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MRI检查报告单,给解读一下
临床只是怀疑,检查没有问题啊,MR看的应该很准的
也许是腰肌劳损啊,腰肌纤维炎啊之类?
做做理疗烤烤电试试也许能好
2、帮忙分析MRI脊柱扫描检查结果
颈椎正常是有一个“C”形生理曲度的,现在通过检查发现你生理曲度变直了,是颈椎的一种退行性改变,可能复和你平时不好的姿势习惯有关。颈椎制有7个椎体,有5个椎间盘,现在你颈椎3,4和4,5之间的椎间盘向左后突出,压迫了硬膜囊,但是脊髓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就是说脊髓受压不明显,你目前有头百晕的症状,可能有神经血管受压的情况,导致脑供血不足,另外血压升高也不排除是由这个引起的。建议你目前积极治疗颈椎病,去度专业医院,看通过治疗后这些症状是否能改善。
3、颈椎的核磁共振都能看出哪几项指标?
磁共振成像术(MRI)也有称之为核磁共振,英文缩写为MRI。其基本原理是在强大磁场的作用下,记录组织器官内氢原子的原子核运动,经计算和处理后获得检查部位图像。
检查目的:
颅脑及脊柱、脊髓病变,五官科疾病,心脏疾病,纵膈肿块,骨关节和肌肉病变,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肾、胰等部位的病变。
优点:
1.MRI对人体没有损伤;
2.MRI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不像CT那样一层一层地扫描而有可能漏掉病变部位;
3.能诊断心脏病变,CT因扫描速度慢而难以胜任;
4.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优于CT。
缺点:
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
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
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
4.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注意事项:
1.检查前须取下一切含金属的物品,如金属手表、眼镜、项链、义齿、义眼、钮扣、皮带、助听器等;
2.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禁止做MRI检查;
3.做盆腔部位检查时,需要膀胱充盈,检查前不得解小便。有金属节育环者须取出才能进行;
4.体内有弹片残留者,一般不能做MRI;
5.手术后留有金属银夹的病人,是否能做MRI检查要医生慎重决定;
6.胸腹部检查时,要保持呼吸平稳,切忌检查期间咳嗽或进行吞咽动作;
7.MRI对饮食、药物没有特别要求;
8. 检查时要带上已做过的其他检查材料,如B超、X线、CT的报告。
核磁共振检查对中枢系统(脑梗塞)、椎体疾病(腰椎胸椎脊椎等积水性病变)、腹部(肝、胆等)、关节部位病症等最合适。
核磁共振和CT都有其适应症,选择的原则是先简单、后复杂,也就是说,当CT(做一次头部CT需350元左右)能解决问题的,就不应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不论有多先进,也只起到帮助诊断的作用"。
成本不是很好计算,可能不超过500元,但有的可能也会超过。
4、脊柱MRI检查的临床意义
<
5、腰椎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帮忙看看
【1、L2、3椎体上缘许莫氏结节形成。】属于正常的发育变异,一般不引发症状。
【2、L5/S1椎间盘向左后方突出,硬膜囊受压,左侧恻隐窝变窄。】如果伴有左下肢的麻痛无力症状,特别是足部,就值得注意,并且有临床意义。
【3、L2-5椎间盘有不同程度向后中央型突出,硬膜囊受压,部分双侧恻隐窝变窄。】这一条的意义和上一条类似,注意下肢症状。
【4、腰椎退行性变。】正常老年性改变
【5、T9水平椎管后缘小结节样骨性信号影,黄韧带钙化或骨化。】没有对脊髓产生压迫,不引起肚脐周围的感觉障碍,可以不理会。
6、医学核磁共振报告中的数值有什么意义?比如T1,T2,还有MRI的数值。数值的高低代表什么?
T1、T2的意义是用来判断是否病变的一个参数,因为病变组织的T1、T2值与正常组织的值不同。
MRI就是核磁共振,数值是它的强度,越大的机器越好越贵。
T1加权像、T2加权像为磁共振检查中报告中常提到的术语。
与核自旋有关,T1是纵向弛豫,T2是横向弛豫。
核磁共振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核磁共振波谱学是光谱学的一个分支,其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相应的跃迁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级上的跃迁。
(6)脊柱mri检查常规值扩展资料
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自旋
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运动的情况不同,它们可 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数I来表示。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I值为零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种非自旋的球体,I为1/2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种电荷分 布均匀的自旋球体,1H,13C,15N,19F,31P的I均为1/2,它们的原子核皆为电荷分布均匀的自旋 球体。I大于1/2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种电荷分布不均匀的自旋椭球体。
核磁共振现象
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不能自旋的核没有磁矩,能自旋的核有循环的电流,会产生磁场,形成磁矩(μ)。
μ=γP
式中,P是角动量矩,γ是磁旋比,它是自旋核的磁矩和角动量矩之间的比值,因此是各种核的特征常数。
当自旋核(spin nuclear)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0的外磁场中时,除自旋外,还会绕B0运动,这种运动情况与陀螺的运动情况十分相像,称为拉莫尔进动(larmor process)。自旋核进动的角速度ω0与外磁场感应强度B0成正比,比例常数即为磁旋比(magnetogyric ratio)γ。式中ν0是进动频率。
ω0=2πν0=γB0
原子核在无外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如下图,微观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取向是量子化的(方向量子化),自旋量子数为I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只可能有2I+ l个取向,每一个取向都可以 用一个自旋磁盘子数m来表示,m与I之间的关系是
m=I,I-1,I-2…-I
原子核的每一种取向都代表了核在该磁场中的一种能量状态,I值为1/2的核在外磁场作用下只有两种取向,各相当于m=1/2 和m=-1/2,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能量差ΔE值为
ΔE=γhB0/2π
一个核要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必须吸收ΔE的能量。让处于外磁场中的自旋核接受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辐射,当辐射的能量恰好等于自旋核两种不同取向的能量差时,处于低能态的自旋核 吸收电磁辐射能跃迁到高能态。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当频率为ν射的射频照射自旋体系时,由于该射频的能量E射=hν射,因此核磁共振要求的条件为
hν射=ΔE(即2πν射=ω射=γB0) ①
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1H的核磁共振和13C的核磁共振。1H的核磁共振称为质子磁共振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 PMR,也表示为1H-NMR。13C核磁共振(Carbon- 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 CMR,也表示为13C-NMR。
核磁共振饱和与驰豫
1H的自旋量子数是I=1/2,所以自旋磁量子数m=±1/2,即氢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应有两种取向。1H的两种取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能级,在磁场中,m=1/2时,E=-μB0,能量较低,m=-1/2时,E=μB0,能量较高,两者的能量差为ΔE=2μB0。
式①,式②说明:处于低能级的1H核吸收E射的能量时就能跃迁到高能级。也即只有当电磁波的辐射能等于lH的能级差时,才能发生1H的核磁共振。
E射=hν射=ΔE=hν0 ②因此1H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必须使电磁波的辐射频率等于1H的进动频率,既符合下式。
ν射=ν0=γB0/2π ③由式③可知:要使ν射=ν0,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应强度,逐渐改变电磁波的辐射频率ν射,进行扫描,当ν射与B0匹配时,发生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