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解剖脊柱区浅层结构操作过程

解剖脊柱区浅层结构操作过程

发布时间:2021-06-28 03:56:13

1、局部刨是什么意思

局部解剖学(附盘)除绪论外,分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脊柱区、上肢和下肢8章。本教材内容包括:①基本要求:介绍需重点学习和掌握的内容;②解剖与观察: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地介绍局部操作的步骤和观察的结构;③基本内容:在完成解剖操作之后,全面系统地介绍局部的层次关系,器官和结构的位置、毗邻、动脉供应、静脉和淋巴回流以及神经支配;④病例与问题:结合所学内容介绍数个相关的病例,并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局部解剖学(附盘)配有精美插图250余幅,图注均采用中、英文双语标注,专业名词后标注英文名词,为学生学习专业外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局部解剖学(附盘)配有学生用光盘1张,内容为全身各部位实地解剖操作的课件,从切口开始逐层显示各器官结构及解剖操作程序,可供学生预习、复习和教师课堂示教使用。
局部解剖学(附盘)供临床、基础、预防、护理、口腔、检验、药学等专业用。

2、局解的实验课考试都让找什么结构?

绪 论
一、 了解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学习目的。
二、 了解解剖器械的准备和使用。
三、 掌握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
四、 掌握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
五、 了解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头 部
第一节 概 述
一、了解头部的境界与分区。
二、掌握头部的表面解剖。
第二节 面 部
一、面部的浅层结构
(一)了解面部的皮肤、浅筋膜和肌肉配布特点。
(二)了解面部血管和神经的行程、分布及特点。
(三)掌握三叉神经末支的出颅腔位置及分布。
二、面侧区
(一)掌握腮腺的形态、分部、腮腺鞘及穿过腮腺的结构,了解腮腺管的体表投影。
(二)了解面神经的分段、分支及其分布。
(三)了解面侧深区的位置、境界及面部间隙之间的交通。
第三节 颅 部
一、颅顶
(一)了解额顶枕区的境界、层次,掌握头皮的概念、腱膜下间隙、颅骨外膜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二)了解颞区的境界和层次。
二、颅底内面
(一) 了解颅底各窝境界、特点及临床意义。
(二) 掌握海绵窦的位置、构成、穿行结构及交通。
第二章 颈 部
第一节 概 述
一、了解颈部的境界与分区。
二、掌握颈部的表面解剖及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第二节 颈部层次结构
一、了解颈部浅层结构中的浅静脉和皮神经。
二、了解颈部筋膜的层次、附着和筋膜间隙及其交通。
第三节 颈前区
一、舌骨上区
了解颏下三角和下颌下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二、舌骨下区
(一)了解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内容、毗邻关系。
(二)掌握甲状腺前面的层次结构及甲状腺的位置、被膜、毗邻、血管和神经。
(三)掌握气管颈部前面的层次结构及毗邻关系。
第四节 胸锁乳突肌区及颈根部
一、胸锁乳突肌区
(一) 了解胸锁乳突肌区的范围、内容及毗邻。
(二) 了解颈根部的范围、内容及毗邻。
第五节 颈外侧区
了解枕三角和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的境界、内容及毗邻。
第六节 颈部淋巴
一、了解颈上部和颈前区的淋巴结位置和收集范围。
二、了解颈外侧区的淋巴结位置、收集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章 胸 部
第一节 概 述
一、了解胸部的境界与分区。
二、掌握胸部的体表标志和标志线。
第二节 胸 壁
一、了解胸壁的浅层结构,掌握女性乳房的位置、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
二、了解胸壁深筋膜及肌层的分布,掌握肋间隙内的走行结构及排列。
三、了解胸廓内动脉的行程及胸内筋膜的分布。
第三节 膈
一、了解膈的位置、分部,掌握膈裂孔的位置及穿行结构。
二、了解膈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第四节 胸膜和胸膜腔
一、掌握胸膜的分部、胸膜腔和胸膜隐窝的构成、胸膜顶和肋膈隐窝的位置和临床意义。
二、掌握壁胸膜返折线的体表投影。了解胸膜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第五节 肺
一、 掌握肺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二、 掌握肺门的走行结构、肺根的构成及各结构的毗邻关系。
三、 了解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第六节 纵 隔
一、了解纵隔的位置、境界与分区。
二、上纵隔
(一)了解胸腺位置、毗邻和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二)了解主动脉弓的位置、毗邻及其三大分支,掌握动脉韧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三)了解迷走神经、膈神经、气管、食管和胸导管的排列关系。
三、下纵隔
(一)掌握心包腔的构成和心包斜窦、横窦、前下窦的位置与临床意义。
