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脊柱后凸最多发生在哪段

脊柱后凸最多发生在哪段

发布时间:2021-04-13 21:59:24

1、重度脊柱后凸【重度脊柱后凸】

你的病情很复杂,手术一次完成,费用在10万左右,一般成人可以耐受手术,但是我们还需要住院后对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术前准备,建议你能来门诊找我看看,我的出诊时间是每周2上午和周5上午

(沈建雄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北京协和医院沈建雄 http://shenjianxiong.haodf.com/

2、](急!)请问脊柱后凸成角怎么判断多少度,拍X片行吗?

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开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后路手术自从第三代内植物出现以后,矫正效果、稳定性以及术后角度的丢失等均有了明显改善。前路内固定器械是Dwyer在1964年首先使用的[1], 1976年Zielke和Stunkat开发了VDS(Ventrale Derotation Spondylodesse腹侧去旋转脊柱固定术),为前路手术提供了良好的开端[2]。但其对椎体旋转的矫正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术后矫正率的丢失以及内植物的断裂说明这种内固定系统存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缺陷,近几年,部分学者开始研究改善VDS的内固定系统[3,4,5]。本研究使用中华长城系统(Tri-Fix System),对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弯患者进行前路手术矫正,从侧凸、后凸的矫正,矫正率的损失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克服了Zielke手术所存在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性3例,女性17例,特发性脊柱侧弯15例,先天性脊柱侧弯5例,均为KingI型。
1.2 材料 中华长城系统(Tri-Fix System),椎体钉,垫片,5.5cm棒。
1.3 手术方法
1.3.1 体位和切口 患者侧卧位,凸侧朝上,切口为侧方斜切口。
1.3.2椎横动脉的处理 所固定节段需结扎椎横动脉,zielk报道2000余例,未出现一例因结扎椎横动脉影响脊髓供血的情况。
1.3.3 椎间盘切除 此步骤是直接影响矫形效果和术后融合的重要环节,彻底切除松解,但一般切除对侧凹面的外层纤维环是不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作为矫正畸形时的铰链,并可防止矫形过度。
1.3.4 椎体螺钉旋入 椎体板上的螺孔是用来控制螺钉旋入方向的。一要避免螺钉穿入椎管。二要提供很大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每个螺钉都应穿过对侧皮质以达到最大稳定性。
1.3.5 矫正旋转 矫正旋转是矫正脊柱侧弯三维畸形的一个重要步骤。首先对旋转棒进行预弯,用一对持杆器夹住杆的两端,然后一点点地旋转杆以减少旋转后凸。脊柱被向腹侧矫正旋转,使之更接近解剖位置。这个步骤可矫椎体的旋转和后凸畸形。
1.3.6 椎间植骨 在矫正旋转后,将截下的肋骨切成1~2cm的小块,并从前方放入间盘切除后间隙内1~2块,以保持重建的生理曲线(胸腰段竖直,腰椎前凸)。
1.3.7 侧弯的矫正-压力的应用 以进一步矫正侧弯和减少后凸畸形。将上下螺钉向中间加压,最后,用扳手拧紧固定螺钉,使杆可靠地固定于椎体螺钉上。

2 结果
后前立位(PA)和侧立位影像被用来评价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情况,以下参数是从影像中测量而得的,冠状面Cobb角,固定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及其下腰骶区(最下内固定节段与骶椎上缘之间)的前凸角,椎体的旋转度。
胸腰椎术前侧凸平均64Ο(45Ο-83Ο),术后矫正至6Ο(0-8Ο),矫正率91%。2年随访为7Ο(0-10Ο),矫正率89.1%,术前后凸10Ο(4-30Ο),术后前凸15Ο(12-18Ο),2年后随访为前凸11Ο(4-14Ο),融合节段最下一椎体与骶骨所成角度术前前凸42Ο(30-50Ο),术后前凸30Ο(28-34Ο),2年后前凸28Ο(25-32Ο),2年后椎间植骨均融合,旋转度矫正术前2-4Ο,术后1-2Ο。并发症:2例出现凸侧下肢发热,3月内消失;1例对侧肢体出现麻木,考虑为椎体钉位置欠佳,神经根受到刺激,2周后症状消失;3例男性患者未出现逆反射精等情况。未出现断棒、假关节形成。

