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椎柱 脊椎骨 脊椎的概念
脊椎动物(Vertebrata )
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动物的总称。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形态结构彼此悬殊,生活方式千差万别。除具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外,其他特征还有:①出现明显的头部,中枢神经系统成管状,前端扩大为脑,其后方分化出脊髓。②大多数种类的脊索只见于发育早期(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例外),以后即为由单个的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③原生水生动物用鳃呼吸,次生水生动物和陆栖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呼吸。④除圆口纲外,都具备上、下颌。⑤循环系统较完善,出现能收缩的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⑥用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简单的肾管,提高排泄机能,由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量废物能更有效地排出体外。⑦除圆口纲外,水生动物具偶鳍,陆生动物具成对的附肢。该亚门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各纲的特征虽然有显著差别,但组成躯体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基本一致。
脊椎动物 盾皮类是戴盔披甲的鱼类,它们是甲胄和化石无合类不同,是由覆盖头部的头甲和包裹躯干的躯甲两个单元组成,展出的东生清鳞鱼就是很好的例子,盾皮类是一支古老的有合脊椎动物,和其它鱼类及高等脊椎动物一样,最前面的鳃弓发展成摄取食物的合,合上装备了牙齿。合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中的一次重大革命,无合类只能被动地过滤水中的细小有机体,而有合类可用合主动摄取食物。盾皮类是一个种类繁纷的家族,在泥盆纪为其全盛时期,但随着泥盆纪的结束而趋于消亡。展出的云南鱼、武定鱼、般溪鱼,是部份不同种类的盾皮类的头甲。
鱼类中获得最大成功的要属硬骨鱼和软骨鱼类,二者在泥盆纪时虽在种类和数量上还远不能与无颌类的盾皮类匹比,在随后的时间里它们欲日益繁盛,现生的鱼类都属于这两类。
硬骨鱼类的一支,称为肉鳍类,包括终鳍类的肺鱼,因为它们的鳍具有发达的肉质柄,柄 内的骨骼和高等脊椎动物的四肢骨相似,所以科学家们相信它们中的一支是四足脊椎动物的祖先,在泥盆纪晚期发展出两栖类。因此早期终鳍鱼类特别受到古生物学家的青睐。发现于中国云南早泥盆世的著名的扬氏先驱鱼乃是当前所知最早的终鳍类代表。肉鳍类在中晚泥盆世甚是繁盛,以后逐渐衰落,现在残存的仅有南美洲肺鱼、澳洲肺鱼和极为罕见的终鳍类拉蒂曼鱼。
另一支硬骨鱼类在古生代时身体都覆盖厚重的菱形鳞片,因为鳞片表面敷以发亮的名为硬质的物质,所以它们被称为硬鳞鱼类。像吐鲁番鳕、长兴鱼、重庆鱼、中华弓鳍鱼都是这类的代表。至中生代后期,硬鳞鱼类日趋衰落,现在还生存的硬鳞鱼极为稀少,生活在中国长江的中华鲟堪你硬鳞鱼类中的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下,到中生代后期硬鳞鱼逐渐被它们的后裔真骨鱼取代。真骨鱼类的鳞片由于硬质退化只保留骨质基屑,因此薄而富有韧性,既不失去鳞片保护作用,又拥脱了硬鳞的沉重负担,增加了灵活性。所以从中生代后期至今,真骨鱼类的进化中不断完善自己,长盛不衰,由海洋到江湖河流无处不在,成为世界上最宠大的脊椎动物。展现中的狼鳍鱼和昆都伦鱼都是原始的真骨鱼类代表。
软骨鱼类除了覆盖身体的细小盾鳞,所有骨胳都是由软骨组成,从不骨化。现海洋中的各种鲨鱼和银鲛,就是这类鱼的代表。软骨鱼类从泥盆纪出现至今,在数量上一直没有大起大落,只有少数种类在古生代后期至中生代早期曾入侵到淡水中。软骨鱼类局限于海洋。软骨鱼类所以能够一直延续下来,是得益于它们是个内受精和富含蛋黄的卵,这是繁衍后代的有力保证。因为软骨鱼类骨骼为软骨性,在化石中不易保存,所以常见的化石是牙齿和鳞片。展出的中华旋齿鲨,乃是其齿旋的一部份,这类牙齿旋的一部份,这类牙齿在西藏珠峰也有发现。
脊椎动物起源可能分五步
王百战 高立勋
2003年2月28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舒德干等研究者与英、日等国学者合作完成的重要成果《云南虫类的一个新种及其对后口动物演化的重要意义》。该成果的发布,标志着脊椎动物实证起源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重要进展。
