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什么特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呕吐、头痛项强、皮肤淤点淤斑、昏迷惊厥为主症。发病急、变化快是流脑的特征。
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小儿和青少年患病为主。病情较轻且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一般都能恢复而不留后遗症。若年龄小、抵抗力差、发病急暴、病情严重者(如反复惊厥,深度昏迷,广泛淤斑等),预后不良,或可造成后遗症。
2、传染性脑脊髓炎有什么流行特点?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俗称流行性震颤,是一种侵害幼鸡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共济失调和头颈部震颤为特征。
该病可自然感染鸡、雉、鹌鹑和火鸡,各种日龄均可感染,但一般只在雏禽才有明显的症状。该病有很强的传染性,鸡只感染后通过粪便向外排毒时间约5~10天,加之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使传染保持很长时间。垫料等污染物是同栏鸡与鸡之间、鸡栏与鸡栏之间、鸡舍与鸡舍之间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也可把感染引入有易感鸡群的其他鸡场。有资料认为,产蛋母鸡感染后20天内所产的种蛋内均带有病毒,一些孵出的雏鸡将在1~20天内陆续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日龄不同的多批次种鸡共存的鸡场,孵出的雏鸡一般不易发生本病。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疾病症状是怎样的?
普通型症状
此型占发病患者的90%左右,病情轻重不一。根据病程可分为三个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大多数病人并不产生任何症状,部分病人可有鼻咽分泌物增多、咽喉疼痛等症状。
败血症期
突然畏寒、高热、头痛、呕吐、乏力、食欲差、神志淡漠等。少数病人可有关节痛,幼儿则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惊厥等症状。
主要特征是皮疹。起病数小时内有70%的病人皮肤及黏膜可出现瘀点及瘀斑或有丘疹样皮疹,呈暗红色或紫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病情重的可迅速扩大,且因血栓形成可发生皮肤大片坏死。大多数病人在1~2日内进入脑膜炎期。也有些病人两期的症状同时出现。
引脑膜炎期
大多数病人在发病24小时左右脑膜炎的症状比较明显、除继续有败血症的症状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如头痛严重、频繁呕吐、血压可增高。常有皮肤感觉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同时可有颈后疼痛、颈项强直。小儿可出现角弓反张,此时病理反射阳性。有时还可出现谵安、昏迷。婴儿发病不典型,除高热、烦躁、拒奶外,惊厥、腹泻、咳嗽较成人多见。前囱未闭者大多突出,对诊断很有帮助。
3.暴发型症状
起病急剧,多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在短时间内可危及生命。此型可分为以下三型。
败血症休克型
除畏寒、高热、精神极度萎靡、瘀点瘀斑迅速扩大并融合成大片外,主要表现为休克,如面色苍白、口唇发钳、四肢厥冷、皮肤发花、血压下降,严重的血压可为零。此时脑膜刺激特征大多不明显。
脑膜脑炎型
主要表现为脑实质的损害。例如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可迅速进入昏迷;反复惊厥、病理反射阳性、血压偏高,部分病人发展为脑疝,此时瞳孔明显缩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病人昏迷加深。
混合型
兼有上述两种暴发型的临床表现,病情最为严重。
4.慢性败血症型症状
此型极少见,主要发生于成人。病程可迁延数月。其主要特点是间歇性发冷、寒战、发热。每次发作持续12小时左右。一般间隔1~4天再发作。发热后常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以四肢多见。热退皮疹亦消退,患者常有关节疼痛。个别病人有脾脏肿大。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及的神经不一,症状也不一。
因对病情了解不够,需助详细说明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发病准确部位,检查结果(原始磁共震照片),现病情详细症状,曾做过的治疗,越细越好,这对病情分析定性、评估及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看能否帮你。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热特点有哪些?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就是人们习惯所称的“流脑”。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
流脑的起病比较急,一般多以突然发生高热为特点,体温在一开始发病时就很高,一般在 39℃~ 40℃,甚至更高,在高热时多伴有寒战。同时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这时,因为主要症状是发热,而尚未出现其他特殊表现,所以无法作出明确诊断。在发热 1 ~ 2 天时,患儿可出现皮肤瘀斑和瘀点,头痛剧烈,频繁呕吐, 有的患儿可出现抽搐。
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初起多有寒战高热,而有些严重患者则体温不升,很快出现休克或昏迷。
婴幼儿流脑一般临床症状不典型,有的可有低热,有的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尖声哭叫、囟门隆起等。
小儿流脑起病急,热势高,所以容易发生惊厥。因此,应该积极降温。一般可采用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法。必要时可行亚冬眠疗法。同时要做好高热的护理,如尽量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进食后清洁口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
6、对于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患者应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又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本病菌除引起流脑和败血症外,还可引起肺炎、心包炎、泌尿生殖道炎、眼内炎、全眼炎、骨髓炎、关节炎和腹膜炎等,统称脑膜炎球菌病(meningococcal disease)。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本病呈全球分布,散发或流行,冬春季节多见,儿童易患。
【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μm,凹面相对成双排列,具多糖荚膜。因为该菌只能从人类转铁蛋白和乳铁蛋白获取生长必需的铁,因此仅存在于人体。可自带菌者的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脑脊液和瘀点中的细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仅少数在细胞外。
该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和改良Thayer-Hartin培养基上,于5%一10%CO2环境下生长良好。菌落光滑湿润,呈半透明露滴状。细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也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同时对干燥、寒(低于30℃)、热(高于50℃)及一般消毒剂和常用抗生素(antibiotic)极为敏感,故标本采集后必须立即送检。
脑膜炎双球菌包括4个主要抗原成分,为细菌血清学分类主要依据。
