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髓炎都有哪些特征呢?
分析:脊髓炎的临床症状,因为据其病变部位、范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特征有:早期某些节段供血较差,病变常易累及胸髓,其早发症状常为双下肢麻木 、无力,病变相应部位背痛,束带感,或见排尿困难。2~3天后,病情发展到高峰,出现病变水平以下的完全性瘫痪,感觉消失,少汗或无汗或二便潴留,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有背部疼痛 、束带感、肢体麻木、感觉无力,等先驱症状并逐渐发展至全瘫。
2、脊髓炎有哪些神经功能障碍?
(1)运动障碍。表现为病变以下的肢体瘫痪,早期常出现脊髓休克。影响颈段脊髓可能呼吸肌瘫痪导致死亡。
(2)感觉障碍。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深浅感觉缺失,以痛觉和温度觉缺失最为突出。在脊髓炎急性期,患者常常先有双下肢麻木或躯体有像捆着腰带一样的感觉,随后才出现肢体的瘫痪。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急性期表现为小便潴留,膀胱无充盈感,尿意丧失、自主不能排尿,应使用导尿管帮助排尿。随着病情好转,膀胱容量缩小,尿充盈到一定程度会自动排尿。此外,病变以下会出现皮肤干燥、少汗或无汗、脱屑及及指甲松脆等皮肤营养障碍,以及肢体水肿和褥疮等。
3、脊髓炎后遗症是有什么症状
反射活动:休克期过后,受损平面以下肢体反射由消失逐渐转为亢进,张力有迟缓转为痉挛。脊髓完全性损伤后为屈性截瘫,部分顺势呈现出伸性截瘫。有时刺激下肢可引起不可抑制的屈伸与拍年,叫总体反射。
膀胱功能:脊髓休克期为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脊髓休克逐渐恢复后表现为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和间歇性尿失禁;脊髓恢复到反射出现时,刺激皮肤会出现不自主的反射性排尿,晚期表现为挛缩性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休克:脊髓受损后损伤平面之下完全性迟缓性瘫痪,各种反射、感觉及括约肌功能消失,数小时内开始恢复,2-4周完全恢复。在教严重的损伤也有脊髓休克的过程,一般在3-6周后才逐渐出现受损水平以下的脊髓功能活动。
感觉障碍:脊髓完全损伤者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均丧失:部分损伤者视受损程度不同而保留有部分感觉。
运动功能:反射亢进,部分损伤者则在休克期过后逐步出现部分肌肉的自主活动。脊髓损伤后出现受损阶段支配肌肉的松弛、萎缩及腱反射消失等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体征时,有定位诊断的意义。
4、神经原性膀胱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脑疾患
(1)脑血管疾病:常见有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颅内动脉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及基底动脉瘤破裂出血等,以颅内出血最为常见。研究显示控制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的神经传导束与支配躯体感觉和运动的神经行走途径几乎相同,因此常同时受到损害。大脑中有许多参与排尿控制的神经核团,如基底节、小脑、苍白球、纹状体、丘脑等,当上述神经通路或核团受到损害时患者除有特殊的意识、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及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外,常有排尿功能紊乱。排尿功能异常的类型因损害部位不同而异。
(2)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功能失常,表现为肢体震颤,身体活动迟缓,步态不稳,检查时肢体有齿轮样强直。25%~75%的患者有膀胱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排尿起始困难,尿意急迫或急迫性尿失禁。
(3)脑肿瘤:肿瘤累及到额叶、基底节或中脑损害时可出现排尿功能异常,故此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有提示定位诊断的意义。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少数病例发生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4)多发性硬化症:为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疾病,其特点为脑及脊髓内发生散在的去髓鞘斑块造成多种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早期大约5%的患者可有膀胱功能异常,晚期则可达90%。可表现为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偶尔发生尿潴留。
(5)老年性痴呆:尿失禁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急迫性尿失禁及失去意识控制性排尿。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大脑皮质对脊髓逼尿肌中枢失去了控制。
2.脊髓病变