高阶元生物类别的起源历来是进化生命科学的核心命题。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谱系总根底起源,涉及到脊椎动物两大类群间的演化关系,因而不仅是学术界长期探索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大众普遍关注的一个科学热点。现代动物学从各个不同层次进行探索,近年来取得了较为广泛认同的脊椎动物起源分“四步走”的假说。该假说认为,在动物演化大树的两大基本分支谱系中,位于后口动物谱系顶端的脊椎动物与原口动物谱系没有直接联系,它根植于后口动物脊椎系的演化轮廓是:从现在最低等的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为始点,先后经由仅在尾部具有脊索的尾索动物和脊索纵贯全身的头索动物,最后通过脊椎和头部构造的出现,诞生出该谱系的终端产物脊椎动物。然而学术界的共识是,这一基于现代动物学信息间接推测出来的假说到底是否可靠,还必须得到真实历史资料的检验、修正和补充。
要在古生物学上进行有效的脊椎动物起源研究,应该以现代动物学信息为重要线索,在尽可能靠近脊椎动物起源的“源头”时段探寻时做好两件工作:首先是力求发现最古老、最原始的脊椎动物,接着便是以这些脊椎动物始祖为起点,向前逐步追溯它们在无脊椎后口动物中的完善的祖先序列。我国保存了五亿三千万年前的众多精美后口动物软躯体构造化石的澄江化石库,恰好靠近这样的“源头”。为中国学者揭开这一谜团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1999年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发现被英国《自然》杂志评论为“逮住第一鱼”,为难题的破解投进了一缕曙光。2003年初,舒德干等人再度在《自然》杂志著文,他们通过对数百枚海口鱼标本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它们一方面已经开始演化出原始脊椎骨和眼睛等重要头部感官,另一方面却仍保留着无头类的原始性器官,从而证实了它们不仅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而且还属于地球上一类最原始的脊椎动物。早期后口动物的系列性发现,不仅与现代动物学关于脊椎动物起源分“四步走”假说相一致,更重要的是添加了比这“四步走”更为原始的“第一步”,从而首次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至少分“五步走”的新假说。这些始见于澄江化石库地层最底部的“第一步”动物群古虫类和云南虫类,是一些创生出咽腔型鳃系统的原始分节后口动物,极可能代表着学术界期盼已久的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分节的共同祖先与由于躯体特化而丧失分节性的后口动物(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十分有趣的是,尽管它们由于咽鳃的出现而引发了动物体在取食、呼吸等新陈代谢方式的重大革新而成为真正的后口动物,但其躯体却仍保留着其祖先的分节性特征。舒德干解释说:“实际上,既出现创新特征又继承祖先某些原始性状的镶嵌演化是生物界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
在这分“五步走”的演化系列中,“第一步”的动物类群十分奇特:对1400多枚海口虫标本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们不仅缺少脊索构造,而且在皮肤、肌肉、呼吸、循环、神经等器官系统上与脊索动物存在着根本区别;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其由6对外鳃组成的呼吸系统,这与较为高等的后口动物的内鳃迥然有别。海口虫与同处“第一步”的古虫动物门在躯体构型上却相当一致:两者皆明显分节,而且躯体也都呈独特的“双重二分型”,即身体沿纵轴分为前体和后体两大部分,而前体又被一个能自由扩张的“中带”构造分为背、腹两个单元。所不同的是,海口虫兼具背神经索和腹神经索,这显示出它比古虫动物门稍略进步些,从而更靠近“第二步”中的半索动物。
舒德干指出,尽管我们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但这仍只给出了一个演化轮廓,在其相邻演化步骤之间仍缺乏中间环节的证据。
分类
动物界: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 多孔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爬行纲
喙头目(楔齿蜥)、龟鳖目(龟)、有鳞目(蜥蜴)和鳄
鱼纲
板鳃亚纲(Elasmobranchii);鳃裂5对,鳃间隔宽大,板状,如各种鲨、鳐。
全头亚纲(Holocephali):头大而侧扁,鳃裂4对,上颌骨与脑颅愈合,故称全头类,如我国产的黑线银鲛(Chimaeraphantasma)。
