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髓炎 > 流行性脑脊髓炎是

流行性脑脊髓炎是

发布时间:2020-11-29 22:16:05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西医药治疗。

①普通型首选磺胺嘧啶(SD)或复方新诺明(SMZ+TMP),或青霉素,重症及暴发型可选氨苄青霉素或氯霉素。

②对休克、脑水肿等,应及时进行抗休克、降颅压及激素治疗。

(2)中医药治疗。

①卫气同病: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头痛,咽干口渴,心烦,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治宜解表清里。

方药:葱白3根,淡豆豉、连翘、栀子、竹叶、黄芩各10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

②气营两燔:烦躁,头痛如劈,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口渴唇干,或神昏谵语,四肢抽搐,斑疹色红,尿黄而少,大便干结,舌红而绛、杏黄燥,脉弦数。治宜泄热解毒、清气凉营。

方药:芦根、生石膏(先煎)、水牛角(先煎)各30克,黄连3克,黄芩、生地、知母、赤芍、丹皮、竹叶、龙胆草、紫草、鲜竹沥各10克。中成药:紫雪丹。

③热陷营血:壮烈不退,肌肤灼热,意识昏迷,躁扰谵语,抽搐频频,角弓反张,皮肤大片淤斑,色紫暗,或鼻衄,唇燥口干,舌绛苔少,脉数而弦细。治宜清营泄热、凉血解毒。

方药:生地、知母、丹皮、青黛、紫草、山栀、生蒲、仙鹤草、黄连、玄参各10克,水牛角(先煎)20克,白茅根30克,生大黄5克。

④内闭心肝:起病急暴,高热烦躁,剧烈头痛,谵妄神昏,频繁抽搐,持续不止,肢体强硬挛急,牙关紧闭,喉间痰鸣,两目窜视,手足厥冷,舌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数有力。治宜清热解毒、开窍熄风。

方药:黄连、羚羊角粉(冲服)3克,钩藤、黄芩、山栀、菖蒲、郁金、茯神、龙胆草、赤芍各10克。中成药:可静点清开灵注射液,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⑤阳气暴脱:高热突然下降,或体温不升,全身冷汗,面色苍白青灰,四肢厥冷,神志模糊或昏迷不醒,呼吸微弱不匀,全身大片淤斑,迅速融合扩大,唇甲青紫,舌绛或暗红、苔灰褐,脉微细欲绝。治宜养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人参(煎汤另兑)、炙附子(先煎)、桂枝、白芍、灸甘草各10克,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20克。中成药:可静点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⑥气阴两虚:热势已退或留有低热,或夜热早凉,神倦气弱,肌肉疼痛,甚则肢体筋脉拘急,心烦易怒,口干津少,尿黄便干,舌红绛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治宜养阴益气、佐以清热。

方药:西洋参(煎汤另兑)30克,麦冬、五味子、知母、甘草、生地、黄柏、秦艽、乌梅、赤白芍、木瓜、忍冬藤各10克,龟板(先煎)20克。

以上①~⑥适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期。

⑦阴虚风动:偏瘫拘急,无力,皮肤干燥,或有低热,或角弓反张,或失语失音,目睛直视,舌謇而缩,或吐弄舌,舌绛少津、舌苔光剥,脉弦细而数。治宜滋阴养血、柔筋熄风。

方药:熟地、白芍、麦冬、五味子、钩藤、火麻仁、阿胶(烊化)各10克,龟板(先煎)、牡蛎(先煎)、鳖甲(先煎)各20克,鸡子黄2枚,丹参15克。中成药:可予生脉注射液静点。

⑧风痰阻络:喉中痰鸣,舌謇失语,肢体不利或偏瘫,或神识失清,舌苔厚腻,脉濡。治宜搜风通络、化痰开窍。

方药:胆南星、枳实、陈皮、半夏、茯苓、菖蒲、郁金各10克,乌梢蛇1条,蜈蚣3克,全蝎、甘草各6克。中成药:抱龙丸。

⑨气血虚弱:半身不遂,面色少华,四肢不温,舌淡有淤斑,脉细涩。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炙黄芪20克,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桑枝、木瓜各10克,丹参15克。

以上⑦~⑨适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后遗症期。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是什么?

