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髓炎 > 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生物学特性

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生物学特性

发布时间:2021-04-28 17:57:06

1、传染性脑脊髓炎有什么流行特点?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俗称流行性震颤,是一种侵害幼鸡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共济失调和头颈部震颤为特征。

该病可自然感染鸡、雉、鹌鹑和火鸡,各种日龄均可感染,但一般只在雏禽才有明显的症状。该病有很强的传染性,鸡只感染后通过粪便向外排毒时间约5~10天,加之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使传染保持很长时间。垫料等污染物是同栏鸡与鸡之间、鸡栏与鸡栏之间、鸡舍与鸡舍之间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也可把感染引入有易感鸡群的其他鸡场。有资料认为,产蛋母鸡感染后20天内所产的种蛋内均带有病毒,一些孵出的雏鸡将在1~20天内陆续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日龄不同的多批次种鸡共存的鸡场,孵出的雏鸡一般不易发生本病。

2、如何防控鸡传染性脑脊髓炎?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应将发病鸡群扑杀作无害化处理。更主要的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

(1)疫区种鸡应用本病疫苗接种免疫。疫苗有两种,一种是1143株,另一种是本病与鸡痘弱毒二联苗。要求在开产前3~4周接种禽脑髓炎疫苗(AE1143),这样开产后的种蛋不会带毒,而且种蛋孵出的雏鸡可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可维持到雏鸡6周龄,度过易感日龄)。接种后不足4周龄的蛋不能用于孵化,以防仔鸡因垂直传播而导致发病。

(2)若种鸡发病,则产蛋量恢复正常前的种蛋一律不能用于孵化(感染后3~4周内的种蛋带毒)。

(3)雏鸡发病,一般应(全群)淘汰,作销毁处理,若鸡群发病率高、症状明显,则更无保留价值。

3、各位大侠帮小弟找一篇关于雏鸡的传染性脑脊髓炎的论文吧

我在维普上给你下了4篇文献,你回去综合一下吧,这样的话比较好,嘿嘿 当年我们写论文都是这样的。。留个邮箱吧

4、鸡传染性脑脊髓炎是一种什么病?

本病是一种以侵害雏鸡为主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病雏运动失调和震颤(特别是头、颈部),故最早称本病为“流行性震颤”。

病原体是属于RNA病毒科肠病毒属的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其对氯仿、乙醚、酸、胰蛋白酶等均有抵抗力,对冰冻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强,病毒在粪便中能存活4周以上。病毒的自然宿主为鸡、火鸡、野鸡和鹌鹑等。一旦发病,病毒在环境中很难消除。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感染3周龄以内的幼鸡。本病的传播性极高,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病鸡和带毒鸡通过粪便大量向外排毒,水平传播主要通过消化道侵入易感鸡,使之感染发病;直至感染后3~4周内所产的蛋均带毒,入孵则有死胚和带毒雏。有的雏鸡在出壳不久即出现临床症状。一般的雏鸡发病为10%~20%,最高达60%以上,死亡率平均为10%左右,有的可超过50%。成鸡感染一般不表现症状,仅为短时间(2周左右)的减蛋,而后恢复正常。耐过的成鸡可产生长期的免疫力,且可经种蛋传递给雏鸡,雏鸡的母源抗体可维持6周左右,这种雏鸡在易感期内获得一定的保护力。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发生于冬春季。

(2)临床症状

病的潜伏期在接触感染的鸡最少为11天,经胚胎传递的鸡为1~7天。被感染的胚虽不会马上死亡,但生长缓慢、胚胎麻痹,肌肉萎缩无力,80%的胚不能啄破卵壳而死亡。自然暴发多见于1~2周龄的雏鸡。病初表现精神不振,尔后发生渐进性运动失调,严重的病鸡不能起立或站立,有的不愿行动或以飞节着地行走;头颈呈阵发性震颤,有的还出现晶状体浑浊或瞳孔反射消失;病雏始终有食欲,但因不能行走与站立,饮食不便,往往被踩死或衰竭死亡,病程一般5~7天,若精心护理病程可延长,促使部分鸡康复。成鸡感染后仅见到1~2周减蛋,常不为人注意。

