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髓炎 > 验血能验到脊髓炎吗

验血能验到脊髓炎吗

发布时间:2021-04-04 01:59:52

1、脊髓炎症状是什么 脊髓炎如何治疗

脊髓炎是由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原虫、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或由感染所致的脊髓灰质或(和)白质的炎性病变,以下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其临床特征。常见脊髓炎有化脓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急性坏死出血性脑脊髓炎、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结核性脊髓炎等。
1、运动障碍:早期常见脊髓休克,表现截瘫、肢体及张力低和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征。休克期多为2-4周或更长,脊髓损害严重、合并肺部及尿路感染并发症和褥疮者较长。恢复期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征,肢体肌力由远端逐渐恢复。
2、感觉障碍:病变节段以下所有感觉缺失,在感觉消失水平上缘可有感觉过敏区或束带样感觉异常,随病情恢复感觉平面逐步下降,但较运动功能恢复慢。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尿便潴流,无膀胱充盈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充盈过度出现充盈性尿失禁;随着脊髓功能恢复,膀胱容量缩小,尿液充盈到300—400ml时自主排尿,称为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损害平面以下无汗或少汗、皮肤脱屑和水肿、支架松脆和角化过度。
4、临床还表现与感染后脊髓炎相似,但进展较缓慢,病情常在1-3周内达到高峰。前区感染可不明显,多为不完全横贯性损害,表现一或双侧下肢无力或瘫痪,伴麻木感,感觉障碍水平不明显或有两个平面,并出现尿便障碍。

2、脊髓炎怎么才能判断?

1.脊髓肿瘤:可压迫脊髓,引起运动感觉障碍,严重者出现脊髓横断综合征。但多数病例病情进展较缓慢,脊髓休克多不明显,脑脊液蛋白常明显升高,易见髓腔梗阻。脊髓造影、CT等检查可明确。
2.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局部血肿、肿瘤、脓肿等均可压迫脊髓而引起与脊髓炎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根性痛较明显,易见脊柱异常弯曲,症状体征多明显不对称,或可伴有原发病的表现,如硬膜外脓肿的高热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儿童恶性肿瘤的危害
3.格林-巴利综合征:运动障碍与脊髓炎急性期呈脊髓休克时的表现相似。但感觉障碍相对较轻且短暂,尿潴留多不明显,常无痛觉过敏带。脑脊液细胞数正常。1~2周后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肩膀酸痛时什么原因
4 部分病例,脊髓炎是多发性硬化症的首发表现。因此,要重视对脊髓炎病人的全面检查,特别是眼底和脑部体征。必要时进行颅内影像学检查。
脊髓炎的具体分类:
(1)感染性脊髓炎
①病毒性脊髓炎: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
②细菌性脊髓炎:化脓性脊髓炎,结核性脊髓炎。
③螺旋体脊髓炎:梅毒性脊髓炎,脊髓钩端螺旋体病。
④寄生虫性脊髓炎:疟疾、血吸虫、旋纤毛虫、弓形体虫等。
⑤感染和预防接种后脊髓炎。
(2)原因不明性脊髓炎。
脊髓炎在临床上又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急性脊髓炎患了转移性骨肿瘤癌怎么办
①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
②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急性上升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3、如何诊断脊髓炎

?

4、验血能检查出哪些病症?

常用的项目有:
1.血常规或血细胞分析:筛查有无感染、贫血以及一些血液病。
2.肝功能:辅助肝炎、脂肪肝、胆囊炎等诊断。
3.肾功能:辅助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功能损伤诊断。
4.血糖:筛查及辅助诊断糖尿病、低血糖等疾病,糖尿病疗效观察
5.血脂: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的辅助诊断,提供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参考。
6.血尿酸:痛风、早期肾损伤的辅助诊断。
7.血沉:结核、风湿、感染、肿瘤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8.血流变:提供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参考。
9.凝血项:出凝血疾病的辅助诊断,抗凝药效果观察,手术检查常规项目
10.乙肝五项: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情况,注射乙肝疫苗效果观察
11.甲肝抗体:有无甲型肝炎感染
12.丙肝抗体:有无丙型肝炎感染
13.抗O、类风湿因子:类风湿辅助诊断
14.甲胎蛋白:肝癌早期辅助诊断
15.癌胚抗原:直肠癌、胆囊癌等肿瘤早期筛查
16.前列腺素:前列腺疾病良、恶性辅助诊断
17.甲状腺功能(T3、T4、TSH):甲亢、甲减等辅助诊断

5、中医怎么看脊髓炎?

脊髓炎是指感染或毒素侵入几岁所致的疾病,通常多发生于青壮年人群中,没有性别差异,散在发病,起病较急。在临床上脊髓炎的症状有很多,主要是以感觉的缺失、直肠功能发生障碍和肢体瘫痪为主,此时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初期以邪实为主,治疗宜以祛邪为要,治当解表清热,疏风利湿。后期邪毒渐去,但正气已伤,治疗则以扶正补虚为主,宜益气健脾,滋补肝肾,佐以活血通络。

脊髓炎最佳预防方法

1、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故无有效的预防脊髓病变的措施,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防治本病的关键。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还需注意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从被动锻炼开始逐步用主动锻炼代替促使肢体保持最佳状况,提高康复后的生活质量。

2、在脊髓炎的早期,病人应坚持工作,进行简单锻炼。但尽量避免过于激烈的活动、高强度的锻炼以及过于积极的物理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3、若延髓肌受累,吞咽稍困难的患者,注意饮食,多吃些半固体食物,以免呛咳。

4、注意口腔卫生,防止食物残渣留存。

5、平时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快。

6、注意营养,脊髓病变的患者应多吃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保证摄取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

7、劳逸结合。忌强行进行功能锻炼,因为强行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8、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6、腰痛,验血验尿能确诊脊髓炎吗

?

7、通过验血能检验出什么疾病啊?

血常规
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您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8、脊髓炎是怎么回

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叫做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种原因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脊髓横贯性炎症改变,常常导致患处脊髓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失禁等问题。
任何年龄段的人都会罹患急性脊髓炎,但以青壮年为主。其中又有两个发病高峰期,一个在10-19岁之间,另一个在30-39岁之间。急性脊髓炎的发病没有性别上的差异,但农民较多见,常常发病于冬春或者秋冬交替之际。
急性脊髓炎发病的真正原因,医学上还有争论。很多人是得了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或者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腹泻)之后的1-4周左右发病。统计下来,能诱发急性脊髓炎的病毒或者病原微生物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EB病毒、巨细胞病毒、支原体等。
急性脊髓炎往往起病较急、瘫痪较重,患者常常思想准备不足,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由于排尿障碍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肢体瘫痪不活动可能产生褥疮;颈段脊髓炎患者易发生呼吸困难,痰多不易排出,可能导致肺炎;瘫痪肢体如未进行康复锻炼,长期可能导致挛缩和关节畸形等严重的问题。
急性脊髓炎能否康复,要看急性脊髓炎损害的程度、病变的范围及并发症的情况。如无严重并发症,多于3-6个月内基本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预后不良,乃至死亡的情况发生。

与验血能验到脊髓炎吗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