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可分为几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可分为4期:(1)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数患儿中止于此期,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
(2)败血症期。突然高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年幼儿易惊厥。起病数小时后皮肤出现皮疹或出血点,分布不均,大小不等,指压不褪色,急剧增多,扩大融合,常见于肩、肘、臂等皮肤受压部位。1~2日内进展为脑膜炎,菌血症期不超过48小时。
(3)脑膜炎期。因颅压增高致头痛、呕吐、烦躁、嗜睡,重者昏迷。检查有脑膜刺激征。
(4)免疫反应期。起病后7~14天不等。关节炎明显,可有心包炎,关节及心包积液为无菌性,呈良性、自限性经过。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几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冬春季较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其病原菌存在于患者及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当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借飞沫由空气传播,一般在冬春季流行,2~4月份达到最高峰,5月份后逐渐下降。本病多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为1天,最长7天,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它病原引起者难以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不发展为菌血症或脑膜炎。病初即接受碘胺药或抗生素治疗更易如此。
(2)败血症期:一般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小病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可诉头痛及全身疼痛,关节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战。病儿面容呆钝、缺乏表情,脸色灰白或发绀。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压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针尖大至1~2厘米直径,形态多为星状,初呈红色,后发展为紫红色或扩大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于受压处多见,也可见于口腔粘膜或结膜。
(3)脑膜炎期:大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征,此时仍有高热、皮疹、因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昏迷,或有惊厥。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呈阳性。脑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细菌多为阳性。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征是怎样的?
1.广泛分布于各地
本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由于人群免疫力及受感染机会不同,大城市发病较少,但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中小城镇发病较多,山区及偏僻农村可多年无病人,一旦传染源输入则可引起暴发流行。
感染性强、带菌率高、发病率相对较低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特点。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的城乡居民中,3~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8~10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而且多发于冬春季,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的预防接种(普种),有的地方已纳入计划免疫,使流脑的发病率大大下降,打破了以往流行的周期性,暴发流行极少见。
4、普通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的病程为几期?
此型占发病患者的90%左右,病情轻重不一。根据病程可分为三个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大多数病人并不产生任何症状,部分病人可有鼻咽分泌物增多、咽喉疼痛等症状。
败血症期
突然畏寒、高热、头痛、呕吐、乏力、食欲差、神志淡漠等。少数病人可有关节痛,幼儿则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惊厥等症状。
主要特征是皮疹。起病数小时内有70%的病人皮肤及黏膜可出现瘀点及瘀斑或有丘疹样皮疹,呈暗红色或紫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病情重的可迅速扩大,且因血栓形成可发生皮肤大片坏死。大多数病人在1~2日内进入脑膜炎期。也有些病人两期的症状同时出现。
引脑膜炎期
大多数病人在发病24小时左右脑膜炎的症状比较明显、除继续有败血症的症状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如头痛严重、频繁呕吐、血压可增高。常有皮肤感觉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同时可有颈后疼痛、颈项强直。小儿可出现角弓反张,此时病理反射阳性。有时还可出现谵安、昏迷。婴儿发病不典型,除高热、烦躁、拒奶外,惊厥、腹泻、咳嗽较成人多见。前囱未闭者大多突出,对诊断很有帮助。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分型有哪些?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分型可为3型:(1)普通型。占发病者的90%,突然起病、高热,有淤点及脑膜刺激征。
(2)暴发型。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①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婴儿。休克在发病24小时内发生,短期内出现遍及全身的淤点,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淤斑,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可危及生命。
②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发病急,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发热及淤斑,患儿反复呕吐、频繁惊厥、肌张力增高、四肢强直、嗜睡乃至昏迷,严重者发展成脑疝。
③混合型:同时具有休克、脑型症状,可先后或同时出现。
(3)慢性型。此型较少见。慢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发热、寒战、淤点、四肢强直及惊厥等。血培养阳性。病程6~8周。可发生脑积水等后遗症。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哪些诊断标准?
