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什么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为1天,最长7天,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它病原引起者难以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不发展为菌血症或脑膜炎。病初即接受磺胺药或抗生素治疗更易如此。
败血症期
一般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小病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可诉头痛及全身疼痛,关节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战。病儿面容呆钝、缺乏表情,脸色灰白或发绀。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压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针尖大至1~2厘米直径,形态多为星状,初呈红色,后发展为紫红色或扩大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于受压处多见,也可见于口腔粘膜或结膜。
脑膜炎期
大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症,此时仍有高热、皮疹、因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昏迷,或有惊厥。颈项强直,克氏症及布氏症等脑膜刺激症呈阳性。脑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基涂片细菌多为阳性。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哪些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为1天,最长7天,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三期:(1)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它病原引起者难以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不发展为菌血症或脑膜炎。病初即接受碘胺药或抗生素治疗更易如此。
(2)败血症期一般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小病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表现头痛及全身疼痛,关节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战。病儿面容呆钝、缺乏表情,脸色灰白或发绀。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压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针尖大至1~2厘米直径,形态多为星状,初呈红色,后发展为紫红色或扩大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于受压处多见,也可见于口腔粘膜或结膜。
(3)脑膜炎期大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征,此时仍有高热、皮疹、因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智昏迷,或有惊厥。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呈阳性。脑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细菌多为阳性。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到底是怎么回事?
?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哪些病理过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初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流涕等。此期与其他病原菌引起者不易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而不发展为菌血症、败血症和脑膜炎。
(2)败血症期:高热恶寒、头痛呕吐,神志淡漠,面色呆滞。70%患者在起病数小时后即可出现皮下出血点和淤斑,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并可形成大疱和坏死。血培养多阳性,脑脊液可正常,淤斑涂片可找见脑膜炎双球菌。
(3)脑膜炎期:本期症状可与败血症期同时出现,也可稍晚出现。高热、淤斑、头痛剧烈、幼小儿童可表现为突然惊叫不安、呕吐频繁,常呈喷射状,并有烦躁谵语、嗜睡昏迷、四肢抽搐,同时出现脑膜刺激症,如颈项强直,巴氏症、克氏症、布氏症阳性,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多为阳性。
(4)临床可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两种。
①普通型:此型多见,约占流脑发病者的90%。除少数病例于起病前数小时或l~2日有轻微的上感症状外,大多起病较急,突然高热,体温多在40℃以上,伴恶寒或寒战,随即出现反复呕吐、头痛、烦躁、皮肤淤点或淤斑,进而出现惊厥,脑膜刺激症阳性。
②暴发型包括休克型和脑型。
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起病即有高热、呕吐、惊厥,并在短期内出现全身广泛性淤点淤斑,迅速融合扩大,多在4小时内发生休克。早期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发花,手足发凉,脉搏细数,神志尚清或嗜睡,血压正常或稍低。晚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神志昏迷,脑膜刺激症多阴性,脑脊液也无显著异常,但淤斑涂片及血培养多阳性。
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及青壮年。除高热、皮肤淤点外,头痛剧烈,极度烦躁或尖叫,频繁剧烈呕吐,反复抽搐或持续不解,四肢强直或角弓反张,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发绀,血压上升。发生脑疝后,肌张力下降,全身松弛,深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规则,眼球固定,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最后瞳孔散大而呼吸停止。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怎么用偏方治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特点为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存在于病人、带菌者的鼻咽部以及病人血、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对外界抵抗力弱,对消毒剂敏感。可由病人和带菌者通过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多,冬春季发病较多。潜伏期一般为2~3天。临床表现主要有: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败血症型四型。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及病原治疗等。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小儿气血未足,营卫薄弱,当感受温疫时,邪易入里化热化火,耗气伤阴。其病机传变极速,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生命危险。本病属“春温”、“温疫”范畴。
