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脊柱不稳定骨折,若没有其他神经脊髓压迫症状,建议绝对卧床,必要时手术治疗
2、脊椎一二节轻度压缩性骨折并未伤害神经算几级伤残?
依据《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参考下列条款:
九级条款系列:
12)脊椎压缩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减少小于1/2者;
八级条款系列:
13)脊椎压缩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减少1/2以上者或脊柱不稳定性骨折;
两节脊柱同时压缩骨折,不符合同级晋升原则。
3、腰椎不稳可以治好吗?会不会有后遗症?
你好腰椎骨折手术后的几十年会出现后遗症吗?回答者:方占和你好一般是不会出现后遗症的,主要是以后注意保护腰部防止在受外力导致骨折,不会影响生育的腰椎盘膨出能完全治愈吗?不留后遗症回答者:魏建林你好,一般手术是可以完全治愈的,祝早日康复。腰椎术后脑脊液漏引起头晕呕吐后遗症回答者:zhuomuniao2008建议硬膜外强注入等量盐水,增加颅内压,患者平卧观察病情,可以脑外科就诊。腰椎不稳回答者:姚宇军腰椎不稳可以导致,同时要排除腰椎小关节紊乱,或腰肌劳损。针灸按摩理疗,按摩效果很好。芬必得口服止痛。祝心情快乐腰椎不稳的治疗方法回答者:刘明一是通过针灸,按摩,膏药等等缓解疼痛症状,二是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增加脊柱稳定性腰椎不稳症,请问能治疗吗?回答者:shuankk不要长期保持一种姿势,另外疼痛芬必得即可缓解,配合用维生素B1B12肌注营养神经,配合腰部炒大盐热敷,也可以用神灯照射局部,一般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自行恢复,平时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很关键,避免受潮,若涉水、淋雨或身劳汗出后即应换衣擦身,腰痛的护理,可作自我按摩,活动腰部,勤洗澡或用热水洗澡。下腰椎不稳症有什么检查方法?应怎么检查?回答者:qiyuk找到有关下腰椎不稳症检查的一些资料,详细如下: X线检查对于腰椎不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以动力性摄片更具价值,可早于MRI检查发现椎节不稳。常规摄片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常规腰椎X线平片 (1)一般所见:在腰椎椎节不稳情况下,其主要表现为:小关节、棘突的不对称排列,小关节增生、肥大及半脱位等异常所见。 (2)牵引性骨刺(traction spur):此种骨刺一般多位于椎体前方或侧方,呈水平方向突起,基底部距椎间盘外缘约1mm。这是由于,腰椎不稳时相邻椎体出现异常活动,使椎间盘纤维环的外层纤维受到牵张性劳损所致。其临床意义也不同于常见的爪形骨刺。小的牵张性骨刺意味着有腰椎不稳存在,而大的牵张性骨刺仅提示该节段曾经有过不稳。当腰椎重新获得稳定后,牵张性骨刺可逐渐消失(图2)。 (3)椎间隙狭窄:椎间隙狭窄是腰椎疾患中常见的一种征象,是髓核脱位、移位及整个椎间盘退变的间接依据。小关节的改变常与椎间隙狭窄同时存在,因为椎间隙狭窄使小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受到损伤和产生疼痛。 2.动力性摄片 (1)概述:相邻椎体间的相对移位异常增加,是腰椎不稳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腰椎不稳的实质所在。临床上对于怀疑有腰椎不稳症的患者,医生总希望藉X线检查来发现腰椎不稳的可靠证据。但一般腰椎X线平片是在患者不做伸屈活动时的直立位拍摄的。由于骶棘肌的紧张及运动节段的静止,退变节段椎体间后缘相互位置的变化很难表现出来,此时需采用腰椎完全屈曲和伸展时的动力学观察。动力性X线摄影及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有助于腰椎不稳的诊断。 (2)摄片方法:首先在腰椎X片上确认Luscka关节的遗迹(图3)。在正常运动节段上,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在活动时是保持不变的(图4);而当运动节段不稳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图5)。