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髓炎属于中医什么症?
脊髓炎是脊髓之病变,在中医理论中虽有“髓”之名称,诸如《难经本义》曰:“髓自脑下注手大抒;大抒渗人脊心,下贯尾骶。”对髓的解剖有所认识,但对髓病尚无专用病名。仅根据本病之临床表现,其下肢瘫痪者,一般归于“痿辟”范畴,有排尿障褥者,可诊为“癃闭”,有排便困难者,又归属于“便秘”,还未将此诸病名综合形成脊髓炎之概念中。
脊髓炎大多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或因中毒、过敏等原因所致的脊髓炎症。其病原主要有流感病毒、带状殖疹病毒、狂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近年采有由肝炎病毒所导致脊髓炎的报告。尚有一部分患者原因不明,但病前常有某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口临床上以横断性脊髓炎最为常见,其病变以胸段为主,其次为颈段;腰段及骶段病变较为少见。表现为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磅联、直肠功能障碍。
现代中医对脊髓炎辨证施治的报道,始见于1962年。嗣后,又有麻疹或带状疗疹并发之脊髓炎的辨治资料,在病机方面提出了“湿热搏结而成疾”的观点。在治疗上,各地治法不尽相伺,有的根据病变的程度划分为四个阶段治疗,也有的从肾论治,或以玉女煎、黄芪控技五物汤为主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知识的渗入,有人主张在急性期;选用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黄柏、苍术、黄羊、板蓝根、虎杖、金银花及蒲公英等药,在恢复期加用丹参、川芎、当归等活血药以助神经营养,无疑是为中医治疗开拓了思路。
[病因病机]
脊髓炎在起病时,每有发热;头痛等全身感染症状,经1--2周后出现脊髓症状,下肢麻木、瘫痪等。一般认为,其主要病机如下:
湿热浸淫本病常由外邪湿热侵袭所致,故病初常有发热、头痛等外感症侯。外邪人侵,首先犯肺;致使肺热叶焦,而成痿证。且湿热壅肺,通调水道之职失司,又因热邪过盛,下移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而成癃闭。若热气偏人肠胃,以致津液竭燥,糟粕痞结,而致便秘。由此痿辟、癃闭、便秘并见,而成急性脊髓炎之症。
元气败伤急性脊髓炎整延不愈,邪热伤津耗气,病由肺罹及脾、肝、肾诸脏。湿热伤脾,脾主肌肉、四肢,故见弛缓性瘫痪;且因气虚不能运化水津,水湿内停,可致足肿。久病精血亏损,肝肾阴虚,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津亏不能儒润,致使肌肤干燥,肢体萎缩,强直不柔,而呈痉挛性瘫痪。此后复因阴虚内热;吏灼津伤液,虚风内动,则可发生强烈痉挛乙故随着病情的演变,瘫痪症状弛缓、痉挛之更替,病机由实转虚,而呈元气衰败之象。
2、脊髓炎的中医是怎么治疗的
脊髓炎是由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原虫、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或由感染所致的脊髓灰质或白质的炎性病变,以下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其临床特征。预后取决于急性脊髓炎损害程度、病变范围及并发症情况。如无严重并发症,多于3~6个月内基本恢复。完全性截瘫6个月后肌电图仍为失神经改变、MRI显示髓内广泛信号改变、病变范围累及脊髓节段多且弥漫的患者预后不良。
3、脊髓炎中医怎么辩证?
脊髓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感染或毒素侵及脊髓所致的疾病。因在脊髓的病变常为横贯性,故又称横贯性脊髓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脊髓炎多发生在青壮年,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起病较急。多有轻度前驱症状,如低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
脊髓炎是指感染或毒素侵及脊髓所致的疾病。因在脊髓的病变常为横贯性,故又称横贯性脊髓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脊髓炎多发生在青壮年,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起病较急。多有轻度前驱症状,如低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
脊髓炎是指感染或毒素侵入几岁所致的疾病,通常多发生于青壮年人群中,没有性别差异,散在发病,起病较急。在临床上脊髓炎的症状有很多,主要是以感觉的缺失、直肠功能发生障碍和肢体瘫痪为主,此时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中医专家介绍说,本病初期以邪实为主,治疗宜以祛邪为要,治当解表清热,疏风利湿。后期邪毒渐去,但正气已伤,治疗则以扶正补虚为主,宜益气健脾,滋补肝肾,佐以活血通络。
邪郁肺卫
治法:疏风解表,清肺润燥。
方药:葛根、黄芩、桑叶各12g,麦冬、沙参、玉竹各10g,生地、黄连各6g。身热明显加知母、青黛;肢体无力加牛膝、丝瓜络;呛咳、吞咽困难加远志、菖蒲、桑白皮。
湿热内盛
治法:清热利湿,通经活络。
方药:牛膝、羌活、独活各12g,黄柏、防已、萆薢各10g,苍术、木瓜各6g。发热身重加生石膏、薏苡仁;肌肤瘙痒加苦参、白鲜皮;小便癃闭不通加竹叶、木通。
气虚血滞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黄芪、赤白芍各15g,当归、生地、鸡血藤各12g,桃仁、红花、牛膝各6g。上肢瘫痪加桑枝、五加皮;下肢无力加木瓜、杜仲;肌肉萎缩加党参、山药。
肝肾阴虚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知母、龟板、白芍各12g,熟地、牛膝、当归各10g,枸杞子、黄柏各6g。肢体屈曲拘挛加伸筋草、丝瓜络;遗尿加桑螵蛸、益智仁;肌肤麻木不仁加鸡血藤、红花。
4、脊髓炎的中药方子?