(二)掌握心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
(三)掌握心、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等器官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四)了解奇静脉、半奇静脉的行程以及与食管静脉的关系。
(五)了解纵隔间隙和纵隔内淋巴结的位置。
第四章 腹 部
第一节 概 述
一、了解腹部的境界与分区,掌握腹部的表面解剖。
二、了解腹膜腔与腹腔脏器的关系。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一、掌握腹前外侧壁的皮肤及浅筋膜的特点,了解浅静脉的流注和皮神经的分布。
二、了解肌层各肌配布特点、血管和神经的分布,了解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和壁腹膜的分布及形成物,掌握腹直肌和腹直肌鞘的位置、形态。
三、了解腹股沟区的境界与层次,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及其内容。
四、了解腹股沟区的薄弱处与疝形成的关系。掌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腹壁下动脉的行程和分布。
第三节 结肠上区
一、掌握胃的位置与毗邻、韧带与网膜、淋巴回流、血管与神经的分布。
二、掌握十二指肠的分部、毗邻及其与腹膜的关系、十二指肠乳头和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
三、掌握肝的位置、毗邻及体表投影。了解肝的韧带与膈下间隙的位置,肝门与肝蒂的位置及内部的结构关系。了解肝的分叶和分段。
四、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胰的位置、分部和毗邻,了解其血管分布和淋巴回流。
五、掌握脾的位置,了解脾的毗邻、韧带及血管。
六、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类型、位置、毗邻、属支与回流范围。
第四节 结肠下区
一、了解空、回肠的形态结构及区别。
二、了解盲肠的位置、形态,掌握阑尾的位置、形态、根部的体表投影及阑尾动、静脉的走行。
三、掌握结肠的分部、位置和血管,了解各部的毗邻及其淋巴回流。
第五节 腹膜后间隙
一、了解腹膜后间隙的范围及内容。
二、掌握肾的位置和毗邻,掌握肾门、肾蒂和肾窦的位置、结构及排列,掌握肾被膜的层次。了解肾的血管与肾段,肾的淋巴回流与神经支配。
三、了解输尿管的位置和毗邻。
四、了解肾上腺的形态、位置及血管。
五、了解腹主动脉的位置、分支及分布。
六、 了解下腔静脉的位置、属支、睾丸静脉(卵巢静脉)的行程和注入部位。
七、了解腰交感干的位置。
第七章 上 肢
第一节 概 述
一、 了解上肢的境界与分区。
二、 掌握上肢的表面解剖。
第二节 肩 部
一、掌握腋窝的构成、内容,腋鞘及其交通。
二、了解三角肌区及肩胛区的血管、神经分布,掌握肌腱袖的构成及其意义。
第三节 臂 部
一、了解臂前区浅层结构的皮神经分布和浅静脉的行程、注入,了解肱动脉的行程及分支,了解正中、尺、肌皮神经的行程。
二、了解臂后区四条皮神经的分布,掌握肱骨肌管的构成及内容,桡血管神经束的组成及内容。
第四节 肘 部
一、掌握肘前区浅静脉的吻合类型及临床应用,掌握肘窝的境界及内容。
二、了解肘后三角和肘外侧三角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三、了解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第五节 前臂部
一、了解前臂前骨筋膜鞘的构成和肌肉配布。掌握尺、桡血管、神经及正中神经的行程与分布。了解旋前圆肌的起止意义。
二、了解前臂后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配布,骨间后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第六节 手 部
一、掌握腕管的构成及其内容物的排列关系。
二、了解手掌皮肤、皮下组织的特点和手掌筋膜。
三、了解掌腱膜的构成及手掌筋膜鞘的构成,了解手掌的结构层次。
四、了解掌中间隙、鱼际间隙的位置和交通。
五、掌握手背的浅静脉和皮神经的分布。了解肌腱的排列及结构特点和筋膜间隙的交通。
六、了解手指皮肤、浅筋膜、神经和血管,了解腱纤维鞘和腱滑膜鞘。
第八章 下 肢
第一节 概 述
一、了解下肢的境界与分区。
二、掌握下肢的表面解剖。
第二节 臀 部
一、了解臀部皮肤、浅筋膜和皮神经及其分布范围。
二、了解臀部深筋膜及臀肌,掌握梨状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结构。
三、了解坐骨小孔及其穿行结构,了解髋周围动脉网的形成。
第三节 股 部
一、掌握大隐静脉及其属支。了解腹股沟浅淋巴结、阔筋膜、髂胫束及隐静脉裂孔。
二、了解骨筋膜鞘、肌腔隙与血管腔隙。
三、掌握股三角的境界、内容和股管与股鞘,了解收肌管及闭孔血管。
四、掌握坐骨神经的行程、分支及分布。
第四节 膝 部
一、了解膝前区的浅、深层结构。
二、了解膝后区的浅层结构,掌握腘窝的境界及内容。
三、了解膝关节动脉网的形成。
第五节 小腿部
一、了解小腿前外侧区浅层结构,前骨筋膜鞘内胫前血管和腓浅、深神经的起止、行程及分布。
二、了解小腿后区浅层结构,掌握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和注入。
三、掌握胫后血管、胫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
第六节 踝与足部
一、了解踝前区与足背皮肤、浅筋膜的特点,浅静脉及皮神经的分布,足背动脉的位置、分支、分布及其与腓深神经的关系。
二、掌握踝管的构成及内容物的排列,了解腓骨上、下支持带,踝关节内、外侧韧带的位置及作用。
三、了解足底腱膜及筋膜鞘,了解足底的血管及神经。
四、了解足内、外侧弓及横弓的构成及作用。

