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家拳和外家拳怎么区分的
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分:
1、特点不同
内家拳的特点是柔和,放松,以柔克刚。
外家拳的特点是刚猛有力。
2、修炼方式不同
内家拳以松柔入手,养练双修,且偏重于养,内家拳劲路连绵,不易断劲。
外家拳以刚猛入手,主练筋骨皮,肌肉后天之力,注重招式,不重内养,到一定阶段才注重内养,外家拳劲路刚烈,招式明朗,必须换式换劲,时有断劲。
3、训练方法不同
内家拳注重内功和后天力的训练,通过内功培养内力,通过试力、听力来力的敏感度和发力效果。
外家拳偏重于外功和先天力的训练。
4、修炼外形不同
修炼内家拳的高手,神光内敛,修炼内家拳的人皮肤较细腻,肌肉柔和不突显发达,青筋血管顺畅,两肩斜削,举止轻灵飘逸。
修炼外家拳的高手,神光如电,神态威猛。修炼外家拳的人皮肤较粗厚,肌肉发达,青筋血管暴起虬结,两肩结实,举止威猛刚烈。
2、练太极拳需要脊椎拉直吗
脊椎是有生理弯曲的,无法简单拉直
生理弯曲对人有保护作用。拉直对人有害
练太极有颈领虚顶,气沉丹田的说法,也就是说,头向上拉,脚向下沉,把脊柱拉伸。但不是把脊柱拉直。而是把不正确的受力点放松。如驼背,弯腰等等。在无外力的情况下本来拉直就是一个伪命题。
命门外凸,有人说命门外顶,这个不知道学医的朋友怎么看,但是的确可以做到。推拿科的朋友说对腰间盘突出有很好疗效,这个也许可以算成拉伸脊柱
太极拳是一个放松,伸长的运动,绝对不是拉直。
内家拳有说法,脊柱是一张大弓,才好蓄力。所谓一身具五弓
3、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是什么
武术流派“外家”和“内家”的武功概念源于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少林为外家……。”然而,少林拳家和一些武术研究者对此说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少林拳也是内外兼修的拳术。清代以后,特别是民国以来,民间将以太极、形意(心意、六合、意拳)、八卦、通背(内外兼修)等为代表的武术称为内家拳,此外的拳种统称为外家拳。现在普遍的内外家武术之分即是依据此说法的。 目前社会上亦有将外家拳分为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两类。
内家拳源于宋时张三丰、武当张三丰,是指的内家拳的另一大来源——道家理论、功法。宋时,百家拳术汇聚少林,始成少林一派。大枪在战场上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元末明初,张三丰嵩山访道,得习少林拳术。有感于自己所习道家丹道功夫,遂将之与武术相结合。于是辉煌灿烂数百年的内家拳诞生了。后张三丰苦心求道终有所成,传说成仙。其著述主要为丹道。后明成祖大修武当。亦使得张三丰内家理论和丹道理论都得以传之后世。明中期,张三丰所创内家理论经过不断发展至张松溪时已然完善成型,影响愈来愈大。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武学也大发展。职业武术家也越来越多。一些主要修习大枪术的武术家接受了内家拳理论。并加以发展创新,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明张松溪原始武当内家拳风格的内家拳。
4、如何开胯?(传统武术内家拳)
1、“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裆和胯很容易混淆,马步开横裆, 弓箭步开直裆。开裆使下盘稳固。
2、胯的部位。指腰椎与胯骨的契合处,开胯则能打通上下的劲,但开胯很难。
3、用骨不用(肌)肉-行拳、盘架要慢练。慢才能体会内在的气息运行、骨节的 催动。盘得这样慢,是要体会“用骨不用肉”的骨骼的节节催劲;
4、同样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发,往往做成背发。 不要误会,叉劈开后并不意味着就是开胯了,开胯是传统武术的不传之密, 劈叉最大的作用是松筋, 展胯。 想练劈叉自己完全可以, 我不知道舞蹈是怎样的, 武术里的劈叉主要通过原地支撑下叉压腿和平时的压腿,溜腿来练,先压腿,再 溜腿,然后下叉。
开胯有两种解释:①武术练功用语。即开活两胯,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 活性,配合腿法动作而灵活转使。主要方法有压、搬、摆、转等。以横叉能坐地 者为"开"。②步型弊病之一。做弓步时,后蹬一腿之胯向外向后捌开,或称"放 胯"。坐胯,为步型错误之一。做马步时,臀髋下坐,重心后移,迫使上体前俯, 以维持平衡。②马步桩功训练要领。即力坐(注)于两胯而形不变,以求步固势稳。 ③不动胯。螳螂拳尝有"走腰不走胯"之说。
胯和裆是俩吗事啦"裆"是俩腿所夹之角,而"胯"其实是骨盆之位的一块地域. 有没有练过"搂膝拗步"啊?其中的提膝 开胯 出脚 ...,不是提裆啦.