二、硬骨鱼系(Osteichthyes)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骨鳞,少数种类为硬鳞或无鳞。口位于头部前端,有骨质鳃盖,肠内常无螺旋瓣,多数有鳔。一般体外受精,卵生。海淡水均产,常分三个亚纲:
肺鱼亚纲(Dipnoi)具有内鼻孔,除用鳃呼吸外,还能以鳔代替肺呼吸。现存的种类全世界仅三属,如分布南美洲、非洲和澳洲的肺鱼。
总鳍亚纲(Crossopterygii):偶鳍为带鳞的肉叶,内部骨骼的排列与陆生脊椎动物肢骨的排列极为近似,是动物界“活化石”之一,如矛尾鱼(Latimeriachalumnae)。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占现代鱼类的90%以上,骨骼系统几乎全由硬骨组成,鳍条呈辐射状,无内鼻孔,体被圆鳞或栉鳞。现将我国重要经济鱼类及名贵珍稀鱼类所属的目,简介如下: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吻长,口在吻的腹面,体表棵露或覆有5行纵列的硬鳞(硬甲),骨骼大多为软骨,因而又称软骨硬鳞鱼。本目都是名贵珍稀鱼类,因当前数量稀少,已列为保护对象。例如,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水域,近年来四川省试验拴养和人工催产获得成功,为驯化定居,扩大养殖对象作了良好的准备。此外,还有分布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白鲟(Psephurusgladius)以及黑龙江流域的史氏鲟(A.schrenski)等。
鲱形目(Cluupeiformes):头骨骨化不完全,尚保留软骨,背鳍无硬棘,鳍条柔软分节,所以也称软鳍类;因所有的椎骨构造都相同,故又称等椎类,鳔管发达,体被圆鳞,如鲥鱼(Hilsareeuesii)、鲱鱼(Clupeapallasi)、鲚(Coiliomystus)、大银鱼(Prootosalanxhyalocranius)、大麻哈鱼(Oncorhynchusketa)等,均为名贵鱼类。
鳗鲡目(Aaguilliformes):体呈棍棒形,体前部圆而后部侧扁,一般无腹鳍,背、臀、尾三鳍完全相连。鳞小或无,如鳗鲡(Anguillajaponica)。鳗鲡为降河洄游性鱼类,在淡水中生长,入海产卵,是一种食用价值较高的经济鱼类,在我国和日本成为养殖对象。
鲤形目(Cypriniformes):为鱼纲中第二大目,具有韦伯氏器(为内耳与鳔连系的一种器官),有鳔管,体被圆鳞或裸露,如青鱼(Mglopharyngodonpiceus)草鱼(鲩)(Cten-opharyngodonidellus)、鲢(Hypophthalmic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等四大家鱼,此外还有鲤鱼(Cyprinuscarpio)、鲫鱼、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等都是淡水养殖中常见的鱼类。
鲈形目(Percifofmes):为鱼纲中最大的一个目,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通常有两个背鳍,多数被栉鳞,无鳔管。我国海产食用鱼类多属本目,如大黄(花)鱼(Pseudosciaenacrocea)、小黄(花)鱼(P.polyctis)、带鱼(Trichiurushaumela),连同软体动物中的乌贼合称“四大海产”。其他还有鲈鱼(Lateolabraxjaponicus)、鳜鱼(Sinipercachuatsi)(淡水产)。鲐鱼(Pneumatophorusjaponicus)、银鲳(Stromateoidesargenters)以及引入的尼罗罗非鱼(Tilapianilotica)等。
此外,常见的经济鱼类还有:鳢形目(Ophiocephaliformes)的乌鳢(Ophiocephalusargus)、合鳃目(Symbranchiformes)的黄鳝(Monopterusalbus)、鲽形目(Pleuroecti-formes)的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的虫纹东方鲀(Fnguvermicularis)等。
两栖纲
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或称裸蛇目(Gymnophiona),为原始的,同时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特化的构造是和它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及带骨。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于粘液腺。眼睛退化,隐于皮下,实际上是盲目的,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一能收缩的触角,可以收缩进一特殊的凹陷内,很敏感,有助于钻穴活动。听觉器官中没有鼓膜,听神经退化。嗅觉发达。体内受精,雄性的泄殖腔能向外突出,起着交配器的作用,能将精液输入雌体内。脊椎骨的数目很多,蚓螈多达250块。