(3)剖检变化

病理剖检没有特征性变化,肉眼病变只有腺胃的肌肉层有一种白色小病灶,成年鸡看不到任何损害。有的病例可见到神经组织肿胀和变性。

(4)实验室诊断

根据疾病仅发生于3周龄以下雏鸡,无明显肉眼病变而震颤和运动失调为主要症状,以及药物防治无效等,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试验。

①琼扩试验

用禽脑脊髓炎抗原测定发病中后期鸡血清中抗体,若抗原与血清孔间出现清晰可见的沉淀线(有时血清效价较高),可判为阳性。

②雏鸡接种试验

取被检病鸡的脑制成悬液,加双抗处理后接种健康易感雏鸡脑内,若在10天后出现与病鸡相同症状,可做出诊断。

③鸡胚接种

将病雏脑制成悬液,加双抗处理,接种5~7日龄易感鸡胚(应无本病病原)卵黄囊,继续孵化出雏,该试验雏如在10日龄内出现脑脊髓炎症状,即可做出诊断。

5、怎样防治传染性脑脊髓炎?

发病鸡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多扑杀发病鸡群并作无害化处理。

种鸡在生长期接种疫苗,能保证在性成熟后不被感染,可防止病毒经蛋源传递,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可防止2~3周龄内雏鸡不受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的侵害,也可防止蛋鸡群一过性的产蛋下降。8周龄后到产蛋前4周均可注苗。活毒疫苗可通过饮水、滴鼻、点眼和喷雾免疫。灭活苗可用于产蛋鸡,一般在开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在该病疫区,最好在10~12周龄经饮水或滴眼接种1次弱毒疫苗,开产前1月接种1次油乳剂灭活苗。

6、怎样防治鸡传染性脑脊髓炎?

鸡传染性脑脊髓炎是由鸡脑脊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损害性传染病,主要损害1月龄以内的雏鸡。病鸡表现为腿软无力、瘫痪、头颈震颤。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一般雏鸡在1~2日龄易感,7~14日龄为最易感期。此外,火鸡、鹌鹑和野鸡也能经自然感染而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

本病既可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包括病鸡与健康鸡同居接触传染、出雏器内病雏与健雏接触传染以及媒介物(如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在鸡群之间造成传染。由于该病毒可在鸡肠道内繁殖,因而病鸡的粪便对本病的传播更为重要。垂直传播是成年鸡感染病毒之后、产生抗体之前的短时期内,产生含病毒的蛋,孵出带病雏鸡。但是,康复鸡所产的蛋含有较高的母源抗体,可对雏鸡起到保护作用。

(2)临床症状

鸡群流行性脑脊髓炎潜伏期为6~7天,典型症状多出现于雏鸡。患病初期,雏鸡眼睛呆滞,走路不稳。由于肌肉运动不协调而活动受阻,受到惊扰时就摇摇摆摆地移动,有时可见头颈部呈神经性震颤。抓握病鸡时,也可感觉其全身震颤。随着病程发展,病鸡肌肉不协调的状况日益加重,腿部麻痹,以致不能行动,完全瘫痪。多数病鸡有食欲和饮欲,常借助翅力移动到食槽和饮水器边采食和饮水,但许多病重的鸡不能移动,因饥饿、缺水、衰弱和互相践踏而死亡,死亡率一般为10%~20%,最高可达50%。4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很少表现症状,成年产蛋鸡可见产蛋量急剧下降,蛋重减轻,一般经15天后产蛋量尚可恢复。如仅有少数鸡感染时,可能不易察觉,然而在感染后2~3周内,种蛋的孵化率会降低,若受感染的鸡胚在孵化过程中不死,由于胎儿缺乏活力,多数不能啄破蛋壳,即使出壳,也常发育不良,精神萎靡,两腿软弱无力,出现头颈震颤等症状。但在母鸡具有免疫力后,其产蛋量和孵化率可能恢复正常。

(3)病理变化

一般肉眼可见的剖检变化很不明显。一般自然发病的雏鸡,仅能见到脑部的轻度充血,少数病雏的肌胃肌层中散在有灰白区(这需在光线好并仔细检查才可发现),成年鸡发病则无上述变化。