其次,需要有一个适当高度和长度的拱型架,患者俯卧或仰卧于其上面,病变间隙置于最高点,使腰肌在完全松弛的情况下能达到完全屈曲和完全伸展的目的。在拱型架上摄腰椎动力片时,由于髂骨与骶骨相重叠,故需控制好摄片条件。一般来说,球管中心作水平测向,对准拱形支架最高点射入暗匣中心,投照距离为100cm,曝光条件为95kV,200ms。 (3)移位值的测量和计算:在X线片上找出椎体间相互位置关系异常的节段,在下一椎体上,做后上缘和后下缘的连线A,再通过上一椎体的后上缘做A的平行线C。测量直线A、C之间的垂直距离,后移用RO表示,前移用AO表示,并测量上一椎体的矢状径W。移位值=RO(或AO)/W×100%,当仰卧位移位值9%,或俯卧位移位值6%时,可以辅助临床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图6,7)。 当腰椎完全屈曲时,如果病变运动节段的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破裂,上一椎体向前滑移,一般说明椎间盘只有轻度的退变;当腰椎完全伸展时,如果病变运动节段的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破裂,上一椎体向后滑移,一般说明椎间盘有中度或严重的退变。Adams等提出“优势损伤”的概念。他们认为,腰椎完全屈曲时,棘间和棘上韧带有最高的紧张度,而腰椎完全伸展时,前纵韧带有最高的紧张度。因此,当椎间盘发生中度以上退变时,前制约因素前纵韧带松弛。如果此时使腰椎完全伸展,那么已经松弛的前纵韧带就无力限制运动节段的后移,也即前制约因素的优势损伤。 3.CT和MRI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1)概述:椎体的不稳可导致小关节的过度运动,久之可产生小关节的磨损和反应性骨增生,最后发生骨性关节炎,既降低了制约椎体前屈的功能,又加重了椎体的不稳。X线平片能清楚地显示不稳节段移位的程度,还可显示大部分病例的小关节是否对称,有无增生肥大,间隙是否狭窄,以及是否有骨刺或骨赘形成。但由于骨结构的重叠,其他病理征象在X线平片上常显示不清,因此CT及MR检查将发挥作用。 (2)CT检查的诊断意义:X线平片只能反映所查部位的二维结构,而CT检查能更详细地显示X线平片所见到的退变征象外,还可清楚地显示一些与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压迫有关的改变,包括关节囊钙化、黄韧带肥厚、神经根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椎管变形或狭窄等,这些征象有助于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X线征象不符的问题。在创伤性腰椎不稳的诊断方面,CT检查能发挥更优越的作用。因为,CT检查不但能显示椎旁血肿,而且能显示后部结构的损伤,还可以检查出微小的骨结构排列紊乱和小关节交锁。 (3)MRI检查的作用:临床观察表明:MRI检查在用于分析脊柱稳定性时既有X线平片与CT检查的优越性,又能直观地发现脊髓的改变。CT检查对脊柱成角、椎体滑脱等直接征象的显示较为困难,因此有时CT检查在诊断腰椎不稳时也不可靠。MRI检查多方位成像和直接显示脊髓的优点,使它在评价脊柱不稳时有特殊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椎体滑脱的诊断和分度。 ②了解椎管是否狭窄及其程度。 ③了解腰椎是否有侧凸、成角及其方向。 ④显示椎间盘、椎间关节退变的程度和范围。 ⑤显示脊髓有无受损及其性质和范围。 ⑥可显示影响脊柱稳定性的脊柱周围软组织,必要时可同时进行脊柱动力位成像。
4、脊柱不稳练瑜伽那些动作
所有站立的姿势,全蝗虫式,弓式,上犬式,骆驼式,眼镜蛇伸展,背部伸展,圣哲玛里琪1,2,3式,等等····
5、颈椎不稳诊断依据
由于颈椎不稳常存在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且与其他颈椎疾 病同时存在,即颈椎不稳常是颈椎疾病病理过程的—个重要阶段, 其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且多无特殊性,物理检査往往难以发现颈椎 的异常活动,因此需借助x线片检査确诊。
X线片检査,尤其是颈椎动力位片,不仅可以发现椎体间相对位移的异常增大和脊柱异常活动,而且可对颈椎不稳的程度做出 定量评定,因此是诊断颈椎不稳症的主要手段和依据。
6、腰椎不稳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如何缓解和预防?