无足类除具有上述的特化性特征外,还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如蚓螈(Caecilia)有退化的骨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外表并不显露,这代表着古代坚头类体表鳞甲的遗迹。现代的有尾类和无尾类体表光滑无鳞,只有无足类尚保存着这种种承前的原始性特征。此外,椎骨为双凹型,无胸骨,心房间隔发育不完全,头骨膜原骨非常发达和坚头类有相似之处,这些特征皆反映出其原始性。
本目多数种类终生栖于水中,也有些种类变态后离水而栖于湿地。体长形,多数具四肢,少数种类仅具前肢。尾很发达,且终生存在。有些种类身体两侧具明显的侧线。皮肤裸露无鳞片,富于皮肤腺。水栖的种类眼睛小,无活动的眼睑。脊椎骨的数目很多,有些种类脊椎骨多达100块。椎体为双凹型或后凹型,躯椎具不发达的肋骨。有些种类尚没有荐椎的分化。腰带连接脊柱的部位尚不固定,如泥螈(Necturus)的腰带有些连在第18椎骨上,有些连在第19或第20椎骨上,甚至一侧连第18,另一侧连第19椎骨上。这说明后肢支持身体的能力较弱。肩带与腰带大部分仍为软骨,肩带完全缺少膜原骨,锁骨也不存在。有尾类中有些种类,如洞螈(Proteus)、三指螈(Amphiuma)等,不具胸骨;有些种类虽具胸骨,但仅是一块简单的软骨板(如蝾螈),或仅是在肩带区肌隔上一些零散的软骨化中心。前肢的桡骨与尺骨,后肢的胫骨与腓骨分离,都不象青蛙那样愈合成桡尺骨与胫腓骨。
多数有尾类幼时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也有些种类终生具鳃,肺很不发达或无肺,而皮肤呼吸和口咽腔呼吸却占有重要地位。循环系统比较原始,无肺的低级有尾类,心房尚未分隔,多数有尾类的心房间隔不完整,在间隔上有些穿孔,使左右心房相通。心室中无海绵状的肌肉网柱,动脉圆锥中也无螺旋瓣。不少有尾类和无尾类的蝌蚪一样,保存着4对动脉弓,相当于胚胎期的第III、IV、V、VI对动脉弓。在静脉系统中,既有后腔静脉,又终生保留着后主静脉,显示了比无尾类更为原始的性质。
无尾目是现存两栖类中结构最高级、种类最多且分布最广的一类。体形宽短。具发达的四肢,后肢特别强大,适于跳跃。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富于粘液腺,有些种类具有发达的毒腺。具可活动的下眼睑及瞬膜。鼓膜明显,鼓室发达。椎体前凹型、后凹型或参差型。一般不具肋骨。头骨的额骨和顶骨愈合成额顶骨。肩带分为弧胸型和固胸型两种类型。具锁骨和胸骨。桡骨与尺骨愈合成桡尺骨,胫骨与腓骨愈合成胫腓骨。成体以肺呼吸,绝无外鳃或鳃裂。成体一般营水陆两栖生活,但生殖时必须回到水中。雄性大多具声囊,不具交配器,通常为体外受精。幼体称蝌蚪。蝌蚪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都和鱼近似,仍以鳃呼吸,以鳍游泳。蝌蚪经变态后转变为陆生类型的成体。
无尾两栖类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肩带类型、椎体类型以及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声囊、舌、牙齿、指趾末端、皮肤光滑或粗糙、皮肤褶以及身体颜色等。
本目在全世界有16科167属2600余种,我国有7科23属172种,约占世界种类的6%。
编辑本段概念
脊椎动物依次 顺序为:鱼类——两牺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两牺类:
有尾无四肢,幼体用腮呼吸,生活在水中。它们成体生活在陆地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在水中时,可以用皮肤呼吸。卵生动物,体温不恒定。
常见动物:蛙,蝾螈,大鲵(娃娃鱼)等
爬行类:
皮肤表面有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卵生动物,陆地生活,体温不恒定。
常见动物:陆龟,变色龙,鳄鱼等
鸟类:
体形特点: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体温恒定,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卵生动物
有喙无齿,身体表面有羽毛,用肺呼吸,大都能够飞翔。
常见动物:鸭子,家鸽,鹅,鹦鹉等
哺乳动物:
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用肺呼吸。
蝙蝠 是 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飞翔的动物。
哺乳动物是所有的动物中最高级的动物。
最早的哺乳动物大约出现在2亿年前,目前它们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
2、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驼背啊?