3 讨论
1969 年Dwyer 报道了前侧施加矫正手术,切除椎间盘为矫形创造了较大的可能性,脊柱缩短而减少了神经损伤的危险,以及更为满意的节段固定。其主要缺点:前路凸侧加压而不伴随去旋转会引起脊柱后凸畸形,钢缆断裂可致假关节形成,以及钢缆进入螺钉头部的固定不牢[1]。
Zielke手术是切除构成主弯的各有关椎间盘,楔形切除椎间隙的软骨面,置入螺丝钉,用带螺丝的金属棒从上下两端进行加压,使侧弯的脊柱向中央靠拢,再用特制旋转矫正器扣紧在压缩棒的中点和上下两端,构成三点压力,徐徐拉向原来脊柱旋转畸形的相反方向,并伸直复位,将冠状面上的弯曲转变到矢状面上来,最后将各节的螺帽向中央旋紧,使脊柱固定在较伸直的矫正位。但是Zielke器械还存在以下的问题:植入器力学方面的缺陷;即使有脊柱旋转的矫正,也不能达到矢状面的满意矫正;已获得的三维矫正的术后丢失较大(即稳定性问题)[2]。
"中华长城",使用的是直经5.5mm的金属棒,首先将金属棒进行预弯,通过旋转金属棒将脊柱冠状面上的弯曲转变到矢状面上来,达到三维矫正的效果,尤其是椎体旋转度和脊柱的后凸,简单而有效,大大简化了手术步骤,提高了内植物的稳定性,更有利于植骨融合。
3.1 适应症 前路治疗脊柱侧弯的适应证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前路多节段器械对特发性胸腰段和腰椎侧弯的矫正和稳定最有效。该系统也适用于瘫痪性、先天性和其它起因的胸腰段和腰椎侧凸的治疗。相对于后路矫形手术,可以减少融合节段,对治疗伴有骨性L5/S1关节强直的胸腰椎侧弯十分重要。胸腰椎侧弯的高度矫正,同时矫正旋转及恢复生理矢状曲线是该系统的重要优点之一。椎间盘切除能对脊柱在冠状面的倾斜产生显著的矫正。先天性胸腰段或腰椎后凸并侧凸,及半椎体畸形引起的侧凸在切除半椎体后也是该系统的适应证。反之该系统不适用于大的复合性的先天弯曲。一般来说,高质量的椎骨是进行前路器械手术的基本条件。从这一点来说,一些神经纤维瘤病不是适应证,超过100°的严重侧弯和长的C型侧弯也不适合本方法。
3.2 存在的一些问题
3.2.1 侧前路手术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最高尽量不超过T8,最低不应低于L4,一般仅限于的胸腰段、腰段部分病例。T8以上椎体较小,不利于固定。低于L4术后疼痛率过高。
3.2.2 因为技术要求较高,且仅限于下胸段、腰段的侧凸,比较局限。
3.2.3 部分伴有胸段侧弯的病例需要二次手术才能矫正,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作者将对此类病例另行总结。
3.2.4 同后路手术一样,同样存在神经系统损伤的情况,但发生的可能性明显降低。
3.3 未来发展方向 双棒进行矫正,加强矫正的强度和稳定性[3,5]。通过胸腔镜进行高位胸段的矫正手术。此两项目前均为近几年新开展的项目,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脊柱侧弯是一种涉及三维空间各方向的畸形,因此手术矫正也应该是三维的。我们所作体内和体外的生物力学研究证实,在间盘切除后脊柱有最大的可活动性。因此,VDS对侧弯,前后突,特别是旋转畸形能做到最佳的改善。坚固的后路内固定,能否因其产生强大矫正力而抵消不作前路松解的优点则尚无证明,因此前路手术虽然对技术要求较高,但是对一个熟知脊柱生物力学并能分析畸形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技术熟练并有足够经验的骨科医生来说,很少发生并发证。VDS内植物必须是一种可屈型易控制的内植物,它允许进行复杂的矫正手法。"中华长城"器械用于VDS,是一种很好的手术方法,内固定有效而稳定。
探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自1999年9月至2003年5月23例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9例,女14例,平均年龄27岁。本组中先天性脊柱后凸14例,脊柱结核后凸畸形5例,外伤后脊柱后凸畸形4例,术前后凸平均76度。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及钉-棒系统矫形固定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后凸平均矫正47度(61.8%)。术后随访平均24个月,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4.2个月。随访中82.6%的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 一期前路手术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减压彻底,是治疗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脊柱后凸;脊柱融合术;前路减压;内固定