(1)发病于冬春季节,可有流脑接触史,或未曾接种流脑疫苗。
(2)突然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出现淤点淤斑,惊厥,昏迷及脑膜刺激征等。
(3)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外观混浊或脓样,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在增多,中性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多,糖及氯化物降低。皮肤淤点及脑脊液涂片常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或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免疫血清学检查阳性,有助于早期快速诊断。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例过程是怎样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潜伏期为2~3个月,一般有下列几个病理过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初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流涕等。此期与其他病原菌引起者不易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而不发展为菌血症、败血症和脑膜炎。
(2)败血症期:高热恶寒、头痛呕吐,神志淡漠,面色呆滞。70%患者在起病数小时后即可出现皮下出血点和淤斑,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并可形成大疱和坏死。血培养多阳性,脑脊液可正常,淤斑涂片可找见脑膜炎双球菌。
(3)脑膜炎期:本期症状可与败血症期同时出现,也可稍晚出现。高热、淤斑、头痛剧烈、幼小儿童可表现为突然惊叫不安、呕吐频繁,常呈喷射状,并有烦躁谵语、嗜睡昏迷、四肢抽搐,同时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多为阳性。
(4)临床可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两种。
①普通型:此型多见,约占流脑发病者的90%。除少数病例于起病前数小时或1~2日有轻微的上感症状外,大多起病较急,突然高热,体温多在40摄氏度以上,伴恶寒或寒战,随即出现反复呕吐、头痛、烦躁、皮肤淤点或淤斑,进而出现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
②暴发型包括休克型和脑型。
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起病即有高热、呕吐、惊厥,并在短期内出现全身广泛性淤点淤斑,迅速融合扩大,多在4小时内发生休克。早期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发花,手足发凉,脉搏细数,神志尚清或嗜睡,血压正常或稍低。晚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神志昏迷,脑膜刺激征多阴性,脑脊液也无显著异常,但淤斑涂片及血培养多阳性。
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及青壮年。除高热、皮肤淤点外,头痛剧烈,极度烦躁或尖叫,频繁剧烈呕吐,反复抽搐或持续不解,四肢强直或角弓反张,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发绀,血压上升。发生脑疝后,肌张力下降,全身松弛,深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规则,眼球固定,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最后瞳孔散大而呼吸停止。
8、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展分为几期?
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为1天,最长7天,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它病原引起者难以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不发展为菌血症或脑膜炎。病初即接受磺胺药或抗生素治疗更易如此。
败血症期
一般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小病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可诉头痛及全身疼痛,关节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战。病儿面容呆钝、缺乏表情,脸色灰白或发绀。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瘀点,瘀点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压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针尖大至1~2厘米直径,形态多为星状,初呈红色,后发展为紫红色或扩大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于受压处多见,也可见于口腔粘膜或结膜。
脑膜炎期
大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症,此时仍有高热、皮疹、因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昏迷,或有惊厥。颈项强直,克氏症及布氏症等脑膜刺激症呈阳性。脑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基涂片细菌多为阳性。
9、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展可分为几期?
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为1天,最长7天,感染后本病的发展可分为三期:(1)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与其他病原引起者难以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不发展为菌血症或脑膜炎。病初即接受磺胺药或抗生素治疗更易如此。
(2)败血症期。一般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小病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可诉头痛及全身疼痛,关节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战。病儿面容呆钝、缺乏表情,脸色灰白或发绀。起病数小时后,迅速出现出血性皮疹——淤点,淤点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压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针尖大至1~2厘米直径,形态多为星状,初呈红色,后发展为紫红色或扩大为成片淤斑,肩、肘、臀部易于受压处多见,也可见于口腔粘膜或结膜。
(3)脑膜炎期。大多数患儿在发病24小时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症,此时仍有高热、皮疹、因颅内压增高患者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志不清,或有惊厥。颈项强直,克氏症及布氏症等脑膜刺激症呈阳性。脑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基涂片细菌多为阳性。