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胸椎结核的鉴别诊断
根据症状孩子体征与影像学表现典型病例办法诊断不难但必须与下列疾病内作鉴别
强直性脊柱炎本病均容有骶髂关节炎症生活没有全身中毒同意症状X线检查控制看不到骨破坏与死骨胸椎受累后会出现胸郭扩张受限等临床介绍表现足资鉴别
化脓性脊柱炎发病急有高热及明显架子疼痛进展很快早期血培养可检出致病菌X线表现进展快其特征性X线表现可作鉴别
腰椎间盘突出无全身许多症状有下肢神经根受压信心症状血沉不忆X线片上无骨质破坏CT检查的确可发现突出的髓核
脊柱肿瘤多见于老人疼痛逐日加重周一X线片可见骨破坏累及椎弓根椎间隙高度协和正常速度一般打针没有椎旁软组织块影
嗜酸性肉芽肿多见于胸椎患者可贵年龄通常不满岁整个椎体均匀性压扁成线条状上下椎间隙完全正常同意没有高尚发热等全身症状个月
退行性脊椎骨关节病为老年性疾病普遍性椎间隙变窄临近椎体上下缘硬化发白有骨桥形成首先没有骨质破坏与全身不愧症状
2、腰椎病去哪里家治疗比较好??
腰椎病是指由脊柱及脊柱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以腰痛、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医学中腰椎病主要涵盖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腰背肌劳损、腰扭伤、腰椎退行性变、风湿或类风湿性腰疼以及腰三横突综合征等。其鉴别诊断,如果主要表现为腰痛、活动受限,而无下肢症状,平时可缓解,应该是腰背肌劳损或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的。
3、未分化脊椎关节病?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是一大类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AS)、瑞特综合征、银屑病性关节炎等。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有很大重叠,病变轻重不一,预后也相差甚远,特别是在疾病早期、不典型的或某些女性患者,很难根据上述疾病习用的分类标准(如AS的纽约标准)将其归于某一疾病,他们实际上占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很大部分,随病情进展,经不同时间部分患者才表现出典型的AS或银屑病性关节炎等。近年来人们将这类疾病归为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s),此观点日益被人们所接受,为扩大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分类范围,将uSpAs包括在内,欧洲脊柱关节病研究组(ESSG)和Amor等分别提出了他们的诊断标准〔1,2〕。国内对uSpAs的认识尚不足,致使这类疾病误诊率较高。本文总结了我院门诊诊治的uSpA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情况。
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1998年7月~1999年6月来我院风湿免疫科专家门诊就诊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患者147例,其中符合纽约诊断标准的AS患者25例、银屑病性关节炎3例、反应性关节炎3例,余116例为uSpAs。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家族史、体格检查及HLA-B27结果。uSpAs组中有61例同时行X线和CT骶髂关节像,分别有14例仅行X线和CT检查。AS组中17例患者仅行X线检查,5例同时行两种检查。
二、方法
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指标,以纽约标准、修订纽约标准、Amor标准及ESSG标准四种诊断标准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结果。
结 果
一、就诊患者中大多数为uSpAs,占78.9%,与符合纽约标准的AS相比有以下特点:
1.女性较AS组比例大,本组男∶女=1.4∶1(AS组男女之比为12∶1)。
2.病程较短,平均3.1年(AS组平均11.8年),病情轻,骶髂关节和脊柱受累程度亦轻。
3.uSpAs的炎性脊柱痛并非都以腰痛起病,有4例以胸椎疼痛起病,占3.4%,2例以颈椎痛起病,占1.7%。
4.主诉臀区和髋区痛的较多,分别占49.1%和37.1%(AS组分别为56%和60%)。
5.uSpAs患者均未出现腰椎活动受限,且并非全部都有一般X线片的骶髂关节炎改变,本组X线平片诊断者Ⅱ级以上占34.4%,CT诊断者Ⅱ级以上56例,占73.2%。CT较X线平片的分辨率明显高,同时进行两种检查者诊断符合率46%。但放射科与风湿病学医生对骶髂关节炎影像学诊断的符合率不高,两科之间的一致性还有待提高。
6.uSpAs患者HLA-B27阳性率低于AS组,分别为59.5%和80%。
7.有4例晚起病性AS患者,特点是:50岁以后起病,全身症状多,脊柱症状轻,关节炎也轻,均不符合纽约诊断标准,亦可属uSpAs,与国外报告相似〔2〕。
二、uSpAs患者诊断标准的符合情况
所有uSpAs患者均不符合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纽约标准和修订纽约标准,98例(84.5%)符合Amor标准,评分>6分,99例(85.3%)符合ESSG标准。25例AS患者均符合上述四种诊断标准。
三、uSpAs的不同症状发生频率与文献报告〔3~5〕比较,见附表
附表 未分化型脊柱关节病不同症状发生频率
项 目 我院患者(%) 文献报告(%)
男性 58.6 62.0~68.0
起病平均年龄(岁) 28.6 16.0~23.0
腰痛 90.0 52.0~80.0
周围关节炎 72.7 60.0~100.0
多关节炎 45.5 40.0
附着点炎 63.0 56.0
足跟痛 45.7 20.0~28.0
粘膜皮肤病 9.2 16.0
结膜炎/蜡膜炎 7.6 33.0
类风湿因子阴性 94.8 100.0
HLA-B27(+) 59.5 80.0~84.0
普通X线片骶髂关节炎 36.1 16.0~30.0
肯定或可疑家族史 25.9 32.0
讨 论