3、生物解刨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变异:超出正常变动范围;

异常:超出变异范围(胚胎发生时的改变,机能的改变。),有的称畸形。

编辑本段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广义的解剖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

解剖学又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按机能划分,研究人体器官的形态、位置和构造(六个系统: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研究对象:器官(形态不一,位置不同,构造相近);

重点观察:位置、形态和构造。

器官的位置:大体定位、对比关系(起点、止点)、周围毗邻。

器官的形态:大体形态、局部划分、表面结构。    人体解剖器官的构造:实质性器官,切面描述;管性器官,分层描述。

骨:主要观察形态。(长骨分一体和端及其表面结构,扁骨分面、缘、角及表面结构,短骨分面及其表面结构,不规则骨分体突及其表面结构。)

关节:主要观察组成及运动方式。

肌肉:主要观察分布位置及功能。

内脏器官:主要观察形态,

血管:主要观察起止及分支。

周围神经:主要观察分支分布。

中枢神经:主要观察表面结构及内部结构。

局部解剖学:按部分划分,研究人体各局部内各器官间的毗邻关系(八个局部:下肢、上肢、脊柱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研究人体器官、组织的微细构造。

胚胎学:研究人体胚胎发生、发展规律。

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主要通过肉眼观察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又称巨视解剖学。

组织学和胚胎学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又称微视解剖学。

由于研究角度、方法和目的不同,人体解剖学又分为:外科学解剖学、表面解剖学、X-线解剖学、断面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年龄解剖学、艺术解剖学等。