通过专业检查,观察后背的脊柱有无侧弯,可以拍胸椎正侧位片识别。
驼背的鉴别诊断:
1、活动性驼背。
姿势性驼背,由于姿势不良引起,多见于青少年;麻痹性驼背,由于某种疾病使躯干肌无力而致驼背;代偿性驼背,常继发于腰椎的过度前凸,这些驼背的特点是背部较柔软,通过活动可以纠正畸形,X射线无骨骺的改变。
2、固定性驼背。
强直性脊柱炎与Scheuermann病的最大区别在于强直和畸形不仅在胸椎,而且波及整个脊柱,同时伴有化验室检查的改变,脊柱结核后期和脊椎骨折也可引起驼背,X射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2)脊柱骨化中心发育扩展资料:
预防驼背的方法:
1、养成良好的操作电脑的习惯。
对于电脑一族们来说,不正确的坐姿往往会导致驼背的形成。在平时使用电脑时,除了要与电脑保护合适的距离外,电脑屏幕与眼睛之间应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尤其是眼睛近视的,更需要保持正确的坐姿,最后佩戴眼镜在电脑跟前操作。
2、保持正确的行走姿势。
养成良好的“站”、“立”和“行走”的习惯,无论在“站”还是“行走”时,都要保持挺胸、自信的姿态,这样就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同时站立行走的动作及姿势对脊柱的正确使用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3、戒除弯腰驼背的恶习,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
当坐着不舒服时,可采用恰当的坐垫来辅助修正坐姿。尤其是伏案写作时,要保持良好的坐姿。并且每过一个小时左右,就应该放下笔离开座椅,活动一下身体,前后扭扭腰背,让身体得到放松。
参考资料:
网络-驼背
3、婴幼儿的骨骼发育过程
宝宝骨骼发育过程
1)头颅骨发育:根据头围大小、前、后囟及骨缝闭合情况,来衡量颅骨的发育。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前囟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在出生时约1.5~2cm,6个月变小,1~1.5岁时闭合。后囟: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很小或已闭合,至迟于生后6-8周闭合。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于3-4个月时闭合。
2)脊柱的发育: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出生后第一年脊柱增长较下肢快,1岁以后则落后于下肢的增长。如宝宝3个月会抬头,脊柱形成第一个弯曲(颈前凸);6个月会坐,脊柱形成第二个弯曲(胸后凸);1岁会走,脊柱形成第三个弯曲(腰前凸)。至6-7岁时韧带发育后,这些弯曲才固定。坐、立、行姿势不正及骨骼病变可引起脊柱发育异常或造成畸形。
3)骨化中心的发育:一般摄左手X线片了解腕部骨化中心情况以了解骨骼发育情况:正常婴儿在出生4-6个月出现2个骨化中心(头骨及钩骨),3岁时出现4个骨化中心(三角骨、下桡骨骺);6岁时7个(月骨、大、小多角骨);8岁时9个(舟骨,下尺骨骺);10岁时出齐10个(豆状骨)。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加1.患呆小病、生长激素缺乏症、肾小管酸中毒等时骨龄明显落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中枢性性早熟时骨骼发育过快,出现早熟。
4、先天性蝴蝶椎是怎么回事?
属于先来天性椎体畸形。
先自天性椎体畸形系胚胎发育过程中椎体分节不全或形成不全所引起,可分为分节不良型、形成障碍型、混合型。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果椎体两侧成对骨化中心未能正常融合,则可形成半椎体、椎体纵裂和蝴蝶椎等椎体畸形。在椎体畸形中以半椎体占多数,而先天性脊柱侧凸中多数由半椎体所引起。脊柱畸形的发展,因椎体病变不同,畸形发育程度也不尽相同。
轻度畸形者可佩戴支具,并加强背部肌肉锻炼。拍摄牵引状态下及自然状态下X线片,可测出脊柱弯曲柔软度。穿支具期间应记录原始弯及代偿弯的角度,以便监测其发展情况。如支具固定期间,弯曲度明显加重,则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弯曲度超过50°者,最好不采用支具固定。
5、腰脊椎隐裂是怎么造成的
骶1隐裂是指腰骶部有两个骨化中心,在停止发育之前未完全骨化成功。
造成骶1隐裂原因有很多,除了脊柱原因引起的腰痛外 ,有些非脊柱因素导致的疾病也可伴有腰痛 ,临床上把一些医学检查上如X光检测都没有异常表现的腰痛称为功能性腰痛。最常见的是腰肌劳损。孕期最根本的改变是身体变形,随着胎儿的发育增大,人体重心逐渐前移,骨盆逐渐前倾,于是就形成了弓腰塌胯撅臀的孕妇体态。由于腰椎的前凸,受力自然会集中到腰椎的后侧,造成慢性损伤而造成腰痛。