一、uSpAs是我院门诊中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中很常见的一组疾病,国外一多中心调查亦发现,绝大多数门诊就诊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诊断为uSpAs。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按纽约标准肯定的AS患病率只有0.11%~0.26%(各地不同)〔6〕,而近期有一报告美国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患病率为1.6%。分析两国患病率相差甚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纽约标准未包括uSpAs。uSpAs的命名是1982年Burns最先提出,以后相关报告日益增多,现此名词可认为是指有临床和/或放射学表现提示是脊柱关节病,而目前又不符合任何一种肯定脊柱关节病(如AS、瑞特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肠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这不是一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症状谱,可单独存在或联合存在,可有不同轻重、不同病程。未分化的含义可指:①一肯定脊柱关节病的早期,以后分化成一肯定疾病。②某一肯定脊柱关节病的“流产型”,以后不发展成为某一典型脊柱关节病。③属一重叠综合征而不发展成某一肯定脊柱关节病。④属一脊柱关节病未知的亚型,以后逐渐有不同分化。由于命名含义宽,不同医生个人侧重点不同,因而文献中出现不同命名,实皆属此领域,如B27相关性关节炎、HLA-B27阳性少关节炎、HLA-B27关连性不能分类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血清阴性少关节炎、SEA综合征(S=血清阴性,E=附着点炎,A=关节炎),晚起病性脊柱关节病、BASE综合征(B=B27,A=关节炎,S=骶髂关节炎,E=关节外炎症)等〔7〕。
二、uSpAs的临床表现与AS患者相比有以下特点:①症状轻,不典型;②无脊柱活动受限;③不一定有骶髂关节炎;④HLA-B27不一定阳性,本组阳性率较AS组低;⑤女性比例较AS患者明显高,说明女性患者病情较轻,即使病程较长,仍多为未分化型。由于uSpAs症状多种多样,不典型,故在外院误诊率较高,多被误诊为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因此应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重视臀区痛、大腿内侧痛、髋区痛及足跟、足掌、膝关节等疼痛,仔细检查是否有附着点炎。尽管uSpAs患者腰痛不显著,甚至缺如,但疑及此病时,骶髂关节检查仍很重要,还应做HLA-B27和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骶髂关节CT较普通X线更敏感,后者可疑时可加做CT。本文的分析表明,早期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患者多不符合我国常用的纽约标准,对AS而言,纽约标准不是一个早期诊断标准,更不能作为所有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分类标准。国外多中心研究比较ESSG和Amor标准,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均较好〔8,9〕,与本文结果近似。因此我们推荐对于早期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患者用Amor或ESSG标准诊断,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适用。
三、治疗方面,本组患者半数以上对非甾类抗炎药效果不明显,联合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2~3g/d后外周关节和中轴的症状减轻,这与国外报告SASP对AS的外周关节炎有效,而对中轴病变无效观点有些差异。但由于本组尚无长期随诊观察结果,在治疗方面未设对照组,加之现尚无理想的AS活动性指标,给疗效观察带来困难,故本文尚难作定论,本病的长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由于uSpAs多数患者病情进展缓慢,预后非每例皆恶劣,早期用硫氮磺胺吡啶亦可能有有益的影响,故我们认为一经诊断即一律给予SASP加免疫抑制剂等二联或三联治疗似乎过于积极;从付出/受益比例(cost/benefit ratio)看也未必是最佳选择。
张 文(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邮政编码 100730)
张乃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邮政编码 100730)
孙维生(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
张 帆(黑龙江省鸡西市矿务总医院)
4、脊柱转移癌的诊断鉴别
怀疑脊柱转移癌的患者应该做彻底的诊断性检查,包括病史与体格检查。警示信号包括脊椎损害症状(夜间痛、神经功能障碍、步态不稳)和系统性症状(体重减轻和器官功能衰竭)。调查患者吸烟史、环境或职业性暴露史和旅游史。问诊应涉及可增加癌症可能性的条件(HIV、炎症性条件和原位癌)以及最近的癌症筛查情况和家族史。检测血细胞计数、生化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当考虑到多发性骨髓瘤时,加做血浆和尿蛋白电泳分析。 1.X线平片:长期以来作为出现与脊柱相关的新发症状患者的初级评估手段,这主要由于其技术简易、价格低廉和广泛应用。因此,X线平片成为确认溶解性和硬化性损害、病理性骨折、脊柱畸形和大体积团块的有效筛查检测工具。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可产生硬化性损害,但大多数脊柱转移癌属于溶解性的,在超过半个椎体受累前,X线平片不能显示相关变化。由于这种相对不敏感性,明确诊断常需要结合其它影像学技术。核素扫描(骨扫描)是鉴别骨骼系统代谢活动增加区域的敏感方法。在椎体30-50%部分受累前,与肿瘤相关的变化不能被X线平片所显示,而骨扫描能够较早的发现转移瘤,其分辨率可达到2mm。有报道称,核素骨扫描检测脊柱转移癌的敏感度为62-89%。然而,由于核素扫描检测的是增强的代谢活动,而炎症或感染也可增强代谢活动,因此对转移病灶不具特异性。图像低分辨率妨碍了闪烁成像的效果,应该结合CT或MRI影像排除良性表现,必要时行手术探查。
2.SPECT(单光子发射型CT):是核素骨扫描更先进的方式,提供可疑性脊柱转移癌的3D影像。这种技术在检测病灶方面比平面扫描具有更加详细的影像且增加了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不同于其它检查技术,SPECT影像可区分转移性病变和良性病变。在检测脊柱转移癌方面,当平面扫描无法确诊时,SPECT是有效和相对廉价的检测工具。应用氟脱氧葡萄糖(FDG)作为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也是常规应用于检测转移性病变和肿瘤分期的整体监测工具。PET设备已被证实在发现脊柱转移癌方面优于平面闪烁扫描术,由于直接测定肿瘤的代谢活动,而不是骨转化这一转移瘤的间接标志,故能够实现肿瘤的早期检测。PET扫描也被用于辨别肿瘤的囊变区和坏死区,这些信息可增加活检采样的诊断率并有助于制定外科干预计划。然而,PET的分辨率是有限的,必需结合CT或MRI影像。另外,PET扫描费时且价格昂贵。最新一代多排CT扫描设备提供了脊柱骨解剖结构和肿瘤侵犯程度的高度详细图像。增加的矢状位和冠状位数字重建进一步提高了CT影像的详细程度。当脊髓造影术与CT影像结合时,能够获得神经元所占据间隙的高精度表现以识别受压结构,有助于明确脊髓受压的原因,了解是肿瘤侵入椎管还是病理性骨折的骨折块向后突入椎管。由于对区域性解剖结构识别彻底,可协助指导手术入路、手术方式和确定内固定范围,CT检查在制定外科干预计划时具有高度价值。除了对脊柱受累部分行CT扫描外,对于怀疑脊柱转移癌而无法确定原发灶的患者,应对其主要体腔进行CT扫描以确定肿瘤原发灶。此外,CT血管造影术可对脊柱转移癌的血供和回流进行评估。
