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髓炎 > 流行性脑脊髓炎爆发休克型

流行性脑脊髓炎爆发休克型

发布时间:2020-11-12 10:53:21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是什么?

简称流脑,系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小孩子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病初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继之呕吐、头痛,迅速在皮肤出现出血性皮疹,即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匀,可散布全身各处,以颈部、躯干、四肢多见。大小不等,自针头、针帽至1~2厘米,初为淡红,后呈鲜红、紫红或紫风瘀斑,大片瘀斑中央可变为黑色坏死,自瘀点、瘀斑取血作涂片染色,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此瘀点、瘀斑系由该菌栓塞毛细血管及细菌毒素损坏血管壁所致。体检发现颈部有阻力。根据流行季节,患儿突然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身上有出血性皮疹,即可初步诊断本病。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发生于什么年龄

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尤以春季较多,以小儿和青少年为主,但因各地地理位置不同,发病季节有些差异。如北京地区每年自冬末开始,2—4月份达到高峰,5月逐渐下降。由于人群易感性的不同,我国城乡的发病年龄也有差异。大城市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中小城镇及交通发达农村15岁以下小儿占多数,而边远农村及山区则高年龄组患病较多,而且常易引起暴发流行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几个病理过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初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流涕等。此期与其他病原菌引起者不易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而不发展为菌血症、败血症和脑膜炎。

(2)败血症期:高热恶寒、头痛呕吐,神志淡漠,面色呆滞。70%患者在起病数小时后即可出现皮下出血点和淤斑,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并可形成大疱和坏死。血培养多阳性,脑脊液可正常,淤斑涂片可找见脑膜炎双球菌。

(3)脑膜炎期:本期症状可与败血症期同时出现,也可稍晚出现。高热、淤斑、头痛剧烈、幼小儿童可表现为突然惊叫不安、呕吐频繁,常呈喷射状,并有烦躁谵语、嗜睡昏迷、四肢抽搐,同时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多为阳性。

(4)临床可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两种。

①普通型:此型多见,约占流脑发病者的90%。除少数病例于起病前数小时或1~2日有轻微的上感症状外,大多起病较急,突然高热,体温多在40℃以上,伴恶寒或寒战,随即出现反复呕吐、头痛、烦躁、皮肤淤点或淤斑,进而出现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

②暴发型包括休克型和脑型。

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起病即有高热、呕吐、惊厥,并在短期内出现全身广泛性淤点淤斑,迅速融合扩大,多在4小时内发生休克。早期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发花,手足发凉,脉搏细数,神志尚清或嗜睡,血压正常或稍低。晚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神志昏迷,脑膜刺激征多阴性,脑脊液也无显著异常,但淤斑涂片及血培养多阳性。

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及青壮年。除高热、皮肤淤点外,头痛剧烈,极度烦躁或尖叫,频繁剧烈呕吐,反复抽搐或持续不解,四肢强直或角弓反张,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发绀,血压上升。发生脑疝后,肌张力下降,全身松弛,深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规则,眼球固定,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最后瞳孔散大而呼吸停止。

可依据下列标准诊断此病。

(1)发病于冬春季节,可有流脑接触史,或未曾接种流脑疫苗。

(2)突然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出现淤点淤斑,惊厥,昏迷及脑膜刺激征等。

(3)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外观混浊或脓样,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在增多,中性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多,糖及氯化物降低。皮肤淤点及脑脊液涂片常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或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免疫血清学检查阳性,有助于早期快速诊断。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初期或暴发型休克型流脑脑脊液最先出现的变化是

E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征是怎样的?

1.广泛分布于各地

本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由于人群免疫力及受感染机会不同,大城市发病较少,但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中小城镇发病较多,山区及偏僻农村可多年无病人,一旦传染源输入则可引起暴发流行。

感染性强、带菌率高、发病率相对较低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特点。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的城乡居民中,3~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8~10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而且多发于冬春季,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的预防接种(普种),有的地方已纳入计划免疫,使流脑的发病率大大下降,打破了以往流行的周期性,暴发流行极少见。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分型有哪些?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分型可为3型:(1)普通型。占发病者的90%,突然起病、高热,有淤点及脑膜刺激征。

(2)暴发型。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①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婴儿。休克在发病24小时内发生,短期内出现遍及全身的淤点,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淤斑,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可危及生命。

②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发病急,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发热及淤斑,患儿反复呕吐、频繁惊厥、肌张力增高、四肢强直、嗜睡乃至昏迷,严重者发展成脑疝。

③混合型:同时具有休克、脑型症状,可先后或同时出现。

(3)慢性型。此型较少见。慢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发热、寒战、淤点、四肢强直及惊厥等。血培养阳性。病程6~8周。可发生脑积水等后遗症。