(4)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加强预防。①在本病疫区,种鸡应于100~120日龄接种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疫苗,最好用油佐剂灭活苗,也可用弱毒苗,以免病毒在鸡体内增强了毒力再排出,反而散布病毒。②种鸡如果在饲养管理正常而且无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产蛋突然减少,应请兽医部门作实验室诊断。若诊断为本病,在产蛋量恢复正常之前,或自产蛋量下降之日算起至少半个月以内,种蛋不要用于孵化,可作商品蛋处理。③雏鸡已确认发生本病时,凡出现症状的雏鸡都应立即挑出淘汰,到远处深埋,以减轻同居感染,保护其他雏鸡。如果发病率较高,可考虑全群淘汰,消毒鸡舍,重新进雏。重新进雏时可购买原来那个种鸡场晚几批孵出的雏鸡,这些雏鸡已有母源抗体,对本病有抵抗力。

7、如何防治马传染性脑脊髓炎?

马传染性脑脊髓炎是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6~10岁壮马最易感染。3岁以下幼龄马少发。临床上以中枢神经机能紊乱为主,有的表现沉郁,有的表现狂暴不安,或两者交替出现。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最后麻痹倒地。

该病防治中,要严防引入传染源;做好灭虫工作,防止吸血昆虫侵袭马体。发生本病时应禁止马匹调拨、流动,对马厩、马场及用具等用3%火碱液或3%~5%来苏儿液,或10%生石灰水消毒。病马尸体应妥善处理。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病马进行对症治疗。每天静脉注射葡萄糖1000毫升和40%乌洛托品,以保肝解毒。发生酸中毒时,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液300~800毫升。

对兴奋的病马可每次肌肉注射氯丙嗪200~500毫克,或用水合氯醛20~30克,淀粉50克,水1000毫升混合后灌肠。

对兴奋、沉郁交替的病马,可静脉注射安澳液50~100毫升。为降低脑内压、可从颈静脉放血1000~2000毫升,而后静脉注射10%~25%葡萄糖或高渗氯化钠500~1000毫升。

8、鸡神经症候群的鉴别诊断要点有哪些?

家禽的神经症状主要由于运动神经受损或脑神经受损,临床表现为肢体麻痹、头颈歪斜、共济失调、痉挛、战栗、抽搐、角弓反张、蹬腿挣扎、失衡转圈、趾爪蜷曲等症状。

临床常见的神经症状为主的有如下6种禽病: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乙型脑炎、禽霍乱、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硒与维生素E缺乏症、维生素B2缺乏症。

(1)从流行病学特点上进行区别

这6种有神经症状症候群禽病中,它们的流行病学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病年龄上及病的发生季节上。两种维生素缺乏症主要发生在2~4周龄的雏鸡和育成鸡(肉鸡),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营养不良,与季节没有明显的关系;鸡马立克氏病及禽霍乱主要发生在青年鸡(禽)及成鸡(禽),前者仅鸡发生,而后者不仅鸡发生,鸭发病比鸡更严重;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主要感染3周龄以内的幼鸡,而成年鸡不表现症状,且多与带毒的种蛋有关;鸡传染性乙型脑炎为人兽共患病,牛、猪均可感染,且与当地的吸血昆虫(尤其是蚊子)的孳生和流行季节(6~9月份)有很大关系。

(2)从临床症状上进行区别

这6种病中,有的是以神经症状为主的,如鸡马立克氏病,而大多数则以神经症状作为临床症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因此,病的鉴别诊断不仅要看其神经症状,同时还要参考其他方面的临床症状,何况临床症状仅是疾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确诊则需要包括剖检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①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都比较特殊,容易与其他几种病相区别:马立克氏病几种型表现明显,无论肢神经麻痹造成的腿的“劈叉”状或翅下垂,颈神经麻痹造成的低头、歪颈,内脏型造成的消瘦衰竭和突然死亡,眼型造成的虹膜受损和眼肿胀、失明,皮肤型造成的体表肿瘤和结痂,都容易从临床表现上识别和诊断出来。