(1)创伤:脊髓损伤分直接损伤、间接损伤及高速投射物损伤,其中间接损伤最常见如脊椎骨折、脱位或半脱位。脊髓损伤的早期为脊髓休克期,该期内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对其支配的所有组织器官失去控制能力。脊髓休克一般持续2~3周,有的长达2年以上。损害后期,损伤部位纤维化瘢痕形成,可发生脊膜粘连,损伤部位神经元由星状细胞取代,脊髓胶质化。
(2)脊髓疾病:如脊髓结核、椎间盘突出症、转移性肿瘤、颈椎病等。
(3)血管疾病:脊髓动脉栓塞可造成相应部位脊髓的损害。
(4)神经管闭合不全:以腰骶部最常见。大的缺损可造成脊髓脊膜膨出,多合并有脊髓发育不良。
(5)其他:脊髓空洞、脊髓灰质炎、横贯性脊髓炎及多发性硬化症等,均可导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
3.周围神经病变
(1)糖尿病:长期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使神经内膜的血管阻力增加,造成缺血缺氧,引起神经细胞、神经轴突变性、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膀胱壁内神经元密度变稀,轴突有退行性病变及神经碎片,膀胱之传入及传出纤维传导冲动障碍,导致膀胱尿道功能失调。膀胱功能损害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Ⅰ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43%~87%。
(2)盆腔脏器切除术后:如直肠癌根治术、子宫癌根治术等,术后常发生排尿异常,发生率高达7.7%~68%。现已证实是由于手术对盆腔内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盆神经节及阴部神经损伤所致。
(3)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病毒潜伏在脊髓后角细胞内,并沿神经鞘扩散,破坏神经,当累及腰神经或骶神经者可发生尿频及尿潴留。
神经原性膀胱分类的方法很多,过去常用的分类方法为Bors分类法,分类下列5类:
1.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病变在脊髓中枢(S2~S4)以上,包括感觉支和运动支。
2.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病变位于脊髓中枢(S2~S4)或中枢以下的周围神经,包括感觉支与运动支。
3.原发性运动神经元病变病变只限于运动支,感觉支无病变,如脊髓灰质炎。
4.原发生感觉神经元病变病变只限于感觉支。运动神经元病变,如糖尿病及脊髓痨引起的神经原性膀胱。
5.“混合”病变有关排尿的自主运动神经元病变(副交感神经)与体运动神经元病变不在同一水平,其中一个在上运动神经元,另一个在下运动神经元,或一个有病变另一个无病变。
这种分类方法虽较详尽,但太复杂,对治疗方法的选择缺乏指导意义。近年来国际上依膀胱充盈时逼尿肌有否无抑制性收缩分成二类:
1.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对刺激的反应有反射亢进现象,在测量膀胱内压时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可伴或不伴尿道括约肌的功能障碍。
2.逼尿肌无反射这一类神经原性膀胱的逼尿肌对刺激无反射或反射减退。在测量膀胱内压时不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可伴或不伴尿道括约肌的功能障碍。
(二)发病机制
神经源性膀胱病理生理上分为逼尿肌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逼尿肌不稳定(DI),逼尿肌反射亢进(DHR)和膀胱顺应性减低是逼尿肌活动亢进的3种主要类型,括约肌可表现为协调正常,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或内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无力(DVA)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而源于排尿期括约肌功能亢进的膀胱出口梗阻(BOO)病人,同时伴充盈期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也很常见,男性DVA病人的综合症状与BOO病人鉴别困难。因DVA可伴有括约肌协调正常、外括约肌痉挛、外括约肌去神经、内括约肌痉挛等。
对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分类有多种方法:
1.Hald-Bradley分类法以病变部位来反映功能变化:
(1)脊髓上病变者逼尿肌收缩与尿道括约肌舒张协调,多有逼尿肌反射亢进,感觉功能正常。
(2)骶髓上病变者大多有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活动不协调,感觉功能与神经损害的程度有关,可为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
(3)骶髓下病变包括骶髓的传入和传出神经病变,由于逼尿肌运动神经损害可产生逼尿肌无反射,感觉神经损害可致感觉功能丧失。
(4)周围自主神经病变绝大多数见于糖尿病患者,特点是膀胱感觉功能不全,剩余尿量增加,最后失代偿,逼尿肌收缩无力。
(5)肌肉病变可包括逼尿肌自身、平滑肌性括约肌、全部或部分横纹肌性括约肌。逼尿肌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多继发于长期膀胱出口梗阻后的失代偿。
2.Lapides分类法根据神经损害后感觉和运动功能改变分类:
(1)感觉障碍神经膀胱:是由于膀胱和脊髓间或脊髓和大脑间的感觉纤维传导受阻所致。较常见于糖尿病、运动性共济失调、恶性贫血等。尿动力学改变为膀胱容量大、高顺应性、低压充盈曲线,可有大量剩余尿。