7、流行性脑脊髓炎膜急诊抢救的主要治疗措施有哪些

(1) 普通型治疗:常选用以下抗菌药物进行病原治疗,疗程5〜7天。1) 大剂量青霉素:目前青霉素对脑膜炎球菌仍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 药物,虽然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但加大剂量能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有效浓度。
成人剂量20万~ 30万U/kg、儿童20万〜40万U/kg,每 8小时1次,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2) 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 屏障,且毒性低。
头孢噻肟剂量,成人2gJL童50 mg/kg,每6小时静脉滴 注1次;头孢曲松成人2 g,儿童50 ~ 100 mg/kg,每12小时静脉滴注1次。3) 磺胺药:曾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 复方磺胺甲ft恶唑,3片口服,每 日2次,用药期间给予足量液体,并加用等量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4) 氯霉素:脑脊液浓度为血浓度的30%〜50%,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 制作用,故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或病原不明的患者。剂量成人2〜3g,儿童 50 mg/kg,分次加入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 5 )对症治疗: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
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平衡。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 物降温;颅内髙压时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2) 休克型治疗:1) 早期联合应用抗菌药物。2) 纠酸抗休克:①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治疗:最初1小时内成人 1 000 ml液体,儿童10〜20ml/kg,快速静脉滴注。
输注液体为5%碳酸氢 钠溶液5 ml/kg(兼有纠酸和扩容作用)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液。此后酌情使 用晶体液和胶体液,24小时输入液量在2000〜3 000 ml之间,儿童为50~ 80 ml/kg,其中含钠液体应占1/2左右。
原则为“先盐后糖、先快后慢”。 ②在扩容和纠正酸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常用药物为山莨菪碱,每次0。3〜0。5 mg/kg,重者可用1 mg/kg,每10〜15分钟静脉注射1次,见面 色转红,四肢温暖,血压上升后,减少剂量,延长给药时间而逐渐停药。
3) 防治DIC:对有皮肤瘀点、瘀斑的流脑病人宜尽早应用肝素,剂量为 0。5 ~ 1。 0mg/kg,以后可4〜6小时重复1次。应用肝素时,用试管法凝血 时间监测,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
5〜3倍为宜。4) 肾上腺皮质激素:适应证为毒血症症状明显的病人。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例过程是怎样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潜伏期为2~3个月,一般有下列几个病理过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初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流涕等。此期与其他病原菌引起者不易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而不发展为菌血症、败血症和脑膜炎。

(2)败血症期:高热恶寒、头痛呕吐,神志淡漠,面色呆滞。70%患者在起病数小时后即可出现皮下出血点和淤斑,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并可形成大疱和坏死。血培养多阳性,脑脊液可正常,淤斑涂片可找见脑膜炎双球菌。

(3)脑膜炎期:本期症状可与败血症期同时出现,也可稍晚出现。高热、淤斑、头痛剧烈、幼小儿童可表现为突然惊叫不安、呕吐频繁,常呈喷射状,并有烦躁谵语、嗜睡昏迷、四肢抽搐,同时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多为阳性。

(4)临床可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两种。

①普通型:此型多见,约占流脑发病者的90%。除少数病例于起病前数小时或1~2日有轻微的上感症状外,大多起病较急,突然高热,体温多在40摄氏度以上,伴恶寒或寒战,随即出现反复呕吐、头痛、烦躁、皮肤淤点或淤斑,进而出现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

②暴发型包括休克型和脑型。

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起病即有高热、呕吐、惊厥,并在短期内出现全身广泛性淤点淤斑,迅速融合扩大,多在4小时内发生休克。早期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发花,手足发凉,脉搏细数,神志尚清或嗜睡,血压正常或稍低。晚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神志昏迷,脑膜刺激征多阴性,脑脊液也无显著异常,但淤斑涂片及血培养多阳性。

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及青壮年。除高热、皮肤淤点外,头痛剧烈,极度烦躁或尖叫,频繁剧烈呕吐,反复抽搐或持续不解,四肢强直或角弓反张,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发绀,血压上升。发生脑疝后,肌张力下降,全身松弛,深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规则,眼球固定,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最后瞳孔散大而呼吸停止。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哪些病理过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初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流涕等。此期与其他病原菌引起者不易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而不发展为菌血症、败血症和脑膜炎。

(2)败血症期:高热恶寒、头痛呕吐,神志淡漠,面色呆滞。70%患者在起病数小时后即可出现皮下出血点和淤斑,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并可形成大疱和坏死。血培养多阳性,脑脊液可正常,淤斑涂片可找见脑膜炎双球菌。

(3)脑膜炎期:本期症状可与败血症期同时出现,也可稍晚出现。高热、淤斑、头痛剧烈、幼小儿童可表现为突然惊叫不安、呕吐频繁,常呈喷射状,并有烦躁谵语、嗜睡昏迷、四肢抽搐,同时出现脑膜刺激症,如颈项强直,巴氏症、克氏症、布氏症阳性,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多为阳性。

(4)临床可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两种。

①普通型:此型多见,约占流脑发病者的90%。除少数病例于起病前数小时或l~2日有轻微的上感症状外,大多起病较急,突然高热,体温多在40℃以上,伴恶寒或寒战,随即出现反复呕吐、头痛、烦躁、皮肤淤点或淤斑,进而出现惊厥,脑膜刺激症阳性。

②暴发型包括休克型和脑型。

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起病即有高热、呕吐、惊厥,并在短期内出现全身广泛性淤点淤斑,迅速融合扩大,多在4小时内发生休克。早期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发花,手足发凉,脉搏细数,神志尚清或嗜睡,血压正常或稍低。晚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神志昏迷,脑膜刺激症多阴性,脑脊液也无显著异常,但淤斑涂片及血培养多阳性。

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及青壮年。除高热、皮肤淤点外,头痛剧烈,极度烦躁或尖叫,频繁剧烈呕吐,反复抽搐或持续不解,四肢强直或角弓反张,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发绀,血压上升。发生脑疝后,肌张力下降,全身松弛,深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规则,眼球固定,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最后瞳孔散大而呼吸停止。

与流行性脑脊髓炎爆发休克型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