脊柱后凸畸形是引起截瘫的常见原因,近年来有关脊柱后凸畸形治疗的报道多采用后路椎体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或前、后路联合截骨矫形,其并发症相对较多[1-3]。我科自1999年9月-2003年5月采用一期前路减压、植骨加脊柱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角状后凸畸形2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9-53岁,平均27岁。其中先天性椎体畸形14例(I型(椎体形成障碍)9例,II型(椎体分节障碍)5例);陈旧性结核性后凸5例,病史6-20年,其中1例9年前曾在外院行侧后方病灶清除术;椎体骨折后凸畸形愈合4例,病史8-35个月,2例曾行椎板切除减压及内固定术。后凸顶椎部位:T6、T7各1例,T8 2例,T9-104例,T11 3例,T12-L19例,L2 3例。后凸最多受累椎体为3个,平均受累椎体数1.6个。其中有9例伴有不全瘫,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2例。术前后凸角度(Cobb法)53°-95°,平均76°。术前患者均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平片、CT、MRI),以了解畸形的结构和脊髓情况。

1.2 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麻,T11以上部位后凸采用经胸腔入路,T12以下采用胸腹联合或腹膜后入路。病人取侧卧位,通过比后凸顶椎高2个平面的肋骨平面进入胸腔内,显露畸形椎体及上、下各1个正常椎体,结扎节段血管。切除畸形椎体上下椎间盘以及顶椎前方挛缩的前纵韧带,逐渐切除畸形椎体前方骨块,包括同侧椎弓根,直至椎管前壁。有神经症状者通过切除椎管前壁和椎间盘进行椎管减压。对椎体分节障碍的,用骨刀沿残留的白色软骨线进行截骨,直至经撑开钳检查椎体完全松动。对于结核所导致的畸形,由于椎间隙已经破坏,需要使用锐利的骨刀在相应的部分进行截骨,截骨时根据术前CT扫描的数据确定深度和角度,避免损伤椎管内的脊髓。进行松解时,注意一定要将椎体前方挛缩的前纵韧带和对侧的纤维环彻底松解,否则会导致矫正效果不佳。然后于上、下正常椎体的中部,平行于椎体的上下终板,略偏前方,各植入1枚螺钉(螺钉加垫圈),螺钉尖端穿过椎体对侧骨皮质。对于畸形严重者,可以在畸形顶点上下各2个椎体置入螺钉,以获得良好的矫正力和稳定性(本组2例超过90度畸形者均采用上下2个节段置钉)。安装连接棒,用撑开器撑开,矫正后凸,锁固螺帽。本组采用的内固定系统为中华长城钛合金钉棒系统。测量手术间隙的高度,将切取的肋骨修剪成合适的长度(3-4条)植于其间,并将椎体切除时取下的碎骨植于肋骨条的前方。开胸组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术后1、3、6、12、24月拍片随访了解植骨融合和矫正维持情况,并在术后一年时采用标准的问卷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症状、日常生活和对手术的满意度。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0min (130-270),平均出血量610ml (300-1300)。术后病人卧床1-2周后下地活动,使用胸腰骶支具保护6个月。术后后凸平均29°(8°-45°),平均矫正47°(61.8%)(图1)。术前伴有神经损害者,术后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改善,Frankel分级2例D级及2例C级恢复至E级,2例C级恢复至D级,1例C级无恢复,1例B级恢复至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本组1例术后发生一过性双下肢痛觉过敏,经过脱水、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后于术后10天症状消失。1例病人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经积极排痰、抗炎后治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本组病例全部获随访,平均24个月(12-42)。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4.2个月,无螺钉断裂松动,无后凸角度的丢失。一年随访时82.6%(19/23)的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

3. 讨论

脊柱后凸是常见的脊柱畸形,尤其是角状后凸,引起脊髓损害的几率较高[4,5]。而一旦出现脊髓损害,手术效果直接与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有关。李危石等[2]提出要在出现脊髓损害之前积极治疗,防止畸形进一步加重。目前对脊柱后凸的治疗,多采用后路截骨、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或前、后路联合手术矫形[1-5]。单纯采用后路截骨矫形,并发症较多[3,6],由于要绕过脊髓对前方进行减压,容易导致减压不彻底,并增加对脊髓的骚扰或损伤,对术中出血不易控制。且后方截骨,椎管是缩短的,如果存在椎管狭窄,易挤压脊髓引起神经症状。而前、后路联合截骨,虽然提高了矫正率,但对病人的创伤较大,不利于病人的恢复(7)。

脊柱角状后凸畸形对脊髓所造成的压迫常来自前方后凸顶点,因而采用前路减压更直接,由于是在直视下减压,对脊髓损伤的可能性较小,术中可以同时清除畸形椎体及变性的椎间盘对脊髓的压迫,减压充分,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组9例术前不全瘫的患者有8例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无1例发生神经损害。