4、人体解剖学学什么

从课件上COPY下来的.- -|你看看..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第一章 头 部
第一节 概 述
1、境界与分区
2、表面解剖
2.1 体表标志
2.2 体表投影
第二节 面 部
1、面部浅层结构
1.1 面部皮肤及浅筋膜
1.2 面肌、面部血管及神经: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点,面神经的分布,三叉神经末支出颅部位及分布
2、面侧区
2.1 腮腺咬肌区:腮腺咬肌筋膜,腮腺的位置和形态及穿经腮腺的结构,腮腺管。
2.2 面侧深区:上颌动脉和下颌神经的分布。
3、面部的间隙
第三节 颅 部
1、颅顶
1.1 额顶枕区:境界及层次
1.2 颞区:境界及层次
2、颅底内面:12对脑神经出颅部位,海绵窦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第二章 颈 部
第一节 概 述
1、境界与分区
2、表面解剖
第二节 颈部层次结构
1、浅层结构: 颈阔肌、浅静脉及皮神经的分布
2、颈筋膜的层次、附着及筋膜间隙交通关系
第三节 颈前区
1、 舌骨上区
1.1 颏下三角
1.2 下颌下三角:下颌下腺及其毗邻的血管、神经
2、舌骨下区
2.1 颈动脉三角:境界及内容
2.2 肌三角:甲状腺的位置、被膜、毗邻、固定装置,甲状腺的血管及喉的神经。甲状旁腺。气管及食管颈部的毗邻。
第四节 胸锁乳突肌区及颈根部
1、胸锁乳突肌区
1.1 境界
1.2 内容及毗邻
2、颈根部
2.1 境界
2.2 内容及毗邻
第五节 颈外侧区
1、枕三角
1.1 副神经的走行和分布
1.2 颈丛和臂丛的分支
2、 肩胛舌骨肌锁骨上三角
第六节 颈部淋巴
颈部淋巴结群的名称、位置流注关系及临床意义
第三章 胸 部
第一节 概 述
1、境界与分区
2、表面解剖
第二节 胸 壁
1、浅层结构
1.1 皮肤、浅筋膜、浅血管及皮神经
1.2 乳房位置、形态结构及淋巴回流
2、深层结构
2.1 深筋膜及胸廓外肌层
2.2 肋间隙的构成
2.3 胸廓内动脉的行程及其临床意义,肋间血管、神经的排列位置及关系
第三节 膈
膈的毗邻关系,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腔静脉裂孔的位置
第四节 胸膜和胸膜腔
胸膜及其血管和神经,胸膜腔及胸膜窦,胸膜的体表投影
第五节 肺
1、位置和体表投影,肺门和肺根
2、肺叶和肺段
3、肺的血管和神经
第六节 纵隔
1、概述
1.1 纵隔的境界、位置与分区
1.2 纵隔侧面观
2、上纵隔
2.1 上腔静脉及其属支,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韧带和动脉导管三角。
2.2 气管胸部和支气管
3、下纵隔
3.1 心包的组成,心包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3.2 心的位置和毗邻,心的血管和神经。
3.3 食管的血管、神经及毗邻,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的行程及其与食管静脉的关系。胸导管和胸交感干的行程及毗邻。
3.4 纵隔间隙
第四章 腹 部
第一节 概 述
1、 境界与分区
2、 表面解剖
3、腹膜腔与腹腔脏器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1、 浅层结构
1.1 皮肤
1.2 浅筋膜:层次,浅血管及皮神经
2、深层结构:腹直肌及腹直肌鞘,三层扁肌及腱膜,腹壁深层血管及神经,腹股沟管的构成,腹股沟三角。
第三节 结肠上区
1、 胃
1.1 胃的毗邻和韧带
1.2 胃的血管和神经。
1.3 胃的淋巴
2、 十二指肠
2.1 十二指肠的分部和毗邻
2.2 十二指肠的血管和神经
2.3 十二指肠悬韧带。
3、 肝
3.1 肝的体表投影,肝蒂
3.2 肝的分叶与分段,肝的韧带。
3.3 肝的淋巴
4、 肝外胆道
4.1 肝外胆道的构成
4.2 胆囊三角、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4.3 胆总管的分段