编辑汇编 X线检查对于腰椎不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以动力性摄片更具价值,可早于MRI检查发现椎节不稳。常规摄片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常规腰椎X线平片 (1)一般所见:在腰椎椎节不稳情况下,其主要表现为:小关节、棘突的不对称排列,小关节增生、肥大及半脱位等异常所见。 (2)牵引性骨刺(traction spur):此种骨刺一般多位于椎体前方或侧方,呈水平方向突起,基底部距椎间盘外缘约1mm。这是由于,腰椎不稳时相邻椎体出现异常活动,使椎间盘纤维环的外层纤维受到牵张性劳损所致。其临床意义也不同于常见的爪形骨刺。小的牵张性骨刺意味着有腰椎不稳存在,而大的牵张性骨刺仅提示该节段曾经有过不稳。当腰椎重新获得稳定后,牵张性骨刺可逐渐消失(图2)。 (3)椎间隙狭窄:椎间隙狭窄是腰椎疾患中常见的一种征象,是髓核脱位、移位及整个椎间盘退变的间接依据。小关节的改变常与椎间隙狭窄同时存在,因为椎间隙狭窄使小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受到损伤和产生疼痛。 2.动力性摄片 (1)概述:相邻椎体间的相对移位异常增加,是腰椎不稳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腰椎不稳的实质所在。临床上对于怀疑有腰椎不稳症的患者,医生总希望藉X线检查来发现腰椎不稳的可靠证据。但一般腰椎X线平片是在患者不做伸屈活动时的直立位拍摄的。由于骶棘肌的紧张及运动节段的静止,退变节段椎体间后缘相互位置的变化很难表现出来,此时需采用腰椎完全屈曲和伸展时的动力学观察。动力性X线摄影及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有助于腰椎不稳的诊断。 (2)摄片方法:首先在腰椎X片上确认Luscka关节的遗迹(图3)。在正常运动节段上,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在活动时是保持不变的(图4);而当运动节段不稳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图5)。其次,需要有一个适当高度和长度的拱型架,患者俯卧或仰卧于其上面,病变间隙置于最高点,使腰肌在完全松弛的情况下能达到完全屈曲和完全伸展的目的。在拱型架上摄腰椎动力片时,由于髂骨与骶骨相重叠,故需控制好摄片条件。一般来说,球管中心作水平测向,对准拱形支架最高点射入暗匣中心,投照距离为100cm,曝光条件为95kV,200ms。 (3)移位值的测量和计算:在X线片上找出椎体间相互位置关系异常的节段,在下一椎体上,做后上缘和后下缘的连线A,再通过上一椎体的后上缘做A的平行线C。测量直线A、C之间的垂直距离,后移用RO表示,前移用AO表示,并测量上一椎体的矢状径W。移位值=RO(或AO)/W×100%,当仰卧位移位值>9%,或俯卧位移位值>6%时,可以辅助临床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图6,7)。 当腰椎完全屈曲时,如果病变运动节段的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破裂,上一椎体向前滑移,一般说明椎间盘只有轻度的退变;当腰椎完全伸展时,如果病变运动节段的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破裂,上一椎体向后滑移,一般说明椎间盘有中度或严重的退变。Adams等提出“优势损伤”的概念。他们认为,腰椎完全屈曲时,棘间和棘上韧带有最高的紧张度,而腰椎完全伸展时,前纵韧带有最高的紧张度。因此,当椎间盘发生中度以上退变时,前制约因素——前纵韧带松弛。如果此时使腰椎完全伸展,那么已经松弛的前纵韧带就无力限制运动节段的后移,也即前制约因素的优势损伤。 3.CT和MRI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1)概述:椎体的不稳可导致小关节的过度运动,久之可产生小关节的磨损和反应性骨增生,最后发生骨性关节炎,既降低了制约椎体前屈的功能,又加重了椎体的不稳。X线平片能清楚地显示不稳节段移位的程度,还可显示大部分病例的小关节是否对称,有无增生肥大,间隙是否狭窄,以及是否有骨刺或骨赘形成。