3.核磁共振成像:被认为是评估脊柱转移癌的金标准影像设备。在检测脊柱病变方面,MR影像较之标志标准X线平片、CT、核素扫描敏感性更高。这种敏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MR图像对脊柱软组织结构优良的分辨率,包括椎间盘、脊髓、神经根、脊膜以及脊柱肌群和韧带。MR图像能够显示骨与软组织界限,提供肿瘤侵袭或骨、神经、椎旁结构受压的解剖学详情。一组MR影像包括应用造影剂之后3个标准轴线(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1、T2加权图像。另外,由于T1加权图像中骨髓内脂肪为高强度信号,脂肪抑制研究可进一步解释脊柱骨组织中病灶信号增强的原理。弥散加权成像,尽管非常规应用,但可区分病理性和非病理性压缩骨折。
4.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评估脊柱转移癌的重要工具。对于原发肿瘤血供丰富(肾细胞肿瘤、甲状腺肿瘤、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肝细胞肿瘤和神经内分泌瘤)的转移瘤患者,如考虑手术,了解转移瘤的血供意义重大。通过血管造影术还可进行转移瘤术前栓塞,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栓塞后可减少术中失血量,有助于病灶的完整切除。另外,控制术中出血,减少转移瘤血供能够潜在缩短手术时间,防止术后血肿致切口裂开和神经组织变性。 1.积极治疗原发癌:若原发癌存在,或未经治疗,或治疗后又复发,均需积极治疗原发癌,否则转移瘤的疗效将受到影响,且可出现新的转移灶。原发癌未被发现者,应积极寻找并处理原发癌。
2.综合治疗转移瘤:
(1)化疗:各种不同类型肿瘤有各自敏感的化疗药物。最常见的乳腺癌转移大部分对激素治疗效果良好,某些单一药物如5-氟尿嘧啶、阿霉素、环磷酰胺均有一定疗效,但以联合化疗为佳。脊柱转移癌化疗能缓解或解除疼痛,但效果不能持久。
(2)放疗:不论单发或多发转移灶均可进行局部放疗,抑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
(3)激素治疗:有些癌与内分泌有关,如乳腺癌与前列腺癌和女性与男性激素有关,可用性激素来治疗。
(4)免疫治疗:干扰素对一些癌症有效。若与化疗和放疗联合使用,效果更佳。甚至有的空腔部位可局部注射。
(5)手术治疗:目的是提高有效生存期的生活质量,如缓解症状、稳定脊柱,改善瘫痪,延长生命。
3.对症支持治疗:不论综合治疗有无效果,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一些症状,需要对症治疗,如给镇静剂和开胃药,输液输血、补充营养和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器官的功能等。
4.外科治疗和患者的选择
药物研发的进步使许多肿瘤的治疗得以改善,并延长了众多患者的生存期。此类患者的治疗决策需要参考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医师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并考虑患者意愿,其中后两项内容是关键性的,由于是姑息性治疗,患者意愿尤为重要。实际上,在做治疗决定时,临床医师应主要考虑三个方面:患者因素、脊柱稳定性和神经功能。
在过去20年,外科技术不断发展,在并发症发生率可接受的条件下,前路和后路进行的脊柱稳定术使得减压和肿瘤切除范围得到改善。一些病例可获得长期无病生存,特别是单发肾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但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外科治疗的目的是保留神经功能、缓解疼痛和确保脊柱的机械稳定性。大多数临床医师在考虑脊柱转移癌行手术治疗前,通常预期患者的生存期应超过3个月。 一、手术适应症:1.原发灶不明的单发转移瘤在冰冻活检的同时施术;2.化疗或放疗后复发或继续加重者;3.已知是抗放射线者;4.有截瘫或脊柱不稳定者。
选择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Tokuhashi等基于原发肿瘤类型、脊柱转移灶数量、脊柱外和内脏转移灶表现、患者一般状况和神经状况制定了一套评分系统。预后指标(低侵袭性肿瘤、脊柱单发病灶、无其它部位转移灶、整体状况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越好,外科治疗价值越高。患者评分大于9分时,建议手术切除病灶。患者评分低于5分、预后指标较差时,建议行姑息疗法,即限制性减压和固定。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方式选择的扩展促使Tomita等基于原发癌的分级、内脏转移灶的表现和骨转移灶的数量制定了一套相似的评分系统。在此系统中,预后指标愈好,评分愈低。2-3分的患者,以长期局部控制为目标大范围或边缘切除。4-5分的患者,表明应中期控制,边缘或病灶内切除。6-7分的患者建议姑息性手术治疗,支持疗法仅适用于评分超过8分者。制定此评分系统的原则是协助外科医师选择那些可受益于手术治疗的患者,并确定手术切除的合理范围。实际上来说,计算Tomit和Tokuhashi系统评分并不会限制治疗方法的选择,特别是像新近发展的SRS这类其它治疗方式。然而,这些预后评分系统的基本原则还是适用的。此外,一旦患者被认为适合于手术治疗,在决定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时,要求对转移瘤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脊柱生物力学和转移瘤诱发的变化有着全面的了解。
二、手术方式
外科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肿瘤分型:脊柱转移癌患者行手术切除和减压的方式主要由受累脊柱节段、肿瘤在脊柱的位置、肿瘤的组织学特性、所需脊柱重建的类型所决定。椎体是脊柱转移癌最常见的受累部分,因此,前路手术能够最有效的切除病灶和进行椎管减压。然而,这种术式增加了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因此,经常应用的经椎弓根后方或后外侧入路成为首选入路。经此入路可完成三柱减压内固定,这一术式在胸腰椎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椎体环状切除和/或多节段切除时。
1.脊柱转移癌继发脊柱不稳的治疗
