨或髂骨移植手术是显微外科手术,需要比较好的设备和有经验的医生才能进行手术。
1987年前日本Sugioka用粗隆间旋转截骨术治疗14个坏死病人,把坏死部分旋转到非负重区,取得良好效果,1999年对这14个病人的的随访发现3人在手术后5年内置换了髋关节,手术时塌陷不到2mm的病人在15年后仅有轻度退行性骨关节病,手术时塌陷2mm或2mm以上的病人病变慢慢发展在10年内还有不错的功能。但是这个手术在美国的治疗效果不好,Suguoka在美国多个中心演示手术的失败率超过80%。

最近有人提出干细胞移植和骨水泥治疗股骨头坏死。以下材料来自下面英文网站
http://www.maitrise-orthop.com/corpusmaitri/orthopaedic/mo72_hernigou/index.shtml

目前,治疗中晚期的股骨头坏死,最好的办法就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对于40多岁或50多岁的患者,一般手术指征适合,多采取这一办法。
假如骨头松动,疼痛,骨质实质发生病变,经过认真诊断,是可以确诊的。上述这种症状似乎有股骨头坏死的可能。看看医师。
保守治疗同样费钱,且漫漫无期,昂贵的治疗费用也可以令人承担不起。并且,其中如果出现收费黑洞,更是叫人扼腕!

6、股骨头置换后5年疼痛率

医学上没有疼痛率这个标准,是用一些包括疼痛指标在内的评分来衡量的。髋关节置换术包括全髋置换术和半髋置换术,也就是股骨头置换术,当然还有一些另类的表面置换术,短柄假体等。由于患者情况,病种不同,每一类病人的情况会有些不同。
常规的髋关节初次置换后,5年的疼痛情况一般和3,4年时应该没有什么区别。股骨头置换术后还是全髋置换术后,疼痛情况有点不一样。5年内两者接近,超过5年后,股骨头置换术后Harris评分或者JOA评分会稍低于全髋术后。

7、人工关节的功能评定有哪些?

(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评定

除了一般内容的评定外,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本身直接影响术后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师还应了解手术的详细情况:①假体的位置:假体应按正常解剖位置放入标准的髋臼假体位置是前倾15°±10°,外翻40°±10°,股骨假体旋前5°~10°②手术入路对关节

稳定性的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replacement,THR)切口后入路很少出现髋关节伸展内收外旋位的不稳前入路较少引起髋关节屈曲不稳,正侧入路特别是关节囊完整者,在髋关节屈伸活动时最为稳定③临床评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受手术病种关节假体种类固定方式手术技术及术后康复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术后评定系统是衡量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上述因素和术后恢复情况的评定,形成一个手术效果的结论

目前,Harris标准和Charnley标准已被大多数国家的医生所接受,成为国际会议上普遍应用的评定标准在此,我们介绍由美国Harris在1969年提出的评分法(表11-5-1)内容主要包括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畸形4方面,得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70分以下为差

表11-5-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Harris评分法(满分100分)

(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评定

详细了解患者原发疾病有关因素(包括病程及经过,既往治疗手段及效果诊断等),局部膝关节情况,全身状态及并发症,精神心理智力状态,年龄性别经济能力及社会背景资料等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评定有多种方案,其中HSS膝关节评分系统最为常用(表11-5-2)

根据这一评分系统,将临床疗效分成优(>85)良(70~84)中(60~69)和差(

8、什么是Mckay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这个问题好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你应该是属于医疗上的问题,应该到医院问

9、知道红斑狼疮知识得进来一下,谢谢!!!

疾病与世界万物一样都是分门别类、各有归属的,每个病都有各自的系统归属,例如"糖尿病"是新陈代谢类疾病;"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那么红斑狼疮(LE)归为哪一类疾病呢?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20世纪初谈起。当时美国有一位病理学家,名字叫克莱姆普尔(Klemperer),他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人体胶原组织的类纤维蛋白变性,到1942年他把具有这种特征的疾病(包括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多动脉炎、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加以综合,称之为"弥漫性胶原病"。事物是在不断的发展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克莱姆普尔的所谓胶原病仅是病理组织学上的概念。到1969年,日本医学家大高裕等认为这一类疾病的结缔组织均具有粘液样水肿,纤维蛋白变性及坏死性血管炎等相同的基本病变,因此又把这一类病,称为"结缔组织病"。

近年来,医学中的免疫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认为红斑狼疮这一疾病是自然发病,病因不明,有遗传因素,好发于育龄妇女,身体的多个器官出现病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血液中可以检测出多种高滴度自身抗体,并且出现相应身体组织(靶器官)受侵害后的有关症状,病变组织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应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药物有疗效,所以应将红斑狼疮归类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然而在风湿病的范畴中,包括了多种侵犯肌肉、关节、韧带、滑囊、内脏及其它结缔组织成份的疾病,它可为原发性局限于肌肉骨骼的疾病,也可以是具有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如典型的胶原病),因此我们说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归结于风湿病学中,又是六种经典胶原病之一,这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概念。广大患者在综合性医院就诊时,应到风湿病科的结缔组织病诊室或免疫科。