但由于骨结构的重叠,其他病理征象在X线平片上常显示不清,因此CT及MR检查将发挥作用。 (2)CT检查的诊断意义:X线平片只能反映所查部位的二维结构,而CT检查能更详细地显示X线平片所见到的退变征象外,还可清楚地显示一些与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压迫有关的改变,包括关节囊钙化、黄韧带肥厚、神经根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椎管变形或狭窄等,这些征象有助于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X线征象不符的问题。在创伤性腰椎不稳的诊断方面,CT检查能发挥更优越的作用。因为,CT检查不但能显示椎旁血肿,而且能显示后部结构的损伤,还可以检查出微小的骨结构排列紊乱和小关节交锁。 (3)MRI检查的作用:临床观察表明:MRI检查在用于分析脊柱稳定性时既有X线平片与CT检查的优越性,又能直观地发现脊髓的改变。CT检查对脊柱成角、椎体滑脱等直接征象的显示较为困难,因此有时CT检查在诊断腰椎不稳时也不可靠。MRI检查多方位成像和直接显示脊髓的优点,使它在评价脊柱不稳时有特殊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椎体滑脱的诊断和分度。 ②了解椎管是否狭窄及其程度。 ③了解腰椎是否有侧凸、成角及其方向。 ④显示椎间盘、椎间关节退变的程度和范围。 ⑤显示脊髓有无受损及其性质和范围。 ⑥可显示影响脊柱稳定性的脊柱周围软组织,必要时可同时进行脊柱动力位成像。 MRI片上既可用X线平片的标准,也可用Denis标准进行脊柱不稳的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将腰椎不稳症分为以下3个阶段:(1)早期退变期:即本病的开始阶段,以动力性不稳为主,故也叫功能障碍期。此时小关节囊稍许松弛,关节软骨可呈现早期纤维化改变。此时,如施加外力,可使椎体出现移位;但此期一般临床症状较轻,即使有急性症状发作也可很快恢复正常。(2)不稳定期:随着病变的加剧,促使小关节囊松弛度增加,关节软骨及椎间盘退变明显,并易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动力性摄片可见椎体异常移位。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在此阶段,不稳定节段最容易出现椎间盘突出。(3)畸形固定期:随着病变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小关节及椎间盘周围骨赘的形成而使脊柱运动节段重新获得稳定,此时出现较为固定的畸形。 腰椎不稳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我认为,保守治疗是治疗腰椎不稳的重要手段。首先,患者应注重腰背肌练功,运动应持之以恒;其次,患者应通过佩戴腰围制动,限制腰部异常活动;第三,肥胖患者应适当减肥,而太瘦的患者则应恢复标准体重,否则无法维持脊柱平衡,稳定腰椎;最后,患者还可以选择一些能调节腰椎稳定的理疗方法进行治疗。医生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方式。(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7、脊柱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脊柱的不稳定性:脊柱稳定系统受损可导致脊柱不稳定。脊柱不稳定意味着脊柱受很小的外部载荷(外力)和(或)内部载荷(应力) 作用时,椎体就会出现显著移位,并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
脊柱的不稳定性可以表现在俩个方面:
1)从力学角度看,脊柱不稳定是脊柱运动节段的机构刚度下降,活动度增加,活动度增加,与稳定的脊柱相比,在同样负荷作用下更容易发 生更大的位移。例如椎间盘突出导致颈腰椎椎节段的不稳定。X线片下在脊柱过伸时椎间移位的测量,大于3mm提示脊柱节段的不稳定。
2)从医学角度看,脊柱过度活动可以导致疼痛、潜在的脊柱变形和神 经组织受压损伤。前者是后者的脊柱,后者是前者的反映。
8、脊柱骨折如何诊治?