脊柱转移癌继发脊柱不稳以往无明确定义。有综述显示,对即将发生的或已发生的颈椎或胸腰椎不稳无明确治疗指南。目前其诊断取决于一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而这些均未经过验证。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显示,椎体的支撑超过80%来自脊柱轴向负荷。因此,最常发生转移瘤的部位椎体发生溶解性病变时,对脊柱的负载能力有明显影响。影响的程度取决于病灶的体积、完整椎体的横断面积和总骨矿物密度。随着溶解性病灶体积的不断增大,椎体完整性被破坏,导致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这些骨折产生的骨折块或肿瘤碎块进入椎管或椎间孔,引起神经结构受压,导致疼痛或运动/自主功能障碍。有研究显示,50-60%胸椎和35-45%下胸椎/胸腰椎椎体溶解性病变预示着发生椎体塌陷。高活动度或高压力节段,例如颈胸段和胸腰段,在较小的肿瘤负荷下即可发生骨折。脊柱背侧结构的转移瘤,特别是关节突关节,被认为是造成患者病理性脱位、滑脱、水平性不稳的原因。由于脊柱后方转移瘤的发生率远少于椎体,此类病变并不常见。
了解不稳的表现程度和特征能够协助选择手术方式和确定重建范围。由于损伤机制的不同,对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导致的脊柱不稳行内固定和减压的指征尚不清楚。Cybulski对评估肿瘤导致脊柱不稳的影像学标准建议如下:1.前中柱破坏(椎体高度塌陷>50%);2.2个或以上相邻椎体塌陷;3.肿瘤累及中后柱(后方形成剪切畸形的可能);4.既往行椎板切除术,未发现前中柱病变。这些研究建议,当这些不稳标准中一项存在时,或预期寿命>5-6个月的患者出现神经压迫症状、免疫或营养状态良好、不完全性神经功能障碍、肿瘤对化疗不敏感、肿瘤既往治疗失败时,可行手术建议内固定。
2.脊髓压迫症的治疗
当肿瘤组织或骨折块突入椎管时,则发生转移性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SCC)。当这种病变引起神经损害时,通常为外科急症。这种情况在5-10%的癌症患者和超过40%其它部位骨转移患者中均会发生。皮质类固醇和X线放疗是主要治疗方法。以往,外科方法的选择局限于椎板减压术,但这种技术不能对椎体前方进行减压,并且使后方结构发生不稳,由此导致脊柱不稳、神经功能恶化和疼痛。因此,对脊髓进行环状减压这一积极的外科技术更为常用。
有综述显示,随着时间的发展,临床结果的改善与越来越积极的外科治疗策略的进步有关。尽管有着相对更高的术后死亡率(平均10%),运动功能改善最好的报道仍来自对前路减压内固定患者(平均75%)的研究。还有研究显示, MESCC的治疗方法选择上,手术辅以XRT优于单纯XRT。尽管此项研究的结果令人印象深刻,但考虑研究的选择标准是很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对放疗高度敏感的肿瘤患者,例如淋巴瘤、骨髓瘤和小细胞肺癌均被排除在两组之外。在这些患者中,单纯XR T适用于MESCC不合并脊柱不稳的患者。另外,单纯XTR还适用于神经功能障碍进展迅速、椎管无明显骨块突入的患者,或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者。手术减压内固定适用于脊柱不稳、骨性椎管受压、神经功能迅速衰退、XRT后复发的肿瘤、放疗抵抗性肿瘤引起的MESCC以及有必要做病理诊断的患者。此外,全椎体切除术适用于单发且相对进展缓慢、能够治愈性切除的转移瘤患者,例如无全身性转移的肾细胞癌患者。 1.药物治疗
药物疗法应用于脊柱转移癌的治疗可分为两类:直接作用于肿瘤的药剂和最小化肿瘤继发症状的药剂。除了一些化学敏感性肿瘤,例如尤文氏肉瘤、骨肉瘤和神经母细胞瘤,许多脊柱转移癌对细胞毒素剂不十分敏感,治疗这些病变的抗癌药受到限制。相反的,防止和改善脊柱肿瘤症状包括疼痛、炎症和骨破坏的药物应用广泛。
2.化疗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化疗方案的进步改善了癌症的治疗效果,但通常这些疗法在治疗脊柱转移癌方面作用有限,因为脊柱转移癌是癌症的晚期并发症。然而,术后新辅助疗法的应用使得某些转移瘤的治疗效果得到改善,包括生殖细胞瘤、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尤文氏肉瘤、骨肉瘤。另外,曾经被认为是无法切除的肿瘤在接受新辅助疗法治疗后得以手术切除。例如,由于手术并发症发病率高且术后改善效果有限,以往认为肺上沟非小细胞癌脊柱转移是无法手术切除的,但是,接受新辅助疗法(依托铂甙和顺铂)和XRT后,2/3此种肿瘤患者在手术时发现肿瘤体积缩小,切除边缘阴性的可能性亦增加。其它一些药物疗法脊柱转移癌的治疗也是有效的。
3.激素疗法
一些脊柱转移癌,特别是源自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者,可能具有激素受体,直接针对这些受体的治疗是有效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例如他莫昔芬,芳香酶抑制剂,如来曲唑、阿那曲唑和依西美坦显示了在治疗乳腺癌方面的有效性。对于前列腺癌,采用雌激素抑制剂联合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和/或氟他胺是有效的疗法。即使原发肿瘤对激素疗法敏感,转移瘤可能不具备同样的激素受体,因此,可能对激素疗法不敏感。
4.双磷酸盐疗法
此类药物抑制与脊柱转移癌相关的骨破坏和骨吸收,可降低病理性骨折的风险、缓解溶解性病变引起的局部疼痛、减低恶性肿瘤相关性高钙血症。对于转移性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和其它一些溶骨性转移瘤的治疗被证实是有效的。
5.皮质类固醇疗法
皮质类固醇类是药物疗法治疗脊柱转移癌相关性疼痛、处置转移瘤病灶压迫脊髓引起急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基础药物。皮质类固醇可缓解炎症,减轻肿瘤相关性疼痛。它还可以减轻脊髓水肿,改善短期神经功能。最后,还可直接溶解肿瘤,例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乳腺癌。但就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的给药剂量方案,即高剂量和与其相对的低剂量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有研究显示,初始静脉推注剂量为10mg与100mg对比时,在疼痛、离床活动、膀胱功能方面无差异。
6.止痛剂
脊柱转移癌可引起剧烈的机械性或神经性疼痛,因此,止痛成为许多治疗方案的主要目标之一。癌症引起的疼痛若处理不当可引起抑郁、焦虑和疲劳,尽管不断的努力改善止痛剂的给药途径,处理不当的癌痛仍然存在。癌痛的治疗通常为阶梯式的,包括从NSAIDs,到弱阿片类药物,到吗啡类强效镇痛剂逐级增加。一线药物应该为非阿片类镇痛剂,例如醋氨酚、阿司匹林以及其它的NSAIDs。美国疼痛协会建议联合应用长效和短效的阿片类并应用通便剂,避免应用哌替啶。当开始应用吗啡时,首先应尝试口服给药,然后静脉给药,包括轴索镇痛剂。这种阶梯式疗法联合辅助疗法以防止镇痛剂的副作用和神经性并发症。另外,许多脊柱转移癌患者由于椎旁神经丛受累而出现神经性疼痛。此种类型的疼痛阿片类药物很难治疗,因此需要另外的对策,包括通过留置导管给予麻醉药进行连续神经根阻滞,或进行冷冻消融术。其它药剂对治疗神经性疼痛可能也有效果,包括抗惊厥药、神经安定药和利多卡因贴片。这些镇痛剂能够引起棘手的副作用,因此在服药期间需进行监测,并给予相应处理。阿片类镇痛剂通常引起胃肠道症状,包括便秘和恶心,应用此类药物时应适当给予通便药和止吐药。阿片类药物可加重老年患者的步态障碍和认知损害,安全预防措施是必备的。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患者可产生机体依赖性,应避免突然停用。抗惊厥药可引起嗜睡和眩晕,精神安定药可引起镇静、抗胆碱能效应、体位性低血压和体重增加。必须对经历癌痛治疗的患者进行药物副作用、疼痛缓解效果、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参数的监测。