②禽传染性脑脊髓炎、鸡传染性乙型脑炎两种病都有共济失调、震颤(惊厥)的神经症状,但三者仍有许多差异:前者往往不能站立,以飞节着地行走,仍有食欲,死于饿死或被踩死;重者表现为羽毛松乱、沉郁、两翅下垂、嗜睡,最后倒地死亡;后者鸭、鹅等发病后废食、排绿色水样粪便,消瘦,死于痉挛。

③硒与维生素E缺乏症和维生素B2缺乏症,其差异较大。前者运动失调,身体失去平衡,头向后仰或向下挛缩,向一侧扭转,向后翻倒或向前冲,双腿急剧伸缩等;后者主要表现为趾爪内蜷曲、双腿不能站立,以飞节着地负重,以展翅保持平衡,后期两腿伸开铺地而卧,与前者几种病均截然不同。

(3)从剖检变化上进行区别

①在本组禽病症候群中,剖检变化具有神经组织(含脑组织)病变的有5个病,它们分别是鸡马立克氏病、禽传染性脑脊髓炎、鸡传染性乙型脑炎、硒与维生素E缺乏症、维生素B2缺乏症。

在这5种病中,鸡马立克氏病和维生素B2缺乏症均有坐骨神经、臂神经肿胀变粗的病变,但前者除神经型之外,还有内脏型(内脏器官出现淋巴细胞性肿瘤)、皮肤型(皮肤上有许多结痂或疣状物)、眼型(眼睑肿胀,内含干酪样物或眼的巩膜受损)几种型和各自特征性病变;而后者则还有肝肿胀、脂肪变性及肠黏膜萎缩等病变。禽传染性脑脊髓炎、鸡传染性乙型脑炎、硒与维生素E缺乏症病均有脑膜的病变,如非化脓性脑炎,脑与脑膜充血、出血等,但禽传染性脑脊髓炎可见到腺胃肌肉层有白色小病灶;硒与维生素E缺乏症可见到脑室里有黄绿色坏死区,还可见到胸、腿肌肉出血,水肿液呈蓝绿色,心包扩张积液等病变;而鸡传染性乙型脑炎则一般只见到脑与脑膜的充血、出血和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②禽霍乱剖检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肝肿大基础上,表面布满灰白色大小不一的密集的坏死点,同时有大叶性肺炎和心包积液。

(4)从病原学诊断上进行区别

在6种病中,两种维生素缺乏症可以分别作饲料成分的含量及品质检测得以确诊(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禽霍乱可用病料触片染色镜检查到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鸡马立克氏病用琼扩方法用已知阳性血清来检测病鸡的羽髓病毒;其余2种病毒病均可使用病毒分离和血清学反应来检测病毒的存在。

9、传染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有何特点?

经胚传递感染的雏鸡,潜伏期1~7天,经接触或经口感染的小鸡,最短的潜伏期为11天,有典型神经症状的病鸡大多在1~2周龄时才陆续出现。该病主要见于3周龄以下的雏鸡。病雏表现迟钝,不愿走动或蹲坐在跗关节上,走动时步态和速度失去控制,摇摇摆摆或向前猛冲后倒下,最后侧卧不起。肌肉震颤,头颈部可见明显的阵发性震颤,将雏鸡放于手掌上,可看到明显的头颈震颤。在发病早期仍能采食和饮水,病情加重后再不能走动和站立,后期多因得不到食物和饮水而衰竭死亡。部分病雏还可见一侧或两侧眼球的晶状体浑浊或浅蓝色的褪色,眼球增大,眼睛失明。

本病的感染率很高,死亡率不定,一般雏鸡死亡率在15%~25%。1月龄以上的鸡感染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产蛋鸡感染后,1~2周内产蛋率有轻度的下降,一般下降5%~15%,其后可逐渐恢复,不出现神经症状。

病雏的唯一肉眼可见的病变是腺胃的肌层及胰腺中有浸润的淋巴细胞团块所形成的细小的灰白区。病理组织切片可发现脑炎的病变,如脑和脊髓神经原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套等。

与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生物学特性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