脊柱骨折十分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5%~ 6%,胸腰段脊柱骨折多见。脊柱骨折可以并发脊髓或马尾损伤,特别是颈椎骨折一脱位常合并有脊髓损伤,能严重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1)病因与分类
暴力是引起胸腰椎骨折的主要原因。
①胸腰椎骨折的分类。
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是脊柱前柱损伤的结果,这类骨折不损伤中柱,脊柱仍保持其稳定性。
稳定性爆破型骨折: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损伤的结果,脊柱的后柱不受影响,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稳定性,但破碎的椎体与椎间盘可以突出于椎管前方,损伤脊髓而产生症状。
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是前、中、后柱同时损伤的结果。由于脊柱不稳定,会出现创伤后脊柱后突和进行性神经症状。
Chance 骨折:为椎体水平撕裂损伤。这种骨折也是不稳定骨折,临床上比较少见。
屈曲—牵拉型损伤:屈曲轴在前纵韧带后方。前柱部分因压缩力量而损伤,而中、后柱则因牵拉的张力力量而损伤;中柱部分损伤造成后纵韧带断裂;后柱部分损伤表现为脊椎关节囊破裂、关节突脱位、半脱位或骨折。这类损伤往往是潜在的不稳定型骨折。
脊柱骨折—脱位:又称移动性损伤。椎管的对线对位已经完全被破坏,在损伤平面,脊椎沿横面产生移位。通常三柱均毁于剪力。
损伤平面通常通过椎间盘,因此脱位程度重于骨折。当关节突完全脱位时,下关节突移至下一节脊椎骨的上关节突前方,互相阻挡,称为关节突交锁。这类损伤极为严重,脊髓损伤难免,预后差。
②颈椎骨折的分类。
屈曲型损伤:是前柱压缩、后柱牵张的结果。临床上常见有:
前方半脱位(过屈型损伤),是脊椎后柱韧带破裂的结果,有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双侧椎间关节脱位,因过度屈曲使中后柱韧带破裂所致;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较为多见,常见于骨质疏松者。
垂直压缩所致的损伤。
第一颈椎双侧性前、后弓骨折:又称Jefferson 骨折。X 线上很难发现骨折线,CT 检查可清晰显示骨折部位、骨折块数量及移位情况,MRI 检查能显示脊髓受损情况。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爆破型骨折:为下颈椎椎体粉碎性骨折,多见于C5, C6 椎体,破碎的骨折片不同程度的凸向椎管内,因此瘫痪的发生率很高。
过伸损伤。
过伸性脱位:常见于高速驾驶汽车,因急刹车或撞车时,由于惯性作用使头部过度仰伸继而过度屈曲,使颈椎发生严重损伤。前纵韧带破裂,椎间盘水平状破裂,上一椎体前下缘撕脱骨折和后纵韧带断裂。这种病的特征性体征是额面部有外伤痕迹。
损伤性枢椎椎弓骨折:此型损伤的暴力来自于额部,使颈椎过度仰伸,在枢椎后半部形成强大的剪切力量,使枢椎的椎弓发生垂直状骨折。以往多见于被缢死者,故又称缢死者骨折。
机制不甚了解的骨折。齿状突骨折可分为3 种类型。第1 型,齿状突尖端撕脱骨折;第2 型,齿状突基部、枢椎体上方横行骨折;第3 型,枢椎体上部骨折,累及枢椎的上关节突,一侧或双侧性。
第l 型较为稳定,并发症少,预后较佳;第2 型多见,该处血供不佳,常发生骨不愈合,故需手术治疗;第3 型骨折稳定性好,血供亦良好,预后较好。
③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单纯压缩骨折,椎体压缩不超过原高度1/3 者和腰4 ~ 5 以上的单纯附件骨折,不易移位,为稳定型骨折。椎体压缩1/3 以上的单纯压缩骨折、粉碎压缩型骨折、骨折脱位、第1 颈椎前脱位或半脱位,以及腰4 ~ 5的椎板、关节突骨折,复位后容易再移位,为不稳定型骨折。
(2)临床表现
①有严重外伤史,如从高空落下,重物打击头部、颈、肩或背部,跳水受伤,塌方事故时被泥土、矿石掩埋等。
②胸腰椎损伤后,患者有局部疼痛,腰背部肌痉挛,不能起立,翻身困难,感觉腰部无力。由于腹膜后血肿对自主神经的刺激,肠蠕动减慢,常出现腹胀、腹痛、大便秘结等症状。
颈椎损伤时,有头、颈痛,不能活动,明显压痛,伤员常用两手扶住头部。检查脊柱时可发现位于中线的局部肿胀和明显的局部压痛;颈椎损伤时肿胀和后突畸形并不明显,但有明显压痛;胸、腰段损伤时常有后突畸形。