简称流脑,系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小孩子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病初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继之呕吐、头痛,迅速在皮肤出现出血性皮疹,即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匀,可散布全身各处,以颈部、躯干、四肢多见。大小不等,自针头、针帽至1~2厘米,初为淡红,后呈鲜红、紫红或紫风瘀斑,大片瘀斑中央可变为黑色坏死,自瘀点、瘀斑取血作涂片染色,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此瘀点、瘀斑系由该菌栓塞毛细血管及细菌毒素损坏血管壁所致。体检发现颈部有阻力。根据流行季节,患儿突然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身上有出血性皮疹,即可初步诊断本病。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及的神经不一,症状也不一。
因对病情了解不够,需助详细说明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发病准确部位,检查结果(原始磁共震照片),现病情详细症状,曾做过的治疗,越细越好,这对病情分析定性、评估及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看能否帮你。

4、传染性脑脊髓炎有什么流行特点?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俗称流行性震颤,是一种侵害幼鸡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共济失调和头颈部震颤为特征。

该病可自然感染鸡、雉、鹌鹑和火鸡,各种日龄均可感染,但一般只在雏禽才有明显的症状。该病有很强的传染性,鸡只感染后通过粪便向外排毒时间约5~10天,加之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使传染保持很长时间。垫料等污染物是同栏鸡与鸡之间、鸡栏与鸡栏之间、鸡舍与鸡舍之间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也可把感染引入有易感鸡群的其他鸡场。有资料认为,产蛋母鸡感染后20天内所产的种蛋内均带有病毒,一些孵出的雏鸡将在1~20天内陆续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日龄不同的多批次种鸡共存的鸡场,孵出的雏鸡一般不易发生本病。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分型有哪些?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分型可为3型:(1)普通型。占发病者的90%,突然起病、高热,有淤点及脑膜刺激征。

(2)暴发型。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①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婴儿。休克在发病24小时内发生,短期内出现遍及全身的淤点,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淤斑,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可危及生命。

②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发病急,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发热及淤斑,患儿反复呕吐、频繁惊厥、肌张力增高、四肢强直、嗜睡乃至昏迷,严重者发展成脑疝。

③混合型:同时具有休克、脑型症状,可先后或同时出现。

(3)慢性型。此型较少见。慢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发热、寒战、淤点、四肢强直及惊厥等。血培养阳性。病程6~8周。可发生脑积水等后遗症。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发生于什么年龄

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尤以春季较多,以小儿和青少年为主,但因各地地理位置不同,发病季节有些差异。如北京地区每年自冬末开始,2—4月份达到高峰,5月逐渐下降。由于人群易感性的不同,我国城乡的发病年龄也有差异。大城市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中小城镇及交通发达农村15岁以下小儿占多数,而边远农村及山区则高年龄组患病较多,而且常易引起暴发流行

7、对于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患者应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又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本病菌除引起流脑和败血症外,还可引起肺炎、心包炎、泌尿生殖道炎、眼内炎、全眼炎、骨髓炎、关节炎和腹膜炎等,统称脑膜炎球菌病(meningococcal disease)。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本病呈全球分布,散发或流行,冬春季节多见,儿童易患。

【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μm,凹面相对成双排列,具多糖荚膜。因为该菌只能从人类转铁蛋白和乳铁蛋白获取生长必需的铁,因此仅存在于人体。可自带菌者的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脑脊液和瘀点中的细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仅少数在细胞外。

该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和改良Thayer-Hartin培养基上,于5%一10%CO2环境下生长良好。菌落光滑湿润,呈半透明露滴状。细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也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同时对干燥、寒(低于30℃)、热(高于50℃)及一般消毒剂和常用抗生素(antibiotic)极为敏感,故标本采集后必须立即送检。

脑膜炎双球菌包括4个主要抗原成分,为细菌血清学分类主要依据。

1.荚膜多糖 为群特异性抗原,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将脑膜炎球菌分为A、B、C、D、X、Y、Z、29E、W135、H、I、K和I。共13个血清群。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流行病例的90%以上。A群引起大流行,B、C群引起散发和小流行。近30年我国流行株一直是A群,占97.3%,B、C群次之,分别占1.93%和0.39%,但近年来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目前欧美国家致病菌以B、C群为主,A群极少。

2.脂寡糖抗原(LOS):为外膜脂质成分,是细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其抗体具有补体调节活性。据LOS抗原性可将脑膜炎球菌至少分为L1~L12血清型,我国A群株至少有L9~L113个血清型,L10为流行优势株。

3.外膜蛋白型特异抗原: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Opa~e)共5种,但并非所有菌株都含有全部5种蛋白。其主要抗原决定簇在Opa,刺激机体产生杀菌抗体。