5、胰
5.1 胰的位置及毗邻
5.2 胰的血管及神经
5.3 胰管与副胰管
6、脾
6.1 脾的位置、毗邻及体表投影
6.2 脾的血管和韧带
7、肝门静脉
第四节 结肠下区
1、 空肠及回肠
1.1 空、回肠位置、形态结构及肠系膜
1.2 空、回肠血管及神经
2、盲肠和阑尾:回盲部、阑尾根部体表投影、阑尾常见位置
2、 结肠
2.1 结肠分部、位置、毗邻及血液供应
2.2 结肠淋巴
第五节 腹膜后隙
1、 概述
2、 肾
2.1 肾的毗邻、肾蒂、肾被膜
2.2 肾的位置、肾门、肾窦
3、 输尿管
4、 肾上腺
5、 腹主动脉
6、 下腔静脉
7、 腰交感干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
第一节 概述
1、 境界与分区
2、 表面解剖
第二节 盆部
1、 骨盆整体观
2、 盆壁肌
3、 盆底肌与盆膈
4、 盆筋膜
5、 盆筋膜间隙
6、 盆部的血管和神经,盆部的淋巴
7、 盆腔脏器与腹膜
7.1 盆腔脏器的位置安排
7.2 盆腔腹膜的配布
7.3 直肠毗邻、血管及淋巴
7.4 膀胱、前列腺及精囊
7.5 子宫的毗邻及血管,子宫韧带及子宫附件
第三节 会阴
1、肛区:肛管及坐骨直肠窝
2、男性尿生殖区
3、女性尿生殖区
第六章 脊柱
第一节 概述
1、 境界与分区
2、 表面解剖
第二节 层次结构
1、 浅层结构
2、 深筋膜
3、 肌层
4、 血管和神经
5、 椎管及内容物
第七章 上 肢
第一节 概 述
1、 境界与分区
2、 表面解剖
第二节 肩 部
1、 腋区
1.1 腋窝的构成:顶、底、前、后壁层次,三边孔、四边孔的构成及穿行内容。
1.2 腋窝的内容:腋动脉的分段、分布及毗邻,腋静脉及臂丛,腋鞘和腋窝蜂窝组织,腋淋巴结。
2、 三角肌区及肩胛区
3、 肩胛动脉网
第三节 臂 部
1、 臂前区
1.1 浅层结构
1.2 深层结构:深筋膜和骨筋膜鞘,血管和神经。
2、 臂后区
2.1 浅层结构
2.2 深层结构:深筋膜和骨筋膜鞘,血管神经束。
第四节 肘 部
1、 肘前区
1.1 浅层结构
1.2 深层结构:肱二头肌腱膜,肘窝的境界和内容。
2、 肘后区
3、 肘关节动脉网
第五节 前臂部
1、 前臂前区
1.1 浅层结构
1.2 深层结构:深筋膜,前臂肌前群,血管神经束
2、 前臂后区
2.1 浅层结构
2.2 深层结构:深筋膜,前臂肌后群,骨间后血管神经束。
第六节 手 部
1、 手掌
2、 手背
3、 手指
第八章 下 肢
第一节 概 述
1、 境界与分区
2、 表面解剖
第二节 臀 部
1、 境界
2、 浅层结构
3、 深层结构
3.1 深筋膜
3、2 臀肌
3.3 梨状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结构
第三节 股 部
1、 股前内侧区
1.1 浅层结构:浅动脉及大隐静脉,浅淋巴结及皮神经。
1.2 深层结构:髂胫束及隐静脉裂孔,肌腔隙与血管腔隙,股三角的境界与内容,收肌管,股内侧区的血管和神经。
2、 股后区
1、 浅层结构
2、 深层结构
2.1 后骨筋膜鞘
2.2 坐骨神经
第四节 膝 部
1、 膝前区
2、 膝后区:腘窝的境界和内容
3、 膝关节动脉网
第五节 小腿部
1、 小腿前外侧区
1.1 浅层结构:浅静脉与皮神经
1.2 深层结构:胫前血管神经素数束,腓浅神经。
2、 小腿后区
2.1 浅层结构: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
2.2 深层结构:胫后血管神经束
第六节 踝与足部
三、学时分配
章 序 讲 授 内 容 理 论 学 时 实验、实习、
讨论学时
第 一 次 头部 (一) 1 3
第 二 次 头部 (二) 1 3
第 三 次 颈部 (一) 1 3
第 四 次 颈部 (二) 1 3
第 五 次 胸 壁 1 3
第 六 次 腋 窝 1 3
第 七 次 上 肢 1 3
第 八 次 胸 腔 1 3
第 九 次 腹前外侧壁 1 3
第 十 次 结 肠 上区 1 3
第 十 一 次 结 肠 下区 1 3
第 十 二 次 腹膜后隙及脊柱 1 3
第 十 三 次 盆部与会阴脊柱 1 3
第 十 四 次 下肢 (一) 1 3
第 十 五 次 下肢 (二) 1 3