裆和胯很容易混淆,且在隐私部位,难以示范。当时老师要求我们开胯,我 们也是在拼命开裆。马步开横裆,弓箭步开直裆。开裆使下盘稳固。开胯则能打 通上下的劲,但开胯很难。 同样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发,往往做成背发。
老师的文中就有秘诀啊:“我一下子明白了马步的含义,找到了感觉,既圆 裆又夹紧,既下沉又上拎。可以说内家拳就是找感觉的拳,感觉找对了,就会突 飞猛进,感觉找不到,只能形似。比如,在盘架子中做陈式太极拳单鞭势、斜形 拗步势、前膛拗步势时,右(左)膝外展旋转,以身领手,丹田运转,势子结束 时两膝微微内合,使胯撑开,上下相随,外形如城墙之拱门,达到了“胯撑裆圆” 的要求。 ——这个帖子重新读来,又有新的体会
太极拳之“胯”来源:少林与太极 200805 诸多太极拳理论中,对于太极拳中 胯的问题历来强调不多, 对胯的重要性也鲜有提及, 往往笼统称之为“腰际”、 “腰 裆”、“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强调“腰”的作用,对胯几乎忽略不提。 其实,这是太极拳修炼的一大误区。 这里,我们首先要理清一个概念,腰 胯的“腰”是指人类身体臀上肋下中间部分;而“胯”是指人类骨骼的一部分,即胯 骨,它是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统称为髋骨。 因此,腰和胯是人体两个不同部位的称谓,其含义也不同。腰体现在外,而胯则 隐藏于内。 正因为胯的隐蔽性, 前人在阐述太极拳要求时往往对其不详细说或者 说不清。但是太极拳真正发劲打人力量的来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师界有“传拳 不传胯”一说,将胯的练法和用法当作珍贵的看家功夫,不轻易传人。
5、练习内家拳做不做俯卧撑之类的运动?
一、 内家拳不是不练力量,关键是练哪里的力量,能不能刺激到位。
二、内家拳练力量。例如内家拳练深蹲,但是其动作标准要求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深蹲。俯卧撑倒是不练,但有类似的东西,内家拳很重视练“铁牛耕地”,网上有动作要求,练俯卧撑的可以试试看能否做得了这个动作。此外,还可以举两个例子,心意拳里的“狸猫上树”、“燕子抄水”也是两个“力量”训练。
练拳得有力量训练,比如太极大杆。俯卧撑是可以做的,用拳面做还可以增强腕部力量。有兴趣的可以尝试下自己做得了不。与其说是力量,不如说是强度。
6、那些是内家拳,那些是外家拳,太极拳是什么拳?
三大内家拳是: 太极拳 形意拳 八卦掌 。
内家拳一般指不靠身体硬性条件来对敌的拳法,也就是说不是主要靠力量和身体的硬度来练习的拳法(注意 是主次的关系 而不是说完全不要力量)
外家拳一般是说靠身体的力量和硬度来练习并对敌的拳法 少林拳大多为外家拳 当然其中也不乏内家拳
但是要搞清楚内外兼修和内外家拳的关系 所谓内外兼修 一般是说内练一口气 外练筋骨皮 这里得内有时是指内家拳的内劲 有时候是指外家拳中的内(内气和气功)
外家拳容易习练 出功夫较快 但是需要自身的身体素质 要不然虽然同样能练成 但是练到一定的程度后受身体条件局限 和身体素质较好的人拉开较大差距(同等努力的情况下)
内家拳不易练习 出功夫很慢(不是较慢而是很慢)但是基本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低 在功力达到一定高度后本身的身体条件所受到的限制较小(例如身高等先天条件)
有一些拳 比如咏春拳 比较不好归类 有的说算是内家拳 有的说是外家拳 也有的建议咏春化为内外家兼修的(不过好像始终没有定论)
除了前面所说的三大内家拳 比如武当逍遥掌也属于内家拳 但现有的套路和地方武术基本上大部分武术都属于外家拳
7、武术里的内家拳法基本功,看清腰部是如何发力
以下资料为百度查询。
曲腰:“点头哈腰”,中轴扭曲之谓也。
拳谚曰:“点头哈腰,武艺不高。”或称“低头猫腰,传授不高”。形象地描述了曲腰的弊病。
“腰为一身之主宰”,是人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协调全身动作,调整重心,平衡身体,输送劲力,都起主导作用。
内家拳对腰的要求是松而沉着,直而不僵。“松而沉着”,使下盘稳固有力而不失轻灵,“直而不僵”,使中轴旋转稳定灵活而不失沉着。这样方能做到支撑八面而稳固厚重,八面转换而轻灵圆活。
此外,腰部的“松而沉着,直而不僵”,避免了脊椎的生硬挺拔,使脊椎有正常的自然“弯曲”,形成了俗说的“身弓”,增加了脊柱的弹性,缓解了行拳过程中所产生的震动,既起到了护脑的作用,又稳定了重心,平衡了身躯。这样才能使“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其实,“曲腰”本身就属于“歪斜”的范畴。这里的内容可视作对“歪斜”的进一步说明。而内家拳术把“曲腰”单独视作一大忌,可见对它的重视了。
8、太极拳的劲力是如何由胯传到脊柱的
太极拳是内家拳,由胯传到脊柱是不对的。除非是外家拳的练法。
《太极拳十三势论》"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中医理论:肾主全身之阳和全身之阴。肾是生命之源!
肾的位置是后腰处,所以腰为主宰符合中医理论。
太极拳要松着打,一松身体就成为一体了。而不是身体各部位各自发劲。
所以,脚下有根,由腿的转换阴阳虚实,传导到腰脊背。最后由手指领劲发出来。
9、内家拳之龙虎二劲,胯有多重要
其劲力发自脊柱,经过严格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