4.菌毛抗原:细菌菌毛与致病有关,细菌透过菌毛与鼻咽部上皮细胞受体结合,使细菌粘附并侵人人体。菌毛有相的变异,无菌毛相有助于细菌离开定殖部位向他处扩散。菌毛主要成分为菌毛蛋白,为型特异性抗原。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且不易被发现,而病人经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50%,但不同年龄组带菌率不同。婴儿和年幼儿童的携带率是低的,但随年龄而升高,至15~24岁达高峰,然后在随后20~30年内逐渐降低,66岁以后少有携带。在国内,流行期间主要是A群菌株,非流行期间带菌者多携带B群菌株。

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但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新生儿自母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病,其后逐渐降低,在6个月至2岁时降到最低水平,以后因户外活动增加,因隐性感染而逐渐获得免疫,至20岁时达最高水平。因此,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的发生率最高。在流行期间发病人群向高年龄组移动。而且各地因人群免疫状况不同,发病有年龄差异。大城市发病分散,以2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中小城市以2~4岁或5~9岁最高;偏僻地区一旦发生流行则为暴发性,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免疫,但不持久。

4.乙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而3、4月为高峰。人体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但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和易感者逐渐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由于在易感者中普遍接种特异疫苗(vaccine),可打破此周期性流行。我国在1984年广泛接种A群多糖菌苗后,发病率逐年降低,1993年为0.48/10万,但近几年有上升趋势

8、流行性脑脊髓炎膜急诊抢救的主要治疗措施有哪些

(1) 普通型治疗:常选用以下抗菌药物进行病原治疗,疗程5〜7天。1) 大剂量青霉素:目前青霉素对脑膜炎球菌仍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 药物,虽然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但加大剂量能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有效浓度。
成人剂量20万~ 30万U/kg、儿童20万〜40万U/kg,每 8小时1次,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2) 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 屏障,且毒性低。
头孢噻肟剂量,成人2gJL童50 mg/kg,每6小时静脉滴 注1次;头孢曲松成人2 g,儿童50 ~ 100 mg/kg,每12小时静脉滴注1次。3) 磺胺药:曾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 复方磺胺甲ft恶唑,3片口服,每 日2次,用药期间给予足量液体,并加用等量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4) 氯霉素:脑脊液浓度为血浓度的30%〜50%,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 制作用,故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或病原不明的患者。剂量成人2〜3g,儿童 50 mg/kg,分次加入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 5 )对症治疗: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
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平衡。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 物降温;颅内髙压时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2) 休克型治疗:1) 早期联合应用抗菌药物。2) 纠酸抗休克:①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治疗:最初1小时内成人 1 000 ml液体,儿童10〜20ml/kg,快速静脉滴注。
输注液体为5%碳酸氢 钠溶液5 ml/kg(兼有纠酸和扩容作用)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液。此后酌情使 用晶体液和胶体液,24小时输入液量在2000〜3 000 ml之间,儿童为50~ 80 ml/kg,其中含钠液体应占1/2左右。
原则为“先盐后糖、先快后慢”。 ②在扩容和纠正酸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常用药物为山莨菪碱,每次0。3〜0。5 mg/kg,重者可用1 mg/kg,每10〜15分钟静脉注射1次,见面 色转红,四肢温暖,血压上升后,减少剂量,延长给药时间而逐渐停药。
3) 防治DIC:对有皮肤瘀点、瘀斑的流脑病人宜尽早应用肝素,剂量为 0。5 ~ 1。 0mg/kg,以后可4〜6小时重复1次。应用肝素时,用试管法凝血 时间监测,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
5〜3倍为宜。4) 肾上腺皮质激素:适应证为毒血症症状明显的病人。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哪些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为1天,最长7天,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三期:(1)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它病原引起者难以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不发展为菌血症或脑膜炎。病初即接受碘胺药或抗生素治疗更易如此。

(2)败血症期一般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小病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表现头痛及全身疼痛,关节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战。病儿面容呆钝、缺乏表情,脸色灰白或发绀。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压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针尖大至1~2厘米直径,形态多为星状,初呈红色,后发展为紫红色或扩大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于受压处多见,也可见于口腔粘膜或结膜。

(3)脑膜炎期大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征,此时仍有高热、皮疹、因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智昏迷,或有惊厥。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呈阳性。脑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细菌多为阳性。

与流行性脑脊髓炎是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