5、求下面这一套解剖学试题的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D 4.B 5.A 6.B 7.A 8.B 9.C 10.A 11.A 12.A 13.C 14.C 15.D
三、名词解释
1.内环境: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叫做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叫做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组织间隙液的简称)、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和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2.生物膜: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生物膜,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同时,生物膜上还有大量的酶结合位点。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
3.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4.动脉:动脉是由心室发出的血管。动脉在行径中不断分支,愈分愈细,小动脉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平滑肌较发达,弹力纤维较多,管腔断面呈圆形,具有舒缩性和一定的弹性,可随心脏的收缩、血压的高低而明显的搏动。动脉管壁的功能是,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舒张,以改变管腔的大小,从而影响局部血流量和血液阻力,维持和调节血压。
5.骶角: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起的结构,称为骶角。
四、简答题
1.简述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1、神经调节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器官,效应器是产生反应的器官;中枢在脑和脊髓中,传入和传出神经是将中枢与感受器和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例如当血液中氧分压下降时,颈动脉等化学感受器发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至呼吸中枢导致中枢兴奋,再通过传出神经使呼吸肌运动加强,吸入更多的氧使血液中氧分压回升,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反射调节是机体重要的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功能不健全时,调节将发生混乱。
2、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许多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各种激素,就是借体液循环的通路对机体的功能进行调节的。例如,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组织、细胞的糖与脂肪的新陈代谢,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内环境血糖浓度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这种体液调节。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体液调节较慢 但是范围广,时间长;神经调节快可是范围小,时间段 由此可看出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2.简述呼吸道的构成和作用。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道由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
1.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2.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肺的作用
1.进行气体交换