后凸矫正时,畸形顶点处的松解非常关键。除了切除半椎体和其他发育不良的椎体结构外,将椎体前方挛缩的前纵韧带和纤维环彻底松解切断,可以获得更好的松解,从而增加后凸的矫正率。对于椎体分节不良或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患者,直视下沿原来椎间隙的部位进行截骨,截骨时根据术前CT扫描的数据确定深度和角度,避免损伤椎管内的脊髓。本组均采用自体肋骨条进行椎间植骨,减少了再取自体髂骨的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植骨时同时将取下的椎体松质骨碎骨植于肋骨前方,增加了植骨量,促进了植骨的融合。本组23例均发生了植骨融合,无1例假关节形成。由于采用前方撑开,恢复了脊柱前、中柱的高度,根据Denis的三柱理论,一期前路减压、植骨加坚强的内固定,恢复了正常的前、中柱,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本组后凸畸形平均矫正47°,高于后路单平面截骨矫正率。

一期前路手术矫正脊柱角状后凸畸形,需要注意掌握手术适应症。对于T6以上部位为顶点的脊柱后凸,由于前路显露困难,建议采用后路手术。而重度(大于90°)的脊柱后凸畸形,单纯采用前路矫形有一定的困难,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矫正手术。

本研究结果表明,一期前路手术可以切除畸形椎体,解除脊髓的压迫,稳定脊柱,矫正畸形,是治疗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3、脊柱后凸易发生的部位及病因

脊柱后凸(kyphosis),又称驼背,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脊柱向后异常凸出,使脊柱本身及其附属组织解剖形态改变的一种疾患。本病发病率不低,造成的伤残很显著,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生活和劳动。所以,治疗本病,不仅仅是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恢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劳动能力。
【病理与病理生理】
脊柱后凸畸形所致的生理功能改变,主要是脊柱屈曲畸形压迫并限制胸腔及腹腔某些脏器生理活动所致。如胸壁畸形致肺不能自由舒缩,导致肺活量减少。在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胸腔和腹腔变短和受压,使膈肌运动受限,肺功能明显减低。
脊柱后凸患者呼吸功能术前和术后测定,并同正常时对比发现:部分患者具有限制性通气障碍,其气道清除功能下降,容易诱发气道阻塞。可在限制性通气障碍的基础上,产生混合性通气障碍。术后测定说明肺活量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图1)。
脊柱后凸和患者在晚期,由于咳嗽功能减弱,影响肺内分泌物的排出,从而导致肺内疾患的发生,如并发肺结核者可高达25%。经研究证实,脊柱后凸患者在呼吸时肋骨移动很小,而膈肌运动范围增加,这一因素使肺活量及最大通气量降低,呼吸时气体交换不足。在休息时,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当运动时即有心悸、气短、出汗。长期肺功能不良,可引起肺源性心脏病。脊柱后凸经手术矫正后,肺活量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以脊柱后凸矫形手术,除能改善外观、矫正畸形外,还可改善呼吸、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的功能。
脊柱后凸患者的身体重心在第4腰椎前缘向前移,为克服身体向前倾倒,颈椎前突曲度代偿性增加,且髋与膝关节屈曲以保持躯体平衡,长时间代偿,可导致颈椎增生。手术矫形后,可使颈椎曲度、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生理状态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因长期脊柱屈曲,腹肌短缩,从而改变肌肉牵拉力线的角度,能加重脊柱的屈曲后凸畸形。
【病因与发病机制】
根据脊柱后凸的形状,本病可分为脊柱弓状后凸和角状后凸,病因各有不同。
1.脊柱弓状后凸(round kyphosis)
(1)先天性脊柱后凸:可以是椎骨局限性先天畸形的结果,也可以是全身性骨化紊乱的一部分,如Morquio病。椎骨先天畸形的发病原因不明,多见于女孩,随着脊柱的生长,后凸程度逐渐增加。椎骨畸形种类可以是:
①椎体缺如;
②椎体缺如伴有小椎体;
③一个小椎体;
④邻近两个小椎体;
⑤邻近椎体的分节不全;
⑥椎体前角缺如;
⑦楔形椎体等。
(2)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强直性脊柱炎为脊柱各关节,包括椎体间关节、关节突关节、肋椎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的侵袭性炎症,骶髂关节亦常受累。至晚期,受累关节发生骨性强硬、韧带钙化,脊柱呈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男性约占90%,本病好发于15~30岁青壮年。现一般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前者称为“血清阴性”多发性关节病,以和后者区分。最近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发现多数有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证明该病有遗传因素,损伤、感染等可能是诱发因素。本病的病理改变和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但邻近关节的骨质增生较多,关节软骨和软骨下皮质骨破损,伴有纤维性和骨性融合,关节周围组织变性和钙化,脊柱前纵韧带先受到影响,在椎体之间形成骨桥,X线像呈竹节样。
(3)老年人驼背(senile kyphosis):老年人驼背的特征是整个脊柱保持完整,但受累椎体呈楔形。大部分椎间盘正常,惟其前缘可有坏死、纤维变性,甚至完全消失,以致相邻椎体的前缘骨质融合。病变多见于上、中胸段。此处椎骨和间盘前缘承受较大的应力,特别是蹲着干重活的人。长期的压力引起骨质吸收,椎体逐渐变成楔形。最后,出现胸椎明显后凸、身长缩短、头向前倾等畸形。
(4)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rosis):是指发生在老年和绝经期后妇女的骨质疏松,致病原因尚不清楚。
(5)佝偻病性驼背(ricketic kyphosis):佝偻病是发生于小儿的骨软化症。因椎体发育障碍,而形成弓状后凸畸形。
(6)瘫痪性脊柱后凸(paralytic kyphosis):常见于脊髓前灰白质炎,这种后凸是由于神经病变引起躯干肌力失衡所致。脊柱后凸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即不对称的肌无力,不对称的软组织紧张或挛缩,椎体生长紊乱等。瘫痪性脊柱后凸往往被忽视,实质上有不少脊柱后凸是短的脊柱旋转肌瘫痪所致,是一种隐匿性的脊髓前灰白质炎。
(7)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也称原发性骨骺骨软骨病或Fairbank病,又称多发性骨骺成骨不全,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特征为多个骨骺异常骨化、生长障碍和手指粗短。好发部位首先为髋、肩、踝关节,其次为膝、腕、肘关节,受累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行走困难,呈摇摆步态。肩关节活动受限,也常为早期的症状。骨端常粗大,少数有关节屈曲畸形或关节松弛。手变短,手指变粗,表现为短肢型侏儒。此外,尚有膝内翻或外翻,两肢不等长或脊柱后凸畸形,或胸椎呈不规则楔形,因半椎体而引起脊柱后凸。
(8)次发性骨骺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又称青年圆背或Sheuermann病,每一椎体的上下面各有一环状骺板,即次发性骨骺,此种骨骺可发生骨软骨病,亦称脊柱骨骺炎。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胸椎中段。一般都累及3~5个椎体。也可发生于胸腰段。发病年龄多为12~17岁,也有在20~21岁发病者,本病病理表现为受累骨骺前半部缺血性坏死,影响椎体的正常发育,椎体呈楔形变形,增加胸椎的生理后凸,形成圆背。
(9)氟骨症(fluorsis):由于慢性氟中毒而引起骨骺的致密性、硬化性疾病。氟可以结合进骨的羟磷灰石结晶,并替代结晶中的羟基从而使骨结晶不易溶解,引起骨样组织增多及大量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及骨组织增多。以脊柱及骨盆最易累及,其次是胸廓与颅内。严重者可引起韧带钙化、脊柱强直后凸,临床上类似强直性脊柱炎的表现,甚至引起椎管狭窄,脊髓受压。
(10)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营养不良(hyperparathyroidism osteodystrophy):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增加破骨细胞的数量,加快骨吸收的速度,破坏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引起纤维性骨炎或纤维囊状骨炎。受累椎体极易产生压缩性骨折,造成后凸畸形。