7.放疗
放疗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主要手段,并在缓解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稳定神经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XRT通常分次分时段在10-14天内给予25-40Gy的总剂量。照射水平定位在转移灶边缘5cm、上下两个椎体水平。能否达到局部控制取决于靶病灶的投射剂量和肿瘤的组织学分型。然而,传统的XRT是不精确的,因为对射线敏感的神经结构与病灶毗邻,所以不能对脊柱单独靶病灶进行大剂量照射。结果导致对病灶照射剂量往往不足,因此,肿瘤组织学类型表现为对射线抵抗者不推荐进行放疗。
与传统大面积照射的XRT不同,脊柱SRS可精确将大剂量交叉射线束聚焦于指定目标,这可限制射线照射到脊髓、皮肤和其它对射线敏感的结构。射线剂量分级化允许对目标组织单次高剂量照射,SRS得以分为1-2次在门诊进行。精密外部框架和图像引导无边框系统最近都在应用。图像引导系统使用内部或外部基准标志物提供对患者体位接近即时的更新以聚焦射线,避免了外部固定。由于外部固定的繁琐且引起不适,该技术特别适用于脊柱。对这些系统的研究已显示出良好的结果,包括肿瘤进展终止、疼痛缓解和较少的不良事件。聚焦射线治疗后长期结果对准确评估此项技术的优缺点至关重要。例如,SRS治疗后发生病理性骨折的早期记录已经完备,这可能由于聚焦射线引起快速和显著的组织破坏。但是,能够应用高适形XRT以高剂量照射病灶,同时使周围组织暴露范围最小,使得在类型上被考虑为“射线不敏感”的肿瘤的治疗得以继续,并选择病灶进行再次照射。结果,SRS的出现使得脊柱转移癌的治疗模式发生本质的改变。
质子束疗法最初在1940年用于癌症的治疗,但应用并不广泛。在过去20年,许多治疗中心装备了质子束设备,因此,使其在肿瘤治疗领域得以普及。不像以传统方式和立体定位方式进行照射的X射线束和伽马射线束,质子束疗法能够发射射线至中枢神经系统临界结构而不良反应极微小。这主要由于质子独特的物理特性,即以最小的散射获得最大的能量峰值。由于质子束疗法的有限利用率和高昂的费用,使其在大多数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随着越来越多的治疗中心开展此项技术,对其应用将越来越普遍。
尽管传统XRT、SRS和质子束疗法能够使局部病灶得到控制、保留了神经功能、缓解疼痛,但这些疗法不能纠正有转移瘤引起的脊柱不稳和畸形以及由此产生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也不能缓解病理性骨折和骨折块突入椎管或神经根管引起的脊髓压迫。当XRT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或新辅助疗法时,其应用时机必须慎重考虑。XRT引起的不良后果包括手术重建后伤口和植骨块愈合不良。因此,建议术后3-4周后开始进行放疗。
8.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广泛、多发的脊柱转移癌传统上进行保守治疗,包括传统XRT、皮质类固醇、镇痛剂、佩戴矫形支架和卧床休息。然而,XRT治疗后明显的疼痛缓解不超过2周,骨质增强不超过4周。尽管曾用于治疗椎体弥漫性血管瘤,椎体后凸成形术已成为对脊柱转移癌引起的病理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
椎体成形术通过直接将骨水泥注入椎体来完成,而后凸成形术首先将一个可扩张性球囊置入椎体并使其膨胀以形成一个腔隙,然后注入骨水泥。后凸成形术中应用球囊扩张能够改善由于椎体塌陷引起的后凸畸形,并显示出其防止后凸进一步加重的作用。将骨水泥注入塌陷的椎体已被证明可有效缓解疼痛。可以假定机械性疼痛的缓解是由于后凸畸形的矫正,但是也可能是骨水泥本是具有镇痛的作用。脊柱转移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指征最近正逐步形成。此项技术已被证明是治疗转移瘤引起的椎体骨折造成的疼痛的安全有效的措施,当联合XRT时,能够缓解被认为不具备手术适应症患者的疼痛。然而,病理性骨折引起的脊髓压迫为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相对禁忌症,因为该技术不能解除对神经的压迫,反而迫使骨折块突入椎管而加重脊髓压迫。该术式并发症罕见,通常包括PMMA渗漏和误置,引起神经结构受压或肺栓塞。尽管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脊柱转移性疾病疼痛的有效手段,但是在稳定脊柱、矫正畸形和解除脊髓压迫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的,而这些可以通过手术减压和内固定来妥善处置。
9.脊髓髓内转移瘤
脊髓髓内转移瘤(ISCM)是一种罕见病例,大约2%的肿瘤患者在尸体解剖时发现该病。在这些病例中,大约5%在患者生前继全身性疾病被确诊。ISCM最常见的来源为肺癌,特别是小细胞肺癌。像包括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淋巴瘤、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这些通常转移至脊柱的肿瘤中很少出现髓内转移。由于症状和临床所见难以区分,髓内转移瘤与其它病变像硬膜外转移瘤、类肿瘤坏死性脊髓病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对于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新发一侧肢体运动或感觉缺失时应考虑ISCM,因为非对称性脊髓功能常提示为髓内肿瘤。另外,据估计30-45%的ISCM患者发生Brown-Sequard或伪Brown-Sequard综合症。髓内转移瘤的标志是快速进展的神经症状,而典型的原发性髓内肿瘤进展缓慢,表现为渐进性症状。大约75%被报道的髓内转移瘤患者在出现神经症状后1月内进展为完全性神经功能丧失。另外,肌肉萎缩是原发性髓内肿瘤的常见体征,而在髓内转移瘤患者中并不常见。
髓内转移瘤通常发现较晚,患者常合并其它系统的转移瘤。因此,髓内转移瘤的发展常与较差的预后相关,如不治疗,平均生存期少于1月。因此,许多作者主张XRT而不支持手术切除。放疗对于某些射线敏感性肿瘤如小细胞肺癌或乳腺癌、淋巴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对射线抵抗性转移瘤无效。对于此类患者,微创手术切除结合原发肿瘤和其它继发转移瘤的治疗可能有助于稳定或逆转神经功能障碍,延长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切除可通过CO2激光器将肿瘤汽化来完成,该方法操作容易,可减少对脊髓的牵拉。此外,髓内转移瘤通常是孤立且边界清晰的团块,标准微创术式易于切除。
5、颈椎病都需要检查什么
在医院会接受哪些检查?