温暖:
1.鼻腔表面的黏膜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使气体变得温暖。
湿润:
1.鼻腔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使气体变得湿润。
2.气管处的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
清洁:
1.鼻腔前部生有鼻毛,可防止灰尘细菌进入。
2.鼻腔内的黏膜中分泌的黏液可黏住空气中的细菌和灰尘。
3.气管中的纤毛向咽喉方向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混合产生痰排出体外。
4.气管处的腺细胞中分泌出的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
3.简述骨的构造有哪些?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神经、血管等构成。
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骨松质。
骨膜是紧贴于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富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作用。
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4.与延髓相连的脑神经有哪些?
脑神经亦称“颅神经”。从脑发出左右成对的神经。脑神经共12对,与脑相连,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其中第10对迷走神经还分布到胸、腹腔脏器。在12对脑神经中,第Ⅰ,Ⅱ,Ⅷ对脑神经是感觉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脑神经是运动神经;第Ⅴ,Ⅶ,Ⅸ,Ⅹ对脑神经是混合神经。从脑发出左右成对的神经,依次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12对脑神经连接着脑的不同部位,并由颅底的孔裂出入颅腔。这些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其中迷走神经还分布到胸腹腔内脏器官。各脑神经所含的纤维成分不同。按所含主要纤维的成分和功能的不同,可把脑神经分为三类:一类是感觉神经,包括嗅、视和位听神经;另一类是运动神经,包括动眼、滑车、展、副和舌下神经;第3类是混合神经,包括三叉、面、舌咽和迷走神经。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在一些感觉性神经内,含有传出纤维。许多运动性神经内,含有传入纤维。脑神经的运动纤维,由脑干内运动神经核发出的轴突构成;感觉纤维是由脑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构成,其中枢突与脑干内的感觉神经元形成突触。1894年以来,先后在除圆口类及鸟类以外的脊椎动物中发现第“0”对脑神经(端神经)。在人类由1-7条神经纤维束组成神经丛,自此发出神经纤维,经筛板的网孔进入鼻腔,主要分布于嗅区上皮的血管和腺体。脑神经的运动纤维,是由脑干内的脑神经运动核发出的轴突构成;感觉纤维是由脑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的周围支构成,其中央支与脑干内的脑神经感觉核相连。凡是具有感觉纤维成分的脑神经,都有与脊神经相类似的神经节。脑神经节的位置就在相应的脑神经所穿过的颅底骨的孔、裂附近。节的大小、形态和名称各不相同。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由延髓发出!
五、论述题
1.长期卧床的患者突然站起直立行走,为什么会觉得头晕目眩?
考虑一、体位性血压低,如果长时间坐着突然站起时,头晕是正常的,并不是什么不祥的预兆,每个人都会有头晕、心跳加快、胸闷的时候,那只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体位性低血压分为突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突发性多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是直立时血压偏低,还可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时会发生晕厥。继发性多见于脊髓疾病,急性传染病或严重感染(如大叶性肺炎),内分泌紊乱,慢性营养不良或使用降压药、镇静药之后。
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在站立时动作应缓慢,在站立前先做准备动作,即做些轻微的四肢活动,也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二、如果很严重的话才说明低血糖,一般人都会这样,蹲着时,下肢呈屈曲状态。这时下肢的血管受到挤压,血液不容易往下肢流动,下肢就会处于轻微缺血状态,时间长了还会感觉麻木。当久蹲后突然站起时,下肢血管一下子恢复畅通,就像猛然打开了闸门,血液会大量地往下肢涌去。
2.试述耳的基本结构,以及各部分所处的位置,及其相应的功能。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是传输声音的通道。但没有感觉声音的功能,人的外耳只能引导声音并给予一定程度的增强。配戴助听器时还可以起支持和悬挂的作用。结构:耳轮、耳垂、耳甲腔、耳屏、外耳道。 耳道呈“S”型的通道,外1/3含有耵聍腺体和耳毛的皮肤和软骨组成,其余部分为骨性的又具有一层紧贴外耳道的皮肤与鼓膜密切相连。长约2-2.5厘米。外耳会引起大约在1500HZ--7000HZ的范围的声音增强或扩大,可增强10-15分贝。这是由于共振造成的。听道共振频率大约为2500HZ 。耳廓的共振频率接近5000HZ 。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鼓膜:朝内耳方向呈锥状,色灰白半透明,是区分外耳及中耳的重要标志。分三层:外层为皮肤层,朝内耳方向呈锥状,中层由浅层的放射状和深层的环状纤维组成。内层由覆盖室腔的粘膜构成,因此鼓膜能够承受诸如水压、空压及抗感染。听骨:锤骨、砧骨、镫骨统称听骨链。中耳肌: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是人体最小的肌肉。鼓膜张肌与锤骨炳连接,锤骨肌与鼓室壁连接。两条肌肉的另一端都附着在中耳腔的粘膜上。这些小肌肉的功能是a.中耳肌是听骨链悬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听骨链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有利于声音的传输。b.中耳肌还能起保护作用,中耳肌收缩使通过听骨链的声压传递减低,使得人们能减少暴露于大响度声音中。咽鼓管:是中耳通气引流的唯一途径,也是中耳感染的主要途径。通过咽鼓管在鼻腔的开口。空气可从外界进入中耳腔。咳嗽或吞咽时它是开放的。可以调节鼓室内压和外界大气压的平衡。儿童咽鼓管相对较短且两端的开口几乎一样高是细菌容易通过鼻咽部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
中耳的作用:1.是一个换能器,将来自鼓膜的声能转换成机械能,送到卵圆窗。 2.是一种升压器,由于鼓膜(60平方毫米)与卵圆窗(3平方毫米)面积大小的差异,有助于增加外耳道空气压力,再利用听骨链的杠杆原理使这种压力大约提升约30分贝 的增益并驱动密度较大的内耳液体。
内耳:是耳朵最复杂的部分,它位于中耳的后方,是由岩石般的骨头构成的空腔,空腔内装满液体,岩石般的骨头起保护作用。由于内耳将振动的声波转变为神经脉冲,因而非常重要。从解剖学观点来看,内耳由三部分组成:前庭、半规管及耳蜗。在它的外壁有两个窗:卵圆窗和圆窗。 半规管维持人体的平衡,并涉及声音的理解,伴随着听力问题而出现的平衡、眩晕、呕吐等都与之有关。

6、关于医学解剖学的一些简单试题

第一题 单项选择题
3、B

4、B
解答:脊神经的后支为混合性,经相邻椎骨横突之间或骶后孔向后走行,一般脊神经后支绕上关节突外侧向后行至相邻横突之间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第二题 多项选择题
2、ACDE
解答:被覆于斜方肌和背阔肌表面的深筋膜较薄弱,但在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的周围,在腰部筋膜明显增厚,可分为浅、中和深层。浅层向内附于棘上韧带,中层和浅层在竖脊肌外侧会合,构成竖脊肌鞘。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而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

第三题 判断题
1、错误
解答: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5、正确

与解剖脊柱区浅层结构操作过程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