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认为脊椎动物的脊椎在进化上有明显缺陷。请高手解惑
脊椎动物强大就是由于它们有发达的神经系统
这个神经系统要支配全身必然要贯穿全身
而且脊椎动物对脑和脊椎都做了特别的保护
脊椎动物本来都是横着的
只有前后,没有背部的问题
无脊椎动物没有发达的神经系统
2、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有几大进步事件,意义何在?
要点:(1)五大进步事件:具上下颌、五指型附肢、羊膜卵、恒温、胎生哺乳。
(2)进步意义。
五指型附肢的进步意义
(1)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2)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
羊膜卵出现的进步意义:
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 上孵化。
体内受精,受精作用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
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
恒温出现的进步意义:
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这也是中生代哺乳类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
胎生和哺乳的进步意义
胎生和哺乳对后代的发育和生长具有完善、有利的保护。从受精卵、胚胎、胎儿产出、至幼仔自立的整个过程均有母兽的良好的保护,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而使哺乳类在生存竞争中占有较高的起点,在地球上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各是何种体腔。
3、恒温对脊椎动物进化的意义?
1.提高酶的活性.因为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恒温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2.扩大了活动范围.蛇与蛙就是因为不能在低温下进行生命活动,才冬眠的,两极地区没有分布..而哺乳类与鸟类能够恒温,所以生活范围扩大到了两极地区.
3.恒温提供较高的温度,使哺乳动物与鸟类的皮肤较为松驰,有利于皮下的肌肉运动.
4、最初的脊椎动物是怎么进化来的?
最初的脊椎动物是从5亿年前生活在海底泥层中小小的像虫一样的动物进化而来,这种动物看上去和与脊椎动物关系密切的文昌鱼相似。文昌鱼头露在沙子外面,从海水中过滤小的食物颗粒。尽管没有骨架,文昌鱼却有类似于脊椎的脊索延伸至整个背部。
5、各纲脊椎动物脊柱的演化特征如何?在进化上有什么意义
?
6、脊椎动物的演化
古近纪早期是古有蹄类及肉齿类(古老类型)是以植物为食的有蹄哺乳动物。与后来的有蹄类(奇蹄类、偶蹄类)相比,个体较小,齿比较原始,四肢和脚粗短,比较笨拙。包含几个平行进化的不同类别,主要是钝脚类、踝节类、裂齿类和恐角类等(图10-1,1)。在古新世及始新世早、中期极度发展,到始新世晚期或渐新世大都灭绝。如我国古新世的Bemalambda(阶齿兽),个体大小如狼。早始新世的Coryphodon(冠齿兽)。此外,亚洲特有的Anagalida(亚兽类),在我国华南有不少发现。肉齿类也是已灭绝的古老类型哺乳动物,在古近纪早期很繁盛,如始新世的Hyaenodon(鬣齿兽)。
图10-1 古近纪哺乳动物
(据温献得,1998)
古近纪中、晚期奇蹄类高度发展和食肉类繁荣时期。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已基本出现,奇蹄类是演化发展的极盛时期,大部分奇蹄类在古近纪末期灭绝,而马却适应得很好。雷兽类Brontotheriidae最初出现于始新世早期,到渐新世中期发展到繁盛顶峰时,但很快灭绝。两栖犀类Amynodontidae是已绝灭奇蹄类的另一代表,到渐新世不久即灭绝。
新近纪是偶蹄类大发展和象的迅速演化时期,动物总貌与现代更为接近。偶蹄类一般每脚有2个或4个趾,脚的中轴是在第三和第四趾上,多数具有反刍功能。偶蹄类与奇蹄类都于始新世兴起,但古近纪是奇蹄类的繁荣时期,而偶蹄类在新近纪大为繁盛(如长鼻类)(图10-2)的演化主要反映在齿及头骨方面。由于象的演化快,分布广(除澳洲外遍布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地层划分意义。肉食类继续发展,奇蹄类中的马及犀等在鉴定地层时代上仍比较重要。
渐新世的古始祖象、中新世的板齿象(图10-1,3)、上新世至更新世的乳齿象,逐渐演化为全新世的真象。著名的马的系列演化在古近纪、新近纪也有其重要意义,到第四纪演化为真马。新近纪时食肉类也继续发展,如狗、狼、剑齿虎(图10-1,2)等均很繁盛。
总的来讲,欧亚、北美、北非的哺乳动物面貌大体一致,说明各大陆间有陆地相连,但是澳洲情况特殊,古近纪、新近纪时只发育了无胎盘类的有袋类和单孔类,这个特点并保持至今,这是由于澳洲大陆一直为太平洋海水所隔绝的缘故。
图10-2 新近纪长鼻象演化
(据温献得,1998)
图10-3 新生代水生物脊椎动物
(据温献得,1998)
1—货币虫(Nummulites sp.);2—抱球虫(Globigerina);3—硅藻类Fennales;4—海扇(Pecten);5—牡蛎(Ostrea);6—田螺(Viuiparus);7—平卷螺(Planorbis);8—金星介(Cypris);9—真星介(Encypris);10—玻璃介(Candona);11—小玻璃介(Candoniella);12—土星介(Ilyocypris);13—湖花介(Limnocytthere)
7、列举五种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产生的飞跃性结构,出现的动物及在进化史上的意义.
1;肺 使脊椎动物可以离开水面生活。 两栖动物
2;羊膜卵 为受精卵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不需要水的环境,使脊椎动物幼体的成长离开了水。
爬行动物
3;翅膀 使脊椎动物飞上了天空。 爬行动物的翼手龙类
4;子宫 使脊椎动物在母体内就可以安全成长,避免卵在母体外孵化时遭遇危险。 哺乳动物
5;乳腺 使动物母体给幼体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长期的哺育幼体的过程也使幼体从母亲那里获得了丰富的生存技能以及成长所需的安全环境。 哺乳动物
8、脊椎动物的发展与演化
泥盆纪鱼类特别繁盛,可称为鱼类的时代。它们主要生活在河流、湖泊或河口地区,鱼类的繁盛是动物征服大陆的起始标志。鱼类化石的大量出现是从早泥盆世开始的,早泥盆世多无颚类(甲胄鱼类)和原始的有颚类(盾皮鱼类)。如 Hemicyclaspis(半环鱼)等。中晚泥盆世除甲胄鱼类和盾皮类外,出现了软骨鱼类(鲨类)和高等的硬骨鱼类(硬鳞鱼类、肺鱼类和总鳍鱼类)。如Bothriolepis(沟鳞鱼)等。总鳍鱼类具坚固的肉鳍,能用肉鳍在泥滩上爬行,并能用鳃和肺进行呼吸,因而它的发展有可能适应两栖生活,为后来两栖类的祖先。到晚泥盆世末,甲胄鱼类绝灭,大部分盾皮鱼类也绝灭,便开始出现原始的两栖类。
石炭纪晚期,原始爬行类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又一次重大事件。原始爬行类以产于北美的林蜥为代表,至二叠纪,爬行类的种类更加多样,重要的代表有发现于北美的异龙类和遍布世界各大洲的二齿兽类。这些生物因演化迅速、分布广泛,成为陆相地层中的重要化石和大陆漂移的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