4.1 颈椎的试验检查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即物理检查,不需借助仪器,它包括:
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向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
4.2 颈椎病的X线检查
X线平片旧称X光片,是最基本的骨科影像学检查手段,价格便宜,简单易行,能够清楚地显示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其缺点是难以显现软组织的病变,因此,对于颈椎病人脊髓神经根的变化无法显现。
怀疑有颈椎病的病人应拍摄颈椎正、侧位片,有时需要加拍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有时还需包括左右斜位片,如怀疑有寰枢椎病变者还要加拍张口时的正位相。以下是各种拍摄角度所能表现的病变内容:
正位:
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锥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
侧位:
曲度的改变:颈椎发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弯曲。
异常活动度:在颈椎过伸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中,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有改变。
骨赘: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
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可以因为髓核突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表现在X线片上为椎间隙变窄。
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变性以后,椎体间的稳定性低下,椎体往往发生半脱位,或者称之为滑椎。
项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的典型病变之一。
斜位
摄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
4.3 造影检查
造影是一种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X线拍片和透视只能分辨密度相差较大的组织器官,如骨、心、肺等,而对于人体大量密度相差较小的器官和组织,便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人们想到了造影检查,即先用高于或低于人体软组织密度的造影剂灌注需要检查部位,然后进行X线检查。由于已灌注造影剂的组织器官与周围部位密度差异变大,在X线下形成鲜明对比,便可以发现形态或功能是否异常。
目前在脊柱外科领域中常用的造影方法是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等。
4.4 颈椎病的CT检查
CT是从X线机发展而来的,它显著地改善了X线检查的分辨能力,其分辨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大大高于一般X线机,从而开阔了X线检查的适应范围,大幅度地提高了x线诊断的准确率。
CT适用于检查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如椎管内肿瘤;适用于检查脊柱外伤后有无脊柱的骨折、骨折的程度,有无椎管完整性的破坏,并推测脊柱骨折后脊柱的稳定性;适用于检查脊柱的韧带钙化、骨化、脊柱的增生、退变等表现;还适用于检查椎骨的肿瘤、结核、炎症等病变,检查脊柱的先天性异常等。
随着核磁共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CT检查在脊柱外科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特别是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已不是常规的检查手段,其诊断价值远远低于“X线平片+核磁共振”的组合,但是由于CT对骨刺、韧带钙化、椎管狭窄等骨性病变显示要比核磁共振清楚得多,因此在“X线平片+核磁共振”对上述情况仍然难以明确的情况下,申请CT检查,可以更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4.5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不仅能分辨人体中脂肪、肌肉、肌腱、血管、神经及骨骼等组织,还能分辨脑脊髓的灰质和白质、肾皮质和肾髓质以及肾周围脂肪等。因此,核磁共振应用的范围很广。 目前,在临床上已用于脑、脊髓、心脏、肌肉、肺、肝、肾、胰、盆腔、骨、骨髓、血管和肿瘤等器官和组织病变的诊断,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使脊柱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有了新的发展。对于颅脑、脊髓等疾病来说,核磁共振是当今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与X线平片及CT相比,它能够准确地揭示出脊柱脊髓的解剖结构及各种病理改变,其密度分辨力强,不仅能区分脊髓与脑脊液,并且能直接显示出脊髓内的病变。在显示脊髓先天异常、脊髓缺血变性、脊髓空洞症以及手术后椎管内的瘢痕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核磁共振成像在显示椎间盘脱出、退行性病变等非常清晰,椎间盘脱出压迫神经根也可显示得一清二楚。核磁共振确能清晰地显示每一个椎间盘病变的类型,有无椎间盘突出以及突出的程度;能显示有无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否对脊髓及神经根造成压迫、压迫的程度;可以显示脊髓的形态,脊髓有无受压变形、脊髓内部结构有无变化,包括脊髓有无缺血、水肿,有无脊髓肿瘤及脊髓空洞形成等;还可以显示颈椎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的情况,手术后是否有瘢痕、血肿等新的压迫因素存在的情况。核磁共振为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来说,核磁共振是手术前病情的估计、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方案和步骤的拟定、手术中困难的预先判断、预后的判断估计以及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情况观察等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在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时,使用特殊的成像技术,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双侧椎动脉的走行、形态、有无受压、扭曲、痉挛以及阻塞等情况,称为核磁共振动脉显影术(MRA)。其成像清晰,目前已基本代替选择性椎动脉造影技术。而且因为检查时无需向病人体内注入造影剂,没有椎动脉造影术可能给病人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如刺激而使椎动脉痉挛从而加重病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造影剂过敏、过敏性休克、感染、血管损伤等。核磁共振椎动脉显影术对病人无损害,是属于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因此,核磁共振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骨科医生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而且由于它是无创性的检查,更显现出其优越性。
但是核磁共振对骨的细微结构的显示远远不如X线平片及CT清晰,所以,对于颈椎骨质增生、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钙化的形态显示方面远远逊色于X线平片及CT。而且因核磁共振价格昂贵,尚未成为常规检查项目,特别是在广大基层地区目前还未普及。
一般说来,在骨科特别是脊柱外科领域的影像学检查中,由于核磁共振在显示骨组织方面不如X线平片清楚,所以,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之前应当先拍X线平片,应当综合分析核磁共振和X线平片的图像,以互相对照、印证和补充,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性。
4.6 肌电图检查
肌肉运动时可以产生生物电活动,将此生物电用针状电极和表面电极作为引导,通过一定仪器的放大、显示、监听、摄影等步骤,从而显示出一定的波形,称之为肌电图。
当神经、肌肉发生病变时,肌肉的生物电位活动、神经传导过程、神经和肌肉对电刺激的反应都可以发生变化。结合临床分析,肌电图不但能够精确地区分神经肌肉疾病的病损部位和损伤程度,同时对肌肉的无力、瘫痪、萎缩、异常收缩及感觉障碍、疼痛等症状,也可以提供客观的资料,以判明病变的程度,估计预后,判断恢复的情况。其主要缺点是不能提供病因的诊断,如果出现检查结果异常则意义较大,而检查结果正常则意义较小。
在临床上,肌电图是鉴别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脊髓性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与颈椎病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有时甚至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与颈椎病相鉴别惟一的辅助检查手段。
在进行肌电图检查时,需要将针状电极插入病人体内的肌肉中,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
6、放射性同位素在胰腺细胞内出现在哪几个部位? 急 急 急
朋友,您好,是一种检查机器!简称MRI!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之所以后来不称为核磁共振而改称磁共振,是因为日本科学家提出其国家备受核武器伤害,为表示尊重,就把核字去掉了。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