提起红斑狼疮这一疾病,很多人都知道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若问起红斑狼疮一词的由来,恐怕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说清楚的。在浩繁的中医书籍中从末见与其相似的病名,只是有一些散在的关于红斑狼疮症状的描写。狼疮(Lupus)一词来自拉丁语,在19世纪前后就已出现在西方医学中。但直到19世纪中叶,有一位叫卡森拉夫的医生才正式使用"红斑狼疮"这一医学术语。不过他所说的红斑狼疮仅指以皮肤损害为主的盘状红斑狼疮而言。人们看到得这种病的人,在颜面部或其他相关部位反复出现顽固性难治的皮肤损害,有的还在红斑基础上出现萎缩,瘢痕,素色改变等,使面部变形,严重毁容,看上去就象被狼咬过的一样,故有其名。后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红斑狼疮的认识逐步加深,于是又提出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命名。系统性红斑狼疮除具有典型的皮肤损害外,还包括全身各个系统和各种脏器的损害,如肾、心、肝、脑、肺等。红斑狼疮起病稳匿或急骤,发作比较凶险,且极易复发,迁延不愈,出没无常,就跟狼一样狡猾。而狼疮病人的皮肤损害除盘状红斑狼疮出现典型的盘状红斑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还出现蝶形红斑,多形红斑,环形红斑,大疱性红斑,有的也出现盘状红斑,所以用红斑狼疮一词命名该病,既形象逼真,又内涵丰富。

红斑狼疮传染吗?

红斑狼疮在我国的发病率虽然远远高于西方国家,但也仅仅只有70/10万,它与其他常见病多发病比较起来还算是比较少 见的。由于病人相对较少,很多人对这个病不甚了解。听到这个病名或见到红斑狼疮病人总不免会产生。红斑狼疮会不会传染呢这样的疑问,回答是否定的,红斑狼疮不会由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从红斑狼疮发病因素来讲,至今病因不明,人们从 临床研究上发现,只是从基础和它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人体内性激素水平高低,以及人体所处的某些环境因素(包括感染 、日光照射、食物改变、药物作用等)有关。是上述这些因素(可能还有很多未知因素)共同作用,降低了人体的免疫耐受性,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发生紊乱。才形成了 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它不象由各种病原体(各种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引起的疾病那样,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当正常人与病人 接触时,根本不必有被传染的恐惧,也不需要把病人隔离起来,红斑狼疮患者在疾病缓解稳定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从事一般 的工作,学习,参与正常人的社会活动。

红斑狼疮的治疗

治疗主要着重于缓解症状和阻抑病理过程,由于病情个体差异大,应根据每个病人情况而异。

一、一般治疗

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或病情已稳定者可适当参加工作,精神和心理治疗很重要。病人应定期随访,避免诱发因素和刺激,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阳光。生育期妇女应严格避孕。

二、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这些药能抑制前腺素合成,可做为发热、关节痛、肌痛的对症治疗。如消炎痛对SLE的发热、胸膜、心包病变有良好效果。由于这类药物影响肾血流量,合并肾炎时慎用。

(二)抗疟药

氯喹口服后主要聚集于皮肤,能抑制DNA与抗DNA抗体的结合,对皮疹,光敏感和关节症状有一定疗效,磷酸氯喹250-500mg/d,长期服用因在体内积蓄,可引起视网膜退行性变。早期停药可复发,应定期检查眼底。

(三)糖皮质激素

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急性或暴发性病例,或者主要脏器如心、脑、肺、肾、浆膜受累时,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或血小板减少作出血倾向时,也应用糖皮质激素。

用法有两种,一是小剂量,如0.5mg/kg/d,甚至再取其半量即可使病情缓解。二是大剂量,开始时即用10-15mg/d维持。减量中出现病情反跳,则应用减量前的剂量再加5mg予以维持。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应用于暴发性或顽固性狼疮肾炎和有中枢神系统病变时,1000mg/d静脉滴注,3日后减半,而后再用强的松维持。其些病例可取得良好疗效,其副作用如高血压,易感染等应予以重视。

(四)免疫抑制剂

主要先用于激素减量后病情复发或激素有效但需用量过大出现严重副作用,以及狼疮肾炎,狼疮脑病等症难以单用激素控制的病例。如环磷酰胺.15-2.5mg/kg/d,静脉注射或口服,或200mg隔日使用。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性腺萎缩、致畸形、出血性膀胱炎、脱发等。应当注意的是,细胞毒药物并不能代替激素。

(五)其他药物

如左旋咪唑,可增强低于正常的免疫反应,可能对SLE患者合并感染有帮助。用法是50mg/d,连用三天,休息11天。副作用是胃纳减退,白细胞减少。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是近年大量用于治疗重症再障的免疫抑制剂,具有较高活力的T淋巴细胞毒性和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功能,一些医院用于治疗活动性SLE,取得满意疗效。用法是20-30mg/kg/d,稀释于250-500ml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滴注,连用5-7天,副作用是皮疹、发热、全身关节酸痛、血小板一过性减少和血清病。若同时加用激素可使之减轻。

(六)血浆交换疗法

通过去除病人血浆,达到去除血浆中所含免疫复合物、自身抗体等,后输入正常血浆。效果显著,但难持久,且价格昂贵,适用于急重型病例。

与harris髋关节评分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