【方一】黄柏甘草汤【来源】《中国传染病秘方全书》。
【组成】黄柏30克,甘草12克【功用】清热解毒,抗菌消炎。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用法】上药加水400ml,煎成100ml,口服或灌肠。口服,每日3次,每次30ml,5岁以下小儿,每次20ml;灌肠,每6小时30~50ml保留灌肠。
【疗效】原书介绍本方口服治疗数十例,证明其疗效与磺胺类药相同。部分患者,因反复呕吐,而改用保留灌肠法,亦治疗10余例,均获与内服同样疗效。灌肠后一般体温在1~2天内即恢复正常,治愈时间在1~2周。
【方二】绿豆蓝根甘草汤【来源】《家庭常用药方集》【组成】绿豆15克,板蓝根15克,生甘草3克【主治】流脑。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方三】石膏苦参汤【来源】《家庭常用药方集》【组成】生石膏20克,苦参10克,桃仁6克【主治】流脑。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方四】银花山楂汤【来源】《家庭常用药方集》【组成】金银花15克,山楂、生甘草各3克【主治】流脑。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方五】公英银连汤【来源】《实用中医儿科手册》【组成】蒲公英100克,银花50克,连翘50克,辛夷25克,蝉衣25克【主治】流脑。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8次服。
【方六】石膏银花汤【来源】《实用中医儿科手册》【组成】生石膏60克,银花15克,鲜芦根60克,大青叶15克,龙胆草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桅子6克,板蓝根10克,薄荷(后下)3克。
【主治】流脑。
【用法】每日1剂,煎服。
【方七】银翘白虎汤【来源】《中国传染病秘方全书》【组成】银花20克,连翘、陈半夏各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麦冬各12克,鲜芦根26克【功效】清气解毒。
【主治】治疗流脑高热,烦躁,口渴,汗出,脉数。
【用法】水煎,每日2剂,日夜投服。用治数例效验。
【方八】大蒜野菊花汁【来源】《偏方大全》【组成】大蒜瓣60克,野菊花30克【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预防流脑。
【用法】加水煎成浓汁。漱口,每日数次。
【方九】荸荠汤【来源】《偏方大全》【组成】鲜荸荠不拘量,生石膏适量。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预防流脑。
【方解】荸荠中含有一种抗菌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有效,有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作用。
【用法】加水先煎石膏约半小时,后下荸荠,5分钟起锅。代茶饮。
【方十】青叶双花饮【来源】民间【组成】大青叶15克,金银花9克,板蓝根9克,野菊花15克,贯众9克【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预防流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当茶饮,连服一周。
【方十一】解毒开窍方【来源】新中医,1986,4:9。
【组成】生地15克,川黄连、赤芍、丹皮、白僵蚕各5克,生石膏(先煎)60克,山栀子、淡竹叶、大青叶、生大黄(后下)、钩藤(后下)、玄参各10克,羚羊角(先煎)、甘草各3克【功用】清热解毒化斑,辛凉开窍。
【主治】治疗流脑,温热之邪燔灼营血,内陷心包。
【用法】水煎口服或鼻饲,每日1~2剂,4~6小时服1次。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脑脊液会出现蛋白质升高,糖及氯化物降底
脑脊液在来病程初期仅源可压务升高、外观仍清亮,稍后则浑浊似米汤样。细胞数常达1×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显著增高,糖含量常低于400mg/L,有时甚或为零。暴发型败血症者脊液往往清亮,细胞数、蛋白、糖量亦无改变。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例过程是怎样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潜伏期为2~3个月,一般有下列几个病理过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初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流涕等。此期与其他病原菌引起者不易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而不发展为菌血症、败血症和脑膜炎。
(2)败血症期:高热恶寒、头痛呕吐,神志淡漠,面色呆滞。70%患者在起病数小时后即可出现皮下出血点和淤斑,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并可形成大疱和坏死。血培养多阳性,脑脊液可正常,淤斑涂片可找见脑膜炎双球菌。
(3)脑膜炎期:本期症状可与败血症期同时出现,也可稍晚出现。高热、淤斑、头痛剧烈、幼小儿童可表现为突然惊叫不安、呕吐频繁,常呈喷射状,并有烦躁谵语、嗜睡昏迷、四肢抽搐,同时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多为阳性。
(4)临床可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两种。
①普通型:此型多见,约占流脑发病者的90%。除少数病例于起病前数小时或1~2日有轻微的上感症状外,大多起病较急,突然高热,体温多在40摄氏度以上,伴恶寒或寒战,随即出现反复呕吐、头痛、烦躁、皮肤淤点或淤斑,进而出现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
②暴发型包括休克型和脑型。
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起病即有高热、呕吐、惊厥,并在短期内出现全身广泛性淤点淤斑,迅速融合扩大,多在4小时内发生休克。早期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发花,手足发凉,脉搏细数,神志尚清或嗜睡,血压正常或稍低。晚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神志昏迷,脑膜刺激征多阴性,脑脊液也无显著异常,但淤斑涂片及血培养多阳性。