像PET和SPET一样,用于成像的磁共振信号直接来自于物体本身,也可以说,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种发射断层成像。但与PET和SPE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这一点也使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加安全。
从磁共振图像中我们可以得到物质的多种物理特性参数,如质子密度,自旋-晶格驰豫时间T1,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扩散系数,磁化系数,化学位移等等。对比其它成像技术(如CT 超声 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样,成像原理更加复杂,所得到信息也更加丰富。因此磁共振成像成为医学影像中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原子核带有正电,许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等进行自旋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自旋轴的排列是无规律的,但将其置于外加磁场中时,核自旋空间取向从无序向有序过渡。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渐增长,当系统达到平衡时,磁化强度达到稳定值。如果此时核自旋系统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频率的射频激发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应。在射频脉冲停止后,自旋系统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将回复到磁场中原来的排列状态,同时释放出微弱的能量,成为射电信号,把这许多信号检出,并使之能进行空间分辨,就得到运动中原子核分布图像。原子核从激化的状态回复到平衡排列状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它所需的时间叫弛豫时间。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为自旋-点阵或纵向驰豫时间T2,T2为自旋-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
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质子(1H),因为它的信号最强,在人体组织内也广泛存在。影响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质子的密度;(b)弛豫时间长短;(c)血液和脑脊液的流动;(d)顺磁性物质(e)蛋白质。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是,磁共振信号愈强,则亮度愈大,磁共振的信号弱,则亮度也小,从白色、灰色到黑色。各种组织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如下;脂肪组织,松质骨呈白色;脑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内脏、肌肉呈灰白色;液体,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质、气体、含气肺呈黑色。
核磁共振的另一特点是流动液体不产生信号称为流动效应或流动空白效应。因此血管是灰白色管状结构,而血液为无信号的黑色。这样使血管很容易软组织分开。正常脊髓周围有脑脊液包围,脑脊液为黑色的,并有白色的硬膜为脂肪所衬托,使脊髓显示为白色的强信号结构。核磁共振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效果最佳的是颅脑,及其脊髓、心脏大血管、关节骨骼、软组织及盆腔等。对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观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变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进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诊断,可作多个切面图,空间分辨率高,显示心脏及病变全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优于其他X线成像、二维超声、核素及CT检查。在对脑脊髓病变诊断时,可作冠状、矢状及横断面像。
检查目的:颅脑及脊柱、脊髓病变,五官科疾病,心脏疾病,纵膈肿块,骨关节和肌肉病变,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肾、胰等部位的病变。
优点:1.MRI对人体没有损伤;
2.MRI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不像CT那样一层一层地扫描而有可能漏掉病变部位;
3.能诊断心脏病变,CT因扫描速度慢而难以胜任;
4.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优于CT。
缺点: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
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
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
4.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5. 危重病人不能做
6.妊娠3个月内的
7.带有心脏起搏器的
核磁共振检查的注意事项
由于在核磁共振机器及核磁共振检查室内存在非常强大的磁场,因此,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以及血管手术后留有金属夹、金属支架者,或其他的冠状动脉、食管、前列腺、胆道进行金属支架手术者,绝对严禁作核磁共振检查,否则,由于金属受强大磁场的吸引而移动,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以致生命危险。一般在医院的核磁共振检查室门外,都有红色或黄色的醒目标志注明绝对严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
身体内有不能除去的其他金属异物,如金属内固定物、人工关节、金属假牙、支架、银夹、弹片等金属存留者,为检查的相对禁忌,必须检查时,应严密观察,以防检查中金属在强大磁场中移动而损伤邻近大血管和重要组织,产生严重后果,如无特殊必要一般不要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有金属避孕环及活动的金属假牙者一定要取出后再进行检查。
有时,遗留在体内的金属铁离子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甚至影响正确诊断。
在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之前,应去除身上带的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硬币、钥匙、打火机、金属皮带、金属项链、金属耳环、金属纽扣及其他金属饰品或金属物品。否则,检查时可能影响磁场的均匀性,造成图像的干扰,形成伪影,不利于病灶的显示;而且由于强磁场的作用,金属物品可能被吸进核磁共振机,从而对非常昂贵的核磁共振机造成破坏;另外,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等物品也可能会遭到强磁场的破坏,而造成个人财物不必要的损失。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许多骨科内固定物,特别是脊柱的内固定物,开始用钛合金或钛金属制成。由于钛金属不受磁场的吸引,在磁场中不会移动。因此体内有钛金属内固定物的病人,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是安全的;而且钛金属也不会对核磁共振的图像产生干扰。这对于患有脊柱疾病并且需要接受脊柱内固定手术的病人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钛合金和钛金属制成的内固定物价格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推广应用。
MRI检查适应症
1、神经系统病变:脑梗塞、脑肿瘤、炎症、变性病、先天畸形、外伤等,为应用最早的人体系统,目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准确、及时,可发现早期病变。
2、心血管系统:可用于心脏病、心肌病、心包肿瘤、心包积液以及附壁血栓、内膜片的剥离等的诊断。
3、胸部病变:纵隔内的肿物、淋巴结以及胸膜病变等,可以显示肺内团块与较大气管和血管的关系等。
4、腹部器官: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内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腹膜后的病变。
5、盆腔脏器;子宫肌瘤、子宫其它肿瘤、卵巢肿瘤,盆腔内包块的定性定位,直肠、前列腺和膀胱的肿物等。
6、骨与关节:骨内感染、肿瘤、外伤的诊断与病变范围,尤其对一些细微的改变如骨挫伤等有较大价值,关节内软骨、韧带、半月板、滑膜、滑液囊等病变及骨髓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
7、全身软组织病变:无论来源于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结缔组织的肿瘤、感染、变性病变等,皆可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定性的诊断。
MRI(Matz's Ruby Interpreter)
标准的Ruby实现,标准的Ruby解释器
7、脊柱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
8、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检查分为哪几类?