6、人体的脊柱,股骨和上肢骨都属于骨骼
一 脊柱结构
脊柱为人体的中轴,强壮而又柔韧,支持头和躯干,保持其直立,并能使上身弯曲和旋转。它由 7 节颈椎、 12 节胸椎、 5 节腰椎及骶椎和尾椎组成。有颈、胸、腰、骶 4 个生理弯曲,使脊柱有类似弹簧的缓冲震荡能力。椎体之间有椎间盘,它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可吸收震荡,增加脊柱的灵活性。各个椎体由关节和韧带等紧密连接而成。整个脊柱起着支持体重,传递
重力,保护脊髓、脊神经根及其血管的作用,并参与构成胸腔、腹腔和盆腔,也是某些骨骼的起止点,可见脊柱对人体的重要性。
二、 椎间盘
我们所说的椎间盘( intervertebral disc ) , 是指两椎体之间的组织结构而言。人体除颈 1~2 之间及骶椎外,其他椎体之间包括腰 5 骶 1 之间均有这种结构,整个脊柱共有 23 个椎间盘,占整个脊柱全长的 32.1% 。椎间盘在横断面上与其所连接的椎体形态一致,由于各部位脊柱生理要求不同,椎间盘的厚度也不同,凡是在运动较多的部位,椎间盘较厚。其中以腰椎最厚,胸椎最薄。那么椎间盘的结构又是如何呢?椎间盘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有椎体软骨板、髓核、纤维环。髓核是一个半流动状物质,被纤维环在四周包围,上方及下方为软骨板,髓核被紧紧地包围在其中,无上下活动的余地,只有前后移动的范围。
(1)软骨板
每个椎体上下面都是由软骨覆盖,软骨板实际上是椎体的组成部分,由透明软骨组成。由于其生理解剖与髓核及纤维环关系密切,所以把它作为椎间盘的组成部分。在椎间隙与上下面紧密相连,其周围与纤维环相连,防止髓核突入椎体内。在椎体发育过程中,椎体上下面各有一次级骨化中心,其周围虽有成骨形成骶环,但中心仍一直保留为软骨。 5 岁以前,椎体上下的骨骶和骨体相融合。椎体上下透明软骨有承受压力、保护椎体的作用。同时透明软骨可视为半渗透膜,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水可以扩散至椎间盘。另外椎间盘突出物虽然绝大部分指的是髓核及纤维环的突出,但临床上也见到为数不多的软骨板撕脱,随同纤维环,髓核一起突出。软骨板可以因为发育上的不足,后天外伤与变性,而使髓核突向椎体,形成临床上所说的许莫氏结节。所以通常将软骨板也看作为椎间盘的组成部分。总起来说,软骨板有三个作用,即有骨骺生长作用,保护髓核作用,以及防止水分丢失作用。
(2)纤维环
纷纷环是椎间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致密的纤维组织和纤维软骨组成,围绕上下软骨板的边缘并和上下椎体紧密连在一起,环包围髓核,使髓核位于一个密闭的舱内,防止髓核向周围突出。可以承受身体的很大压力,并起着缓冲作用。所谓椎间盘突出即纤维环破裂,髓核从中突出,可以理解为“馅饼”周围的“饼皮”破了,“馅饼”漏了“馅”。
(3)髓核
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可随外界压力而改变其位置和形状。髓核大部分为水分,其含水量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纤维环和软骨板将髓核固定,使整个椎间盘似一个水袋,髓核在其中滚动,将所受压力均匀地传递纤维环和椎体软骨板。椎间盘的弹性和张力与其含水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当含水量减少时,其弹性和张力均减退。含水量减少时压力解除后,水又进入,体积增大,弹性和张力增高。髓核由于体重、肌肉和韧带张力影响会产生强大的反抗性弹力,吸收脊柱的震荡,髓核反抗性弹力过强,会冲破纤维环而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形成临床上的椎间盘突出症。
三、椎管
椎管是由各椎骨之椎孔叠加而成,其前臂为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构成,两侧为椎骨之椎弓根和相邻椎骨上、下切迹围成的椎间孔。后方为椎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组成。在椎管骶段由 5 个骶椎的椎孔愈合而成,其结构与上方不同,均为骨质。椎管各段由于椎骨椎孔的大小不一,故椎管的大小也不同。椎管在颈、腰段较宽阔,胸段较小,骶段呈扁三角形。椎管内有脊髓及其被膜,脊髓发出的神经根从椎间孔穿出。在椎管与脊髓被膜间有脂肪组织和静脉丛。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椎管狭窄时,可压迫脊髓、神经根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