③ X 线表现X 线摄片检查对于明确诊断,确定损伤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以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以胸腰段椎骨骨折为例,X 线的表现是:在侧位片上,椎体前上部有楔形改变,或整个变扁。椎体前方边缘骨的连续性中断,或有碎骨片,粉碎压缩骨折时,椎体后部可向后方突出成弧形。合并脱位时,椎体间有前后脱位,关节突的关系有改变,或有关节突骨折。
在正位片上,可见椎体变扁,或一侧呈楔形,其两侧的骨连续性中断,或有侧方移位。也可有椎板、关节突、横突骨折等。
(3)急救处理①用木板或门板搬运。
②先使伤员两下肢伸直,两上肢也伸直放于身边。木板放在伤员一侧,2 ~ 3 人扶伤一员躯干,使成一体滚动,移至木板上。注意不要使躯干扭转。或三人用手同时将伤员平直托至木板上。禁用搂抱或一人抬头、一人抬足的方法,因这些方法将增加脊柱的弯曲,加重椎骨和脊柱的损伤。
③对颈椎损伤的伤员,要有专人托扶头部,沿纵轴向上略加牵引,使头、颈随躯干一同滚动。或由伤员自己双手托住头部,缓慢搬移,严禁随便强行搬动头部。睡到木板上后,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颈的两侧加以固定。
(4)脊柱骨折的治疗①胸腰椎骨折的治疗。
单纯性压缩骨折的治疗:椎体压缩不超过1/5 者,或老年体弱不能耐受复位及固定者可仰卧于硬板床上,骨折部位垫厚枕,使脊柱过伸,嘱3 日后开始腰背部肌锻炼。2 个月后骨折基本愈合,第3个月内可以下地稍许活动,仍以卧床休息为主。3 个月后逐渐增加下地活动时间。
椎体压缩高度超过1/5 的青少年或中年伤者,可用两桌法过仰复位。复位后在此位置应用过伸位石膏背心固定。石膏固定期间,鼓励患者下地活动,坚持每天做腰背肌功能锻炼。固定时间约3 个月。
也可采用双髁悬吊法复位。
爆破型骨折的治疗:对没有神经症状的爆破型骨折,经CT 证实没有骨块挤入椎管内者,可以采用双髁悬吊法复位。对有神经症状和有骨块挤入椎管内者,不宜复位。此类骨折宜经侧前方途径,去除椎管内的骨折片以及椎间盘组织,然后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必要时还可以置人前路内固定物。后柱有损伤者必要时还需作后路内固定术。
Chance 骨折:屈曲—牵拉型损伤及脊柱移动性骨折—脱位者,都需要做前后路复位及内固定器安装术。
②颈椎骨折的治疗。对颈椎半脱位的病例,在急诊时往往难以区别出是完全性撕裂或不完全性撕裂,为防治迟发的并发症,对这类隐匿型颈椎损伤应予以石膏颈围固定3 个月。对出现后期颈椎不稳定与畸形的病例可采用经前路或经后路的脊柱融合术。
对稳定型的颈椎骨折,轻度压缩者可采用颌枕带卧位牵引复位,牵引重量3kg。复位后应用头颈胸石膏固定3 个月。压缩明显的和有双侧椎间关节脱位的可以采用持续颅骨牵引复位再辅以头颈胸石膏固定。牵引重量3 ~ 5kg,必要时可增加至6 ~ 10kg。摄X 线证实复位后,可于牵引2 ~ 3 周后应用头颈胸石膏固定,固定时间约3个月。有四肢瘫痪及牵引失败者须行手术复位,必要时可以切去关节突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同时还须安装内固定物。
单侧小关节脱位者可以没有神经症状,特别是椎管偏大者,可以先应用持续骨牵引复位,牵引重量逐渐增加,从1.5kg 开始,最多不能超过10kg,牵引时间约8 小时。在牵引过程中不宜手法复位,以免加重神经症状。复位困难者以手术为宜,必要时可以切除上关节突,并加作颈椎融合术。
对爆破型骨折有神经症状者,原则上应该早期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前路手术,切除骨片、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
对过伸性损伤,大都采用非手术治疗。特别是损伤性枢椎椎弓骨折伴发神经症状者很少,没有移位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牵引2 ~ 3周后上头颈胸上固定3 个月;有移位者应作颈前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而对有脊髓中央管周围损伤者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
有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者一般在伤后2 ~ 3 周时作椎管减压术。
对第l 型、第3 型和没有移位的第2 型齿状突骨折,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可先用颌枕带或颅骨牵引2 周后上头颈胸石膏3 个月。
第2 型齿状突骨折如移位超过4mm 者,愈合率极低,一般主张手术治疗,可经前路用l ~ 2 枚螺钉内固定,或经后路行Ct 也植骨及钢丝捆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