4、脊柱后凸畸形

控制其发展,11-16岁发展最快,定期3-6个月拍一次片,观察病情,及时作出处理。一般在16岁以后,当X光片上发现髂翼的骨骺出现时,也就表明脊柱侧凸畸形已经达到稳定时期。注意观察吧。畸形严重时再考虑手术治疗。北京积水潭医院、301医院等技术最高。

5、学生发生脊椎弯曲异常的原因有长期以来的什么

学生发生脊椎弯曲异常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坐姿不正确,桌椅高度不内合适,写字时趴着写,容歪着写,跪着写,看电视时趴着看,睡着看,扭着看等。

2,站姿不正确,走路时低头、弯腰、弓背,形成探腰,脖子爱往前伸。

3,睡姿不正确,床过软,枕头高度不合适,睡姿呈S形,爱趴着睡,长期一个睡眠姿势等。

4,长期单侧挎包,习惯单侧用力。

5,营养不良,发育不均衡。

6,创伤、烧伤等导致一侧脊柱挛缩形成畸形。

(5)脊柱后凸最多发生在哪段扩展资料:

脊椎弯曲异常判别方法:

让孩子脱去上衣,双手合一,弯腰90度(让躯体与下肢垂直),看两个肩膀是不是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再让孩子站起来,观察左右肩和脊柱,如果不是成一直线,那脊柱弯曲就较严重。

与脊柱后凸最多发生在哪段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