(2)运动瘫痪膀胱:由于膀胱的副交感运动神经受损所致。常见原因为盆腔手术或损伤。早期表现为排尿困难、疼痛性尿潴留等。膀胱测压显示膀胱充盈可正常,但达到最大膀胱容量时难以启动自主膀胱收缩。后期表现膀胱感觉功能改变和大量剩余尿,膀胱测压显示膀胱容量增大,高顺应性膀胱,不能启动逼尿肌收缩。
(3)无抑制性神经膀胱:是由于能对骶髓排尿中枢发挥抑制作用的神经中枢或神经传导纤维被破坏,失去了对骶髓排尿中枢的抑制作用,常见于脑血管疾病、脑或脊髓肿瘤、帕金森病、脱髓鞘疾病等。大多表现为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表现为储尿期膀胱不自主收缩,可以自主启动逼尿肌收缩排尿,一般无排尿困难和剩余尿。
(4)反射性神经膀胱:源于骶髓与脑干间完全性感觉和运动通路损害。最常见于外伤性脊髓损伤及横断性髓鞘炎,也可发生在脱髓鞘疾病,以及任何可能引起明显的脊髓损伤的过程。典型表现为膀胱失去感觉,失去自主启动收缩的能力,但在膀胱充盈期可出现自发性逼尿肌收缩,有逼尿肌与括约肌协同失调。
(5)自主性神经膀胱:是由于骶髓、骶神经根或盆神经损害,造成膀胱的感觉和运动完全分离。患者不能自主启动排尿,没有膀胱反射活动。膀胱测压显示无自主或自发的逼尿肌收缩,膀胱压力低、容量增大。
3.Krane-Siroky分类法根据尿动力学检查所示的异常进行分类:
(1)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在储尿期出现自发或诱发的收缩即称为逼尿肌不稳定,如果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则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诊断标准为在储尿期出现幅度超过1.47kPa(15cmH2O)的逼尿肌不自主性收缩。分以下亚型:①括约肌协调正常:指逼尿肌收缩排尿时尿道括约肌能协调性松弛。②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指逼尿肌收缩排尿时,尿道外括约肌仍处于收缩状态,导致尿道开放不全。③内括约肌协同失调:指逼尿肌收缩排尿时尿道内括约肌不松弛。
(2)逼尿肌无反射:指在排尿期逼尿肌不能收缩或收缩无力。可进一步分为以下亚型:
①括约肌协调正常:指排尿时尿道括约肌能协调性松弛。
②外括约肌痉挛或失弛缓:表现为排尿时尿道外括约肌处于持续的收缩状态。
③内括约肌痉挛或失弛缓:表现为排尿时尿道内口不开放。
④外括约肌去神经:指尿道外括约肌及盆底肌失去神经支配后肌肉萎缩、松弛,致使膀胱尿道下垂,尿道成角产生排尿困难。
5、脊髓炎引起的小便障碍要多久才能恢复
您好。
脊髓炎患者在起病后,瘫痪和感觉障碍的水平均不断上升,最终甚至引起四肢瘫痪和呼吸肌麻痹,危及病人生命安全。河南省总队医院专家介绍说,脊髓炎会引发患者运动障碍和植物神经障碍,会影响到膀胱和直肠括约肌的功能,从而导致患者大小便异常。
膀胱、直肠括约肌障碍典型是脊髓炎症状早期有大小便潴留。在脊髓休克期因膀胱逼尿肌松弛,出现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当膀肮过度充盘,尿液达1000ml,膀胱内的压力超过膀胱括约肌承受力时,尿液可自动流出,称为充溢性尿失禁。以后随着脊髓功能的恢复,膀胱逼尿肌出现节律性收缩,开始出现尿意和排尿功能,但因功能尚不完全,仍可残留一定的尿量。约有半数病例在病后2—3周内恢复排尿功能。如脊髓功能尚未恢复,可在脊髓排尿中枢控制下,先恢复自主性排尿功能,称为自主性膀胱,即只能部分地控制排尿,尿额,约2小时即排尿次。在腰骶髓脊髓炎时,如直接损伤到骶髓排尿中枢,初期也出现尿滞潴留,呈无张力性神经张性膀胱,但在恢复过程中却不能形成自主性膀胱。亦即反射性膀胱,而出现尿淋沥、失禁。
6、脊髓炎得症状有哪些?
脊髓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非细菌亦非病毒)引起的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表现为病损以下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发病以胸髓常见。临床可分为三种: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和脱髓鞘性脊髓炎。其中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发展较快,可影响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指导意见:
1.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食物。2.注意保暖,避免受寒。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床单干燥、柔软、平坦;勤翻身;瘫痪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尽早做被动运动;在骶、踝、肩胛等部位垫以气圈或软垫,并经常按摩,然后用红花酒精外搽。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于呼吸困难者,尽早吸氧;咳嗽无力而不能排出痰液者,及时气管切开,必要时用人工呼吸机。
7、脑脊髓炎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 核磁能看出来吗
核磁共振,
应该是可以看出来的
8、脑脊髓炎 神经源性膀胱 核磁共振能查出来吗
这是检查不出来的 ,属于一种非器质性病变的疑难杂症,纯中药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9、脑脊髓炎 神经源性膀胱核磁能查出来吗
这是一种神经性非器质性病变 建议纯中药 治疗是可以彻底根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