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及青壮年。除高热、皮肤淤点外,头痛剧烈,极度烦躁或尖叫,频繁剧烈呕吐,反复抽搐或持续不解,四肢强直或角弓反张,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发绀,血压上升。发生脑疝后,肌张力下降,全身松弛,深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规则,眼球固定,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最后瞳孔散大而呼吸停止。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几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冬春季较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其病原菌存在于患者及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当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借飞沫由空气传播,一般在冬春季流行,2~4月份达到最高峰,5月份后逐渐下降。本病多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为1天,最长7天,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它病原引起者难以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不发展为菌血症或脑膜炎。病初即接受碘胺药或抗生素治疗更易如此。
(2)败血症期:一般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小病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可诉头痛及全身疼痛,关节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战。病儿面容呆钝、缺乏表情,脸色灰白或发绀。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压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针尖大至1~2厘米直径,形态多为星状,初呈红色,后发展为紫红色或扩大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于受压处多见,也可见于口腔粘膜或结膜。
(3)脑膜炎期:大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征,此时仍有高热、皮疹、因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昏迷,或有惊厥。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呈阳性。脑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细菌多为阳性。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几个病理过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初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流涕等。此期与其他病原菌引起者不易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而不发展为菌血症、败血症和脑膜炎。
(2)败血症期:高热恶寒、头痛呕吐,神志淡漠,面色呆滞。70%患者在起病数小时后即可出现皮下出血点和淤斑,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并可形成大疱和坏死。血培养多阳性,脑脊液可正常,淤斑涂片可找见脑膜炎双球菌。
(3)脑膜炎期:本期症状可与败血症期同时出现,也可稍晚出现。高热、淤斑、头痛剧烈、幼小儿童可表现为突然惊叫不安、呕吐频繁,常呈喷射状,并有烦躁谵语、嗜睡昏迷、四肢抽搐,同时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多为阳性。
(4)临床可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两种。
①普通型:此型多见,约占流脑发病者的90%。除少数病例于起病前数小时或1~2日有轻微的上感症状外,大多起病较急,突然高热,体温多在40℃以上,伴恶寒或寒战,随即出现反复呕吐、头痛、烦躁、皮肤淤点或淤斑,进而出现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
②暴发型包括休克型和脑型。
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起病即有高热、呕吐、惊厥,并在短期内出现全身广泛性淤点淤斑,迅速融合扩大,多在4小时内发生休克。早期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发花,手足发凉,脉搏细数,神志尚清或嗜睡,血压正常或稍低。晚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神志昏迷,脑膜刺激征多阴性,脑脊液也无显著异常,但淤斑涂片及血培养多阳性。
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及青壮年。除高热、皮肤淤点外,头痛剧烈,极度烦躁或尖叫,频繁剧烈呕吐,反复抽搐或持续不解,四肢强直或角弓反张,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发绀,血压上升。发生脑疝后,肌张力下降,全身松弛,深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规则,眼球固定,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最后瞳孔散大而呼吸停止。
可依据下列标准诊断此病。
(1)发病于冬春季节,可有流脑接触史,或未曾接种流脑疫苗。
(2)突然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出现淤点淤斑,惊厥,昏迷及脑膜刺激征等。
(3)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外观混浊或脓样,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在增多,中性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多,糖及氯化物降低。皮肤淤点及脑脊液涂片常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或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免疫血清学检查阳性,有助于早期快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