(1)肺热阴伤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处方: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8克,桑叶8克,杏仁10克,当归8克,生地15克,黄芪10克,淮山药8克,茯苓10克,泽泻15克,甘草6克。
加减:高热口褐加银花、连翘;热蒸气分加石膏、知每;咽干疼痛加天花粉、芦根、桔梗;咳呛少疾加染白皮呵瓜萎、川贝;腰部疼痛加郁金、川断;大便秘结加黑芝麻、火麻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清燥救肺汤、大秦艽汤,
(2)湿热浸淫,
治法:清化湿热,通利经脉。
处方:黄柏10克,苍术8克,苡仁12克,牛膝10克,桑枝10克,萆解15克,蚕砂6克,茯苓12克,秦艽10克,虎杖15克,威灵仙10克。
加减:下肢浮肿加防己、木瓜;小便不利加泽泻、车前子; 胸脘痞闷加瓜萎、郁金、枳壳;肢麻不遂加川芎、威灵仙;舌紫脉涩加赤芍、桃仁;时值夏暑加蓄香、佩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5、脊髓炎中医应该如何治疗?
中医来认为肾主骨生髓自如果出现了脊髓炎,可以使用一些补肾的药物来进行调理,也可以从中药食材上来进行调理例如可以多吃一些鹿茸、骨碎补、淫羊藿、续断。这些补肾的中药都能够强筋健骨对于治疗脊髓炎性的疾病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平时也要锻炼身体。
6、脊髓炎的中医病因是什么?
脊髓炎的直接病因尚不明确,多数患者会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zd病毒感染的症状,或存在疫苗的接种史,包括流感、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及EB病毒的感染。在患者的脑脊液中没有检查出专病毒抗体,也没有分离出病毒,据此推测,脊髓炎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而并非病毒或细菌直接感染所导属致,属于非感染性的炎症性脊髓炎。
7、脊髓炎的中医病因是什么
"脊髓炎"一词是指各种感染或变态反应所引起的脊髓炎症,由放射性损害、中毒、血管病、代谢病、营养障碍各种变性所引起的脊髓损害称为脊髓病。下面介绍下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本病以肢体瘫痪、麻木,排尿障碍为主要表现,临证时首先应辨明虚实,一般初期多为实证,可见发热、咽痛等,继之出现肢体痿软无力,或肌肤麻木不仁,或小便不通。后期多为虚证,可见肢体痿废不用,肌肉萎缩,肌肤干燥,麻木,遗尿等症。临床一般分为以下几种证候类型。
1.气虚血滞 主证:肢体瘫痪,痿软不用,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遗尿或小便不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
分析:本证属虚中挟实,见于病程偏长者。病久正气受损,气虚则不能运血,血行不畅,痹阻脉络,筋脉失养,则见肢体痿废不用。病及膀胱,气化失司,故见遗尿或小便不通。
2.湿热内盛 主证:身热不扬,嗜卧懒言,胸脘痞满,肢体痿弱无力,肌肤麻木不仁,或刺痛、瘙痒,小便不利,甚至癃闭不通,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分析:本证由外感温热邪毒,邪蕴脾胃所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热交阻,故见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湿热内蕴,气血不畅,络脉痹阻,故见肢体痿弱无力。气血不能温煦濡养,故见肌肤麻木或顽痒或刺痛。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或癃闭不通。
3. 邪郁肺卫 主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热后突然出现肢体无力,肌肤麻木不仁,或见疾病由下向上扩展,四肢瘫痪,甚至舌肌痿弱,呛咳,吞咽困难,小便短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本证由温热邪毒,侵犯肺卫所致。热郁肺卫,故见发热、咽痛。肺主气而朝百脉,邪热伤肺,肺热津伤,肌肤失润,故见肌肤麻木不仁。筋脉失养,故见肢体无力,瘫痪。肺气闭郁,聚液为痰,阻于气道,故见呛咳、吞咽困难。
8、脊髓炎中医辨证怎么治疗?
脊髓炎中医辩证治疗,本病初期以邪实为主,治疗宜以祛邪为要,治当解表清热,疏风利湿。后期邪毒渐去,但正气已伤,治疗则以扶正补虚为主,宜益气健脾,滋补肝肾,佐以活血通络。邪郁肺卫;治法,疏风解表,清肺润燥。湿热内盛;治法,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气虚血滞;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肝肾阴虚;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