X线摄片检查可以解决多数骨科疾病的诊断需要,是骨科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
对脊柱而言,X线片可以显示脊柱的形态结构,是否存在有退行性变、程度如何,是否有病理性破坏,范围有多大等等。但是单独求助于放射线检查来确定腰腿痛患者的病因,却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依靠临床检查才行。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检查,包括有腰椎平片、各种造影及断层,以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摄片(即CT)和近来才兴起的核磁共振技术(即MRI)。
医生为腰腿痛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后,往往会根据需要为患者作腰椎的X线检查,其中以摄腰椎平片为最多见,这也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拍摄腰椎平片并不能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拍摄腰椎平片对于排除腰椎结核、原发性肿瘤及转移癌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换句话说对于腰腿痛的鉴别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造影检查是利用碘剂或空气作为对比剂,注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后照X线片,以显示其中病变的检查法。造影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损害。体层摄影又称为断层摄影,是利用X线球管和胶片的协调移动,有目的地使身体某一平面结构显影的摄片方法。它可以逐层显示平片摄影所不能显示的细小病变和因骨影重叠而显示不清的结构。
目前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中,电子计算机横断扫描(即CT),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它对于测定椎管的形态和管径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对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优于其他各种检查方法,对于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方案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即MRI)是一种无伤害性的多平面成像检查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的准确率要高于CT 检查。其影像清晰,且一般不需造影剂,亦无放射危害,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检查方法。但其设备昂贵,检查费用也很高,相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若要进一步推广是有一定难度的。
9、MRI核磁共振对人身体有何影响,谢谢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之所以后来不称为核磁共振而改称磁共振,是因为日本科学家提出其国家备受核武器伤害,为表示尊重,就把核字去掉了。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
像PET和SPET一样,用于成像的磁共振信号直接来自于物体本身,也可以说,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种发射断层成像。但与PET和SPE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这一点也使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加安全。
从磁共振图像中我们可以得到物质的多种物理特性参数,如质子密度,自旋-晶格驰豫时间T1,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扩散系数,磁化系数,化学位移等等。对比其它成像技术(如CT 超声 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样,成像原理更加复杂,所得到信息也更加丰富。因此磁共振成像成为医学影像中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原子核带有正电,许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等进行自旋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自旋轴的排列是无规律的,但将其置于外加磁场中时,核自旋空间取向从无序向有序过渡。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渐增长,当系统达到平衡时,磁化强度达到稳定值。如果此时核自旋系统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频率的射频激发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应。在射频脉冲停止后,自旋系统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将回复到磁场中原来的排列状态,同时释放出微弱的能量,成为射电信号,把这许多信号检出,并使之能进行空间分辨,就得到运动中原子核分布图像。原子核从激化的状态回复到平衡排列状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它所需的时间叫弛豫时间。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为自旋-点阵或纵向驰豫时间T2,T2为自旋-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
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质子(1H),因为它的信号最强,在人体组织内也广泛存在。影响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质子的密度;(b)弛豫时间长短;(c)血液和脑脊液的流动;(d)顺磁性物质(e)蛋白质。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是,磁共振信号愈强,则亮度愈大,磁共振的信号弱,则亮度也小,从白色、灰色到黑色。各种组织磁共振影像灰阶特点如下;脂肪组织,松质骨呈白色;脑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内脏、肌肉呈灰白色;液体,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质、气体、含气肺呈黑色。
核磁共振的另一特点是流动液体不产生信号称为流动效应或流动空白效应。因此血管是灰白色管状结构,而血液为无信号的黑色。这样使血管很容易软组织分开。正常脊髓周围有脑脊液包围,脑脊液为黑色的,并有白色的硬膜为脂肪所衬托,使脊髓显示为白色的强信号结构。核磁共振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效果最佳的是颅脑,及其脊髓、心脏大血管、关节骨骼、软组织及盆腔等。对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观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变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进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诊断,可作多个切面图,空间分辨率高,显示心脏及病变全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优于其他X线成像、二维超声、核素及CT检查。在对脑脊髓病变诊断时,可作冠状、矢状及横断面像。
检查目的:颅脑及脊柱、脊髓病变,五官科疾病,心脏疾病,纵膈肿块,骨关节和肌肉病变,子宫、卵巢、膀胱、前列腺、肝、肾、胰等部位的病变。
优点:1.MRI对人体没有损伤;
2.MRI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不像CT那样一层一层地扫描而有可能漏掉病变部位;
3.能诊断心脏病变,CT因扫描速度慢而难以胜任;
4.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优于CT。
缺点: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
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
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
4.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5. 危重病人不能做
6.妊娠3个月内的
7.带有心脏起搏器的
核磁共振检查的注意事项
由于在核磁共振机器及核磁共振检查室内存在非常强大的磁场,因此,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以及血管手术后留有金属夹、金属支架者,或其他的冠状动脉、食管、前列腺、胆道进行金属支架手术者,绝对严禁作核磁共振检查,否则,由于金属受强大磁场的吸引而移动,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以致生命危险。一般在医院的核磁共振检查室门外,都有红色或黄色的醒目标志注明绝对严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
身体内有不能除去的其他金属异物,如金属内固定物、人工关节、金属假牙、支架、银夹、弹片等金属存留者,为检查的相对禁忌,必须检查时,应严密观察,以防检查中金属在强大磁场中移动而损伤邻近大血管和重要组织,产生严重后果,如无特殊必要一般不要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有金属避孕环及活动的金属假牙者一定要取出后再进行检查。
有时,遗留在体内的金属铁离子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甚至影响正确诊断。
在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之前,应去除身上带的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硬币、钥匙、打火机、金属皮带、金属项链、金属耳环、金属纽扣及其他金属饰品或金属物品。否则,检查时可能影响磁场的均匀性,造成图像的干扰,形成伪影,不利于病灶的显示;而且由于强磁场的作用,金属物品可能被吸进核磁共振机,从而对非常昂贵的核磁共振机造成破坏;另外,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等物品也可能会遭到强磁场的破坏,而造成个人财物不必要的损失。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许多骨科内固定物,特别是脊柱的内固定物,开始用钛合金或钛金属制成。由于钛金属不受磁场的吸引,在磁场中不会移动。因此体内有钛金属内固定物的病人,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是安全的;而且钛金属也不会对核磁共振的图像产生干扰。这对于患有脊柱疾病并且需要接受脊柱内固定手术的病人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钛合金和钛金属制成的内固定物价格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推广应用。
MRI检查适应症
1、神经系统病变:脑梗塞、脑肿瘤、炎症、变性病、先天畸形、外伤等,为应用最早的人体系统,目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准确、及时,可发现早期病变。
2、心血管系统:可用于心脏病、心肌病、心包肿瘤、心包积液以及附壁血栓、内膜片的剥离等的诊断。
3、胸部病变:纵隔内的肿物、淋巴结以及胸膜病变等,可以显示肺内团块与较大气管和血管的关系等。
4、腹部器官: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内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腹膜后的病变。
5、盆腔脏器;子宫肌瘤、子宫其它肿瘤、卵巢肿瘤,盆腔内包块的定性定位,直肠、前列腺和膀胱的肿物等。
6、骨与关节:骨内感染、肿瘤、外伤的诊断与病变范围,尤其对一些细微的改变如骨挫伤等有较大价值,关节内软骨、韧带、半月板、滑膜、滑液囊等病变及骨髓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
7、全身软组织病变:无论来源于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结缔组织的肿瘤、感染、变性病变等,皆可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定性的诊断。
MRI(Matz's Ruby Interpreter)
标准的Ruby实现,标准的Ruby解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