1.荚膜多糖 为群特异性抗原,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将脑膜炎球菌分为A、B、C、D、X、Y、Z、29E、W135、H、I、K和I。共13个血清群。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流行病例的90%以上。A群引起大流行,B、C群引起散发和小流行。近30年我国流行株一直是A群,占97.3%,B、C群次之,分别占1.93%和0.39%,但近年来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目前欧美国家致病菌以B、C群为主,A群极少。
2.脂寡糖抗原(LOS):为外膜脂质成分,是细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其抗体具有补体调节活性。据LOS抗原性可将脑膜炎球菌至少分为L1~L12血清型,我国A群株至少有L9~L113个血清型,L10为流行优势株。
3.外膜蛋白型特异抗原: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Opa~e)共5种,但并非所有菌株都含有全部5种蛋白。其主要抗原决定簇在Opa,刺激机体产生杀菌抗体。
4.菌毛抗原:细菌菌毛与致病有关,细菌透过菌毛与鼻咽部上皮细胞受体结合,使细菌粘附并侵人人体。菌毛有相的变异,无菌毛相有助于细菌离开定殖部位向他处扩散。菌毛主要成分为菌毛蛋白,为型特异性抗原。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且不易被发现,而病人经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50%,但不同年龄组带菌率不同。婴儿和年幼儿童的携带率是低的,但随年龄而升高,至15~24岁达高峰,然后在随后20~30年内逐渐降低,66岁以后少有携带。在国内,流行期间主要是A群菌株,非流行期间带菌者多携带B群菌株。
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但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新生儿自母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病,其后逐渐降低,在6个月至2岁时降到最低水平,以后因户外活动增加,因隐性感染而逐渐获得免疫,至20岁时达最高水平。因此,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的发生率最高。在流行期间发病人群向高年龄组移动。而且各地因人群免疫状况不同,发病有年龄差异。大城市发病分散,以2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中小城市以2~4岁或5~9岁最高;偏僻地区一旦发生流行则为暴发性,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免疫,但不持久。
4.乙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而3、4月为高峰。人体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但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和易感者逐渐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由于在易感者中普遍接种特异疫苗(vaccine),可打破此周期性流行。我国在1984年广泛接种A群多糖菌苗后,发病率逐年降低,1993年为0.48/10万,但近几年有上升趋势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属于()A.消化道传染病B.呼吸道传染病C.体表传染病D.血液传染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病,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发热、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属于呼吸道传染病.B正确.
故选:B
8、流脑与乙脑的区别
(一)病原体不同: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细菌(脑膜炎双球菌)。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是病毒(乙型脑炎病毒)。
(二)寄生部位不同: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寄生在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
2.流行性乙型脑炎寄生在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三)传播途径和传染源不同: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染源为病人、带菌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直接传播(飞沫传播)。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为病人,中间宿主家畜、家禽,通过媒介(蚊)传播。
(四)临床表现不同: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人症状:
a.脑膜刺激征明显(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
b.颅压增高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c.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增多、脓细胞阳性
d.败血症表现(发热、中毒性休克)
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人症状:
a.脑膜刺激征不明显(主要为脑实质损害)
b.神经元损伤症状
c.脑组织水肿时,颅内压可增高
d.脑脊液细胞数增多
(8)流行性脑脊髓炎的典型皮肤特征是扩展资料
(一)流脑的预防: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学校、办公室或居民家中应做到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如周围有流脑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加强户外活动和耐寒锻炼。注意平衡饮食,保证充足休息。注意环境卫生。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3.做好防护:
儿童应尽量避免与有上述症状病人的接触。流行季节在人员拥挤的场所内应戴口罩。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有上述症状的病人应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二)乙脑的预防:
1.做好防蚊、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保持家畜、禽舍的卫生,消除积水,填平洼地。到了夏天可以使用纱窗、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被蚊虫叮咬。
2.对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儿童可在8个月龄免费接种1剂乙脑减毒活疫苗,2岁时可接种第2剂。
3.流行季节出现持续高热、头痛、抽搐等类似症状,应立即送医就诊,及早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征是怎样的?
1.广泛分布于各地
本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由于人群免疫力及受感染机会不同,大城市发病较少,但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中小城镇发病较多,山区及偏僻农村可多年无病人,一旦传染源输入则可引起暴发流行。
感染性强、带菌率高、发病率相对较低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特点。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的城乡居民中,3~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8~10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而且多发于冬春季,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的预防接种(普种),有的地方已纳入计划免疫,使流脑的发病率大大下降,打破了以往流行的周期性,暴发流行极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